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經萌小新
-
2 # 半糖財經
石油牽涉到各個國家政治經濟,非常複雜,短時間不會結束,因為石油戰幾個大國關係微妙,比如俄羅斯美國沙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3 # 閉眼睡的魚
石油做為現階段最重要的原料及各國經濟的重要指標,其價格必將受某些大國制約,因為在它們眼中這不止是經濟利潤,也是政治手段,所以價格不會始終平穩,也沒有結束一說!
-
4 # 藍調鏈視野
1.先理解一下石油戰的背景。第一是新冠病毒觸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慘烈程度可能堪比1929年大蕭條。而且。這次危機的特點就是病毒隔離了全球各國,讓國際貿易和國際往來大幅度下降,這個情況可能2~3年內改善有限。第二是石油的時代基本接近於結束的臨界點。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新一代核電技術的快速成熟,數字經濟時代主要利用電力作為能源,而不再是石油等等。這兩大原因導致石油結束了其黃金時代,而且從長期看未來的前景並不樂觀。
2.在另一個方向,石油的生產能力卻在不斷的增加。產油國面對萎縮和有限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所以我們能看到的只不過是石油戰的前哨戰。
3.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沙特,都恨不能把美國的頁岩油打趴在地上,當然美國自己內部會保護。所以我們會看到緩和一陣又開打,開打一陣又緩和的可能持續數年的情況。除非市場好轉,否則時起時熄的戰火不會徹底終止。
-
5 # 一股一人生
看各國的博弈,會持續下去。疫情是一方面,只要繼續,價格還是會低迷。二看各國的承受能力,最終還是有一個平衡點。
-
6 # 期貨先行者
石油的價格戰不會結束,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只是各國為了平衡市場的供需平衡不得不做出的讓步,畢竟破壞了石油的交易市場,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包括歐佩克+成員國以及主要產油大國等的減產協議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對市場的妥協。當市場趨於穩定,哪麼油價必然會有新的變化,各國的競爭必然也會更激烈。所以價格戰從未結束,也不會結束。
-
7 # 悄然而至
這次的石油價格戰表面看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實際對美國頁岩油產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因為目前的價格以及低於美國頁岩油的開採成本,我們知道美國現在採用的是石油美元的貨幣價值錨定體系。其實石油價格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撼動美元霸權的其中一個動作,所以石油美元體系一天不崩潰,這場價格戰一天就不會結束。其次美國有沒有反制措施,把石油價格推高到其頁岩油生成成本只上呢?其實還真的有。那就是拉高對石油的需求。對石油的需求有二。一是民用,在這次全球性的災難面前,各個國家紛紛採取了限制出行的隔離措施,各華人們紛紛過上了宅在家裡的生活。這點在生活上的改變給各國經濟帶來了巨大危機,人們的生活需求也是有史以來降到最低。人們現在最大的需求其實是一些維持基本生活的保命需求,反觀民用石油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狀態。所以這條路走不通,只能期待這次災難快些過去。
其二 軍用需求,我們知道世界上一旦發生大規模的衝突,石油的需求量就會大大的增加。這一點可以有效的提高石油的需求。所以美國也只剩這一張牌可以打了。如果要弄,弄誰好呢,能不能佔便宜呢?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這些問題都需要考量。美國現在正在面臨焦頭爛額的局面。石油價格戰短期不會結束。
-
8 # 高維校長
本輪油價戰,終於以大家(除了墨西哥以外)都和氣減產,劃上了句號。
但是油價大戰帶來的後遺症,才剛剛開始。
首先說說為什麼油價仍然沒有上去。
第一,是因為減產不及預期,外界專家估計OPEC及其相關國家能達成日減產2000萬桶,但是實際只有970萬桶(本來是1000萬桶 ),還有個堅決只願意減產10萬噸的墨西哥。
第三,全球疫情目前還在持續,石油需求明顯下降才是石油價格下跌的根本原因。
油價戰中一粒灰,落在油企上,可能就是一座山。
油價並不是越便宜越好,當油價保持在低位的時間太久後,全球流動性危機就越有可能轉變為償付性危機,從而打擊一些知名的石油交易商。
雖然早在疫情以及今年油價大跌之前,懷丁石油就面臨著償還債務的艱難挑戰,但是今年的油價戰,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4年,國際油價升至75美元一桶時,懷丁石油的股價衝上過371美元,到2019年底跌到了7美元,大家覺得跌了5年,價格跌了95%,便宜又安全,可以抄底了,沒想到現在股價縮水了一千倍…
不只是懷丁石油,還有桑切斯、EP能源、阿爾塔梅薩資源等頁岩油公司,目前也均處於破產邊緣,油價低於開採價,賣一桶就賠一桶。
我們要知道,價格戰也是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任何低於成本的價格戰都不可能長期維持,想要將對手搞垮不現實,而是美、俄、沙特甚至更多的國家之間的角逐。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一個人越強調什麼,就說明他越缺什麼。
放在石油上也一樣。
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都是因為石油引起的,因為——美國在石油方面最薄弱。
美國雖然喊出了“能源獨立”,這兩年頁岩油的開採勢頭很猛,也確實搶佔了很多市場份額,但是,奈不住頁岩油井開採幾年後就會枯竭啊。
所以只能再打新井,打井也需要錢吧?
另外,美國的政策是,誰鑽出來油氣就歸誰,所以頁岩油氣產業湧現了7800多家中小型私人公司。
中小型公司手頭沒那麼多錢,都是靠股市、債市、銀行貸款活著。
在股市不行後,只能靠發債,來回想一下巨頭安然是怎麼垮的(財務造假只是導火索,主要還是為了掩蓋債務啊)。
到2023年,美國將有2400億美元與能源有關的債務到期,至少90%與頁岩油有關。
所以有人用這張圖片形容美國的頁岩油產業:
在這30億美元的貸款中,匯豐的佔比最大,約6億美元。新加坡本地最大銀行星展集團的敞口則為約3億美元,華僑與大華銀行風險敞口則最少1億美元。
而興隆銀行,則是“福建油幫”代表人物林恩強的企業,而且發家還很有傳奇色彩。
林恩強
20世紀中葉,憑藉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新加坡迅速崛起成為了全球主要的原油運輸、船舶加油樞紐之一。
祖籍福建莆田的林恩強當年和父親下南洋時,是個窮人家的孩子,一開始是在船上“偷油”當油耗子賺得的第一桶金。
其他“油耗子”還在盤算著怎麼能多撈點油、帶多大的桶合適時,林恩強卻想著:這樣的非法勾當該收手了。
然後林恩強改頭換面,升級了“業務模式”。開始從油耗子手裡收油,再拉著油跑業務,當下一級的代理。
之後林恩強的興隆集團越做越大,林恩強也成為了叱吒新加坡燃料油市場的商人,他還帶出了叱吒油壇的福建油幫。
林恩強當年的外號叫“OK林”,即如果想要在新加坡買賣燃料油,必須要新加坡油王林恩強點頭說OK。
“OK林”要是不OK,那你有錢也買不到油。
可能現在我們沒有感受,這麼說吧,相當於當時新加坡整個國家的燃料油交易,都需要他一個人拍板,你說他當時有多強?
在短短數十年間,興隆集團成為了為亞洲最大的船用燃料供應商之一,作為新加坡最大的國有獨立石油交易公司,興隆在世界油輪運營商中排名第16。
然而,今年以來,由於石油價格暴跌,新加坡當地金融機構對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資金的態度已經越發謹慎。
然而在今年的油價戰中,部分銀行此前已拒絕向興隆發出信用證(商品貿易公司重要的財務工具,主要用作短期貿易融資)。
目前,興隆集團可能向法院申請6個月債務展期。或者再籌集2億美元獲得一個“喘氣的機會”。
另外,新加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市場之一,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也讓新加坡成為了最大的船舶加油樞紐。
如果新加坡大宗商品交易巨頭都找不到能夠支援其業務的銀行,其他公司怎麼活呢?
所以一些業內人士因為興隆集團出現的問題而對行業內其他大型企業感到悲觀。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需求增長放緩致油價下跌持續2年時間;
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油價下跌持續2個月;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油價下跌5個月;
2014年,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為打垮美國頁岩油公司,所以大肆增產,降低油價。
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布倫特原油一路從115.06美元/桶暴跌至27.88美元/桶。
結果不曾想到美國頁岩油企業靠借債存活了下來,最終OPEC不得不拉攏俄羅斯減產,提升油價。
作為工業的血液,油價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而是“牽一髮而動全球”。
打價格戰時,大家都增產,結果沒人出手都在觀望。
在美國,由於不停的產油沒人買,陸地儲油設施很快就要被裝滿,一些商家正在倒貼錢請買家把油從倉庫中運走。
3月中下旬,摩科瑞能源集團對用於生產瀝青的稠密原油報價為負的19美分/桶。
意思就是公司支付費用,讓買家趕緊把油運走。
所以油價戰還帶來了一個新難題:儲油問題。
油生產出來了,陸地上的倉儲也很難啊!甚至一部分原油現貨的價格已實質上轉為負數……
美國甚至在考慮一個史無前例舉措:貼錢給石油公司讓其停產。你要問有沒有人在石油價格戰中獲利?有!這不是陸地上的油囤不下了嗎?在海上囤油的超大油輪運費水漲船高,油價崩跌促使海上油輪費用猛漲了600%。而面對海上儲油的巨大商機,全球油企以及能源巨頭們又開始蠢蠢欲動,或許新的爭奪,要開始了...
-
9 # 期貨資金派
沙特小王子利用全球疫情的空檔期反包圍老美的頁岩油氣,全球疫情拐點是油價見底之時。給沙俄的單不能白砸,我大中華從此超車。
-
10 # 飛要聊經濟
石油引起的爭鬥恐怕只有到新能源大規模使用的時候才會真正停息。
美國是石油戰爭裡面最大的玩家,只不過,它的角色在幾年前的“頁岩油革命”之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美國從石油淨進口國變成了石油淨出口國。自二戰結束以來的幾十年時間裡,美國總共經歷過十幾次經濟衰退,其中大部分都發生在油價飆升之後的一兩年裡,如下圖:
由於美國此前一直需要進口石油,因此它的目標一直都是希望油價能穩定 (在低位)。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美國的“好兄弟”,它在中東兩大盟友之一的沙烏地阿拉伯。因為採油容易,成本低,油的質量也不錯,沙特是中東最大的產油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話事人。沙特的政策一直是透過調整自身的石油產量來穩定油價。比如石油供過於求導致油價低迷的時候,沙特會主動減產。但是每次沙特減產的時候,就會有其他產油國偷偷增產賺錢,讓沙特這個老大很不舒服。這一次石油價格戰的導火索就是俄羅斯不願意配合沙特減產,沙特一怒之下決定也不減產了,教訓一下俄羅斯。
在幾年前的時候,美國的頁岩油開採技術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使得美國逐漸從石油進口國轉變成石油出口國。但是因為頁岩油技術的原因,美國的產油成本是非常高的,這就使得美國的目標從低油價轉變為高油價。
另外,很多頁岩油廠商透過發行高收益債的形式融資,這些債務成為了金融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旦這些油企破產違約,金融市場可能會受重創。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美國的油企一直都是美國政客的大金主,所以他們的利益一直是受重視和保護的。
基於以上原因,美國當前的政策是維持油價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才有利於它國內的石油廠商。同時,美國將會不可避免的和沙特俄羅斯等主要能源出口國爭奪市場。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美國為了推銷自己的天然氣,使出各種手段阻撓德國和俄羅斯的合作 (北溪二號)。沙特王儲作為新一代領導人,是否還會像以前一樣與美國親密合作,也是未知之數。
-
11 # 興業聚金
最近抄底原油的投資者,我相信一浪高過一浪,最後拍在沙灘上!原油在1月8日開始下跌,當時價格是60上方,幾乎振幅都是20美金左右的下跌,最為摻烈的是原油從54到27,相信這一批抄底至少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原油又繼續開了個玩笑,繼續下探到23附近,最低來到17下方,整體下來就是這三批抄底的,我不清楚你是屬於哪批,長江後浪推前浪,對號入座你是第幾浪衝的?已提到原油目前似乎還沒有到底,也有很多人已經抄底,結果都跑來問我怎麼解套,怎麼辦,已經提醒過過,這個時候我也無能為力!投資有風險,輕倉操作,順勢操作是王道!
回覆列表
石油價格戰會持續多久,這很難說,主要看沙特和俄羅斯能不能達成更大幅度的減產協議,目前石油價格戰還未結束。
為什麼需要減產呢?因為我們知道市場的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所共同決定的,供給不變需求增加則價格上漲,需求不變供給增加則價格下跌。
這次的石油價格戰要從今年三月六號的23個產油國開會說起,因為會上俄羅斯不同意沙烏地阿拉伯提起的減產的提議,隨後沙特宣佈退出減產協議,並在三月七號宣佈下調5-8美元每桶的原油價格,並提高27%的產量,直接降價並且增加供給,導致當天原油價格大幅下跌,沙特打響了價格戰的第一槍。
到了三月中下旬,隨著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各國貿易往來減少,不少居民停工停產,全球陷入經濟衰退危機的預期大幅上升,原油的需求進一步減少,看不到價格反彈的預期,讓各大產油國措手不及。
四月,特朗普充當和事佬,在沙特和俄羅斯中間牽線,雖然達成了減產協議,但達成的減產數量不及預期,市場並不買賬,價格並未反彈。沙特看不到價格上漲的動力,宣佈大幅下調五月石油出口價格,看來沙特是打算透過價格戰拖垮對方,從而掌控石油產量的話語權,但俄羅斯也不是吃素的,宣佈了下調87%的石油出口關稅。
雙方你來我往的價格戰到底能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準,因為市場需求本身已經在減少了,按照市場規律就算是不增產不減產價格也是要跌的,不斷增加產量只會使價格跌跌不休,只有雙方平下心來,共同減產,應對需求減少的情況,不互相傷害,石油的價格才有可能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