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搞笑大Boss

    以前,我真的很不喜歡看科幻片,高科技特效於我而言沒有任何吸引力,我看電影更喜歡關注故事情節和傳遞的情感。

    前天看完《流浪地球》,感覺到這部片子重新重新整理我對於科幻片的認知。它完全跳脫老套的西方科幻災難片的限制性思維,一個個故事深深地觸動著我,而且將我拉到廣闊的宇宙中,去重新看待人類世界。

    雖然人物刻畫並不細膩,故事情節也沒有太大的曲折,但是原著中大劉對於世界末日來臨時人們心理狀態的描寫和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結合原著和電影,和你聊一聊《流浪地球》帶給我的3點思考。

    1、希望,是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原著中提及,當太陽即將爆炸,吞噬地球,人類決定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

    而逃亡要經歷五個階段: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一共要歷時2500年。而我們現在生存的年代被稱作前太陽時代!

    電影是從小說中擷取地球透過木星引力區這一片段進行改編,把它具象化,故事化。透過鋪陳當時當下人類的生活狀態,以木星撞地球這一意外事件作為突破口,用高科技特效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時電影也沒有忘記原著中最核心的要素:希望。

    片中地下城的教室裡,老師問希望是什麼?班長回答“希望是這個時代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當時的我對這句話毫無感覺,但是後來,楊朵朵在全球連線呼籲救援的時候,那段語言卻一下子觸及心底。

    是啊,在太陽老化,我們帶著地球去流浪的這個時代,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是否有錢有勢,已經毫不重要。

    這個時代,人類住進地下城,生育孩子都是抽籤決定,人類連活著都難。可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希望,那就更加沒有未來。

    而劉慈欣,給了我們一個選擇,一個希望。他在原著《流浪地球》中寫道: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迴歸到我們的生活裡,當你遇到了困境的時候,你是選擇放棄,還是選擇希望?當你的孩子遭遇失敗,你是否定他,還是繼續鼓勵他,跟他一起面對?

    當你的孩子付出努力,還沒有馬上產生結果的時候,你是選擇信任等待,還是灰心喪氣。

    我相信:如果一個母親懷有希望,孩子就有希望。

    正如電影結尾的那句話: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2、感情,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最強優勢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最大的衝突,其實是人與人工智慧的選擇衝突。

    空間站裡的主機Moss應該是最先進的人工智慧,人類根據他的各種分析建議做出決策。比如引爆木星的設想,在中國救援團隊提出之前,以色列的一個團隊已經提出過了,Moss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成功率0%。

    它控制著整個空間站,冷冰冰地決策一切事宜。最後,劉培強決定要犧牲自己去點燃木星,Moss留下一句經典臺詞:“讓人類完全服從理智,真是一種奢求。”

    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人類和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是有感情的。如果沒有感情,所有人都是Moss。

    人工智慧的選擇是理智的,它在演算法上用更大的機率保證人類文明的延續,但是人工智慧卻拋棄人類最難可貴的精神,那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因為人類有希望,有愛,有感情,這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正是因為人類的不理智,我們不斷挑戰極限,不斷嘗試,才會出現生命的奇蹟。正因為人類是有感情的,我們的世界才不是冷冰冰的,人與人之間才能彼此溫暖!

    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有些父母會焦慮未來,想象著未來有很多的職業會消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該培養何種能力去應對未來。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焦慮。正如20年前,我們的父母也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會怎樣!但教育最基本的核心是永遠不會變的,我們要給孩子的就是看不見的競爭力,讓他們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有應對未來紛繁複雜的世界的能力,有面對困境微笑面對自己的能力。

    我們的孩子是人,他們有感情,有愛,就有希望。

    作為媽媽,你的眼光和格局就是孩子的未來。放下急功近利的想法,站在整個宇宙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世界,當你願意真心地擁抱人工智慧的時代,你的孩子才會擁有解碼未來的能力。

    3、親情,在災難面前更顯彌足珍貴

    原著中《流浪地球》中寫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絡幾乎沒有,人類沒有這份閒心,這是人類最忙的時代,人們無法理解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不明白前太陽時代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感情,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

    其中父母子女的親情也要完全服從於政府生死分配的安排,小說中地下城岩漿滲入,按照年齡順序乘坐電梯逃亡,男主角和其母親之間隔著倆萬名大學生,母親因此死去。

    而電影《流浪地球》中,涉及很多的親情,其中父子情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組人際關係。

    劉培強是名在空間站服役的宇航員,他肩負著帶領人類生存的使命,在兒子劉啟4歲那年,他選擇離開,將兒子留給姥爺照顧,隻身前往空間站。

    當17年後,長大的劉啟卻對父親當年的“欺騙”和“拋棄”一直耿耿於懷。

    在片中,他一開始面對父親,一直是很叛逆的表現,不聽父親的指揮,不按照父母的指示行事,但其實在心底,他們卻又是最關心彼此的人。

    父子之間的情感始終處於一種有愛卻又不表達的狀態,這樣的感情真實到觸及心底,我相信,幾乎每個子女都能在這個故事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是《流浪地球》最打動我的地方,因為它的落腳點在於人和情感,它不是一部冰冷的科幻片,在特效製作下還有最最溫情的一幕。

    當劉培強結束了和兒子劉啟的最後一次通話,駕駛著空間站衝向木星引爆的時候,淚水滑落臉龐。

    那一刻,作為母親,我想到的是我的兒子,而作為女兒,我想到的是父母,當我在抱怨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同時,我能夠理解父母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而我不懂你。我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家人,可最親的人之間,反而最不願交流。

    帶著你最親近的人去電影院看一場《流浪地球》吧,因為它能讓你體會到家的滋味,情的可貴以及愛的美好!

    也希望看完電影的朋友,去讀一讀劉慈欣的原著,它能讓你更加體味到什麼是溫情!

  • 2 # 傲天殘神

    我覺著是最後父親去促進任務完成。重啟發動機運送火石計劃是飽和性的,這才是對待滅世之災的正確態度,哪能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其實也說明了人類對這個事情付出了更多更多的代價和努力。主角們的火石在半路上的時候,就已經成功了。不似一般電影的套路計劃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主角,電影裡描述了主角一路的辛苦,其實也在對映著其他小隊的努力和困難。

  • 3 # 沐夏娛樂

    大家好,我是幸運四葉草。

    電影流浪地球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史上標新立異、前無所有的一部史詩級科幻大片,場面宏偉、氣勢龐大。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是需要頂尖的特效團隊為其錦上添花。

    而流浪地球的電影特效出乎了世界意料,場景中的石塊墜落,地球表面的冰天雪地,空間站恢宏的建模,宇宙的浩瀚無垠,,細節效果讓人真假難辨,一改中國五毛特效的標籤,其細膩程度堪比好萊塢大片,實在精彩。美中不足是作為一部科幻3D電影,其3D所帶來的層次美感稍遜,立體感帶來的視覺衝擊體驗跟好萊塢大片相比還是存在微小差距。不能帶來類似【阿凡達】3D效果中亂中有序的視覺感觀。但其緊張有序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的故事構造,無疑達到了好萊塢的級別。但是與好萊塢頂級科幻鉅製相比還缺些滋味。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惜的東西”

    電影流浪地球以希望為主導線索貫穿整部電影的始終。太陽因為能量耗盡而極速膨脹為背景,人類為延續文明而開始尋找新的生存環境,希望作為信念促使地球35億人類史無前例的團結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難。希望作為力量推動人類建設方案,發明推進器,將地球推向比鄰星。希望作為人類生存最後的火種,劉培強將空間站駛向木星壯烈犧牲。由此看來,“希望”在這部電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災難面前,人類需要的是活下去的勇氣,人類需要看到能活下去的希望。而災難一次又一次的襲來,人類的信心一次又一次的土崩瓦解,希望實足珍貴。此時絕大多數人類已經失去希望,只有極少數的人類精英滿懷希望,充滿信心,帶領全人類奮力一搏走向成功。

    “冰終究會化成水,貝加爾湖畔,終究會有兩個人釣起鮭魚”

    流浪地球是一場長達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計劃,計劃啟動後,地球將花費500年時間將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後調轉發動機,利用700年進行減速最後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比鄰星的衛星。這是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為了延續人類文明,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電影中父親是一名航天員,從小就離開了劉啟並將其交付爺爺韓子昂培養。在17年的航天任務中,父子關係的淡化為電影中期兒子對父親的冷漠埋下伏筆。而中國文化中的父子雄兵為我們帶來了最好的詮釋。影片後期父子合力拯救地球為人類文明存活帶來一線生機,以及影片最後劉培強的犧牲與不捨,兒子的憤怒與無奈,人物形象與心理活動的轉變,兒子的成長與理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整部電影達到情緒的最高點。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影片最後由經歷一系列事故的兒子和妹妹韓朵朵接手流浪地球的偉大任務,為了人類文明的繁衍繼續前進,戰鬥不止,燈火不熄。

    “活下去,這是命令”

    整部電影看來,一直在背後的聯合國政府的形象,並不光明。但其實不然,在最危難關頭,配合航天員劉培強一起協助地面,並提供方案,為拯救地球付出努力,可以看出“人性”佔據了片子的主導思想。整部片子的框架很大,以宇宙的視角來展開故事的敘述,宏偉的場景以及厚實的故事背景讓地球35億人類毫無違和感的加入這場浩劫,再以特寫的方式主要描寫了張啟劉培強王磊等人的人物形象。以小人物的活動釋放巨大的力量,與電影的框架形成鮮明的強烈的對比,產生互相強調、互相沖突的作用,凸顯出對生命渴求的思想。影片中後期頻繁的交叉蒙太奇,營造了一副緊張激烈的氣氛,讓影片達到高潮且久久不能平息。讓觀眾十足過癮!

    “沒有人類的文明,不叫人類文明” 影片中後期,劉培強希望透過駕駛天空站撞擊木星並燃燒產生能量,推動地球逃離洛希極限。但智慧AI莫斯卻說 :“讓人類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了”由此可以看出,人類與機器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有無“人性”。在拯救地球時,聯合政府的全球廣播中說到“竭盡全力恢復行星發動機的執行,本次任務不計代價”。在燃燒木星時,人類為了一個可能性幾乎為零的的計劃,而不懈努力。劉培強為了拯救地球,放棄與兒子的相見,直入木星......人類有時候確實會腦子一熱,不急成本的做事,但這就是我們作為人類所特有的感性、人性。這是我們人類文明最偉大最神聖的東西!

    “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已經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了”

    作為一部史詩級硬核科幻鉅製大片,電影的理論知識都能在現有物理學上站住腳跟,讓觀眾信服電影中的故事,併產生濃厚的代入感。影片的結尾並不是一味的中國式“大圓滿”為結束,而是透過畫外音進行聲話錯位,交待人類進一步的任務。增強影視畫面的內涵和厚度。而人類真正的結局到底如何,影片也沒有進行交待,而是將畫面轉向浩瀚無垠的宇宙留給人們無限的幻想,也許,這就是科幻電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路還很長,還需努力” 電影流浪地球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鉅製。這絕對是中國電影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式作品。將載入中國電影史,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重要學習模板。中國科幻電影的路還很長,中國人無窮的想象力,也需要透過電影媒介讓世界瞭解,流浪地球是一個好的開端,也希望中國科幻電影,越做越強!中國電影人越來越棒!

  • 4 # 老牛聊娛樂

    一、創造背景

    二、特效鏡頭

    《流浪地球》在初剪初期視效鏡頭達到4000個,最後縮減到2200個,這一數量仍超過了一些常規電影全片的鏡頭量。其中50%是高難度的視效鏡頭,還挑戰了大量的全CG鏡頭,比如用全CG鏡頭將上海砌入冰牆等等。影片還專門成立了UI組,負責片中所有儀表和顯示屏互動介面的設計。為了提高真實感,讓螢幕反射在演員臉上的面光和眼神互動更加逼真,劇組全程堅持實景UI拍攝。

  • 5 # 小沐沐的情感

    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例如:要保護地球,面對困難堅持不懈,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登上高峰。

    裡面的演員大多是大咖,演繹精湛,細節很感人。

  • 6 # 歡劇伊唐

    這部電影有那麼久的,我覺得吸引我的地方有好幾個點吧。

    1.場面給人的感覺很大氣,坦克什麼的,還有那種未來的科技感。

    2.題材比較新穎,也許我們的科技發展到那個時候,也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3.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後面都有這樣的體了。

  • 7 # 喬宇談影視

    1.《流浪地球》於今年大火,口碑票房一路攀升收穫了令人驚奇的成績,作為中國首部特別出彩的硬核科幻片,這部電影也成為了很多影迷心中的驕傲,一直以來中國的科幻片都讓人不敢恭維,而這部電影的出現扭轉了中國影迷對中國特效的印象,也讓其他國家的觀眾看到中國電影的進步,其實早在《流浪地球》之前還有一部電影的劇本也非常優秀,只可惜這部電影最後還是難產了。

    2.同樣是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三體》在拍攝後一直備受關注,很多影迷都等著他上映,但最後《三體》還是宣佈將無限期延期上映,基本上是上映無望了。最近因為《流浪地球》的大火,讓很多人想到了這部《三體》,因為同樣是科幻片,所以有些網友就覺得《三體》和《流浪地球》有什麼關係,雖然這兩部電影都是由小說改編的,但其實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故事。

    3.《三體》是很多人都十分認可的一部科幻小說,如果拍成電影也一定十分令人震撼,但在當時因為《三體》後期的製作成本過大等原因,最終沒能順利上映,有了《三體》這個失敗的例子,《流浪地球》在拍攝的時候也考慮了很多會導致電影無法順利完成的因素,所以如果硬說兩者有什麼關係的話,可能《三體》就是《流浪地球》的前車之鑑吧,或許正是因為有了《三體》的失敗,才換來了《流浪地球》的成功。

  • 8 # 兮兮看影視

    流浪地球這部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那?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流浪地球》,大家都知道是一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題材電影,這部劇是由屈楚蕭,吳京,李光潔等人飾演的中國首部科幻片。主要是講述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在短時間內會吞併整個太陽系,人們為了自救,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中國航天員劉培強也去執行了這一偉大的任務。數年後,兒子劉啟帶著妹妹朵朵卻偷跑到地表,這是全世界發動機出現問題,劉啟等人被迫加入搶修佇列裡。發生一系列的故事。整部劇都是為人類的子孫後代以後的生活努力著。

    首先說說這部劇這部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開啟了中國科幻片的先河,在整個中國的影視劇市場裡,很少會有科幻片的出現,這是我國影視劇市場的短板,而這部劇算是打開了科幻片在中國的市場。

    然後,這部劇製作精良且主角們都很用心,這部劇無論是從人物的服裝,還是整個的場景建設都是非常棒的,很具有真實性。尤其是那座太空艙的設計,真的非常有未來感,而且又特別真實,而且細節處也描寫的特別到位。整部劇都沒有給人一種假大空的感覺。

    最後,這部劇貫穿始終的情感也特別對的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劇中,因為劉培強在劉啟四歲的時候去執行任務,所以在劉啟小時候對於父親的概念是特別微弱的,但是因為心中也是對於父愛卻是特別渴望的。而劉培強也是對於自己的兒子是非常想念的。這一點特別符合中國父子情的設定。

    還就是這幾點讓人牢記在心的情節

    這部電影有那麼久的,我覺得吸引我的地方有好幾個點吧。

    1.場面給人的感覺很大氣,坦克什麼的,還有那種未來的科技感。

    2.題材比較新穎,也許我們的科技發展到那個時候,也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3.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 9 # 歡田喜帝

    1.是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式的電影,不可否認的科幻史詩級電影。2.證明中國電影發展的水平,說明只要不被資本左右,中國電影人是有能力拍出世界級的電影的。

  • 10 # 娛記樂樂

    根據這部影片,我想與大家分享三個話題:與家國同心、與情感同在、與信念同行。

    一、不拋棄、不放棄:與家國同心

    《流浪地球》寫出了人對地球的珍愛和不捨,在災難面前,我們不能放棄,不能放棄對地球的情感,我覺得這也是這部電影特別打動觀眾的地方。與此同時,我想這部影片還告訴我們中華文化為什麼可以綿延五千年。抵禦外敵用長城,貫通水系用運河,中國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爭。當毀滅來臨時,美國人想的是建造諾亞方舟逃離地球,而我們中國人卻選擇帶著地球去流浪。地球從開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氣魄和膽識,像美國只有200多年曆史的國家不可能會這樣去想,也不敢想,而中華民族五千年,我們就會想到用2500年來實現地球從太陽系抵達恆星新家園,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靠的就是用自己的雙手所付出汗水以及心血來表達這種不服輸和永遠相信希望的精神。

    為了讓地球和人類生存下去,實現這樣一個共同目標,全人類團結在一起,共同奮戰與抗爭。影片用藝術手段表達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包容性,有著非常積極正面的主流價值觀的引領,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我們在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同時,倡導全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學們,你們現在在西吉中學的校園裡讀書,將來你們也許,不,是一定,會站在世界的舞臺上。作為老師,我希望你們將來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與家庭、家園、家國同心,永遠不拋棄、不放棄。

    二、有厚度、有溫度:與情感同在

    今天我們處於一個線上化、自動化、資料化的時代,人工智慧已經超越我們的想象,在理性與情感方面,過度壓縮任何一方都是很危險的。《流浪地球》電影裡空間站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莫斯”在地球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以理性的方式選擇了逃逸。而吳京扮演的中國航天員卻燒掉了人工智慧硬體,手動駕駛著空間站去點燃木星。以至於人工智慧機器人“莫斯”對吳京說,“讓人類完全服從理智,真是一種奢求”。這說明,情感恰恰是人類區別於冰冷機器的地方,在災難面前,讓人的生命充滿厚度的正是人的親情,愛情和友情。

    所以,我希望透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能夠把你們培養成兼具理性和情感的人。希望你們在高中及今後大學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要鑽研精深的科學知識,更要滋養自己的人文情懷。做到: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愛我們人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

    三、能選擇、能擔當:與信念同行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曾坦言:中國的科幻電影沒有前人鋪路,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甚至要憑空創造出很多以前不存在的部門,他所遭遇的挑戰、質疑和艱難是前所未有的。但這個執拗的山東硬漢,光是劇本就寫了一年兩個月,然後又帶領他的團隊用了4年7個月時間,設計了三千張概念圖、製作了一萬件道具、搭建了十萬平米延展實景棚。

    郭帆團隊靠的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敢為人先的正確選擇和不屈不撓的勇於但當,最終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硬核時代。

    最後,送大家兩句話:希望你們“選擇正確而非容易的路”,希望你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負重前行”。

  • 11 # 一隻晴天娃娃

    《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這是國人關於親情、英雄、故園、家國的故事。影片中的春節、回家等情感元素,契合了春節檔期的節日氛圍。同時,電影把故事架構在光年尺度和浩瀚宇宙中,用具象化的電影表現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等浪漫主義、英雄主義的本土文化。

  • 12 # 石頭影視99

    第二,看多了美國大片,我們往往會有一種誤導,當地球真的遇到了大的災難,只有美國人才能幫助地球人,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推出以後,我們才發現中國人也有英雄的一面,而最後吳京駕駛著太空飛船,去點燃木星和地球之間的火焰,更加符合中國的文化,捨己為人,顧全域性而不思己私,這是一種價值觀的輸出,更加體現了中國人的素養。

    第三,雖然整體電影的鏡頭並沒有阿凡達那樣的華麗,但是對比那些5毛錢特效實在是好的太多了,場景宏大,震撼,非一般的國產科幻片能對比,在整部電影拍攝的過程當中,運用了很多的新技術,畫面感十分強烈,是難得的一部佳作。

    以上是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取得驕人成績的原因,同時我也認為是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 13 # 黑黑師太

    你好樓主!!

    第一、 作為科幻電影的特效,我覺得當你看進去了,它的特效全程不會讓我跳戲,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科幻電影,雖然距離星際穿越有一點差距,但是配上劉大的想象力,流浪地球這樣浪漫的想法,我會覺得它是一部經典的科幻電影了!

    第二、 談下細節上的感受,原著著重於透過男主的視角去描寫末世下人們的心理變化,電影很好的從許多其它的細節上去豐富了它。地下城的衣著打扮,上課時周圍人造的虛擬陽光戶外風景螢幕,被冰凍的北京和上海。每一處其實都很講究,完全可以二刷,三刷。原著我讀了幾次,聽了三四遍。

    第三、 再說改編上,其實電影比原著在情感上的表達更加具有感染力,原著最震撼你的是結尾所有科學家被凍死的場景,那是悲壯的感覺,電影的改變在於側重親情的描寫,對於家的感覺表達更加充分,我覺得很適合春節的氛圍。尤其是我這樣一個大年三十不回家的浪子,很是觸動我。電影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在這樣一個末世的情況下,那種不放棄的希望的精神,比起原著悲觀的結尾,另有一番風味。

  • 14 # 吳大彪子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第一:人類花了四百年的時間製造了行星發動機,實施了一向長達2500年才能完成的計劃,即衝出太陽系,和地球一起尋找新家園,取名叫“流浪地球”計劃,需一百帶人完成,這種幻想力太震撼了,這個創意開創了科幻世界的新紀元,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其次就是能讓空間站颳起了風的那一段,技術層面的合理性,使整個劇本還挺好萊塢的,例如開頭鋪墊的酒瓶到最後變成了一件頗有用處的道具,尤其是後半截,救援失敗,劉啟東想到氫氧爆炸方案,使出所有辦法,功虧一簣,劉培強神風突擊挽救地球,順道一提,劉培強這一衝其實完全是從《全頻帶阻塞干擾》裡莊宇的電磁脈衝方案平移過來的,這可能也就意味著《全頻帶租塞干擾》近期不太可能影視化,當然本來可能性也不大。這兩點我認為還是比較吸引人。

  • 15 # 小宇影視片段

    小說《流浪地球》寫出了末世來臨的人性百態。

    劉慈欣原擬寫一系列以地球末日為背景,設想人類如何避難的小說,實際只寫了兩篇,其一就是《流浪地球》。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敘述者“我”是生活在逃逸時代的一個男子。在380年前,天體物理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太陽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將變為一顆巨大但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如此之大,乃至地球將在太陽內部執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地球就已被氣化了。

    人類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標是人馬座比鄰星,有4.3光年的路程。移民沒有爭議,但在移民方式上,一直存在飛船派和地球派的爭論。飛船派要求造飛船流亡,地球派則主張改造地球為一個巨型飛船。

    地球派取勝,人類帶著地球流浪。人類的逃亡分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執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2500年時間,100代人。

    “我”經歷了流浪地球加速逃逸過程。在逃逸過程中,每次執行到近日點,人們就對太陽產生深深的憂懼感。最後一次經過太陽後,又近距離經過木星。除了欣賞木星的壯觀,倒沒有什麼意外。——而電影的主要情節就是在經過木星時展開的。

    在流亡過程中,人們進行著種族的繁衍。“我”和一個叫加代子的日本女子結為連理,並生下孩子。“我”知道不可能親自看到流浪地球抵達目的地的那一天,但後代子孫終究會看到的。

    這部小說不以情節曲折取勝,而是體現了劉慈欣對人性的洞察。

    即使在流亡狀態,人們依舊在爭鬥。在行過木星之後,飛船派還舉行了暴動,將五千多名地球派的領袖以欺騙罪處死。處死的手段極其殘忍:“他們收走了每個被判死刑的人密封服上加熱用的核能電池,然後把他們丟在大海的冰面上,讓零下百攝氏度的嚴寒慢慢奪去他們的生命。”

    在這種群氓狀態中,人性的殘酷畢現無遺:“我看到一個小女孩,舉起一大塊冰用盡全身力氣狠命地向一個老者砸去,她那雙眼睛透過面罩射出瘋狂的怒火。”

    而那五千精英,面對暴動分子的態度像耶穌一樣:“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已經進行了四十代人,在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奢求。”就在他們被處死之後,太陽爆發成紅巨星。剩下的人類,繼續在浩無際涯的宇宙中流浪。

    原著整個故事的基調無疑是黑暗,充分表現了人性的固執與殘忍。

    在寫法上,小說體現了劉慈欣宏大壯闊的想象力。他寫地球發動機:“你想象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麼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這樣,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了。”

    他描寫地球近距離經過木星的場景:“木星恐怖地上升著,漸漸佔據了半個天空。這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雲層中的風暴,那風暴把雲層攪動成讓人迷茫的混亂線條,我知道那厚厚的雲層下是沸騰的液氫和液氦的大洋。……木星已佔滿了整個天空,地球彷彿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雲海上的一隻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隻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

    讀來真是令人浩嘆與神往!

  • 16 # 中華振興new

    《流浪地球》這部似乎長在淚點上的電影,打動人的點在哪裡?

    有人說,是電影背後,100萬字的編年史,3000張概念圖、8000張分鏡頭;有人說,是極低的投資下,一個不知名的導演郭帆帶著一幫人一步步走出的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科幻片之路;還有人說,是電影故事中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味道……

    △發動機概念圖

    作為一個看了兩遍電影都被感動地稀里嘩啦的觀眾,我被打動的點在於故事本身。

    在2075年,全人類面臨一場滅頂之災——太陽即將發生一場名為氦閃的劇烈爆炸,然後膨脹成巨大的紅巨星,吞沒太陽系所有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而地球會在這場爆炸中直接被汽化,從此消失。

    想要活命,只能逃離太陽系。於是,一項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宏偉計劃「流浪地球」誕生。

    計劃一共分為5步,預計持續100代人,耗時2500年:

    step1——剎車時代

    把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執行的反方向,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

    step2——逃逸時代

    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step3——流浪時代(加速)

    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step4——流浪時代(減速)

    step5——新太陽時代

    地球泊入半人馬座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心的衛星。

    不得不說,這個計劃設定得就很“中國範兒”了。

    電影《流浪地球》的故事,就聚焦在逃逸時代,地球路過木星的一場大危機。

    逃逸時代,離開太陽就意味著失去適宜的溫度,地球上僅有35億人能夠透過抽籤的方式進入地球發動機下的地下城,而地表則被永久冰凍。

    吳京飾演的劉培強,為了讓家裡人獲得進入地下城的權利,選擇做領航員,離家17年,又因為一個大人也只能帶一個孩子進入地下城,劉培強又不得不忍痛放棄病重的妻子,把進入地下城的機會留給兒子劉啟的姥爺。

    17年後,劉啟長大成為一個21歲的叛逆少年,為了逃避與即將退役歸來的老爸劉培強相見,帶著妹妹韓朵朵逃離地下城。

    兄妹倆來到地表,眼前便呈現出一個零下89度的末世場景。

    劉啟和朵朵走出地下城不久,地球漸漸執行到臨近木星的地方,災難如約而至。

    由於木星重力場過強,地球在泊入軌道後,所有行星發動機近一半熄滅失效,地球漸漸執行到即將突破洛希極限的位置,全片最大災難“地球撞木星”loading!(洛希極限:木星和地球之間的最近距離)

    人類,只有37小時!

    劉啟一家人開的運載車,在回家途中被運送火石的救援小隊徵用,開啟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救援之路。

    這段路上,救援小隊死傷過半,而結果卻並不如人意,救援小隊的目的地杭州地下城被岩漿入侵,眾人心灰意冷之際,劉啟帶來新的任務——運送火石到蘇拉威西,恢復赤道轉向發動機。

    36個小時過去了,他們的火石還未運送到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卻已然恢復。一支支沖天的藍光爆發,伴隨著“大阪發動機已恢復!”、“新加坡發動機已恢復!”、“都靈發動機已恢復!”、“蘇拉威西發動機已恢復!”的報告聲,宣告著這場救援的勝利,這是一場飽和式救援,全人類前赴後繼地為一個目標拼搏的樣子,燃到極致。

    然而即便如此,地球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也已經突破了洛希極限。聯合國全球通報:“最後7天,回家吧,抱抱父母親人和孩子。”

    一部電影,有了災難,自然也就有了英雄,只是這次的英雄不同以往,在地球突破洛希極限的最後幾個小時裡,英雄不只是那一兩個主人公,而是所有人。

    設計程式的李一一,開車運送火石的劉啟,為朋友兩肋插刀的Tim,撞針的王磊,臨終前插好最後一根線的老何,帶著空間站自爆引燃木星的劉培強,操著各國語言調轉方向回頭幫忙的救援小隊……

    最後一場危機中,全人類站在了一起,為了一個希望,也為了保護這最後一個家。

    空間站上的人類智慧Moss最後一句話是:“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

    家之一字,往往能觸動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所以,人工智慧很難理解,一個成功率為0的計劃,為什麼還值得所有人拼命去實現。但於人來說,在守護家和家人這個目標面前,“希望”二字無論多麼渺茫,都足以讓他們不顧一切。

    在《流浪地球》裡,所有的淚點貢獻者,其實只有一個字,家。

    地球是家,所以人類安土重遷,帶著地球流浪;上海是家,所以姥爺去世前摘下頭盔,深情凝望著年輕時建造的城市;媽媽的叮囑是家的感覺,所以老何臨終之前開啟煙盒,裡面有一張泛黃的紙條“兒子,天冷了別忘了穿秋褲”;米飯味增湯是家的味道,所以日本救援隊自殺前最後的願望是再吃一次米飯喝一碗味增湯……

    △空間站中決意赴死的劉培強

    △目睹父親赴死的劉啟

    電影與現實,最大的反差,也是最大的交叉點,就在於此,看一看日出日落,吃一次米飯喝一碗味增湯,帶孩子去貝加爾湖釣鮭魚,那些現實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一切,在電影中都是奢求。

  • 17 # 王昭君上

    印象最深的當屬片中“飽和式救援”的深刻內涵了,尤其是經歷過汶川地震,格外感受深切!要說不足,就是大部分場景太暗,新人演員稍顯稚嫩。

  • 18 # 伴我99不88ok

    這部電影吸引我是身為在這顆星球的人類,我們應該保護地球,保護地球是全人類一起努力的方向,要團結全人類保護地球就是挽救我們的生命。

  • 19 # 渡春風1

    電影講述一個地球即將被毀滅的過程,世界各地的人冒著生命危險有序的完成每一項任務。也因為她女兒的一番話最後緊緊團結在一起。電影最大的看點就是逼真的畫面加那些感人的互動。真正把團結演繹的淋漓盡致!

    中國科幻加油!

  • 20 # 傑威爾娛樂

    劉培強給木星畫形狀是為了記錄離木星的距離,他從休眠艙出來之後發現視窗的木星不見了,立刻意識到空間站已經"叛逃"。在那個視窗旁,掛著一個《盜夢空間》裡的陀 螺,而盜夢空間的結局是,主角終於回到家見到了孩子。

    重啟發發動機的方案採用了"飽和式救援",何為飽和式救援,按電影裡的資料,5000臺發動機共運送了7萬個火石,派出了40萬2千支隊伍,共計150萬人,這樣把重新點燃 

    發動機的可能提到最高。雖然電影裡只是一個小隊的事蹟,但背後是全人類的掙扎。

    撞車的司機自殺前用日語說想喝一碗味增湯,俄國人犧牲自己把劉培強推向控制艙, 

    運輸車裡蓋著一張美國國旗。直到最後,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調轉車頭,駛向背離家園 

    的方向。這根本不是一部所謂的愛國電影,而是全人類對自我的拯救。那些好萊塢大片 

    中個人英雄式的愛國主義不會出現

    電梯裡隊員為了救姥爺韓子昂而死,韓子昂只多活了幾分鐘。xx用性命運送火石,點 

    亮發動機的卻是其他團隊,很多電影裡的死去總是強行賦予意義,至少能換回些什麼。 

    但是在這裡,死亡就是死亡,那麼真實而冷酷,就像現實世界。

    太空站說地球還有35億人,餘下的一半人,在20年前已經死去。 劉培強帶著三十萬噸燃料撞向木星的時候,他的眼淚在空中漂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手機圈還是有人去比價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