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以上北宋四大名人分為兩派,一派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一派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他們出發點都是為振興北宋朝綱,只是志向不同,因此他們雖是同僚,又有同袍之誼,但感情並不好。蘇軾和歐陽修雖支援變法,但立場不一、志向也不同。所以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只是北宋同僚,有同袍之誼,但並無深厚的私人交情。

  • 2 # 枕上書史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造成了“國強兵弱”的局面,也預示著北宋未來被捱打的命運。然而,卻在科學文化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開放時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發展空間,無論知識分子怎麼作作,宋朝終其一朝,沒有殺一個知識分子,可見宋朝文人地位之高。

    北宋有很多標籤,發達的科技,昌盛的文化,繁榮的藝術。誠然,北宋也存在著軍事“積弱”,經濟“積貧”等各種問題,特別是軍事上,戰鬥力簡直就是渣渣,被契丹按著打,連西夏也打不過。無論勝負,都賠款納貢,可見財大氣粗到了什麼地步。面對這些問題,北宋也出現了許多改革家和保守派為富國強兵而獻言獻策。

    這些人,都是北宋當時的大文豪,文學領袖。他們之間或許政見不同,在朝廷上針鋒相對,私下裡還都是很好的朋友。他們鬥而不破,頂多就是被貶出京,不傷及性命,很多人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我們來看看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司馬光,他們精彩的朋友圈。

    范仲淹與歐陽修

    范仲淹和歐陽修是這些人的前輩,他倆也是政治知己。范仲淹憑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留名千古。正是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范仲淹是北宋最早的改革家之一。宋仁宗時期,“景佑黨爭”中,范仲淹,歐陽修被稱為“四賢”,被貶為外地。此時,歐陽修堅定地支援范仲淹。後來,西夏戰事吃緊,宋仁宗意識到北宋必須急需改革,於是召回范仲淹,歐陽修。

    在文宗的支援下,范仲淹主持了以“整治冗官,選拔賢才”為主要手段的“慶曆新政”,歐陽修作為諫官是支援派,為他獻策與鼓動。當時著名的清官包拯卻站在了反對派的隊伍。歷時一年的“慶曆新政”引起了保守派和貴族階級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告終。

    此時,范仲淹和歐陽修兩人被政敵攻擊為朋黨。後來,歐陽修專門寫下《朋黨論》來反駁,為自己脫罪,這是歐陽修在政治上的第一次搖擺。此後,兩人都被貶到外地。范仲淹年紀大了,退出舞臺。他的變法雖然失敗了,卻激勵了王安石。

    歐陽修與蘇軾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他在政治上有這麼高的地位,離不開范仲淹的推薦。歐陽修也是一個伯樂,他獎掖了曾鞏,蘇軾,還有王安石。其中,蘇軾對歐陽修的感情最深。他倆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和蘇軾,韓愈,柳宗元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歐陽修與蘇軾,是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詩詞文學革新運動的戰友,北宋朝廷的同事,也是感情深厚的忘年交。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煙雨踏秋殤

    北宋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們經常出現在我們語文和歷史課本上面,歐陽修,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則有那句名聞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句。對於他們,大家熟悉歸熟悉,可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們知道多少?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出生時,北宋剛建立還沒滿30年,他為官是在宋真宗(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和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時期,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為中心的慶曆新政(公元1041年-1048年),而歐陽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員,後來改革失敗兩人都因此被貶。

    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年)為官曆經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公元1063年-1067在位),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不過他主要的政績還是在仁宗朝,後來神宗朝的宰相王安石,哲宗朝的宰相司馬光,都是由他推薦從而仕途高升的,而這兩人在當時是他的政敵。在神宗朝時,他年事已高,主要任務就是養老。

    司馬光(公元1019年-1086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神宗死後,司馬光被哲宗啟用為宰相,上臺後他和保守派全面反對王安石的改革:凡是王安石立的新法,不論好壞,統統廢止;凡是王安石革除的規矩,不論利弊,又通通恢復,史稱元祐更化。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和司馬光在仁宗朝可以說是打醬油,沒什麼話語權。到了哲宗朝時,他掛了個閒職養老,打了一會醬油就和司馬光一起歸天了,不過他還死在司馬光前面。在神宗朝時,受神宗重用,拜相改革,史稱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這小子跟前輩相比,他就是個打醬油的,而且打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還在宋徽宗朝(公元1100一1125年)呆了一年多。他要是能活到90多歲,都能親眼見到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一隅開朝建國。

    綜上所述,這五人的輩分就是:范仲淹和歐陽修是一代人,司馬光和王安石是一代人,蘇軾是前面四個人的後輩。你以為這就完了?他們就這點關係?錯,大錯特錯!

    范仲淹和歐陽修兩人之間關係極好,是好哥們,范仲淹作為大哥,對歐陽修多有照顧。仁宗朝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被貶,歐陽修仗義為兄,連續上書為其力爭,最後也因“朋黨”一事屢屢遭人口誅筆伐。最後還被設計,以“侵佔外甥女財產”之罪出貶滁州。

    仁宗朝時,歐陽修與王安石最開始二人關係還不錯,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政壇前輩還和王安石互贈詩文(《贈王介甫》與《奉酬永叔見贈》),並向韓琦舉薦王安石。後期到了神宗朝,他卻因為政見不合,對新法多有牴觸,在地方執政期間曾拒不執行新法有關工作,致使與王安石在政治上交惡,後來乾脆頤養天年去了。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入朝為官前,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人物。宋神宗即位三個月就重用兩人,頭天王安石任命為江寧知府,第二天司馬光就任命為翰林學士。他倆是朋友,私交上倒也過得去,但在政治上的死對頭,兩人聯手做出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爭”。

    二人為政時斗的不可開交,你來我往之下十餘年苦鬥,雖然司馬光文采斐然,兢兢業業,但其工作能力實在及不上王安石,在爭鬥中明顯處於下風,以至於在王安石當政時期幾乎是黯淡無光,碌碌無為,期間還被貶去西京洛陽,安心編撰《資治通鑑》去了。

    至於蘇軾,真的是朵奇葩,雖與王安石,司馬光同朝為官,但在變法派得勢時反變法派,結果被貶,在守舊派得勢時反守舊派,結果還是被貶,兩邊不討好,一生在朝中都不如意。王安石說他:華辭誠無用,有吏材則能治人。連宋神宗都說:蘇軾非佳士。皇上都看不上你,你還能做什麼呢。

    司馬光掌權後,對他全面廢除新法持反對意見,蘇東坡說:新法有利有弊,應予以甄別,把好的留下,壞的剔除就行。這話很是在理,司馬光卻對他發起脾氣來。於是蘇軾對司馬光說:當年韓琦做宰相,閣下做諫官,爭得面紅耳赤也不管不顧。難道現在自己大權在握,就不許蘇東坡知無不言了嗎?司馬光馬上笑著道歉,但依然不改。

    而蘇軾參加科舉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歐陽修,蘇軾的第二名是歐陽修親點的,兩個人有師生之誼,歐陽修在放榜後給梅聖俞寫信,稱“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死後,蘇軾還寫了詩詞紀念他。他倆還是親家,因為歐陽修的孫女後來嫁給了蘇東坡的第二個兒子。

    至於蘇軾和王安石,雖政見不同,不過私下裡交情還是不錯的,他倆常一起遊玩,談論詩文,或是暢談國事!

  • 4 # 歷史飛凡觀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和司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時期的名臣,其中歐陽修與王安石、蘇軾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馬光則是著名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鑑》,這些只是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們則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

    四人中資格最老的是歐陽修,歐陽修是“慶曆新政”運動中的改革派,但是由於變法不接近現實太過於空想,觸犯了許多人的利益,新政只實行了一段時間就被廢止了,歐陽修也因此被貶到滁州當太守,並因此寫下《醉翁亭記》千古聞名,歐陽修也是蘇軾科舉中進士當年的座師,也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壇盟主,同時他也修史,修著了《新唐書》與《新五代史》。

    王安石與司馬光幾乎是同時代的人物,二人也於同一年去世,只不過在後世待遇不同的是司馬光諡號“文正”並配享孔廟,而王安石在宋史中被列為奸臣,其實二人只是保守派與改革派而已。

    王安石講究“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為國家經濟尋求開源,相對“慶曆新政”他沒有動冗官的攤子,因此比慶曆時多堅持了一會,只是後來神宗意志並不堅定,又趕上小冰河時期,所以造成了王安石的罷官。

    而王安石對反對變法的黨人則是非白即黑的做法,加劇了宋朝的黨爭,最後北宋也因此亡國。

    司馬光在王安石下臺之後執政,對所有新法一律廢除,不管好的壞的,頗有些“因噎廢食”的感覺,蘇軾也是因此兩邊不討好。

    四人中最倒黴的就算蘇軾了,蘇軾是個大嘴巴,想到什麼說什麼,偏偏文采又高名聲又大,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反對被貶官,結果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又出來多嘴,北宋著名的善待士大夫,蘇軾卻因“烏臺詩案”差點沒命,可見其點背到什麼程度。

    而且蘇軾也是從黃州貶到惠州最後貶到儋州,幸虧蘇軾是四川人,要是北方人可能到了嶺南就要水土不服暴斃,哪裡還有命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更別說最後他被貶到了海南島,當時那裡可是天涯海角啊。

    不過也正是文人們的被貶謫,這才造就了他們的文思泉湧,所以四人之中,官運比較亨通的司馬光在文采方面就要稍遜一籌了,他靠的是治學嚴謹和“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的勤奮才成為一代大家。

  • 5 # 酒釀歷史

    蘇軾 王安石 歐陽修 司馬光四人的關係

    蘇軾 1037-1101 1057進士

    王安石 1021-1086 1042進士

    歐陽修 1007-1072 1030進士

    司馬光 1019-1086 1038進士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他們四人都是宋朝時期的官員,在歷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這是他們的共同點。

    看年齡,歐陽修是他們的老大哥,他們都是進士及第,還都在一個朝廷當官,算是同事,歐陽修是前輩。

    如果只是這樣就好了,但往往事與願違,王安石變法是分水嶺。

    王安石變法前

    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三人都是蘇軾的前輩。歐陽修司馬光先後做官,王安石是先從地方官再到京城,但是三人中關係最好的卻是王安石和司馬光。倆人比較聊的來,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直至後來王安石再次離京。

    再後來蘇軾透過四川老鄉張方平引薦給歐陽修,歐陽修對蘇軾這個後生也很欣賞,經常在各種場合誇獎他的文章。這樣來說,歐陽修跟蘇軾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變化出現在王安石再次回京開始變法

    此時的皇帝已經從宋仁宗到了宋神宗,迎來了王安石的變法。而朝廷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守舊派和變革派。很不幸的是,他們三人都反對變法,跟王安石站在了對立面。

    而司馬光的另一位好友也因為反對變法,被貶。立場變了,關係也微妙了。

    新舊朝臣之爭,變法失敗

    變化出現在歐陽修去世後的1074年,雖然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好的,想要國富民強,但是變法的結果卻差強人意,加上災年,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新舊朝臣之爭,變法失敗了,王安石被貶。

    這個時候的他們三人基本也都遠離了政治中心。而後來的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被判死刑,病中的王安石主動為蘇軾求情。

    所以,單純的用前輩,同事,或者朋友不足以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雖然曾經朝堂對立,但只是政見不同,他們亦師,亦敵,亦友。

  • 6 # 碧水青山0

    這個題目足夠寫一本書,在此只能簡略介紹分析。

    這四人都是文學家;蘇軾、王安石、歐陽修三人是唐宋八大家裡面的人物;歐陽修、司馬光是史學家;政治上,王安石以一敵三。

    一、四人官職諡號⑴年齡

    歐陽修出生於1007年,比司馬光(生於1019年)大12歲,比王安石(生於1021年)大14歲;比蘇軾(1037年)大30歲;

    ⑵諡號

    歐陽修,最高官職:宰相,諡號“文忠”,追封康國公;王安石最高官職:宰相,封荊國公,諡號“”;司馬光最高官職:宰相,封溫國公,諡號“文正”;蘇軾,最高官職:龍圖閣學士知府,南宋趙構追贈太師,諡“文忠”。

    諡號是皇帝對大臣一生品行修養與是非功過做出的最後公正總結性的評價,是文臣自己以及其後代至高無上的榮耀。司馬光“諡文正”,是諡號第一等,整個宋代諡“文正”的大臣,只有六人,比狀元還少;歐陽修的諡號“文忠”與蘇軾被追贈的諡“文忠”。屬文臣中的第三等(第二等諡號“文成”)。

    ⑶王安石的諡號最有意思的是王安石的諡號,就一個“”,在歷史上獨一無二,僅此一人。這就引起歷史愛好者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極高的美諡,超過一切;也有人說王安石就會道德文章(當然這是反對他變法,或看不起他變法失敗的人);還有人說,對王安石功過不好評價,留給讓後人評論(類似於武則天的無字碑)。

    但對比前面的范仲淹來看,要說給予王安石一個字“文”諡號,是貶低他,有點說不通。范仲淹也有"慶曆新政",也失敗了,只是影響小一些而已,就給出了“文正”的諡號。范仲淹有破敵守土之功,王安石在任時,使良田大增、國庫充裕、拓地兩千餘里。即使是司馬光也一時無話可說,不問朝事,專心編撰《資治通鑑》。

    二、四人道德人品,

    四人中,王安石是與時俱進的改革派,歐陽修與司馬光是對立的保守派,而年輕的蘇軾則在政治立場上總是慢板拍,他首先反對王安石,最後又希望已經退休的王安石出面更正朝廷的錯誤做法。

    由於四人政治立場不同,正好可以看人品。

    ⑴歐陽修,

    這位老先生,作為一代文壇領袖,道德人品不用說了,對三個晚輩都讚賞有加,也大力提攜。

    晚年的歐陽修沒有年輕時改革文壇的銳氣,思想有些保守,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特別是反對“青苗法”。

    但沒有老先生對王安石個人攻擊的憑據,也就是說他是對事不對人。

    最後歐陽修辭官,許多人都說是王安石忘恩負義逼老前輩回家。其實不算逼,王安石要變法,自然不能重用反對者。

    當然,這裡面也很難分清楚,到底是為了變法,還是公報私仇。不過歷朝歷代,很少人評價說王安石,罷免別人官職是藉機打擊報復。

    ⑵司馬光

    這位老兄待人接物溫良謙恭,但是認準了的事,就六親不認,什麼都敢說。王安石算什麼,皇帝、太后、歐陽修,只有認為自己對,他都不讓步。

    這位老兄多次當著皇帝的面,指責王安石變法的弊端。例如,司馬光毫不客氣指責"青苗法"就是幫縣官收息牟利,簡直比網路貸款的坑人行為還惡劣。還說王安石搞的一套"病民傷國,有害無益"。甚至義憤填膺地說:不廢除"青苗法","吾死不瞑目矣!"

    兩大政治家、文學家碰撞的朝堂爭論,氣勢恢宏,也是一大歷史奇觀,在場的人根本插不上嘴。二人多次長篇大論爭執得差不多了,皇帝也不知道怎麼評論,直接喊下班。

    但也沒有看見司馬光私下議論王安石如何不好的記載。甚至看到有人要彈劾王安石,司馬光以王安石沒有私利為由耐心勸解。但看見王安石貶去自己看中的人才,司馬光又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於理力爭。

    (彈劾,說白了,就是羅列罪狀,詆譭人品,就是欲置對方於死地而拍手稱快,在罵罵咧咧踩上一萬腳。)

    ⑶司馬光與王安石

    因為皇帝支援,作為靠邊站、為變法讓路的司馬光,他沒有像歐陽修那樣辭官回家,而是自請離京遠離朝政。宋神宗調動擢升他為樞密副使,他卻連上五道摺子,說自己既"不通財務"、也"不習軍旅",堅決不幹。意思是我不懂財務,也沒有學過帶兵,讓王安石去搞,我走。

    可見司馬光當時窩一肚子火的程度。《資治通鑑》編撰了19年,其中司馬光15年沒有干預朝事。

    工作歸工作,生氣歸生氣,人品是人品。在朝堂上爭執得臉紅脖子粗,私下不出陰招,這就是司馬光與王安石的關係。

    1086年5月,王安石在家鄉去世,當時司馬光自己已經將王安石變法的舉措廢除了。得到噩耗的司馬光為了不讓官場世俗小人落井下石、凌辱王安石。他首先定調,帶病寫信:“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不要對他“詆譭百端”。

    皇帝追贈王安石太傅,諡號“文”,也是司馬光的提議,於此一來,就沒有誰敢對已經去逝的王安石說三道四,因為皇帝已經做了評價。半年後,司馬光也病逝。

    (4)王安石

    這位老兄,長時間不洗漱。即使外套上油漬斑斑、汗味可聞,也不換衣服。可人家聲望好、有才華,不講個人衛生,反而成了個人魅力。史書說:“時人鹹謂其賢”。這哪兒說理去?

    這位老兄還有個性,對誰都是不卑不亢。即使是面對歐陽修也如此,曾多次拒絕歐陽修提拔自己。

    據說鐵面無私的包拯請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位吃飯。得知王安石喜歡吃鹿肉,包拯故意將鹿肉放得離王安石遠一些。王安石對鹿肉看都不看,只吃附近的菜。

    王安石、司馬光這二位老兄不飲酒,可包大人得勸啊,不能說你們自己說不喝,我就不勸幾句吧!包大人是前輩,是上司,還做東,司馬光礙於情面,喝了好幾杯。而無論包拯怎麼勸,王安石就是不喝。

    於是,黑老包大人總算見識了一個,比自己還犟的年輕人。

    變法前。王安石與司馬光及呂公著、韓維被稱為“嘉祐四友”,經常來往,在一起聊天作詩論文。

    司馬光離京後,王安石也沒有落井下石。例如,性格純厚的呂誨病逝、此人是反王安石變法的急先鋒,曾罵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詐似信”,也因敢在文武百官面前、向皇帝彈劾王安石而著名。呂誨去世,司馬光為他寫墓誌銘,提到新法苦民。有拍馬屁的人向王安石告密。王安石看後不僅沒生氣,還將拓本掛在牆上,說:“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

    歷史上,還有許多關於二人拒絕賄賂的事情。

    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之爭,是各自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寸步不讓,針鋒相對。所以他們是胸襟坦蕩的君子之爭。

    1079年,此時王安石雖已經罷相,但官職是司空。他也回家,為司馬光執政讓路。

    (5)蘇軾與王安石

    蘇軾與王安石之間,彼此都讚賞對方的文才,但論蘇軾的政敵,非王安石莫屬!

    蘇軾這位仁兄官運不濟,剛入仕途就碰到兩大陣營激烈碰撞,兩派之間明的暗地、是私是公,看得人眼花繚亂。

    26歲時,蘇軾參加升職考試,王安石是考官之一。眾考官都讚美蘇軾“文義燦然”,唯有王安石不看文筆看內容,因為此時的王安石一心想找支援變革的人才。

    在這種官場上論政治,一門三蘇,也抵不上一個官場不倒翁司馬光。

    蘇洵甚至還寫了《辨姦論》,直接指著鼻子罵王安石是奸臣。蘇軾則對王安石改革言行也是熱嘲冷諷。此後,只要朝廷有重用蘇軾的提案,王安石就會不請自來、出面阻攔。

    1071年,因蘇軾又一次上書論新法弊病,王安石一怒之下,將他貶出了京城。

    司馬光復出,蘇軾不僅僅沒有得到重用,還被貶得更遠,也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嶺南,甚至還差點丟了性命。

    1079年,烏臺詩案發生了,御史何正臣彈劾蘇軾,說用語暗藏譏刺朝政。蘇軾一貫反對變法,別說暗語,明言都有。罪名極有可能被賜死。一直如同一堵牆一樣阻擋在蘇軾仕途升遷路上的王安石此時又露面了,不過這次是救蘇軾。已經退出政治舞臺的王安石在給神宗的奏章裡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幫蘇軾逃過了鬼門關。

    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到江寧,拜訪了已經退休的王安石。曾經的兩個冤家見面了。

    讓王安石沒有想到的是,在南方多地輾轉任職了13年的蘇軾,竟然想起王安石執政的好處,當面要求王安石出面干預朝廷的錯誤。王安石自然拒絕。

    這一次,兩位文壇巨匠一笑泯恩仇。

    (6)蘇軾與歐陽修

    蘇軾不同與王安石,他對歐陽修可是畢恭畢敬。

    歐陽修與蘇軾年齡相差三十歲,是為忘年之交交。二人潁州聚會,二十來天在一起遊山玩水,寫詩作賦。蘇軾與歐陽修還興高采烈談論求醫問藥

    歐陽修也曾舉薦蘇軾,只可惜蘇軾官場人緣不好。

    三、私生活

    北宋官場納妾蓄妓成風(最有名的應該是皇帝、官員都喜歡找李師師)。可看遍宋代歷史,惟有司馬光和王安石,再加一個岳飛,這三人是例外的極品男人。

    (1)一次,府中一個不認識的女子來伺候自己,王安石奇怪,問她才得知:她老公是一軍中小官,因運米船沉,家產不夠補償(想起了《水滸傳》裡面楊志押運,翻船丟失花崗岩的慘狀)。她老公就作價出賣她。於是王安石的妻子花了九十萬錢 將她買回給王安石做侍妾”。王安石立即派人找來她丈夫。說:“你把老婆帶走,九十萬錢我也不要你退了。”

    王安石自己不趁人之危、不佔便宜、不好色,讓人家夫妻感激不盡和好如初。

    (2) 司馬光婚後一直沒有孩子,妻子張夫人都急得半死,就給他買回一個美女,偷偷安置在臥室,司馬光則不為所動、視而不見。又一次,司馬光到丈人家,老婆和丈母孃合計,又給他安排了一個貌美如花的丫鬟。司馬光毫不客氣地直接把她趕出臥室。張夫人終身未育,後來,司馬光過繼了他哥哥的一個兒子養在自己身邊。

    小時砸缸的司馬光,還是一個感情專一的男人!

    (3)在這一方面,蘇軾買賣侍妾是家常便飯,甚至以妾換馬,遠不及司馬光、王安石的為人。縱使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吊念亡妻的千古詞作,也難以抹去他的這一汙點。

  • 7 # 奔跑的螢火蟲13

    1. 主要可以分為以司馬光和王安石為首的兩大陣營,其中司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

    2. 蘇軾的立場分為前後期,前期不支援變革,後期支援變革

    3. 歐陽修也是支援變法的,不過更傾向於科舉改革

    4. 其實王安石的變法很有一套的,包括他自己的威望,能力和人品都是很為人稱道的,唯獨一個敗筆,就是任人不賢,他不會察人,識人和用人,只看其才不查其德,所以才會導致人人離心,一步步走向失敗。

  • 8 # 追夢人韓同學

    歐陽修是蘇軾的老師,司馬光和王安石是同僚。歐陽修特別賞識蘇軾。司馬光和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王安石主張變法,司馬光是舊勢力,不同意變法,認為祖宗之法不可大變,蘇軾則請求外任。避免與其衝突,司馬光和王安石互相敬重彼此才華。

  • 9 # 華夏之表

    范仲淹推薦了歐陽修,所以可以說范仲淹是歐陽修的老師,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所以可以說歐陽修是王安石的老師,也就是有了歐陽修的前期變法鋪墊才有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王安石變法!

    蘇軾和司馬光是好朋友嗎?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反對派領袖。查一下宋徽宗用瘦金體寫的《元佑黨籍碑》,文彥博、蘇軾、蘇轍、範祖禹、晁補之、黃庭堅、秦觀等共309人赫然在反對變法的奸黨之列。司馬光與蘇軾關係非常的好,可是兩人的政見也不相同,雙方經常因為王安石變法的事情發生激烈的辯論。就戰線來說,蘇軾和司馬光是站在王安石對立面的立場,但是蘇軾和司馬光還有不同,他雖不同意全面改良,但是某些政見還是觸犯了一些貴族階級的利益,屬於夾縫中的政客.沒有偏向任何實力派,也就註定了他在政治舞臺上的生存空間小,難度大,其政治地位遠沒有其弟蘇轍高.但是在文學藝術方面卻為一世之翹楚,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全才的才子。

  • 10 # 穆瓣草籽

    其中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司馬光是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著有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歐陽修是蘇軾、司馬光的老師和推薦者。同時王安石是改革家變法的主持人;而司馬光是守舊派的代表,主張“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兩個人針鋒相對,分屬兩大陣營。

    下面分別介紹這4 個人:

    歐陽修(1007-1072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史官,著有《新唐書》、《新五代史》。散文大家,“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醉翁亭記》,《賣油翁》等。被稱為“千古伯樂”蘇軾,司馬光,曾鞏等等均得到他的激賞和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都出自他門下。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思想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推崇新法,主張變革,對中央集權,減輕百姓稅負,化解民怨發揮了巨大作用。有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免稅法等等,涉及各行各業。但是觸及大地主階層利益。變法三起三落。

    為人清廉樸素,性格執拗。也被稱為“拗相公”。著有《臨川集》。也被人稱為“三不足”,緣於他說過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少年有為,出名的有砸缸救人等等。著有《資治通鑑》。保完派,反對變法,維護士大夫階層利益。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國豪放派詩詞的代表人物,也是位美食家。性格樂觀豁達。宋詞的發揚光大者,官場上履履受貶,因“烏臺詩案”發配嶺南,留下千古詩詞,至今流傳。

  • 11 # 老蟲

    他們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曾經也是良師益友。但因為變法的緣故,由於政見不一致,最後鬧得分道揚鑣。但彼此之間相互還是比較敬重,這也是當時文人交往的一種風氣,也就是所謂的“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首先可以看一下,北宋年間這些名人的出生年月。

    范仲淹(989-1052)

    包拯(999—1062)

    歐陽修(1007-1073)

    司馬光(1019-1086)

    王安石(1021-1086)

    蘇軾(1037-1101)

    從出生年月上來看,范仲淹出道最早,他提攜了歐陽修。歐陽修也曾經提攜過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司馬光王安石,他們曾經在包拯手下共事。

    最早,范仲淹就曾經提出過變法的建議,他擔任宰相之後就著手改革,歷史上稱為慶曆新政。但沒多久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城。由於歐陽修受到范仲淹的提攜,也就有了師生關係。所以此次歐陽修也受到了牽連,也被貶到地方任職。這也就有了我們熟悉的,范仲淹所寫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這都是在他們被貶出京城之後所做。

    王安石23歲中進士,48歲時任宰相,開始主持變法。由於太過激進,對問題考慮的不夠深刻,不夠全面。既得罪了守舊勢力,百姓也沒落得好處。結果,變法5年,被迫罷相,新法也全部被廢除。

    司馬光比王安石要長上兩歲,司馬光19歲就中了進士,但是官路比較坎坷,一直到40多歲才回到京師任職。 他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劃歸到保守黨行列。雖然名為保守黨,司馬光的思想並不守舊。他只是看出了王安石變法中的某些弊端,結果就被扣上了保守的帽子。司馬光後來擔任宰相,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司馬光對歷史比較有研究,主持編纂《資治通鑑》,長達15年之久。

    蘇軾是他們的後輩,他入京應試的主考官,就是歐陽修。歐陽修將蘇軾的考卷,誤認為是他的弟子曾鞏的試卷,為了避嫌,就給批了第2名。結果榜單已出,歐陽修就後悔了,他知道,蘇軾的這篇文章完全是可以給第一的。

    王安石變法開始以後,當時包括歐陽修在內的,很多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的人,都被迫離開了京師。後來蘇軾也因為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受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師,來到杭州任通判。後來因為烏臺詩案,蘇軾差點死在牢獄之中。幸虧得人多方搭救,才算躲過一劫。王安石下臺之後,司馬光上任。司馬光將蘇軾調回京師任職,但蘇軾又對司馬光的政策進行指責。最後司馬光也受不了,又把蘇軾貶出了京城。

    他們雖然明面上鬥得不可開交,但私底下私交還是不錯。王安石和司馬光年紀相仿,又曾經一起在包拯手下任職,因此交情很深。後來兩人雖然政見不合,分道揚鑣,但終究也沒有撕破臉來。雙方對彼此的人品、文采、能力還是比較肯定的。

    蘇軾也是一樣,蘇軾與他們的矛盾,也都是在政見上的矛盾。因為蘇軾久在地方,比較瞭解民情,對他們的變法能夠提出中肯的意見。但這樣直言上書,也就成了公然反對,所以遭受打壓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們都沒有對蘇軾下死手。當年烏臺詩案,新黨是準備將蘇軾置於死地的。但由於王安石一句話,他們也就放過了蘇軾。這才是君子之交。

  • 12 # 跪射俑

    歐陽修在蘇軾、王安石、司馬光3人面前,算是長輩,文壇前輩。歐陽修十分欣賞蘇洵父子三人的才華。

    王安石、司馬光、蘇軾3人是一輩人,王安石與司馬光曾短暫的一起在包拯手下任職。

    王安石思想積極,組織變法;司馬光是保守派,極力反對變法。蘇軾比較複雜,為變法派、保守派均不容。王安石變法時,蘇軾攻擊一些變法內容害民。當司馬光上臺主政,將變法政策一概廢除時,蘇軾又上書指責說一些變法政策是對的,不能對變法政策一律廢除。

  • 13 # 歷史逸事

    提起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這可是北宋年間響噹噹的人物,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除了蘇軾外,其餘三人也都是政治家,都做過宰相,對北宋的社會發展都做出過傑出貢獻。就是當今的兒童都在吟誦他們的詩詞。他們的詩詞文章倍受後世尊崇,可見他們影響力有多麼深遠。這就是他們的共性。

    若說他們之間什麼關係,如果把他們的生平列出來,足可以成為北宋文學的縮影。

    先來總體說說他們關係

    歐陽修是他們這四位人中最年長的一個。歐陽修曾經主考禮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也就是說蘇軾是歐陽修的學生。歐陽修非常欣賞蘇軾的文筆,常常感嘆後生可畏。司馬光、王安石他們倆年齡相差不多。他們與當時的包拯志趣相投,私交非常好,而且司馬光、王安石是同年逝世的的。但是他們政見明顯不同,司馬光明確反對王安石變法。歐陽修對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反對的。而蘇軾是這四位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父親蘇洵和歐陽修私交很好。

    先來說說歐陽修

    歐陽修,四川綿陽人,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他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的文學成就非常突出,在古文、古詩、詞作、書法等方面都引領風向標。比如他在詞作上表現自我情懷的創作方式對後來的蘇軾有著直接的影響。

    後來她科舉進士及第,步入仕途。由於上司錢惟演欣賞年輕文人,不讓他們承擔瑣碎的行政事務,歐陽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時間去琢磨古文創作。

    歐陽修與范仲淹交往頗深,范仲淹在仁宗的支援下實行慶曆行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成為革新派干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但在守舊派的阻撓下,新政遭到失敗。范仲淹被貶饒州,歐陽修作為范仲淹一派也受牽連,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接下來幾年,他是仕途坎坷,召回、被貶,反反覆覆被貶往不同地方。

    貶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古文藝術達到成熟。

    後來,他在仁宗一朝,就開始修撰史書《新唐書》、《新五代史》等。

    在英宗、神宗時,官運亨通,做到了參知政事(宰相),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

    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的出名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正是歐陽修堪為人師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傳的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才有了曾鞏、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歐陽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礎。

    小結一下:

    王安石、司馬光在仕途上得以發展都與歐陽修的大力舉薦有關係,而蘇軾的才華成就也受到歐陽修影響比較大。

    再來說說司馬光

    他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屬於一個元老級的人物。

    清平樂裡司馬光劇照

    司馬光在仁宗朝的主要表現就是在史學上。主要的任務是修史,也做過五年的諫官。

    他做諫官期間忠於職守,兢兢業業。他多次上書仁宗解決繼嗣問題。英宗趙曙被立為皇太子,司馬光的功勞很大。英宗即位後與曹太后矛盾日益加深,也是司馬光前後共上17封奏章,從全域性出發,講歷史、擺厲害、曉大義,苦苦相勸,才使太后和英宗矛盾緩和。他任職期間,非常關心下層人民的生活,多次為下層人民的利益提出建議。

    司馬光與王安石,包拯由於志趣相投,私人感情很好。很遺憾的是,他們政治上觀點截然相反。

    在神宗朝,當時任參知政事歐陽修極力向神宗推薦司馬光,神宗任司馬光為翰林學士,不久,又任司馬光為御史中丞。

    後來神宗支援王安石變法,司馬光明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曾經的好友因為政見不和而各持己見。司馬光為好友範鎮不滿王安石變法罷官而鳴不平,他就辭職離京,退居洛陽,絕口不論政事,繼續編撰《通鑑》。

    經過了15年,他完成了《通鑑》。呈給神宗看,受到了神宗的高度讚譽,並親自改名為《資治通鑑》。

    到了哲宗一朝,太皇太后高氏重用司馬光,拜為宰相。當時司馬光已是60多歲高齡,他上任後廢除了王安石的變法。同時把反對新法而遭到貶官的蘇軾、蘇轍等人召回朝中任職。歷史上這個事件叫“元祐更化”。

    王安石也是一位有個性的政治家

    王安石的好友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他曾經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的文章,受到歐陽修的高度讚賞。仁宗朝時,歐陽修舉薦王安石為諫官。可王安石拒絕了。他志不在此,他決心改革。看出來王安石非常有個性。歐陽修又以王安石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在他的早期官宦生涯中,歐陽修對他幫助很大。

    1058年,王安石就上書仁宗,提出變法主張,當時並沒有被仁宗採納。

    到了英宗朝的時候,朝廷屢次徵召他赴京任職,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絕入朝。看來。為了自己的理想,王安石還是非常堅守的。

    神宗朝的時候,他受到了神宗的器重,開始進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他曾經兩度拜相。但他的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而保守派典型代表就是王安石的好友司馬光。而歐陽修對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不贊同的,也提出過批評。

    最後說說蘇軾

    他是四個人當中年齡最小的。他經歷了五朝,一直到宋徽宗的時候他還健在。

    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學上,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他開創了“豪放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也是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同時他書法了得,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其擅長墨竹、怪石、枯木等。

    可是他的仕途坎坷,屢次被貶,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不過蘇軾天性樂觀,貶到哪裡,他的才華,文章就傳播到哪裡,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留給後世數不盡的燦爛華章讓後世吟誦至今。

  • 14 # 青史匯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這些人都曾多次在課本中出現過,我們都非常熟悉。他們幾位在宋朝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宋朝由於宋仁宗重視文臣,為朝廷開科舉選人才,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五人出自宋朝,宋仁宗時期。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063年4月,1022年13歲登基,1033年,劉娥去世之後,開始親政接管朝廷大權。

    范仲淹,989年-1052年,諡號文正

    歐陽修,1007年8月-1072年,諡號“文忠”

    司馬光,1019年11月-1086年10月,諡號“文正”

    王安石1021年12月-1086年5月,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宋孝宗追封諡號“文忠”

    除了司馬光都是唐宋八大家,他們在文壇上留下的著作和成就令人敬仰。宋朝的唐宋八大家和唐朝的則不同,唐朝的大詩人向李白,杜甫,文學成就非常的高,官場上並未居高位。

    而宋朝非常注重對文人的培養

    范仲淹是宋仁宗非常賞識的一位大臣,也是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宋仁宗時期貧富相差越來越大,社會矛盾日益增多,以范仲淹為主,發起了改革。范仲淹的改革處了老貴族的利益,貴族們奮力反抗,最終以改革失敗而告終。范仲淹,是一心為國為民,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因而去世後被宋仁宗追封諡號“文正”。

    “文正”在古代,是文臣中最高的諡號,整個朝代都沒幾個“文正”諡號的人,皇帝是不輕易把這個諡號給人的,“文正”的諡號比皇帝還稀有。所以在古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都是對國家社稷有功,或者是在文壇上讓人敬仰的物件。像唐朝的魏徵,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曾國藩等都是被追封文“文正”諡號的人。

    歐陽修透過科舉入仕,歐陽修自小聰明,詩詞非常的好,科舉的時候因為鋒芒過露,得了14名,並未奪得狀元。范仲淹改革失敗,歐陽修和范仲淹交往關係密切,也因此受到了牽連,隨著范仲淹被貶,歐陽修也被貶成了縣令。後來被宋仁宗又詔回京,也越來越受宋仁宗的重用,在1057年以翰林學士的身份擔任貢舉主考官。而蘇軾,蘇澈,曾鞏就是在這次科考被錄取的。

    蘇軾是透過科舉入仕,蘇軾科舉的主考官是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在科舉的時候因策論寫得好,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在歐陽修的稱讚下,蘇軾名聲大噪。

    說起司馬光,很多人都會想到司馬光砸缸,不錯,就是那個砸缸的司馬光,後來成了北宋的宰相,司馬光是官二代,為官剛正不阿,只是司馬光是守舊派的代表,而王安石繼范仲淹改革之後,再次發起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立場不同,加上王安石的變法有所不足,導致守舊派的人奮力打壓,最終王安石變法也是以失敗告忠。

    在北宋朝廷,如果以新舊勢力來劃分的話,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他們是屬於新貴,而司馬光則是老貴族。他們不是一個幫派的立場不同

  • 15 # 甚荒唐

    歐陽修可以算設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的前輩與推薦人,尤其對蘇軾。蘇軾的文學天才,從20歲的科技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到臨終的《廬山煙雨》,超越所有前輩,終於成為一代天驕,古今第一文學大家。

    王安石的文學才華不在蘇軾之下,但王安石成年後到晚年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習儒家文化,思考政治經濟財政等社會問題上,對創作詩詞的興趣不大,但他一旦寫東西,不論詩詞,都是可與蘇軾媲美的頂尖水準,但王安石超越蘇軾,歐陽修,司馬光的是他的文章,譬如他短短80字的評論《讀孟嘗君傳》,到上萬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全是精闢非凡的議論文傑作。王安石的文章(議論文)的思想深度與邏輯嚴謹性,當得上古今第一。

    歐陽修是個多情的文化人,其政治思想一般,在文化方面,寫的詩詞文章算得上一流,他喜歡提拔年輕有才華的人,譬如他稱讚年輕的王安石的詩媲美杜甫,文章比得上韓愈。

    司馬光的知識經歷與傳統與王安石几乎一樣,道德上,司馬光與王安石可稱得上無暇的2個人。但是司馬光死守儒家傳統道德的讀書人,思想較為保守死板。

  • 16 # 張乘風

    我認為四人正確寫法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司馬光。他們是北宋文學天團的代表人物。

    一、盛唐繁華過後,宋初一片凋零

    我們知道,世事盛極必衰,有高峰必有低谷。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光輝的王朝之一唐,其文學亦是民族之高峰。盛唐詩歌光輝普照,仙聖佛鬼,各大流派已臻至巔峰。還有韓愈、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使得各種文體都在唐朝得到發展,並衝向高峰。但後唐及唐後五代王朝更迭,征戰連連,文學也出現了高峰過後不可避免的斷層。以馮延巳、李煜、韋莊為代表的五代文人熱衷於“流連花叢間”,文學似乎已經提振不了人心。

    北宋初年,文學同樣沒有特別突出,主要因為五代詞人依舊風光。而宋朝雖以重文輕武為宗旨,但趙光義和趙普把持下的朝政,文人不太容易出頭,也不太敢出頭。如果硬要找一個,只能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晏殊拉來湊數。

    二、六一醉翁現,天團初形成

    這樣的狀況直至歐陽修出世才為改變。

    歐陽修,號六一居士、醉翁、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所有學習中華文化的人都無法繞過的存在,他才是北宋這個文學蓬勃發展時代的開創者。自他之後,北宋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文學大家,他們把宋詩、宋詞、宋文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這就是著名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我將這一群延綿不絕,層出不窮,一茬接一茬的文化人稱為“北宋文學天團”。歐陽修就是一代目,一代leader,一代團長。

    和歐陽修交好的,出名團員有兩位——梅堯臣和蘇洵,還有政治夥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蘇洵,唐宋八大家。也是北宋文學天團代表人物之一。“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這種開闊胸襟,使他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歐陽團長成為好友。當然,他的兒子們也就成了歐陽修的大侄子,早早和這一天團成員混在一起了。蘇洵那個非常出名,名氣大到震古爍今的兒子叫蘇軾蘇東坡。梅堯臣,宋詩開山祖師。後世將歐陽修的文、蔡襄的字、梅堯臣的詩譽為那個時代的三大制高點。文學方面他和歐陽修並稱“歐梅”。蘇軾、王安石、司馬光乃至後來南宋的陸游、劉克莊都受他的文學作品和理論的薰陶影響。

    歐陽修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以個人才華和魅力,領袖文壇,開始了北宋文學的輝煌之路。

    三、二代露鋒芒,八大家到齊

    歐陽修以自身文學水平影響北宋文化的同時,他還擔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按中國古代科舉慣例,考試及第者是主考官的學生。

    那年主考官兩位,“歐梅”的歐陽修和梅堯臣。那年入取的著名考生有:蘇軾、蘇轍、曾鞏。

    蘇軾、蘇轍兩兄弟是歐陽修好友蘇洵的兒子,才華出眾,學富五車。特別是蘇軾,他的詩、詞、文、書、畫成就都是當時頂尖。如果單純論文學和文化修為,蘇軾幾乎可稱古往今來第一人。蘇軾沒有正是拜師歐陽修,曾鞏是歐陽修正式的學生。但因科舉的關係,蘇軾也算是歐陽修的門生。而歐陽修為人公正,他特別賞識蘇軾的才華,完全沒有因曾鞏的存在而打壓蘇軾。反而一個勁地推薦蘇軾,講蘇軾的好。自此以後,蘇軾名動京畿,開始了他璀璨的文化之旅,進而在歐陽修老去之後,成為北宋文學天團二代目,領袖文壇。南豐先生曾鞏,是正式登門拜師歐陽修的。和蘇軾比,他的確是歐陽修的學生。在他拜師歐陽修之前,18歲的曾鞏就結識了16歲的王安石。曾鞏和王安石是同鄉,是世家,還是親戚。曾鞏父親曾易佔和王安石父親王益一起研究過學問。曾鞏祖父曾致堯的女兒是王安石夫人吳氏的祖母。他們兩人因對彼此才華的認可而結為摯友。曾鞏在王安石科舉及第後,先後《上歐陽舍人書》、《再與歐陽舍人書》,向歐陽修推薦“鞏之友有王安石者”。

    自此,歐陽修大力推廣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達到高潮。一代天王巨星,團長歐陽修光輝照耀下,二代文人層出不窮,他們以自己的優秀水準,與一代團員蘇洵一起,和唐代韓愈、柳宗元齊名。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史稱唐宋八大家

    四、熙寧變法,天團決裂

    北宋熙寧二年,王安石在國內經濟危機,國外強敵環視的情況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但這一變法遭到了很多人反對,其中包括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司馬光。

    時年六十三歲的歐陽修批評了王安石變法核心之一的“青苗法”,兩年後他辭去全部官職回鄉。再一年,病逝家中。

    同年,同樣反對青苗法實施的蘇轍,被貶河南府。曾鞏被外放浙江紹興,再也沒有回到政治中心。

    熙寧三年,還是因反對青苗法,司馬光請辭離京。次年,他隱居洛陽,開始編寫《資治通鑑》。

    熙寧四年,二代目蘇軾給皇帝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後,也離開京城,遠走杭州。

    自此,北宋文學天團的好友巨星們散落四野,再也沒有回到初時以文交友,談笑風生的盛況了。

  • 17 # 斯嘉麗聊電影

    最近正好在教孩子們宋詞,所以瞭解了比較多。這個問題強答一波!

    首先,歐陽修對蘇軾,是有知遇之恩的。當看到蘇軾文字的時候。歐陽修曾經對左右說過,幾十年後,將不會再有人談論我。因為他們只會談論蘇軾。當時歐陽修說這句話時,是他文學成就最鼎盛的時期。但是,他卻就此已為蘇軾鋪好了大紅大紫的康莊大道,

    接著來說說蘇軾跟王安石。

    蘇軾在文壇嶄露頭角之後。改革派王安石和守舊派都想拉攏蘇軾。當時蘇軾的文章被宋神宗看到時。宋神宗說的是,我為後世找到了宰相之材。

    然而,蘇軾是個豁達而又心懷天下的人。他並沒有為金錢名利所動,他既看到了老派有問題。也發現改革有弊端。所以兩邊都不站,所以兩派都打擊他。王安石也對他很不待見。他也算是在宋朝被貶最多的文官了。

    最後來說說司馬光!

    小時候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就學過。司馬光是守舊派的代表。一直是反對王安石變化的。蘇軾在朝,他跟蘇軾一起反對。蘇軾不在朝。王安石下臺。司馬光就把新法全部廢除。

  • 18 # 與思想同行

    都是北宋政壇大名鼎鼎的人物。歐陽修器重蘇軾,違反的讓他成為榜眼,王安石和蘇軾既是好朋友,又是政敵。司馬光和蘇軾都反對王安石變法。在北宋文壇上四人都是大腕級人物,留傳後世的佳作讓我頂禮膜拜。

  • 19 # 史道驛站x

    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人物,他們不但文章了得,在政壇上也是風雲人物。他們的文章我們學了不少,在政壇上的作為也很熟悉,可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呢?

    歐陽修是四位當中年紀最長的,他出生於公元1007年,司馬光出生於公元1019年,王安石出生於公元1021年,蘇軾出生於公元1037年。歐陽修比司馬光大12歲,比王安石大14歲,比蘇軾大30歲。歐陽修作為資深文人,為朝廷推薦了司馬光和王安石,而且還是蘇軾的主考官,同蘇軾有師生之誼。

    王安石在神宗朝任宰相,推行變法,雖說歐陽修不贊成王安石變法,但他並沒有過多的干預。哲宗朝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王安石變法。蘇軾一直仕途不暢,幾度被貶,他一直在新黨和舊黨的夾縫裡生存,一肚子不合時宜,是個悲劇式的人物。

    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在政壇上針鋒相對,鬥得不亦樂乎。官場上相互殘殺,才華上相互欣賞。這就是北宋文人的風骨。政見不同,造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王安石主張的,在司馬光上臺後一律廢除,不管對錯。

    也許這就是文人的個性,雖然政見不同,卻不會人身攻擊。歐陽修在北宋時期,一直充當伯樂角色,他向韓琦推薦了王安石,可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歐陽修並不認同,當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時,歐陽修卻隱退在山水間。

    蘇軾相對於歐陽修、司馬光和王安石來說,可以算是晚輩。王安石變法雖說是一場積極的改革,但在變法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晚輩蘇軾也是大膽的抨擊,因此有很多人把他劃歸為保守派。但當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上臺,不分青紅皂白的打擊改革人士時,蘇軾又積極的為王安石說好話。因此蘇軾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是那一派,不管誰掌握權力,蘇軾都沒有被重用。

    歐陽修同王安石的關係開始很不錯,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和政壇前輩,同王安石的交往很密切,他們之間互贈詩文,同為唐宋八大家的兩個人,相互欣賞文采。卻又因政見不同,相互拆臺。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宋神宗時期的紅人,兩人都得到了神宗的重用,私交本來也不錯。但在王安石變法時,司馬光卻同王安石背道而馳。皇帝支援王安石,司馬光只能退讓,也許正因為這場爭鬥,司馬光才能安心編纂《資治通鑑》。

    其實,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人,從個人感情來說,應該算是朋友。不過因政見不同,他們又不在同一陣營。

  • 20 # 史論縱橫

    受益於宋代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北宋開國初期呈現出文化人才大爆炸的現象,但是文學方面,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朝只佔有韓愈和柳宗元兩位,而宋代佔六位,歐陽修、王安石、三蘇、曾鞏,基本都處於宋代初期,這不得不說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

    作為同一時期的四個人,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這四個人還是有一定交集的,簡單來說,歐陽修是比王安石、司馬光要大一輩的,歐陽修為官主要時期在宋仁宗時期,王安石與司馬光主要是在宋神宗時期。

    蘇軾是雖然與他們都同朝為官過,但是還是比王安石和司馬光要年輕一點,在官場上地位也低一點。

    詳細來說就比較複雜了,那真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文人之間的那點事,更難理清。

    歐陽修作為四人中最早當官的人,不僅因為年齡長,更主要是有才華。

    大家都知道宋代科舉相對容易點,其實也不是很容易,只不過是相對來說,不管哪朝哪代能考中進士,那都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

    儘管很多人從歐陽修多次科舉考試才中進士,認為他科舉之路十分坎坷,其實這是扯淡,歐陽修是在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中的進士,當時他才二十三歲。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五十歲的時候考上進士都是年輕的,儘管這是形容唐代科舉之難,但是宋代也好不到哪去,二十三歲中進士,都是很難得的。

    而且,歐陽修在殿試中位列二甲進士及第,雖然不是狀元、榜眼、探花這種,那也是排名靠前的。

    據說歐陽修之所以考這樣的成績,還是因為遭受主考官的“打壓”,主考官晏殊也是在歷史上較為有名的人物,他後來回憶說,歐陽修未能中狀元,主要原因竟然是因為才華太盛,鋒芒畢露,眾考官決定挫挫他的銳氣,以便其更好的成長。

    其實與歐陽修同時期的名人也不少,比如晏殊、范仲淹等人,儘管在文學和官場都有造詣,但是能有歐陽修這樣全面發展的人,是不多的。

    歐陽修不僅在官場上是慶曆新政的主要干將,在文學上也是宋代八大家之列,相比於司馬光在史學上的成就,歐陽修編纂的《新唐書》在歷史領域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後人在編纂歷史的時候,喜歡把他們幾個人放在一起,講述他們之間的故事,其實並不盡然,有時候可能同處一個時代,但是不一定會有過多的交集。

    比如有人曾說王安石和蘇軾都是歐陽修的學生,其實並不盡然,王安石並非歐陽修的學生,而蘇軾確實是。

    王安石與歐陽修不過是正常的官場交情,雖然王安石年輕一點,歐陽修年老一點,但是王安石後勁很強,有後來者居上的感覺。

    在王安石考中進士的時候,歐陽修還曾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信,讚揚王安石的文才,但是也僅限於此。

    兩個人最大的標籤其實都是北宋初年的改革派,只不過王安石更激進的改革派,而歐陽修是老的改革派,改革派一老,那必然就是新的守舊派啊!

    在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歐陽修已經在地方為官,針對歐陽修的“青苗法”,歐陽修並不感冒,反而鬧了一個大紅臉。

    相比於王安石與歐陽修的關係,蘇軾與歐陽修那是鐵打的關係,歐陽修擔任主考官期間,錄取了蘇軾、蘇轍和曾鞏等文壇俊傑。

    尤其是對蘇軾很抱有好感,蘇軾考中狀元后,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讀來後,“不覺出汗”,認為蘇軾是後生可畏,兩個人好的時候幾乎是穿一條褲子,可以說歐陽修對蘇軾的影響很大。

    這也間接影響力了王安石和蘇軾的關係,比如在針對王安石的新法時,蘇軾的態度和歐陽修是一致的,那就是變法過於激進,不容易實現。

    結果在王安石掌權的時候,就把蘇軾給下放地方了,蘇軾一輩子做官坎坷,跟王安石政見不和有一定的關係。

    當然,蘇軾仕途不暢和司馬光也有著巨大的關係,歐陽修歲數大了,在王安石主持變法不久就掛了,但是反對激進變法這杆大旗不能倒,最後就落到了著名保守派司馬光的頭上,真正與王安石針尖對麥芒的乾的其實就是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是教科書中重頭戲,當初選定教材的教委一定認為司馬光童年的這個故事,一定會教會我們做事情要學會變通。

    長大後學了王安石變法,我才知道,原來最不會變通的人其實就是司馬光,司馬光年輕的時候知道砸缸後把水放出,落缸小孩能夠得救的道理,卻不知道一個國家想要富強也是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不能從書本中找答案。

    偏偏司馬光一生最喜歡著史,希望把人世間一切的真理都融匯到《資治通鑑》中,結果編纂了四百萬字後,司馬光張口閉口要守“祖宗之法”。

    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傷仲永》,也是大家讀書時候都學過的,我感覺王安石就是借諷刺方仲永的機會來對映司馬光。

    王安石變法雖然激進,但是整體上來說是為了富國強兵,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不激進一點,也許不會有效果,變法的方向沒有錯,問題就出在具體的方式上。

    但是王安石變法遭到了司馬光的瘋狂反對,已經到了為了反對而反對,所有的變法都要遭受抨擊。

    由於宋代是文人政治,既得利益者太猖獗,最後的結果竟然是保守派佔據上風,王安石被排擠出中樞權力之外。

    按理來說,蘇軾並不贊同王安石的變法,在司馬光上臺後,應該是鹹魚翻身,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恰恰這個時候,蘇軾竟然提變法的內容說話。

    蘇軾意識到了變法的必要性,但是反對變法激進的措施,並不贊同保守派對新法的清算,不久之後就遭受司馬光的瘋狂打壓。

    相對來說,王安石掌權的時候,只不過是把反對派下放到中央,司馬光是砸缸出身,下手又黑又狠,一石頭下去,蘇軾後來就沒機會再翻身了。

    相對來說,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是文壇巨匠,都有一些理想主義的影子,雖然有爭論,也都是君子之爭。

    唯有司馬光是一個車頭撤退的頑固保守派,大概很多搞歷史的人都受了司馬光的影響,為了歷史可以放棄發展,豈不是典型的顧屁股不顧腦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螃蟹能長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