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南紫凌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譯為: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所體現樂觀,寬闊豁達時代精神!

  • 2 # 談古論今讀書匯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詩》,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彷彿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 3 # 欣欣葉

    對現代人來說,離別事小,無知己才是大事。志同道合的知己有共同的境遇,事業或人生目標,無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會倍加溫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離別是個永恆的主題,人們一生都在上演離別。一千多年前,王勃正送好友杜少府(縣尉通稱)去蜀州(今四川省崇慶縣)上任,看著知己即將遠去,心中難免有悲情,但王勃強忍剋制並勸說好友不要兒女情長,哭哭啼啼,即使遠在天涯,我的心也如鄰居一樣伴隨著你。堅強的話語,表明對知己情深意厚。

    一、古代人知己不是問題,距離才是問題

    王勃能有一位知己,多麼令人高興啊。遙遠的距離相隔,在唐朝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去蜀州上任,何時相見,能否再見都是未知的。唐朝出行一般是坐車,騎馬。夫妻同行,一般男子騎馬,女子坐車跟隨。騎馬比騎驢安穩一些。皇帝騎名馬,唐太宗騎的是“六駿”。富裕一些的騎馬,貧窮的騎驢。杜甫活了60歲,騎驢有30載,賈島,李賀都曾騎過驢。條件更差的選擇徒步而行。去一趟蜀州,騎馬得好幾個月,見一面多難啊。

    二、現代人距離不是問題,知己才是問題。

    當今社會,交通前所未有的發達,短途有汽車,電動車,腳踏車……。長途有火車,飛機,高鐵…… 去美國,歐洲,東南亞,東亞才幾個小時或十幾個小時,地球就是一個村子,經常有人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上午在南方吃飯,下午就到北國看雪了。日行千里如家常便飯一樣簡單。距離還是問題嗎?尋求知己,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是現代人所渴望的。只要有投緣的,不遠千里會去見面的。現代人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謀求更闊的發展空間,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人生最暢快的事。

  • 4 # 韓其潭529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 唐代詩人 王勃的作品。是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全詩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別離之苦,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恆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不知不覺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悽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想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貼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溼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裡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豔麗的詩風一直佔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

    王勃這首詩,並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餘、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於感傷。但並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這樣寫來多麼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於是王勃便漫遊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 5 # 看晃眼

    送別,尤其是為自己的摯愛好友送別,往往會籠上一層離別的悲傷淒涼的氣氛,所以古往今來送別詩大多抒發的都是難捨難分、淒涼痛苦的情感。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開篇就籠上了一層離別時的淒涼氣氛;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寫盡了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作為邊塞詩人的岑參也擺脫不了這種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以及朋友離去後的無限惆悵之情。宋代詞人柳永的《雨霖鈴》更是有“多情自古傷別離,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的千古佳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害怕孤單,害怕與親朋好友的生死離別,但人生又偏偏免不了時時離別與聚合,於是,就有了這些悄愴悽惻、悲傷痛苦的離別詩。

    但是,在這些浸透著離別的悲傷與哀愁的離別詩中,就有這樣一首是與眾不同的,它就是來自“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649~676年), 字子安,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出生在世代書香的門第,爺爺曾是隋朝大儒王通。大家還記得我們曾一起學過的《野望》一詩嗎?“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詩人以疏樸自然、鉛華洗盡的筆法藉助自然書寫自己抑鬱苦悶的心情,成為詩人的代表作之一,他就是初唐著名詩人王績,王勃就是這位大詩人的侄孫。所以,王勃是出生在一個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而且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據史書記載,王勃6歲就會寫文章,9歲時,讀大學者顏師古的《漢書注》,竟然給這位大師挑出了很多毛病,還寫了10卷《漢書指瑕》,這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般初學寫作的兒童,能寫點詩歌、散文就不錯了,而王勃9歲一出手就是一部學術專著,而且敢於向著名的大學者挑戰,更是前無古人了,因此,王勃名聲大作。

    少年成名的王勃,更不會安於現狀,庸庸碌碌度過一生。於是,他毛遂自薦上書當時的右宰相劉祥道,後得以推薦,兩年後便參加了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取得優異成績,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此時,王勃只有14歲,和你們相仿的年齡,居然已經成為朝廷官員了。後來王勃從朝散郎離職,應唐高宗李治兒子沛王李賢的邀請,擔任沛王府修撰。此時,他已名滿天下,請他寫文章的絡繹不絕,僅靠潤筆就可以過上很寬裕的日子。傳說他有一個習慣,每次寫文章之前,先讓人磨墨數升,然後一個字不寫,矇頭大睡,醒來後提筆就寫,而且一個字也不需要修改,可以說是一蹴而就,人們就把這種行為稱為“打腹稿”,這個詞一直流傳到現在。

    王勃生活的初唐時期,朝廷求賢若渴,初唐國勢蒸蒸日上,也是一個讓人充滿幻想、敢於追夢的時代,王勃少年成名、志得意滿,他更相信自己的人生也將如同這個偉大的時代一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也正基於此,他的很多作品顯得樂觀曠達、英氣勃發,即使是送別詩也顯得朝氣蓬勃。

    可惜,也因為他恃才傲物,常常因文章得罪人。所以命運多是坎坷。他曾旅居劍南(四川),多年沒有事做。好不容易補上了虢州參軍,不久,又因事罷官。這一次連累到他父親福疇,被降官去做交秖縣令。他到交秖去省親,回來因渡海時溺水而死,當時只有二十八歲。一位少年時就名滿天下的詩人就這樣隕落了。

    解讀詩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三秦:指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把秦故地分封給秦國的三位降將,故稱“三秦”。

    五津:在古代指的是渡口。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為,有五津。始曰白華津,二曰萬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頭津,五曰江南津。" 因為五個渡口都在蜀中﹐因用以泛指蜀地,在這裡指友人杜少府將要任職的地方。

    用詩意的語言解讀詩意: 

    三秦之地護衛著巍巍長安,遙望蜀州,只是一片風煙瀰漫。。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出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鄰一般。

    無須在岔路口上告別之時,像多情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溼衣巾。

    學會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卻沒有了多數送別詩的哀傷與難捨難分,我們要學會關注詩中一些特殊句所蘊含的詩意和意蘊: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與“天涯”自然對仗,突出了友情深厚,即使遠隔千里也如眼前一樣親近,這樣的友誼是超越時空界限的。

    這樣的詩句,不僅富含情感,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與友人真摯深厚的友誼。更具有了人生的哲理味道,道出了真正的友情是可以克服空間的阻隔,消除孤獨的這一人生樸質的哲理。所以,已成為一代又一代朋友分別時的臨別贈言。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以“歧路”照應送別,以勸慰的方式結語,表達真摯而真實的情感,勸勉友人不要因離別而傷心流淚,要心胸開闊,坦然面對。這樣的詩句結尾,也真的是令人感動並受到鼓舞了。

    同時詩歌的用詞與其他送別詩相比也顯得氣勢雄偉、意境開闊了很多,比如首聯: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除了點名送別的地點和友人的去向,這一“輔”字,即護衛,巧用擬人,就形象的寫出三秦大地護衛著長安的景象,顯得氣勢更加的雄偉,意境更加的開闊了。“望”,目光的遠眺,含蓄地寫出有人要去之地的遙遠,詩人的深情厚誼便蘊含其中了,使畫面中充滿離別的氣息。

    主旨提升:

    詩人以全新的視覺,勸勉好友樂觀面對離別,抒發了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胸襟寬廣的人生態度。

    依據以上我們對王勃的瞭解,很容易就能理解為什麼王勃的送別詩也可以寫得如此灑脫、樂觀和曠達了,雖然王勃後來的命運很坎坷,“年十四舉幽素科,授朝散郎,時諸王好鬥雞,他為沛王寫了向英王李顯鬥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宗。後任虢州參軍,犯死罪,遇赦革職。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但他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卻成為經典名作,激勵著無數為了更好的明天而背井離鄉的人們,一改過去“多情自古傷別離”的惆悵,讓我們重新認識人生中的離別。

  • 6 # 黃土情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詩人王勃所作的一首送別詩。少府,在唐朝是縣尉的通稱。

    王勃小小年齡,為官不久,因一篇《鬥雞賦》,遭到了被逐出王府的打擊。此後,王勃便到蜀地遊歷了三年,回到長安後,在送別友人杜少府去蜀地任職時,作了這首千古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的這首送別詩,別開生面,一掃離別詩傷懷低沉的氣氛,以開闊的意境,書寫了自己的慰勉之情。

    一,王勃不平凡的人生際遇和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

    王勃(約650年一約676年)河東絳州人,初唐文學家,詩人。王勃少年英俊,博學多才,素有神童之稱。六歲能文,九發可詩,十二歲懂醫,十六歲進士及第,授職朝散郎。

    王勃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志向高遠,渴望建功立,報效國家。但終因少年得志,傲氣逼人,又不事謀略,在任沛王府修撰時,因《鬥雞賦》惹惱唐高宗,被逐出王府。

    咸亨二年(671年),王勃因私藏官奴,後又殺之而惹禍事。又殃及其父王福疇,被貶於南荒之地交址。王勃羞愧難當,自言:“誠宜灰身碎骨,以謝君父”。王勃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兼有士大夫所共有的傲骨,忠於君父,重於情而疏於利,所以,自責死而不足抵其罪。

    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見父後溺水而亡。對王勃之死,眾說不一,又言王勃在交址見了飽受被貶之苦的父親後,歸途投海而死。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體現的時代背景。

    王勃生活於唐高宗李治所統治時期,正是高宗經歷了“永徽之治”後,逐漸昏庸惰政之時。加之天年不順,連年欠收,經濟財政危機重重。

    王勃被逐出王府後,在蜀地羈留了三年,對蜀地之艱,民生之苦深有感觸。思鄉念家之情又深深地困擾著他,他在《山中》寫道:

    長江悲已滿,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以悲愴蒼茫的氣勢,抒發了滯留異鄉的赤子情懷。當他送別好友杜少府時,聯想到了自己在江水含悲,落葉蕭蕭,經濟滯後的蜀地經歷。但他沒有明言,只以“風煙望五津”言及蜀地風煙迷濛,無親少故。但他又陡轉筆鋒,化悲涼為勉勵,“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即使遠隔天涯,也能息息相通,就像近在咫尺一樣。

    王勃在詩中沒有明言,只以“宦遊人”,“在岐路”,反映出了高宗後期經濟蕭條,吏治混亂這一社會現象。

  • 7 # 乾利永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所作,在他20歲以前,在被逐出沛王府之前所作的詩。當時他正處在人生的輝煌時期,正所謂少年得志,詩中充滿了積極與樂觀。王勃處在唐高宗時代,貞觀之治結束後一年他才出生,可惜錯過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最好年代,接替唐太宗的李治雖說仍遵循唐高宗時的政策,但因政權鬥爭日益激烈,唐太宗的選賢任能,兼聽納諫的做法日益衰微,官場鬥爭十分殘酷,這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中可看出。王勃感慨大家都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啊!王勃祖父,父親都在朝中當官,所以他從小也是立志建功立業為朝廷效命。可在當時的官場中,因他少年得志自免不了遭人妒忌,與自己志氣相投的人自然不多,而他視為知己的杜姓朋友也要去蜀州任少府,所以才發出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慨。"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最後王勃安慰友人,也安慰了自己。雖然離別是悲傷的,但應為升遷感到高興。唐高宗冶下的時代雖不及貞觀之時清明,但朝庭仍然遵循"立言見志","文章立國"的主張,這也使得象王勃這樣的讀書人雖對現狀有所不滿,但對朝廷還是抱有希望與信心。

  • 8 # 24K讀書記

    感謝題主,這個問題很有反省意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勃所寫,整首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同時也體現出兩人之間的深厚友情。古時候交通不發達,離別可能就是永別,兩人相見的機會很渺茫,因此突出的離別時依依不捨之意特別濃重。

    現在交通發達,離別之意並不是很能體現出依依不捨之意,相見的機會還是很多的。但是,知己卻顯得非常難得。因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放在現代所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就是送別是很常見的,但是知己卻非常難得,身邊的真心朋友非常稀缺。

    【譯文】: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溼佩巾。01送別很常見,知己卻難得

    速度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高鐵、飛機成為了日常的出行工具,無論相隔多遠,只差一張票的距離。親朋好友短暫的分開,休息時間又可以隨時相見,把古時候的離別放在現代生活,卻變得非常平淡。

    朋友之間相聚與離開更能體現,年齡相仿,大部分都是外出工作,當然有些在自己家鄉工作。現在社會,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家用小車,想去見誰,隨時都可以,遠點距離的可以坐高鐵或飛機,與見面也就相差幾個小時。

    知己難得是因為當今社會存在太多的利益關係,最明顯的就是金錢。往往是真心相待,卻換來的是欺騙與假情假意,在“借錢”這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誠信的稀缺也成為常見現象。朋友間涉及借錢往來的,借一次錢,少一個朋友。

    當代社會生活的節奏變快了,大家都是為了生計外出工作。工作上大家都是同事,也是接觸最多的,但是同事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正因為如此,同事之間不可能是真心相待的朋友關係,彼此之間隔著一層朦朧的紗布。你看不清我,我也看不清你。

    存在利益輸送,“君子之間淡如水”已經不存在了。最純真最真誠的朋友,都是我們讀書培養起來的同學關係。但是在同學中發展起來的也不會很多,因為分科分專業,大家的理念于思維發生了變化,專業技能讓大家走上不同的社會道路,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也非常難得到知心朋友,即使有也只是兩三個。

    02 知己難得,那麼如何交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告訴我們在日常交際中,交朋友要交益友,遠離損友。因為益友才能夠發展成為真心相待的朋友,真誠相交。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諒,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交友過程中避免存在利益關係,一旦有利益的介入,友情就沒了,剩下的只是相互間的利益往來。不能發展成為真誠相待的知心朋友,同時也告知我們日常生活中維護友誼關係謹防利益的介入。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在建立起來的友情也是需要維持的,主張禮尚往來,當然其中的“禮”並非是利益關係,可以是一句問候,也可以是一杯淡茶,但不是貴重物品或者金錢交易。

    因此在日常交際中交朋友,應該這樣做:第一步,篩選,區分益友與損友之人,只交益友,遠離損友;第二步,朋友間避免利益關係輸送,有了利益就沒有了友情;第三步,學會維護友情,要做到禮尚往來。做到以上三步,才可以交到知心朋友,非常稀缺。

    03 結束語:

    速度讓離別由濃變淡,利益卻讓友情由常見變得稀缺。時代缺乏的不是速度,而是真心朋友,知己二三。環顧身邊,除了圍繞在家人親戚身邊轉,知心朋友越來越少,朋友們其實也在忙著他們的工作與家庭。

    倘若你身邊還存在知己,那麼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維護好,切勿讓時間沖淡了友情。

    善讀書愛寫作,觀影視評書籍,用文字分享知識,帶你領悟不一樣的世界。
  • 9 # 兵法天下

    問題:如何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導讀

    大文豪蘇軾曾說:“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離愁與別緒,是古代詩歌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歌詠主題。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無論親朋好友,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訊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也只能靠“鴻雁”之類的能長途跋涉,一日千里的物象來“雲中寄書”,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裡,難免染上淒涼傷感的感情色彩。

    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詩人江淹的《別賦》中便有“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感嘆,並依次列舉出七種離愁別緒,再加上對環境的渲染,令讀者為之動容,因此而成為千古佳作。

    然而,到了初唐時期,提起離別詩我們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初唐四傑”中最有才華的王勃,他英年早逝,匆匆走完自己26年的人生之路,但在這不算漫長的旅途中,卻為後人留下“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這樣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詩句。

    這就是除了《滕王閣序》,他又一篇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送別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所謂藝術特色

    如果說這首詩的特色,那便是是其“樸素簡約”,“樸實無華”使得它簡約而不簡單,恰到好處。

    中國詩歌的發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豔麗的詩風,一直佔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

    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詩聖”杜甫在《戲為六絕句》裡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意思是說,那些嗤笑“四傑”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傑”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

    杜甫對“四傑”的推崇是客觀而積極的,可以說毫不過分。王勃這首詩,它並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

    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言壯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入微體貼,絕不是大而化之,空洞無味。這類題材的作品,大部分作者只會勸慰當事人不要過於感傷憂慮,不要悲觀失望,到哪裡都一樣之類的套話空話。

    王勃並不是這樣一上來就勸慰好友,首先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表達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進一步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

    直到最後才用最常見的套路,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像個女人一樣哭哭啼啼過於悲傷。如此這般委婉,試想“杜少府”也一定會感到寬慰,他所謂的那點悽悽慘慘的離別,纏綿悱惻的愁緒,也一定可以煙消雲散浮雲而去。

    所謂時代精神

    雖然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

    抱著這樣的認識,懷揣這樣的想法,這個世界會充滿Sunny。既就是分別,也不會感到孤獨寂寥。相反地卻是感到樂觀進取,不管到了何處,都會覺得好像仍在與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

  • 10 # 九日文談

    “知己”是彼此瞭解、理解和賞識而又情深的朋友。從古至今,尋覓知己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孟子說: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司馬遷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時下社會,紛繁複雜,人心叵測。不管是紅顏知己,還是藍顏知己,一旦為知己,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快,知己之間聚少離多是常態,空間已不是問題,完全能實現“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年少多才,是“初唐四傑”之一。他恃才傲物,不夠成熟,英年早逝。《滕王閣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膾炙人口。

    王勃出身於名望之家,是大學者王通的孫子,是大詩人王績的侄孫,父親是太常博士。王勃從小就能作詩賦,被贊為“神童”,不到二十歲就進士及第,年少而多才。但他恃才傲物,處處炫耀,常常因文章得罪人,這是王勃很大的一個缺陷。

    王勃不夠成熟,處事草率。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在被徵為沛王李賢的王府侍讀時,一時無聊作《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唐高宗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私藏擅殺官奴,按律當誅,遇赦被除名。還連累到自己的父親也被降官做交阯(今越南北部)縣令。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他到交阯去省親,在渡海時溺水驚悸而死,年僅二十八歲。

    《滕王閣序》是王勃駢文的巔峰之作。此文是王勃在南昌都督府的宴會上,自告奮勇,下筆立成。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深受人們喜愛,千古傳誦。

    初唐的詩人,常用五言律詩來寫酬贈應和的詩文,不僅精美合題,還具有開闊博大的氣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五言律詩的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蜀州是物產豐饒的地方,那裡的每一個城市都對三秦有輔佐之功,你並不是到一個邊遠的地方去做官。你走了,我只能遙望那邊的風景。我和你今天在這裡分別,我們心裡都充滿著離情別緒,我們都是仕宦漂泊的身不由己的人。

    雖然離別了,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存在,即使是遠隔天涯,我們仍舊像親近的鄰居一樣。我們是知己,你遠去蜀州 ,我在長安,不要因為距離而疏淡。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不要在臨分別的岔路口,像那些多情的小兒女一樣,一下子就哭哭啼啼了。

    王勃的這首離別詩,獨具一格,不同於以往離別詩的黯然悲酸,而是意境開闊,詩人志向高遠,情趣豁達,把依依惜別轉為寬慰之意,很是讓人振奮激勵。這也是初唐和盛唐詩歌的氣象所在。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王勃的名句,也是唐詩中數一數二的名句,廣為傳誦。時至今日,這兩句依然是表達友情的不二之選。

  • 11 # 長之安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的作者是初唐詩人王勃(649~676),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收錄於《全唐詩》中。

    初唐都城長安的一天,詩人王勃的朋友一一姓杜的少府將要到四川去做官,臨行前,詩人趕去相送,並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詩人深情地與朋友道別:

    雄偉的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溼佩巾。

    如何理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詩意?

    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頜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古唐詩合解》評曰: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

    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之意自在其中:“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這是詩人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開篇就展現了一片壯闊的境界,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

    一般送別詩只著眼於楊柳、燕羽、酒盞、淚痕等,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卻完全不同。這種誇張的手法跟後來盛唐的大詩人李白有異曲同工之妙,李白有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意境開闊,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唐初的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詩寫到這裡形成了起伏、跌宕。

    本人覺得這兩句話雖看似對偶鬆散,但是勝在意味獨特,不拘一格。這兩句詩我覺得與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似曾相似之感。不過這裡王勃是送別好友,這位姓杜的朋友是他在長安結交的官場中人,他們志趣相投,一見如故,互相引為知交。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長亭外,古道邊,知交半零落。”如今好友要離開長安,去蜀地任職,此去千山萬水,不知何時相見?同時官場中人,宦海沉浮,與君離別在即,千言萬語道一句珍重。

    此兩句只“離別”二字,未見一愁字,但別意顯見,無限不捨之情透過字句可品味出來。“人生能得一知己,何其三生有幸,卻偏不隨人意。”這種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都是為求官飄泊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在即,彼此在客居中話別,一句“同是宦遊人”立意高下可見,意味深遠。我們以後別居兩地,但我們並沒有分開,因為我們都是同道中人,有什麼離別的愁緒可訴呢?

    如何理解全詩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唐詩近體》評曰:前四句言宦遊中作別,後四句翻出達見,語意迥不猶人,灑脫超詣,初唐風格。

    全詩所體現的時代精神主要集中在後四句,下面我給大家淺析一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詩的境界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我們是知己,彼此相知、心意相通,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相鄰一樣。我們的友誼情比金堅,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無所不在,無時無刻,雖千里之外而近在咫盡,深厚情誼是永恆的。

    離別往往是傷感的,古代不乏送別詩,大體上都是纏綿悱惻,涕淚間依依不捨。而詩人卻一反送別詩的悲涼,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所抒發的情感卻是樂觀豁達的,意境是高遠的,脫離了送別詩狹小的範疇,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堪稱千古佳句,流傳後世很廣。當時詩人正值青春年華,初出茅廬,於帝都長安,意氣風發之際,對仕宦生涯充滿積極進取之態勢。

    詩的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才華橫溢的年輕詩人,在詩尾勸慰友人杜少府,離別時不要象小兒女一樣,哭哭啼啼。詩人灑脫的氣魄渾然於詩中,一改離別詩的纏綿悱惻,悲苦愁怨之氣,立意高遠,浩浩然大氣也。全詩中無一個愁字,然氣格深沉,多少感概讓我們自行體悟,風格較為清新,不落俗套。

    古代交通不便,一般陸路坐馬車或騎馬,水路只有手工操作的船,親友間一旦兩地分離,再難相見,一生遍嘗別離之苦。傳遞資訊,互通有無最多隻能靠“鴻雁"雲中寄書,或想象有“青鳥”來作信使。所以常用詩詞遣懷,表達離別的痛苦悲憤之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親友至交要離你而去,可能一生一世都無法再見面,不免悲從中來,忍不住潸然淚下。

    如下面這首詩仙李白的送別詩: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在詩中直抒胸意,寫盡了離別的酸楚之情。“傷心”、“別苦”、“柳條”,從這些悲酸之語中看出,多少感慨在離人的心中?

    再比如唐代詩人孟郊的離別詩:

    《古怨別》

    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

    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

    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

    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颯颯秋風裡,一對戀人依依不捨,想對愛人說些什麼,卻又語塞哽咽。心中的話兒有許許多多,但看到對方那悲傷的樣子,又難以訴說。分別後所想的只是海角天涯能共有同樣的明月。這首唐詩刻畫細膩,把人物豐富複雜的心理活動寫得生動感人,是離別詩的典型之作。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後世歷來評價很高:

    《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註雲: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

    《唐詩鏡》:此是高調,讀之不覺其高,以氣厚故。

    寫在後面的話

    初唐詩人王勃,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然而他命運坎坷,短暫的一生猶如流星劃過,不免讓人唏噓。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

    此詩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開合頓挫,意境曠達,縱橫捭闔,變化無窮。彷彿一支樂曲,以高峻處起調,忽然又落入舒緩之中,然後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卻又拖了一個尾音,餘音繞樑,意味深長,久久難以忘懷。

  • 12 # 王莉de語文時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時期的王勃所作。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中國唐朝詩歌史上並稱初唐四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所處時代,是李唐初建時期。李唐當政者,也是意氣風發,對未來勾畫著壯麗藍圖,憧憬滿滿。而這首詩,不僅彰顯了詩人王勃個人生氣勃發的少年氣質,也體現了剛剛建起的這個初唐帝國蓬勃活力的時代精神。

    王勃年少便出名,寫這首詩的時候,擔任唐高宗之子沛王李賢府上的修撰。

    修撰是個什麼職務呢?唐朝設定的有史館,派專人專門在史館掌修國史。這個人所擔任的職務,就是修撰。我的理解,就相當於現在各個地區專門編撰地方史,地方誌的機構人員。

    據《唐才子傳》中說當時出重金請王勃寫詩作文的人很多,所得酬勞相當豐厚。王勃,可謂意氣風發,名滿天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寫離別的詩。“離別”是眾多詩人寫詩的熱門話題,也是一個貼著“痛苦”標籤的話題。眾多的離別詩,也是極盡離愁別緒,黯然神傷。

    但王勃寫的這首詩歌,卻一反常態,跳出固有的框框,不寫折柳,不寫相送長亭更短亭,開篇便以工整的對偶句,寫路途上看到的山巒,城郭,這天地間的遼闊雄渾,似乎沖淡了個人的離情別意。

    第二聯,更加豪情萬丈,好男兒,志在四方啊!這離別,也是出發,出發是奔向前程的起點,就是振翅遠飛啦!何須傷感呢?自信心,欣喜心,飽滿如正在綻放的花蕾。

    第三聯,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歷來被人們所推崇。因為,裡邊除了勸勉朋友,還夾雜著朋友間的溫情。

    尾聯句,也沒有一絲一毫悲慼傷感,指出男人就像男人的樣子,不要小兒女心腸,這才是出任為官該有的樣子。

    王勃的離別詩,寫得如此壯闊,目光和心胸放得如此曠遠,正是一個朝代開啟和發展時,需要的精氣神。時序已過千年,這首詩,依然能激發人的熱情,對人生,對未來,充滿信心。

  • 13 # 知行俠

    路途遙遠苦別離,長亭揖別杳無期。

    古代交通不便,再好的友情也有分別時,再濃的思念也會遙遙無期,於是誕生了“別離詩”。

    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具有代表性和時代性。

    剖析全詩:

    首聯氣象宏大。一個“望”字,將實景與虛景巧妙融合,渲染了前路漫漫,緲不可辨。

    頷聯興味蕭散。離京遠宦,相見無期,愁上加愁,淒涼嘆惋。

    頸聯高亢入雲。詞風突轉,高潮湧起。與其悲傷,莫如希冀。只要心中牽掛,空間不是距離,不能阻隔友誼;只要心中有愛,時間不是流水,不能沖淡思念。

    尾聯樸實無華。大男人,別像女人和孩子,分別時哭哭泣泣,涕淚沾襟的。此句是叮囑,更是自語。

    其實,全詩精華都凝結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此句在當時的意義,不過是志趣相投,意氣風發的慷慨激昂。

    流傳千載到當下,更別有一番意境。

    一帶一路,幫助的是工程,交流的是文化,傳遞的是友誼,收穫的是共贏。

    這是不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劃時代意義?

    新冠疫情,國內剛剛穩定,國際日趨嚴重,口罩試劑防護服,物質物品醫療隊,廣施援手解危難,盡顯大國風範。

    這是不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道義擔當?

  • 14 # 黔山逢春

    此詩並無所謂時代精神的體現,它只寫了兩個宦遊人客中送客的事,表達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臨別時的關照和激勵。與其它送別詩相比,此詩一反其它送別詩卿卿我我,依依難捨的柔情傾訴的常態,鼓勵朋友別為離別像小孩兒和女人那樣柔弱多情,哪怕離得再遠,我們的心都是相連相通的,就像在隔壁鄰舍那樣。表現出了一種任憑風浪起,我自勇擔當的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不是早已被高維空間的生物牢牢給暗中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