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526052265被褐翁
-
2 # 因易果
要古詩配畫和圖片,首先要了解詩的背景,其次是讀懂詩的含義,最後還要明白詩人當時的心境,根據這幾點來給古詩選擇畫和圖片。
如何讀懂古詩:
1、注意詩的題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這首詩“寫的是什麼?”不要急於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杜甫的《月夜》詩題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作內容沒有離開夜,而且這是一個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綿綿細雨也罷,這一夜詩人無法入眠要給遠方的親人或是友人寄去綿綿情思;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勢必要描述洞庭風光,而題目還告訴我們這首詩要呈給張丞相,一個“上”字,又向我們透露出張丞相的身份、地位顯然是高於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順被貶到通州得了一場大病,險些要了他的命,這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觸動?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借某一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上講,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瞭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2、抓住關鍵詞(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作於貶謫黃州後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於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3、注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讚美“紅於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絡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資訊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註釋,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註,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
3 # 文心書館
首先我覺得:“詩配畫”和“畫配詩”的出發點是不同的!相同之處是都需要滿足東方哲學和中國美學的基本認知—“意境”。
詩配畫的主體是“詩”,詩詞歌賦作為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本身就有各種藝術的概括性,畫作為詩的點綴,即便不能錦上添花,切不可畫蛇添足!
詩的風格有很多種,畫的風格也有很多種,首先是一定要“搭”,像王維的詩作,本身就詩畫一體,蘊涵禪意,情景合一,所以這類詩配大寫意就比較合適了!
另外,詩的種類很多,即事感懷、寫景狀物是最比較常見的型別,畫作內容一定要高於詩作內容,比如:十里蛙聲出山泉、山中有座廟等,這一句話看起來很平淡,可是當看畫作的時候就驚訝啦!蛙呢?廟呢?跳躍出的一群蝌蚪、兩個打水的和尚,這種留白就做到詩畫互相完美襯托了。
最後說一點吧!純粹寫詩或作畫,都需要有兼顧性,配畫的詩要“詩中有畫景、詩中有畫家、詩中有解讀”,配詩的畫作亦同!
-
4 # 風從西部來
詩配畫,詩是主體(主角),畫是客體(配角),形成詩畫互文藝術呈現格局。二者在搭配上,沒有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也沒有所謂的具體規則。但在藝術美的呈現上,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詩畫同源、詩畫互文”的關聯。為何這麼說?緣由如下:
一、詩畫美學和表現方法各異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抒情言志文學體裁。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表現手法有風、雅、頌、賦、比、興幾種。
中國畫又稱國畫,在表現手法上,有工筆、寫意、鉤勒、沒骨、設色、水墨等。所強調的是立意傳神、鉤鼓點染、濃淡乾溼、陰陽向背、虛實疏密、留白等手法,以描繪物象與經營構圖。中國畫的取景佈局視野寬廣,不講焦點透視,而重在抒發作者的主觀情緒,風格是“貴情思而輕事實”,講究“意在筆先、畫盡意在”。中國畫門類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個。畫幅形式有卷軸、壁畫、屏風、冊頁、扇面等,講究詩、書、畫、印交相輝映,配以精美的裝裱工藝,形成獨特的形式美與內容美。作畫的工具為筆、墨、紙、硯。瞭解這些特點,有助於我們在欣賞時,懂得從筆法、墨趣、詩意、意境等方面去品評。
詩人追求“詩性”,詩歌是用意象去思維,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這個意象就是意境中的影象。畫家繪畫注重繪畫語言,以畫筆與色彩來直接描繪。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境。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詩與畫的美學原理不一樣,但它們追求都是一種藝術的美。
二、詩畫兩種藝術同源的目的詩畫搭配,無論是詩配畫,還是畫配詩,在藝術呈現上,共同追求的目標是“詩畫同源”。所謂“同源”就是詩與畫所要表達的共同點。在創作中追求詩意與畫意的完美結合,把詩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意向、意境、表徵)與畫(構思、線條、色彩(顏料)等)所要呈現的思想內容,在同一個作品中和諧、完美統一起來,來完成一件作品的藝術完美呈現。使受眾在讀文字藝術表達的詩時,可以自然而然聯想到詩意所描述的意境畫面,觀繪畫藝術呈現的畫時,可以很容易明白詩所表達的內涵,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二者互為詮釋,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那麼,如何好詩配佳圖,使詩歌品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下面列舉案例供欣賞。
案例1:《小池》(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案例2:《五言絕句》(楊萬里)斜枝飽風雪/疏花淡水玉/一鵲忍清寒/居然伴幽獨
總之,詩配畫,“功夫在詩外”,這就要求作者不但會寫詩,還要具備一定的國畫基本知識和鑑賞水平與能力,才能在自己的詩歌作品中,根據詩意、詩境選擇、搭配好相對應意境的畫,讓作品圖文並茂相搭相扣的同時,顯得更加豐滿和具有藝術品位。
——End——
回覆列表
竊以為:簡略的說,詩用語言作畫,畫用圖說話表意,二者不論誰配誰,都要發掘意境,研究意境,理解意境,儘可能昇華意境,二者的意境必須高度統一,這就是原則。最忌風馬牛不相及,這樣就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