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思維視覺
-
2 # 神燈匠心鑑賞
公元118年武帝鑄造了五銖.這一時期統稱西漢.五銖錢也稱西漢五銖.材質上有.金.銀.銅.三種材質.工藝上也有鎏金.鎏銀.如何辨別真偽.這是老生常談話題.萬變不離其宗.老的錢幣鏽跡.文字精神.當時鑄造工藝.以及流通使用痕跡.自己要是不懂可以求助身邊眼力高的泉友們.市場中網路上高仿錢幣很多.但假的永遠真不了.希望給你帶來滿意解答!
下圖是我前幾日剛入手一枚永安五銖.公元528年孝莊帝所鑄.共賞!
-
3 # 善良的二寶
五銖錢
中國古銅幣。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錢形圓,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 ,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漢初允許私鑄 ,“錢益多而輕” ,幣制混亂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採用桑弘羊建議,鑄幣權收歸中央,令郡國銷燬舊錢,由上林苑的鐘官、辨銅令、技巧令(一說為均輸)三官統一督造,故又稱上林錢、三官錢。五銖錢輕重適宜,量足成色好,利於流通和長久使用 。此後至隋 700 多年間 ,各代均有鑄造,但形狀大小不盡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 ,改鑄開元通寶,但五銖錢繼續在民間流通。錢幣界稱該錢為“長壽錢”。
名 稱: 五銖錢
製造年代: 隋
材 料: 銅
規 格: 直徑2.3~2.5釐米
收 藏 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 紹
隋代貨幣。隋代鑄幣技術提高,已由範鑄改為母錢翻砂鑄錢。隋初錢幣混亂,當時關東通行北齊的常平錢,關中流通北周時期的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錢。這些錢不但大小、輕重不一,而且質地低劣,影響了商貿經濟。隋建國後沿用漢制,鑄新五銖錢。五銖錢發行後,從關外來的錢都須與它勘樣,相似者允許入關流通,其餘銷燬。這項政策促進了,商業發展。圖示四枚隋五銖有較寬外部,內部邊緣中,只有右側“五”字直劃形成一內部線。錢文“五銖”兩字瘦長工整,筆劃略顯粗壯,但仍不失精良秀美的風格氣息。左下一枚五銖錢色較白,俗稱“白錢”。然而並非真正白銅所鑄,唯因青銅合金中錫的比例略大。
回覆列表
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銖錢,根據所鑄朝代不同分為漢五銖、隋五銖、西魏五銖、北周五銖等。
材質:銅、鉛、錫、按比例,一般銅的比例佔七成不到,銅比例越少,顏色越發白,特別是隋五銖中,鉛錫比例略高,銅色發白,叫做隋朝白五銖。
西漢的五銖錢的材質就是青銅合金,含量因各地各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最正宗的是紫銅材料,因而五銖錢有紫紺錢之稱。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 收。
“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 “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釐米,郭厚0。15-0。2釐米,寬0。1-0。14釐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線錢肉的一面垂直。
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效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範或製作極精細的泥範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
五銖錢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準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