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再起時xx

    琳琳說歷史

    03-03 14:01

    訂閱

    在建安元年的時候,漢獻帝一路顛簸,終於從長安逃到洛陽,其間大小事故不斷,不僅護送的楊奉等人軍紀混亂,更有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同時更有天降災荒,人心惶惶。這時候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出場了——董昭,在洛陽擁有一定的勢力,卻一直與袁紹不睦,所以在漢獻帝來到洛陽時,一面拖住他們的動作,一面私下派人聯絡曹操,讓曹操來迎接天子。可以說,董昭在曹操挾天子的成功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為什麼說袁紹相比於曹操有更大的機會成功迎接漢獻帝呢?一方面是他的身份,他本身是世家子弟,族裡的門生眾多;另一方面他當時已經控制了許多地盤,有強悍的軍事實力。雖然沮授也有建議過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向其分析原因與當時的形勢,做出了挾天子後格局變化的預判,但袁紹最終沒有聽取其建議。為什麼呢?

    在《三國志》裡有提到,袁紹認為漢獻帝本身乃是董卓所扶持稱帝的,不是正統血脈,故不願去迎接他。另一方面,其實曹操並不是做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的第一人:董卓廢帝另立劉協,也就是漢獻帝稱王這件事本身也算是挾天子令諸侯,而袁紹看到後來事態的發展與董卓的現狀,認為挾天子以另諸侯並不是一個好辦法。但曹操和他的看法相悖。出身並不優渥的曹操認識到控制天子能夠給創造他與世家結交的機會,拉攏他們以趁機發展他的勢力。就此而言,本就出身大家的袁紹依靠自身家族的影響力就有許多士族前來投靠,並不需要依靠天子殘餘的勢力幫忙。誰曾想到曹操竟真的藉此異軍突起,成功掌控一方天下。

  • 2 # 大話古今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頭梳理,下面我就以兩人的年齡作為時間線,分析一下兩人在不同時期關係的變化過程。

    曹操15歲,袁紹24歲,曹操上洛,入太學,開始與袁紹交往。

    曹操20歲,袁紹29歲,曹操舉孝廉出仕,任洛陽北都尉,不久去官。後回譙郡觀望局勢,透過舉孝廉的形式步入仕途。

    從側面說明,曹操在太學學習期間,心思很可能沒有真正放在學習上。在這一時期,曹操成為黨人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前臺活蹦亂跳,頗為積極。袁紹則繼續隱居洛陽,開始成為這一集團的中堅力量。

    曹操30歲,袁紹39歲,黃巾起義,曹操從徵,後任濟南相。袁紹被何進重新徵召。

    曹操34歲,袁紹43歲,東漢置西園八校尉,曹袁俱在其列,兩人再次見面。

    顯然,在斷裂與崩潰之中,舊有秩序已無法維持。此時袁紹心中已粗具政治規劃的藍圖,也就是透過“霸主”的跳板而最終建立新王朝,當然,此時這種規劃還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至於曹操,可能現在還在對“漢徵西將軍”抱著一線希望。但是,兩人的關係仍然是親密的,並以袁紹為主導。

    曹操35歲,袁紹44歲,靈帝崩,袁紹召董卓入京誅殺宦官,但董卓依靠軍事力量把持朝政,袁曹均逃出洛陽。

    曹操36歲,袁紹45歲,天下州郡興兵討董,以袁紹為盟主。盟軍大敗於徐榮。

    曹操在關東義兵中的地位具有雙重性:表面上他的地位相當低微,因為此時他並無官方名分,實質上是以私人身份召集義兵的。因為與袁紹親密的私人關係,他得以進入決策層,並主導了汴水之戰。

    這次軍事行動的失敗給了關東義軍極大震動,也令曹操在關東郡守間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同時,曹操的軍事力量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此時完全倒向袁紹已成為他必然的選擇。

    曹操37歲,袁紹46歲,袁紹劫持韓馥,奪冀州,表曹操領東郡,謀立劉虞。

    在聯軍破裂前,曹操和袁紹有一次著名的對話,袁紹計劃以河北為基礎,所謂“南向以爭天下”,關鍵當然是關東之地,袁紹選定的代理人是曹操。至於此時仍然把持在董卓手中的關西朝廷,袁紹從來就沒有正式承認過,這一分歧後來成為曹袁分手的關鍵所在。

    袁紹該年亦從河內回師討伐張揚,雙方合作可謂親密無間。但是,與此同時,袁紹在關東另立以劉虞為首的新朝廷的計劃遭到了曹操的反對,兩人的嫌隙亦開始萌芽。

    曹操38歲,袁紹47歲,劉岱敗死,鮑信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組建青州兵,旋與曹操合併,徵陶謙、劉備。

    青州黃巾軍在該年擊殺劉岱,取得軍事上的突破性進展,恰好舊友鮑信發出邀請,於是曹操順理成章地進入兗州,擊敗黃巾,組建青州兵,實力有了突破性的增長。曹操自獲得兗州之日起就面臨多方勢力的夾擊,其中有袁術挾持劉協任命的傀儡兗州刺史金尚,公孫瓚任命的兗州刺史單經,陶謙亦曾攻入兗州南部。

    曹操39歲,袁紹48歲,曹操初次東征陶謙。劉虞被殺。

    曹操40歲,袁紹49歲,曹操再次東征陶謙,兗州發生大規模叛亂,呂布入主,曹操回師,雙方展開拉鋸戰。

    這兩次東征都打的非常慘烈,最終被張邈的叛亂所打斷。張邈與曹操的矛盾是結構性矛盾,雖然自曹操入主兗州以來兩人表面上尚屬和睦,但是袁紹和張邈的政治分歧與“袁曹一家”的事實令這種矛盾客觀一直存在。

    另外,袁紹個人並不願意見到曹操在控制兗州的同時進一步聯合陳留的張邈,所以反覆以殺張邈作為試探。曹操自得到青州兵的軍事力量以來,個人的野心亦隨之膨脹,脫離傾向開始日趨明顯,因此採取拖延戰術。

    曹操41歲,袁紹50歲,關西朝廷東歸,曹操被冊封為兗州牧。

    曹操42歲,袁紹51歲,曹操擊敗白波賊,迎接獻帝都許昌。

    隨著劉虞被公孫瓚的殺死,袁紹的廢立計劃宣告徹底破產。皇統何去何從再次擺上日程,這個階段,袁紹新的政治構想是在承認關西朝廷,自己治理河北的兩大前提下,透過得力的代理人來遙控朝政,袁紹選中的代理人當然是曹操。

    但此時的曹操已不再是洛陽城中的懵懂少年,接納了以荀彧為首的潁川士人集團之後,他已對未來有較為明確的規劃,其中承認關西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其中的關鍵一步。

    在曹操控制朝廷後,在都城的選址上,曹操和袁紹的衝突表面化了。袁紹讓曹操遷都鄄城的意圖當然是易於控制劉協。這一次曹操之所以執意要定都許昌,還是因為他的脫離袁紹之心已日趨堅固,因此才有了之後曹操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責讓袁紹的事件。經過在天子一事上的衝突,“袁曹一家"的關係已無法繼續維持。之後袁紹專心投入對北方公孫瓚的作戰,曹操則廓清徐州,討伐袁術,兩人分別統一河北河南後,正面衝突就不可避免了。

  • 3 # 樑子詡

    四世三公之後的袁紹儀表堂堂,待人有禮;宦官之後的曹操,家族勢力沒有袁紹龐大和正宗,但兩家父輩祖輩都是朝廷命官,兩人也必然會產生交集,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場宴席,古人對坐席的排位很是講究,曹操的位置是在中間一點,而袁紹家庭背景勢力最大本因坐在第一排,但自小被兄長袁術排擠,被趕到了中間的位置,正好落坐在曹操前一排,兩人此前雖未見面互相已早有耳聞,相互介紹下來很是聊得來。不僅如此,兩人還因為同一個人而成為前期志同道合的好友,這個人叫何伯求,一代志士卻被宦官殘害,數十年來被朝廷追緝,當年走投無路被少年的曹操救過一命,為示感謝將隨身佩劍送與曹操,這把劍便是著名的“青虹劍”,跟隨了曹操一生。正是在這場宴席之上兩人再次相遇,原來當年逃走之後輾轉被袁紹收留,因為這件事兩人的關係又拉進一步,之後兩人為再度救何伯求也曾數次密謀。兩人以這樣友好的關係一直持續發展著,直到董卓進京之後,形勢慢慢發生了變化,袁紹最先逃離京都,曹操離京後也曾投靠過袁紹一段時間,兩人雖曾為朋友但決無可能成為互相附庸的上下級關係,天下已經大亂,正是男兒建功立業的好時機,怎可為他人之下,人有了權勢心境也會發生變化,袁紹外剛內忌的作風也越來越明顯,越不被曹操欣賞,為了安穩住曹操袁紹也曾用過一些脅迫手段,關係自然也越來越不合,兩人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一統天下,所謂“天無二主,山無二王”,兩人發展到兵戎相見也是形勢所逼,想要不被別人吞沒,只有自身越來越強,不止是他們兩個,包括袁術在內其他曾經的朋友、兄弟,哪個不是為了擴充自己的領地必須侵佔對方,所以在面對生存面對權利的挑戰之下,關係變得何其脆弱。世事、人心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形勢讓兩人不得已發展到了那種地步,除了被動的接受,相必二人也無力改變什麼!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受人情和個人意願的干擾,我們能做的除了接受別無選擇。

  • 4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你好,袁紹畢竟出生於四世三公的家族中,名望和地位遠高於曹操,在洛陽的時候,曹操只能做個袁紹小弟小跟班的角色。袁紹知道曹操有一定能力,但是沒有非常看重,隱隱的並不把曹操當成同一等級的。包括到後期,會盟討伐董卓,袁紹也是盟主,對曹操的出謀劃策並不感冒。

    袁紹當時佔據了中原最好和最大的地盤,冀州和幽州都是產糧和兵源很多的,而且因為門第顯赫,很多勇將和大文人都投靠在麾下,覺得打敗曹操根本不費勁,甚至覺得統一天下也是非自己不可。在官渡之戰中,確實初期佔據了上風,就是因為他的驕傲和固執,被曹操抓到了機會,逆轉了局面。

    袁紹是沒怎麼吃過苦的,經歷了一場大敗之後,一下就緩不過勁來了,本來按照他的實力,還是可以再戰的,不過心理上的創傷加劇了他的病情,過早離世,沒辦法繼續對抗曹操了。

  • 5 # 流水遇瀟湘

    曹操和袁紹呢,雖然身份有些差距,但畢竟都算得上世家子弟,兩人從小就是在一個圈子裡長大的。史書上記載咱們魏武帝啊,年輕的時候愛好飛鷹走獸,遊蕩閒玩,然後呢,玩總得找幾個小夥伴啊,然後就有大家都聽說過的,《世說新語》中,和本初一起去搶別人新娘子的故事,總體上兩人小時候關係還是不錯的。

    長大後一起入朝為官,在大將軍何進的手下黨任職成為了同事,之後嘛由於宦官集團強大,袁紹找了董卓來幫忙,結果引狼入室,之後袁紹就準備興兵討董卓。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候袁紹和曹操之間地位差距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和袁紹之間有比較親密的關係,曹操是站不上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檯面的。最後結果大家也知道,人心不齊,隊伍不好帶。

    這之後啊,曹操也覺得自己和盟軍壓根不是一路人,乾脆轉向東郡那邊鎮壓黃巾了,之後憑藉鎮壓黃巾得到的青州兵,開始擴大地盤,不過這期間,曹操和袁紹關係還是很好的,兩人之間也有互相幫助。

    兩個人啊,一個在黃河以北,一個在黃河以南發展,結果就是,發展到某一天,地盤接在一起了,兩個政權之間非打不可了。這個時候,曹操和袁紹的觀念已經完全不同了,袁紹的理念更偏向於雄霸河北,而曹操已經想要爭雄天下了,之後呢,幾場仗打下來,曹操贏了,北方歸曹操了。

    其實吧,我在讀三國的時候,也看到過袁紹的熱血片段:

    董卓欲廢帝立新帝,袁紹一本正經站了出來,拔劍向董卓:“吾劍也未嘗不利”,這一段電視劇裡很有感覺。

    至於曹操,不用說,最經典的就是追擊董卓部隊結果反被打了一頓的情節,當然還有像七星刀殺董卓之類的。

    我想說的是,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曾經的他們,也都是熱血青年,也確實是統一戰線的好兄弟,只不過,到了後來,閱歷的增長,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讓兩人的心都變深了。他們想殺死的不是曹操或者袁紹個人,而是在他們背後威脅到自己利益的政權。

  • 6 # 月旦評三分

    袁紹和曹操在早期的反宦官、反董卓的鬥爭中,可以說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後來分道揚鑣,成為爭奪天下的對手。

    一、反對宦官當政。曹操和袁紹當時都是大將軍何進的部下,作為青年才俊的他們都主張消滅干政的宦官勢力。這時他們是同僚的關係,在何進被殺後,一起消滅了為非作歹的“十常侍”。

    二、反對董卓。後來董卓把持朝廷,擅行廢立之事,引起眾人不滿和憤怒。袁紹比較剛,差點直接和董卓火併,後逃往北海自立。曹操則玩陰的,假裝示好董卓,尋機行刺。被識破後,逃回家鄉招兵買馬,公開樹起義旗反對董卓的暴政。其後聯合十八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共同對抗董卓。這時曹袁是合作關係,但袁紹這時不思進取的性格暴露出來了,曹操非常失望,從此決定單幹。

    三、角逐北方。董卓死後,群雄逐鹿中原。袁紹這時坐擁四州,非常強大,但他優柔寡斷,沒聽郭圖把獻帝迎到鄴城的建議。讓曹操取得先機,把獻帝迎到許縣,以朝廷的名義收復了河南一帶的土地,關中諸州、郡也都表示臣服,袁紹此時才醒悟過來,後悔不已。他試圖讓曹操把獻帝送到鄄城,但遭到曹操拒絕。從此兩人勢不兩立,拉開了決戰的架勢。最後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徹底打敗了袁紹。

    後來曹操打下冀州,親往袁紹墓前“再拜而哭甚哀”,說道:“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就很好解釋了袁敗曹勝的原因,善於使用人才才是根本。否則一意孤行,無論多強大最後都會失敗。

  • 7 # 君山話史

    袁紹與曹操都是漢末梟雄,他們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兩人曾是同事,是朋友,後來成了上下級,成為對手,最後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

    下面,我就來簡單說說袁紹與曹操關係的變化。

    第一,兩人都出身顯赫,均是西園八營的校尉軍官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就是四代人都出過三公,可謂是名門望族。曹操的父親曹嵩也混到三公,實力也不是不俗的。兩人性格上也有一些相同點,比較都推崇任俠精神,敢做敢當。袁紹的年齡應該比曹操大,混得也比曹操要好點。公元188年,漢靈帝設立西園八營,袁紹出任中軍校尉,排名第二,曹操出任典軍校尉,排名第四。漢靈帝死後,袁紹由於站在大將軍何進一方,旗幟鮮明地反宦官,出任司隸校尉,成為最有權力的朝臣之一。此時的袁紹,地位遠在曹操之上。

    第二,董卓之亂後,袁紹成為義軍盟主,曹操受其節制

    董卓入洛後,以武力逼迫袁紹離開京城,曹操認為董卓倒行逆施,也棄官出逃。之後,袁紹與曹操都回到關東,以自己的影響力拼湊起反董武裝。由於袁紹家族四公三公,加上袁紹先前司隸校尉的身份,他被推舉為關東義軍的盟主。曹操是關東義軍之一,雖然不是袁紹直接領導,但名義上是受其節制的。

    第三,袁紹奪取冀州後,曹操選擇向南發展

    袁紹以關東義軍盟主的身份,巧取豪奪冀州後,成為最強大的地方諸侯之一。此時曹操雖然招募了一支軍隊,但沒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他當時只有兩條路可以走:其一是投靠有地盤的人,袁紹剛剛奪取冀州,前去投靠他,混碗飯吃沒有問題;其二是自謀出路,憑藉自己的實力去打拼出一片天地。

    當時關東形勢是這樣的:各州郡基本上都不聽朝廷的號令,一旦有刺史、太守去世,那麼這個州郡便成了無主地,就成了實力派軍閥爭奪的地盤。曹操的實力與袁紹差距頗大,無法染指冀州,於是他向南發展,挺進兗州。當時兗州正值黃巾之亂,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所殺,曹操趁虛而入,成為兗州刺史。

    這個時候,曹操與袁紹在名義上是平起平坐,但實力仍很懸殊,因為袁紹的冀州是大州,而兗州只是一個小州。

    第四,曹操政治生涯的轉折:挾天子而令諸侯

    真正讓曹操扭轉局勢的是迎奉天子,最終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在據有冀州後,又把勢力擴張到青州、幷州、幽州,成為最強的諸侯。但是袁紹在政治上卻無所作為,白白錯失迎奉天子的機會。而曹操則明智地迎漢獻帝於許都,把皇帝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此後所謂朝廷的詔令,無非就是曹操的旨意罷了。

    曹操佔據政治至高點後,與袁紹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首先,曹操藉著天子詔令,一而再地從政治道義的至高點譴責袁紹“樹黨營私”、批評他對勤王無動於衷,只自相互征伐。在“朝廷”一系列指責下,袁紹非常被動。

    其次,曹操以朝廷名義授袁紹太尉,自己則稱大將軍。在漢代,皇帝之下,大將軍權勢最重,太尉雖是三公,其實權力遠不及大將軍。對此,袁紹勃然大怒,拒絕接受。由於曹操實力還不行,他還算知趣,把大將軍給了袁紹,自己當司空,加車騎將軍。從這些虛銜來看,兩人平分秋色,但曹操實際控制中央,朝廷詔令皆在控制之中。

    第五,官渡之戰後,袁紹地位一落千丈

    曹操雖然控制朝廷,但全國四分五裂,中央號令也難以下達。全國十三個州,袁紹控制四個,約佔三分之一,論地盤比曹操實際控制區要大得多。

    但是袁紹最大的劣勢,在於自己就是個地方軍閥,要號令別的軍閥是很難的。而曹操手上的牌是皇帝,雖說皇帝無實權,但起碼是代表中央。所以,袁紹很快就發現曹操的勢力迅猛發展,曹操打著天子招牌,能招撫就招撫,不能招撫就武力討伐。袁紹意識到自己與曹操終究要以一戰來定勝負了。

    不過,在官渡一戰中,袁紹的夢想破滅了。他在兵力居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慘敗給曹操,十餘萬大軍灰飛煙滅。袁紹之所以失敗,除了軍事上的因素之外,還有政治上的因素。他在政治上極其孤立,他想拉攏關中軍閥、張繡、劉表等,但是這些軍閥卻不願為了袁紹與朝廷對抗,因而在整個官渡之戰中,袁紹幾乎沒有盟友,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大原因。

    官渡之戰後,袁紹就從巔峰墜落了,袁強曹弱的形勢逆轉為曹強袁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一些年輕的小姑娘喜歡找大叔型的男士?找年齡相當的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