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安小李飛哥
-
2 # 橄欖樹加油
慧根劣,閱歷貧,浮噪迷茫和跟風現象,好多釋出者華眾取寵的利益燻心把例案包裝粉飾成精典勵志情節,有時就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精神勝利法,這是可悲的社會現象應予以道德遣責。
-
3 # 易人聊易
這個就跟流行感冒一樣,不好的東西,在它時機成熟時也會流行。網路是一個載體,就跟空氣一樣,空氣傳播病毒,網路同樣也會。
-
4 # 雪中夜話
因為人類的情感複雜又豐富,每個人都平凡又真實,有時候壯志凌雲,可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被現實打擊,這時候有的人尋求更多的資訊,毒雞湯和心靈雞湯就應運而生。
毒雞湯是那些看清現實並直面那些現實後的批判式嘲諷,心靈雞湯則是一時無法直面應對而給自己注射的麻醉劑。
喪文化直觀反應了現在年輕人的一些心理變化,一批一批湧出來的畢業生茫然的一下被拍在社會的大舞臺上,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無形的壓力催促著大家前行,可又因為各種焦慮和現實情況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許親友的期望,於是不如躺平放過自己,或許還能喘息著向前。個人並不認為這意味著大家放棄了自己,而是一種自我排解方式。
惡趣味有程度的高低之分,但本質上是人們在壓力之下生出的產物。
這幾種方式之所以流行正好反應了人們現實中壓力很大,同時也反應了人們在積極排解壓力。《社會心理學》中說人們提升維護自己的自尊時會利用“酸葡萄心理”,“向下比較”等方式,當一個人的現實自我、理想自我與應該自我相差太大時,人們就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如果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那麼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精神和心理問題。
毒雞湯、喪文化、惡趣味這些事物的流行其實也正好反應了人們在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本質上暗示著一種好的發展。
-
5 # 陝北北
在我們生存的環境,美好的事情有,可不好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對於經歷過不好事情的人,他們會把經歷作為經驗教訓,告誡後來者,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
6 # 似水流年12
因為這都是可以迅速變現的有力工具,文化的市場化是為了利潤,並不是為了其他,你理想化了這些東西,以為會對你有好處,那是你錯了,不是這些人錯了,這些人從一開始考慮的就是錢,而不是對你有什麼用處。
-
7 # PPAP
這本身就是社會的改變引起的文化反映。首先多大數人對這個社會,個人、它人的定位,都是非常具有理想主義的,當這一群體在抱著這樣的信念去生活,工作時,發現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發生了衝突。矛盾出現了,內心的不平衡和失落才會體現在毒雞湯和喪文化上。通常這種文化出現在青年群體上,比如某女子遇到渣男,職場青年的不如意?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對自己以前的理想主義開始出現否定,甚至批判。當然這種毒雞湯文化也體現他們樂觀的精神,前後兩種態度體現出的反差感,讓很多人感到真實的體會,反而讓他們找到了群體,心裡更是有了安慰,和繼續前行的勇氣。至於喪文化,在我的印象裡,和90後小青年的非主流文化差不多,有點偏垃圾文化,畢竟這帶給我們的只有充斥著抱怨、不滿和低落的情緒。別人在聽到看到這樣的資訊,或多或少會受到些影響。我有個朋友,一直跟我說一些生活的瑣事,不如意的事,當然你可以選擇作為一個傾聽者去分擔它的情緒。但久而久之,你會成為一個垃圾桶一樣,一件件的垃圾,往你塞,慢慢的如果你認同它,還可能潛移默化的改變自己的心態。真的這種只會抱怨的朋友,不交也罷,完全帶不給你任何的進步空間。回到正題,喪文化亦是如此。至於惡趣味?要是傷害他人,堅決抵制!涉及低俗類更是毫無營養!我想想要不要為這樣的行為開脫一下?好吧,也許生活壓力過大吧
做個總結吧。其實這就是伴隨著社會的變化從網路上體現出來的文化。當然毒雞湯體現了一定真實性!但是如果就這麼極端的看待,也不妥。至於喪文化和惡趣味儘量少接觸吧。
-
8 # 瀟138331522
滿足不同低層級者的精神需要而已。現在是流量時代,流量即是金錢,這是拜金主義的另一種表象。
人的精神需求應該是高尚的,純淨的,積極的。網際網路時代,讓人對文字和文化失去了敬畏心,零門檻表達讓文化領域商業化了,只要有流量吸金,就照單全收,根據點選量吸納許多毒喪惡的東西,滿足低層級人群的畸形和陰暗心態,從而泥沙俱下,嚴重汙染了網路,汙染了文化氛圍。
這應該引起文化宣傳領域高層的高度重視,淨化網路空間,弘揚中華經典,塑造清新、溫暖、潔淨的文化土壤,讓我們在網路中行走時,不必掩鼻而過。
-
9 # 可梁識
現在社會年輕人可能缺少的是心靈調節劑,而所謂的"雞湯"正符合年輕人缺少的特性
因此毒雞湯在網路上盛行也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年輕人因工作壓力大,想賺錢卻"抱錢無門",也只好刷刷"雞湯"來安慰自己
或使自己奮發圖強,或安慰自己失落的心情
據調查顯示,在2010年前後,大批的雞湯文正能量成功學的書籍面世,和心靈雞湯一起掀起了一場追捧和模仿的浪潮,可誰想到10年後的今天,這股正能量卻成為被取笑的物件在今天最流行的不再是雞湯,而是"毒雞湯"不再是正能量而是"負能量"
以前的雞湯告訴你:
失敗是成功之母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條條大路通羅馬
世界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360行,行行出狀元
而現在的毒雞湯告訴你:
當你覺得自己又醜又窮,一無是處時,別絕望,因為至少你的判斷還是對的
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些積極鼓勵你努力向上的雞湯難道一無是處?而那些叫你看淡一切,總是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就是對我們好?
答應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時代變了,很多年輕人渴望著有錢,渴望著賺錢,渴望著當老闆
然後就去看很多的心靈雞湯來鼓勵自己,要奮發圖強,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到達理想的彼岸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那些滿腹雞湯的年輕人,在充滿現實的生活中挫敗
於是人們就開始嘲弄心靈雞湯,迴避成功勵志
隨之而來的就是"喪文化"和"惡趣味",同時在各大影片網站盛行
針對"毒雞湯","喪文化","惡趣味"這一現象,我們應該作何調整?我們又應該怎樣正視自己?揚長避短,走上社會正途
-
10 # 老人鹽
因為放棄努力比努力堅持容易多了,人們在自己放棄努力的時候想要看到更多的人也在放棄,以便自己更加心安理得的頹廢:瞧,反正努不努力結果還不是一樣,大家一起樂一樂有什麼不好的。首先咱們來說說毒雞湯,毒雞湯的流行之前,是廣大網友被一大批雞湯文洗滌心靈,心靈雞湯告訴我們凡事只要夠努力夠樂觀,一切問題和煩惱都會迎刃而解,但是影響一件事情的成與敗的因素太多了,努力只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基本要求,很多時候天賦、機遇、背景才是成功的與否的決定因素。你只能說成功必須要努力,但是努力並不一定會成功。所以在雞湯文激勵下的網友發現自己努力樂觀沒有收到預期效果,並且隨著心靈雞湯文所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邏輯錯誤以及思維陷阱,於是就有網友就創造了專門跟心靈雞湯相對的心靈毒雞湯。毒雞湯應該屬於喪文化的一部分,毒雞湯放大了天賦的的作用,認為努力無用,然後心安理得的什麼也不做,沒有天賦連努力也放棄了,連希望都不要了。"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集體焦慮,無法改變現實的無力感。如何努力也難以打破固化的階級的絕望 —— 發展前景太過迷茫,前進的路太過曲折,我們洞悉並受困於自身無能。既然如此,就權讓我們躺一躺。面對現實的無力感,焦慮之下,需要更多“樂子”放鬆,線下解憂靠酒精尼古丁麻痺神經,逃避現實。網路上看一些“惡趣味”段子影片之類不用帶腦子,不用思考,甚至是窺見自己內心的想做沒有勇氣做的低階追求,也能麻痺神經,比抽菸喝酒更健康更經濟,畢竟當今金錢崇拜的社會環境下,窮是喪的主要原因。古人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今青年都篤信:何以解憂,唯有暴富。這些流行起來的毒雞湯喪文化和惡趣味正式抓住了人們想要逃避現實的心理,給你不努力的藉口,讓你看你不是孤單一個人在放棄自我,讓人心安理得墮落在低階趣味和追求裡。
-
11 # 文華知事
這是一種正常的亞文化現象,先後出現在95後成長的路上。就如同90後曾經經歷過的的非主流傷感文學,殺馬特造型現象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人終究會慢慢成熟,這批人的生活也會逐漸被各種瑣事佔滿,再也無暇呻吟,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弭。就如同現在沒有人會再提及非主流傷感文學一樣。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人生探索期
在95後成長的路上先後經歷了幾種亞文化,曾經的非主流已經沒人再提起,之後的心靈雞湯勢頭猛烈,隨後則是變了味的毒雞湯,現在流行的又是以馬男、 Pepe 等為代表的喪文化。而20歲左右的他們處於成人初顯期,也就是剛剛成年的一段時間,是不斷探索人生可能性的時期。在這個最為混亂、最容易迷茫、最容易被流行亞文化影響的年紀。會在各個領域進行探索,進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我是誰”和“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何面對?有益試錯
不得不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試錯成本太高的時代。生怕做點什麼就賠進老本的時候,彷彿什麼也不做才是最安全的,喪文化等亞文化便應運而生。人們時常感覺自己的生活迷茫,時常覺得絕望。但幸運的是,成人初顯期似乎是一個專門讓人試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之中產生的種種反應和種種情緒可能都是暫時的,既不必盲目聽信雞湯、毒雞湯這樣的“安慰劑”,也不應沉迷於自己能力不足的喪文化之中。
-
12 # 妖嬈一隻貓
現在的社交網路日趨發達,各種各樣的“正能量語錄”慢慢的都變了個味兒,處處充斥著一種營銷的味道。
毒雞湯是指乍一看像是心靈雞湯文,再細細品,卻是滿滿誤導的資訊。
喪文化是指一些90或00後的一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業、事業、感情等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已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特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
惡趣味是指不良的嗜好、興趣愛好,有時候用以自謙,指沉迷於與自身社會地位、身份不大相符的興趣愛好,多見於動漫同人用語。
這三種現象的流行都不是偶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一種必然的結果。
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流行的主體大多都是年齡偏小的年輕人。
曾幾何時,雞湯文化覆蓋大江南北。
那時候的雞湯確實是正能量滿滿,每一個人也確實都能從雞湯文章中找到讓人振奮的力量,讀完也確實像“打了雞血一樣”。
隨著雞湯文的暴增和飽和,有人就開始在這上面做文章,開始了各種玩法,終於就把雞湯玩壞了。如果現在有人再說你滿滿的正能量,那絕對是在嘲諷你。
喪文化和惡趣味也同樣如此。
現在的後浪們,不再像自己的父母輩那樣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再加上網路的發達,和文化產品的繁盛,每個人都在網路上展現著自己的話語權,漸漸的就形成了一股潮流趨勢。
也無可厚非嘛,大浪淘沙之後,能夠留存下來的才是精華。
回覆列表
我小的時候就經常接受父輩們的教誨:學好三年,學壞三日。從這句話裡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要做個好人的樣子有多難!但是人性裡藏著一種好逸惡勞的東西,大部分人骨子裡面都有著一種等著天上掉餡餅的事,希望可以坐享其成。所以雖然網路上有很多心靈雞湯,但是喝完之後發現沒有什麼改變,因為我們不願意沉下心來好好學習認真思考,而總是急於求成,嘗試幾次沒有成效就開始懷疑雞湯的功效,這個時候要是遇到了毒雞湯、喪文化和惡趣味,立馬就感覺這個說得有道理,感覺就是那麼一回事,很快,毒雞湯喪文化的效果就上頭了,然後就沉迷於其中,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自己。其實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個表現。
釋出這些毒雞湯喪文化惡趣味的人,應該沒有想過要專門毒害誰的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或者剛好創業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無法用雞湯來解決,隨手把現在的感受感慨一下而已,但是卻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轉發,慢慢的就帶來了流量,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甚至培養了大批的粉絲,這既是一個現實社會的場景,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催。
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生和蔓延,將來的影響不輸於這次疫情造成的傷害!希望平臺應該認真思考流量和質量的問題,思考正能量和負能量的取捨,只有這樣,我們的新生代才能在未來的世界裡充滿希望和夢想,才能用良幣去驅逐劣幣,還我一個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