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這個問題,可不是什麼關乎禮儀,下面,就由胡亂來回答吧!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蜀漢的兩大名將張飛、趙雲出戰時,經常會自報家門:燕人張飛在此!我乃常山趙子龍……那麼,這兩員大將為什麼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常山呢?僅僅是單純的一種身份說明嗎?

    《三國志》中記述“張飛,字益德,涿(zhuo)郡人”。涿郡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市,而河北在春秋戰國時屬於燕國,因此張飛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二字,用來表明自己的出身。

    不過,正如現代人自我介紹時說:“我姓秦,秦始皇的秦”,絕不會說“我姓秦,秦檜的秦”一樣,張飛的關於“燕人”的自稱裡,其實還含有一份對身份的自豪感。為何這樣說?

    因為,春秋時期差點兒被滅國、靠齊桓公幫助才站穩腳跟的燕國,戰國時依靠燕昭王的勵精圖治,築黃金臺,“千金買骨”,聚集了大批人才,蘇秦、樂毅、鄒衍等都被重用,原本弱小的燕國不僅成為七雄之一,還攻入齊國,連下齊地70餘城。

    燕人張飛在此

    這是燕國最鼎盛的時期,是無數燕人的自豪。戰國末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等人湧現,燕趙兩國聯手抗秦,趙國被滅,燕國扶助趙氏皇親在代地復國……在這塊土地上,從來不缺乏俠士和英雄。

    講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雲出場時,會自稱“我乃常山趙子龍”了。常山,也位於如今的河北,戰國時期屬於趙國。從這個意義上講,張飛和趙雲還是老鄉哪。

    燕趙兩國,前有平原君趙勝好養門客、後有燕太子丹好養俠客以刺秦,燕趙之地的“任俠”一向有歷史的傳承。

    我乃常山趙子龍

    燕趙之地原本臨近戎狄,民眾尚武,品性剛直,多行俠事,重仁義而輕生死,所謂“女為悅已者容,士為知已者死”。三國時期群雄紛起,無論是張飛還是趙雲,報上家門表明來自於燕趙之地,除了高度認同自己的身份之外,也有威懾對手的意味。

  • 2 # 宋都御史

    合乎禮儀。

    一這叫自報家門,君子坦蕩蕩。

    二報上名號時帶上祖籍地顯得更霸氣。對對方產生震懾作用。

    三也是古時社交的一種習慣的介紹方式

  • 3 # 賴氏胖子

    大家好我是小賴今天, 我來解說為什麼張飛,趙雲自稱“字”而不是“名”

    在我們古代,是特別重視禮儀的。所以在“名”與“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名”一般是自我的謙稱,或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而平輩之間,或者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字”,一般用於平輩之間的互稱,晚輩對長輩也可以稱“字”。本人是不自稱“字”的,話說回來,那張飛,趙雲為什麼自稱張翼德,趙子龍呢?其實呢一方面是不容易認錯人,漢末三國時 ,人們通常是單“名”雙“字”。單名很容易出現重名,另一方面是當時“字”就比稱“名”的影響力大得多,張飛,趙雲稱“字”時都在陣前,那麼報“字”比報“名”來的有效果。

    對於張飛,趙雲為何自稱“字”而不是“名”這符合當時漢末三國的時代變化,當時在戰亂,很多時候都要打仗,冷兵器時代,比熱兵器時代將領的武力和名氣都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盡皆知的將領很重要。

  • 4 # 中州史話

    張飛和趙雲的自稱模式總結起來就是籍貫+姓+字,這種方式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符合一般的稱呼習慣。但是由於張飛和趙雲非常勇猛,他們自報門的時候正趕上戰鬥力爆表,所以聽起來似乎是這種自報家門爆發出了驚人的威力,其實稱呼不重要,重要的是戰鬥力。

    譬如馬岱也自報家門:

    飛喝馬岱曰:“汝是何人?先通姓名,然後廝殺?”馬岱曰:“吾乃西涼馬岱是也。”——《三國演義》

    劉備自報家門更是華麗無比:

    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三國演義》

    劉備之所以沒說燕人劉備,是因為劉備前面有一大堆的頭銜,名號響亮,比起燕人二字更能唬得住人。畢竟漢朝人和現代人沒什麼區別,都是特別重視名的,就像現在開個會許多領導前面也是一大堆的名號,什麼主任、副主任、委員長、總監、董事長等等,和劉備的名號是一個道理。

    然而,張飛、趙雲都是白身,在早期朝廷並沒有封給他們什麼顯赫的官職,不像關羽還有一個漢壽亭侯可以充門面,因而選擇加上籍貫能起到加官職類似的效果。張飛稱自己為燕人,和馬岱稱自己來自西涼一樣,這個稱呼的形象優美,自古燕趙多猛士,西涼民風彪悍,非常符合勇將的角色定位,如果說涿郡張飛、扶風馬岱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就是在正史中,稱呼一個人時帶上籍貫也是很平常的事。

    (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三國志》

    燕人張翼德在長坂橋頭能嚇走曹軍,嚇死夏侯傑,主要是因為關羽提前給他做的強大背書,關羽在陣斬顏良之後對曹操說,我三弟張翼德於萬軍之中取敵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嚇得曹操當場把張翼德三個字寫在袍底,提醒手下將領今後交戰要遇到一定要小心。可巧不巧,曹操在長坂橋第一次遇到了張飛,心裡怕得不行,若真如關羽所說曹操的腦袋就和顏良一樣,隨時可能被砍下來,所以燕人張翼德能嚇跑曹操的大軍。但是馬超就不吃這一套,張飛遇到馬超又故伎重施,他不知道馬超是名將之後心高氣傲,直罵張飛是山野村夫,氣得張飛是暴跳如雷,可見燕人張翼德五個字並沒有什麼魔力。

    張飛挺槍出馬,大呼:“認得燕人張翼德麼!”馬超曰:“吾家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張飛大怒。——《三國演義》
  • 5 # 侃史聊世

    趙雲和張飛倒是沒有動不動就自稱自己為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但在某些場合特別敵我兩方作戰時,常自稱自己是常山趙子龍和燕人張翼德,這是是合乎禮儀的。

    《三國演義》中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起碼有四次之多:

    第一次是長坂坡之戰時趙雲反覆衝殺,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讓曹洪去探探此人是誰?曹洪這時騎馬下山,在趙雲的軍隊前大叫問道:“軍中戰將可留姓名!”趙雲這時大聲喝道:我是常山趙子龍,認識不認識? 第二次是在赤壁之戰的時候,諸葛亮預先安排趙雲來相接,徐盛見前船無蓬,只顧趕來。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命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本特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教你知我手段!” 第三次是周瑜、程普徑到南郡城下,見旌旗佈滿,敵樓上一將叫曰: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趙子龍也。” 第四次,赤壁之戰之後趁機攻取零陵郡,邢道榮捨命衝過,前面一員大將,攔住去路,大叫:認得常山趙子龍否?邢道榮料敵不過,又無處奔走,只得下馬請降。

    《三國演義》中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起碼也有四次之多:

    張飛在大鬧長坂橋時,就連續說了兩次,第一次是厲聲大喝:“我是燕人張翼德,我在此看看,誰敢與我比試比試,決一死戰,上前來!”聲音洪亮得如巨雷臨頭,曹軍聽了,個個都瑟瑟發抖,場面十分驚悚。話剛說完,張飛怒瞪著眼,一會又發出洪雷般的吼叫,第二次大聲喝道:我是燕人張翼德!誰要上前挑戰?曹操見張飛氣勢如虹,絲毫沒有畏懼的情緒,倒是他自己,打起了退兵的念頭。葭萌關大戰馬超時他又自稱了兩次:張飛曰:原來馬超不是這崽子,你快回去!你絕不是我的對手,你只管把馬超叫來,告訴他我燕人張翼德在此!馬超聞訊前來,這時張飛手持長槍,踢馬出前,喊道:認識我燕人張翼德否?

    古人在自稱的時候,都是“稱名不稱字”的,趙雲、張飛何以自稱“趙子龍”“張翼德”呢?

    第一個原因:漢末三國那時,人們通常都是單“名”而雙“字”。單“名”就很容易出現重名現象,儘管漢末三國那時的人口不多,但是單“名”還是很容易出現重”名”的,而“字”通常都是雙“字”,重“字”的機率就會少得多。第二個原因:在當時情況下,“字”的影響力比“名”的影響力大,稱“字”就比稱“名”更容易為陌生人所知。稱“名”通常是小範圍內使用的,只是在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自稱時使用;而“字”使用的範圍要更廣、更普遍。也就是說在當時“趙子龍”比“趙雲”、“張翼德”比“張飛”更為人熟知。

    張飛自稱“張翼德”那是用於兩軍叫陣時,是在陌生的情境下介紹自己。那麼報出“張翼德”這個稱呼,顯然比報出“張飛”的效果來的更有效,趙雲在戰場上常自稱“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是如此。

    這種自稱“字”的場合在書中也都只用於在兩軍叫陣時,而在熟悉的情境下,他們還都是自稱“名”的。

  • 6 # 左手指月右手問天

    1、首先說一下“姓名”和“名字”的區別。例如,趙雲:趙為姓,云為名,姓趙名雲;趙雲,字子龍。名字即是雲和子龍。

    2、起名字加字的習慣,在建國後漸漸在民間消失了,但在文人墨客之間,還是有一些人有字有號的!民國以前,成年男子基本上都是有名有字的!像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姓毛名澤東,字潤之。

    3、再來說下習慣稱謂。人在出生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起名,比如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就會叫仲發。不僅有名,還有排序!成年後,才會起字!也就意味著,只有成年後的男子才會取字!這時候,如果稱呼他人字,一表示尊敬、二表示慶賀成年。但一般情況下,自稱還是以名來!比如諸葛孔明就經常說亮自出隆中等語。

    4、趙雲和張飛,自稱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這裡面不僅僅有字,還有族望!意思就是告訴你,我家祖上在哪裡哪裡,那裡人才輩出,我是哪一個之類的意思!有一點誇耀門楣的意思。

    5、古人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比如諸葛亮與老朋友相見,會自稱亮;見到陌生的新朋友,一般會說在下諸葛孔明;用名和用字是有區別的。

    6、趙雲和張飛都是武將,在戰陣中如果自稱雲、飛名字,在禮儀中顯得有些謙卑了!所以,一般不會以名自稱。

    所以說,趙雲和張飛自稱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是符合封建禮儀的!

  • 7 # 肥肥大狗熊

    演義中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起碼有三次:一次是長坂坡之戰時趙雲反覆衝殺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於是讓曹洪過來問問是誰這麼勇猛?“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一次是赤壁之戰時趙雲接應諸葛亮時驚退周瑜追兵時,“看看至近,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令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本待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教你知我手段!”;第三次是赤壁之戰後攻取零陵郡時碰上狂得沒譜的邢道榮時,“道榮舍死衝過,前面一員大將,攔住去路,大叫:“認得常山趙子龍否!“道榮料敵不過,又無處奔走,只得下馬請降”。

      演義中張飛自稱燕人張飛或燕人張翼德至少有五次: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時一聲大喝:“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這應該是張飛第一次喊出自己的名號;張飛大鬧長坂橋時連續說了兩次:“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兩聲大喝不僅嚇死了夏侯傑還喝退了曹操大軍。葭萌關大戰馬超時又說過兩次,“張飛曰:“你原來不是馬超,快回去!非吾對手!只令馬超那廝自來,說道燕人張飛在此”;馬超前來挑戰時,“張飛挺槍出馬,大呼:“認得燕人張翼德麼!”

  • 8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一說常山趙子龍,人人敬威,因其天下聞名。一提燕人張翼德,都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襄取物。報號是為了給對方一個下馬威,也是給自己助威壯氣。作戰是你死我活的爭鬥,不講禮儀。

  • 9 # 中行偃1

    “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是張飛在長阪坡之戰中英勇的壯舉!

    曹操的虎豹騎長驅直入直搗江陵,途中與劉備狹路相逢,長阪坡遭遇戰不期而遇。劉備倉惶逃竄隻身帶著諸葛、張飛、趙雲十幾個人,撇下老婆、孩子及其部隊狼狽不堪!

    張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與追兵相拒,大呼“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視死如歸,虎豹騎的追兵沒有敢上前決戰的。於是,劉備、諸葛、趙雲們轉危為安了。其實,並沒有什麼戰鬥,虎豹騎們被張飛給震住了……

    比張飛還要英勇的是張遼

  • 10 # 安定郡小書生

    不合乎禮儀,古人很少自稱“表字”。表字一般都是別人對本人進行的稱呼,表示尊敬之意。

    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這種稱呼都是明朝時期演義小說中出現的稱呼。因為演義小說的主要受眾是底層的平民百姓,而在當時趙子龍、張翼德這些稱呼在民間已經深入人心,在老百姓口中是爭相傳頌,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更願意稱呼趙雲、張飛二人的表字。

    常山、燕人主要表示的是趙雲、張飛二人的籍貫,古人對籍貫非常看重。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科舉錄取對籍貫有嚴格的要求,讓人們更加重視籍貫。同時,趙雲、張飛按照籍貫屬於如今河北省正定、涿州的人氏,這兩個地方屬於古代燕趙之地,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送董邵南序》中曾經說道“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尤其在長坂坡、當陽橋這種關鍵場合,大呼“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吾乃燕人張翼德也”更加引起觀眾(讀者)共鳴。

    其實歸根到底,“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吾乃燕人張翼德也”這種豪言壯語不是喊給曹軍聽的,而是喊給觀眾(讀者)們聽的。至於合理不合理,觀眾(讀者)能夠接受就是最合理的了。

  • 11 # 2許雲輝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與張飛常自稱字,貌似明顯不符合禮儀中“自稱稱名、他稱稱字”的名字用法。

    古代自稱稱字,往往見於某人因避諱需要而改字為名。

    所以,古人如自稱字,等同今人見面時自稱“老子”,令人反感。但在不少戲曲或影視劇中,此類常識性錯誤極為常見,只能歸罪於編劇的無知。京劇《曹操與楊修》非常好,卻出現曹操對妻子“曹孟德志在安天下”的奇葩唱詞。電視劇《戚繼光》中,戚繼光居然對上司胡宗憲自稱“戚元任”,令人無語。

    但是,趙雲與張飛自稱字卻例外:他們自稱字時的情景,全是面對強敵之時,具有蔑視對手的豪情壯志,用得恰如其分!尤其是長坂坡、當陽橋,他倆都面對曹軍大喊,可分別理解為“老子就是常山趙雲”和“老子是燕人張飛!”

    所以,趙雲和張飛面對強敵自稱字,是特殊環境下的自稱,並不違反禮儀!

  • 12 # 田園小丫頭

    他們說的是自己出生之地,並非國家,並且古人有行不改姓做不更名的文化,自報家門,敢作敢當,所以是合乎禮儀的。

  • 13 # 流水遇瀟湘

    古書《禮記·曲禮》有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但凡男女,一般都是有字的,不過歷史上因為女性總體地位較低,所以有名有字的女性其實不多。

    在中國傳統禮儀中,在同級同輩之間,一般都是以字來相稱,不呼名,否則極易觸犯忌諱,帶有不敬的意思;名通常只能由自己的長輩或非常親密的同輩才能稱呼。簡而言之,字是對外的名字,名才是對內的名字。

    而且古代打仗都有自報家門的習慣,除非是和一些外族戰鬥才可能二話不說就開打,一般來講,籍貫+名字是很常見的說法。

    雖然題主問的是動不動就自稱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但實際上,就算是在三國演義中,也只有打仗對峙的情況下才會這麼說,印象很深的一段話就是趙雲抱阿斗出重圍見劉備後,劉備摔阿斗,趙雲跪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足報也。”在劉備面前,趙雲的言辭就顯得很恭敬了。

    而且吧,這種自稱我覺得也因人而異,比如說關羽,在演義中他很少自稱本將軍、本君侯之類的,也就是“關某”啊“小將”啊這種,此外的話,你不覺得“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這種名號很霸氣嗎?

  • 14 # 雲之曉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

    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根據古代禮法,直呼別人的名是一件非常失禮的行為,所以才用字來代替。同輩之間只有在認識比較久,或者兩人關係比較密切的情況下才能直呼對方的名字,這才是被認為禮貌的表現。上對下、卑對尊、臣對君、子對父母統統不能直呼其名,不然就是大不敬。

    但是反過來,上對下、尊對卑、君對臣、父母對孩子就可以直接叫你的姓名,老師也可以叫學生的姓名。另外在戰場上叫陣也是直呼其名的,畢竟都是生死相搏了,沒有必要這麼客氣。

    另外女性也有表字,《禮記·內則》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東漢末年大儒鄭玄有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不過因為史書上寫女子甚少,寫了也大多寫某某氏,名字記載甚少,因此例子較少,現列出一些耳熟能詳的。

    王嬙,字昭君。

    呂雉,字娥姁。

    蔡琰,字昭姬。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

  • 15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不符合常規習俗;古人名字是兩個部分,男子冠字一般是在成年的時候,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字,很多底層的百姓是沒有字的。字一般和名相對應,相輔相成,但自己稱自己的時候是稱名,同輩之間稱呼一般用字。

    個人認為這種表述只是出自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書中現實情況一般大家稱自己是用名,表示自謙,同時同輩之間的稱呼都用字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但長者是可以稱呼小輩的名或字,比如家中長輩、或者國君等等;也就是說字是尊稱,名字在古代是有區別的;所以張飛和趙雲生活一般不會稱呼自己字,還是自稱姓名,作為君主的劉備也可以直呼他們姓名。

    而自我介紹報籍貫很正常,但如果有顯赫的官職功名、爵位,很多人往往只報官職、爵位不會報籍貫;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趙雲和張飛之所以報出身籍貫很大原因也和他們本身的出生及身份地位並不高有關;所以和劉備同為幽州逐郡人(今河北省保bai定市涿州市)的張飛,才自報籍貫,涿郡在戰國時期屬於燕國境內,而燕趙之地自古英雄輩出,所以在戰場上張飛自稱燕人提高自身知名度、威信非常正常。而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首先常山也屬於戰國燕趙之地,燕趙之地自古人才輩出;常山經歷幾次設國復郡,又有大漢劉氏宗室封王於此,在郡國並行的漢朝體制下,常山國知名度明顯高於真定縣啊,相對而言戰場上稱呼這個也可以提高自己士氣威信,所以趙雲稱呼這個也非常正常。

  • 16 # 流嶺

    不合理,也就是在實際歷史中不可能這麼自稱,三國兵荒馬亂,你自稱常山趙子龍與自稱十里鋪莫小貝沒什麼區別,誰認識你。

  • 17 # 逃亦皇皇的歷史沙龍

    自稱表字在古代是存在的,張飛稱表字也見於正史記載。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稱人稱字,自稱則稱名。但也有例外,自稱可稱字。如王羲之《敬謝帖》雲“王逸少白”;《廬山遠公集》盧循雲“范陽盧子光叩首”;元稹為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作序時,自書“微之序”。

    可見,古人自稱字並非沒有個例,不能機械認為稱字就不合乎禮儀,甚至認為稱字是小說家杜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與家園統率卡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