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山js
-
2 # sddz以書潤心
餘秋雨,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 、散文家。
《山居筆記》是一本有關歷史、地理、文化、美術的曠世鉅作。
其中的一篇一個王朝的背影,有了精彩的對滿漢文化的論述。
清朝,統治者是滿族,作者文中是這樣寫得:滿族是中國的滿族,清朝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統觀全部中國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總體上還算比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使我這個現代漢族華人感到驕傲。
對滿漢文化的理解,有很多是他自己的觀點,當然沒有脫離歷史現狀。
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還是很有作為的,康熙,雍正,乾隆,也代表了清朝的最輝煌時代。
漢族是我們國家人數最多的民族,眾多的漢人被他族人領導,漢族人心有不甘。
看《康熙大帝》小說,看到清朝統治者孝莊皇太后很重視他們對後代的教育。她為孫子請了漢族老師,教育他認真學習漢族文化,學習管理方法。
作者觀點:把漢族等同於中華,把中華歷史的正義、光亮、希望,全都押在漢族一邊。與其它民族一樣,漢族也有大量的汙濁、昏聵和醜惡,它的統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個中國歷史推入死衚衕。
其實,我們現代人回頭看歷史,覺得很明白,如果用現代的觀點看岳飛,楊家將都是做的都是不值得的,他們的“忠”,也是“愚忠”,這要惹眾怒的。
歷史上的人物,受所處時代大文化背景的影響,得到人們讚揚的,民間認可就是真正的大英雄。
-
3 # 檸檬檬說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先生親身遊歷和體驗而作。經過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踐履,他走過了充裕著異域風情的埃及、希臘、土耳其,穿過了戰亂連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爾欣賞著常年冰封的喜馬拉雅山在晚霞的對映下透顯出的雄威。
由中國出發而又回到中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是對一種文明的認識,更多的是在與本土文化做比較,這樣也使隨後所寫的《山居筆記》就有其一定的客觀性,是對我們文化的一次較為正確的評價。
我覺得與其說透過遊歷而對文化進行評價,倒不如說是對一種文明從興盛到衰敗的見證: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璀璨無比;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黯然無光。文化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而日漸衰落,這種歷史見證提醒我們是不是應該回頭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字一句、一筆一畫、一山一水……這給我們留下的又豈止是精神財富和文化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反思。
-
4 # V思維視覺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創作成的,共11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將寫作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揹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蹟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蹟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
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隨後,餘秋雨便創作了這本《山居筆記》。
作品賞析:
《山居筆記》並沒有比《文化苦旅》有所進步,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書中已經全部出現了:對文明盛衰的感慨,對尊崇文化的呼籲,對健全人格的嚮往。它的寫作模式也沒有什麼變化:先由一件什麼事起頭,在巧合和偶遇中,發現了一根什麼線索,然後“目光遙遙地投向歷史的深處”,一篇文化散文誕生了。
《山居筆記》發揚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單一前提下的文化決定論。這是餘秋雨的一貫思路。在《文化苦旅》中,藉助山水的記敘,還不那麼顯眼,到了《山居筆記》,這層依傍沒有了,這點便愈發見得分明。《天涯故事》,作者隨便拈出幾個歷史人物,就敢斷言海南文明是“女性文明”,從此便洋洋灑灑議論開去。要在幾千年的海南歷史中找出驍勇善戰、剽悍迅捷的例證,決非難事。所以還可以比餘秋雨更全面地說海南島是“兩性文明”。
《遙遠的絕響》,劈頭一句話就判定了魏晉名士多被殺是因為他們有能力輔佐各個“統治集團”;“文人成批被殺”;這個問題不解決,後面的文字就成了為議論而議論,為抒情而抒情。然而不管,徑自寫開去。試參看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才能知道什麼叫做史家眼光。
再來看作者頗為自得的《十萬進士》,如果科舉史實敘述還大致不差的話,最後的一句問話充分顯現了餘秋雨的思維方式:“燦爛的中國文明,繁密的華夏人才,究竟中了什麼邪,要一頭鑽進這種鬼火、呻吟和惡臭裡邊?”在餘秋雨眼裡,科舉制度就成了中國文明的代表,考舉者也就囊括了華夏人才。經過餘秋雨一解剖,才發現,原來中國文明史就是如此簡單,簡單到一篇散文就可以總結出一個文化命題!
要批評的,不是餘秋雨史料的錯誤,不是《山居筆記》煽情的寫法,甚至不是餘秋雨喜歡標舉的文化高調,而是它們背後的思考進路。史料到了餘秋雨手中,往往成了隨意拿捏的泥團;抒情議論對於文化散文,通通是硃紅青紫的顏料,一篇文字旁徵博引,花團錦簇,還有“文化”的光環,可是作者的結論靠這些東西是推不出的。一次兩次不覺得,讀多了就能感覺到。
這裡我要引用一位父執信中的話:“他(餘秋雨)寫到的別的地方,如道士塔,沒有去過,不好評說。但如都江堰,太熟了,就不免覺得他有點‘灑狗血’……”“灑狗血”是京劇術語,意指造作、不真實的作派。《霸王別姬》里程蝶衣罵從花滿樓赤腳逃出來的段小樓的相好,就是:“那就別在這兒灑狗血了。”汪曾祺在《泰山片石》裡稱揚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說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就有點灑狗血。
頗疑心餘秋雨的走紅,是因為他的文化姿態而不是散文成就。是啊,誰不說俺家鄉好?一篇《抱愧山西》,山西人時常稱引;一篇《千年庭院》,湖南人自然大悅;《鄉關何處》更是算得造福桑梓。更重要的是,他給了讀者一個可以輕易感知、簡單把握的“文化”。本世紀談中國文化者,往往陷入非褒即貶的怪圈,但餘秋雨不。餘秋雨頌揚文化,是以反思的姿態頌揚;餘秋雨批評傳統,是以繼承者的身份批評。所以餘秋雨的文化散文是那麼的容易為華人接受,在海外流行。
-
5 # 明貞
為命運尋找一些正義的根據,是士大夫的伎倆!比喻黑格爾存在即合理,一生飛黃騰達!而說破皇帝新衣的尼采瘋了,瘋得合情合理:荒謬不是事情不發生的根據,而是事情發生的根源!上帝死了,等振聾發聵!他卻瘋了,至死未清醒!如聞一多,多清醒而有愛的一個人,被他欲拯救的人殺了!這就是主流命運的運作,不過強者生存意志和命運!所以,人類歷經神權皇權專制到今天的金錢自我體系,不過強者生存和利益,弱者不能死,死了誰貢獻價值和信仰力?這是天道命運的實相,老莊是明白了,但世人不明,甘為命運之傀儡芻狗!秦皇漢武唐宗宗祖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不過如此!曹操一生挾天子而令諸候,未稱帝,是明白人!私性物慾是人性根本劣根,而皇帝是私性物慾的頂端,即便英明皇帝亦是自私自利,乏善可陳,少有例外!所以,第歐根尼嫌亞歷山大擋了他曬太陽,是真情實感!成敗順逆,不過命運控制奴役人類的把柄,並無多大價值和意義!
學富五車學貫中西的季羨林為什麼說人生既無價值亦無意義?是他看透了命運造化之流程和目的地,所以莊子在《駢拇》裡說:百姓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聖人以身殉天下!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號各異,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人,大都在背離愛心良知而滿足私性物慾,習以為常,如是如此!
回覆列表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創作成的,共11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將寫作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揹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蹟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蹟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隨後,餘秋雨便創作了這本《山居筆記》。
餘秋雨書中的觀點應該說有一家之言,也有對歷史現狀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