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妤瀾瑾
-
2 # 凌小松
前言
成長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少年時代就聲名鵲起的人很少,大部分人在聲名顯赫之前都有一段漫長的道路。窮困潦倒淹沒在芸芸眾生中,完全不起眼,甚至被輕視。就像一棵剛出土的小松樹,淹沒在草叢之中,就算偶有路人瞧見,也不認識,直到松樹高聳雲端,人們才突然驚歎!
《小松》•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松樹小時候在深深的蓬蒿之中成長,淹沒在草叢中看不出來,等發現時已經比那些蓬蒿高了,人們當時不認識松樹是可以高聳雲端的樹木,直到松樹高聳雲端,人們才開始驚歎。
結語大多數人名人都曾經是一棵長在深深蓬蒿里的小松,一直默默無聞毫不起眼。周圍的人都比自己過得好,比自己優秀。自己透過漫長的歲月努力成長,漸漸的追上了周圍的人,超過了周圍的人,最終遠遠的把周圍甩在身後。站在了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上,然後開始進入大家的視線,開始被關注。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棵小松樹,都有直逼雲端的潛質,現在不從眾 ,就像小松小時候淹沒深草中一樣,只是成長的過程,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早晚會高聳雲端。
-
3 # 雁知
小松
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沒有什麼樹生下來就是參天大樹。
小松剛從泥土裡長出來,被路邊的野草遮蓋了,沒有誰關注他,他默默的、堅強的生長著,沒有放棄,他知道,他是一棵松樹。
慢慢的,他的世界明亮了,在慢慢的生長中,他超過了以前看起來高高的蓬蒿。
是的,有些人不知道他是一棵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松樹,他在心裡默默為自己加油,相信有一天,他會是一棵高聳入雲的大樹。
人,有很多時候,是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中的,哪怕你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沒有誰發現你,認識到你的不同,你只能堅定不移的成長,讓自己強大,為自己活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你就是匹千里馬,等待著伯樂的發現。
自己千萬不能放棄,你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
4 # 我是伍洋
杜荀鶴是晚唐時期一位傑出詩人。他出身寒微,四十六歲中進士,未授官,乃返鄉閒居。後任五代梁太祖(朱溫)的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杜荀鶴一生窮苦困頓不得志,但他滿懷熱情,很有抱負,渴望用平生所學,報效國家,可惜夙願未成。
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語言通俗,平易自然,作品中反映現實、同情底層百姓疾苦及反映唐末軍閥混戰中的社會矛盾的詩作,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松樹幼小時長在深深的雜草中,發現時已經高出雜草許多了。當時不認為松樹可以長得高聳入雲的人,直到它高聳入雲,才說它真高。
小松樹生於山高亂石之中,歷經狂風吹之,雨雪吹打,但它從不低頭,默默的生長。頂開壓著它的亂草,刺向青天,迎接太陽。小松樹的性格可不是一般強啊。小松當初長在亂石亂草旁,可憐嫩小樣,見到的人都覺得這樣小如何長得大,不是被風雨吹折了,便是被雪壓垮了。可是,在人們不經意中,小松慢慢長大了,長高了,超出了人們的意料。高山上的松樹,高大直聳,參天凌雲,它由小松成長起來,無人愛護無人料理,直到長成參天大樹,才贏得了人們的讚美,真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小松》詩是杜荀鶴一生屢試不中,報國無門,潦倒終生的自我寫照。他名為詠松,實是抒懷,借松為言,以松自況,表達了他渴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殷切心情。
杜荀鶴出身寒微,身逢亂世,貧困一直伴隨著他。“無祿奉晨昏,閒居幾度春。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書劍同三友,蓬蒿外四鄰。相知不相薦,何以自謀身。”杜荀鶴無財無祿,在鄉居艱難度日,除種薄田外,無以為生。在如此情況下,他讀書苦吟詩,以書為生以詩為友,苦中作樂,隨遇而安,。“自從天下亂,日晚別庭闈。兄弟團圞樂,羈孤遠近歸。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直待中興後,方應出隱扉。”他在如此艱難困苦之時,從沒放棄理想,依舊滿懷熱情,投身科舉,期待身入仕途,實現心中的理想。可是,身處暗世,有志難伸,滿腹才學,無人賞識。杜荀鶴如同小松一樣,期待有人發現他的才學,期待自己如小松樣壯志凌雲,有朝一日天下知。
杜荀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走投無路的困境和心中的憂愁,在《自敘》中表現得很明白:
酒甕琴書伴病身,熟暗時事樂於貧。
寧為宇宙閒吟客,怕作乾坤竊綠人。
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何不容真。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
詩人貧困孤獨多病,伴隨在身旁的只有酒甕和琴書了,即使這樣了,詩人也願安守窮困,做天地間一詩人,不願竊取俸祿,做庸俗官吏。身居鄉野,從不忘國家和百姓的災難。正因為這樣,所以不容於世,詩人一生艱難度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內心的痛苦,無處訴說。
正因為遭受了這樣多的痛苦折磨,詩人深知一棵小松要長成參天大樹,定要經過層層磨難,風吹雨打,霜冷雪壓,才能成才,這不是和詩人一生艱難磨鍊很象嗎。
-
5 # 秀雲涵天
《小松》是杜荀鶴的一首詠物詩,詩人借松寫人,託物言志,寓意深長。杜荀鶴出身寒微,嘗自謂“天地最窮人”,卻很有政治抱負,“男兒出門志,不獨為身謀”,“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四十六歲終舉進士,才華始為人知,人生經歷和小松何其相似 ,詠松明之。
一 心有凌雲志,不慕蒿離離
首句“自小刺頭深草裡”,出土小松,與蒿為鄰,小而不弱,志在凌雲;蓬蒿眼拙,嘲笑奚落,年年凌雲,高不及我;小松刺頭硬又直,不遺餘力朝天刺,日月精華雨露滋,蓬蒿唯有避不遲。
二 漸覺出蓬蒿,一覽眾草低
次句“而今漸覺出蓬蒿”,突出重圍超過蓬蒿,小松由小轉大,頭頂一片陽光,感謝冰雪,感謝雨露 ,感謝藍天,感謝白雲,感謝蓬蒿,感謝自己。人生自己選,何需怨蒼天。
三 昨天愛理不理,明天高攀不起
-
6 # 讀史觀察局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一、譯文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比那些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松木,直到她高聳如雲才知道它高。
二、成長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但是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但E經顯露必將成為凌雲巨松的苗頭,詩的前兩句,生動的刻畫這-特點。“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小的時候長在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小松剛出土,確實小的可憐,路邊的野草都比它高,以致被埋沒在深草裡。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喇頭”一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的向.上衝刺,銳不可當。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小詩的後兩句是說,那些人當時不識這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霄,人們才說它高。後兩句,作者筆鋒轉, 發出深深的慨嘆。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果能識別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見識,所以詩人感嘆說: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作棟樑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
杜荀鶴這首《小松》暗喻自己,他出身貧寒,幾乎沒有人看得起他就像小松一樣,待自己長成參天大樹後才被別人看得見。
回覆列表
小松刺頭深草裡——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裡”,很少被人發現。但是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但它從不低頭,而是勇敢向上,勇往直前,“刺頭”指的就是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衝刺,銳不可當。任何周圍的小草都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僅表示出它的堅韌,鋒利,更能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活生生的展現出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與生俱來強大的生命力和頑強不屈勇往直前積極向上精神,可親可佩;更是體現了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不管對人對物不可貌相,的說法,不因為它弱“小”的表面忽略了內在堅韌強大的毅力,同時也說明從弱小到強大是有過程的,“小”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只要它繼續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必然變得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