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笑貫長天

    作為詩人,誰不想持久地寫下去!

    詩歌需要靈感,更需要才華與思想!有些詩人確實能在一時之間寫出一些出色的詩篇來,而且,其中也可能有非常驚豔的幾篇。

    可是,持久地寫詩才是真真正正的詩人,因為詩歌已經融入詩人的生命,所以,與其接觸的世事與所引發的思想都可以匯成精美的詩篇。

    有些人的才思有限,或是他只有某一方面的才思,這些人寫詩都是曇花一現式的,自己心中的才思寫完了,靈感也就隨之枯竭了!就像古代的有些詩人,在詩歌歷史上只有精彩的一篇,兩篇,難道他沒有再寫詩嗎?不能的!我相信寫過,只是不夠精彩,所以,也不足以流傳千古。

    還有些人是,寫過幾篇精彩,再寫就逃不出那幾篇精彩的牢籠了,自己還出名了,而且是除了大名了,反覆地寫差不多的詩歌,別人不笑話他,自己都覺得自己臉紅。

    所以,真正的詩人需要有思想,需要思想覆蓋越廣越深越好,那樣,你才有無窮的才思去寫無盡的詩篇!

  • 2 # 驛客

    詩言志,詩是心聲。

    是時代造就了詩人,詩的字裡行間烙著時代的印記。無病呻吟不是詩,辭藻堆積不是詩。詩是有靈魂的、有血肉的、有生命的。

    詩人的特質在於洞察社會的角度獨闢蹊徑;體驗生活的方式異與常態;對於事物剖析的方法庖丁解牛;感受生命的理解是超然脫俗;面對情感的態度真摯率直。

    詩人是孤獨的群體,究其孤獨的內因來自感知深處,詩人哲學觀的形成是獨有的,詩人往往把世態揉碎,提取自己的認知,賦予超凡的觀點。因此,詩人活的很累,孤獨但不寂寞。

    詩人釋放情感的方式,往往不被常人理解。並不是流露出的孤傲清高,而是唾棄因循守舊,拘於形式。詩人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詩人的情感是豐富的;但是,詩人感情要脆弱一些,要敏感一些。

    詩人的理性會被特殊歷史真相,社會事件割裂。更會碰撞的支離破碎。能夠撿拾起真相、真理的詩人,也就成就了名篇。其身心疲憊,更是滄桑。

    詩人的作品是否多少,不是評判創作成就的標準。有的詩人能夠存留幾首,甚至一首,那也是能經得住歷史沉澱的。

    有的詩人活著,其作品已經死去。

    有的詩人逝去,其作品還在活著。

  • 3 # 誠與拙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需求也不一樣了。你看現代社會有幾個人還會捧著詩歌在那靜靜的讀?大多人都腳步匆匆,甚至路邊的風光都少有人駐足。

    正是飛鳥盡良弓藏,不如靜待好時光。

    當社會需要詩歌時,詩歌自然會出現。就像給種子一塊好土壤,加上雨露風光,假以時日必將破土而出。

    曾經的大唐盛世,人們推崇詩人,所以那個時代群星璀璨,無數烈日驕陽。

  • 4 # 詩和歌

    顧城和海子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著名的詩人,由於非正常死亡成為當時的特大新聞,也成為詩壇的巨大損失和遺憾。由於那個時代以“朦朧詩”為流行,就讓人感覺他們的死亡和這種詩體有關係似的。其實,就像題幹中說到的,除了顧城和海子,還有北島和舒婷(題幹丟了個字)。這麼多年來,讓人感覺他們也消失了,見不到他們的作品了,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北島是當代卓有成就的詩人,他的《回答》、《一切》等詩歌,已經成為時代經典。從1987——2007年這20年,他旅居海外,目的是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從而給詩歌注入新的文化語境下的表達手法。因為朦朧詩從80年代末開始,已經日漸式微,如果不尋求創新只能等待消亡。北島的所作所為,也算是為了拯救詩歌。

    其實這些年,詩人北島仍然活躍於國內外詩壇,寫作不斷,還被幾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候選人。但這些年他把主要寫作經歷放在了散文和小說寫作上,出版了不少散文集和小說集。他也參加過多次國內外詩歌節。但所朗誦的詩歌,基本上都是自己以前的作品,現在很少能讀到他的新詩。

    舒婷的《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一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

    人們對女詩人舒婷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致橡樹》、《神女峰》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幾首詩中。從1980年開始進入福建省文聯工作以來,很少再聽到和讀到她的新詩。這些年她也偶爾露面,只不過是作為文學評委,而不是詩歌創作者身份拋頭露面。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文化消費產品最流行的是文學,是大眾業餘第一文化消費產品。文學中的貴族是詩歌。記得中學時候,青年人坐在一起談論話題大多是文學,是詩歌。北島、舒婷、席慕蓉、汪國真等詩人的詩歌被各個階層的讀者追捧,被抄寫在筆記本上當做至理名言來傳閱。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社會佔據主導地位,人們的頭腦裡漸漸被金錢充塞,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詩歌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那些聲名顯赫的詩人也集體沉默了。原因是什麼呢?原因一:北島、舒婷、席慕蓉、汪國真等詩人的寫作手法沒有與時俱進。這些詩人,大多延續著朦朧派的詩歌寫作手法,有些詩人想轉變寫作手法,但轉變得不夠徹底,對當代社會現實沒有做到入木三分地剖析和呈現,詩歌寫作似乎跟時代脫離了。原因二:詩人的詩歌寫作大多遭受了“中年危機”。詩歌寫作的高峰期往往是青年時期,這個時期人的思維活躍,鋒芒畢露,有激情,精力旺盛,有創作慾望。人到中年後,思維變得遲鈍,思想變得複雜,思維偏向理性,寫出的詩歌少了激情而多了說教,不受讀者喜歡。原因三:詩歌讀者越來越少,出版社沒有經濟效益也不願意出詩集,導致許多詩人轉行寫小說、劇本等容易出版和賺錢的文學樣本。詩歌的閱讀對讀者文化素養要求較高,一般讀者理解詩歌有困難,尤其後現代派詩歌。而經濟社會中的人們對文學的需求越來越通俗化,輕鬆化,快餐化,在文化消費領域,顯然詩歌是沒有優勢的,也就得不到讀者追捧。

  • 5 # 一期yhs

    當代文青大多喜歡朦朧詩,為什麼呢?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直抒胸意的表達無法或直接寫出來,於是朦朧詩就應運而生了,但當特別是海子臥軌以後,朦朧詩似乎漸漸式微了。

    北島是朦朧詩的代表人物,當海子和顧城相繼離去之後,特別是海子臥軌的慘景對北島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

    斯人已去,戰友難覓,北島的心境大變,恐怕再也沒有寫《回答》,《一切》時的那種朦朧蔭襯下的無威和勇氣了,唉…可惜!

  • 6 # 布衣寒士

    海子是現在詩人的最大的悲哀,英年早逝!也是現代詩文化一大損失!歷史不能重演,願海子泉下有知,北島補寫詩了,也有他的原因,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寫不寫是他自己的事,

  • 7 # 弗蘭克內爾

    寫詩是需要靈感的,當詩人在從事創作的那一個階段,肯定人生當中遇到了一些困境,所以想透過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某種心情。或高興,或難過,或仿徨,或堅定;或描述愛情,或表達友情。有時候靈感只需要一瞬,有時候或是厚積薄發。但是詩人的內心一定是多愁善感的,因為情緒波動很大,所以才能催生出很多的名篇。

    “朦朧派”的詩人他們透過表達對光明的嚮往,將一系列瑣碎的意像拼接堆砌而成,表達了某種意境,更側畫出詩人內心的渴求。也隱晦的表達出對現實世界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是一種全新的文學流派,對詩詞的自由創作,天馬行空的幻想,現實與理想的交接,讓讀者很難讀懂,必須結合詩人當下的處境來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同時這些創作詩人的崛起也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在當時的“文革”之後,他們一些自我意識覺醒的青年,開始透過寫詩的形式來反思現實社會並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追求,感受。他們受西方現代詩的影響,透過描述一種“朦朧”的意象,開創出了新的題材,併為中國的現代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它就像一個還在源源不斷挖掘的寶庫一樣,帶給人們啟迪與思考。“鏡頭感”和“畫面感

    ”不斷的增強,給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和想象。不同於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更衍生出一種獨立的風格。透過場景的不斷切換,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感悟到很多人生的哲理。這其中的代表詩人顧城,舒婷,楊煉,江河,海子,北島等。

    由於“朦朧派”是一種時代的產物,在那個年代裡雖說是晦澀,難懂,但在思想解放,人性探索之中有著啟蒙和意識超前化的時代,容易帶給人們思考的共鳴,給人印象深刻。但由於題材自由,篇幅有限,難免擺脫不了它所存在的口號化,概念化,簡單化。以致過了那個歷史時期,很難能夠帶給人們震撼,從而慢慢的衰落。青年時期的幻想已然不在,看透事物之後,歸隱的歸隱,世俗的世俗。紅塵往事,皆是過往。有的人永遠停留在那個時代,而有的人在過了而立之年早已沒有當初創作的熱情。但我們依然懷念這種“朦朧的追逐”,在民謠之中,我們也能發現他們的影子,曾經的影子總是那麼的深邃,彷彿在訴說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 8 # 天趣齋

    “朦朧詩”作為一種現象,會被載入史冊,如過去的“新月派”一樣。其中與傳統詩歌關係最密切的應該是舒婷,她的詩作雖“朦朧”,意象相對較為一致和具象,易為人所接受。其他的,有的“朦朧”到無際,甚至連作者自己也不一定有清晰的解釋,不能成為詩歌,只能稱之為分行的散文、“思想”的碎片、“錯亂”的囈語,雖無甚傑構,其啟迪意義足以開一代之文風,昭無限之未來,可謂功莫大矣。

  • 9 # 山的之巔

    詩人,在現代社會是很難活著的,沒有了讀者,失去了市場,一個人要面對生存時,是沒有詩的靈感的。可以說,現代詩人,必須首先有充足的物質保證,讓後才可以為詩而活。難啊,但你有了物質基礎時,卻早已經耗去了靈感,成為了凡人一個。[流淚]

  • 10 # Lcg112233445566

    朦朧派詩人指的是北島,顧城和舒婷。海子應該不在此列。

    顧城因殺害妻子後自殺,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而舒婷和北島依然健在。舒婷和北島仍然活躍在文壇。他們雖然很少寫詩,但是還繼續在文壇耕耘著。舒婷和北島還寫了很多散文,也包括一些詩歌。

    詩歌是需要激情的,是青年人的事業。在過往的歲月裡,他們從迷茫的一代變得成熟,自覺吹起時代擔當的號角。舒婷的《祖國呀,我親愛的祖國》,《致橡樹》,北島的《回答》,成為一代青年摯愛,也昭示著文學青年的追求。當歲月的鄒文爬上額頭,人的激情會慢慢消減,作為詩人也不例外。激情的衰減,會讓他們的人生染上秋色,昔日的詩人成為了作家。他們會用更加深邃的思索和獨特的視角去寫作。

  • 11 # 守望麥田JS

    俗話說“悲憤出文豪,苦難出詩人",文人只有遊離人間,見證人間苦難才能產生思想碰撞,造就不朽鉅作。

    過去“朦朧派"那些詩人活在大變革時期,待遇與普通人沒什麼區別,自然產生了很多高質量的作品。現在國泰民安,出名的文人更是住大別墅深居淺出,出門即受萬人吹捧,除了寫點無病呻吟式的裝迫害、裝作還是一個憤青,還能作點啥?

  • 12 # 盧大韌66658310

    失掉母親的孩子,常常總是在尋找母愛,糾結在靈魂與寄託之中的人們喜歡上了詩……歸根到底,是否還是因為記住了人才想起他的詩呢?

  • 13 # 此路無邊

    苜先,海子不是朦朧詩的代表,他的死有詩的成分,但是,實際與詩沒有關係。

    北島一直都在,他是請出國的。現在也寫詩,

  • 14 # 如歌影音

    北島和舒婷詩歌作品反映了對文革的反思。文革對人們的生活和心靈衝擊十分巨大,他們的作品大多產生於文革中後期,作品中帶著很多壓抑的情感,只能朦朧的去表達,又渴望火山般的去爆發。深深的情感如刀刻般躍然紙上。這種表達方法又不同於傳統詩歌,被人們稱為朦朧派。如今讀來,依然震撼人心,那一代詩人寫出很多經典作品。

    所以說,時代造就詩人。詩人的作品屬於他們生活和成長的那個特定的時代的產物。

    不能說他們後來沒有作品了,其實他們後期也寫了很多詩歌,隨著這個時代的安穩和環境的逐步舒適,只是作品沒有那麼大的衝擊力了。

  • 15 # 路途電影

    很簡單,不要看大段的論述,詩歌的源泉是“痛苦,憂傷,欣喜,歡樂”。所有一切的情緒!

    沒有人有情緒了,所以就沒有詩歌!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同樣如此!

  • 16 # 尼采信徒

    朦朧詩人的時代是一個靜謐的時代,他們踏著月光,孤獨的走在熱鬧而清澈的巷子!

    現在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了詩人的土壤,一切日新月異的東西都顯得那麼粗糙不堪。

    詩人不再作為一群人,一群理想主義者,而是變成一個職業標籤,沒有人去讀詩,更沒有人在星空下高唱一句句動人的詩句!

    也許那些人已經不再年輕了,詩人只能是年輕的心!

  • 17 # 獅腦山下的憨娃

    趙振華跟巧兒結婚去了。

    再說舒婷吧,家門口都迷路,說不定走丟了。

    還有讓詩人拿起筆的主題嗎?憤怒出詩人,她倆已經出離憤怒。

    舒婷跟橡樹較勁呢,別打擾她。北島跟錢較勁呢,寫詩畢竟不掙錢,她倆也要養家餬口,這時代不會給精神提供者提供環境。

  • 18 # 才氣大叔

    其實我想說,詩人不是仙人,再仙人,也仙不過李太白!最好的詩人,能透過文字塑造出自己的世界,也要食得了紅塵煙火!特殊的時代造就了特殊的人,但時代終究會變換…詩人能透過文字,描繪出任何時代的人的內心,那就完美了…

    不建議分流派,打沒打動普通人的❤,能不能在普通人的心裡,留下對自我,社會,情感,世界的美好認知?這個是我個人的標準!

    呵呵,以上純粹作為讀者的想法,淺薄之處,見諒!

  • 19 # 沂蒙小詩

    輕風吹皺三江水,綠樹紅花獨一村。

    白雲悠悠千山過,天地恆昌萬年春。

    你品!你細品!哈哈!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輕輕的,每個人來了去了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舞臺…

  • 20 # 柳白

    有的人活著,卻是死了;

    有的人死了,卻還是活著。

    在詩人的眼中,生死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是活得好不好。

    注重的是精神世界的活著。

    當現實和精神世界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們就很痛苦。

    有的人運氣好,他們有摯友,有人幫他們開導分解困擾。

    有的人則是孤獨一人,沒有朋友。

    人孤獨久了,容易得抑鬱症。

    顧城、海子就是這樣的人。

    在那個資訊不夠發達的時代,

    悲劇往往後發生!

    他們雖然走了,

    卻留給世界善意的微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歲到17歲正常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