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再起時xx
-
2 # 甲申十七年
嚴格說只有赤壁的一把火是奠定了三國的基礎,赤壁之戰之後是讓孫曹兩家誰也奈何不了誰,曹操不再是吞併了袁紹之後那副自信滿滿的樣子,孫權也不是內事不決外事也不決的小年輕了。
至於劉備則迎來了自己最大的轉機,渾水摸魚摸出一個國家來。
而官渡之戰,是曹、袁的爭霸戰,是曹操將劣勢拉平的一把火,沒有它,曹操也不是肯定就輸,即使就輸了,袁紹也不過是重複了幾年後曹操的經歷,還是會和劉表、孫權打一仗的。
夷陵則不是那麼重要了,沒有這把火,劉備也不可能滅掉吳國,既然鼎足三分了,就是誰也奈何不了誰,不是多一把火少一把火能解決的。
-
3 # 生活小眼睛
我是m故事裡的事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打敗曹操;夷陵之戰—孫權打敗劉備。
雖然三次戰役參戰雙方各不相同,但都是用同一種方式大敗敵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那就是火攻!
《孫子兵法》中,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火燒烏巢
官渡之戰
袁紹和曹操是當時北方勢力最大的兩個軍事集團,自然免不了一戰。於是爆發了官渡之戰,當時曹操只有2萬兵馬,而袁紹卻擁有11萬大軍。
兩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對峙了大半年後,轉機終於出現。
袁紹令大將淳于瓊領兵1萬押送糧草囤積到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曹操手下謀臣許攸獻計“奇襲烏巢、火燒糧草”。
於是曹操領兵假扮成袁軍,摸黑抄小路前往烏巢,一把大火將袁軍糧草燒了個乾淨。
而此次突襲也讓袁紹大軍迅速潰敗,曹操一舉將袁紹趕回了河北,統治了幾乎整個北方。
火燒赤壁
赤壁之戰——火燒戰船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後,揮軍南下。而劉備依附的荊州劉表卻病死了,繼任的劉琮看見曹操南下,立馬又向曹操舉手投降。
劉備無奈只能繼續難逃,途中碰到魯肅商議,最後決定孫、劉兩家聯合抗曹。曹操方面,率領15萬大軍,又收編了荊州8萬降兵,一齊行進至江邊。
但曹操聯軍剛剛合兵一處,還未形成戰鬥力,就被周瑜水軍打敗,好在傷亡不是很嚴重。
又由於北方士兵不習慣坐船,只能將所有戰船首尾相連。而這也給了周瑜放火的機會。
周瑜命黃蓋假意投降,打造10艘快船,裝上乾草,澆上火油,趁著東風直奔曹軍艦隊而來。而曹操卻以為是黃蓋率船來降,並無禦敵準備。
等到兩軍相距一公里的時候,黃蓋將10艘草船統統點火,風馳電掣般向曹操艦船衝了過去。
最終曹軍戰船全部被焚燬,燒死和淹死的將士不計其數,甚至火勢還蔓延到陸地上的曹軍大營。頃刻間,曹軍大營烽火連天、濃煙滾滾。最終曹操慘敗,逃回北方。
火燒連營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還丟了荊州。劉備氣憤之下,不顧部將勸解,率4萬大軍直撲孫權而來。孫權則派出大將陸遜迎戰劉備。
最終兩軍在夷陵地區(今湖北宜昌)對峙,直到6月大暑天氣,酷熱難耐下,劉備只能將戰船拖回陸地,並將軍帳大營搭建在樹林裡。
而此舉讓陸遜心生一計,命令士兵人手一把茅草,趁夜突襲蜀漢大營,在風口上放了一把火。而大火也順著風向蔓延開來。一舉將劉備700裡連營火燒殆盡。劉備大軍全線崩潰,最後退守白帝城。
這三把火最終奠定了三分天下
-
4 # 唐明國亮
可以這麼說,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主導了整個三國曆史的走向。
一、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
建安四年,為了爭奪華北的最終統治權,曹操與袁紹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一場大戰——官渡之戰。這場大戰本應該是袁紹勝利的,因為當時的袁紹無所顧慮,佔領的土地遼闊,兵士眾多,可以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而反觀曹操卻處在四面包圍之地,南邊有劉表、張繡,東南有孫策,內部還有一個貌合神離的劉備。曹操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決定出兵攻打袁紹,並做了一系列的兵力部署。
在官渡這個地方,曹操與袁紹對峙了幾個月。此時曹操的軍隊不僅士兵疲乏而且還面臨著糧食馬上就要用完的困境。就在這時袁紹的第一謀士許攸前來投奔,許攸知道袁紹的所有部署於是建議曹操攻打烏巢。曹操聽從許攸建議夜襲烏巢,一場大火燒了袁紹的輜重。最後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並且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為曹操南下謀取天下做了一個前提。
二、赤壁之戰,周瑜火燒赤壁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想要統一全國,於是開始向南方用兵。劉備和孫權為了對抗曹操於是組建了孫劉聯盟,並決定在赤壁與曹操決一死戰。因為曹操計程車兵大多數都來自北方,為了習慣士兵們在船上的生活,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以增加平衡。周瑜經過仔細的思考決定採用火攻。黃蓋派人送上投降書,假裝投降。暗中卻選了十艘蒙衝戰船,裝上幹荻和枯柴,並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天公作美在冬天颳起了東南風,周瑜一場大火將曹操的戰船燒了個精光,曹操的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人數都數不清。孫劉聯軍取得了大勝。
曹操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驕傲自滿,驕兵必敗。曹操的軍隊長途奔波,士氣雖然很高但是架不住疲憊;曹操計程車兵大多數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戰,連水都下不了怎麼打仗;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環境,瘟疫盛行。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赤壁之戰之後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雛形。
三、夷陵之戰,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
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劉備為奪回荊州和為了替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抵禦蜀軍。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劉備兵力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鋒芒,伺機破敵的結論。一直拖了幾個月後,陸遜認為作戰時機成熟,命令吳軍士兵各拿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一夜便攻下了四十座營寨,蜀軍全線潰敗。劉備逃到白帝城,在白帝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件事——託孤。
-
5 # 微微心語5878
不是,在諸葛亮的隆中對有講道,取荊襄之地為根據地,再取湖南四郡,然後取西川。蜀地的佔領標誌著三分天下的形成。火燒烏巢為曹操大敗袁紹提供條件,火燒赤壁透過孫吳聯盟大敗曹操,此時的劉備只是佔據荊州。魏,蜀,吳三國稱帝代表著三國的正式形成,只要漢獻帝未死,吳蜀魏沒稱帝不叫三國。而夷陵之戰是在劉備稱帝之後為報關羽之仇八佰裡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了,蜀軍元氣大傷,劉備死於白帝城。
-
6 # 當幸福來敲門2020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大火貫穿了整三國時期。但說這三把大火奠定了天下三分,我覺得這種說法並不太確切。
這三把火各有各的作用,每一次都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曹軍透過一把大火把袁紹的“生命線”徹底毀滅,讓強大的袁軍潰不成軍。可以說這把大火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火燒赤壁”,讓當時如日中天的曹操的百萬大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也讓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破滅,從而讓東吳化險為夷、劉備趁機做大。這一把火才是真正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火燒夷陵”這場戰役,是西蜀和東吳之間一次生死較量的關鍵一戰,透過這把大火,東吳轉危為安,鞏固了實力。而劉備集團則損失慘重,幾乎元氣大傷,只能退守西川,一方面修養生息,一方面“聯吳抗曹”。這把火應該視為正式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7 # 風土揚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是三國時代三次重大的戰役,三次戰役各有其重要意義。民間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三把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細品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 先來看看火燒烏巢吧。火燒烏巢發生的背景是官渡之戰。公元二00年,北方兩股最大的勢力是袁紹和曹操。袁紹佔據著冀州、幷州、青州幽州等北方大部分地區,實力雄厚,兵力的絕對數量要超過曹操。但袁軍的戰鬥力不行,趕不上曹軍。
曹操攜天子遷都許昌後,袁紹肯定是不服的。作為長江以北兩股最大的勢力,他們都想統一江北。
曹操的兵少又缺糧草,拼不起消耗,想取勝只能速戰速決。曹操在謀士的幫助下,想到了火燒烏巢的辦法,因為袁紹的糧草存放在烏巢,袁軍失去了糧草,定會不戰自退。
袁紹依仗著自己的實力雄厚,已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沒有派出得力的大將去護住烏巢,烏巢的糧草被燒後,袁紹接下來的決策又連連失誤。手下的大將張郃等人怕袁紹追責,也投降了曹操。官渡一戰,袁紹的實力大損。
經過此戰。袁曹雙方的力量發生了轉變,這是長江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三國鼎立的曹方勢力逐漸強大。
二 火燒赤壁赤壁之戰也是一場強弱之間的對抗戰。與官渡之戰的不同是,曹軍這次成了強大的一方。
在冷兵器時代,肉搏是最原始的打法。藉助於水火等自然力量,比單純肉搏要先進了許多。
弱軍要想勝強,更要想法藉助於水火的力量。孫劉聯軍裡眾多智者的碰撞,根本就沒有打算釆用最笨的肉搏。他們共同想到了火攻,為了用上大火,孫劉聯軍連番上演了反間計、離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計謀。火燒赤壁前的準備過程,也是各種計謀的落實過程。隨著曹操的不斷中計,赤壁之戰的戰局早已決定,只等著黃蓋點起大火了。
孫劉聯軍趕走曹操後,馬上進行了地牌上的瓜分。劉備趁機戰據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這是他和諸葛亮做夢都想得到的地方。尤其是劉備,被人追打多年,一直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以荊州西進可佔據巴蜀;順著水勢一路向東,可以直取孫權的江東;由此向北可以直攻曹操。得到這塊地方,何止是三分天下。
孫權也明白這點,此估心裡像添了堵,一直想奪回荊州。為此還鬧出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話。接著魯肅和諸葛瑾輪番來到蜀國,為討回荊州他們不惜受辱。荊州也是夷陵之戰的導火索。
三 夷陵之戰。關羽被殺失掉荊州後,對劉備的打擊很大。為什麼會這樣呢?荊州的重要性上段已經講過,失去荊州等於堵死了劉備出川的東大門,直接影響了劉備開創大業的計劃。因此劉備要不惜一切代價拿回荊州,同時也要為關羽報仇,給關羽一方的勢力有個交待。
按照諸葛亮的看法,奪回荊州這件事是完全可以緩後的。但諸葛亮勸不住劉備,能勸劉備改變計劃的法正不在。
火燒夷陵後,西蜀的實力受損,劉備不久也鬱悶成病,很快就死掉了。隨後阿斗繼位,阿斗哪趕得上其父劉備。劉備若在,能減掉諸葛亮身上的部分負擔。劉備死去,諸葛亮要內外兼顧,在外討魏時,還要想著國內別出亂子。偏偏阿斗又不省心,相信佞臣。
小結,火燒烏巢讓曹操統一了北方;火燒赤壁又削弱了曹操的力量,為孫劉兩家的崛起爭取了時間;火燒夷陵又限制了川蜀的力量。三方力量相互平衡,相互依存,又相互爭鬥,這就是三國,一個遺有眾多精彩故事的奇妙時代。 -
8 # 小四帶您看趣事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火的存在縱橫在各大戰爭中,黃巾之亂皇甫嵩長社一把大火殺敗波才,解決了黃巾起義的半壁江山;濮陽之戰一把大火差點讓一代梟雄曹操壯志未酬身先死;官渡烏巢之火,助曹操一統北方;博望坡火計和新野大火,拯救了劉備陣營,方有後來的赤壁;赤壁一場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夷陵一把火,使得蜀國從此一蹶不振;自此之後,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火燒橫江鐵鎖!皆是左右了一時的格局。今天小四來談一談這幾場戰役。
第五名:夷陵之戰夷陵之戰中,劉備禦駕親征,親率王師東伐吳國,對陣於夷陵之地,連營數百里。名列三國“三大戰役“之一,陸遜一把火,終結了相持數個月的戰鬥。蜀國接連經了關羽敗走麥城,張飛為叛將所殺之後,迎來了劉備身死白帝城,自此三兄弟(演義)的時代徹底落幕。
第四名:長社之戰東漢末年,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黃巾之亂,波及大漢十三州其九,浩浩蕩蕩危及洛陽。黃巾軍共分三路大軍,宛城張曼成、潁川波才以及鉅鹿張角,其中以波才部最為致命,接連擊敗朝廷大軍,逼迫洛陽!皇甫嵩趁天乾物燥,放火燒營,一舉擊破了波才部,逆轉了黃巾之亂的勝負。
第三名:赤壁之戰赤壁,絕了曹操生前統一的路,也奠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周瑜巧施反間計、苦肉計、火燒赤壁可謂是出足了風頭,然而赤壁大敗的原因還是出在曹軍本身的原因。曹操在烏巢一把火燒出來北方霸主,在赤壁又一把火燒出來吳蜀兩國,可謂因果。
第二名:烏巢之戰官渡之戰,曹操方頻臨敗亡,袁紹的攻勢越來越猛,而曹操卻無甚辦法,許攸的叛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烏巢,是整個戰爭的節點!曹操親率兵馬,千里奔襲烏巢,無數次險象迭生,終於功成,一把大火終結了袁紹的北方霸主,一把火成就了曹魏的帝業,與赤壁對比之下,可謂成也火計,敗也火計。
第一名:上方谷之戰上方谷之戰僅僅是虛構的戰鬥,但是將諸葛亮的天命不在蜀漢表現的淋漓盡致。諸葛亮用火一生,終是折在了天命之上,一場雨,救了司馬懿,救了曹魏。此戰之後,諸葛亮身死,正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9 # 月夜luck
在三國時期有三場火戰的出現直接奠定了三國曆史的走向,這三場火戰就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連營。
01、火燒烏巢讓曹操成功統一北方。
火燒烏巢是發生在官渡之戰,當時袁紹手下的許攸給袁紹提出建議,說袁紹的優勢就是糧草充足,可以用這個優勢直接拖垮曹操。可是袁紹並沒有採納許攸的建議。之後許攸投靠了曹操,告訴了袁紹糧草所在地就在烏巢。之後曹操就讓人火燒了烏巢的糧草。正是這次火燒,為官渡之戰奠定了基礎。也是官渡之戰的勝利讓曹操成功統一北方。
02、火燒赤壁從此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當時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抗曹。這時諸葛亮使用離間計讓曹操將自己僅有的水軍大將擊殺,並且聽信了龐統的意見,認為將戰船連線起來對於不熟悉水站計程車兵更加有利。之後派黃忠詐降,小船自燃,借東風成功將曹操擊敗。從此之後三國局面開始出現。
03、火燒連營讓魏蜀吳天下三分。
當時劉備為了報孫吳的殺關羽之仇,就帶著大軍進攻孫吳。當時天氣炎熱,劉備就讓士兵在山林中休息,用來緩解酷熱的環境。但是對方的孫遜就找到了機會,對蜀軍發起了火攻。當時正值天氣炎熱,周圍都是易燃之物,很容易就燒了起來。蜀軍混亂,更是被孫遜攻營。也就導致了之後的夷陵之戰劉備的失敗。從此之後天下三分的局面徹底穩定了下來。
-
10 # 蕭文昌
肯定的回答!是的!三把火確定三國格局!
第一把火,火燒烏巢的官渡之戰,奠定曹操在北方的統治不可撼動官渡之戰後,曹操雖然花了幾年時間才佔領北方之地,合計青幽並冀四州,加上曹操原有的徐州、兗州以及荊州部分,這些地區在當時都是天下最富庶得地盤。
雖然當年黃巾起義使得中原離亂,但經過曹操得屯田實行,中原地區畢竟底子厚,迅速恢復過來!
此時曹操一下成為天下第一諸侯,勢力不可阻擋!
所以諸葛亮才發感慨;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諸葛亮也認為曹操羽翼已成,非協天下大勢而不能討之!
再說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是古往今來說的最多的一場戰爭,赤壁成就周瑜之名,同樣也給處於困境的劉備一絲喘息之機。
赤壁過後,北方暫無南侵之力。
關羽孫劉聯軍放還曹操之事,根據歷史記錄和現實猜測!
應該是劉備集團在火燒赤壁之後,馬上考慮到曹操失敗,孫劉翻臉問題。
所以應該是劉備集團暗中放水,使得曹操離開,希望借曹操這個壓力讓兩家不至於馬上翻臉。
消滅第三方之後,聯軍翻臉、古往今來太多。 最現實的就是美蘇結盟對付納粹。德國今天被佔領,晚上美蘇就翻臉。最後,陸遜的火燒夷陵,最終使得劉備失去一統天下最後的機會
在夷陵之戰前幾年,劉備剛剛佔領益州,緊跟著在漢中打敗曹操,此時的劉備勢力達到巔峰期!
理論上劉備此時具備天下第一諸侯實力,然緊跟著關羽敗走麥城,丟失荊州全部,是的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方略失去意義。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喪師荊州,接著又“怒而興師”兵敗夷陵,剛剛積累的家底又敗了乾淨。
此時的曹孫劉三家皆以失去主動發起全面戰爭的能力!
都在蓄勢待發,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北方地區始終是中國潛力最大的地區。
所以曹魏實力漸漸又起來,所以才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都是以小博大,奈何劉禪無能啊。
(以小博大就是當你和一個比你實力回覆塊的人同時發展,你肯定發展沒有對方快,同樣的時間,拖得越久你就越虧,所以往往在一場對峙中,誰做的行為最危險,最急切,我們就可以判斷他們發展速度已經落後我們。
比如美蘇爭霸失去的蘇聯。往往行為就比較危險。 )
-
11 # 我是一個存在483
官渡之戰,那是曹操與袁紹對峙,袁紹大佔優勢,曹操不得已,劍走偏鋒,才使用奇計火燒烏巢,大敗袁紹。氣死袁紹,才有後來的曹操一統北方!
赤壁之戰,統一北方的曹操南下過江,想一統全國,卻遭到南方吳國為首的反對派聯合,曹操與盟軍與赤壁交戰,周瑜使用反間計,火攻連環船,火燒赤壁,大敗曹操,使曹操再無精力南下!
夷陵之戰,劉備為關羽報仇,親自率軍攻伐孫吳,卻被陸遜火燒連營,使劉備客死白帝城,成就陸遜威名!
真正奠定天下三分的為赤壁之戰!
-
12 # 歷史吃瓜客
東漢末年有三位重要謀士分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進獻了戰略性建議,同時指向一統天下。但是事與願違,三條建議不可能同時實現,博弈的結果正是三足鼎立。下面咱們看看這些戰略是什麼,又是怎麼實施的。
奉(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由荀彧為曹魏集團提出的戰略決策,執行起來就由“奉”變成了“挾”,也是歷史的必然。這個戰略定位就這一句話,正如曹操本人所說,他是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從此曹操先後掃平了呂布、袁術、張繡、袁術、袁紹和馬超、韓遂,南止步於赤壁,西南止步於漢中。可以說,曹操實現了戰略決策的一半,統一了北方,而這個過程起到決定性的勝利就是官渡之戰。
火燒烏巢袁紹在打敗公孫瓚以後,擁有了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準備虎吞天下,主動攻擊曹操,陳兵官渡。在經過前期白馬、延津等試探性攻戰以後,雙方回到官渡展開陣地戰,形成僵持。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富足,看似穩操勝券,曹操馬上堅持不住了。這時荀彧力勸曹操一定要頂住,到了“以奇致勝”的時候。果然,許攸帶著“奇”來了,獻出了火燒烏巢的計策,從此袁紹的優勢蕩然無存。所以說,火燒烏巢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完全沒有問題。
諸葛亮和魯肅不謀而合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告訴劉備,曹操得天時統一了中原地區,不可與之爭鋒,東吳已歷三世,不可相爭,只可引以為援。所以,劉備應該佔據荊州,西取益州,窺視漢中。
魯肅對孫權說,曹操難以除掉,只能暫時固守東吳,以觀天下形勢,徐圖緩進。如果劉備投降曹操,長江天險雙方共有,東吳就沒了任何優勢,所以只能聯合劉備。
正是諸葛亮和魯肅的不謀而合,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形成。
赤壁大戰曹操到達赤壁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主要兵力是袁紹和劉表的降兵,《三國志》多處記載大都水土不服生了疾病。所以,周瑜採用黃蓋詐降火攻之計,一舉打退了曹操。從此,直到被司馬家族取代,曹魏集團都沒有跨過長江。
經過這次大戰,孫權儘管保住了江東,但是損兵折將,卻寸土未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劉備成了大贏家。所以孫劉聯盟逐漸瓦解,矛盾日益突出。進而孫權和曹操聯合,南北夾擊打敗了關羽,奪得了荊州。
夷陵之戰既然孫權奪取了荊州,劉備不得不攻打東吳,最後被陸遜一把火燒了七百里連營。雙方在交戰時,曹丕正是扮演漁翁的角色。所以,從此孫劉兩家認清了形勢,重歸和好,相安無事。
綜上所述,三方勢力的形成得益於各自正確的戰略定位,正是這三次“火燒”實現或者阻止了決策的部分實施,博弈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13 # 太史春秋
嚴格來講,不是!應該是火燒赤壁這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但是這樣講也並不太確切。我從這“三把火”發生的時間和在當時所引發的後果來進行分析。
官渡之戰,曹操火燒袁軍烏巢糧倉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此戰可謂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的大決戰。
當時的袁紹算是北方的霸主,將廣兵精,非常強悍。而曹操創業時間還不長,正處於成長初期。
樹立必勝信心
官渡之戰時,袁曹雙方的兵力懸殊接近十比一,再加上曹操在決戰前曾追剿劉備和呂布等,往返奔襲,兵馬疲憊,糧草不足。
因此,面對官渡強大的袁軍,曹操也曾失去信心,看不到希望。甚至給留守後方的荀彧寫信,表明糧草不足,士氣低落,打算退軍。荀彧回信分析戰局,認為袁紹必敗,為曹操樹立了決一死戰的信心。
應該說荀彧的分析和建議,是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前提。因為荀彧在給曹操的信中提到,如果一旦退兵,袁紹大軍便會趁勢追擊,屆時曹軍將一敗塗地。因此,不如堅守,尋找取勝的機會。
曹操非常善於用兵,在與袁紹對峙時,用計迫使袁紹分兵,然後偷襲白馬。幾場小仗下來,不僅取得了勝利,而且還斬殺了袁紹的兩員大將:顏良、文丑。
曹操還善於攻心,割掉俘虜和戰馬的舌頭、耳朵,扔到袁紹軍前,引起袁軍的極度恐慌。
戰事的轉機
雖然曹操斬殺了顏良、文丑,但並未傷及袁紹的元氣,曹操仍然處於被動狀態。但就在這個時候,戰局卻迎來了新的轉機——謀士許攸投降。
許攸本來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因袁紹剛愎自用,不聽從許攸的計策,再加上許攸的家人犯法被抓,所以,許攸一氣之下便投靠了曹操。
在許攸的建議下,曹操偷襲了袁軍位於烏巢的糧倉,並放了一把大火,將所有糧草燒得一乾二淨。於是,袁軍上下驚慌失措,不戰自潰。曹軍趁勝追擊,袁紹一敗塗地,僅僅帶著幾名隨從倉皇逃竄。袁紹兵敗,曹操佔領了袁紹原有的屬地和城郭,快速成長為北方的霸主。
因此,這一把火僅僅是奠定了曹操一統中原的霸主地位,此時的劉備還在東奔西跑,連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地都沒有。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全國仍然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三分天下還沒有一點影子。
火燒赤壁,孫劉結盟,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曹操一統中原之後,便有了征服南方、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雖然當時全國仍然群雄割據,但除曹操之外,最具實力的應該是東吳。因此曹操帶領八十萬(號稱)大軍,披荊斬棘、揮師南下。
偏安一隅的東吳,雖然歷經三世,民富兵強,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但在曹操大軍壓境之下,仍然惶恐不安,甚至不少大臣建議直接投降曹操。
不得不說劉備非常具備戰略眼光,從中看到了可趁之機。準備協同孫權共拒曹操,如果敗了,吳國滅亡,與己無干,自己頂多和之前一樣一無所有;如果勝了,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分享勝利果實。因此便有了諸葛亮舌戰群儒力主抗曹的故事。
據《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的規模並不大。由於演義小說的演繹,為了迎合百姓擁劉反曹的思想,赤壁之戰的規模及意義被無限誇大。
因此,赤壁之戰的勝敗原因也引起後世許多史學家的爭議。有的人認為,曹操敗於赤壁的原因在於:兵士水土不服,軍中流行疾病。
所以說,三國三把火之一的赤壁大火完全是小說家人為地誇大了它的規模。從戰略上來講,曹操兵敗的原因完全在於孫劉結成了聯盟。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是團結的力量。
曹操想滅掉吳國,是一種願望和理想而已。但對於孫劉來說,卻涉及到身家性命。因此,以命相博當然強於一種願望的實現。這便是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所在。
曹操兵敗逃回北方,孫劉兩家便分享勝利果實。特別是劉備,獲取的利益最大,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成為了一方諸侯。加上與孫權結為聯盟、曹操又被傷了元氣,所以才呈現出了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勢。
火燒夷陵,劉備兵敗,三足失衡赤壁之後,三分天下的局勢已經形成。劉備隨後攻取了益州,進位漢中王,可謂順風順水。或許是走得太快,忽略了與孫權的關係已經交惡。
再加上駐守荊州的關羽爭攻近利、大意失荊州,劉備悲憤之餘,終於決定向曾經的盟友——東吳開戰。
然而遺憾的是,夷陵之戰中,不善軍事的劉備被東吳火燒連營,敗得一塌糊塗,蜀漢集團元氣大傷,劉備本人也因此悲憤交加,在白帝城託孤之後便與世長辭了。從此三分天下的局勢被破壞。
從三國的這三把火來看,第一把官渡烏巢之火,僅僅是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當時全國仍然群雄混戰,並未形成三足鼎立的走向。第二把赤壁之火,促使孫劉結為聯盟,曹操兵敗,才開啟了三分開下的格局。而第三把夷陵之火,使三足鼎立之勢失去平衡,最致命的是導致孫劉聯盟瓦解,給了雄據北方的曹魏集團各個擊破、一統天下的可趁之機。
-
14 # 文史學徒夢九霄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分別對應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與其說三把火奠定了三分天下,不如說這三把火逐步穩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赤壁之戰徹底讓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具體分析如下:
一、官渡之戰,曹操一統北方奠定基礎
官渡之戰看起來是袁紹主動進攻曹操,其實是曹操早有準備的一場戰爭,當袁紹一直對付老對手公孫瓚,並終於把公孫瓚消滅的時候,回頭發現曾將的小弟,曹操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視了,再不下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但是官渡之戰也不像傳說的那樣以少勝多,畢竟仔細分析袁紹的兵力,能帶的基本都帶上了,但是高幹,還有兩個兒子並沒有隨軍出征,可見袁紹當時的後方也不見得那麼穩固。
而曹操在袁紹打公孫瓚的時候,快速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兵數也不少,最後雙方互有勝負之後,反而在官渡這個地方來了場出乎意料的戰鬥。
袁紹這個人太優柔寡斷,手下謀士都不怎麼齊心,這裡面有個牛人就是許攸,因為內部矛盾投降了曹操,這才引出了火燒烏巢,斷了袁軍的糧草,袁紹無心再戰,隨後退兵。
但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和袁紹的拉鋸戰還在進行,只是在袁紹死了之後,因為袁紹兒子不合,才逐步蠶食了袁紹的地盤,最終一統北方。
所以這把烏巢之火,不過是加速了袁紹的滅亡,還沒有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北方的統一卻由此形成。
二、赤壁之戰,劉備才是大贏家
赤壁之戰本來是一場曹操要和孫權會獵與吳的戰爭,結果劉備這傢伙鑽了孔子,諸葛亮和魯肅搞了個孫劉聯軍,孫權又是血氣方剛,不想像曹操妥協,才打的這麼一場戰爭。
赤壁之戰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少勝多,東吳的周瑜其實分析的比較到位,曹操北方軍隊加上收編的荊州軍隊最多二十五六的樣子,這裡面還有補給人員,而且曹操不善水戰,所以周瑜管孫權要五萬精兵就敢保證破敵,孫權當時全部家底就三萬精兵全給了周瑜。
而劉備和劉琦也都各有一萬的水兵,這下剛好可以抗衡曹操,曹操運氣不好,趕上了軍隊疫病,長江水戰就最怕風勢不對,周瑜抓住機會趁勢一把火把曹操燒走了。
趁著曹操的撤退,劉備抓住機會,佔領了荊州主要的地盤,美其名曰管孫權借的,從此有了立足之本,隨後養精蓄說,趁勢拿下益州,這讓三分天下的格局此刻基本形成。
三、夷陵之戰,真正穩定了三分天下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東吳和蜀漢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了,此戰陸遜也由此名震三國,劉備借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恨,發起了一場舉國戰役,劉備按理說打仗經驗豐富,要敗也不會敗的這麼慘,偏偏失敗了。
也許是過於自大,也許是有了地盤之後膨脹了,反正被陸遜一把火燒到了白帝城託孤去了,而這場戰爭的失敗,讓當時的蜀漢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如果魏吳同時發起攻擊,後果不堪設想,估計就不是三分天下了。
但是無論孫權,陸遜還是諸葛亮都敏銳的意識到,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雙方默契的再次和好,組成同盟,穩定了當時的格局,才算真正把三分天下的格局定格了。
總結:火燒烏巢可以說是三分天下的基礎,北方的統一,加上江東的穩定,其餘的荊州,益州當時還在劉表和劉璋手裡所以算不上三分天下;火燒赤壁,劉備趁虛而入,多年積累抱負得以達成,佔領了荊州益州,算是暫時形成了三分天下;火燒夷陵之後,蜀漢和東吳再次和好,避免了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算是真正的形成了三分天下,才有了後來的南征北戰,三國紛爭。
-
15 # 臨石觀海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都對局勢產生了極大影響,且都運用了火燒的策略,但區別還是有的,官渡之戰火燒烏巢是曹操燒了袁紹糧草,而赤壁則是黃蓋燒了曹操戰船,而夷陵則是陸遜火燒劉備軍營。而三大戰役也有各自的戰略意義,火燒烏巢,決出了北方霸主,火燒赤壁,初定天下三分,火燒夷陵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均勢。
官渡之戰,決出北方霸主官渡之戰是當時勢力最強的袁紹對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當時的袁紹坐擁四州,帶甲數十萬,是首屈一指的豪強,而曹操雖然有天子在手,但論實力,遠不及袁紹。
但戰爭是瞬息萬變的,就在曹操彈盡糧絕之時,許攸來投,使曹操得以實施搏命一擊—火燒烏巢。曹操得手後,袁紹大軍直接崩盤,隨著張郃,高覽倒戈,曹操直接逆轉取勝。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會明,瓊等望見操兵少,出陳門外,操急擊之,瓊退保營,操遂攻之。—《資治通鑑》
而此戰曹操重創了袁紹,得以崛起,北方第一諸侯由此易主,曹操睥睨天下。
赤壁之戰,初定天下三分曹操在一統北方之後,揮軍南下,在兵不血刃的拿下荊州後,兵鋒直指江東,而潰敗的劉備與恐慌的孫權走到了一起。
在周瑜的帶領下,黃蓋詐降成功,一把火燒殘了曹操大軍,加上水土不服,瘟疫肆虐,曹操不得不狼狽撤軍。
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三國志》
此戰擊碎了曹操平定江東的戰略構想,而劉備孫權瓜分勝利果實後,實力都有所上升,特別是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一方諸侯,受益匪淺,為之後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為什麼說此戰是初定三分天下呢,因為當時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都還在,但又無力發展,前景堪憂,而孫權,劉備經此一戰卻已露崢嶸。
夷陵之戰,奠定三國鼎立劉備在痛失荊州,關羽遇害之後,立志報仇雪恨,於是在稱帝后馬上集結大軍,殺奔東吳。
但在陸遜卓越的軍事能力下,老炮兒劉備翻車了,還是一把火,火燒連營,而奪回荊州的夢想也化作了一陣濃煙。
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三國志》
此戰之後,蜀漢直接被打殘,戰略中心轉向國內,而隨著蜀漢國力的下降,魏蜀吳之間又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就是吳蜀聯合方能抗曹,而正是這種均勢,使得三國格局保持了數十年的穩定,所以說夷陵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總結:綜上所述,三國三大戰役都採用的是火燒的策略,但不管形式還是戰役的意義還是有所不同的,每場大戰都決定了天下的走勢,但其影響又是階段性的,具有各自不同的意義。 -
16 # 舊事舊人歷史說
亂世新分三把火:從雙雄角逐到三國鼎立。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大火奠定了天下三分。題主這個問題相當有趣,很值得思考。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是這三把大火奠定並最終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首先,我們來說東漢末年的第一把大火——烏巢之火。公元199年,為了消滅盤踞在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袁紹親自統領十萬大軍,意圖奪取整個淮河以北的中原霸權。曹操聞聽袁紹領兵南下的訊息之後,立即集結大軍與之對抗,在袁曹兩軍對峙相持不下之際,曹操當機立斷,聽從了從袁紹處投奔自己而來的好友許攸的建議——突襲烏巢,一把大火燒盡了袁紹大軍的糧草輜重。訊息一經傳出,袁紹大軍軍心大亂,曹操趁勢進攻,一舉攻殺袁紹大七萬餘人,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全面勝利。從此之後,稱雄北方數十年的袁氏集團一蹶不振,不久便被曹操完全消滅,至此,黃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完全由曹氏集團掌控。而如果不是烏巢的那一把火,以曹操當時的實力,很難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其次,我們再來說東漢末年的第二把大火——赤壁大火。曹操統一北方之後,自得意滿,想挾勝利之威,一舉吞併江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做好充足的準備之後,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南下與孫劉聯軍大戰於赤壁,在劉備軍師諸葛亮和東吳將領周瑜的策劃下,以火攻大敗曹軍。赤壁這一把火,使得曹氏集團實力大損在短期內,再也無法對江南進行大規模進攻,趁著這個空隙,劉備和孫權日益壯大,三分天下的基礎,因此形成!
最後,我們再來看夷陵這一把大火。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剛剛繼位的蜀漢昭烈皇帝劉備藉口為兩位兄弟報仇,向東吳政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意圖統一整個江南。戰爭初期,劉備軍隊勢不可擋,所向披靡。後來因為劉備得勝而驕,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原本勝利在望的蜀漢大軍,瞬間葬身火海,劉備一敗塗地。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雖然已經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是遠遠還沒有到可以雄視天下的地步,而官渡之戰的勝利則成就了他,成就了曹氏集團!而如若沒有烏巢的那一把火,他的成功之路也許會很艱難!同樣,赤壁之戰的那一把大火成就了劉備,因為在赤壁之戰以前,劉備東奔西逃若喪家之犬,而赤壁之戰那一把大火之後,劉備漸漸有了實力有了穩定的根據地!而夷陵大戰的那一把火,這使得魏蜀吳三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一種相對和平的亞平衡!可以這樣說,真正的三國是從夷陵大戰結束之後開始的!
-
17 # 活出豪氣來
我覺得這三把火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戰的火燒烏巢。官渡之戰的勝利,使得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向後推遲了一百餘年。試想,如果袁紹在烏桓的支援下,打敗曹操取得勝利,那當時的中國北方很有可能建立一個契丹一樣的少數民族政權。至於火燒赤壁,火燒夷陵,只是把當時漢民族內部的統一時間推遲了,是家火,不是野火。家火燒有盡,煮豆燃豆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18 # 清山雅舍
前言
題述三次“火燒”分別對應著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就是常說的三國三大戰役。那麼既然是公認的三大戰役,自然可以說是對三國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換言之,它們奠定了天下三分也是不錯。下面談談對這種說法的一些個人理解。
如何奠定天下三分天下三分指的必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家鼎足割據,那麼這三大戰役之所以入選,都是因為對這種形勢起到了至關重要、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影響。下面我們逐一分析印證:
1、官渡之戰,決定曹魏存亡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在三國前期進行的一場終極對決。戰爭的結果將直接決定誰才是北方的真正老大。當時的形式,雖說曹操的勢力面積不算小,橫跨司州、兗州、豫州、徐州、青州部分地區,但是從兵力和糧草這種戰略儲備實力上來看,是遠落後於幽冀並青之王袁紹的。為啥?因為曹操佔據的地區,漢末連年戰亂不休,早就禍害得不成樣子了,是當時民生破壞最嚴重的的地區。所以,袁紹的南征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勢在必得的。
曹操如果輸了官渡之戰,就意味著黃河天險將不復存在,兗州門戶大開,接下來袁紹可以從容地不斷增兵,攻略曹操勢力的腹地,兵鋒直指曹魏的首都許昌。那麼有人質疑,曹操就算輸了官渡之戰,大不龜縮許昌、洛陽等大城、一邊堅守,一邊遊記,再拉攏幾個同盟幫忙,總是還有戰略空間可以騰挪的。
說這話的人一定沒有考慮大勢,什麼叫大勢?兩隻老虎在打架,豺狼狐狗是不敢摻和,但是一旦有一隻老虎戰敗負傷而逃,這時還不敢嗎?甚至為了討好勝利的老虎,一要多少踩一腳才好。那麼,在現實中也一樣,大如劉表、韓遂、馬騰,小到劉備、昌豨、黃巾餘寇,都會在看清風向後,一撲而上,分享勝利果實。曹操那時的對手,就會是天下人,名義都現成的:救援漢天子,清君側,誅曹操。所以說,曹操在官渡之戰如果輸了,哪怕是躲到長安,藏進關中不出來,恐怕也是難以再有出頭之日。所以官渡之戰確實決定了三分之中的曹魏不被扼殺。
2、赤壁之戰,決定蜀漢存亡
赤壁之戰前,劉備就快要山窮水盡了,而東吳還好一點,畢竟還有現成的根據地。所以官渡之戰的勝利,劉備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赤壁之戰輸了,東吳雖然也有危險,但是畢竟江東基業未丟,仍有一拼之力,就算亡那也是以後的事。可是眼下劉備往哪裡逃?荊州被曹魏佔領了,劉備就只剩下了益州和交州。無兵無權的,去了益州也是白搭;交州就更不用考慮了,去了能養老就算是有福報了。所以,正是因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使劉備有了荊州的根據地,才有後來的奪取益州,蜀漢才有建立的條件。
3、夷陵之戰,決定東吳存亡
雖說,夷陵之戰受損最大的是蜀漢,但是一旦劉備贏了夷陵之戰,那麼東吳就危險了。為何如此說呢,難道東吳丟了個荊州就會滅亡嗎?之前不是還說江東基業有一拼之力嗎?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大大小小的生死競爭中,睿智的決策層都會有這樣的選擇:如果局面是兩弱一強,一定是兩弱聯合對付強的;如果是兩強一弱,基本就要兩強先將弱的清場,以免漁翁得利,然後兩強再行對決。
是了,如果夷陵之戰輸了,劉備在荊州開啟局面以致拿下整個荊州,恢復之前的版圖,那麼三國的局勢就變成東吳最弱。這時,蜀漢和曹魏很有可能達成默契,先平分東吳,大家墊墊肚子再說。好在陸遜幫東吳翻盤了,這種情況被扼殺了。所以,夷陵之戰也是與東吳的存亡息息相關的。
結語綜上分析,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的確是三個大的局勢轉折點,直接決定了魏蜀吳三家的生死存亡,所以題述說法成立。
-
19 # 西風悍馬
冷兵器時代,人們能夠用於作戰的武器比較少,能夠改變戰爭走向的兩大利器分別是水和火。《孫子兵法》中有專門描寫戰爭中火攻的《火攻篇》,一把火有時候能夠改變一場戰爭的走向,而一場關鍵戰爭又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三國時期的三把火,主導了整個三國曆史的走向。
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
第一把火發生在公元200年10月,曹操親率騎五千火燒烏巢。公元200年,自董卓進京以來10年中原大混戰結束,北方中原只剩下袁紹和曹操分據黃河南北對峙。為了能夠統一北方,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爆發了官渡之戰。官渡之戰袁紹佔據優勢,雙方對峙長達半年的時間,曹操一度準備撤軍,但最終卻憑藉火燒烏巢扭轉了整個戰局。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曹操這把火,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黃蓋火燒曹軍
第二把火更加出名,黃蓋獻出苦肉計詐降曹操,一把大火燒了曹操連在一起的戰船,使得曹操統一天下的願望落空。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
於是,選取蒙衝戰船十艘,裝上幹荻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詐降之日,黃蓋準備了幾十艘蒙衝、鬥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牙旗,在船後繫上走舸。黃蓋遂令燃點柴草,同時發火,著火的船隊乘風快速向前飛駛,衝向曹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
第三把火發生在公元222年7月,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夷陵之戰劉備有兩個考慮,一方面是要奪回荊州,另一方面是為了替關羽報仇。這場戰役延續了15個月,從公元221年7月一直到公元222年八月。開始是蜀軍進攻,吳軍防守,之後雙方在夷陵相持七八個月時間,最後是陸遜反攻。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
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夷陵之敗,讓蜀國國力大損,本來因為關羽失荊州已經非常弱小的蜀國,更加虛弱,劉備更是在次年病死白帝城。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那麼夷陵之戰則標誌著三國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三把火定三國!官渡之戰,曹操一把火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一把火三分天下;夷陵之戰,一把火燒出三國。無怪乎後世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
20 # 李飛熊
是這樣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均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官渡之戰事關曹操勢力集團的存亡,赤壁之戰事關劉備、孫權的存亡,夷陵之戰是劉備、孫權實力的調整。這三把火,一步步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火燒烏巢官渡之戰時,袁紹實力強,而曹操實力弱。在前線,曹操只剩下不到一月的糧草,將士疲憊,後無援兵。此時的曹操,處境十分危險,就連曹操本人都產生了動搖。
好在曹操的謀士荀彧清晰地看清了形勢,認為袁紹軍隊也到了極限。在此關鍵時刻,誰若後退,誰便會陷入被動,甚至被對方消滅。曹操堅定了信念,決定和袁紹死戰到底。
那麼,在糧草耗盡之前,曹操便需要對袁紹造成極大的打擊。曹操一直關注袁紹糧草訊息,曾派人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草。後來,袁紹把大量糧草屯於烏巢,且沒有聽從謀士建議,對糧草防護不嚴密。
在這關鍵時刻,袁紹手下謀士許攸,因為貪財和遭到其他謀士的打擊,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把袁紹軍中虛實和盤托出。曹操相信了許攸的話,採取果斷行動,親自帶領軍隊前去焚燒烏巢糧草。
最終,曹操集中兵力死戰,大破看守糧草的淳于瓊,燒燬烏巢全部糧草。袁軍聽說訊息後,軍心不穩,士無鬥志。袁軍全線大敗,袁紹只帶領八百騎兵渡過黃河。
歷時九個月的官渡之戰,因為烏巢這一把火,使得曹操前後殲滅袁紹7萬精銳,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此戰後,北方已經沒有勢力可以和曹操相抗衡。曹操後續逐漸剪滅袁紹殘餘力量,南方割據勢力和曹操集團的矛盾,成為各種勢力之間的主要矛盾。
火燒赤壁曹操吞併袁紹的地盤後,佔領的地區和兵力急劇擴大。而此時的曹操,已經進入人生的暮年,他迫切有統一全國的意願。
因此,曹操在迅速征服荊州後,向東可以進攻江東,向西可以進攻益州。在巨大的勝利面前,以曹操的心性,也難免產生了驕傲的情緒,對形勢的判斷過於樂觀,想要吞併江東,則益州可以不戰而下,快速實現全國統一。
孫權在魯肅、周瑜的支援下,堅定了抗曹的信心,和劉備結成統一戰線,孫、劉聯軍共同對抗曹軍。
曹操手下大多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戰。為了克服船隻的顛簸,曹操命人把船隻連線在一起,使得士兵在船上如履平地。
東吳武將黃蓋,在分析了雙方態勢後,決定採取詐降和火攻相結合的計策。此時,曹軍中疫病流行,而且黃蓋火燒赤壁後,孫劉聯軍直攻曹軍。曹軍來不及組織有效抵抗,人馬溺死無數,最終曹軍大潰敗。
赤壁之戰,事關孫、劉集團的存亡,三方主力頭投入到戰鬥中。孫劉聯軍勝利後,曹操喪失了統一全國的機遇,再也無力南下,孫劉集團勢力得到長足發展,使得歷史走勢,開始朝著三分天下發展。
火燒夷陵赤壁之戰後,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孫權和劉備爭奪荊州,孫權和曹操爭奪淮南。三方勢力,都極力壯大自己實力,想要在奠定三天下的版圖的同時,盡力擴張自己勢力。
爭奪漢中以劉備勝利告終,爭奪淮南以曹操勝利告終,爭奪荊州以孫權勝利告終。劉備失去荊州後,自然無法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不甘心失敗的劉備,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夷陵之戰。
只是東吳在陸遜的領導下,火燒連營八百里,大敗劉備。此戰之後,東吳確保了自己獲得荊州的勝利果實,改變了吳、蜀力量對比。劉備則元氣大傷,成為三國之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方。這種現狀,一直持續到最後。
夷陵之戰後,佔據荊州的東吳,安全上有了保障,也無意進攻蜀國。蜀國因為元氣大傷,也無力再進攻東吳,奪回荊州。而曹魏在進攻東吳失敗後,也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措施。至此,三國各自穩定了疆域,正式進入三國鼎立階段。
綜上所述,三分天下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三把大火,是整個三分天下過程中,具有標誌性的事件。此後,三國伐謀、伐交、伐戰,進入了新的戰略格局。
回覆列表
算是吧,聯軍雖初戰獲勝;但在曹軍改變方
略後,求戰不得。周瑜自度溯水攻戰,
供給困難,須力避久峙。即採納部將黃
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
以出奇制勝。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
鬆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十艘,滿載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建議利用自己兵多糧足的優勢拖垮曹操。袁紹不聽,許攸背袁投曹,並告訴曹操袁紹軍的糧草囤積於烏巢曹操便帶精騎攻打烏巢,燒掉那裡的糧草,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278年)
秦國派大良造白起進攻楚國,攻佔郢城,火燒夷陵。楚襄王的軍隊四散,於是不再迎戰,把國都向東北遷到陳地。秦國以郢城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277年)秦國武安君平定巫、黔中,秦國在此設定黔中郡。
魏國魏昭王去世,其子即位為魏安王。
三十九年(乙酉,公元前276年)
秦國武安君進攻魏國,攻佔兩城。
楚王召集東部軍隊,得到十餘萬人,又向西攻取長江以南十五邑。
魏安王封他的弟弟魏無忌為信陵君。
四十年(丙戌,公元前275年)秦國相國穰侯魏冉進攻魏國。韓國派暴鳶率軍救魏,魏冉大破韓軍,殺死四萬人。暴鳶逃往開封。魏國只好獻出八座城求和。魏冉卻繼續攻打魏國,趕走魏將芒卯,進軍北宅。魏國又割讓溫邑再行求和。
四十一年(丁亥,公元前274年)
魏國重新與齊國聯合抗秦。秦國派魏冉進攻魏國,攻陷四城,殺四萬人。
魯國魯公去世,其子姬仇即位為魯傾公。
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273年)
趙國、魏國聯合進攻韓國華陽。韓國向秦國告急,秦王不救。韓國相國對陳筮說:“事情危急了!希望你能抱病連夜走一遭!”陳筮到了秦國,拜見魏冉。魏冉冷笑道:“事情危急了吧?所以讓你來。”陳筮卻說:“不著急。”魏冉生氣地問:“為什麼?”陳筮回答:“韓國要是真的逼急了,就會轉而投靠別的國家。現在還不算急,所以再來秦國求救。”魏冉忙說:“我答應出兵了。”於是與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陽率軍救韓,八天後到達,在華陽城下擊敗魏軍,又趕跑芒卯,俘虜三員敵將,殺死十三萬人。白起又與趙軍大將賈偃交戰,設計在黃河中淹死趙兵二萬人。魏國的段乾子建議割讓南陽給秦國以求和。蘇代對魏王說:“段乾子想掌握秦國的相印,秦國想佔據魏國的領土。現在大王您讓想奪地的秦國控制相印,讓想要相印的段乾子來控制魏國土地,互相勾結,魏國的土地就會喪失乾淨!獻地去向秦國討好,好比抱著乾柴去救火,乾柴燒不完,火是不會滅的。”魏王說:“話雖是如此,但是,事情已經開始進行,無法改變了。”蘇代又勸說:“下棋時之所以重視‘梟子’,是因為這個棋子方便時可以吃子,不便時可以停止。現在大王使用智謀為什麼還不如下棋用‘梟子’那樣靈活呢?”魏王到底沒有聽從蘇代的勸告,割讓了南陽求和。南陽,實際上就是修武。
韓國韓王去世,其子即位為韓桓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