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丑時是1:00-3:00,而雞叫一般4點多鐘,屬於寅時3:00-5:00。所以從生活實踐來說,更應該是寅時叫“雞鳴”呀。難道古代那會的雞是半夜叫?
5
回覆列表
  • 1 # 山西小馬

    "雞鳴"不一定是雞叫

      雞鳴 應該是指 丑時,也就是一到三點,名 雞鳴,或者 荒雞

    一是雞在此時喜歡鳴叫,而是此時夜深人靜 容易是人察覺。

    酉雞是17至19時,取的是雞常與此時在窩旁打轉之意。

    時辰與動物相配,強調的是該時辰動物的活動旺盛,易於被人察覺。丑時配牛,因為牛長於此時食草,而人又要起夜喂草,故牛即活動旺盛,又易被人發覺。雞鳴的說法並不是與時辰的配合,而只是一種對現象的觀察。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有:"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有人解釋這裡的"雞鳴"為"雞叫";有的不加解釋,那意思是這個"雞鳴"就是一般的雞叫,用不著再解釋。這是不對的。"女曰雞鳴",如果真的是雞叫,人已經聽得到了,就用不著"子興視夜"爬起來撩窗簾看星星了。這個"雞鳴"並不是真的雞叫。

      《孔雀東南飛》中有:"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也不是真的雞叫,而是古代計時法中的一個時段。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朱熹《詩集傳》:"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際也。"《傳疏》:"昧旦後於雞鳴時。"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將亮的時間。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時間。古代,日出時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見朝夕、旦暮、晨昏、昏旦並舉的例子。太陽正中時叫日中,將近日中的時間叫做隅中,太陽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後是黃昏,黃昏以後是人定。《孔雀東南飛》:"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後是夜半。雞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後先後相繼的兩個時段。

      地支計時名稱十二時辰名稱相當現在時間

      子時夜半23時至1時

      丑時雞鳴1時至3時

      寅時平旦3時至5時

      卯時日出5時至7時

      辰時早食7時至9時

      巳時隅中、日禺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日跌、日央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日晡、夕食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日落、日沉、傍晚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名日夕、日暮、日晚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定昏21時至23時

      西周時就 已使用十二時辰制了。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早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2 # V思維視覺

    丑時又稱雞鳴,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時間為凌晨1時至凌晨3時。如《詩經·汝日雞鳴》:“汝日雞鳴,士日眛旦。”古時雞鳴而起,眛旦(天將明未明之時)而朝。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休息。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

    古代中國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代中國人民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古代中國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代中國人民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辰制

    子時 ( 23時至01時)丑時 ( 01時至03時)寅時 ( 03時至05時)卯時 ( 05時至07時)

    辰時 ( 07時至09時)巳時 ( 09 時至11時)午時 ( 11時至13時)未時 ( 13時至15時)

    申時 ( 15時至17時)酉時 ( 17時至19時)戌時 ( 19時至21時)亥時 ( 21時至23時)

  • 3 # 說書人鴿子

    “丑時”叫“雞鳴”,或者”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以地支稱其名則為丑時,相當於凌晨1 ~3 時。

    “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

    早於此例的句子裡,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

    每隻雞叫的時間不同

    首先不是每隻雞打鳴的時間都一樣的,有的雞早一點,有的晚一點。

    一隻雞一年四季在不同季節,雞叫的時間也是不同的,通常夏天早一些,冬天晚一些,前後也能差出兩三個小時。

    還有就是地區南北的差異也同樣影響雞叫的時間。

    雞叫不是一次性的,一般會叫三遍,直到天亮。

    俗雲:“雞叫三遍天下白。”雞叫第一遍的時間大概在三更,每次間隔大約一個半小時,叫第三遍時就快天亮了。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雞叫是從三更開始直到五更。丑時大概就是雞第二次叫的時間。

    例如酉雞是17至19時,取的是雞常與此時在窩旁打轉之意。

    時辰與動物相配,強調的是該時辰動物的活動旺盛,易於被人察覺。丑時配牛,因為牛長於此時食草,而人又要起夜喂草,故牛即活動旺盛,又易被人發覺。

    雞鳴的說法並不是與時辰的配合,而只是一種對現象的觀察。

    把“丑時”叫做“雞鳴”,這並非哪位大師一時興起,隨便說的。而是我們的古代先民們,經過多年的摸索總結,不斷修正,才最後敲定的。

  • 4 # 劉海888

    因為古代中國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而丑時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時間為凌晨1時至凌晨3時。丑時又稱雞鳴、荒雞。“雞鳴”一詞,源牙《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裡,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巳”。所以雞叫一般是4點多鐘,屬於寅時,從生活習慣來看,古今都是一樣,沒什麼差別,也不會半夜雞叫。

  • 5 # 數學趣味課堂

    雞鳴丑時是指凌晨的1點-3點~“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裡,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古代中國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而丑時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時間為凌晨1時至凌晨3時。丑時又稱雞鳴、荒雞,先秦佚名《詩經·汝日雞鳴》有提到過“汝日雞鳴,士日眛旦”,意思是古時雞鳴而起,眛旦(天將明未明之時)而朝。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描述時間主要參照顯而易見的天象、動物生物鐘和日常作息,比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後來逐漸改用授時裝置讀數來描述,後來也逐漸給這些授時裝置讀數配上了五行。

    比如,給甲乙兩字配上木(4:48-9:36)、給丙丁兩字配上火(9:36-14:24)、給戊己兩字配上給土(14:24-19:12)、給庚辛兩字配上金(19:12-24:00)、給壬癸兩個字配上水(0:00-4:48)。這些附會並無實際意義。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以上就是對時辰總結,希望可以幫到您!

  • 6 # 佳琪一諾

    丑時又稱雞鳴,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時間為凌晨1時至凌晨3時。如《詩經·汝日雞鳴》:“汝日雞鳴,士日眛旦。”古時雞鳴而起,眛旦(天將明未明之時)而朝。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休息。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 7 # 悅讀紋章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太陽出沒的規律、天色的變化、日常活動及生活習慣歸納總結出的一套計時方法,充滿了中國智慧。先民將一天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從西周起,又為每個時辰各自取了優雅而詩意的名稱。它們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眣、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分別對應十二時辰,或描繪了地間一景,或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丑時又名雞鳴,或曰荒雞,是凌晨1:00—3:00,是十二時辰中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段時間。此時,曙光初視,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過了兩點,雄雞便開始打鳴了,這個跟陰陽有關。《黃帝內經》中對陰陽解說十分清楚。

      《素問》中指出: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及世間萬物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自然界,白天光明是陽,夜晚黑暗是陰。內經曰:自然道理用陰陽來分,但陰中又有陽,陽中又有陰。在一天當中,早上到中午陽氣漸旺,中午最旺,到下午,陽氣開始衰弱,陰氣開始增加。從天剛黑到雞叫的時候,也是陰氣漸重之時。丑時,凌晨兩點的時候,陰氣盛到極點,所以此時是陰中之陰,這個時候,醫院許多危重的病人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加重或死去,病房裡最容易死人。過了兩點,雄雞開始打鳴,代表陽氣起來了。這個時候,陰氣逐漸消散,陽氣逐漸旺盛。《聊齋志異》裡,許多女鬼到雞叫的時候就消失,也正是在丑時兩點之後,就是因為此時陽氣逐漸起來了。這個時候,陽氣還很弱,人們還在睡夢之中,而雄雞已體察到陽氣的上升。“雞鳴”一詞作時間使用,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雞被古代漢族人民褒稱為“知時畜也”,說明雞比人類更能體察自然界陰陽的微妙變化。

     所以,雞鳴之時,並不能以人類的感知來定,人們所能察覺到的四點多鐘“雄雞一唱天下白”,那是體知較晚的了,而雞實際上在凌晨兩點之後就開始鳴叫了。

  • 8 # 生產隊長老楊

    問:為何把"丑時″,叫"雞鳴″呢?

    丑時就是叫雞鳴!

    古時的十二時辰人們都知道,可更次的時間有多少知道的?

    如果知道了更次的時間,就明白了為什麼把丑時叫雞鳴了。

    十二個時辰是,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間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丑時是凌晨一點到之點。

    更次是每個更次為一小時,共五個更次。晚上十點到十一點為初更天,十一點到十二點為二更天,半夜十二點到一點為三更天,凌晨一點到兩點為四更天,兩點到三點為五更天。

    公雞有生物鐘,一般每到天亮前要叫,天亮前叫三遍天就大亮,雞叫頭遍正是五更天,民間俗語就是"雞叫五更″。

    打五更的時候正是丑時正中的兩點時候,雞在打五更的時候也就是丑時正中的時候叫頭遍,所以古人把丑時也叫雞鳴。

    過去聽老人有諺語說"二十月出一更天″,就是說到農曆每月二十的那天,月出時正打一更天,二十的月出時正是晚上十點鐘,說明十點為初更是對的。

    古時還有俗語是"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完全能對應這個時間,一更十點人還沒睡覺。二更十一點人睡了,灶裡火還沒滅容易失火。三更半夜鬼放風。四更人睡的正香,做賊的是最好時機。五更丑時雞就叫了。

    因打五更時,正是丑時正中,此時正好雞叫頭遍,所以,古人把丑時也叫雞鳴。

    只有知道更次的時間和雞叫頭遍的時間,才會明白為什麼古人會把丑時叫雞鳴的,不知道這些古代知識,是永遠不會明白的,這門知識越往後知道的越少了,只會懷疑古書的叫法。

  • 9 # 永珍集

    首先,我們要明確,雞鳴中的雞是指雄雞。現代研究表明,雄雞鳴叫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是向家庭成員強調領導地位;

    二是宣示主權和領地,警告周邊的雄雞;

    三是感受到光線的刺激。

    但是,我們古人為何把丑時稱為雞鳴呢?現代研究好像沒法解釋這個現象。

    我們試著從古人的角度去探尋原因。

    十二地支

    古人用十二地支來代表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用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來對應十二地支,簡單優美。

    重點來了,古人對天地的認識是:天地之間氣機流動,唯分陰陽。說白了,就是天地之間是陰陽之氣的轉換。

    十二地支只是代表了這個過程,子為至陰,午為至陽。從子到午是陰消陽長的過程,從午到子是陽消陰長的過程,如此迴圈,周流不息。

    雞鳴丑時

    地支中,子醜合克。表明到了丑時,醜來合克子,至陰被剋制,表明陽氣開始生髮。

    而在我們身邊的所有動物之中,雄雞對這個過程最為敏感,可以感受到陽氣生髮,氣機催動,自然啼叫,告訴我們陽氣在漸漸壯大,天色漸亮。

    古人正是利用了雄雞的這一特性,才有了雄雞報曉,日出而作。所以才把丑時定為雞鳴!

    外記

    (一)地支中除了有子醜合,還有巳酉丑三合。其中,酉代表雞。醜為金庫,可以理解為雞窩。巳中有丙戊庚,丙為太陽,戊為領地,庚為別的雄雞。巳酉醜,正好可以解釋現代研究的成果,有意思啊!古人智慧,貫通古今,了不起!

    (二)丑時雞鳴,劃破夜空,讓人振奮。告訴我們,陰消陽長,光亮即將顯現,堅持下去。

  • 10 # 石丞子

    俗人老李,簡單答題。古今計時都與太陽執行、空間位置緊密相關。雞鳴丑時是古代計時辰時法中的一種約定,北京時間與其對應時出現了偏差。

    古代時辰計時法

    古代,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古代計時法也都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在沒有鐘錶計時工具的情況下,人為地對生物鐘比較敏感公雞鳴叫的時間定位定為一天的第二個時辰,丑時。顯然對於不同的季節不同時區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具有遵循和參照意義。

    古代地支計時法

    十二時辰計時法,這些生活化的規定是粗略的,易於應用但很難準確。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這些人為規定逐漸顯得詞不達意,於是漢代便用“子醜寅卯……”十二地支來表示。根據太陽昇起的時間, 將一晝夜區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為代號,方便熟記。同時沿用了夜半子時、雞鳴丑時、日出卯時、人定亥時……的規則。

    24小時計時法

    明末清初,隨著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國人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1949年之後(詞條標註啟用於1966年),中國將"中原標準時間"改稱"北京時間",並在全國(大陸、港澳、臺灣)統一使用該時間作為標準時間。北京時間在西安測量併發播,但西安時間並不能代表全國標準時間,西安位於東七時區,地理經度為東經108°56′。如此,便將十二時辰與24小時對應起來。

    結語

    雞鳴一般大概在天亮前一個小時左右,按照24小時計時法大約是凌晨3點半到5之間,屬於寅時。而丑時是1:00-3:00,和雞叫時間有偏差。但是,當我們回到古代計時法粗略的人為規定,我們便能找到了其中的緣由。

  • 11 # 江南文聞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常來說,雞鳴應在五更,按照古人的時間計算方法,五更是指凌晨三點到五點。眾所周知,丑時所指的時間為一點到三點即三更。那為何古人把丑時叫雞鳴呢?

    雞叫,常指在五更天明之前。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相當於凌晨1~3時。“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裡,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

    雞鳴,從現代文化上理解是指雞叫,屬於動片語;而古代文化中雞鳴是名片語,也就是說不是指特定時間發生的動作,而是指特定時間段“丑時”。所以古人把丑時叫雞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用破壁機做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