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妙之處2
-
2 # 南郭故事
首先這些碎片化的資訊,不是系統有條理的,需要人的大腦對這些不同的資訊進行整理後才能吸收。
其次這些碎片化的資訊,沒有經過思考和沉澱,沒有深刻理解資訊的價值。
最後,碎片化資訊中摻雜著有用的和無用資訊,讓大腦產生疲倦。
-
3 # 珍妮F心理小課堂
資訊碎片化本質是生活的碎片化,從邏輯上講,並非碎片化閱讀帶來浮躁,而是浮躁和焦慮催生了碎片化閱讀。
人們越焦慮,越無法安靜下來讀一本書,更別說構建一個複雜的知識體系。大家需要及時的,最好能一針見血的點撥,企圖獲得恍然大悟。但是再牛逼的學者也不是佛祖,沒有一語道破天機渡你走過難關的本事。於是多了一群拆書者和傳道者,聲稱能幫助你最快精進提升。結果,成了許多平臺的會員這麼久,你還是原地踏步。
另外,記憶是分短時記憶和長期記憶的,大部分碎片化資訊都是短時記憶,因為它沒有體系支撐,你在這個過程也沒有思考和領悟,最後這些資訊很快就會忘的一乾二淨。當你發現自己好像什麼都記不住的時候,你更焦慮了,於是去找更多的“乾貨”,陷入了惡性迴圈。
我的建議是,將你的人生整合,找到一個感興趣的領域,按排出完整的時間深入學習,練習思考,構建一門知識體系。這樣你才會有底氣。
有了底氣,害怕焦慮嗎?
-
4 # 樂覺生活
我試著從計算機和心理學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儘可能通俗易懂。
1948年,數學家夏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資訊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諷刺的是,在今天,我們卻被大量的碎片化資訊,搞得非常“隨機不定性”了。
夏農說的當然是有道理的。只不過,他所定義的資訊,和我們今天所說的不同。
如果我們從計算機的角度來看待“資訊”一詞,那其實是一堆有序組織起來的程式碼。為什麼要有序呢?自然,是為了代表某種含義。
我中三小那回離善良會計分錄開積弗克加佛快來講……這是一串我隨手打下的文字,沒有任何意義在其中,觀看的人會感到凌亂。
可是我現在和剛才所敘述的這一段文字,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從中看出意思來。這就是有序組織的資訊,主題明確,為了回答這個“碎片化閱讀為何讓人浮躁”的問題。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夏農對資訊所下的定義,是符合真實情況的。我們可以把它說得更現代一點:“資訊,就是一串有明確意義的程式碼”。
在這個觀點的基礎上,我們來看今天的碎片化閱讀。
實際上,每一個碎片化的資訊,都是一串有明確意義的程式碼。但當我們去閱讀許多並不相關的碎片化資訊時,就好像是把一堆文字隨手組合在了一起,每個文字都是有意義的,但是組合起來,卻失去了意義。這很有趣。
今天,你可能讀了關於疫情的幾條新聞,看了華為P40的釋出報告,快進掃了幾眼易烊千璽演唱會的紀錄片,隨便瀏覽了幾篇心靈雞湯的文字,又翻了若干條明星八卦……每一條資訊都是有序的、有意義的,但組合起來,就成了“我中三小那回離善良會計分錄開積弗克加佛快來講”……這樣的無意義程式碼。
可以想象,這個人,儘管也是在碎片化閱讀,可是他不太會感到浮躁。
為什麼?因為他有相對明確的主題。
所以,碎片化閱讀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的主題明確不明確?明確,就是有序;不明確,就成了無序。
當我們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時,儘管是碎片化地讀,都是這個籃子裡的菜,早上裝一點,中午裝一點,晚上再裝一點,不會跑出去,整體是有序的。
但我們沒有主題時,就開始隨便亂裝了,一會兒往這個籃子裡裝點菜,一會兒又往那個兜裡裝點水果,一會兒再找個盤子弄幾個麵包,過一會兒又裝點垃圾……甚至自己可能還不知道那是垃圾。最後,忙了半天下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
這樣,人就會出現浮躁,感覺抓不住什麼確定的東西。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浮躁,正是這樣一種心理無序的狀態。
人就像一個玻璃瓶子,往裡面裝什麼,就呈現出什麼。當你用無序的內容填充你的人生時,怎麼可能得到有序的結果呢?就像我隨手打下的那串文字,假如我不停地打三分鐘,可能其中會出現某些有意義的句子,那是巧合,曇花一現後 ,就會淹沒在總體的無意義中。
可是,像我現在這樣帶著明確主題打下的這段文字,每一句話便都是有意義的。也許您看了未必受益,但至少不會給你帶來浮躁。
所以,浮躁也罷、碎片化閱讀也罷,歸根結底,是人生主題明確與否、有序與否的問題。
你是誰,決定了你要讀什麼。
今天十個人裡,保守估計有六七個,都對自己的人生主題不夠明確。所以,不止閱讀是碎片化的、無序的,生活裡其他的事兒也都是如此,所以人會感到浮躁、焦慮、不知所措。
因此,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法,就是明確自己的人生主題。說到底,還是那個最基本的保安三問: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去哪兒。
給自己每天的生活留出一點兒空白,安靜下來,讓這個問題的答案冒出來。相信我,答案會冒出來的,因為它一直在那兒,只是由於我們的浮躁,把它遮住了,聽不到了。
當你能安靜下來,明確自己的人生主題時,所有的碎片就都成為了有意義的積累。你肯定聽說過很多大文豪利用業餘時間讀書、寫字、甚至還有養花弄草等許多的愛好,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時間就像海綿,擠一擠總會有的。”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都是在圍繞自己的主題,儘可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積累。
最後總結:碎片化的方式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的主題是否明確。
解決方案:
1、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內心,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
2、在1的基礎上,去嘗試讀一點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不求多,求精。
3、還不明確主題的時候,儘可能少讀自帶浮躁體質的內容,如八卦、社會新聞等。
-
5 # 生活來點心理學
一、形散神聚 避免泛化閱讀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移動閱讀成為常態,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隊、出差途中,這些碎片化時間都可以成為閱讀時間。一篇篇微信、一條條微博,一段段抖音小影片,一個個喜馬拉雅音訊,內容涵蓋時政新聞、明星八卦、育兒心得、心靈雞湯甚至廣告軟文……從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了大量時間閱讀,彷彿天下事十之八九盡在我胸中。可這種泛化閱讀並沒有帶來個人真正的成長,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覺。
這一方面與網際網路的內容呈現特點有關,跳躍式的非線性閱讀,使得人們的思維不斷被分散,注意力很難聚焦於某一個主題,閱讀變成瀏覽,知識的獲取變成了簡單的資訊檢索。另一方面,眼球經濟時代,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不少內容生產者熱衷於用聳人聽聞的標題或所謂的爆款文章來吸引眼球,這些內容適合淺閱讀,迎合了大眾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可閱讀者的思辨能力卻在逐漸退化。
因此,在“形散”已經不可避免的時代,要想保證“神不散”,讀者在閱讀活動過程中就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閱讀的時間可以碎片化,但閱讀的內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識系統。因為沒有目的的閱讀,就如同沒有購買需求的主婦進了大集市,熙熙攘攘,浮光掠影,茫然不知所措。
二、碎片化閱讀的弊端
1.碎片化閱讀很有可能讓閱讀者對獲得的資訊形成混淆、錯誤的形象。閱讀本身是一個讓人放鬆、享受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被簡化,那麼閱讀的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設想你拿著手機,在人潮擁擠的公交車上隨意瀏覽,這樣的閱讀環境所帶來的效果,實在堪憂。同時,由於碎片化閱讀給閱讀者的資訊都是零星的,所以,很有可能讓閱讀者對獲得的資訊形成混淆、錯誤的形象。
2.碎片化閱讀還會使人形成一種惰性。由於科技發達,什麼資訊只要上網一查就可以找到,獲取過程太過簡單,在形成記憶時就會有依賴心理,這種習慣會把對問題的思考轉變為透過搜尋、提問或者互動來實現,不利於建立起深度、理性化的知識體系,而且這種方式對人們的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有所限制。
3.碎片化閱讀會降低我們對內容真偽性的辨識能力。碎片化閱讀流行後,資訊的傳輸變得更為快捷,也更加缺乏管理措施。思辨能力不高的人,很容易被蠱惑性的標題,煽動性的語句,誇大的事實,PS 合成後的相片所矇蔽。過度地依賴碎片化閱讀,不僅不利於將知識真實、準確地傳播,反而降低了人的自我辨識能力,有可能帶來意識的淺層化、簡單化。
-
6 # 流雲說心理
碎片化資訊,與之對應的是系統化資訊。閱讀大量的碎片化資訊之所以會感到浮躁,主要原因是他沒有碎片化資訊整理成系統化資訊,將它變成屬於自己的知識。這背後隱含的是對自我控制的無能為力,更深層次講的是一個人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從而感到很浮躁和焦慮。
人定勝天VS聽天由命你是命運的主宰者,還是環境的犧牲品呢?
心理學提到過“控制點”這一詞,認為你的命運是由自己控制的叫內部控制點,如果覺得自己的命運是受外部力量主導的叫外部控制點。
那些自認為是內控型的個體更可能在學習表現優秀,在工作中更富創造性,賺錢更多,能夠成功戒菸,保持健康體重,直截了當處理婚姻問題,更滿意自己的生活,實現自己的長遠目標。
也就是說,那些認為人定勝天的人,透過克服各種困難險阻,從而獲得比聽天由命的人更高的成就和更多的收穫。換句話說就是:做還有成功的可能性,不做壓根就沒有成功的機會!
從自我控制到習得性無助自我控制極強的人,生活多姿多彩。比如說現在流行的“自律”一詞,講的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強,透過自律獲得了更好的生活,人生得到了巨大的改變。與之相反的是自我控制能力極差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種叫“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從而使自己陷入絕望和無助中。
曾有研究發現,被關入籠內而無法逃避電擊的狗,會習得一種無助感。之後,這些狗就算處在可以逃避懲罰的情境中,也只會被動地畏縮。
這種情況也可以用習慣來講,習慣了無助和絕望,就算有人幫助和給予自己希望,還是不容易改變自己的現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它蘊含著很深的道理在裡面。
在這裡,閱讀大量的碎片化資訊感到浮躁,可以說處在自我控制強和習得性無助之間,問題很輕。
幾點建議1.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組塊或建立知識體系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既然是閱讀大量化碎片資訊使得自己很浮躁,那麼透過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增強自己的自我控制力。閱讀大量碎片化資訊,之所以浮躁,是因為這些資訊很難記住,沒有經過自己整理,這都是不屬於自己的知識。只有將碎片化資訊變成系統化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記憶和應用。
如何將碎片化資訊變成系統化知識呢?組塊或者說是建立知識體系這個方法,我認為是比較好的方式。將這些碎片化資訊,用自己能理解的邏輯和方式去記憶、整理和運用,變成自己聰明的知識養分。
2.訓練自我控制肌肉,透過做其他的小事情。
要知道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遷移的,透過訓練可以一點點增強。我們可以從一件件小事開始。如記賬,每天閱讀20-30分鐘等方式。當然你可以選擇你認為最容易做到的一種方式,目的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控制能力,從而增強自信。
-
7 # 諮詢師含笑
並不是說大量的碎片資訊讓你感覺煩躁,而是我們可能剛開始有一些心煩的時候就會轉移注意力,比如說去看各種各樣的搞笑影片呀,或者其他各種的資訊,但是呢,那個心煩的核心原因我們並沒有去解決,你看的越多對那個心煩的情緒呢壓抑的越厲害,這時候呢就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看的越多,壓抑的越厲害,反彈的越厲害,所以你的心會越來越煩,所以現在這個關鍵問題是要面對你那個壓抑的情緒,而不是透過轉移注意力。
-
8 # 通鑑研習社
不則得,多則惑。
多深入思考,得到資訊及時全面並不一定能讓我們思考能力提高,只有深入的思考才會。
-
9 # 哲學那點事
我覺得未必閱讀大量的碎片化資訊就不好。以前人們的閱讀途徑多是書籍報刊,看似很系統很專一,但想想:如果你要研究某項學問,只看一兩本書,假如作者水平不高、內容有偏差,那麼你也會被誤導,甚至因作者的狹隘觀點帶來偏激。這種閱讀方式,感官刺激單一,印象和效果未必深刻,更缺乏與作者及其他讀者之間的交流。
至於說擔心資訊太碎片化,這個要靠自己在閱讀前就抱著明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增長哪類知識而閱讀,利用便捷的搜尋查找出對你有用的資訊再去閱讀,而非開啟電腦手機就亂看,這不是有目的的閱讀而是無聊消磨時間。閱讀後更要善於自己分類歸納總結應用。總之我相信:有學習能力的人,無論靠什麼途徑,都能取得效果!
-
10 # 阿勝有話說
現在很多人接觸的都是一些電子閱讀,網路閱讀。透過手機平板還有電腦去閱讀一些文字,那次的因為網路的資訊呢,是有資訊無觀點,有行為沒準則。是我們上次的一種思考的能力。
我們說閱讀是立體的閱讀書籍。它能夠激發你的調動你的主觀能動性。讀紙質書籍時候我們是左右搖頭看書會想。對不對?看書的時候會對不對?他呢,會讓人一種思考和交流。所以我們儘量的放棄那種快餐式的碎片化閱讀。去閱讀紙質書籍,對我們的一個心靈也達到一個淨化。
-
11 # 老戴哦哦
首先我們要知道即使是碎片化資訊也是有用資訊、有價值有觀點的資訊。
舉個比較簡單的栗子:我們出行,如果不確定目的地,有車就上,導致的結果,完全是隨機的。因為雖然我們沒有目標,但我們所乘坐的公交車可是有終點的。就是說我們不斷的上車,不斷的換乘,可能離我們的初衷越來越遠。同理當我們缺乏獨立思考時,我們很容易被帶有意見的碎片化資訊帶走,如果我們不及時糾正則可能越帶越遠,即使我們能夠及時糾正,在不確定目標的前提下被帶有偏見的碎片化資訊帶跑偏的機率仍然很高。
所以當資訊大量的充斥的時代,我們所獲取知識的量並非越多越好,而是有所取捨。用“學思踐悟”的學習辦法穩紮穩打,不僅僅把知識學到手,更重要的是透過反思,實踐去領悟後的變通來成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
12 # 彩雲說
為什麼閱讀大量碎片資訊使人感到浮躁?答:因為沒有做自己
當人們在大量閱碎片化資訊的同時,心是隨著所就瀏覽的內容不停流轉的。
例如:1、看到美食的就思考如何好吃,什麼時候去哪裡吃的;
2、看到香車美女,思想就無限擴張到我什麼時候換輛車,換了車得到朋友們的如何羨慕;
3、看到旅行美景,思考何時自己也能夠開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如此這樣,大量得資訊反而沒有吸收營養,反而消耗了時間,最後收穫的反而是孤獨與失落。
一個人的認知是有限,但可以被無限提升。當被認知格局到小的程度,無論在怎樣去閱讀學習,可能提升都會很慢。但是學習,是值得我們去用一生時間去踐行的事。
-
13 # 絮叨的蘇蘇漫漫
碎片化資訊之所以被稱為“碎片化”,就是因為你無法從幾段簡單的文字裡瞭解到事件的全貌,那也就無法正確的獨立思考,情緒很容易被短短几句話帶著走。
久而久之,你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極端,只要用極具煽動的話你就會上當。
沉靜下來,慢慢思考吧。
-
14 # 王忠BT
自己認為這種傾向普遍存在,而且,還會更瘋狂。
特別是抖音瘋狂了,普通人更是虛擬享受著短影片直觀刺激。
首先,短影片很多可能是合成或處理產品,是特效化作品,但是,吸引力不能否認不強大。
其次,內容很豐富,說明社會存在很多角度。
接著,普通人應付不了這些優越代入感的衝擊,享受著觀賞這種新奇刺激,有點類似精神興奮片感覺。
最後,普通人根本沒有辦法承受這種多重刺激,不能置身事外,反而會被陷入其中,漸漸失去了正確生活導向。
嚮往優秀是每個人的本性,當我們有審片評委般存在時,只要引導好了,的確可以提升社會民眾認知水平,至少在精神上享受著某些優越感。
這應該是人類社會進步,短影片平臺讓我們看到世界各國社會真實現場精華與真實,更直觀更身臨其境更好似執攝像機人員,從泛味之文字進化為精緻影片片段集,如同看電影短片或片花般存在,似乎更真實更直觀更容易接受。
目前,短影片或碎片化資訊最大短板是雜亂無章,真真假假,普通人從開始享受,到後來被帶入。到最後,控制不住,飄飄然存在。
怎麼把短影片或碎片化資訊歸類分類,或者排序,或者整合,或者解密,應該是未來發展方向。
去偽存真,化繁為簡,有序引導,發揮積極正面作用,努力去除負面影響。
至少,晚上,打麻將打牌喝酒亂搞的大量減少,但是,正常交流溝通也減少了,人們互動也是線上化了,人類社會性格會有什麼不良趨勢還得密切關注,及時處理。
-
15 # 京磁小隊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你沒有思考
接受碎片化資訊的地方一般都是什麼公主號,抖音之類的短影片,一般這些知識都是博主看書或者學習會後,整理出來的,然後將自己的理解傳達給你。那麼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
博主將這個知識點傳達給你的時候,其實是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為了讓知識通俗易懂,更利於傳播也可以理解,但這就造成一個問題,使用者就不去思考了,而是一直跟著博主的思維走,會覺得博主說的好有道理啊,然後覺得自己獲取了一個知識,其實轉頭就忘。
如果是正確的知識還好些,但如果是錯誤的知識呢?這也是為什麼晚上很多人會被帶節奏,因為大量的碎片化內容佔據他們的生活,導致人們已經淺思考,不思考了。請問為什麼芒果臺的各種腦殘劇會火?大部分邏輯都不通,但人們不思考。碎片化資訊是同樣的邏輯。
讀書,長時間聽課為什麼會讓人沉下心來思考?因為他很長,而且這是你主動獲取知識,既然主動獲取知識,那麼必須有邏輯你才能理解。
碎片化的時代讓人漸漸的放棄了思考,我很不喜歡現在這樣的現象,都說人類前進的敵人不是膽小,而是傲慢,我現在覺得人類前進的最大敵人絕對不是傲慢,而是無知。
每個人都沉溺於短時刺激,最原始的慾望,那····就很賽博朋克了,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果你不同意,那算你對。
-
16 # 5分鐘心理
大量的碎片化資訊在社會當中是非常顯現的,任何人都無法去迴避這些資訊,雖然它是碎片化的,但他確實能夠充實我們所要想得的或者想要的,尤其有一些碎片化的資訊,確確實實是我們生活當中所必須知的,碎片化的資訊體現在方方面面,這就對我們的認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廣義上的認知與認識是同一概念,我們每一個人的認知都是你個人已有的知識結構來接納新的知識,而新的知識為舊知識結構所吸收舊知識結構,又從中得到改造與發展,可以這麼說,碎片化的資訊,如果我們接納的是正確的資訊,能夠辨別出來那麼對我們認知的結構是能夠產生一定變化的。
許多人認為碎片化資訊都是不完整的,這點認識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現在絕對的去收集哪些所謂完整的資訊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但是什麼樣的資訊都是由碎片化的整理而集中的體現出系統性的,當然這是一個過程,是要他人去努力去做的,不是我們個人的行為所能行而為之的,所以我們在閱讀大量的碎片化資訊的時候,怎麼去把這個資訊與當下現實,尤其我們所接觸到的或者認識到的一些資訊相互的銜接,從中去辨別這個資訊與我們的利害關係,也就是是否對我們有利,還是沒有利,當然不能把任何資訊的對錯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任何資訊的對與錯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我們如果接觸到了大量的碎片化資訊,一定要分析辨別,整理銜接,去重新認識這一資訊的利用價值,特別是任何資訊的可信度,也就是相對於它的來源,出處是否可信。任何資訊都帶有它的目的性,而資訊的釋出者必定存在著一定的偏袒性,這些也是由於釋出者也就是資訊的撰稿人,他所持有的政治立場、思想格局,文化程度也就是教育背景、信仰、宗教、人文、環境、地位等方方面面都有著不盡的聯絡,所以我們接觸到碎片化的資訊,如果是有利於自我的,那麼可以納入我們的認知範圍,換句話說,可以接納他來充實我們知識性的基礎,反之可以拋棄而去,不予接納,只要做到清晰的分辨和理解,相信你的浮躁感也就逐漸的消失了。
總之,碎片化的資訊是當今媒體上可以到處顯現,不要認為碎片化的資訊對我們無利,實際上我們許多的認識與認知都是從碎片化資訊當中而無形的整理出來的,這也是我們意識思維當中所呈現的一種思維傾向,不論它是在我們意識當中所體現出的,還是無意識當中所顯現的,他畢竟對於我們是資訊性的接納,而形成我們的意識形態,更能讓我們去認識這個社會,並且為我們融入到這個社會,提供一定的知識性的基礎,碎片化的資訊,它並不是我們無意中的想象,而是確實的資訊,把任何資訊的整合極有可能都是一種機遇或者動力,所以碎片化資訊是可讀的更是可用的,只要你能夠正確的去辨別對我們自身的成長是有很大的益處。
-
17 # 小老虎看世界0529
閱讀碎片化這個問題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完整的去讀一本書了,正是因為碎片化的閱讀似乎好像滿足了人們想要獲得知識量。但是世界上這樣的閱讀只會增加自己盲目的崇拜。
現在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各個平臺發表一些文字,人們用很少的時間就能知道很多人在同一個問題上的不同看法。這就是現在碎片化閱讀的優勢。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
碎片化的閱讀讓我們只是片面的知道問題的一個點,不能全方位系統的瞭解你想知道的事物。這個只有透過系統的整本書的閱讀才能做到。所以問題來了,當你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用你所看到的碎片化的答案無法解決的時候,你的心就會產生煩躁的情緒了。
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標題出現在各個平臺上供所有人去解答和了解,當出現一個新鮮事物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能透過碎片化的文字瞭解過程的一二,但是如果想知道這新鮮事物背後真正能表達的意思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有很多的閱讀經驗才能明白,像這樣的表達方式都是前輩們玩過的陳詞濫調了。只是我們因為沒有讀過某本書,根本就不才知道這樣的流行其實早就在十幾天甚至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盛行了,我們還傻乎乎的當做新鮮玩意呢!
這就是碎片帶給我們的焦慮,我們不能系統的完整的瞭解這個世界,反而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分裂成很多不同的成分來了解。表面上看好像是從不同的角度在觀看,實際上只是看到了一個事物不同的小表面而已,從來沒有完整的瞭解過這個事物的產生及發展的過程!
回覆列表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從而產生了滿足大眾需求的各種碎片化的資訊。好讓大眾在碎片化的時間裡,收穫很多的資訊。現在各種平臺推出大量的資訊。
產生浮躁的原因有:
1、同一件事,有很多種不同解釋,也有很多種建議,自己不知道聽誰的,拿不定主意,讓自己心神不寧,從而浮躁。
2、資訊爆炸時期,告訴我們很多賺錢的行業和門道,並且說的那麼輕鬆,可自己不知做什麼好,也不知道從何做起,搞得自己也沒有了主見,很浮躁。
現在,我們要多聽聽自己的內心,回頭看看自己的初心。選擇性的看自己需要的資訊,要有主觀的判斷,不被資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