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宮外史
-
2 # 稜鏡的精神生活
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當初是寧死不肯留辮子,兩百年之後是寧死不肯剪辮子。
因為中國文化都不想做第一,一定要等別人先做,中國文化更相信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剪辮子的這種事情一定要等到別人都剪了我才會去剪。
後面民國政府就想了一招,就是說政府出錢幫助你剪辮子,然後剪完辮子後拿辮子換一碗混沌,這樣的話人們就會去排隊剪辮子。
清末不願剪辮子,大多是不想當“洋鬼子”;極少數對清朝有感情。
清末民眾是非常痛恨外國人的,民眾親眼目睹了八國聯軍在中國的燒殺搶掠,橫行霸道,中國人可算被洋鬼子欺負到家了,所以,對洋鬼子,甚至是裡通外國的假洋鬼子都是非常痛恨的。而洋鬼子、假洋鬼子是不留辮子的。
隨後,孫中山的民國成立了,皇帝讓位了,但還保留了皇室的部分權利。但這個民國對普通民眾來說,人們知道的太少了,沒有人向他們宣傳這個民國是幹什麼的?就如同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寫的那樣,都以為是在外國留學的、跟洋鬼子串通一氣的假洋鬼子搞得什麼東東,還強迫人們剪辮子,剪成像假洋鬼子一樣的頭型。
所以,在這種革命不徹底,只走上層路線,不發動全國民眾的情形下,人們就想當然地認為,剪了辮子,那就相當於投靠了洋鬼子,自己也變成假洋鬼子了。這當然激起人們的反對,大的事情民眾決定不了,但自己的辮子長在自己身上,自己可以做主,所以,人們死命保護自己的辮子,也就是在死命保護自己的愛國情結了。
這錯在哪裡?當然錯在民國革命的不徹底性,錯在對民眾宣傳不夠,錯在脫離人民大眾,錯在沒有取得人民大眾的擁護和贊成。
至於留辮子,本是滿清入關推翻明朝,建立滿清政府以後,透過屠殺、強迫、威脅利誘而向漢族民眾推行的一種同化措施,但隨著滿清推廣漢文化,學習說漢語,設立漢官員等一系列措施,經過漫長的二百多年的統治,很難說清是漢族同化了滿清,還是滿清同化了漢族,留辮子也就成了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而非加入滿清的標誌了。清朝後期,已經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這一現象,顯然是滿清被漢族文化同化了。
事情發展到民國,要剪掉人們的辮子,在人們的意識中,辮子就是漢民族的象徵(而非滿清的象徵),剪掉辮子,就是投靠假洋鬼子;另外還有部分人對清朝還有感情,也不願剪去辮子,而與清朝脫離關係。當然,這只是極少數人的一種想法,大多數人還是與外界接觸較多,知道一些民國革命事情的。隨著歷史向前繼續發展,對清朝懷有感情的這部分牴觸剪辮子的人就被稱為“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