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蠟比小鑫

    這個是不理解電影創作的基本流程。

    本質上,劇本上只寫動作和臺詞,連詳細的場景背景都不會過多的寫出來。

    可以和小說做一個類比,小說最終的故事靠文字展現,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很多,甚至“鑽”到人物的腦子裡,寫他們在想什麼,這樣的創作相比較劇本來說輕鬆的多。

    劇本,是一個施工圖紙,沒什麼細節,主要告訴導演、演員,這個事兒大概是什麼樣,但是最終電影會成為什麼樣,除了拍攝前期劇組三大拿導演、美術、攝影對劇本的解讀之外,拍攝時演員還要進行表演的創作。這也就是為什麼標準劇本里很少用形容詞和詳細的動作描寫,比如,“A角色裂開了嘴巴,大笑著”、“B角色把一杯咖啡遞給了C,說到:喝咖啡嗎?”這一類的描寫都不應該出現,編劇應該寫的就是簡單的動作,至於演員會用笑還是哭來表現編劇要表達的情緒,這個創作權很大一部分在演員那,第二種詳細的動作描寫就更沒必要出現了,編劇沒必要告訴演員怎麼表演遞咖啡。

    除此之外,剪輯又是一次創作。而且一般電影的最終剪輯權不歸導演,歸出品公司。這個待會有補充。

    所以,電影風格的確定,主要在導演,但是如果是太“職業”的導演,電影風格也不完全歸導演決定。“職業”導演,一般就是拿錢幹活,挑劇本、挑演員、挑主創基本都是出品公司或者製片人拍板,導演只是到現場負責按照要求拍完素材就完了,後期剪輯等等,導演角色可有可無的那種。

    所以,風格化的東西,一定是導演對專案有很強大的控制權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當然國內一般認為是導演主導制,但是這個事兒,嗨,不好說。

    以上,基本解釋了題主的疑問。所以,一般是導演決定電影風格,編劇基本是純幕後,也有一直跟組的編劇,因為現場改劇本的情況也很常見,但是編劇屬於“陪導演聊天”的工作,幕僚一類,所以不拍板兒。

    以下是拓展內容。

    電影怎麼生產?

    編劇寫劇本是第一步。但是這第一步也分太多的情況,大部分認為是編劇矇頭寫個故事找製片公司拍出來,但也有情況是製片人找編劇按照要求創作的情況。在國內很常見的是導演趙一幫人在那聊,有人負責整理成劇本。所以編劇組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組織,有各種職位。

    這是寫劇本的結構層面,還有細節層面。

    寫劇本各有各的習慣,但是基本都會有一些套路。一般很少有人上來就寫最終形式的劇本,一般都是先寫文字故事,也就是怎麼順手怎麼寫,先把大概的故事寫出來,格式不重要。個人習慣是先寫步驟大綱,然後上故事板,把結構理順了,出處理臺本,最後寫銀幕劇本。但是這個過程說是這麼說,中間亂七八糟的互相穿插著,真的很混亂。至少我個人是這樣的。寫作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接著劇本到了籌備期,製片人拉起籌備組,一般就是劇組仨大拿:導演、美術、攝影。

    導演組,把劇本的文字故事變成鏡頭故事,帶著其他兩個組做前期籌備。

    美術組,幫著導演實現他的鏡頭故事轉變,比如角色設計就包括了很多,服化道等等。還要負責場景的設計,這也涉及了堪景等等的工作,沒有現成的,還要考慮在攝影棚搭景等等。已經方便後期劇組溝通的分鏡的設計和繪畫。總之,涉及“顏色”和“場景”的內容豆歸美術管。

    攝影組,也就好理解了,導演把文字故事變成鏡頭故事的時候,幫襯著。和導演組美術組一塊商量拍成什麼樣,怎麼拍等等。燈爺這時候一般不出現,到時候跟攝影組溝通就好了。

    這些職能部門的劃分和工作介紹都是最基礎的,實際情況比這個複雜,各種副導演,這種製片一堆人,但邏輯關係是這樣:導演組領著美術組和攝影組,把這個電影怎麼拍,先聊透了,思想統一了,把各種方便後期拍攝的準備材料都準備好了,這便是籌備期了。正兒八經的電影這個籌備期不會低於3個月,大製作的電影6個月到1年多的都有,籌備期異常關鍵,這一環節做不好,會吃大虧。

    劇組拉出去少說百十號人,多的幾千口子,要是三大組的人因為沒溝通清楚拍攝思路,在現場開會溝通怎麼拍攝,那這劇組基本就黃了。這麼多劇組的人,一天吃喝拉撒睡的成本都得大幾十萬,這時間耽誤不起。所以籌備期很關鍵,也決定了電影風格里的絕大部分內容了。

    那麼電影風格是什麼?這個可能有標準答案哈,但是基本理解就是語言風格、影像風格、敘事結構、節奏等等一系列內容的綜合審美。

    可以看到,大部分內容是屬於導演工作的範疇。直觀的理解,可以看一些風格化很明顯的導演,比如希區柯克、伍迪艾倫、昆汀、諾蘭、姜文、王家衛,這一類的導演,基本屬於可以從片段就看出是誰拍的那種導演。這些導演的特點便是電影風格特別個人化,有很強的辨識度,這些辨識度便包括了臺詞風格,影像風格,排程風格,剪輯風格等等。

    但是這些事兒不是導演一個人幹,美術攝影都幫襯著。這裡面好像沒編劇什麼事兒了哈?確實也是這樣,因為實際情況也是,一旦到了籌備組,都是大家湊一塊商量事兒了,這裡面商量出來的東西,很難歸到編劇身上,導演有一定決定權,所以一般歸在導演身上了。

    至於中期拍攝,後期剪輯調色配音等等,也會決定電影風格,但是這個就十分專業了,我參與的不是很多,只是知道基本流程,就不多說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電影是一個工業生產的過程,製片人必須是一個很專業的生產經理,把各種資源調配的十分順利才能保障電影製作的順利。最完美的狀態就是,導演只管創作的事兒,資源都給他配好了,但是這種狀態很難得,好萊塢會有比較完備的保障,那也是100年沉澱下來的,國內雖然大多數都是一地雞毛,但也是越來越專業,但是差距確實是有。見過好萊塢劇組,200多人的轉場,2小時就能完成,這個效率可能沒有直觀感受哈,如果是一個不夠成熟的國內劇組,徹徹底底的轉場完成,特別是臨時轉場的話,這個時間可能要10小時以上。這個跟劇組的專業化程度很大關係,見過好萊塢的各種studio,你會發現棚拍的差距會更大,他們的場務專業程度、裝置的收納專業,真的很驚人。

  • 2 # 簡句

    本質上,劇本上只寫動作和臺詞,連詳細的場景背景都不會過多的寫出來。

    可以和小說做一個類比,小說最終的故事靠文字展現,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很多,甚至“鑽”到人物的腦子裡,寫他們在想什麼,這樣的創作相比較劇本來說輕鬆的多。

    剪輯又是一次創作。而且一般電影的最終剪輯權不歸導演,歸出品公司。

    所以,一般是導演決定電影風格,編劇基本是純幕後,也有一直跟組的編劇,因為現場改劇本的情況也很常見。

  • 3 # 其實記憶是種痛

    編劇的劇本,大概的劇情框架是不會變的,但最終的成品,還是要由導演來決定。

    當然,同樣一個演員,在同一個劇本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演繹。

    張藝謀在拍《金陵十三釵》時,就曾讚揚過克里斯蒂安•貝爾的演技,同樣一個劇情的鏡頭,克里斯蒂安•貝爾可以用多種方法演繹人物表情,然後問張藝謀導演哪種更合適。當然,最終取捨還是靠導演。

    王家衛導演的風格,又獨樹一幟,多以藝術類電影劇多,而且獲獎頗多,即使是《東邪西毒》《一代宗師》那種武俠功夫,《旺角卡門》《阿飛正傳》現實社會警匪,也能拍出另一種味道。

    還有一位探討社會警匪級教父“杜琪峰”,他導演的現代警匪劇,多晦色暗淡,又發人深省,風格很是獨特,很多電影都很容易看出是出自“杜琪峰”之手。如《槍火》《暗戰》《奪命金》《大事件》《黑社會》《放逐》《鐵三角》《文雀》《盲探》《大塊頭有大智慧》等很多經典作品。

    另一個例子就是周星馳,《西遊降魔篇》是星爺親自選角並導演的作品,拍《西遊伏妖篇》時,星爺把劇本給了徐克,由徐克導演,星爺除了掛個監製的名,全片都由徐克掌舵,可以說星爺除了給個故事,其它什麼也沒做,結果可想而知,完全是兩種風格的作品,口碑也不一樣。

    可見無論是什麼劇本,多好的創作內容,只要有好的導演,就可以拍成好的作品。否則再好的作品,也會被糟蹋。

  • 4 # 紀哥生活

    首先我們要分兩部分來回答,什麼是導演,什麼是編劇。一部電影呢主要是由導演跟編劇兩部分構成的。

    1呢我們先來說說編劇。編劇的主要任務呢是改編。根據一個人或者事物以及人的心裡活動,來進行聯想和擴充套件,比如一個人是怎樣出生的,出生在怎樣一個家庭。家庭是福貴家庭呀,還是貧窮家庭呀,福貴家庭從小對他的教育和陪養是怎樣怎樣的。對他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呀,對他將來的事業和婚姻有什麼幫助呀等等一系列都可以進行改編和創作。

    貧窮家庭的孩子是怎樣的呢。因為人都是有同情心的,我們要根據人的同情心來進行敘述和創作。比如說漢武帝劉邦,劉邦從小生活在一個貧窮家庭,從小是吃不上飯,穿不上衣,以乞討為生,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劉邦吃過一道名菜,他做黃帝還讓宮庭的御善房做過這一道菜,但他怎麼也沒吃出當年要飯時吃出的那種味道來。大家知道是什麼菜嗎,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其實就是咱們平時說的,豆腐。菜幫子,和別的剩菜擱在一起的。因為那時候劉幫以乞討為生呀,吃不上大魚大肉呀,所以吃上這個他就認為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飯菜乃至於他當黃帝以後還讓大廚給他做,對不對。其實這都是編劇給他編的。我們也可以給他改編成他從小生活在官宦之家,從小錦衣玉食受過高等教育。因看不慣秦王的殘爆從而發動起義奪取天下。因為好多歷史我們知道的和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大家認同嗎。

    2呢我們說說導演就是在編劇的基礎上怎樣把文字變成現實,透過人物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表演來表現出來,這就是電影。當然在拍的當中,風格是什麼樣的就要導演來決定了。是演誇張的,還是不誇張的等等好多風格來拍板的。因為什麼樣的風格決定著電影的好壞和收視率。

  • 5 # 飛機上的舒克

    劇本文字語言有自己的特點,從敘述方式的本質上來說,劇本是用文字營造視聽的感受,所以好的劇本雖然隻字未提鏡頭或攝影機,仍然讓人“感覺”有鏡頭感,有視角和景別的切換,有剪輯。這不是對畫面的干預,這是會寫劇本。

    很多人喜歡分享劇本的”所寫即所見“(writing for the screen),鼓勵大家從成片反推劇本。

    畫面反推劇本的做法以及劇本”所寫即所見“的基本原則我個人認為是有侷限性甚至有一定的誤導性的。

    解釋一下。

    電影是在一步一步的「視聽化流程」中逐漸從文字變成聲音畫面的。

    這個過程從劇本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這是一個由無序到有序、「可能性」逐漸減少的過程,是一個熵減的過程。

    在劇本階段編劇就已經開始使用「文字」進行「視聽敘事」了,而且這個時候對電影來說,選擇空間仍然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說,後期的「視聽化流程」尚未開始,場景、道具(美術)可以大膽調整,劇本階段對演員表演的描述僅供參考,鏡頭設計更是後面的事情。

    導演在進入籌備期時,會重讀劇本,做一個所謂的”劇本分析“。ta會劃掉所有關於角色具體如何做某件事的描述(也就是演員表演),因為這是排練和實拍時才會去解決的問題(所謂的演員的business)。

    劇本上留下的是兩個東西:角色做了什麼事情(what he does)以及「視覺單元」。角色做了什麼事情是一場戲的基礎,它包含了一個角色的意圖以及可能遭遇的阻礙,在此基礎上演員和導演找到一種恰當的表演內容(how he does it)。有了人物和他做的事情,也有了表演內容,一場戲才有了根基,在此基礎上,再去決定攝影機放在哪裡,用什麼鏡頭,鏡頭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如果說電影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在唯一的節奏和時間密度之下(最終由下一個視聽化階段-剪輯確定),一個特定視角下的世界,劇本階段就是這個世界的雛形,它不對後面的任何流程加以限制和干預。

    這是劇本和後續流程的關係,無論是表演、攝影還是剪輯都是如此。

    同時,編劇、導演、攝影以及剪輯作為電影視聽化流程的不同環節,他們本質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提供一種視聽的敘事體驗,這才是編劇為銀幕而寫的本質(writing for the big screen)。

    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每個環節使用的”材料“或者”語言“不同,對於編劇來說,就是文字。

    我們之所以認為導演最終為一個影片的風格【負責】(無論好壞),首先是因為導演參與了整個視聽化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我讀書的時候寫論文是這麼忽悠老師的);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稱得上“作者”的導演,一定會在影片中留下無法忽視的風味,這種風味也許源自導演對某個主題的執迷,對某種型別人物的持續興趣,對某種構圖、鏡頭運動方式的偏愛,對光線、音樂、顏色、臺詞及畫外音的使用,對場景縱深的利用,對演員走位的排程,對演員即興表演的把控,某種特定的時間重塑方式,某種只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

    在電影裡,以上的自由只有導演擁有,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導演決定了一部電影的風格。

  • 6 # 樂多客棧

    為什麼是導演決定電影風格,而不是編劇?

    這問題要有一個劃分,才好回答,因為好萊塢電影體系裡面,製片人才有權利決定電影風格,導演和編劇都為製片人服務,導演和編劇之間也無統屬關係,更像是一對搭檔,一起實現製片人對電影的意圖。

    舉一個列子,美劇裡,製片方注重的是故事性和節奏性,這樣一來編劇就顯得尤為重要,拍一部劇,片方換幾個導演也是正常的,索尼影業根據遊戲改編原定將於2020年12月18日上映的電影《神秘海域》,前後就換個五個導演。而這在國內則是無法想象的。

    排除掉獨立製片,回到問題本身,那麼為什麼電影風格是由導演來決定,而非編劇,我覺得有如下幾點

    一,國內電影體系決定

    我們都知道一部電影有出品方,出品方屬於資方,資方會出一個全權代表來處理電影相關事宜,這個人就是製片人。前面已經講過,在好萊塢,製片人才有權利決定一部電影的風格,但國內卻略有差異。

    國內製片人一般負責搭班子,資金管理,宣發和拍攝進度等一系列電影拍攝以外的事情。等劇組組建完畢,整個劇組起到決定權的就是導演了,這套模式基本已經成為電影行業的一套體系了。這套體系裡,編劇曾一度是不為人所關注的,別說決定電影風格,就連演員都能隨意改動劇本 ,亂改臺詞成為行業普遍現象,近些年隨著行業逐漸對劇本的重視,編劇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遠遠沒達到可以決定電影風格的局面。

    二,電影工業體系不成熟

    什麼叫電影工業體系,工業體系就是標準化,流程化,不同型別的片子都有各自一套成熟的標準化作業。比如好萊塢,你拍個懸疑片,就算你換幾名導演拍出來差別都不會太大,因為劇本在哪裡放著,其他環節都是按部就班的標準化流程。

    但國內電影行業還沒有進入到一個標準化流程,拍攝電影有時隨心所欲,導演拿到劇本想加入自己的想法,演員拿到劇本也有自己的想法,這就顯得不夠規範,你有本事改劇本,你有本事去寫啊。

    三,劇本決定下限,導演決定上限

    就算是電影工業高度發達的好萊塢,好的導演依然可以把一部工業化製作的電影拍出來自己獨有的風格,這取決於導演本身功力的高低,好的導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一個爛劇本,但一個爛導演遇到多好的劇本,拍出來的東西你也看不進去。

    一部好的電影,導演掌控電影風格是理所當然的,但有些導演並不夠重視編劇,導演和編劇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不重視編劇的導演肯定不是什麼好導演,套用最近大火的網劇《龍嶺迷窟》中摸金校尉的那句話,合則生,分則死。

  • 7 # 昭儀聽音樂

    一部電影導演作為電影風格的主導者,一方面是因為導演和編劇在職業教育上存在著已定的分工,而作為拍攝環節的主要負責者,導演不論是在對於設定團隊的控制與管理,還是影視攝製相關的技術性知識上,都比編劇具有更成熟、更完善的專業認知與技能組成。

    另一方面,導演脫離劇作者的束縛,對劇本的視覺化加入自己的見解與審美,對於影視創作來說也有著巨大的解放意義,而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對於既有文字的改編——假如我們認為一部劇本只有一種拍法,那麼從這一部劇本誕生的所有影視作品都是大同小異的,藝術創作也因此喪失了活力與多元性。

    因此,導演的主導地位,即是因為其在業界內分工所決定的,也更是電影產業在長期的發展中所形成的。所以說其風格由導演決定而不是編劇!

  • 8 # 人在天涯看娛樂

    個人覺得如果一部電影是一盤菜的話,編劇就像寫炒菜方法的人,而導演則是掌勺的人。同樣的炒菜方法,不同的人掌勺會炒出味道不同的菜。同樣的劇本,不同的導演拍出的電影風格是不一樣的。

    一部電影的導演,對整部影片的形成肯定會打上強烈的個人風格。而編劇只是提供素材雛形,導演在完成作品時要加入自己的構思.想法以及對演員的要求,而編劇也要根據導演的想法去修改劇本。電影最後呈現的效果是綜合性的作品,包括故事,畫面,剪輯,演員的表演,融合了導演很多個人化的東西。

    像金庸先生的作品《倚天屠龍記》,被拍過好多版電視劇,都是正劇色彩。1993年,香港導演王晶將《倚天屠龍記》改編成電影劇本,找來了李連杰,張敏,邱淑貞等一干明星拍了《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該片有強烈的王晶色彩,低俗,搞笑,有點兒無厘頭。王晶對人物設定做出了很多改變,張無忌不再是個質樸少年,而是有點兒腹黑。滅絕師太從一個名門正派掌門人,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野心勃勃的女人。不苟言笑的青冀蝠王和白眉鷹王也互相調侃,互開玩笑。很多情節讓人忍俊不禁,開懷大笑。

    而國內的一些導演,他們的作品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比如馮小剛,他的電影風趣幽默;張藝謀,他的電影場面恢宏,畫面優美;陳凱歌,作品注重文化內涵;姜文,主觀色彩非常濃烈。

    所以,一部電影的編劇是服務於導演,導演才是決定電影的整體風格的人。

  • 9 # 影視交流棧

    就像做菜,同樣的一個菜譜,不同的廚師會做出不同的味道。也像寫作文,同一個題目,可能會寫出千差萬別的內容。

    而電影也是一樣的,編劇只是提供了故事,而導演透過他的理解去拍成電影,自然也就決定了電影的風格。

    我們看過許多翻拍片,他們使用的幾乎都是一個編劇的劇本或者同一個作者的小說,但完成之後,不同的演員,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節奏就造成了電影不同的風格。

    拿《龍蝦刑警》做個例子,這部電影實際上和南韓電影《極限職業》是同一個劇本,都是以南韓新人編劇文忠日(音譯)創作的初版劇本改寫潤色而來,不是翻拍的概念,只是進行了不同的專案開發。”還有不同的是南韓版賣的是炸雞,中國版賣的則是龍蝦。

    但是,同一個劇本由於不同的導演執導,中國版的《龍蝦刑警》2018年上映,豆瓣評分4.9。南韓版的《極限職業》2019年上映,豆瓣評分7.9,並重新整理票房記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自然是由於導演刻畫人物形象的功力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決定了影片的質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這兩部電影看一下,劇情我就不多說了……

  • 10 # 木子君的小屋

    因為,編劇只是提供了原材料,而導演才是做菜的人。

    比如《零速五秒》和《葉言之庭》,幾乎沒有劇本,但因情感渲染極好,不就成了神作嗎。

    再如王家衛的電影,王家衛導演的戲大多是沒有預先的劇本,只在拍攝當日才會給演員臺詞,這令演員在觀看影片成品之前也不會知道戲的內容。甚至有“拍電影的方法有兩種,第二種是王家衛的拍法”之說。

    直到拍攝《藍莓之夜》時候,因成本緣故,才開始採用劇本。王家衛的指導風格,令很多演員在王家衛的電影中也有異常好的演出,亦有很多演員表示拍過王家衛的電影后,演技能有進步,如張曼玉、章子怡及梁朝偉。

    而反之,就拿四大名著來說,劇本不錯吧,不還有導演把一堆山珍海味,做成了翔。

    就比如某《紅樓》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具體就要看這部電影/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中,誰的話語權比較大。

    就比如徐克徐老怪,有的時候,明明是監製,但是比導演還厲害,而拍出來的片子,還是滿滿的徐克味。

    比如這一部《倩女幽魂》,在大家的印象中,導演是徐克。

    但實際上,徐克只是監製,而導演是程小東。

    之,我個人劇本和導演都能決定一部電影的好壞。但是,電影的風格,一般要看劇組中,誰的話語權重要了。

  • 11 # 藝術家趙公子

    電影其實就是導演的作品,導演是總指揮和決定者,如何拍攝都要聽導演的。編劇只是負責文字性的,導演是將文字性轉化為影像的,文字到影像必然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導演決定著最終呈現出來的影像的風格。

    同一個導演拍攝的電影大都具有相似性,這是導演的風格,比如說周星馳,他所拍的電影都具有周星馳獨特的風格,和別人都不一樣。導演是電影的主導者,決定一部電影的風格的肯定是導演。編劇可以說是給電影提供了素材,導演才是選擇運用這些素材的人,所以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由導演來決定的。

    其實不單單是電影的風格,攝影、剪輯、表演這些都要聽導演的。電影是體現導演思維的藝術,我們所看到的電影也就是導演所製造的夢境,電影的風格其實可以理解為導演的風格。

  • 12 # YY直播

    編劇的責任是寫好一個故事,導演的責任是把這個故事,運用視聽語言呈現。劇本呈現的是電影的大致框架,但是分鏡,燈光,色彩等都是導演依照自己的審美來對電影風格進行整體上的一個把控。一部好的電影當然是好故事+好鏡頭,故事的主題好不好由編劇主導,故事講得怎麼樣就由導演來主導了,敘事的節奏,主題的側重都會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哪怕電影的故事背景甚至電影型別都不同,很多名導的電影作品依舊很好辨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對任何報復社會的人。讓社會充滿愛,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