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濁世清音1314
-
2 # 半葦渡江
首先,司馬遷其人和其父司馬談是太史令,這是一個專門記實記史的官兒。雖並無行政實權,但確實是我會讓當權者畏懼的一個官兒,因為誰都怕自己在史書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筆。
其次,太史令記史有一個特點,就是必須實實在在,雖然略帶了自己的立場,但大體上屬於中庸的。
所以,首先能肯定的,史書不是小說,《史記》不是小說。
再三,針對你的問題,《史記》中虛實問題,從以上的論斷來說,《史記》應該是真實性很強的。當然,三皇五帝時期,或者說離作者父子年代較遠時期,很多都是整理其他作品而謄錄上去的,對於當時來說應該是真實的,況且,作者對有疑慮之處是有註解的,也有發表過自己的看到的。距離作者時間較近的時期,應該可以耳濡目染,真實性就更加的多。但是,總體來說,《史記》的真實性還是非常強的,若非要定義,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八成甚至更多事實,兩成甚至更少非事實。當然,只能代表個人看法。
-
3 # 中醫約裡克大隊大隊長
我覺得史記的真實性大概佔到四分,甚至更少,但應當比三分多。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講:
我們先來看看這本書的評價: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能得到魯迅的高度評價,不容易。
再來講一講年代:大致在漢武帝時期,這是個什麼時期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百姓休養生息。所以我們看史記得從三個時間段來看:
一 春秋戰國以前的歷史
這部分故事大部分是有問題的,但是至少給出了我們古代的歷史以及傳承,給出了中華民族的起源。這部分年代,由於和漢代脫節嚴重以及竹簡的傳承問題,有些故事有道聽途說之嫌。例如烽火戲諸侯就屬於此類,哪有人沒事閒的去看狼煙,從山東的狼煙傳到陝西,別說古代了,現代開車也得一天吧,狼糞咋也得幾噸吧,原來小學書上寫的是騙人的,哈哈哈。後來在考古挖掘資料後才知道,是周幽王廢掉了申皇后,申皇后老爹不服上書,結果幽王也不服要打岳父,完事把自己打死了,還給後世落得個這麼個故事。夏以前的,我覺得可信度不高,但也不是不可信,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畢竟一是距離司馬遷較遠,二司馬遷自己也在史記裡面說是走訪各方,從年長者諮詢口口相傳而來。
二 秦到春秋的歷史
這部分故事大致是真的,至少在司馬遷眼睛裡來說是真的,畢竟第一次入咸陽的時候蕭何把秦代的史書藏入了西漢國家圖書館,這可是秦朝皇家圖書館,雖然記載可能有些凌亂,但真實性可靠性很高。所以這部分的錯誤在我們看來是錯誤,但在司馬遷看來應當不是錯誤,畢竟我從以前的書上看見了,錯了也不是我的錯。其中扯淡的地方很多。例如從公元前455到公元前400,只寫了那個那個公死了諸如此類。但是司馬遷記載的諸國紛爭以及諸子百家大致和歷史符合,為我們研究春秋戰國以及諸子百家等古代思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縱使有些事情不合史,但至少要比其他部分的正確率要高很多。
三 秦和漢的歷史
這部分內容關於朝代更替以及帝王的大多誇大其詞,但是其他方面以及其他的人物我覺得還是比較符合史料。為什麼,因為秦下來就是漢,秦朝肯定不好,不然高祖為什麼建立漢朝?這叫政治正確, 但從歷史上來說,不然,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不亞於古代任何一位帝王。車同軌,書同文,建立法律。從哪個方面來講都當得上千古一帝。可惜因為一個政治正確,寫的始皇暴虐無端。秦二世由於史料較少以及朝代的更替,不好講話。大致就是輸了,啥都是他的錯,啥壞事都往他身上寫,沒毛病,老套路了。
對高祖以及文帝和武帝有點誇大的成分,反正就年級輕輕就有帝王之相,做夢就是龍,殺條蛇也得說,算命的也得說,反正就老子天生帝王,不服的就得死。
對於其他人物的描寫可信度較高,畢竟在同一時代,又沒有戰亂,百姓修養生息,記載大多屬實,畢竟作為歷史上地位最高的太監,鳥都沒了,怕個卵蛋。這部分內容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強大的漢朝以及中華民族的脊樑。
結語:古人講: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所謂三不朽。從現在來看,司馬遷為立言,立言之人雖偶有誇大,但大多符合事實,畢竟為萬世做史,傳於後世,若都是浮誇之言,如何傳於現代。
-
4 # 談古論今讀書匯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是中國歷史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著從上古傳說的黃帝部落時代,到漢武帝朝的封建帝王時代,共3000多年曆史。《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續寫後世史書有很大的影響,其寫作手法被歷代當作正統歷史寫作法。
魯迅先生稱讚司馬遷寫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個是最高的評價了吧。
《史記》能夠被當作正史來研讀,司馬遷治史的態度相當嚴謹,《史記》中的所有的記錄都是有根有據,所有原始史料都經過司馬遷的嚴格篩選辨別,對於不能斷定的則都記錄下來,對於三代之前的很多無法考證的,司馬遷也不會記錄,這在他的書中有交待。有很多之前大家懷疑的《史記》中別無參考的孤證被後來新資料的發現所證實(如《殷本紀》中商王朝的世系),也有很多細節描寫可以找到太史公史料來源的蛛絲馬跡,當然也有個別被當前出土的新資料所證偽的記錄,但這主要是司馬遷在資料不多時只能依照當時不可被識別的錯誤史料所致。在寫作《史記》的時代,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已經嚴謹踏實地做到了最好,如果沒有鐵定的證據和嚴密的推理,最好不要輕易否定《史記》中的記載。
所以,《史記》至少百分八十是可靠的。虛的部分很少。
-
5 # 八目刀
《史記》被魯迅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充分肯定了其史學價值和文學造詣。在二十四史中,它的地位也是最高的。《史記》雖然用大量文學藝術筆法來陳述歷史事件,甚至有些帶有傳奇色彩和小說意蘊,但總體上來說,它是一部嚴謹的史學著作,特別是涉及秦漢之際的人物和事件,堪稱完備。東漢史學家班固評價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其嚴謹和客觀可見一斑。雖然《史記》中很多記載和現今出土的文物相背離,對上古三皇五帝以及漢高祖劉邦的出身描繪又帶有神話色彩,但瑕不掩瑜,秦始皇焚書導致很多歷史典籍的損失、毀滅並不是太史公的錯,況且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也並非它的廬山真面目,由於司馬遷對武帝一朝歷史過於真實的記載,觸犯了帝王家尊嚴,沒有為尊者諱,從而導致《史記》被篡改嚴重,畢竟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即便如此,司馬遷的《史記》依然是事實大於虛妄,八分實,二分虛或許是比較公允的評價。
-
6 # 小禾畫啊畫
名稱來由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創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譭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譭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12][13]
取材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創作過程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隋書·經籍志》載:“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回覆列表
《史記》的由來和地位,很多人都知道,這裡不再詳細介紹。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史書,並非是小說,它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主線寫就的。但即便是史書,也是人寫的,作者寫作的時候也必然會摻雜自己的一些私人情感。司馬遷創作《史記》是受了腐刑之後,身體殘缺也導致了精神痛苦及情感差異。因此,他的作品偶爾也存在著一些另類的傾向。如:他對李廣、李陵等時運不濟之輩多有謳歌之語,而對衛青,霍去病等對中華民族有巨大貢獻之人反倒草草帶過。
但總體說來,《史記》應該是二分虛,八分實。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作用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