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媒體企業家
-
2 # 南極愛31780577
根據心理狀態與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關係,心理狀態的分類應考慮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在心理狀態上的表現,即心理狀態的主要構成成分。以此為標準劃分心理狀態可以較好地概括各種具體的心理狀態,把心理狀態劃分為“認知的心理狀態、情感的心理狀態、意志的心理狀態和動機的心理狀態!”。
二是人的心理在各種活動中的調節作用。據此可把心理狀態和其發生的基礎即活動相聯絡而加以考察,可分為活動的動機和完成活動的能力兩大類心理狀態。
三是心理狀態在不同的心理活動階段和活動領域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複雜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用單一的分類標準或只從一個角度去分類研究是很困難的,也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應該根據不同領域、因素,用不同標準對心理狀態進行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如以心理狀態對活動效果的影響為標準,可將心理狀態劃分為最佳心理狀態、一般心理狀態、不良心理狀態;根據持續時間的長短,可把心理狀態劃分為相對穩定的、持續較長時間的狀態(態度、興趣、心境),另一種是情景性的、持續時間較短的心理狀態(激情、應激狀態);根據心理狀態是否具有顯著的週期性,可將其劃分為週期性心理狀態和非週期性心理狀態;根據心理狀態結構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心理要素,可將其劃分為情緒的心理狀態、意志的心理狀態、感知過程居多的狀態、注意狀態、積極的思維狀態等:按照常態、異常可以把心理狀態劃分為正常心理狀態、異常心理狀態;按照整合過程的不同階段,可把心理狀態劃分為待整合無序狀態、整合過渡狀態和整合有序狀態。顯然,這種多標準的劃分方法可以對心理狀態進行多角度的研究,還可以滿足各個行業如教育、醫學等部門的需要,所有這種劃分更具有實踐意義。
-
3 # 身心靈探索
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問題和困惑?薩古魯。
“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和痛苦”,這是一個從創世之初就困擾著人類的問題,Sadhguru在本書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發展出了很多理論、概念和定論,然而在這個世界上,痛苦仍然無處不在。
Sadhguru摒棄“痛苦不可避免”這一錯誤理念,繼而闡述他關於痛苦起源的洞見,並揭示了超越痛苦的方法。
為什麼會痛苦
作為一個人你會痛苦,但這並不是造物給你帶來的。造物只是給了你自由,任由你自己去創造任何你想要的。
提問者:薩古魯,如果造物是完美的,如果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用盡神工巧匠,為什麼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的痛苦,為什麼我們要倚賴別人的同情才能生存於此?
Sadhguru(薩古魯):所以你的問題是,如果說造物是完美的作品,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痛苦存在?正因為造物是如此完美之作,它讓你有機會去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樣子。如果造物沒有給你這個必要的機會,讓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那麼就不會有任何可能性了,不是嗎?那麼也不會有解脫這回事了。那麼,為什麼要創造枷鎖然後再尋求解脫?為什麼你不可以直接解脫?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有造物了。就是因為有造物存在,所以才有超越它的可能性。
在動物的本性和你周圍的其他生命形式中,沒有太多可能性。它們的可能性只限於生存、繁衍、活下去,然後有一天死亡。因為沒有太多的可能性,它們也沒有太多痛苦。你不會看到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像人類一樣受苦。它們的痛苦純粹是生理上的。如果他們身體受到傷害,它們會有疼痛。即便在疼痛中,它們也不會體會人類所經歷的那種痛楚。
作為一個人,你會體驗到這種痛苦,但這不是造物帶給你的。造物只是給了你自由去創造,你可以創造任何你想要的。如果你自己創造了痛苦,或者說,世界上很多人決定了去製造痛苦,那是他們的選擇。物質世界有時舒適,有時不那麼舒適,就是如此。我們被賦予了足夠的智慧,去為自己創造必要的舒適。這真的不是什麼問題。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問題,那麼為世上所有人創造舒適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只因為我們內在有問題,這種本該被視為恩賜的自由,卻成為對人類的詛咒。現在,讓人類受苦的不是束縛,而是自由。如果你因束縛而受苦,那還說得過去,但如果你因自由而受苦,那就是個悲劇。
這一刻你可以創造任何東西——快樂或痛苦都可以由你來創造。如果幾乎90%的人選擇去製造痛苦,那能怎麼辦呢?這不是造物的錯。造物只是給了你自由,好讓你去超越。
一旦你作為人來到這裡,你就不再被困住了。其它生物被困在自己的本能中,它們無法思考除此之外的東西。你有生存的本能,但你仍有超越這些本能的可能性。如果你沒有選擇超越本能,那就意味著,你尚未經歷足夠多的痛苦。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一部分人能憑藉自身的智慧實現超越。大多數人都必須受到生活的重擊之後,他們才會要超越。只有到那時,他們才會想到去超越,否則不會。這是個不幸的事實。
在印度,如果你告訴一個人“我住在靜修所”,他們會問你,“為什麼,出了什麼問題? 你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故?” 他們認為,只有在生活真的出了問題之後,你才會去靜修所。因為大多數人把大腦雪藏起來,想著將來再用。所以,只有當生活真的出問題時,他們才會尋求超越。在此之前,即便出了點什麼問題,他們也只會祈禱下次能順利一點。
那麼,你不必依賴任何人的同情或理解。你可以讓整個世界在你的慈悲和理解之中得到庇護。我希望看到你以這種方式矗立,讓整個世界在你的慈悲和理解中得到庇護。如果還有一絲尊嚴,你就應該這樣活著,不是嗎?
愛與恩典
薩古魯
-
4 # 綿職心理葉老師
“心態"是決定人們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一種心理狀態或態度,是人的心理對各種資訊刺激所做出反應的趨向,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等因素構成的富有建設性的主觀價值取向。 有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之分。積極心態?就是:面對工作、問題、困難、挫折、挑戰和責任,從正面去想,從積極的一面去想,從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積極採取行動,努力去做。也就是可能性思維、積極思維、肯定性思維。
消極心態,是指個體因受自身或外在因素影響,而不滿意於自身條件或能力,進而造成信心的缺失,而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又進而對人的社會生活產生消極影響的消極心理狀態。
積極心態與消極心態是相對而言的,面對生活的壓力與歷練,若積極心態戰勝了消極心態即會促進人的進步,激發人性的優點使之為善;若消極心態戰勝了積極心態即會阻礙人的進步,激發人性的缺點使之為惡。
十大積極心態
(1)執著:對個人、企業和團隊目標、價值觀堅定不移的信念;
(2)挑戰:勇敢地挺身而出,積極地迎接變化和新的任務;
(3)熱情:對自己的工作及公司的產品、服務、品牌和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情和濃厚的興趣;
(4)奉獻:全心全意完成工作或處理事務;
(5)激情:始終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全力以赴地投入;
(6)愉快:樂於接受微笑、樂趣,並分享成功;
(7)愛心:助人為樂,感恩心態;
(8)自豪:因為自身價值或團隊成績而深感榮耀;
(9)渴望:強烈的成功慾望;
(10)信賴:相信他人和集體的素質、價值和可靠性。
健康心態
健康心態=陽光心態+積極心態。什麼是陽光心態?即是把別人的批評、責罵、指出不足、建議等,看成是善意的,看成“關愛、幫助和造就”,以感恩和學習的心態,虛心聽取,思考,分析,反省,從中吸收有利於自己進步成長的營養,促進自己進步成長。主要是指做人方面。什麼是積極心態?就是:面對工作、問題、困難、挫折、挑戰和責任,從正面去想,從積極的一面去想,從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積極採取行動,努力去做。也就是可能性思維、積極思維、肯定性思維。《別讓心態毀了你》這本書可以看看@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
-
5 # 心理老師左叔
第一,我們先了解了解什麼是心態
1.心態:是一種個體心理和情緒活動的狀態,即我們的心理活動始終處於動態的過程中。我對自己身心狀態的感知,即心理狀態。 例如:“此時我快樂嗎?”; “昨晚看世界盃,熬夜很疲乏!上課不專注。” “今天上午向某同學借學習資料,他拒絕了,我很憤怒!”
2.心理狀態由心理素質決定;心理素質包括心理耐受力、心理自控力、心理復原力、意志力、週期節律、環境適應力、自信心、暗示性、樂觀、希望、勤奮等。
第二,心理狀態的種類
1.從心理狀態的性質看,有積極的心理狀態和消極的心理狀態;積極的比如快樂的、高興的、愉悅的、亢奮的狀態;消極的比如生氣的、煩惱的、嫉恨的、憤怒的狀態。
2.從心理狀態的活動模式看,有學習狀態、生活狀態、交往狀態、休息狀態、發呆狀態、平靜狀態等;我們在生活、學習、交往時進入某種心理狀態非常非常重要;同時,心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良好的心理狀態能使大腦更有效的工作,發揮大腦記憶、觀察、注意、理解、想象的功效!
3.心態與我們的認知有關,所謂認知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一切心理活動的表現。個人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會形成一個對現實世界的主觀解釋系統,即認知模式或認知圖示,形成一套固定的、自動的觀念系統;例如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積極解釋;還是悲觀解釋;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評價及引發的相關行為都與心態有關;每個人都有不合理的認知,例如絕對化、糟糕至極、應該心理、過度概括、黑白心理、任意推斷、我以為心理、習得性無助心理等;比如“我是一個無能的人”,“我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很多人的生活壓力、工作焦慮可能都與認知不合理有關。
第三,我給你推薦基本心理學家研究人類心理狀態的書籍
一是積極心理學創立者塞利格曼的《真實的幸福》、《持續的幸福》,這兩本書及探討幸福,也研究人類的心態。二是美國人際神經心理學家西格爾的》《第七感》,從心理、大腦與人際關係的角度研究人類的心理狀態。三是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接納承諾療法創始人哈里斯的《就這麼簡單:接納承諾療法簡明實操手冊》,一本既介紹接納承諾療法,有探討人類頭腦、心境的書籍。四是中國心理學工作者樂國安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專門研究態度、社會態度等問題,有助於你比較系統的理解心態問題。
瞭解人類的心理狀態,態度,還是要看心理學專業的書籍,避免走彎路,受到偽心理學的禍害。
回覆列表
“成就、學習、付出、寬容、平常、樂觀、自律、感恩”八大心態 二十一世紀成功的因素是很多,原因也是很複雜的,人與人的成功或失敗的因素都是不一樣的,現在感悟到了:不管在什麼環境下做什麼事情,"心態"很重要,可以說心態是萬物的基石,"想法決定格局,心態成就未來",那麼只有我們擺正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八大心態,就一定能成功。 臺灣勵志大師陳安之說過,要成功最簡單最捷徑的方法就是向成功者學習,你沒有得到而別人得到了,說明他比你優秀,就要向他學習,老是在那裡抱怨、不服從、對著幹,其實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要毀了自己,還不如調整好心態,向他學習。 心態由我們自身主觀努力去調控的,心態的不同導致結局不同,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決定成敗。在這個世界上,成功者的比例佔3%,一般人佔了97%,到底為什麼有人會成功,成為這3%的人,有人一輩子卻成為97%的普通人呢?差別就在成功者具有強烈堅定的信念和心態,併為之付出了大量的行動!是的,人活於世,要想活出精彩,必須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充實,才會豐富,同時每一天才會精彩! 有一句話是“你不能改變環境,但你可以改變心態”,整天抱怨命運,不如實實在在地努力。創造好的生活需要好的心態,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需要好的心態,今後的發展需要好的心態,美好的前程在等著我們,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每一天每一刻的改變做起,,風雨同舟,互幫互助,永不停息!運用好八大心態,直到走向成功。
一、成就心態——成功人事的心理支柱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樹立成就的心態,也就是要想成功必先立志,敢於夢想,敢於挑戰,才有可能會實現。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成功者,為什麼說我們是個成功者呢?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會成功就不會努力去做,也就不可能成功。 一個人來到世上本來就是一種成功,所以說我們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為什麼有些人不成功呢?與外界有關係。 有一則老鷹的故事深刻的說明了這個道理:一隻鷹蛋從鷹巢裡滾落了出來,掉在草堆裡。有個農夫發現了他,以為是一隻雞蛋,把他拿回家去,放在雞窩裡。雞窩裡有一隻母雞正在孵蛋,他和其他的雞蛋一樣,被孵化了出來。老鷹和其它小雞一起生活,老鷹不知道自己是一隻老鷹,於是每天和小雞一樣安於現狀。農夫想讓老鷹飛上天,於是將它帶到懸崖上,老鷹只是撲騰了下翅膀並沒有飛起來,農夫心想:你是一隻老鷹,就應該展翅高飛,如果不是,不如就這樣死去好了,他將老鷹往懸崖下扔去,老鷹使勁的揮動翅膀,終於他向天空高處飛去了。 你是那隻不幸淪落在雞窩裡的小鷹嗎?” 如果你是鷹的後代,你應該去追求屬於你的藍天。如果我是一隻鷹,就不能活在雞群裡,就應該飛在九天之上,翱翔於太空,這才是我的生活。我要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要發揮我生命的潛能,活出我的生命意義。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把自己定義為老鷹,才會有展翅高飛的時刻。我們要成功的話就要遠離那些有負面影響的人,與成功的人交往,與成功的人合作,透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我們的事業中,在你選擇以後你就是一群老闆中的一員,必須懷著老闆的心態工作,做每一件事。此時,您會覺得工作非常開心,因為你在為自己工作,為自己學習,任何的制度都變得不是約束,而是指導思想和動力的保障,把每一個上下的朋友都當成是緊密配合的合作伙伴,伴隨你成就每一件事情,每一份收穫,所以我們要有積極的進取心,成就感和不斷向上的精神,並且不斷修正自己,改正缺點,千萬不能有病態的心理,總認為工作都是為別人賺錢,給引薦人和上司賣力,明明是老闆,硬要把自己當成打工的,這是定位錯誤,是阻礙成功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