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葉下的思念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每次讀到這句詩的時候,都會一番感慨,焦仲卿和劉蘭芝那麼相愛的一對人,為什麼就被分開了呢?

    大部分人覺得劉蘭芝被休是因為她沒有兒子,在封建社會這是大忌。還有就是焦仲卿愚孝,不敢反抗母親。所以最後才會釀成悲劇。其實劉蘭芝被休的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真正的原因可能會出乎你意料。

    焦母覺得劉蘭芝配不上焦仲卿

    詩歌開頭說道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在這裡用了排比句的形式來說明了劉蘭芝多才多藝。但是劉蘭芝被休的時候,去拜別婆婆,又說道:“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結合前面的推測,劉蘭芝的家庭應該是屬於那種有點錢,但是社會地位不高的家庭。

    劉蘭芝織布

    焦仲卿是廬江郡的一個小官吏,官階有點低,但也是個官,所以焦仲卿的身份要比劉蘭芝好一點。當初焦仲卿娶劉蘭芝的時候,焦母應該是沒有反對的,要不然焦仲卿也娶不成了。焦母沒有反對娶劉蘭芝,很有可能就是因為當時的焦仲卿還沒有做官,身份上沒有佔據優勢。其次就是劉蘭芝優渥的家境可以幫助焦仲卿和焦母改善生活。

    劉蘭芝彈箜篌

    後來,焦仲卿做了官之後,生活變好了,身份地位也高了,劉蘭芝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焦母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她找了各種藉口要休掉劉蘭芝,然後給兒子娶一個更好的妻子。如果真的是因為無子的話,焦母大可為焦仲卿納妾。畢竟妾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繁育子嗣。但是焦母沒有為兒子納妾,而是選擇了休妻。

    劉蘭芝打扮離家

    劉蘭芝無所出,焦仲卿也沒有妾,那麼無子到底是誰的問題?誰也不確定。但是焦母卻用了這個理由來休劉蘭,所以這個理由只是焦母用來休妻的藉口。她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做官的,劉蘭芝已經配不上自己的兒子了。

    劉蘭芝拜別小姑

    焦母有戀子情結

    在整篇詩歌中,都沒有提到焦父,所以我們可以猜測焦父已經不在了。如果焦父是在焦仲卿長大後才去世,那焦母應該會遵從禮教“夫死從子”聽從焦仲卿的話。但是她沒有,她習慣了按照自己的想法替焦仲卿做主,而焦仲卿對母親也是一種愚孝的態度。所以焦父很有可能在焦仲卿很小的時候就死了,剩下他們母子三人相依為命。

    劉蘭芝被休回家

    當兒子漸漸長大的時候,焦母慢慢老了,沒有丈夫的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兒子。在劉蘭芝沒嫁到焦家之前,焦仲卿都是聽母親的話,對母親言聽計從的,他的生活重心就是母親。劉蘭芝出現之後,焦仲卿的生活重心就開始偏移了。

    劉蘭芝和焦仲卿互訴衷情

    焦仲卿在做了小吏後,一直很忙,劉蘭芝空守閨房,夫妻兩人經常是聚少離多的。但是從詩歌的描述中,我們又可以看得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感情是很好的。那焦仲卿回家的時候,肯定是和劉蘭芝呆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一些的,畢竟小別勝新婚。

    劉蘭芝投河自盡

    那相對的,焦仲卿侍奉母親的時間就少了。原來是兒子生活重心的焦母,一下子被忽視了,心裡肯定是不好受的。兒子是她帶大的,如今卻要去疼愛另一個女人,把自己撇在一邊。焦母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

    劉蘭芝和焦仲卿合葬

    劉蘭芝越能幹,焦仲卿就越疼愛她,焦母就越接受不了,所以她要休掉劉蘭芝,為兒子再娶一個。她知道兒子喜歡劉蘭芝,所以再娶一個,兒子肯定是不喜歡的,那麼新人就不會和她爭奪兒子了。多了一個侍奉自己的人,少了一個和自己爭兒子的人,這才是焦母打的好算盤。

    雙雙化孔雀

    其實自古以來,婆媳問題就是一個熱門話題,在今天也一樣。婆婆會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全天下最好的兒子,所有女人都配不上他,一方面希望有個最完美的女人配自己的兒子,一方面又怕兒子有了媳婦忘了娘。而劉蘭芝的悲劇也是這樣矛盾的產物。

  • 2 # 人如蜉蝣

    主要原因是社會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

    第一、老話說“門當戶對”,焦母自認為是官宦人家,看不起劉,雖然劉蘭芝出身富商之家,但是當時階級固化,商人的社會地位低於官吏。

    第二、焦母是婆婆、母親,劉蘭芝是兒媳,在不孝就犯法的封建王朝,焦母的立場天然高於劉,對於獨立扶養大的兒子親近媳婦,會產生兒子被人奪走的憤怒情緒,她已經掌控不了兒子了,所以兒子越為劉蘭芝求情,焦母越折磨她(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第三、焦母面對劉蘭芝會產生自卑嫉妒的心理,“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可以看出劉蘭芝是非常優秀的,而且她還有大筆嫁妝以及兒子的喜愛,焦母年輕守寡,家裡也不富裕,劉蘭芝有的這些她都沒有,在自卑的情緒下利用婆母的身份對劉蘭芝做出“軟暴力”。

  • 3 # 愛新覺羅小怪獸888

    焦母和劉蘭芝是《孔雀東南飛》裡的人物,焦母是劉蘭芝的婆婆,即焦仲卿的母親。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把它和北朝的《木蘭詩》成為“樂府雙璧”。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

    焦仲卿是太守府的小官吏,他和劉蘭芝結婚後相親相愛,劉蘭芝能讀書寫字、織布裁衣,知書達禮、賢惠能幹,可是焦母藉口劉蘭芝織布太慢要將劉蘭芝趕回孃家 ,焦仲卿得知後勸諫母親、阻止母親未果,為了化解婆媳矛盾,他勸劉蘭芝回家暫住一段時間再接她回來。劉蘭芝回家後被哥哥逼著再嫁,最後投河自盡,焦仲卿聽到後也在自家庭院的樹上上吊自盡。

    焦母看不上劉蘭芝的原因:

    1.無子,兩人結婚兩三年沒有孩子。

    2“受母錢帛多”劉蘭芝家人經常來蹭

    3.“舉動專自由”,劉蘭芝受過教育,有文化,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言行不自覺的就會表現出來

    4.心理問題,焦母一人養大焦仲卿,有很強的佔有慾,控制慾,看自己兒子對兒媳好,怕兒子被人搶走。

    《孔雀東南飛》是一個婚姻悲劇,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的迫害,封建禮教造成三個人自身的思想感情不能擺脫封建意識形態。

  • 4 # Forest醫生祥子

    你好,我是forest醫生祥子,說起這個問題就會想起小時候看的電影《孔雀東南飛》,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劉蘭芝這個人物,不僅溫柔善良,楚楚動人,還多才多藝,家教嚴謹。說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可見她多麼優秀,若是生在現代,追求者肯定不少,也絕不會出現那麼悲慘的命運和悽絕的結局。

    這麼優秀的女子,17歲嫁給一個地方小官吏焦仲卿為妻,且深得丈夫喜愛。焦家人口簡單,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婆婆和一位小姑子(其實就是現代所謂的單親家庭)。劉蘭芝嫁到焦家以後,起早貪黑,辛勤操持家務:提水、燒飯、洗衣、織布,一天到晚忙個不停,把一個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條不紊。

    焦仲卿看在眼裡,對劉蘭芝倍加珍惜、愛戴,下班回家就會暗在妻子身邊低語談情,偶爾也琴簫和鳴,輕聲合唱,真是伉儷情深,其樂融融。

    鄰居們都很羨慕對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小夫妻,只有婆婆心裡不是滋味,她蠻不講理地加重媳婦的工作量,還百般挑剔,找茬鬧事,終於完全喪失理性,認為媳婦簡直就是破壞焦家和諧氣氛的,強迫兒子非把劉蘭芝休回孃家不可。

    焦仲卿和母親對抗,百般阻撓,堅決反對休妻,焦母何等人物,再加上封建禮教的束縛,最終劉蘭芝還是離開了焦家。

    然而劉蘭芝的哥哥和婆婆一樣心黑,非要逼她改嫁,劉蘭芝無奈,在新婚之夜投水自盡。焦仲卿也殉情而死,故事以悲劇收場,著名的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也由此誕生,讓世人遐思,欣賞點評。

    說實話,這場悲劇的產生還是源於劉蘭芝的惡婆婆,她是一位寡婦,在她思想裡認為,自己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辛苦養大,自己又沒了男人,兒子是她唯一依靠,她一心一意關心自己的孩子,把兒子當做精神上的慰籍,她認為媳婦越好,兒子越喜歡,也就更在乎自己老婆,就越是能把自己兒子給搶走,她唯恐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媽。

    其實,她這是典型的“戀子情結”,她認為兒子應該是自己的私人所屬。

    這樣的人於現實生活中也能見到,多見於那些單親家庭(咱對事不對人,多數還是好的),尤其豪門貴族(當然,也不是絕對),他們視孩子為私有所屬,總想讓兒子繞著他們轉,看不得兒子對兒媳好,不然就會感到不舒服。

    前一陣子電視上看到過感情專家塗磊,調解一對夫妻和婆婆之間的矛盾,就是婆婆看不慣兒媳打扮,覺得那樣是勾引自己兒子,唯恐兒子一心撲在她的身上而忘了自己,就屢次找茬鬧事,弄得兒子受夾板氣。

    人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誰都願意讓自己孩子能夠好好過日子,即使想讓孩子在乎自己,也不能挑撥他們夫妻之間感情,更不能讓他們的小家庭解體。

    現在社會,兒媳婆婆之間的矛盾,多源於互看對方不順眼,兒子在中間真是為難。要想家庭和睦,作為長輩的一定要有包容心,不能因為芝麻蒜皮小事斤斤計較,畢竟在家長面前他們都是孩子,要鼓勵他們相互尊重,相互愛戴。人常說“家和萬事興”,他們幸福恩愛才能體現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也更能體現出做父母的給了孩子良好的家教,兒媳也會愈加孝敬。

  • 5 # 秀雲涵天

    焦母看不上劉蘭芝,非要驅遣,悲劇的主要根源是封建門閥制度 ,其他都是次要的。

    一 封建門閥制度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士族庶族,涇渭分明。焦母不喜歡蘭芝,背後有她自認的門閥資本和資本衍生的底氣。

    門閥匹配:“汝是大家子,……貴賤情何薄?”專橫偏狹:“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惡意找茬:“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惱羞成怒:“小子無所謂,……會不相從許!”賣弄家世:“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

    尤其是最後一點,一再提起,表示像她那樣的人家娶個漂亮媳婦就像買頭牲口一樣容易。蘭芝被遣,毫不意外。

    二 封建禮教

    封建社會女性婚後就是相夫教子,老公沒了,無夫可相 ,唯有教子。為了光宗耀祖,手段甚至匪夷所思。

    樂羊子妻為了丈夫求學,甚至不顧夫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大做思想工作,“羊子大慚,復還終業,七年不復返”。陸游母親為了陸游前程,狠心拆散了唐婉陸游的恩愛幸福,一邊是兒子,一邊是侄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沈復陳芸夫妻歡洽 ,致使翁姑失歡。不勝列舉啊!

    在焦母看來,好男兒志在四方,男歡女愛 ,卿卿我我,有誤前程,不能容忍。偏偏仲卿蘭芝恩愛膠漆,不開你開誰?

    三 蘭芝反抗意識

    蘭芝是一個在小康人家成長起來的有主見的女孩子,美麗,聰明,能幹 。雖然作者極力寫她的善良和溫順,但在善良和溫順中還是有一種掩蓋不了具有反抗意味的剛性——被壓迫者自覺意識的一種原始形態。這也絕對不是蘭芝的過錯。我們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出來 。如當明白焦母意圖後,不等對方開口,便自請:“妾不堪驅使,……及時相遣歸。”面對仲卿的寬慰她說:“勿復重紛紜!”直至最後用生命來表示最後的抗議。這種剛性也助推了她婚姻的悲劇。

    至於說戀子情結,我覺得有點穿越;無子情結,無子可以納妾,也不算事。

  • 6 # 冰橙飛燕

    焦母越愛兒子,就越看不上媳婦。兒子越喜歡媳婦,焦母越厭惡蘭芝。焦仲卿心甘情願選擇和劉蘭芝“孔雀東南飛”,焦母也會把這種錯怨恨在媳婦身上。不喜歡的人,呼吸都是錯的。餘則成曾說過:“喜歡,是一種滑稽的好感。”

    焦母不喜歡蘭芝的原因有三。一是因為蘭芝是兒子仲卿自己選的的媳婦。自己辛辛苦苦捧在手心裡的兒子喜歡了別的女人,就憑這一點焦母就相當不喜歡。所以,她不止不喜歡劉蘭芝,也不喜歡李蘭芝,王蘭芝。對於鄰居羅敷的喜歡,也僅限於她沒成為自己的兒媳婦。

    二是劉蘭芝和焦仲卿結婚多年卻無所出,仲卿還與其恩愛有加,這是焦母的心病。不能生孩子,還把兒子迷的顛三倒四,焦母更加討厭劉蘭芝。她怨蘭芝讓她家無後,還佔著位子,還過得很好,這些都讓她討厭。

    三是焦母有自己看上的兒媳婦羅敷,認為她美麗賢惠還能生養,對兒子前途有助益,對自己名聲有幫助,對將來養老有保障,這才符合她心目中幻想中的兒媳婦樣子。所以,她對於成不了自己兒媳婦的羅敷有多喜歡,就對兒媳劉蘭芝有多看不上眼。

    造成仲卿和蘭芝不得不“孔雀東南飛”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會的家長包辦婚姻制度,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容不得自由戀愛,婦女地位地下,沒有話語權。

  • 7 # 923老石油

    故事久遠,估計是婆媳之間的溝通有問題。劉蘭芝過於依靠自己的丈夫,而婆婆又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人,估計是悲劇的原因吧

  • 8 # 茂哥國學館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焦母逼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從詩中情節看,劉蘭芝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小家碧玉,而且是一個家教嚴謹,勤勞能幹,多才多藝而又知書達禮的女子,我們從詩句中似乎找不到焦母看不上劉蘭芝的理由。那麼,焦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又鐵了心的讓一對相愛的人分手呢?即然看不上劉蘭芝,為什麼又兒子把劉蘭芝娶回家呢?我們只能作推測了。

    推測一、焦母有心理疾病。詩中沒有出現焦父,說明焦母已寡居多年,長時間與兒子焦仲卿相依為命,突然出現另一個女人“霸佔”了自己的兒子,這個女人從身邊搶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便覺得不堪忍受,必須把這個女人趕走。即使焦仲卿再娶,仍然不會有好的結局。這明顯是一種心理疾病。

    推測二、劉蘭芝不能生育。劉蘭芝和焦仲卿已經“共事二三年”,但故事裡並沒有出現孩子,也就是說結婚二三年來,劉蘭芝並沒有給焦家生出一男半女。在封建觀念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休妻的七條理由(“七出”)中,“無子去”排在第一位。對這樣一個兒媳婦,焦母不能容忍,所以就百般刁難,棒打鴛鴦了。

    結論:不管是什麼原因,劉蘭芝的悲劇,都應該歸結到吃人的封建禮教。劉蘭芝要是生到現在,必定是喜劇結局。

  • 9 # 騷文客話

    焦母看不上劉蘭芝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有兩點,一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男女婚姻非常看重門當戶對,尤其在東漢末年,豪強地主橫徵暴斂,生活奢華,下層平民百姓民不聊生,進一步加重了婚姻方面對門第的看重。焦仲卿雖然是個小隸,但也是標準的“公務員”,是屬於吃皇糧的,多少也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而劉蘭芝家庭出身不及焦家,這是焦母看不上劉蘭芝的根本原因。

    二是在當時社會,兒女婚姻由父母包辦,而焦仲卿、劉蘭芝二人的結合是由於自由戀愛的結果,對焦母來講就是動了其逆鱗,打心眼裡是不接受這樁婚姻的,所以橫豎看不慣劉蘭芝。

    主觀原因有二。一是從焦母來說,焦仲卿是其獨子,是自己的全部寄託,是不能容忍他人來分割的。而焦仲卿、劉蘭芝和睦相處、相敬如賓,更有甚者焦仲卿有時還站在劉蘭芝的角度上,這是焦母萬不能接受的。

    綜合以上因素,只能犧牲弱者來改變這種現狀。因此,只好驅遣劉蘭芝。

  • 10 # 卿齋文苑工作室

    孔雀東南飛的焦母本身就是封建人物的代表,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封建思想,本身還是一個攀附高貴的人,驅遣是一種手段,顯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焦仲卿雖為小官,但焦母也以官家自居,婆媳關係處和不融洽,也是導致這方面的原因。其次,焦母想要劉蘭芝唯命是從,但劉不遂她願,造成了驅遣。

  • 11 # 杜以宏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首先主要原因是劉蘭芝婚後不能生孩子。在那個封建社會,女人不能生孩子是大錯!自古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說。可見不能生孩子是多麼嚴重的一個缺點。不說過去了,現在很多人也有這個觀點。特別是之前的計劃生育期間,多少人為了生兒子傾家蕩產!何況在那封建社會呢!

    第二個原因焦母覺得劉蘭芝搶走了他的兒子!劉蘭芝特別優秀。《孔雀東南飛》中這麼描寫描寫劉蘭芝的美“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可見劉蘭芝是個絕世美人。劉蘭芝不僅美麗,還能幹有才。文中是這麼描寫她的才能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

    劉蘭芝嫁入焦家後,照顧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她那麼優秀,勤勞賢淑,多才多藝,美麗可愛,作為丈夫的焦仲卿怎麼能不疼愛?換作哪個男人都會愛之入骨!

    可是焦母看不慣兒子對劉蘭芝好。他覺得兒子是她生的,處處該以她為中心。劉蘭芝的出現,分走了兒子對她的愛,她不能忍受。時間久了,越來越看不慣兒媳婦,最終還是心狠的拆散了一對恩愛夫妻!

    劉蘭芝被逼回孃家後,哥哥又逼她改嫁,劉蘭芝不願意,投水自盡。焦仲卿聽說後也在自己家的樹上上吊而死!可悲可悲!可惜可惜!

    有封建思想的焦母是這場悲劇的根源!要是在如今這個社會,這樣的事情怎麼也不會發生吧!

  • 12 # 孤竹國人1

    《孔雀東南飛》屬“雜曲歌辭",是古代敘事中最偉大的詩篇,它代表漢代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這首詩最先見於陳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詩前有小序說:漢末建安中,廬江府有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江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孔雀東南飛》長達一千七百多句,詳盡地寫出了一個封建家庭悲劇的全部經過,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主人公劉蘭芝是一個善良丶勤勞丶能幹丶美麗丶有教養的女子。她十七歲嫁給焦仲卿,夫妻愛情篤厚。仲卿的母親卻待蘭芝很苛虐,儘管蘭芝"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焦母還嫌她生產太少;儘管蘭芝"行無偏斜",焦母還挑剔她,說她“無禮節",“自專由"。不到三年,蘭芝就被逼返回母家。她和仲卿被迫分離,十分痛苦,但他們還希望過一些時候重複團聚,分別時立誓互不相負。蘭芝回家後才十多天,就有縣令和太守相繼遣媒為子求婚。她的"性行暴如雷"的阿兄以家庭中統治者的地位強逼他應充太守家的婚姻。婚期前天,仲卿和蘭芝私下會見。兩人約定“黃泉下相見"。在太首家迎親之夕,蘭芝就"舉身赴清池",仲卿也"自掛東南枝",雙雙畢命。這個故事告訴讀者封建禮教制度如何摧殘年輕一代的幸福,如何激起反抗。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死是他們在當時具體情況下所僅能採取的反抗手段。他們不死就只能在那些破壞婚姻自由的惡勢力之前屈服,違背白己的意志做不忠於誓約丶不忠於愛情的人。反之,他們一死卻使那些封建黑暗勢力對他們的壓迫全盤落空,實際上給了壓迫者一個有力的抗議。

  • 13 # 菟絲草739

    她看不起劉蘭芝是表象,實際上她是怕失去焦仲卿,長期的寡居生活讓她情感上近乎變態,心理上是不允許兒子獨立或者親近除她以外的女人。與其說她看不起劉蘭芝,還不如說她嫉妒劉蘭芝。劉蘭芝也是可憐,遇到一個媽寶男

  • 14 # 輝夜376

    槓精上線,諸神繞道。

    就原文而言,生育問題肯定是導致最後悲劇的主要原因,然而如果只是生育問題焦仲卿完全可以納妾或者續一房妻室,這就有意思了,為什麼焦母非要逼著兩人離婚,肯定是因為前者走不通才退而求其次只能選擇離婚,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麼劉蘭芝被離婚的原因大概就是不允許焦仲卿再婚導致的,這個故事可能放在當下也依然發生著,只不過沒有自掛東南枝那麼激烈而已!

    在古代父母之命大於天,這是一個社會認識問題,所以我不覺得焦仲卿聽從母命有什麼問題,在那個時代不孝會被全世界譴責,所以不存在焦仲卿性格缺陷的問題,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還有就是有從劉蘭芝家庭條件入手看問題的,這個我還想懟一下。從這個女人有名字這一點來看,她就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她的家庭條件絕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

    簡單聊這幾點。

  • 15 # 養貓曬娃數日子

    焦母看不上劉蘭芝,無非是因為三點:

    第一點,沒生孩子。女人給兒子討個老婆,就是盼著給她添一個大胖孫子,多多益善。但是劉蘭芝結婚幾年都沒有訊息。雖然她很能幹,但找媳婦不是找長工,只要她佔著正妻的位置,沒有嫡子出生,老太婆就不願意。

    第二點:劉蘭芝是低嫁,骨子裡有傲氣。老太婆使勁作踐,就是想著媳婦服軟。可這媳婦有卑不亢,表面上順從,內子裡肯定不服氣。

    第三點:作為母親,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對兒子有一種變態的佔有慾。感覺兒子被媳婦搶走了。比如兒子一回家先去見媳婦,不來給老太太請安,這還了得嗎?兒子她捨不得責怪,就全怪媳婦了。千不該萬不該兒子還要去求情,訴說蘭芝的重要性,這讓老太太更是怒火萬丈。

    而且寡婦失業,拉扯大孩子不容易,對自己的孩子迷之自信,視自己兒子如太陽,視別人家閨女像糞土,感覺再好的女子都配不上她兒子。

     

  • 16 # 半支蓮6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給我們編織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悲劇故事。詩前序曰: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悲劇開始於劉蘭芝被焦母“所遣”,即被婆婆不待見,被打發回家。那麼為什麼焦母看不上劉蘭芝?弄清這個問題是解開悲劇根源的金鑰匙。

    劉蘭芝未嫁時是按照封建“淑女”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十七歲嫁到焦家後,雖然與仲卿聚少離多,但感情深厚:“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劉蘭芝是勤勞的:“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劉蘭芝自認為尊敬婆婆,品行不虧“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這樣一個賢淑、勤勞、恭順的兒媳婦焦母怎麼就不待見呢?我認為有兩點:

    一、門不當、戶不對

    焦家現有焦母、仲卿、小姑三個人。雖然蘭芝幾次提到“公姥”,但焦父始終沒出現。說明“公姥”是個偏義詞,專指婆婆。焦家原來是個大戶人家。蘭芝稱嫁到焦家是“謝家來貴門”;向焦母辭別時自謙:“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仲卿與焦母訣別時,焦母說:“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但焦家需要兒媳婦不停地勞作,並沒有奴僕。說明焦家是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很可能焦父去世後家道中落。

    從蘭芝回家後就有縣令、太守公子派人來提親看,劉家應該是個新貴,而發跡的就是劉兄。這從焦母與劉母,仲卿與劉兄在家庭中的地位能夠看出來。

    焦母可以對仲卿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劉母見女兒回家只能:“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流淚而已。

    蘭芝與仲卿告別心有忌憚:“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最後也是劉兄見蘭芝不肯改嫁,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這聲調會好到哪裡去?最後把蘭芝與仲卿複合的夢想擊碎。

    由此可以想見,作為曾經的貴婦人的焦母是以怎樣挑剔的眼神看待蘭芝的一舉一動的,稍有差池就橫加指責。“舉動自專由”是焦母一面之詞,蘭芝不承認,仲卿也為之辯解的。

    二、焦母認為夫妻恩愛是焦家中興的絆腳石

    焦劉聯姻按照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幸的是兩人“先結婚後戀愛”。但因為仲卿長期在任上,偶爾一回家,“小別勝新婚”,言談舉止難免有些親暱之態。這對於焦母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前面說過,焦家是沒落的貴族,中興的希望落在了仲卿的身上。劉蘭芝又是個“精妙世無雙”的美人,焦母決不能讓“狐狸精”一樣的兒媳婦把兒子的魂兒勾了去,耽誤了家道中興的前程,必須將她趕走!

    所以,焦母加在蘭芝的罪名就是“舉動自專由”,這是出於門第的偏見,也是怕蘭芝阻礙仲卿前途的妄想症。

    《禮記·內則》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儘管兒子和媳婦感情很和睦,只要父母不高興,媳婦也得被休,兒子和媳婦感情不好,父母喜歡兒媳,兒子終生就別想另尋新歡。

    “七出”第一就是“不順父母”,不順也可以認為是父母看了不順眼。所以,儘管劉蘭芝在焦仲卿眼裡十全十美,儘管劉蘭芝怎麼吶喊,都逃不掉悲劇的命運。

  • 17 # 精緻的人性

    必須發現一個現象,無論無論古今,都有這樣一種人,也就是佛家說說的愚痴的人,他們看誰都不舒服,他們要和所有的人作戰,尤其是自己的親人。焦仲卿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你就是送個天仙給她她也能夠挑出她不滿意的地方,所以,劉蘭芝再怎麼努力完美,焦仲卿劉蘭芝再怎麼恩愛也無濟於事,遺憾的是這兩個年輕人處理衝突起來也是愚蠢,幹嘛要尋死呢,拿老太太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更大的愚蠢,老太太能夠活多久呢,尤其是那種刻薄之人。長長的日子藍藍的天,活著才有未來啊!所有感覺際遇不對的小夥伴們,好好活著才有討論

  • 18 # 小米有品有魚之夏

    我覺得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門當戶對的觀念,讓焦母瞧不起劉蘭芝。在古代,社會的等級觀念非常強,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級,婚姻中多半是門當戶對。焦仲卿是廬江府小吏,不言而喻是屬於士的階層,而劉蘭芝家裡似乎是個商人家庭,所以劉蘭芝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焦母便以此為藉口,發洩對劉蘭芝的不滿,把她給休了。

    二、劉蘭芝很優秀,讓焦母無法控制駕馭她。劉蘭芝從小就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可以說是非常的能幹賢惠,又知禮儀,這樣的好媳婦,可以說是非常難得,而焦母在休劉蘭芝回家時跟自己的兒子說:“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那麼劉蘭芝是不是真的像焦母說的無禮節呢?劉蘭芝在被焦母趕回家之前說了這樣的話:“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從劉蘭芝的自我陳述中看出劉蘭芝非常的勤勞能幹,就這樣焦母橫挑鼻子豎挑眼,就是看劉蘭芝不舒服,故意找蘭芝的碴。焦仲卿聽說妻子要回家,把問題想得很簡單,勸蘭芝先回家,過一段時間後,再把蘭芝接回來,蘭芝說:“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謂言無罪過,何言復來還。”劉蘭芝知道此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自己做的無論有多好,焦母就是不喜歡她,就是想找個理由把她休掉。焦母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焦母內心非常嫉妒劉蘭芝,劉蘭芝年輕貌美,又這麼出色,自己的兒子一下完班就粘著劉蘭芝,似乎完全忘記了她這個母親的存在。她的心空落落的,轉而又把這種失落轉為恨意,她恨劉蘭芝,她覺得劉蘭芝一下子奪走了兒子對自己的愛,從小到大她多麼疼愛兒子啊!現在,兒子轉而去接疼愛另一個女人,這是她不忍受的,劉蘭芝在自己眼皮底下越孝順能幹,她內心深處就越發恐慌,兒子對蘭芝的愛越來越深,她就怕兒子會越來越忽視自己。太愛一個人,就怕就會失去,她們母子相依為命這麼多年,她早已習慣了兒子對她百依百順,突然橫空降下來這麼一個人,把自己的兒子越拉越遠,她內心的不滿與日俱增,於是她以愛的名義道德綁架兒子,驅趕兒媳,最終害了兒子,也害了自己。林林總總,焦母越發嫌惡自己的兒媳婦,心裡想著還不如找一個蠢笨的媳婦,自己也好控制駕馭些。

    三、劉蘭芝倔強的性格,讓焦母厭煩。中國有句俗話,“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是說媳婦在婆婆面前永遠小心翼翼,溫順謙和是媳婦必須遵守的品德,哪怕婆婆的要求不太合理,也只有委屈自己。但劉蘭芝顯然不是這種懦弱的性格,她主動要求焦仲卿把自己休了,又投水自盡,看得出她的剛烈。在婆婆面前,她估計也不是那種唯唯諾諾的個性,她與婆婆告別前的精心打扮(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儼然是一種示威,能這麼做的女性,在那個社會里,估計是很少的。

    四、劉蘭芝的不生育,讓焦母毫不留情。中國的傳統思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劉蘭芝和焦仲卿結婚有好幾年了,文中說,“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我想,兩三年是有的,不能生育的女性,在夫家自然就呆不下去了,她討厭劉蘭芝就講得通了。古代的中國,從不講愛情,只有婚姻,不能延續家族的香火,自然不能給愛情留一席之地。焦家無後,這讓焦母死後將有何顏面去見焦家的祖先?說以作為焦家長者,焦母只能狠下心腸擔著一個惡婆婆的罪名執意將劉蘭芝趕回孃家。焦母的故意挑刺,肆意蠻橫其實只是為了維護封建禮教,為了維護焦家的香火傳承。

  • 19 # 本老廝

    焦母驅遣劉蘭芝的主要原因是她沒生孩子,讓焦家可能無後;悲劇的根源在於那個時代的傳統觀念,套話就是:封建禮教的毒害!

    第一個問題:焦母看不上劉蘭芝的原因

    1、劉蘭芝未生子—主要原因

    焦母作為單親媽媽獨掌門戶,在那時代本已不易!現在終於把兒子拉扯大,所安排工作也比較滿意,然後又給兒子成了家!作為母親最後的心願,那就是抱孫子,為焦家延續香火了!尤其她現在只有焦仲卿這唯一兒子,兒子能否有子嗣是決定焦家能否在家族中立足的關鍵,所以焦母這個願望就更加的強烈!

    可夫妻倆已“共事二三年”,依然無懷孕跡象,顯然焦母的忍耐已到極限,因此兒子的求情自然只能在焦母眼裡是火上澆油,也正好藉此立即驅遣走劉蘭芝了!

    2、門戶不當

    這段婚姻一開始焦母就不滿意也是一個原因! 詩中說:“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何故:“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一個“故”字就表明了,才結婚初,就開始拿劉蘭芝發洩不滿了!

    為什麼焦母一開始就不喜這個媳婦?詩中也告訴了我們:“生小出野裡”,劉蘭芝自小生長在鄉間,門戶不當! 焦母當初答應這門婚事,應該是兒子的堅持,出於對兒子的疼愛,焦母答應了婚事!但她心中肯定是不喜的!

    3、劉蘭芝活潑的性格

    劉蘭芝自小生長鄉間,少受約束,且我們看她和小姑子之間的融洽,所以劉蘭芝的性格是很活潑的,而這一點作為一家之長的焦母也自然不喜:“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這就成了焦母明裡的一個驅遣的理由了!

    4、焦仲卿娶了媳婦疏遠了娘

    焦仲卿和劉蘭芝二人之間的恩愛關係也是焦母不喜兒媳的原因!前面說了,未結婚前,兒子就是單親媽媽焦母精神支柱,她對兒子的感情不言而喻,對兒子的管束也肯定很嚴——她強迫二人的分離就可看出她的強勢!

    可現在焦仲卿和劉蘭芝如此恩愛,自然對嚴厲的母親可能就敬而遠之了!這叫焦母如何能忍!你叫她怎麼去喜歡這個兒媳!

    綜上一主三次4個理由,焦母自然容不得劉蘭芝,要驅遣她而去了!

    第二個問題:封建禮教是悲劇的根源

    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故事詩中交代是漢獻帝時,正是東漢末期!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的綱常倫理理論在漢代早已深入人心!婚姻制度上要求的婦人“七去”中,就明確規定:不順父母,去;無子,去!“七去”中,劉蘭芝就佔了兩條!所以焦母驅遣劉蘭芝可謂是有理有據!

    同時,那時候“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對父母的無條件的孝順也是當時基本的觀念!而這些禮教觀念即使是焦仲卿和劉蘭芝二人也是認可的,所以他們不敢違背父母與兄長的意見——因為父死,長兄就如父!

    即使是焦母,這個悲劇的直接製造者,她是加害者同時也是受害者!劉蘭芝不生孩子,她這一脈在家族中必將難以立足!所以,在那樣的時代,假如劉蘭芝生有傳宗接代的孫子,劉蘭芝身上在焦母看來的不足,她出於對兒子的恩愛她也不是不能忍受的!但劉蘭芝不生孩子,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人們的封建禮教觀念都不不容許焦母的寬容!所以,焦母實際上也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因此,不生孩子的劉蘭芝和焦仲卿再恩愛的感情,在那個封建禮教對整個社會的管控下,註定了只能是一個悲劇!

    也只能讓我們今天依然為他們感傷惋惜!

  • 20 # 雲捲雲舒說文史

    對封建社會的女人來說,家庭是一生的現場,也是唯一的戰場。不見刀光,卻絕對不乏血肉橫飛。

    新進門的媳婦是職場新人,屬於生物鏈的最底層。媳婦的頂頭上司是婆婆,按照封建禮法,對來自婆婆的挑剔和壓迫,媳婦只能忍耐,任勞任怨地熬日子。

    如果一個戰壕的戰友——丈夫,貼心還好,委屈之時還有個可以依賴的港灣,可以傾訴的出口。如果這個戰友懾於大boss的淫威,不能為職場小白撐腰,那麼這個職場小白就得把所有的寶押在自己的肚子上,親手創造培養死忠粉——兒子,以期有一天鹹魚翻身。

    “三十年的媳婦熬成婆”,含辛茹苦,寄予厚望養大兒子,欺壓在自己頭上的大boss也過世了,自己做了大boss,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地位的轉換導致三觀的顛覆,當家做主人了,必須有當家人的威嚴,拿誰立威呢?當然是兒媳婦,自己曾經受過的苦,遭受的難,都得變本加厲地收回來,這就是焦仲卿母親的心態。

    所以無論劉蘭芝怎麼忍氣吞聲,怎麼溫柔賢淑,焦仲卿的母親都不會看上她,接受她。因為她要報復,要尋找心理平衡。

    如果劉蘭芝逆來順受,焦母得到了心理的滿足,報復的快感,她不會逼著焦仲卿休妻。但劉蘭芝不堪折磨向焦仲卿訴苦,成了婆媳矛盾升級的導火索。

    也許劉蘭芝的所為讓她想到了自己年輕時受婆婆刁難,也曾經向丈夫訴苦,但愚孝的丈夫缺毫不猶豫地站到了母親一邊,讓她有苦無處訴。

    原本以為自己成了大boss,會和婆婆一樣大耍威風。沒想到自己只是小試牛刀,媳婦就受不了了,竟然敢向兒子告狀,而焦仲卿還站到了劉蘭芝一邊。

    “是可忍孰不可忍”,對焦仲卿寄予厚望的母親怎麼能夠忍受這樣的背叛?多年不公正待遇導致焦母心靈扭曲,看到媳婦在自己的淫賊下像自己從前一樣瑟瑟發抖的樣子,是對她最好的心理安慰。焦仲卿和劉蘭芝的舉動觸動了焦母的底線,惱羞成怒的她自然會揮舞起封建家長生殺掠奪的大棒,棒打鴛鴦。

    對焦母來說,無論兒媳婦是劉蘭芝還是王蘭芝,李蘭芝,都沒有任何不同。

    至於劉蘭芝是不是知書達禮,漂亮勤勞對她的際遇不會有任何不同。

    扭曲人做扭曲事,這就是焦仲卿的母親怎麼也看不上劉蘭芝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屠狗之輩”指的是哪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