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藝小生羚羊哥

    諸葛草船借箭是真的嗎?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含糊,沒有前置條件。究竟是歷史上還是小說裡!在這種情況下,就得從小說和歷史兩方來看。

    1.歷史:在歷史上用草船借箭的是有幾例的。其中比較有名的當數被記入三國志的孫權巡曹營被箭射,孫權調轉船受之。這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所以,就歷史上來講,諸葛亮草船借箭不是真的。

    那麼,小說裡的諸葛亮借箭真否呢?答案是肯定的,確定的。諸葛亮借箭是真的。

    因為智慧化身,無所不會,這就是信仰之名的力量。已經進升成為了一種文化。已經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了。也就寧願相信它是真的了。

  • 2 # 江城知事兒

    首先,一個毋庸置疑的答案:假的。很多資料都解釋的很清楚,草船借箭僅僅只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而已,而事實上在赤壁並沒有發生過什麼草船借箭,並且,諸葛亮也並未用過此計。我們看到的草船借箭是出自於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難道說寫小說就可以瞎編嗎?就沒有一點依據?並不是,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這事確實有發生,但是卻不是諸葛亮的計謀,而是孫權。真實的發生時間是是在赤壁之戰後第五年的濡須之戰。

    那麼,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孫權的草船借箭卻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三國志》中的記載,另一個是《魏略》中的描述。我們一起來看看。

    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在《魏略》中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來的時候,不是乘輕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箭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孫權也就回去了。

    【知識拓展】

    在這裡我們也羅列一些關於草船借箭的歇後語,大家在生活中可以用一下。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草船借箭——巧用天時

  • 3 # 笑搞

    史書原文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裴松之註文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2] 還原歷史草船借箭,歷史上卻有其實,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不過有兩個版本的。據《三國志·吳主專》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個跟草船借箭沒什麼關係,但是下面這個就有了。

    在《魏略》中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來的時候,不是乘輕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箭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孫權也就回去了。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 4 # 軍武雜談

    《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本小說。在很多方面還是存在一些虛構的成分的。

    而正史上的“草船借箭”則發生在孫權和曹操之間的“濡須之戰”。孫權親自乘船去打探敵情,被曹軍發現後,曹操下令射箭攻擊,因為船的一頭扎滿了箭,幾乎要沉沒。孫權馬上下令讓船掉頭,讓另一邊也扎滿了箭,這才避免了沉沒。曹操事後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而且此事發生於赤壁之戰五年之後。

  • 5 # 信納易學天焯

    《草船借箭》是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是三國赤壁之戰裡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原來諸葛亮使用奇門遁甲之術料定三天後將會起霧,而且諸葛亮深知曹操多疑,於是當天調了幾條草船誘敵,輕鬆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由於《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因而引申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但在正史《三國志》中卻是孫權所為,發生的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而是在赤壁之戰後第五年的濡須之戰。

  • 6 # 風再起時xx

    不是諸葛亮,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讚歎不已。然而,諸葛亮的一生並沒有幹過這件事,做這件事的是孫權。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箭均船平後,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只是羅貫中根據孫權的這件事改編的。

  • 7 # 宋都御史

    草船借箭是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

  • 8 # 六音坊

    三國時期,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受到後人的傳頌,近年來,關於草船借箭的題材電影和電視劇也層出不窮。然而真實的情況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草船借箭的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羅貫中根據曹操伐吳的事蹟加以加工而成,這次,孫權才是主角。

    證據有二:

    1、《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2、《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可見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或許《三國演義》據此虛構了故事,將主角換人。《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諸葛亮,而歷史的原型其實是孫權。

  • 9 # 鍋小震

    草船借箭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主要用於說明諸葛亮的智慧和膽識。成書以來廣受讀者的讚美,以致人們都不太願意相信它是虛構的。

    其實歷史上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

    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

    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穩後,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

    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並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所以說,羅貫中的心思真是縝密。

  • 10 # 阿偉健身格鬥

    草船借的故事歷史原型不是諸葛亮,是東吳的孫權,當時曹操攻擊濡須,孫權抵禦曹操,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操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等“箭勻船平”,孫權也就回去了。孫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曹操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羅貫中擁劉批曹,這些我們語文上初中時告訴我們的。

    諸葛亮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們無不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歎服,以致不少人幾百年來大都認為歷史上確有其事,對其深信不疑。然而這個只是羅貫中的創作。是一部演義。

    那麼為何把諸葛亮說那麼好呢,其實是王朝教育人們,你看諸葛亮那麼大本事,還那麼忠心,大家要學習他。

  • 11 # 大涉

    諸葛亮,鞠躬集萃,死而後已。為報劉備三顧之恩。一心為蜀漢效力,在劉備新野之戰走當陽奔夏口之後,一人隻身赴東吳,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名為聯吳抗曹,實際上是為保劉備基業,至於草船借箭,很多史料,有說是虛構的,有說是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但是我相信,這事是諸葛亮所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匡扶宇宙之能。至今馬前課,出師表等諸葛亮之作仍為後人所記頌,何況一個小小的草船借箭

  • 12 # 記錄歷史人生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一個經典的故事,起因是周瑜嫉恨諸葛亮,假借水戰需要使用弓箭的名義,讓諸葛亮在10天內造出10萬支弓箭。

      這在當時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諸葛亮卻伸出3根手指“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10天會耽誤大事,3天我就能給你整出來”。周瑜料想你諸葛亮要作死,我也不攔著,於是和諸葛亮立了軍令狀。

      我們的周大都督,還是比較謹慎的人,擔心諸葛亮真的能如期造10萬支箭,特地還和工匠打了招呼,一定要好好“配合“諸葛亮,”慢工出細活“嘛。

     

      諸葛亮回去後,和魯肅要了20只小船,600名士兵,千把個稻草人放在小船兩側,有了這些保管第三天完成造箭任務。魯肅倒是有點懵,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是傻了嗎?不過魯大好人還是回去照辦了。

      第一天,諸葛亮吃飯,搖扇子,睡覺;

      第二天,諸葛亮吃飯,搖扇子,睡覺;

      第三天凌晨2點左右,諸葛亮喊魯肅去取箭,還沒睡醒的魯肅依然很懵。當時外面起了大霧,但是這並不影響諸葛亮船隊的高速行駛。凌晨4點左右,船隊到了曹營水寨附近,開始擂鼓吶喊。魯肅這下慌了,諸葛亮怕不是瘋了,完成不了任務,要去投敵了!結果,一切都在諸葛亮掌控之中,曹操擔心諸葛亮在霧中埋伏,派弓箭手向船隊射箭。很快船一面的稻草人都扎滿了箭;船隊掉頭換個方向,等到兩邊都扎滿箭,諸葛亮帶領船隊高速撤回江東,連帶著超過10萬支箭。

      末了,諸葛亮說”哥三天就知道今天要起霧,不然才不答應造箭呢,你以為我傻啊?“魯肅對諸葛亮的眼神裡開始充滿了敬仰。

      《三國演義》裡為了塑造諸葛亮足智多謀、天下奇才的形象,像火燒新野、火燒博望、草船借箭、借東風,這樣的傳奇戲份全都給了諸葛亮。但實際上,這其中有的是虛構的,有的是他人所為。

      比如草船借箭,在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做,但這個事倒是真的發生過。是小諸葛亮1歲的人做的,而且也不是公元208年時發生的,是在這之後5年的公元213年發生的。

      做這個事的人是孫權,對,就是那個北伐4次的孫十萬,是在曹操對孫權發動的第一次濡須之戰的時候發生的。

      話說那天也起霧了,孫權乘船去曹營水寨偵查,在靠近曹營的時候擂鼓大作。曹操擔心有詐,就讓部隊射箭。成片的弓箭讓孫權的船倒向一側,孫權下令讓船換個面,繼續接受弓箭的洗禮。在船兩面都扎滿箭後,孫權帶著曹丞相的箭回去了。這就是歷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

      以前文章中曾經寫過,孫權畢竟是江東猛虎孫堅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的弟弟,孫權的骨子裡也是好鬥、恃勇、血性的。他曾經4次親征合肥、狩獵猛獸、甚至還有"草船借箭"這樣的刺激操作。估計除非是面對張遼,孫權倒也是一個不認慫、有英雄氣概的人。連曹操看到孫權的作為後,都感慨到”生子當如孫仲謀“。

  • 13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起初料不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設法讓船身得到平衡。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而已。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華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 14 # 明記歷史

    草船借箭歷史確有,但不是諸葛亮

    【真實的歷史】:

    “草船借箭”應該是誰的故事?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讚歎不已。然而,諸葛亮的一生並沒有幹過這件事。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羅貫中憑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為他確有所本。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回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答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 15 # 不服你就繼續跑

    不管是不是真的,也不管是誰去借箭,都是極其瘋狂和不理智的;歷史上所謂的孫權借箭我感覺也是一種靈機一動的選擇,而不是事先有計劃的,而且也不會借到很多,應該是無限誇大了效果,可能也就十幾只箭而已,作為一個梗流傳了下來;

    試想如果曹營射過來的是火箭,豈不是船毀人亡,古代戰船相互攻擊用的最多的就是火箭,而且是那種大弩射出來的大箭能夠帶更多的火油,所以這種危險是絕對存在的;

    曹營裡面是有蔡瑁張允這樣優秀的水軍將領的,要說他們會對著大霧裡的小船發射大量步軍用的箭矢,我是不相信的,事實應該是射了幾箭孫權就掉頭跑了,掉頭後又射了幾箭吧,因為準備火箭需要些時間。

    因為歷史上似乎都認為曹操是奸臣,所以都願意把他描寫的蠢一些,因為他傻了,所以他手下的將領們也跟著傻了。

  • 16 # 老實人侃歷史

    你好,歷史上確實發生過草船借箭,但是草船借箭並不是諸葛亮所為,而是孫權。

    真正的草船借箭發生在赤壁之戰5年後的濡須之戰。據《魏略》記載,在這次戰役中,孫權曾經乘船去檢視曹軍的虛實,結果被曹軍發現,萬箭齊發,箭都插在孫權座船的一側,使得船發生側傾,這時孫權下令,把船掉頭,讓另一側受箭,結果箭又插滿了另一側,如此一來,兩側重量相同,船體重新取得了平衡,於是孫權順利離去。

  • 17 # 禿禿圖圖

    這個故事的原型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是羅貫中把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從孫權改成了諸葛亮。也主要是因為羅貫中更青睞於蜀國漢室,同時也有神話諸葛亮的效果。而且把當時的被動受箭改成了主動借箭,同時把故事時間提前了5年,改到了赤壁之戰中,就成了今天的草船借箭。

    話說故事發生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率軍進攻東吳,雙方對峙於濡須,相持1個多月,最後曹操無奈退兵。在這次戰役中,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首先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子豚犬耳”的著名感慨,就是這時出口的。當時兩軍相峙,曹操看吳軍嚴整齊肅,不由得喟然而嘆。兩軍相持一個多月後,長江進入豐水期,水位漸漲,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於是就撤軍而退了。後來宋代姜夔有一句詞說“一溪春水走曹瞞”,說的就是這件事。

    據《魏略》記載,在這次戰役中,孫權曾經乘船去檢視曹軍的虛實,結果被曹軍發現,萬箭齊發,箭都插在孫權座船的一側,使得船發生側傾,這時孫權下令,把船掉頭,讓另一側受箭,結果箭又插滿了另一側,如此一來,兩側重量相同,船體重新取得了平衡,於是孫權順利離去。

    歷史中有很多的錯綜與是非,有的已經無從考證。有時功錯已經很難分清,對錯又何妨,靜待後人評說揣摩借鑑。

  • 18 # 亂世梟雄73551424

    小說為了烘托諸葛亮的才能,是不是他乾的,都往他身上安。草船借箭實際上是周瑜乾的。周瑜可是江東第一文韜武略之能臣。文武雙全,才華橫溢,天文地理,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堪稱不可多得的奇才!

  • 19 # 永哥的生活感悟

    真正歷史的的草船借箭的原型還真不是諸葛亮所為,而是另有其人。

    據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魏略記載,建安十八國,公元214年,曹操所領的魏軍與孫權的吳軍在安徽的巢湖附近對峙。曹軍初戰失利,在北岸修整。有一日,天有大霧,孫權便乘一大船去觀看曹軍虛實,曹操聞報,至江邊觀看,見濃霧彌江,不辨真偽,不敢應戰,便令軍士萬人射之,一時間箭如雨發,射在孫權大船一側,因負重有翻船可能,孫權看後,靈機一動,便今大船翻轉,使另一面接箭,直到大船平衡安然返回。

    這便是歷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的原型,真正的主人是吳主孫權,而非諸葛亮。真正的名字叫吳船負箭。《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巧妙嫁結給諸葛亮來神化孔明,渲染氣氛,可謂巧奪天工,引人入勝,成就佳作。

  • 20 # 蝸牛看三國

    這故事有原型,但不是史實。

    故事原型也不是諸葛亮的,而是孫權。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率軍進攻東吳,雙方對峙於濡須,相持1個多月,最後曹操無奈退兵。在這次戰役中,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首先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子豚犬耳”的著名感慨,就是這時出口的。當時兩軍相峙,曹操看吳軍嚴整齊肅,不由得喟然而嘆。兩軍相持一個多月後,長江進入豐水期,水位漸漲,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於是就撤軍而退了。後來宋代姜夔有一句詞說“一溪春水走曹瞞”,說的就是這件事。

    據《魏略》記載,在這次戰役中,孫權曾經乘船去檢視曹軍的虛實,結果被曹軍發現,萬箭齊發,箭都插在孫權座船的一側,使得船發生側傾,這時孫權下令,把船掉頭,讓另一側受箭,結果箭又插滿了另一側,如此一來,兩側重量相同,船體重新取得了平衡,於是孫權順利離去。

    羅貫中把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從孫權改成了諸葛亮,把被動受箭改成了主動借箭,又把時間提前了5年,改到了赤壁之戰中,就成了草船借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樂雞翅對比紅燒雞翅,大家覺得哪個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