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古物食集

    銅鑄的。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

    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

    其特徵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隱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制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於秦始皇時代;

  • 2 # 保定小楊

    秦代,處於戰國後期與大漢朝之間的過度!

    雖是過渡,但秦皇的偉大有目共睹,正如史書講“修長城、通直道、統度量、車同軌、書同文” 當然,貨幣也是統一的!秦統一之前,各國流通各國所鑄貨幣,如蟻鼻錢,刀幣,鏟幣等等等等……

    半兩錢,始於戰國後期,直至漢朝漢武帝五年!歷時200餘年!當時鑄造的工藝遠遠沒有後世發達,所以全都是青銅(換句話說,有人拿著黃銅的半兩招搖撞騙的,大家不用眼即可區分)

    一般來講,都是把半兩錢分為三種收藏,即戰半(秦統一前),秦半(秦統一後)和漢半(漢代前期鑄),但個人觀點,只分戰半和漢半即可,為什麼這樣講呢?秦末時期尤其是二世胡亥和三世子嬰,所鑄的錢不比前期少,因為處於秦末期,經濟必定拮据,大量鑄錢雖然導致通貨膨脹,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以後期鑄錢必定偷工減料,錢徑和重量也必須是減少的!所以說這部分錢和漢初劉邦允許民間私鑄的時候的半兩錢你根本無法沒有辦法去區分!

    所以說,我們無法區分那麼明確,畢竟時間經歷了兩千多年,史料肯定是缺失的!只能大概的分個類別!

    所以個人認為直徑過30mm或者重量過7g我就認為是戰半!反之,如果30mm以下或者重量在6.5g以下我就認為是漢半!

    個人所見,不喜勿噴!

  • 3 # 品舊

    你好,我來簡單的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半兩錢成為全國第一種普遍使用的錢幣。漢武帝時,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現了錢幣鑄造的標準化。

    秦半兩標準程度不高,錢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曰半兩,即十二銖,相當於現在的7.8克左右;一般的徑在25——28mm,重5克左右),總體上講,要比漢半兩為厚實,邊緣鑄口茬多不磨鑢,錢體欠圓,穿不方者亦屬常見,是比較粗糙的錢幣。

    秦半兩書體傳說是由著名的秦國丞相李斯題寫的。史稱“重如其文”,是因為每一枚“秦半兩”的實際重量正好是當時秦朝衡制中的半兩,所以稱做“半兩錢”。

    秦半兩直徑較小,一般在2.5釐米-3釐米,重2.5克-3.5克,周邊較圓,錢文高挺,但不如戰國半兩錢文高挺,呈小篆氣韻,字型漸方,“兩”字上平畫及“半”字下平畫較長,“兩”字中間二人字上部豎筆較短,出現連山式,流口較窄。

    西漢半兩錢減重現象嚴重,漢初莢錢直徑多在2.4釐米以下,有的更小,而錢文仍有小篆氣韻,字型狹長。

    漢代半兩錢的種類比較多,莢錢出現最早,質量也最為惡劣,這時期放任天下鼓鑄,雖然規定幣重不得少於三銖,實則僅重二銖,又小又薄,像似榆莢之小,故名榆莢錢。三銖錢是比較少見的品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房貸壓力太大,賣了房子回老家會過的很舒服,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