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V思維視覺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對於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瞭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內容。

      一、淺顯閱讀型

    對於第一類青少年型別的閱讀,我們可以尋找市場上精簡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然後可以先透過網路或者書本開頭簡介,對故事過程有個大致的印象。這裡注意的是隻需瞭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講的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最後統一的故事。

    然後粗略的讀完小說。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對讀書前對小說大致脈絡的印象進行加深。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小說的發展結構。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當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小說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諸葛亮、周瑜、曹操等,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一些學過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一遍可以適當記筆記,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點記憶。

    最後可以再次通讀全篇,這樣對之前的文章記憶會進一步加深,能夠更加深入瞭解重點人物、重點情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發展、結果。

      二、深入閱讀型

      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閱讀。閱讀步驟,我們可以重複第一類淺顯閱讀的方法。只是側重點稍微不同。

    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透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

    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點記憶。透過前面幾次閱讀,一般我們心裡會對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人比較有興趣,因此對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筆記。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小說建立情感。

    第四遍閱讀,這裡透過自己整理的筆記,再次對小說整體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故事重點脈絡進行深究,瞭解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使用各種謀略、心機等。同時對重點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點實際作筆記。

    最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再結合小說。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有部分也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偽存真或者是當作生活的領悟即可。

      以上就是閱讀《三國演義》的一些方法。對小孩子來說,主要引導他崇拜三國演義裡面的英雄,比如關羽,諸葛亮等,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的性格得到養成。至於三國演義中蘊含的戰略戰術,陰謀詭計,不要太多地向小孩子灌輸。

  • 2 # 凌菱七號偵察室

    怎樣讀懂《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對於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瞭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內容。

    一、淺顯閱讀型

    對於第一類青少年型別的閱讀,我們可以尋找市場上精簡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然後可以先透過網路或者書本開頭簡介,對故事過程有個大致的印象。這裡注意的是隻需瞭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講的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最後統一的故事。

    然後粗略的讀完小說。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對讀書前對小說大致脈絡的印象進行加深。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小說的發展結構。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當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小說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諸葛亮、周瑜、曹操等,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一些學過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一遍可以適當記筆記,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點記憶。

    最後可以再次通讀全篇,這樣對之前的文章記憶會進一步加深,能夠更加深入瞭解重點人物、重點情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發展、結果。

    二、深入閱讀型

    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閱讀。閱讀步驟,我們可以重複第一類淺顯閱讀的方法。只是側重點稍微不同。

    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透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

    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點記憶。透過前面幾次閱讀,一般我們心裡會對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人比較有興趣,因此對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筆記。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小說建立情感。

    第四遍閱讀,這裡透過自己整理的筆記,再次對小說整體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故事重點脈絡進行深究,瞭解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使用各種謀略、心機等。同時對重點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點實際作筆記。

    最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再結合小說。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有部分也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偽存真或者是當作生活的領悟即可。

    以上就是閱讀《三國演義》的一些方法。對小孩子來說,主要引導他崇拜三國演義裡面的英雄,比如關羽,諸葛亮等,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的性格得到養成。至於三國演義中蘊含的戰略戰術,陰謀詭計,不要太多地向小孩子灌輸。

  • 3 # 精神小夥一代目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所以並沒有什麼閱讀困難。要想讀懂《三國演義》,只要按照下面幾步做好就可以了。

    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透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

    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點記憶。透過前面幾次閱讀,一般我們心裡會對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人比較有興趣,因此對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筆記。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小說建立情感。

    第四遍閱讀,這裡透過自己整理的筆記,再次對小說整體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故事重點脈絡進行深究,瞭解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使用各種謀略、心機等。同時對重點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點實際作筆記。

    最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再結合小說。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有部分也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偽存真或者是當作生活的領悟即可。

    以上就是閱讀《三國演義》的一些方法。對小孩子來說,主要引導他崇拜三國演義裡面的英雄,比如關羽,諸葛亮等,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的性格得到養成。至於三國演義中蘊含的戰略戰術,陰謀詭計,不要太多地向小孩子灌輸。

  • 4 # 談古論今讀書匯

    《三國演義》如果讀懂呢?我覺得巜三國演義》不只是一本偉大的歷史小說,還是一本兵書,更是一本商戰用書。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躍而成為經濟大國,其企業管理的理論及方式便是汲取自《三國演義》,藉由該書可以洞悉日本企業的成功之謎。 咱們的老祖先自古即有如此高超的企業經營智慧,我們更應將之與現代的經營管理相結合來學習。從《三國演義》中可以分柝出很多謀略,透過學習這些謀略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部分內容分析如下:

    鎖戰船曹操中計--經驗決策有弊端

    過江歷險吊周郎--風險性決策

    算在敵先,三出祁山--預則立,不預則廢

    戰長沙帳前道敵情--用謀需知己知彼

    乘大霧草船借箭--用謀需知天知地

    劉備哭拜孫夫人--以柔克剛之謀

    割三郡以退為進--以退隱進之謀

    一氣周瑜--兵貴神速之謀

    二氣周瑜--公關之謀

    三氣周瑜--將計就計之謀

    鍾會伐蜀先造船--一箭雙鵰之謀

    陸遜假意恭關羽--笑裡藏刀之謀

    青梅煮酒論英雄--危機對策之謀

    曹子建七步成詩--言中有謀

    張翼德長坂拆橋--無謀中的笨主意

    一一一一

  • 5 # 菜菜每天一首詩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表現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要讀懂這本書,可以從一下幾個大的脈絡為線索

    一、黃巾起義 群雄逐鹿

    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起義。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湧現。

    大將軍何進在與十常侍的鬥爭中被殺,袁紹和曹操領眾諸侯以平“十常侍之亂”為名衝入皇宮,剿殺宦官。在保護漢少帝的過程中,西涼刺史董卓引兵入關隨即掌控朝中大權,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生性殘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發多方憤然。曹操假借聖旨之名,召集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虎牢關前,桃園結義志在匡扶漢室的的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大戰呂布。討董盟軍聲威浩大,迫使董卓挾漢獻帝逃至長安,最終被司徒王允設連環計除掉。

    討董盟軍的各路諸侯心懷鬼胎,聯盟開始分崩離析。袁紹欲謀取長沙太守孫堅手中的傳國玉璽,設計使孫堅在逃避途中被荊州劉表襲擊遇害。同時,袁紹在界橋之戰中擊敗公孫瓚,佔領河北。曹操廣泛招賢納才,成為中原一大勢力。此時,群雄逐鹿的雛形初成。

    二、曹操得勢 官渡之戰

    漢朝末年黃巾起義形勢

    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迎漢獻帝於許昌建都,並運用權謀相繼除去了呂布、袁術、張繡等人,展現了非凡的政治軍事能力。然而漢獻帝不甘於被曹操脅迫,秘密聯合董承、劉備等大臣意欲除掉曹操,卻因事情洩露反遭其害,致使董承等人被殺,劉備僥倖逃脫,前往河北依附袁紹。

    在江東,孫堅之子孫策多年苦心經營,終於稱霸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孫策亡故後,其弟孫權繼業。孫權在周瑜等人扶持下,為吳國的建立積聚了強大的實力。

    坐擁河北的袁紹以“衣帶詔”為名,率領大軍討伐曹操,雙方於官渡展開艱苦鏖戰。袁軍雖然勢大,但內部勾心鬥角,終於被背水一戰的曹操擊敗。袁紹氣病交加身亡,幾個兒子又兄弟鬩牆,被曹操設計分化一一除掉。曹操繼而征伐烏桓一統北方,為此後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荊襄風雲 赤壁之戰

    劉備在汝南遭曹操戰敗,投奔荊州劉表。而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足智多謀而又心懷天下的諸葛亮輔佐。曹操統一北方後開始舉兵南征,矛頭直指荊州。此時,劉表亡故,其長子劉琦不得重用。次子劉琮接管荊州後投降曹操,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劉備遭曹操沿途追殺,命懸一線,幸而有諸葛亮趙雲等死命保全才得以存身。

    面對曹操南征之勢,劉備遣諸葛亮往江東與孫權結盟。諸葛亮舌戰群儒,最終促成孫、劉聯軍。在諸葛亮、周瑜、龐統、黃蓋等文臣武將的合作下,透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在赤壁一戰中大破曹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篇章。

    赤壁大戰過後,劉備、孫權轉而爭奪荊州。孫權遣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則在諸葛亮的勸諭下多次推辭。周瑜獻計,欲騙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為妻,進而扣留劉備,威逼諸葛亮以荊州換之。不料周瑜的計謀都被諸葛亮屢屢識破,致使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終在諸葛亮的譏諷中嘔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長嘆。歷經了半生的屈辱磨難之後,劉備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領地,為進軍西川打下基礎。

    四、曹丕篡漢 三國鼎立

    赤壁之後,曹軍與吳軍爆發濡須之戰,雙方各有勝負。在北方,曹操設計平定西涼馬超、韓遂後,進爵魏公、魏王。擁有荊州的劉備則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打敗劉璋,奪取西川,並趁曹軍立足未穩而奪得漢中,自封漢中王。後東吳與曹魏修好,孫權受封南昌侯。

    關羽率軍攻打曹魏,於罾口川水淹七軍,威震天下。此時荊州防務空虛,被東吳都督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襲擊。進退失據的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兵敗遭擒,被孫權斬首。此時,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進而逼迫漢獻帝退位,自稱魏帝。從此,延綿數百年的大漢王朝不復存在。

    曹丕篡漢後,劉備也在益州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孫權則坐鎮江東一方。至此,天下大勢底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稱帝后的劉備,不顧勸阻東征吳國。出兵前夕,張飛亦被部下範疆、張達所殺。劉備痛心疾首,留諸葛亮守成都,自己揮師東進,一路所向披靡。情急之中的孫權用人不疑,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最終成功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潰蜀軍。劉備在率敗軍撤至白帝城時病倒,並在臨終前向諸葛亮託孤。

    五、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

    在蜀國元氣大傷時,曹丕趁機聯合東吳和蜀漢降將孟達進攻。諸葛亮臨危不懼,派出馬超、趙雲等猛將把守關口,又派出李嚴、鄧芝等人說服孟達與東吳,安居平五路。

    為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諸葛亮決計征伐曹魏。為保後方太平,諸葛亮先與東吳結盟,繼而親領大軍遠征雲南,以七擒七縱的大仁大智,平定了南蠻孟獲之亂。

    後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率領兵馬六出祁山,決心為恢復漢室鞠躬盡瘁。在此期間,諸葛亮收服姜維,並以平生所學相授。曹魏則以司馬懿為統帥,與蜀軍對陣。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位曠世奇才在無數次戰鬥中展開周旋,並在這樣的鬥爭中相互敬慕。蜀漢與曹魏之間的戰鬥延綿數載,互有勝負,而諸葛亮最終因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病逝,蜀漢舉國同悲。

    六、三分歸晉 天下一統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興兵伐魏,先後九次出征中原,卻因為國力衰微和昏主奸臣陷害,只能退避閬中。魏將鄧艾趁蜀國內亂之際發兵進攻,偷渡陰平兵臨成都。蜀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至此滅亡。姜維圖謀復國,最終也在魏軍的圍攻下身負重傷,拔劍自刎。

    東吳自孫權死後,內亂不止。吳主孫亮被獨攬大權的孫琳所廢,孫休被立為帝。孫休聯合老將丁奉除掉孫琳將大權奪回手中,但東吳此時也已呈現大江東去之勢。

    在魏國,魏主曹芳繼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從曹爽手中奪得兵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把持魏國大權,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家族自此權勢滔天,司馬昭進而弒君,公然殺死魏主曹髦。繼此之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魏國滅。吳主孫皓最終也投降西晉,百餘年的戰亂從此平息,天下一統。

  • 6 # 柔情似水—政委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對於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瞭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內容。

    一、淺顯閱讀型

    對於第一類青少年型別的閱讀,我們可以尋找市場上精簡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然後可以先透過網路或者書本開頭簡介,對故事過程有個大致的印象。這裡注意的是隻需瞭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講的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最後統一的故事。

    然後粗略的讀完小說。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對讀書前對小說大致脈絡的印象進行加深。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小說的發展結構。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當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小說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諸葛亮、周瑜、曹操等,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一些學過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一遍可以適當記筆記,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點記憶。

    最後可以再次通讀全篇,這樣對之前的文章記憶會進一步加深,能夠更加深入瞭解重點人物、重點情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發展、結果。

    二、深入閱讀型

    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閱讀。閱讀步驟,我們可以重複第一類淺顯閱讀的方法。只是側重點稍微不同。

    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透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

    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點記憶。透過前面幾次閱讀,一般我們心裡會對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人比較有興趣,因此對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筆記。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小說建立情感。

    第四遍閱讀,這裡透過自己整理的筆記,再次對小說整體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故事重點脈絡進行深究,瞭解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使用各種謀略、心機等。同時對重點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點實際作筆記。

    最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再結合小說。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有部分也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偽存真或者是當作生活的領悟即可

  • 7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讀懂一部經典,一靠讀,再靠實踐,再得進行總結。

    所謂讀!

    一則要詳細的閱讀原文,進行讀書筆記。再則要閱讀相關的著作,也就是對《三國演義》進行研究的名著,這是不能忽略的!恰恰許多人在這個地方忽略了,很遺憾。

    所謂實踐!

    不是照搬書籍記載、不是食古不化,是堅持正確的理念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的去提高自己,不斷的反省自己,寬以待人、嚴於律己。

    所謂總結!

    道理是用來實踐的,不是看著好看的。所以關鍵在於知行合一。閱讀經典,關鍵是學習經典裡面的道理和追求,學習做人的道理。把人做好,才有資格做事,才能夠擔當責任!所以,要不斷的閱讀經典、不斷實踐、不斷反省,總結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用心用心再用心,努力努力再努力!

  • 8 # 妙對佳聯

    其實《三國演義》怎麼讀也沒法讀懂,因為你每讀一次或一段,你總冒出不同的想法!就像“其實你不懂我傷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小說的魅力不就在於誰有誰的領會,人有時候連自己都鬧不懂自己,更別說想個啥就是啥的小說了,讀的遍數多了,你的感慨只能是“羅貫中你可真能編,你可真會編!”

  • 9 # mcwrite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對於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瞭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內容。

    一、淺顯閱讀型

    對於第一類青少年型別的閱讀,我們可以尋找市場上精簡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然後可以先透過網路或者書本開頭簡介,對故事過程有個大致的印象。這裡注意的是隻需瞭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講的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最後統一的故事。然後粗略的讀完小說。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對讀書前對小說大致脈絡的印象進行加深。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小說的發展結構。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當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小說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諸葛亮、周瑜、曹操等,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一些學過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一遍可以適當記筆記,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點記憶。

    最後可以再次通讀全篇,這樣對之前的文章記憶會進一步加深,能夠更加深入瞭解重點人物、重點情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發展、結果。

    二、深入閱讀型

    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閱讀。閱讀步驟,我們可以重複第一類淺顯閱讀的方法。只是側重點稍微不同。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透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點記憶。透過前面幾次閱讀,一般我們心裡會對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人比較有興趣,因此對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筆記。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小說建立情感。

    第四遍閱讀,這裡透過自己整理的筆記,再次對小說整體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故事重點脈絡進行深究,瞭解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使用各種謀略、心機等。同時對重點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點實際作筆記。

    最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再結合小說。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有部分也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偽存真或者是當作生活的領悟即可。

    以上就是閱讀《三國演義》的一些方法。對小孩子來說,主要引導他崇拜三國演義裡面的英雄,比如關羽,諸葛亮等,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的性格得到養成。至於三國演義中蘊含的戰略戰術,陰謀詭計,不要太多地向小孩子灌輸

  • 10 # 謀略秘籍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回民引人入勝。不管是“桃園三結拜”、“過關斬將”,仍然“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無不叫讀者把兒稱快,慢說我也被書中間人物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氣勢所打動、所吸引。

    那裡面,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我。他未出茅草屋先知“三國三分天下”;“博望坡”預設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激烈辯論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智激周公謹,連吳蜀之同力共謀興漢大業;又以“苦肉計”火燒赤壁而使曹操望而卻步。使周瑜區區小計窮竭扳機,諸葛孔明之計謀策略,豈是管仲樂毅能及乎?

    在讀到“諸葛亮三氣周公謹”時,我再一次欽佩諸葛亮的智謀,而為周瑜才智超出眾人,但終因胸懷狹小而氣絕身亡覺得痛惜。同時也告誡我們做人不可以嫉賢妒能、胸懷狹小,更不可以看不起另外的人,假如想方想辦法去坑害另外的人,自個兒終會嚐到苦果的。

    “為將者,而不通天體,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以庸才也......”前人在沒有不論什麼先進攝譜儀的事情狀況下,上知天體、下曉地理,琴、棋、書、畫樣樣洞曉,再瞧瞧我們呢?我們生存在福祉的年間,有先進的科技和浩瀚的圖書,我們又有啥子理由不刻苦學習呢?

    孔明的一輩子是短暫的,但他耗竭心思和精力、鞠躬盡瘁、效奔走之勞,為簡稱蜀事業呈獻出了若干力氣。可還沒趕得及享用一下子金玉滿堂遍“大星漢丞相歸西”了。想到這,我的心便隱約作痛。唉!諸葛孔明先生一輩子坎坷,不照顧身板子虛弱,為簡稱蜀白天黑夜操勞,真可以說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先下之樂而樂”呀!我們不也應當向他學習嗎?我們固然沒有諸葛先生那樣子伶俐的頭腦,但也應當仿效前人,好好學習,不然,我們又怎麼不辜負英雄呢?

    多麼不容易得到的以為丞相啊!正如司徒徽說的:“興周人一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一百年之張子房”!

    我願立諸葛武侯之志,為國為民盡我所有的力氣,振興中華!

  • 11 # 湖南李燕書畫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的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內容,對小孩來說,主要引導他崇拜三國演義裡面的英雄,比如關羽,諸葛亮等,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孩子性格得到養成。至於三國演義中蘊含的戰略和戰術,陰謀詭計不要太多地向小孩子灌輸。

  • 12 # 蕭生一介

    我非常推崇三聯出版社的理念:讀書.生活.新知。讀書是為了獲得新知,是服務於生活的。《三國演義》這本經典是博大精深的,是要常讀常新的。今天我主要講一講在初讀《三國演義》的基礎上怎樣進行精耕細讀,獲得新知,學以致用:精讀“三絕”,輔以“毛批”,參讀史書,觀看影視,以寫促讀。

    一、精讀“三絕”,以點帶面。

    巜三國演義》的開篇是明朝狀元楊慎填的巜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借鑑《讀三國志法》中“三絕”說法,提綱挈領式地精讀“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和 “義絕”關公這三個人物,便可擊中書中要害。因為這三個人物分別代表書中的帥、相、將。

    以“義絕”關公以例,串讀“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單刀赴會”“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等故事,一個赤面赤心、義薄雲天、深沉儒雅卻晚來大意的蓋世英雄關二爺就有血有肉地浮現我們面前。然後輻射到三國二十四名將(含關羽):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神槍張繡與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與姜維。

    尤其將呂布與關公處世與下場進行比較,前者見利忘義,縊死白門樓;後者義薄雲天,進廟封神。

    精讀主要人物,注意細節,讀深析透人物形象,感受羅貫中透過主要人物表達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以點代面時,“讀書不求甚解,毎有會意,便欣然自得”。

    二、輔讀“毛批”,茅塞頓開。

    我們看完電影后,一般都會去讀一讀豆瓣的影評,讀巜三國演義》也要這樣。你讀完書,一定要去看一看毛宗崗對巜三國演義》做的批註。毛宗崗父子一生鍾愛《三國演義》,能見他人之所未見,言他人之所未言,真的是慧眼識珠:

    觀水鏡“未得其時”之言及州平“徒費心力”之語,令讀者眼光直射注五丈原一篇。蓋在孔明未起手時,早為他結尾伏下一筆矣。

    這是毛宗崗對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做的批註。我也是看了這個批註想起“溫酒斬華雄”篇袁紹說的話:

    “可惜我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羅貫中為什麼讓袁紹說這句話呢?他這是為關公殺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埋伏啊!“草蛇灰線,伏行千里”,羅貫中真的是高明啊!

    輔讀“毛批”,擊節讚歎,舉一反三,更能發現羅貫中匠心獨運的地方。

    三、比照《三國志》,恍然大悟。

    《三國演義》是在陳壽《三國志》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美學理想所創作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清代的章學誠認為它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所以讀完巜三國演義》,不煩再去看一看《三國志》的人物傳,說不定會恍然大悟。

    我高中時讀《三國演義》,對“智絕”諸葛亮崇拜得五體投地。大學時看了巜三國志》的《蜀書·諸葛亮傳》,才明白“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借東風”“空城計”都是子虛烏有的,用人失察導致街亭失守倒是確有其事。按魯迅先生的話講: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驚鄂之餘,也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虛構指數。

    參看巜三國志》,就會明白演義就是演義,史實就是史實,不要把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錯當成真實的歷史人物解讀,混淆視聽便有失公允。

    四、觀看電視,溫故知新。

    王扶林任總導演的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共84集,拍了五年,央視共投1.7億元人民幣。幾十年過去了,至今還是無人能超越的經典。導演、製片和演員們嘔心瀝血。一個隨拍三國的外華人說,這些人是在用生命將名著搬上熒屏,送進千家萬戶。所以,我們一定要藉助這部經典電視劇,重溫書中精華,體會改編之妙。

    我當時的做法是一邊翻開書,一邊看著電視劇,重點注意編劇刪減和增補的部分。比如巜草船借箭》一集就增加一段諸葛亮與魯肅談論的“將帥之道”:

    “這兵字大有學問,兵者有可見之兵,荷戟執戈,肉軀之身乃可見之兵。不可見之兵者,日月星辰,風雲水火,山川之靈氣,如此萬物永珍,均可以為兵⋯⋯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

    書中這裡只有最後一句話,單薄得很,而編劇和導演用心加了這些,書中只見“神機妙算”,劇中卻見“將帥之道”,妙啊!

    九四版巜三國演義》是國家拍,有非常多的研究巜三國》的專家作了顧問,這是一部群策群力的經典,它基本上把書中的精華全拍了出來,看電視劇有利於我們溫故知新。另外,影視的視聽享受,更有利於我們理解書籍。

    五、以寫促讀,讀寫兩得

    讀書貴在有得,學習貴在致用。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如何做到學以致用呢?以讀助寫,以寫促讀,讀寫兩得!

    我喜歡巜三國演義》,看書時都會準備一支鉛筆,看到心儀的語句畫一畫,旁邊也寫上一兩個詞的感想;看到妙筆生花或讓我落淚的地方,停下來,寫上一段感悟。久而久之,我竟然也寫出了幾篇有關《三國演義》的讀書隨筆:《曹操與關羽:一場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巜諸葛亮與劉備: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因為寫文章,就要再次強化閱讀,這樣就達到了讀寫相得的目的。

    精耕細讀,佐以批註、史書、影視,入乎其內,出入其外,讀寫兩得,學以致用,不亦樂乎!

  • 13 # 半份天空

    先聽評書比較好,推薦袁闊成老先生的評書版本,按照原文和白話文的講解。

    也可以把歷史朝代的基礎知識,簡單的瞭解一下。

  • 14 # 木實樊圃談古今

    二、想要讀懂三國筆記是必不可少的,讀前幾回會比較吃力,慢慢就會非常好,我剛開始讀的時候一回要用將近1個小時.慢慢就到二十幾分左右,這得力於遇到有疑問的差字典,查百度然後記錄在書上,忘記時隨時可以翻看.

    三、讀三國的過程中遇到歷史性的時間做一些總結,有助於縷順全本思路.並外加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實在不知道寫什麼,就用白話把整段故事寫一遍,有助於理解故事.

    四、建議你可以選擇讀兩遍或者三遍三國,因為這樣的書值得我們仔細的琢磨,每一遍讀完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 15 # aitoutiao1234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對於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瞭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內容。

    一、淺顯閱讀型

    對於第一類青少年型別的閱讀,我們可以尋找市場上精簡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然後可以先透過網路或者書本開頭簡介,對故事過程有個大致的印象。這裡注意的是隻需瞭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講的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最後統一的故事。

    然後粗略的讀完小說。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對讀書前對小說大致脈絡的印象進行加深。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小說的發展結構。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當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小說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諸葛亮、周瑜、曹操等,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一些學過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一遍可以適當記筆記,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點記憶。

    最後可以再次通讀全篇,這樣對之前的文章記憶會進一步加深,能夠更加深入瞭解重點人物、重點情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發展、結果。

    二、深入閱讀型

    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閱讀。閱讀步驟,我們可以重複第一類淺顯閱讀的方法。只是側重點稍微不同。

    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透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

    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點記憶。透過前面幾次閱讀,一般我們心裡會對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人比較有興趣,因此對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筆記。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小說建立情感。

    第四遍閱讀,這裡透過自己整理的筆記,再次對小說整體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故事重點脈絡進行深究,瞭解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使用各種謀略、心機等。同時對重點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點實際作筆記。

    最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再結合小說。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有部分也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偽存真或者是當作生活的領悟即可。

  • 16 # 蝸牛看三國

    三國演義有沒有自我發揮?當然有。

    但是該打的仗都會打,該贏的贏該輸的輸。再想讓劉備贏,也不可能憑空讓關羽幹翻曹仁懟掉呂蒙來。

    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真難,說岳把岳飛寫死了不痛快,就弄了個嶽雷北伐,作者在嘴上過過把金兀朮騎屁股底下的乾癮,這類現象在歷史演繹小說中比比皆是。

    而三國演義,你把發生過的戰爭以及勝負拿到歷史書上對,【基本上】是沒有錯的,頂多是誇大了勝利結果,或者多描寫一些失敗方的勇敢和悲壯。神如諸葛亮,北原渭橋的失敗也忠實地寫下來了,該過不了陳倉,再有千奇百怪的招也得被一個沒描寫過的郝昭擋住。作者個人的發揮是不怎麼影響結果的,比如趙子龍單騎救主,這本來是有記載的,作者進行了一番想象,把過程寫得扣人心絃,但是這場仗的結果還是劉備落荒而逃,這作者不會改,趙子龍再勇猛,也不能錘殺百萬兵。

    而且有些時候,讀者以為是捏造往往是自作聰明。常說演義黑曹操,然而曹操的事蹟恰恰還往往都是在歷史上有影子的——讀者自己不知道,羅貫中也很無奈啊。

  • 17 # 靜一號普洱茶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對於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瞭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內容。

      一、淺顯閱讀型

    對於第一類青少年型別的閱讀,我們可以尋找市場上精簡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然後可以先透過網路或者書本開頭簡介,對故事過程有個大致的印象。這裡注意的是隻需瞭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講的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最後統一的故事。

    然後粗略的讀完小說。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對讀書前對小說大致脈絡的印象進行加深。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小說的發展結構。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當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小說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諸葛亮、周瑜、曹操等,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一些學過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一遍可以適當記筆記,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點記憶。

    最後可以再次通讀全篇,這樣對之前的文章記憶會進一步加深,能夠更加深入瞭解重點人物、重點情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發展、結果。

      二、深入閱讀型

      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閱讀。閱讀步驟,我們可以重複第一類淺顯閱讀的方法。只是側重點稍微不同。

    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透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

    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點記憶。透過前面幾次閱讀,一般我們心裡會對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人比較有興趣,因此對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筆記。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小說建立情感。

    第四遍閱讀,這裡透過自己整理的筆記,再次對小說整體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故事重點脈絡進行深究,瞭解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使用各種謀略、心機等。同時對重點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點實際作筆記。

    最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生活,再結合小說。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有部分也有現實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偽存真或者是當作生活的領悟即可。

      以上就是閱讀《三國演義》的一些方法。對小孩子來說,主要引導他崇拜三國演義裡面的英雄,比如關羽,諸葛亮等,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的性格得到養成。至於三國演義中蘊含的戰略戰術,陰謀詭計,不要太多地向小孩子灌輸。

  • 18 # 離離原上草2020

    三國演義好就好在半吊子們給它的那幾個罪名:“捏造歷史”,“張冠李戴”,“臉譜化”,“鬥將、兵力浮誇、呼風喚雨不真實”。

    正是因為這些,才讓小說好看,才讓人們愛看、愛講,現代社會還包括了一個愛玩。

    正是因為興趣,才讓人去啃枯燥無味的史書瞭解三國。

    而且,這幾條裡面,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平衡“歷史性”和“趣味性”上面做得最好的,有的地方甚至為四大名著之魁首。

    一條條說。

    1. 捏造歷史。

    三國演義有沒有自我發揮?當然有。

    但是該打的仗都會打,該贏的贏該輸的輸。再想讓劉備贏,也不可能憑空讓關羽幹翻曹仁懟掉呂蒙來。

    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真難,說岳把岳飛寫死了不痛快,就弄了個嶽雷北伐,作者在嘴上過過把金兀朮騎屁股底下的乾癮,這類現象在歷史演繹小說中比比皆是。

    而三國演義,你把發生過的戰爭以及勝負拿到歷史書上對,【基本上】是沒有錯的,頂多是誇大了勝利結果,或者多描寫一些失敗方的勇敢和悲壯。神如諸葛亮,北原渭橋的失敗也忠實地寫下來了,該過不了陳倉,再有千奇百怪的招也得被一個沒描寫過的郝昭擋住。作者個人的發揮是不怎麼影響結果的,比如趙子龍單騎救主,這本來是有記載的,作者進行了一番想象,把過程寫得扣人心絃,但是這場仗的結果還是劉備落荒而逃,這作者不會改,趙子龍再勇猛,也不能錘殺百萬兵。

    而且有些時候,讀者以為是捏造往往是自作聰明。常說演義黑曹操,然而曹操的事蹟恰恰還往往都是在歷史上有影子的——讀者自己不知道,羅貫中也很無奈啊。

    2.張冠李戴

    這個往往根本不是問題,而是讀者反而感受不到作者的巧妙。

    比如曹操進攻呂布的時候,綜合裴注,有好幾種記載,一會兒呂布定計,一會兒去求救,一會兒出去斷糧,直接看史書會覺得亂七八糟,但演義就把它們很巧妙地串在了一起,調整了時間地點和順序,讓前後的銜接變得自然通暢。你在讀這裡的時候,感覺到了突兀和不正常了嗎?然而在史書中,它們是支離破碎的——這種渾然天成的移花接木,讚賞還來不及,怎麼可以批判呢。

    空城計,也如前所言,是有記載的,只是裴松之認為不實。但這段故事經過潤色之後非常精彩,就被留下來了。羅貫中可不是草包,他覺得不靠譜的史料他是會選擇放棄的。比如馬超飛揚跋扈被關張教訓了的那個傳說,這其實很適合加工來表現關、張、馬的性格,但是關羽根本不在成都,羅貫中也就不用了。

    3.臉譜化

    這個常常被拿出來批判,說演義把人寫得不像人,但我卻覺得這恰恰是演義的功勞,演義的目的與其說是真人描寫,不如說是讓我們記住這一個個鮮活的名字,擁有共同的想象。而為了立住這種文學形象,勢必要著重描寫其最鮮明的性格。

    關羽驕,張飛躁,趙雲沉穩,這些性格沒被史書明確描述過,但是加上之後,在沒有帶來太大問題的前提下,為許多情節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讓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了明確的邏輯性,這是很了不起的。

    而且,這些性格讓人物形象變活了。我們一說高寵、李元霸,第一反應就是“能打”,但具體是個什麼樣子呢?想不出來了,能打的人多了,是五大三粗的還是猿背蜂腰的?是詼諧有趣的還是嚴肅正經的?是一臉正氣的還是獐頭鼠目的?說不清。但一說三華人物,比如張飛,那就是個大嗓門,大鬍子,瞪著雙眼,黑燦燦的一張臉——因為這傢伙是個一言不合就吹鬍子瞪眼的急性子,這個形象也就很容易想象到了。

    從古代的連環畫到現代的遊戲,一畫這些形象,總免不了受到這些性格描寫的影響。實際上關於張飛的形象,恰恰還有完全不同的說他是個小白臉形象的記載(雖然不怎麼靠譜,可以追溯到楊慎),但是這種形象和急躁的性格對不上,對不起,人們不認。

    被賦予了不同性格之後的形象才是鮮活的,才是能夠讓不同的人產生共同想象的作品。你隨便找個哪怕是不認識字的華人來,他也能給你把關張諸葛說出個七七八八,換別的時代的別的英雄人物可能麼?

    光說好漢力氣大能打是沒用的,你可以說我可以說大家都可以說。要給他安排上倒拔垂楊柳、景陽岡打虎這種具體的事情才能讓人物有獨一無二的特點。同樣,光說“莽漢”沒用,要想塑造“性子急”,就要有性子急的事情來,“我去屋後放把火,看他起不起!”當年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模仿這句話的時候,沒有人提,但大家都知道是張飛。只有有了自己的性格,以及獨特的事蹟展現這些性格,人物才立體、鮮活。

    這就是文字的魅力。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是水滸和紅樓,但三國也不落其後。尤其是不要忘了,三國寫的可都是真人真事兒,是不能天馬行空地隨便發揮的,屬於每個人的舞臺相對很有限。

    4. 不真實

    這恰恰是我最喜歡三國的一點,就是它把“不真實”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不出圈的程度,做到了藝術化和真實性的高度統一。

    只要是小說,當然就不真實,要真實看什麼小說呢?小說本來描寫的就是人們想象的世界。

    真實的戰場是什麼樣呢?沒經歷過,但怎麼著也不會是這邊一將那邊一將大戰五十回合,帶的兵全是拉拉隊。

    ——但是,這麼寫有趣啊!

    我們今天有電影電視,有遊戲,能給你展現那種千軍萬馬,古代可沒有,單憑一支筆一張嘴,就是他會說,聽眾也不會聽。寫成這種英雄單挑的形式,真實嗎?不真實。但是聽眾能把自己代入進去,能想象到。

    那邊說誰誰一聲令下,左邊方陣開始前進,右邊弓箭手開始和前隊互換,過了一陣子,弓箭手開始掩護射擊,左邊突擊隊趁勢攻城……

    這種場面有“雲長大喝一聲,提起青龍刀來,只見白光一閃,說時遲那時快,敵將人頭落地,敵兵四散而逃,關公大喝一聲,都不敢動。”方便讀者想象嗎?尤其還是在沒有影像光靠文字的前提下。

    所以對戰爭描寫,像前面那種沒多少,像後面那種反倒在各種小說中比比皆是。就是描述行軍佈陣的描寫,也往往是寫得非常玄乎。八卦陣,幾塊石頭的迷宮就把陸遜轉暈了?水滸的混天象陣,今日屬金所以金陣有兵,這都可能嗎?

    去看別的書,士兵的作用更沒用,比如蕩寇志,動輒幾萬大軍擠在一個村子裡,幹什麼呢?給魯智深、武松加油,己方一輸就四散奔逃。這種所謂的兵力不過是語氣用詞而已。

    而三國演義反倒是比較重視士兵的作用的,曹操打袁術,兵、將都比袁術強多了,但是就得想出鼓舞士氣的方式;赤壁之戰,曹操兵力比孫劉聯軍多太多,所以他們就必須想出火攻的方式,關張、甘寧、黃蓋再勇猛,能一人錘翻八十三萬大軍嗎?——李元霸的世界裡是能的,但三國就不能;諸葛亮北伐,三天兩頭兵又不夠了,糧又不夠了,在西城兩千五百人面對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關興張苞咋不去玩無雙呢?要是宗澤恐怕就該玩單騎踹營了,但是三國的世界裡這是不行的。

    換句話說,三國演義雖然有很多想象的不實際的東西,但是當矛盾上升到決定成敗的時候,它寫得是很務實的。趙雲單騎救主我可以讓你多砍幾個武將痛快痛快,但是該跑總歸還是要跑。

    水滸在另一個方面做到了這種真實,好漢再勇猛,也是要吃飯的,肚子裡沒食就打不動仗;同樣,也是要花錢的,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再好漢兜裡沒錢了也得賣刀、賒賬、剪徑、吃白食、去偷去搶;也是要看人臉色行事的,任你林沖再英雄,牢獄裡見了差撥也得乖乖低頭;個人再勇猛能力也有限,魯智深、武松掄開了幾十人也接近不得,但被算計了,十幾個做公的就能拿下。三國自然不用寫這麼細的事,但是上升到國家的人口、錢糧,可能數字是誇張了,道理卻是完全一樣的,再理想主義的人也要處理現實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兼具浪漫與現實主義”。

    另外,更可貴的是,作者透過這樣的描寫,揭示了一種通俗易懂的樸素的歷史觀。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像說岳這種,過了半天干癮,最後實在圓不回去了,只好讓“前世神明”來幫忙,怪力亂神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神仙轉世的設定,好玩是好玩了,卻降低了思想的深度。

    這一點上也不能怪古人,畢竟其科技水平是有限的。水滸、紅樓甚至都不能免俗,水滸交代不下去了就“天罡地煞義氣相投”,紅樓也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前世如何如何的設定。

    但是三國演義卻做到了,它成功地描寫了“凡人的戰爭”。要說神明影響,也就關羽還是死後追封的——這放到別的書裡,不得好好說一番玉帝是如何讓自己帳下大將投胎關家麼,然而三國真沒有。

    (有一個有意思的事兒是,在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還真有點這個影子,是後來的版本把這個意思改得幾乎沒有了,可見三國演義的成功絕非一人之力)

    遂令關平斷後,公自當先,隨行止剩十餘人。行至決石,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叢雜。時五更將盡,正走之間,喊聲舉處,伏兵又起。背後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與潘璋部將馬忠相遇,忽聞空中有人叫曰:“雲長久住下方也,茲玉帝有詔,勿與凡夫較勝負矣。”關公聞言頓悟,遂不戀戰,棄卻刀馬,父子歸神。

    像南華老仙、于吉左慈這種,影響都沒大到改變歷史走向的程度,曹操本來就到歲數了,來不來左慈他也該死了,這類描寫也就是把主要人物的自然死亡寫得玄乎了一點罷了,甚至可以理解為曹操、孫策的幻覺。超自然力的影響最多也就是“風吹大旗”這類,或者是孔明用“縮地”戲耍敵軍這種,頂多就是個小手段,並不能左右大局。諸葛亮呼風喚雨,那是他已經看清楚了故弄玄虛;能掐會算,這也是靠自己的判斷;問天借命,最後也沒借來(這是一種欲抑先揚的描寫手法)——戰爭的勝敗是由雙方的“人”的決策來決定的,考慮到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水平,這已經是非常不易了。

    甚至演義中還有對自然科學的樸素的思考和質疑,秦宓逞天辯的故事中,作者給他加了一節,“盤古開天地,輕清者上浮而成為天,重濁者下沉而成為地,至共工撞斷不周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既然輕清而上浮,又如何會下沉呢?”

    今天來看這可能不算什麼,但是我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更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食品便宜又有營養煮法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