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晨說L
-
2 # 螞蟻傳統文化
清兵入關時的兵力其實只有不到20萬人,就是普通百姓全加上也才300萬餘人,但當時的漢人數量卻高達到3億人,這讓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滿清能夠成功順利統治天下276年呢?這裡總結了四個重要原因。首先滿清雖推翻明朝統治,但並沒有要求百姓改變漢人傳統文化,而是取其精華地將雙方的文化進行了融合,甚至清朝初期依然實行了文字獄,限制了文人的言行,雖然改朝換代,但人們的思想仍被統治者控制,如此也就沒有人會出現先進的思想。
其次就是雖說是滿清人統治了天下,但涉政之人並非全部是滿人,還有漢人和蒙古人等,這就代表清朝是包容性朝代,只不過漢人作為前朝的最主要人群,在清朝的地位會相對低一些。這對於基層漢人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只要國家沒有種族歧視就不會威脅到漢人的利益,而即使做官人群中也有漢人,但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也不會鋌而走險,如此看來漢人與滿人之間也不存在極端的利益衝突,也就沒有必要絞盡腦汁的想辦法推翻滿清統治。
然後就是漢人與滿人之間實力的懸殊較大,漢朝雖然在數量上佔了優勢,但滿人與蒙古士兵本就以善出名,尤其是他們善於騎馬作戰,而漢人沒有這種天賦,後天學習能力也遠不及曾經生活在草原上的滿人與蒙古人。尤其是滿人與蒙古人以前是生活在草原上,他們從小接觸騎馬射箭,這在戰場上也是一項攻擊敵人的技術。此外一場戰爭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有精銳的武器是非常重要的,但士兵的體力也是打勝仗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這方面身材威猛的滿人與蒙古人也佔有優勢。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明朝百姓對改朝換代的漠不關心,事實上,改朝換代原本對百姓來說就沒有很大的影響,只要統治者能讓百姓過上安危、衣食無憂的生活,什麼朝代根本不重要。清朝初期統治者對基層的關係還算到位,挨家挨戶吃上飽飯並不是問題,所以大家也不想自找麻煩造成生活的不穩定。不過如果統治者不能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民間起義就會層出不窮,所以腐敗的清末就出現了太平軍。
-
3 # 史徒生
誰說沒有持續抵抗呢?
清兵入關後,對關內人口占大多數的漢人採取了高壓的政策,為了鞏固對全中國的統治,頒佈了“剃髮易服”政策,使漢人被迫脫掉漢服而改穿滿人服飾、強迫漢人髮式改為滿洲髮式,面對漢人的激烈抵抗,清軍在關內,尤其是江南等地展開多次屠城,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廣州大屠殺等。此外,清政府還透過文字獄對漢族文人進行迫害。
而漢人則擁立過一些明朝宗室,建立了一系列的地方割據政權反清,如弘光朝、魯王監國、隆武朝、紹武朝、永曆朝,就連原來滅明的農民軍此時都開始聯明抗清,比如“三蹶名王”的李定國。但跟東晉和南宋不一樣,南明力量由於過於分散,內部一盤散沙,最終被清朝各個擊破。
明朝滅亡後,一些原來投降清朝的軍閥後來也加入反清復明的隊伍,如廣東李成棟、大同姜瓖、江西金聲桓、王得仁,當然還有規模更大的“三藩”,可惜他們的力量也過於分散,而且缺少統一的計劃,於是被逐一鎮壓。
此外,不少大明遺臣不願臣服於清朝,流亡海外,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楊彥迪、陳上川、鄚玖流亡安南,當然還有大家熟悉的鄭成功在臺灣堅持抗清。中國也出現了天地會、洪門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組織,比如天地會,其主要由一批南少林武僧、部分鄭成功部下和部分漢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中的反滿派組成。
說起反清復明當然也少不了我們的近鄰朝鮮。朝鮮李朝視滿清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李朝甚至為了光復明朝一度增強武備想要北伐,可惜後來未能付諸於行。
到了清末抵抗就更為激烈了,比如太平天國,還有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大清最終也在統治了中國三百年後被推翻。
當初的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後金力量對比發生逆轉的國運之戰,明軍之所以擁有兵力的絕對優勢卻最終會失敗,就是因為其大軍兵分五路,缺少統一指揮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從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我們可以以小現大,縱觀明朝抗清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各種反抗力量缺少統一的指揮和計劃,或因地理阻隔,或因起義時點間隔太大,各自為戰而根本無法形成足以對抗清朝的強大合力,最終都被大清鎮壓。
-
4 # 歷史影像庫
清朝時,滿族對於中原百姓來說,是外族入侵,更犯下諸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累累惡行。還有讓人詬病的“剃髮令”。按道理來說,國仇家恨放在一塊,漢人也應該和推翻元朝一樣,幹翻清朝才對啊!而事實確是漢人沒有持續的抵抗,就默認了滿人的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
(滿清創始者 努爾哈赤)
從老百姓的角度看,百姓最重視的還是生活,只要日子過得好,能吃飽穿暖,那就行了,至於誰是皇帝,不過是換個姓而已。 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引進了很多高產能的農作物,但這些農作物卻是在後來才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所以在糧食的儲存量上,清朝要比明朝高很多,老百姓吃飽了,迎來了生育潮和養娃潮。清朝的人口增長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老百姓能吃飽穿暖,也就沒什麼動力去造反,無非就是留條辮子而已,對於能吃飽飯好好生活,那都是小事。而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恰恰是明末的饑荒導致流民四起。
(資料顯示清朝的糧食儲備豐富,人口極大的增長)
從漢人士族貴族階級看,清朝為了緩和和漢人的矛盾,對漢人士族貴族街裡還是很重視的。在清朝的朝堂上漢臣還是很多的,而且有些傳統習俗和儒家思想並沒有太多的改變,使用也是漢人的禮法制度,所以也並沒有讓漢臣有過多的反叛心理。這些有學問,有能力的人都不願意造反,那些沒有能力還不識字的能吃飽飯好好生活老百姓自然也就不會多想了。
(漢人張廷玉,清朝三朝元老,死後獨享太廟)
這兩個特點和漢人推翻的元朝可是天壤之別。
(元朝統治下民族等級表)
在元朝的殘酷統治下,他們把所有土地上的人分為四個等級,漢人是最低等級,南方漢人比北方漢人等級還低。漢人和奴隸一樣,是可以隨意買賣的,沒有絲毫的人身自由,沒有任何的尊嚴,如果蒙古人把漢人給殺掉了,只用賠給人家一頭驢罷了,但是漢人殺了蒙古人,那可是要滅了全家的。
漢人在娶妻的時候,新婚第一夜妻子不是和自己丈夫在一起睡覺的,是要跟蒙古人一起睡覺的,這個蒙古人一般是地方的蒙古保長,而且如果發現新婚的妻子不是處女的話是要受到嚴厲的懲罰的。造成了很多妻子產下第一個孩子都會被丈夫摔死,被認作蒙古人的孽種。
漢人計程車族階級地位也低下,漢人是不能入朝為官的,即使是做官,就比如中央或者是地方官員,其中正職一定是要有蒙古人來擔任的,其他的副職才能由漢人擔任,至於掌握軍事的重要職位是肯定不會讓漢人或者南方漢人擔任的。
總之元朝在當時還對漢人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比如漢人不能擁有武器,還不能擁有馬匹,還不許漢人打獵,學習武功,參加集會,甚至於嚴重的時候還不許漢人在夜裡點燈。那時的漢人和生活在地獄差不多,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起來造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和清朝不可同日而語。
-
5 # 憤怒的正人君子
滿清愛新覺羅家是拉攏漢人地主,承認前朝功名,對蒙古是拉攏蒙古王,拉攏新疆阿圃,拉攏苗疆土司,拉攏西藏活佛。最重要的是承認他們的權利,授權他們使用武力。這在明朝無疑是不可能的。所以愛新覺羅是滿人的酋長,漢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大漢,新人疆的阿圃,西藏的活佛。自然沒有人能反他
-
6 # 科尼播報
1644年4月25日,“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殉國。鎮守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在得知崇禎帝殉國的訊息後,選擇了投降滿清。同年5月,李自成率軍與吳三桂、滿清聯軍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展開激戰。最終,李自成被打敗,清軍大舉入關。
清軍入關後,對原來明朝的官員和士紳進行籠絡,給予他們高官厚祿。因此,清廷很快就在北方地區站穩了腳跟。
1645年3月中旬,清軍開始南下攻打定都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權。當時的南明各方面處境都不算太糟糕,起碼比歷史上另外兩個南渡的王朝(東晉、南宋)要強很多。按理說,這將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僅僅過了兩個多月時間,清軍就攻佔了南明的首都南京,並俘虜了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期間,清軍受到的抵抗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只有在攻打抗清名將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的時候,才發生了真正的戰鬥。其他地方的明軍或是繳械投降,或是望風而逃,清軍贏得幾乎毫不費力。
不過,當清軍進入江南之後,情況卻發生了根本改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清軍都遭到了非常激烈的抵抗。各路反清勢力在城市發起暴動,暗殺清廷官吏;在鄉村對清軍進行伏擊或對清軍佔據的戰略要地發動突襲。其中以江陰、嘉定兩地漢人軍民抵抗最為激烈。後來江陰、嘉定被清軍攻破後,兩地人民也因此遭到了清軍的瘋狂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反清勢力的成員結構非常複雜,有明朝宗室、明朝官員、地方鄉紳、商人、尚武的僧人、原來反抗明朝的農民起義軍、秘密幫會、土匪、海盜。這些原本互相沖突的各方勢力,因為一個共同目標而臨時走到了一起。
清軍入關後,江北漢人很少抵抗,江南抵抗卻非常激烈呢?
其實,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並非是江北漢人缺少血性,而是清軍在南下之初,採取了安撫懷柔的政策,各方勢力的漢人因為各自的利益不一致,所以很難形成一個共同目標。此外,當時江北漢人中的許多頭面人物都沒搞明白清軍到底是來追剿“逆賊”李自成,還是想來蠶食大明國土,所以採取了觀望的態度。當他們搞明白清軍的真實意圖後,已經為時晚矣。
到了清軍攻佔南京之後,一切局勢已經非常明朗了。不過,真正讓江南地區各方勢力團結到一起的卻是清廷釋出的一項政令:剃髮令。
自古以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這種觀念在漢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了。如今清軍南下,竟然強迫漢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種高壓政策立刻激起了江南地區漢人的強烈反抗,所以,反清的共同事業把許多原本水火不容的各方勢力團結到了一起。
不過,最終江南地區的抗清鬥爭還是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南明的兩個統治集團(魯王政權和唐王政權)為了誰是“正統”的問題鬧得劍拔弩張;
2、部分重要將領投靠滿清,導致防線瓦解;三是兩個統治集團都陷入了財政危機中,收入遠低於軍費支出。
3、清軍南下時,最瘋狂迫害抵抗漢人的不是滿人,而是投降滿清的漢人,他們對自己同胞的屠殺比他們的滿人主子更加野蠻兇殘,這使得反清統一陣線的信念被瓦解了。
另外,當時的局勢是在北方明軍舉全國之力抵抗清軍的入關和侵略,而南方和地方武裝和叛變力量明朝基本上是無力顧及了。但是南方是有武裝力量的,而在北方除了明軍和清軍,是沒有其它武裝力量的(大順拿下北京後是另一說了)。所以清軍在北方消滅和納降了明軍的主要力量後,以及打跑了大順的烏合之眾後,在北就基本沒有別的武裝力量與之抗衡了,所以只要入了關後,能迅速平定北方。而且北方已經戰亂幾十年,民不聊生,對明朝的統治與已經深惡痛絕,明朝滅亡了清朝來統治,這樣的現實也是坦然接受。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地形上北方是一馬平川,特別適合清軍的鐵騎馳騁奔襲,入關之後面對北方的那些城填如群狼捕羊,那些北方城池毫無反抗之力。
-
7 # 蒹葭不再蒼
滿清入關漢人為什麼不抵抗,答案是否定的。不僅進行了抵抗,而且對清軍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時頒佈了剃髮令和易服令,漢族受幾千年儒家文化的薰陶,儒家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漢族自古以來都十分重視自己的衣冠,成年人後不可以剃髮。剃髮令的頒佈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清軍迫於壓力廢除此令。1645年清軍在相繼攻佔江南大部分地區以後,認為時局已定,繼續頒佈剃髮令,甚至丟擲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引起了漢人們的群起反抗,漢人們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其中最悲壯的數江陰保衛戰,1645年,江陰義士殺掉了清朝派來江陰上任的縣令,推舉當時的典史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為領袖,共同抗擊清軍。這裡要說明一下,典史是個很小的官,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在全殲清軍首敵三百人後,清軍派投降清廷的明朝將領劉良佐帶十萬部隊圍攻江陰,在閻應元的帶領下,江陰軍民頑強死守,一次次擊退了清軍。
久攻不下的江陰城徹底激怒了清政府,1645年夏,清軍二十四萬大軍攜帶二百多門大炮,在親王的帶領下對江陰圍城,而此時的江陰早已是孤立無援,只能靠城內軍民奮力反抗。面對清軍的炮火的猛烈攻擊,小小的江陰城硬生生的堅持了八十一天,最終清軍靠大炮轟開了江陰城。城破之後,江陰軍民和清軍展開了巷戰,直至戰死。清軍在江陰城破之日就開始屠城,城內百姓無一人投降,自殺投河、投井的也不計其數。
在這八十一天的殊死抵抗中,清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江陰軍民擊斃清軍約七萬五千人,擊殺親王三人,大將軍十八人。江陰軍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死傷有十七萬之多。帶領江陰軍民抗擊清軍的首領陳明遇戰死,馮厚敦自縊殉節,閻應元在被捕後誓死不降,在臨死前寫下了,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弒敵,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在後明對抗清軍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滿清後來為了安撫江陰,也為了清政府更好的維護統治,給了江陰一個忠義之邦的頭銜。
-
8 # 明記歷史
因為不是漢人不反抗,而是根本反抗不了。起初,滿清頒下“剃頭令”時百姓們便開始反抗了,可是這種反抗瞬間得到了制止,只要剃頭期間稍有不滿,老百姓當場腦袋搬家,這血淋淋的場面讓老百姓不敢再反抗。再次,之後滿清屠城,大肆欺壓百姓並屠殺明朝後裔這些行為都是遭到過反抗的,只不過並沒有成功罷了。
滿清以“恩養”的名義圈禁明朝後裔對明朝後裔大肆的摧殘,導致明朝後裔忍無可忍起兵反清,清朝皇室正好又以不知感恩的罪名把大量的明朝後裔殘忍殺害。滿清不僅對前朝後裔如此,對崑山人民、嘉興人民、江陰人民更是盡全力的打壓,崑山知府閻茂才起兵反清,便被清兵給打壓下去,嘉興人民不滿清兵的行為起兵反清,也被屠殺殆盡,江陰人民不滿反抗清朝,殺了清朝十萬餘人奈何實力懸殊導致義士最後都戰死沙場。
所以說,百姓為推翻滿清的暴政而努力對抗,可惜結果都是慘不忍睹,所以說面對滿清大屠殺時,漢人不是不反抗,而是反抗結果太過悽慘才導致漢人失去信心。但是為了推翻滿漢統治有很多義士都沒有放棄過,暗殺、行刺在清朝皇室都是常有的事情,這些都是義士們想為滿清大屠殺的烈士們報仇以及推翻清朝的統治的有力證明
-
9 # 晉人今語
滿清入關之後,漢人還是進行了比較激烈的抵抗的,要不然也不會有民間自發抵抗造成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也不會有南明弘光政權,永曆政權了的堅持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在問,清朝中後期,為什麼漢人基本不反抗了。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有如下看法:
一、清軍入關的契機和目的
清軍入關之際,正值大明王朝風雨飄搖之際,李自成 、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尤其是李自成的軍隊,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而李自成在京城中大肆搜刮官員的財寶,所以士大夫階層對其恨之入骨。吳三桂的父親就在其中,這就導致了吳三桂降清,直接壯大了清軍的實力 , 而且可以長驅直入,直搗京城。而殺人狂魔張獻忠就更過分了,見官就殺,甚至只要是讀書人,都不放過。你想想,這樣的人,誰會支援他們。
李自成在京城草草稱帝之後,只能撤離,這一走,就再也回不來了。
此時的滿清軍隊應該還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要佔領整個明帝國。也許和以前一樣,打打停停,最多帶點戰利品回去 ,要不然不會實行大規模的屠城,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起到震懾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總感覺不是要把這個地方當成自己即將要統治的區域來對待。
不管怎麼樣,清軍對漢人上層的籠絡,對下層百姓的鎮壓屠殺,一軟一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反抗慢慢平息。
二、實行的有效措施
清朝建立後,一直推行“滿漢一家”的國策,雖然更倚重滿人,但掌握實權的漢人也不少見,比如康熙雍正時期的張廷玉,陳廷敬;清朝後期的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
同時,在基本控制全國局勢之後,清政府就舉行了科舉考試,這一招棋盤盤活了整個局勢,給全國的知識分子以希望,這就得到了這個國家最精英的一部分人的支援,孔孟之道沒有斷絕嘛,這就和同樣是少數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有了根本性的區別。清王朝一共延續了276年,這在整個封建王朝史上都是長壽的。
三、歷代帝王的個人素質
有一種說法,明朝多昏君,清朝多庸君。
有清一朝,你還真找不出幾個昏君,即便到後期,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但僅就清帝而言,每個人都還算勤政。制定的策略沒有太出圈,維持著整個國家的運轉。
比如,康熙制定的“更名田”,雍正制定的“攤丁入畝”,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到了實惠。於是,經濟發展比較迅速,人口數量也達到了峰值。
能吃飽飯,透過科舉考試向上走的通道又有,誰還會提著腦袋造反啊。歷朝歷代不就是這樣嗎?改朝換代,貼個安民告示就好,納皇糧給誰不是納呀?只不過,這次是個“異族”,但時間長了呢?
-
10 # 雲de彼duan
新舊更替之際,抵抗從來都是存在的…
說到底都是不同群體的“利益”驅使
新政推行後,變更的內容是否影響到了:熱血青年,讀書人的氣節,權貴的大勢,百姓的安穩?
但是大多數百姓要的只是保證安穩的生活,無論誰來統治都一樣,而是中國人歷來的逆來順受超強的適應性[捂臉]
所以零星的抵抗團體雖然存在,但是與廣大百姓相比還是不太佔主流,因而就不明顯吧
-
11 # 肥肥大狗熊
不是反抗不了,一直以來滿清是被部分漢人視為異族統治的。所以很多典故都是說反清復明的,但是,滿清的統治者比元代的統治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學習接受漢文化,統治住了知識分子,實際就統治住了整個民族的精英階層。所以,反抗越來越少。
-
12 # 舒逸安然
這也是驚醒後人的一個重要問題,沒有教育、軍事、行政體質對於一個國家是災難性的,百姓生活疾苦無人問津,有國有官但無民。最後的下場就是覆滅!明末清末皆如此!
-
13 # WLG社會王
清兵入關時的兵力其實只有不到20萬人,就是普通百姓全加上也才300萬餘人,但當時的漢人數量卻高達到3億人,這讓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滿清能夠成功順利統治天下276年呢?這裡總結了四個重要原因。首先滿清雖推翻明朝統治,但並沒有要求百姓改變漢人傳統文化,而是取其精華地將雙方的文化進行了融合,甚至清朝初期依然實行了文字獄,限制了文人的言行,雖然改朝換代,但人們的思想仍被統治者控制,如此也就沒有人會出現先進的思想。
其次就是雖說是滿清人統治了天下,但涉政之人並非全部是滿人,還有漢人和蒙古人等,這就代表清朝是包容性朝代,只不過漢人作為前朝的最主要人群,在清朝的地位會相對低一些。這對於基層漢人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只要國家沒有種族歧視就不會威脅到漢人的利益,而即使做官人群中也有漢人,但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也不會鋌而走險,如此看來漢人與滿人之間也不存在極端的利益衝突,也就沒有必要絞盡腦汁的想辦法推翻滿清統治。
然後就是漢人與滿人之間實力的懸殊較大,漢朝雖然在數量上佔了優勢,但滿人與蒙古士兵本就以騎善出名,尤其是他們善於騎馬作戰,而漢人沒有這種天賦,後天學習能力也遠不及曾經生活在草原上的滿人與蒙古人。尤其是滿人與蒙古人以前是生活在草原上,他們從小接觸騎馬射箭,這在戰場上也是一項攻擊敵人的技術。此外一場戰爭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有精銳的武器是非常重要的,但士兵的體力也是打勝仗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這方面身材威猛的滿人與蒙古人也佔有優勢。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明朝百姓對改朝換代的漠不關心,事實上,改朝換代原本對百姓來說就沒有很大的影響,只要統治者能讓百姓過上安危、衣食無憂的生活,什麼朝代根本不重要。清朝初期統治者對基層的關係還算到位,挨家挨戶吃上飽飯並不是問題,所以大家也不想自找麻煩造成生活的不穩定。不過如果統治者不能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民間起義就會層出不窮,所以腐敗的清末就出現了太平軍。
-
14 # 近似而已
明末舊權貴深恐新銳能臣悍將以戰功上位,整個官僚體系猶如枯木般死寂麻木,即無法及時對農民起義作出反應,亦不能充分認識到女真之崛起,各級官僚深恐治下匪患被問責,極力搪塞掩蓋,致使李自成尾大不掉。
財政崩潰朝廷無力貫徹政策,利益集團對體系失去信心不願為國疏財,貪腐盛行連崇禎都不敢將內廷財富支援國庫。
清庭重視漢人能臣,採用政治籠絡的方式激勵明朝叛軍長驅直入。以四大藩王為代表的降清明將多高官厚祿官至一品。
明朝雖擁有巨大國土和人口優勢卻也是極大負擔。
-
15 # 華夏一老卒
不持續抵抗?問出這個問題的真是歷史小白!
如果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原建州衛指揮使、大明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叛明屠撫順開始,至康熙七年(1668年)鄭氏投降遷海結束止,正好五十年。
在這五十年中,漢人沒有一天停止反抗!!
先從遼東說起吧!
努爾哈赤佔領遼陽和廣寧之後,控制了漢人聚居地遼河東西廣大地域。在奪取遼東統治權後,對遼東漢人實行了民族壓迫政策。
首先,強令“剃髮”。努爾哈赤每攻佔一個漢人聚居的地方,就下令“剃髮”。以“剃髮”作為漢人降順後金的標誌。努爾哈赤對遼東人民還不放心,令女真人與漢人在村屯同住,糧食同吃,牲口草料同喂,以加強對漢民的監視和控制。致使許多漢人田宅被強佔,糧食被掠奪,人身受凌辱,妻女遭姦汙,造成民族隔閡。他為防範漢人,又下令禁止漢人制造、買賣、攜帶和收藏弓箭、撒袋、腰刀等武器。
遼東漢民以逃亡、投毒、暴動等多種形式,反抗後金的殘暴統治。首據《滿文老檔?太祖》記載,有的遼民誘請後金駐守臺堡官兵到家裡飲酒,醺醉殺死,然後棄家逃亡。
其次是投毒。投放毒藥暗殺後金統治者,是比逃亡更為積極的反抗鬥爭形式。後金佔領遼陽剛兩個月,就發現漢人向努爾哈赤駐城的各井投下毒藥。不久,在水、鹽和豬肉裡都發現了毒藥。努爾哈赤指令諸申和士兵,不吃當天殺豬的肉,飲水和食鹽要警惕中毒,甚至對蔬菜和雞鴨也要注意,並命令將文書下達至村領催。為避免中毒,命店主將姓名可在石、木上,立在店前,購買食物的諸申,需記住店主的姓名,以便中毒後追查。投毒的鬥爭遍及各地,努爾哈赤諭示諸貝勒:各地都給諸申投毒。甚至努爾哈赤到海州巡視,在衙門宴會時,有八名漢人向井中投放毒藥,可能是設計毒害後金汗努爾哈赤的。但他們在投毒時被八旗士兵捉獲,慘遭殺害。
再次是襲殺。襲擊和殺傷後金官兵,比投毒更直接地打擊了女真軍事貴族。在古河、馬家寨、鎮江、長山島、雙山、、復州、平頂山等地的漢民,手執棍棒,聚眾抵抗,襲擊後金士兵,殺死後金官吏。努爾哈赤在文書中稱:古河的人,殺我派去的官員而叛。馬家寨的人殺我派去的官員而叛。鎮江的人,逮捕我任命的佟遊擊,送與明因而叛。長山島的人,逮捕我派遣的官員,送往廣寧。雙山的人,約期帶來那邊的兵,殺了我的人。岫巖的人叛亂,被魏秀才告發。復州的人叛變,約期帶來明國的船。平頂山的人,殺我四十人而叛。
這份文書說明,遼民反抗後金統治的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為防止後金官兵被個別地襲殺,努爾哈赤命令官兵不許單獨行動,必須十人結隊而行,否則要受到懲罰。但這並不能阻遏遼民一浪高過一浪地反抗後金統治者的鬥爭。
最後,就是暴動了。遼民的暴動給與後金統治者以最沉重的打擊。遼民暴動自後金軍佔領遼陽開始。後金軍奪佔遼陽,派一將領坐在西門,見狀貌似漢人,即點視軍卒加以殺戮。然而,遼民不能忍受這種殘酷的暴行,勇敢者奮起反抗。《明史紀事始末》,“補遺”記載:有諸生父子六人,知必死,持刀突而出,斃其帥,諸子持梃共擊殺二十餘人。倉卒出不意,百姓趁亂走出,五六百人結隊南行,建州不之追。
繼遼陽之後,反抗後金的暴動如火如荼。在託蘭山,百餘人舉行暴動;在長島,莽古爾泰率兵二千鎮壓;在岫巖,暴動失敗後被俘者達六千七百人;在鎮江,僅鎮壓後被俘虜的者更大一萬二千人。
在遼河以東,復州城的抗暴鬥爭聲勢浩大。天啟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復州城民無法容忍後金剃髮、占房、查糧、差役等虐政,一萬餘男人舉城暴動。努爾哈赤派次子代善,第十子德格類等率兵兩萬人前往,將復州城人民的暴動殘酷地鎮壓下去。復州城男子當中,除病弱者和兒童外,全部殺死,並將婦女和兒童擄走,分給各牛錄為奴。
在遼河以西,所餘人民在大小淩河、錦州、義州和廣寧等地掀起反抗後金的暴動。其中以十三山軍民的反抗鬥爭最為壯烈。數以萬計的遼民據十三山以自保,絕不“剃髮”降順。努爾哈赤派兵圍攻數次不克,李永芳再率軍仰攻,被“山頂飛石打下”。這些反抗者久被圍困,誓死不降後金,“有七百人黑夜潛偷下山至海邊,渡上覺華島,嬰孩都害死。問其何以害死,曰‘恐兒啼賊來追趕也’!”寧肯扼殺嬰兒,也不投降後金。這是努爾哈赤對遼民政策失敗的血淚見證。
面對遼民的反抗烈焰,無計可施的努爾哈赤開始種族大屠殺。藉口清查糧食對漢人的糧食,逐村逐戶清查,全部進行登記,委派諸申看守。規定:凡每口有糧五升,或每口雖有糧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糧人”,每口有糧三、四升而並無牲畜的人,算作“無糧人”。努爾哈赤命將“無糧人”收為阿哈。不久,下令將各地查送的“無糧人”全部殺死...............................
天啟三年,努爾哈赤下九次汗諭,清查所謂“無谷之人”,並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為仇敵”,最後下令:“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谷之尼堪”。天啟四年十月,努爾哈赤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遼東原四百萬漢人所剩無幾,遼東漢人展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反抗精神!!!
入關後滿清更是大力推行剃髮易服、屠城、圈地、佔屋、投充、逃人法、遷海就一系列殘暴的民族征服政策,激起了漢族的反抗。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夏完淳、閻應元、何騰蛟、張名振、李來亨,高一功、瞿式耜等諸多抗清英雄,在國破的危難時刻,毅然赴國難,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千秋正氣歌。
更多的是無名的英雄;活躍在英霍山區、大別山、四明山、茅麓山等山區的抗清武裝,以及在中原的榆園軍,於七等人奮起反抗,游擊戰持續了數十年。以榆園軍為例;義軍仍利用地道周旋,清兵被打得暈頭轉向,死傷慘重,不敢近榆園半步。滿清派張瞻"使人決黃河水灌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隆荊決口",致使北金堤以南直至菏澤"皆為巨浸"(大水6年不息),至山東、河南多地化為無區,殺人以百萬計,榆園地道亦全部被毀。
有組織的大規模反抗束後,漢家兒女沒有屈服,反清鬥爭轉入地下,用各種形式反抗滿清的殘暴統治;天地會、三合會、哥老會、袍哥、小刀會、嘓嚕會等層出不窮,高舉反滿復漢的大旗,數百年間起義、暴動不斷,沉重的打擊了滿清。直至孫中山的辛亥革命..................
-
16 # 銀河鑑史
滿清入關漢人為什麼不持續抵抗?
第一,政治上,滿清政府入關後,快速建立了完整的一套政治管理機制,如繼續沿用明朝舊制,吸納明朝就有的知識分子繼續任職,繼續選拔優秀的漢人人才進入中央智囊團為他們的決策服務,畢竟漢人最懂漢人。地方選用官員都是比較注重民生的,政治相對清明,比明末官員贏得好感。
第二,軍事上,繼續打擊那些農民起義軍,吸納那些地主軍事軍閥為自己服務,逐漸平息大部分的漢人軍事團體的獨立存在。
第三,思想上,繼續倡導滿漢一家,重用漢人知識分子,另一面,加強思想鉗制,製造文字獄,從知識分子開始消除反清的出現。
第四,清初統治者比較注重民生,雖說清朝時滿族統治,但入主中原後,前幾代君主都比較關注民生,贏得的普通大眾的好感,緩和階級矛盾的。
第五,朝代更替,生產關係的調整是以生產力為前提的,而生產力是以匹配生產資料的,因此,每個三百年左右,中國封建社會都會進行重新調整社會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明朝末年的社會生產關係限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力量來分配社會生產資料來緩和社會矛盾,而清朝統治者恰好在這個時期已高超的統治藝術來緩和了,重新建立了新的社會秩序。
-
17 # 看世堺
一,京城鼠疫導致明朝官兵死傷過半,這個可能史書上很少記載,但是現在已經被認為是明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明朝三大戰爭導致財政枯竭引發農民起義,官兵們連一身像樣的鎧甲都沒有又怎麼能夠抵抗得了入侵者呢?
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更是加劇了明朝政府的財政枯竭以及官兵傷亡。
一切的一切都在惡性迴圈,使華夏漢民族墮入深淵。
-
18 # 大鵬開講V
老百姓受明朝統治已久,與統治者矛盾極深,恨不能光天化日,過幾天消停日子,心想,或許換個王朝能好過些吧。故此,沒心思管誰入關。
-
19 # 古月談史
對於滿清入關漢人為什麼不持續抵抗的問題,我來分享下一點淺見。
首先,明朝政府的腐敗已經進入惡性迴圈。朝廷官員的橫徵暴斂,導致百姓苦不堪言,這就是導火索,民工軍起義遍地開花,朝廷不是選擇改變政策,而是派兵鎮壓。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這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起義更為頻繁。
其次,外圍滿洲貴族,也就是清朝的威脅,時不時的襲擾,牽制了大批戰力。
而後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克北京城,皇帝上吊自殺。隨後舉兵進軍最後一道屏障山海關,遭遇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啟山海關,引領多爾袞的清兵,共襲大順軍,取得完勝。自此,清朝入主中原。
作為漢人,該反抗的已經戰敗,沒反抗的百姓已然沒有了家國情懷,本來被明朝欺壓的令人窒息環境下,只求生存,只能憧憬清朝能帶來一個新的時代。
當然,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義軍是歷史上反抗最為持久的一批。
-
20 # 南粵抗戰
漢人一直都有抵抗,以南方抵抗尤為激烈,首先,清軍攻打李自成之時,是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接收了北京的原明朝官員,導致北方的人民,沒有及時瞭解清軍的真實意圖。還有清軍在最後一次入關之前,北方人在與起義軍和後金的無數次戰爭中,有血效能打仗的人,大多都已經戰死沙場,所以不能說北方人沒有反抗,而是很多能打敢打的人都已經戰死。這些戰爭也導致北方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大片土地荒無人煙,政府也被打亂,沒有了組織反抗的能力。
北京被清軍佔領後,明朝遺留的宗室又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但這個臨時政府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很快就被清朝打敗。而清朝統治江南之所以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其實他們真正遇到的阻礙是江南的千萬百姓。而導致百姓激烈反抗的主要原因,就是清朝觸犯了漢人的倫理道德底線,也就是強行推行“剃髮令”。其實清軍在進入北京不久,便釋出剃髮令,到之後由於吳三桂等明朝降官勸說,和北京及周圍地區人民多次反抗,多爾袞不得不暫緩了這個政策的實施。但清軍拿下南京後,剃髮令再次施行,並令禮部在全國範圍內下達“剃髮令”,強制剃髮,不遵循的結果就是“留髮不留頭”。在漢人的傳統裡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剃髮相當於直接把漢人致於不孝的境地,而孝道在古代一直是漢人高度重視的傳統。
也因為這條高壓政策,激起了南方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讓南方許多原本水火不容的各方勢力,團結到了一起,一致對抗清朝。但最後,轟轟烈烈的抗清鬥爭還是失敗了,但他們堅定守衛漢民族的文化和傳統的精神。
漢人在滿清進關,漢人一直在抵抗,從陳子龍率領的江南義軍,鄭成功帶領的鄭家軍、還有嶺南三公帶領嶺南義軍,還有李定國帶領的大西殘部,還有南方各地的義軍,漢人反抗戰貫徹滿清一朝。
回覆列表
明朝末年,其實在經過幾代昏庸的明朝帝王的統治下,已經變得一片蕭條了。 在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老百姓已經生存不下去了,而朝廷也不關心,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樣失掉了民心,而且引起起義軍風起雲湧,在各路起義軍的高歌猛進下,一路勢如破竹,嚴重打擊了明朝,這時候明朝其實已經很空虛了,而且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援。
而此時的清軍,正處於最旺盛的時期,兵強馬壯,從內蒙古草原上的彪悍的騎兵來到中原,此時柔弱的漢人難以抵擋,而且明朝也失掉了大臣們的忠心,大臣們也紛紛投誠,在這樣的時局下,光憑赤手空拳的老百姓是難以抵擋強大的清軍的,而且明朝也失掉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