回覆列表
  • 1 # 蘭之猗猗0410

    轉自百度供你參考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訊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 2 # 詩狼別號打油王

    從軍行七首

    唐代: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獨上 一作:獨坐)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徵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徵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鬥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雲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屍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戰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報後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於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訊息。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Murano。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並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玉門關周圍山巒層層疊疊,像重重屏障護衛著王朝的西北邊防;烽火臺遍佈各個山頭。人們戍邊要依靠烽火來傳遞訊息;那裡山深林密,馬兒跑過一會兒就看不見蹤影了。

  • 3 # 文字拾荒人

    王昌齡的名作《從軍行》是一首歷來被認為主題複雜的邊塞詩。全詩既表達了文人志士投筆從戎、立功邊塞的理想,描繪了威武的軍容、恢弘的戰爭場面,讚頌了士兵不惜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同時也批判了將領的腐敗無能,反映從軍將士生活的艱辛,表現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從軍行》原是樂府《相和歌辭 • 平調曲》名,《樂府解題》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

    《從軍行》組詩的寫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可知,在唐玄宗在位期間,其面臨的邊境襲擾主要來自於西北的吐蕃。吐蕃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打敗唐屬國吐谷渾,便佔領青海一帶。此後一直騷亂不斷,先後攻陷安西四鎮,繼而進犯河西走廊的涼州,又進而東侵隴右鄯、河等州。開元三年(715),吐蕃和大食侵略唐屬國烏孫國 ;開元五年(717),吐蕃、大食謀取四鎮 ;開元十年,吐蕃進攻小勃律,其意亦在“假道攻四鎮”;開元十四年(726),吐蕃進攻甘州 ;開元十五年(727),進掠河西地區,攻陷瓜州。據《唐詩人行年考》考證可知,王昌齡曾於開元十二年“出塞復入塞”,到過隴右的涇州、洮州、青海、玉門關等邊地一帶。因此其邊塞詩大多創作於開元十五年之前,《從軍行》組詩反映的也就是開元十五年之前唐王朝西北邊境將士的戍邊生活。

    一、 表現戍邊戰士的久戍思家之情(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久戍邊塞的徵人秋日黃昏獨坐,環境已倍為寂寥,豈料傳來一曲“傷離別”的《關山月》,“使人倍難為情”,於是積鬱在心中的思歸之情終於奔瀉而出 :“無那金閨萬里愁”。詩人從對面落筆,“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之思已,正深於思家者。”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一個“更”字更是加強了雙重的情感力度,從而使這種思家之情更為深廣。

    二、表現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其二)

    思鄉詩與閨怨詩是古代詩歌的亙古主題,《從軍行七首》(其二)就是其中的經典: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首詩描繪軍中宴樂,翩翩起舞,琵琶連彈,然曲隨人心,即便換彈新曲,也總聽到如《關山月》般的傷離之情。這種離別情愫總攪得人心緒不寧、煩亂難遣。抬頭望天,看到的是秋月高懸照長城,無盡的鄉愁更是滾滾而來。透過寫士卒在軍中宴樂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思鄉之情。在琵琶“新聲”和關山“舊情”的強烈比照中,其思歸之情得以彰顯,著一“總”字,徵人內心思歸不得的離愁愈之彌深。

    三、體現連年征戰的殘酷,批判將領腐敗、無能(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境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前二句寫戰後環境:榆葉凋零,暮雲低垂,黃沙漫天,一派荒涼、沉寂之象。營造了一種滿目荒痍、淒涼悲愴的氛圍,暗示著軍中士卒己有很多殞命沙場,體現了戰爭的慘烈。後二句即體現了將領體恤士卒、深知戰士疾苦又表達了詩人對戍邊將士的同情。茫的古戰場上,面對雲沙相接、荒漠無際的邊塞景象,詩人的心情格外的沉鬱悲涼,希望這些戰死沙場、為國捐軀的將士們能魂歸故里。

    四、對士兵不惜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的讚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前二句描繪了西北邊陲的整體環境,地域廣袤,境界闊大,體現出徵卒們對自己戍邊職責的自豪感、責任感。後二句直抒胸臆:戰事頻繁,黃沙為伴,戰甲磨穿,仍雄心壯志,誓滅敵寇,不勝不還。雖有戰爭艱苦,但重在體現士卒誓破強敵的堅定信念和保家衛國的豪言壯志。

    五、描繪威武的軍容、恢弘的戰爭場面(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己報生擒吐谷渾。

    前二句描繪出了大軍出征時的迅捷、凌厲,充分暗示了唐軍計程車氣和軍威。後二句寫征戰,但沒有直寫戰場場面,卻用“杯酒斬華雄”的手法讓讀者展開聯想,暗示出唐軍實力的強大,行動的迅猛,戰鬥的英勇,征戰的酣暢。

    六、表達文人志士投筆從戎、希望立功邊塞的理想(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Murano。

    前兩句我們看到一位臂綁“胡瓶”,身跨寶馬,屹立在碎葉城外月光下的戰將形象,勇武雄姿,威風凜凜。此二句重在營造氛圍,渲染邊塞清冷寥廓的環境,暗示邊疆看似沉靜,實則動盪暗藏,需要勇士駐防。後兩句筆試一轉,敘述了唐開元十年安西都護張孝嵩與吐蕃對戰中,取得了“一夜取Murano”的驕人戰績,將軍拜詔出征,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寫攻城拔寨之暢快淋漓,將軍赴敵之豪氣萬丈,詩作盡顯英雄豪邁,也反映作者欲從軍入幕,殺敵立功的迫切心情。

    七、描繪獨特的邊塞環境,反映從軍將士生活的艱辛(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詩作通篇寫景:玉門關外山巒疊嶂,烽火臺遍佈山巔。一匹馬兒闖入視線,又因山高林密轉瞬消失。前二句靜景,後二句動景,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形象地描繪了邊地空寂幽深的獨特自然景觀,側面對映戍邊生活的辛苦不易、枯燥無聊。

    由上可見,《從軍行》號稱邊塞詩派“第一大篇”,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主題極為豐富,僅《從軍行》一篇,基本上就囊括了唐代邊塞詩歌所體現的全部主題。《從軍行》不僅是一組體系嚴密的組詩,而且可以首尾連環,迴圈往復地重複、再現著徵人們漫長而又艱辛的軍旅生涯。他們背井離鄉,久戍邊塞,內心積鬱已久的離愁別緒時時被迴盪於耳邊的琵琶、羌笛聲所撩起。他們或戰死沙同時也表達了對士卒雖身處險境仍然勇敢無畏,不惜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的讚揚。

    全詩氣勢恢弘,筆力剛健,句句凝練,字字珠璣,語言生動,氣氛悲壯,主旨深刻鮮明。

  • 4 # 伊遜倦客

    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係。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

    從軍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⑵。

    更吹羌笛關山月⑶,無那金閨萬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⑸,總是關山舊別情⑹。

    撩亂邊愁聽不盡⑺,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⑻,日暮雲沙古戰場⑼。

    表請回軍掩塵骨⑽,莫教兵士哭龍荒⑾。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⑿,孤城遙望玉門關⒀。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⒁。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tao)河北⒂,已報生擒吐谷(yu)渾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⒅,辭君一夜取Murano。

    【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⒆,山北山南總是烽⒇。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翻譯】

    【其一】

    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關山月》的調子,無奈著笛聲更增添了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其三】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鬥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雲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屍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戰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報後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於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訊息。

    【其六】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並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

    【其七】

    玉門關周圍山巒層層疊疊,像重重屏障護衛著王朝的西北邊防;烽火臺遍佈各個山頭。人們戍邊要依靠烽火來傳遞訊息;那裡山深林密,馬兒跑過一會兒就看不見蹤影了。

    【註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製樂器。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⑶獨上:一作“獨坐”。

    ⑷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一作“誰解”。

    ⑸新聲:新的歌曲。

    ⑹關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⑺撩亂:心裡煩亂。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⑻關城:指邊關的守城。

    ⑼雲沙:像雲一樣的風沙。

    ⑽表:上表,上書。掩塵骨:指屍骨安葬。掩,埋。

    ⑾龍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雲: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傷心煩惱的時候就想去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