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偉人的故事

    相信宋朝的軍事實力,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概念,普遍的印象就是很遜,被欺負的很慘,但宋朝軍事實力很遜,這該怪誰呢?

    有人說,是因為宋朝主張文治,排斥武將。

    論起治理主張,文治派的理學家,儒家舊派確實是屬於那種“保守”、“軟弱”,但也不乏也有“自強”、“熱血”的人,即便是文治下,北宋也一直在做著開疆拓土的事,雖然是皇帝的意志,但也少不了大臣們的支援,所以並非是因為朝廷不支援武,不支援打仗,不過是因為支援的不多罷了。

    如果要說排斥武將,確實存在,但這也不是弱小的主要原因。

    看明朝就知道了,從“土木之變”後,明朝的大權也掌握到了文官集團的手中,和宋朝形成了相同的局面,而且明朝的理學,是作為“王朝意識形態”所存在的,幾乎人人都是儒家保守派,末期的東林黨更是典型,但如果不是因為沒有錢,明朝不見得就被農民起義打趴下,這能說是明朝弱嗎?

    有人說,宋朝弱是因為沒有產馬地,被前朝送了。

    漢朝開局:劉邦加一個亭長的官;唐朝開局:數萬軍隊加太原;明朝開局:朱元璋加一個碗;宋朝的開局:除了幷州加幽州,中原整個北方,加後周的家底和數十萬軍隊,其中還有數萬禁軍精銳。

    作為篡位得到的江山,宋朝是沒有資格埋怨前朝把產馬地給送人的,莫非柴榮還把這個爛攤子收拾了,再把全國統一然後再駕崩讓趙匡胤篡位?事實上,宋朝怎麼可能沒有產馬地?在宋史中,其實也記載了一處——河東路,宋太宗趙光義在出徵的時候,可是軍馬4萬餘匹,比反唐的安祿山或者黃巢都要多。

    有人說,是因為遼國已經是漢化的政權了,體量比起宋朝還要多,不是突厥和匈奴能夠比較的。

    這就更有的說道了,這樣一個這麼厲害的政權,被還在走部落形式的女真人給滅國了,而女真滅了遼後,還能一口氣再亡了北宋。難道說,從後唐就開始發展的契丹,沒有後來女真發展的快?以至於女真從完顏亶時期開始漢化,就能把漢化的契丹都給滅了?女真天生就是漢人?

    當然不是了,女真即便是將遼宋滅掉之後,他也依舊是一個不落性質的政權,和匈奴乃至突厥都沒有什麼區別。試想,女真如果真的是那麼牛,都把北宋給滅了,怎麼“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乾脆繼續南下,佔領宋朝,這樣一搞,還有什麼元朝啊?

    從根本上來說,宋朝的軍事很遜,完全是宋朝自身的原因,不是什麼別的有的沒的。當初劉邦建立漢朝之初,連馬都湊不夠四個相同顏色的,比起宋朝不知道慘到什麼程度,可結果呢?隱忍的漢朝最後把匈奴打的遠遁,對漢朝俯首稱臣,富的流油的宋朝,被遼打的稱臣,被金打的亡國……

  • 2 # 生活小眼睛

    我是m故事裡的事

    在中國歷史中,宋朝一直都是個褒貶不一的朝代。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兩宋時期一直文盛武衰。出現這樣的情況,過錯其實並不在宋朝歷代君主身上。而是自唐朝滅亡之後,武將往往挾權自立,宋太祖繼位後提倡文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扭轉唐朝末年以來這樣的亂局。可是,這樣的情況,卻最終使得兩宋陷入了軍事實力孱弱的尷尬境地。

      但即便軍事實力孱弱,兩宋還是存續了三百年的時間。這是因為,自“靖康之恥”北宋覆滅之後,倖存下來的趙構得以在南方重建正朔,史稱南宋。如果將南北宋相比較的話,我們便能發現,兩者的實力有著很大的差距。這樣的差距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在疆域上面。相對於北宋來說,南宋只不過是佔據了長江流域的半壁江山而已,而中原地區早已落入女真人的手中。那麼,歷史上北宋滅亡後,實力更弱的南宋為何還能堅持一個多世紀?

      首先,南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長的時間,同長江流域的易守難攻有很大的原因。舉個例子,以當時的襄樊為例子,在南宋常年的打造下,實際上已經固若金湯。當然,襄樊的固若金湯僅是冰山一角,長江流域複雜的水系,以及南宋在末期打造的“山城防禦體系”,對於南宋能夠長久維持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當然地理上的優勢,僅是眾多原因之一,歷史上很多朝代即便坐擁如此這般的地理優勢,也沒能長久維持。而南宋能夠在北宋滅亡後,還能堅持一個多世紀的原因,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都說歷史上兩宋時期的軍隊戰鬥力不高,可實際上,南宋軍隊只是不善於進攻而已。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宋朝軍隊,在常年同遼、金、西夏的拉鋸戰中,積累了大量的防禦戰經驗,從而對南宋的延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南宋軍隊不善於進攻野戰,很大程度上同南宋缺馬也很大的關係,但這一點也成就了南宋。在南宋軍隊的構成中,弓弩兵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並且,到了南宋時期,火器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使得南宋軍隊在守城戰中更為佔據優勢。

      除了地理和軍事上的原因外,南宋所以能在實力弱小的情況下,延續宋朝國祚,很大程度上也同南宋能臣干將輩出,有很大的關係。正如那句“及有事之秋,猶多慷慨報國”所說的一樣,自北宋覆滅後,南宋皇帝雖然大多昏庸無能,但文臣武將卻多慷慨悲歌之士。不論是南宋早期的岳飛,還是後期孟珙,在當時都可以稱得上是股肱之臣,而這樣的人太多了,以至於兩人只能被當作縮影。

      南宋出現如此多的肱股之臣,深挖根本原因,還是宋朝一直以來以文治國的結果。這是因為,數百年以來的文治,使得南宋自上而下形成了忠君報國的觀念。尤其是在南宋末期,大多數人往往都選擇自願從軍報國。僅憑這一點,我們就能發現,弱小一些的南宋能堅持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並非是巧合,而是一種必然。

    歷史就是這樣,南宋雖然比北宋弱小,並且朝政萎靡。但南宋在北宋被女真人傾覆後,卻依然堅持了一百多年時間。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地理位置與軍隊的原因外,更多的則在於南宋軍民百年來的力挽狂瀾。

    至於南宋的軍事力量能排到世界第幾,我只能說在火藥還沒有得到發展的冷兵器時代,西方的軍事不值一提。

  • 3 # 風再起時xx

    很弱,“積貧積弱”是後世史學家對北宋的重要評價,所謂的“積貧”指的是中央政府財政緊張,國家沒有多餘的錢財,而“積弱”指的是北宋那孱弱的軍事實力。在我們印象當中,北宋在對外戰爭當中總是勝少敗多,造成北宋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那孱弱的軍事實力。那麼為何趙匡胤時期還能南征北戰的宋軍,自打趙光義後便不堪一擊呢?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矯枉過正的經驗教訓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軍事政變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時常發生著。趙匡胤本人就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正因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成為了趙匡胤的心腹之患。

    為了收回兵權,趙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成功地架空了那些開國猛將,而那些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物充任。但是這些手段在趙匡胤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為了徹底斷絕武將們造反的可能,防止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重演,避免成為五代十國之後第六個短命的朝代,趙匡胤開始著手軍事制度的改革。

    “更戍法”是宋朝特有的軍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調換,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藉以防範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徹底了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但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將領們尤其是主將並不熟悉所率領各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對下屬部隊亦無威嚴可信,勢必影響作戰效果。

    “崇文抑武”政策與尚武精神的衰弱

    趙匡胤除了進行軍事制度改革之外,還明確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廣開科舉文選,重用文人,以至於個人科舉的成功勝過任何軍功,成為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徑。“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成為了當時的社會寫照。

    除此之外,文武官員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別。北宋名將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當時曾與其共事的韓琦儘管官階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無可奈何之下的狄青發出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的感慨。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古代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漸衰弱,北宋的軍事實力也逐漸被遼、西夏、金所超越,最終導致了北宋國土淪喪,老百姓家破人亡。

    消極防禦的對外政策

    宋太宗曾經提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唯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的觀點,在宋太宗看來“內患”遠比“外憂”更可怕、也更重要。所以有宋一朝實行的對外防禦政策都是“守內虛外”。這種防禦政策固然能夠避免國內發生重大的叛亂,但是卻造成了一旦對外防禦失敗,就只能是議和妥協,苟且偷安。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拉開了宋王朝和議的歷史,在這之後的每一次議和當中,北宋喪失的不僅是大量的歲幣和絹,還有宋王朝的尊嚴。卑躬屈膝的稱臣稱侄,雖然換來了短暫的和平,但是卻也造成了宋軍將士的怯戰、怯敵心理。一支失去自信的軍隊,自然是難以在戰爭當中取勝。

    鬆弛的軍法以及腐敗的軍政

    北宋的俊發鬆弛,在歷朝歷代可是出來名的。雖然趙匡胤自稱軍法嚴格,但是這僅限於軍士和普通將校,宋初大將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破後蜀時犯法,經百官集議定罪,一致認為應當處死,宋太祖卻特令赦免。自從趙匡胤開啟了這種以法殉情的先河後,後世皇帝在處理武將的問題上便都犯起了執法鬆弛的毛病,一支紀律鬆弛的軍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除了鬆弛的軍法外,北宋時期軍隊腐敗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北宋中後期武將貪財黷貨、兼併土地成風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參與貪汙腐敗的將領依舊沒有受到朝廷的懲罰。

    宋朝軍政腐敗還體現在私役軍事和刻剝軍士。據史書記載,當時上層將領私役軍士的勞作範圍極廣,如修造地宅,伐薪燒炭,種植蔬菜,織造緞子、坐褥,做木偶戲人,刺繡,奏樂等等,堪稱無所不有。公器私用,讓這支軍隊疏於訓練,軍不成軍,極大損傷了軍隊的戰鬥力。

  • 4 # 肖戰的思考

    宋朝的軍事力量為何如此虛弱,原因是什麼?本人大量閱讀中國知網上關於宋朝軍事積弱相關的文章總結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方面是從軍政角度來論述,比如重文輕武,壓制武將,官員對士兵的役使和盤剝以及盤剝,軍隊的營利性經營,對騎兵建設的輕視,士兵訓練素質差等等,第二方面是從宋朝立國的形勢加以探討,第三方面是從軍事法律思想角度來分析,第四方面是從組織管理體系來探討。

    宋代統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談心、 性、理的“理學”為指導思想,務虛言,不切實際,議論多而成功少。甚至以不懂軍事的文臣代武事,擔任邊疆大帥,這就使武人喪氣,文官貪汙,吏治敗壞,武備廢弛。這樣不注重軍事的發展,使得宋朝的軍事發在宋朝的社會生活中始終處於從屬地位。重文輕武,使用文人典兵,便於皇帝駕馭。 文人一般不懂軍事,至於北宋中期領兵對西夏作戰的範衝淹和南宋初采石之戰的虞允文,則是極其少見的會打仗的文官。這樣的政策和措施無法防禦外敵的侵擾。

    宋朝官吏中武臣從屬於文臣,宋朝重視文科的選拔,而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備的武臣很少,宋朝對文武兼備的人才多猜疑,能夠得到信任賞識的往往是那些有勇無謀的勇夫。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而尚武之風日衰。在南宋於金的戰爭時期,南宋時期一些著名的將領如岳飛、韓世忠等人,自行招募和訓練軍隊,形成了戰鬥力強大的岳家軍、韓家軍。但是南宋皇帝不患金統治者的入侵和失地之不能收復,而患軍權的旁落。最後,這些抗金將領的兵權,終於被———收奪, 他們招募來的軍隊也都被解散了。

    軍隊回易等贏利性經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軍費拮据、增強禦敵備邊能力,但宋代軍隊的贏利性經營早已違背了贍軍的初衷,它的泛濫無度嚴重地毒化了軍中風氣,腐蝕了官兵思想,渙散了軍心,導致軍中腐敗,嚴重影響了宋軍的戰鬥力,即使在當時,也是士大夫們不時抨擊的軍中弊政。

    第一,地理位置。從地理上在宋朝建立之初,幽雲十六州就被遼帝國佔領了。偏偏遼帝國是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帝國, 跟漢唐遇到的那些搶了就走的匈奴、突厥不一樣。遼帝國佔領並奪取了農業發達的幽雲十六州並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和推廣,集強有力的軍事和經濟基礎與一身,可以與宋展開持久的較量。這就使得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無法形成完整的北方防線。而以騎兵為主的北方部隊可以隨時以幽雲十六州為跳板進入一馬平川的華北。宋的對手,他們已經接受漢文化的融合,比如遼國,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而且軍事上還保有遊牧民族的強悍和騎兵的快速反應和抗打擊能力。他們也要攻城略地,經營州縣,有很強的國家動員的能力與自我恢復能力。這就使得宋的對外戰爭成為了文明帝國之間的對抗。比漢唐的對遊牧民族的戰爭更加艱難和慘烈。第三,馬源。沒有馬源,當時所處的冷兵器時代, 軍力強大關鍵靠騎兵和弓箭。國的馬源僅有兩處,一是西北,二是東北。西北為契丹所佔,東北為遼(後是金)所據。宋朝大多是步兵,步兵和騎兵抵抗,強弱一目瞭然,這就是後來為什麼岳飛組織岳家軍的核心在於不斷蒐集戰馬,組織了來騎兵,才能和金人對攻的原因。塞北政權是禁止向中原王朝輸入優良戰馬的。所以漢唐時代都透過先威服西域,然後從西域引進良馬。可是在宋代,西夏這個政權橫亙在了中原與西域之間。西夏與過去西域的那些更近似於城邦、部落的小國不同,它也是吸收了中原文明,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國家。幾百年來,宋、遼、金都打過它卻最終無法將它消滅。西夏的存在,徹底切斷了宋獲得戰馬的來源。

  • 5 # 月牙影視剪輯

    都說宋朝軍事力量很弱,但是面對那麼多強敵為什麼還能活下來呢?

    在我們的印象裡,北宋王朝是一個軍事力量十分弱小的國家,這個國家從建立的那刻起,似乎一直被周邊的國家欺負,一直在被動的捱打,最後連首都都被人家攻破,皇帝和太上皇都成了人家的階下囚,成立數千年來最大的恥辱。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注意,就是這麼弱的北宋王朝面對北方強大的政權的時候為什麼還能支撐了一百多年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這個話題。

    自打宋太祖建國之後,到了宋太祖那一代,著兩個開國之君想帶著建國的威勢順道北伐遼國,把失去的燕雲十六州給收回來。當時趙匡胤在統一南方之後不久就死了,沒能實現北伐的夢想,但是他弟弟趙廣義繼承了他哥哥的遺願,親自帶著二十多萬北宋禁軍北伐,

    但是讓人沒想到是在高粱河那一戰差點被打成全軍覆沒,之後不服氣,又做足了準備再次北伐,結果輸的更慘,太宗皇帝大腿上都中了一箭,後來因為箭傷發作,沒過多久就死了。

    之後契丹人主動南下攻打大宋,最危險的那次是澶淵之盟前夕,遼國大軍眼看就要度過黃河攻打北宋首都了,當時的皇帝嚇得要遷都,全靠當時丞相寇準力勸皇帝御駕親征,當時也是老天保佑,宋軍裡的一支箭正好射中了遼軍的大將,這才避免了大宋的滅亡。即使在遼國末年的時候,北宋和金人聯合進攻遼國,當時的金人打破遼軍主力,北宋想趁著這個機會偷襲燕雲十六州,但是還是被遼軍的殘兵打敗。

    相信很多人就很奇怪,國防力量這麼弱的宋朝怎麼能堅持一百多年呢?北宋當時的軍隊的特點是步兵多騎兵少,主要原因就是丟失了燕雲十六州這個產馬的根據地,所以當時雖然武器豐富但是由於缺失戰馬,還是導致軍隊得到戰鬥力低下。

    不過宋朝的步兵戰鬥力還是很客觀的,當時宋代有種鎧甲叫做步人甲,這種鎧甲的重量大概有一百斤左右,防禦力很強,宋朝時期的弓弩也很先進,製造出來的弓弩都十分強大。其實多查查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宋朝軍隊的戰績其實還可以,勝負各半,只是因為失去了戰馬基地導致機動性很差,勝利了追不上敵人,打敗了也跑不過。所以有著這個缺陷對戰少數民族很吃虧

  • 6 # 角聲

    北宋的“樞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殿前、馬軍、步軍司)管諸軍,率(帥)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體制,隨著北宋的滅亡而瓦解。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南宋建立後,設御營使司(簡稱御營司)“以總齊軍中之政”,統轄隨從的數萬軍隊,以執政兼任御營使、副使,後亦以宰相兼御營使,樞密院、三衙名存實亡。御營司集軍政、統軍於一身,建炎四年六月罷御營司,職權歸屬樞密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隆興元年(1163年)宋金戰爭時所設御營宿衛使,職務只是護衛皇帝及協助皇帝協調各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三衙”曾是北宋分統全支抗金宋軍。

    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但“三衙”隨著北宋的滅亡而敗散,只有殿前司的少量班、直隨宋高宗南逃,但在建炎三年又因叛亂而被解散。紹興元年(1131年)五月,開始重建三衙,但那只是皇帝親衛軍,任命郭仲荀為“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權主管”遂成為南宋三衙非正式長官的官銜。到紹興五年初,殿前司有兵九百多人,侍衛馬軍、步軍司各有六百多人,總數只有二千多人。

    隨後將解潛所部三千人撥隸馬軍司,楊沂中所部神武中軍萬餘人調屬殿前司,顏漸所部歸屬步軍司。以後又將名將劉錡的親兵遙隸步軍司,原都督府直屬部隊也分歸三司,以及原王彥所部的抗金義軍“八字軍”萬餘人,在成為南宋軍隊以後又調屬馬軍司,三衙才各有了一定規模的軍隊,其中楊沂中、劉錡分別主管的殿前司、侍衛馬軍司的軍隊,實際上主要作為二支抗金的作戰部隊,但仍是遠遜於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所統的南宋五支主力軍的次要軍事力量。

    侍衛馬軍司於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移駐於陪都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侍衛首都臨安的只有殿前司與侍衛步軍司的軍隊,除負責首都巡警治安外,還在南宋的歷次宮廷政變中(主要是殿前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寧宗、理宗之立,殺害權臣韓侂冑等,無不是借重殿前司及由殿前司直接參與的。

  • 7 # 人類文明史鑑

    弱弱的說一句應當是世界第二吧。

    並不是說南宋的綜合軍力是世界第二。而是在蒙古入侵的情況之下,與其他國家相比應當差不多。其實宋朝的作戰能力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現狀也完全不同。包括北宋也是如此,在建國初期兩宋的軍事力量軍事作戰能力都是還可以的。但是隨著政權的穩定,以後兩宋的軍事力量都會遭到極大削弱,其中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用人上的原因。

    所有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所有的事情都發展都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要去討論宋朝軍事力量的強弱,應在不同時去分別探討,就拿蒙古入侵這件事來講。給宋朝帶來恥辱的金王朝壓根兒沒有還手的能力。他們曾經給宋朝帶來了靖康恥,而他們在滅國的時候,難道就比靖康恥更有尊嚴嗎?很顯然並不是。

    而當時的宋朝軍事力量也不算強,但是當強大的軍事壓力到達以後,宋朝固有的防線,以及其國家對於蒙古軍事入侵的,縱使我們可以看到南宋可能是全世界對抗蒙古軍隊時間最長國家。其他國家似乎都與金王朝一樣,包括阿拉伯,拜占庭還有東歐的一些國家。他們在蒙古鐵騎的衝鋒之下,基本上一觸即潰。用不了幾場戰役他們就全軍覆沒。但是南宋卻能夠堅持半個多世紀。

    當然蒙古人也並非在其侵略的道路上沒有一點對手,當時的埃及,當時的西歐強國以及當時的印度還有。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成功抵禦了蒙古人的入侵。一方面是由於蒙古內亂而導致軍事征服運動陷於停滯,一方面是由於水土不服。一方面是由於戰略位置並不重要,還有一方面是因為,蒙古的戰馬害怕大象。但這些都是因為巨大的地理差異而導致的在與蒙古人進行軍事交鋒的國家當中,南宋確實是當時世界上堅持最久的國家。而且這個堅持最久並不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而是因為它積極的防禦和穩固的防線。

    更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南宋對抗蒙古是當時世界上運用火器裝備最先進的國家。同時南宋作為一個農耕文明先進發達商業文明也不弱的王朝。南宋的國力支撐了長期以來與蒙古人的作戰。更為重要的是,蒙古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軍事作戰的時候,用的都是蒙古自己的軍隊。但是蒙古鐵騎在滅南宋的時候發揮的作用很少。

    南宋之所以被滅掉,是因為南宋大批的優秀將領投奔到忽必烈的麾下。忽必烈用的是漢人的將領以及漢族的軍隊。它更像是一個文明和民族之間南北集團的鬥爭。而並不是蒙古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一種民族戰爭。如果蒙古象徵服其他地區一樣,僅僅憑藉自己的蒙古鐵騎。我覺得他是沒有辦法做到滅掉南宋的。所以我認為弱弱地認為南宋的軍力在當時是世界第二。

  • 8 # 太嗯了

    南宋帝國的軍事實力很強。

    伏波軍無疑當時世界上最強力的正規軍,而特偵隊則是超越時代的存在。即便是國民軍,其戰鬥力也在當時許多軍隊之上。

    更不用說文總親自掛帥的海軍,即使沒有任何進步,那也絕對是統治海洋兩百年的存在。

    何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農相的帶領下,大宋的農業生產水平傲視全球,更有限量版雪茄激勵士氣,非其他土雞瓦犬所比。

    就大戰來看,嶽鄂王朱仙鎮時候,是有一舉收復河南乃至直搗黃龍的可能,而且還不小。同時期的順昌之戰、仙人關之戰,嶽鄂王收復京湖之戰。都是有名的大捷。虞允文采石之戰擊破海陵王傾國之兵,除了金兵軍心不穩,宋軍實力比較厲害是事實。開始北伐有些戰鬥可圈可點。釣魚臺之戰耗死了蒙古汗,部分改變了歷史進展。鄂州之戰讓忽必烈退兵。襄樊戰役同樣打的可圈可點。從橫向,比起同期的金、西夏,南宋抵抗更久,戰鬥更激烈。蒙古花費心思更多。統治後蒙古政策相應柔和。可以說南宋軍事實力在對抗蒙古,是三者最高的。比起西征的歐亞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 9 # 文史衙門

    是不是覺得宋朝被蒙古打敗,就意味著宋朝的軍事實力很弱呢?並不是,南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世界可以說是與很多強國可以並排第一的。那就有很多人要說質疑我了,那咱們就用事實說話。

    一、南宋的軍事制度

    宋朝不論是禁軍、守城軍、還是戍邊軍等,一般都採用招募的辦法。每逢災年就招募饑民當兵,將壯健者招募當兵後,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這是防止災年爆發農民起義的對策。

    招兵的主要體格標準是身長,還須檢查視力、身體等各項指標。還記得“標兵”這兩個字嗎,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選出合格計程車兵作為招募士兵的模板,讓各部隊進行招募。

    所以說,在這樣制度的作用下,宋朝的軍隊大多是威武高大、身體條件良好,類似於現在的招兵體檢。這些軍人,驍勇善戰,戰鬥力極強。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影視劇,包括岳飛抗金的“岳家軍”,文天祥的軍隊等等。

    二、南宋的經濟實力

    南宋雖說是被金朝打到了南方再成立的國家,但是當時的南宋經濟實力在世界上也是排名靠前,其繁榮程度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已經是當時我國經濟的頂峰,,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等海洋產業也非常發達。

    強大的經濟實力為軍事力量做了根基,也為後來抵抗北蒙入侵打下基礎。

    三、例項看南宋軍事力量

    第一件事就是“聯蒙滅金”,雖說這樣的政策是是忘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也能看出宋朝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

    第二件事就是“金滅蒙侵”,蒙古人征服遼國用了一年時間,征服波斯、阿拉伯用了七八年時間,征服羅斯聯盟用了五年時間,征服西夏用了十年時間,征服中國金朝用了二十二年時間,可是征服南宋居然用了四十五年時間。

    短短的資料足以說明南宋的軍事實力之強大,被滅亡也只是大勢所趨,在軍事上南宋並不遜色於蒙古。

    四、小結

    一提起南宋很容就想到統治者“求和”懦弱,也就會聯想到其軍事實力的羸弱,但是南宋的軍隊確實是很強大的,就是缺少合適的領袖,缺少合適的統治者。

  • 10 # 小王同學喔

    首先我們要對宋朝有個鮮明的認識。比如宋朝的戰馬到底是怎麼回事,宋朝的能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撿一個最典型的時間點來說吧。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這一年是個什麼時間點呢?這一年,距離1005年澶淵之盟已經過去12年了。那麼,在宋朝之前歷史上,12年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呢?

    第一件: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夫椒之戰12年後,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抓住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的機會,率兵出擊,大敗吳師。夫椒之戰16年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夫椒之戰21年後,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

    第二件:

    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攻滅秦朝,次年封漢中王,史稱漢元年。12年後,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連打了兩次統一戰爭並取得勝利。第一次,楚漢之爭,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3年),劉邦以弱小的力量,4年多打敗項羽。第二次,翦除異姓王,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至十二年(公元前195年),5年多,劉邦消滅了強大的異姓王。

    第三件: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即位。12年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為紀念前一年衛青率部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漢武帝改元元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四件: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以太原起家。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淵統一天下,用時7年。武德九年,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攻滅東突厥,用時4年。自李淵起兵到李世民攻滅東突厥,共用時13年。

    這四件事都是在12年之內完成的。越王勾踐用時12年已經逆轉了與吳國的力量對比。劉邦已經打遍天下了。漢武帝已經開始逆轉對匈奴作戰的不利局勢了。李淵李世民不但打遍中原連草原都幹上了。

    那麼到了宋朝,12年可以做什麼事情呢?

    第一件:

    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奪得柴榮遺產。這筆遺產包括重新整理後的精銳禁軍,淮北之戰打殘南唐之後中原無敵的軍事實力,遠超漢唐的人口實力。12年後,趙匡胤已經消滅了荊南、後蜀、南漢,正在策劃攻滅南唐。看起來很風光,做了很多事。但是和前人一比就知道,他做這些,在劉邦李淵那裡完全就不值一提。最後趙匡胤統一除北漢幽燕之外的天下,用了17年。一直到公元979年,19年後,趙光義才攻滅了北漢。

    這一速度已經慢得令人髮指了。

    你們知道只靠湯和一封信起家的朱元璋,攻克大都、結束元朝統治用了多久嗎?16年!這是什麼概念呢?趙匡胤17年還沒到北漢呢!遑論燕雲十六州!也就是說,趙匡胤拿著柴榮的百萬家產忙忙碌碌一輩子,乾的活還不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

    第二件:

    在公元1005年澶淵之盟締結之後12年,《宋會要輯要》記載,在這一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八月十八日,北宋牧制置使提出:“請以十三歲已上配軍馬估直出賣。”(這個牧制置使疑似閬中鄉賢陳堯叟)同月二十七日,大臣向敏中提出:“今國家馬數倍多,望廣令出賣。”十一月,向敏中又一次提出:“近歲邊陲徹警,兵革頓銷。然諸軍戰馬尚未減數,頗煩經費。望加裁損。”這一段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意思:

    北宋大臣認為天下太平了,宋朝戰馬太多了,都賣了吧,賣了吧,賣了吧。

    重複三次不是因為我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北宋的大臣連提了三次。

    賣國求榮12年後,宋朝認為和平已然降臨,決定裁減戰馬。

    指望這幫人反攻,那不是做夢嗎?

    經常看到有人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就宋朝這樣的,澶淵之盟啊!澶淵之盟之後12年,宋朝覺得自己戰馬太多了,要賣掉,還是大量的賣掉。理由居然是沒有戰爭了!

    其實在此之前已經出事了。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五年三月,宋真宗對宰相們說,養馬按說也應該每年記錄增減數額。我算了算賬,發現今年的馬比去年少了大約兩萬匹。分管長官陳堯叟是怎麼說的呢?大概可能也許是已經送到軍中去了,而且去年下了雪,很多馬都死了。我已經命令,再下了雪就多注意。(帝謂宰臣等曰:“牧馬數,亦當歲較其耗登。諸蕃馬月奏其數,但無比較。且以去歲所奏比日近奏數,約少二萬。”制置使陳堯叟曰:“蓋已給諸軍矣。亦慮去歲遇雪,馬有死損者多。自前牧馬雖經冬,不給芻膏。臣近已指揮坊監,如遇雪,有妨牧,則量給之。”)這個陳堯叟還是個歷史名人,一門三兄弟都中了進士,其中兩個狀元,號稱一門三狀元。在此之前,這個貨因為澶淵之盟的時候主張逃跑被寇準罵了一頓。

    第二個月,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在宋真宗過問戰馬數量問題之後,宋朝的牧制置使提出,京城每年都留一批馬使喚,數量多則一萬七千多,少也不少餘一萬多,都在附近養著,太費錢了!現在打算篩選一下,在幾處地方各保留兩千匹,其他大概五千匹都送到淳澤監去養著。京城要用的時候,招呼一聲,一晚上就到了,每年可以少花很多錢,而且馬也養得好。(牧制置使言:“近置中牟縣淳澤監。在京自來歲留準備供使馬多至萬七千匹,少亦不減萬餘匹。於左右騏驥院及六坊監養飼,歲費芻粟不啻四百餘萬石。今欲分定色額,在京每歲各比留二千匹,約撥馬五千匹赴淳澤監牧養。或京師要馬填闕構抽,止經宿便到,歲可減草三百餘萬束,粟豆稱是。兼填闕馬在淳澤牧放,必少病患,減得拋失。”)

    但是照此辦理之後,到了第二年,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宋真宗收到的訊息是這樣的:

    那個“必少病患,減得拋失”的淳澤監,養的馬因為外界客觀原因“致成瘦弱”。(牧制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 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

    好了,宋朝的戰馬,經過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在無聲無息減少兩萬之後,又有聲有息的大量消失了。

    這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的嗎?唐朝人穿越了跑到宋朝去消滅宋朝的戰馬啦?

    陳堯叟是事關北宋馬政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

    宋史裡這樣記載:

    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堯叟為之,及掌樞密,即罷其任。至是,以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故又委堯叟焉。自是多立條約。又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預修國史。

    所以這個人是“改革”北宋馬政的關鍵人物。將沿襲自唐代的馬政改革成宋朝的關鍵人物。而我們之前已經說了,澶淵之盟之後,就是在陳堯叟手裡,宋朝的戰馬莫名其妙不見了。就這樣一個人物,還“多立條約”、“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寫了很多職稱論文!

    都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唐朝之後是後梁,後梁之後是後唐,後唐之後是後晉,後晉之後是後漢,後漢之後是後周,後周之後才是北宋。唐朝管天管地,還能管五代之後的北宋養馬?

    這不扯淡嗎?

    這種“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六世孫宋朝缺馬”的謬論還是不要再傳了。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我現在深刻懷疑,到底是趙宋締造了中古時期中國最後一次繁盛,還是趙宋拖延時間妨礙了中國崛起。我覺得世界上之所以會覺得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多半是因為他們沒見過漢唐的強盛。畢竟,別人想“徹底見識”一下漢唐的強盛,漢唐也不叫他們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全境攻陷,有多少家底別人全都知道。

  • 11 # 記錄歷史人生

    宋代的募兵制可以稱之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制度,雖然千年紀元前後,受技術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約,全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國家都受到了野蠻民族的強烈衝擊,宋朝同樣不例外,但宋朝的軍事力量絕非不值一提。宋代實戰中的勝績很多,首先說它統一中國的戰爭。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軍在長江流域、嶺南和河東地區,四處出擊,先後攻滅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等割據勢力,一統中國,結束了中國自8世紀後期開始的長達兩百年的地方割據和軍閥混戰局面,有大功於華夏。其後的宋遼戰爭,首戰,北宋由於輕敵,宋軍在高梁河失敗,全軍潰退,損失慘重。但其後宋軍嚴陣以待,10世紀80年代,遼軍曾六攻宋境,在滿城,雁門和瓦橋關等地均被宋軍一一擊退。此後,宋遼互有勝敗,基本上是誰進攻,誰吃虧,雙方都拿對方沒有辦法,所以才導致了1004年的澶淵之盟,從此100多年間,宋遼再無戰事,在歷史上中國和遊牧民族的合約中,澶淵之盟是最見效果的一個。宋軍的又一段光輝年代,是在北宋崩潰後的30多年間,當時金兵南下,中原易手,1127年金兵以傾國之力南下渡江,以圖一舉滅亡中國。而當時的宋朝臨時政府立足未穩,形勢危殆,但在這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宋軍隊居然不可思議地一敗再敗金軍。建炎元年(1127年)金軍第一次攻宋,因東京留守宗澤堅守東京,黃河北又有大量抗金軍民,不敢深入。1128年二次攻宋,進至長江,因缺乏渡江準備撤軍. 1129年,三次攻宋,因預有準備,迅速渡過長江,但被7a64e59b9ee7ad9431333363373137浙西制置使韓世忠重創於黃天蕩(今南京東北),幾被全殲。金軍三次攻宋損失慘重,金失去了滅亡南宋的先機,此後宋金逐鹿川陝,又是宋軍勝多負少。紹興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軍在和尚原(陝西寶雞), 饒鳳關(陝西石泉), 仙人關(甘肅徽縣)等地遭秦風路經略使吳玠軍頑強抗擊,大敗而歸。此時,南宋政局已漸穩定,於是整飭軍備,建立了川陝、荊湖及江淮三個戰區,分兵防守,互相支援。而金軍“南犯淮,西犯蜀,生還者少”,戰略形勢開始轉變。宋軍開始反攻。1134年,名將岳飛率軍攻偽齊劉豫,收復了襄陽及所屬六郡,當年秋,金、齊聯合攻宋,東在承州(江蘇高郵),西在廬州(合肥),分別為韓世忠、岳飛軍擊敗,金全線撤退,淮南地為宋全部收復。此後中原就是岳家軍的天下了。1136年,岳飛攻齊,收復陝西河南大片領土,擊潰偽齊30萬主力,劉豫偽齊滅亡。 1139年金軍三路大舉攻宋,東路安徽順昌(阜陽)被劉錡擊敗,西路在陝西各地被宋軍連續擊敗,中路在湖北河南則遭到岳飛的反攻,岳家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潁昌、陳州、鄭州及洛陽等地。金軍企圖扭轉不利形勢,乘岳飛軍分兵略地之機,率精騎奔襲岳飛所在郾城(今屬河南),被岳飛軍一舉擊退,金軍再攻潁昌,又被殲過半。岳飛乘勝追擊。先頭部隊進至開封郊區朱仙鎮,而此時金軍在中原已經幾乎無堅可守,宋軍在戰場的軍事優勢非常明顯。可惜當時宋高宗意外地無視戰場的有利態勢,居然殺了岳飛後和金簽訂《紹興和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莫名其妙又耐人尋味的事件。此後1161年,金破壞和議,金主完顏亮率四路大軍親征南宋,宋在水陸兩線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南宋水師在前岳飛部將李寶指揮下,僅以120艘戰艦,3000水兵,在陳家島海域(今山東膠縣海域)大破金軍3萬水軍,燒燬了金軍幾乎所有戰船。而在陸路,宋軍的勝利更加輝煌,採石一戰,書生將軍虞允文以1.8萬駐江部隊,擊潰了金主親率的17萬大軍。造成金營內亂,金主被殺。南宋對金的抗戰,真是令人驚異,一個流亡的政府和一些流亡的軍人,面對橫掃東北亞的女真人,幾無敗績。這能不能說明宋軍的戰鬥力相當強?100年後,南宋迎來了更可怕的野蠻民族,蒙古人征服西遼用了1年時間,征服花剌子模用了1年半時間,征服波斯加上阿拔斯阿拉伯用了8年時間,征服羅斯聯盟用了5年時間,征服西夏用了10年時間,征服中國北方的金朝用了22年時間,可是征服這其中所謂軍事最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時間。其間蒙古數度以滅亡南宋為目的大舉入侵,但被南宋軍隊一一擊退。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滅亡南宋為目的,在四川、荊襄、江淮地區三線併發,大舉進攻南宋,南宋軍隊憤起抗戰,7年抗戰,除了讓蒙古在四川有所突破(1241年,蒙軍攻下成都。但在四川其他州縣,均被擊退)在東中兩路,均被宋將呂文德,杜杲, 孟珙等軍擊退,戰線不進反退。宋軍收復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諸郡。此後蒙軍長期圍攻襄陽和四川的釣魚城,但在餘玠,孟珙等人的防守下,無法越過南宋邊境一步。1254年,忽必烈攻滅大理,南宋受到腹背夾擊,1257年,蒙哥大汗親率大軍攻宋,誓滅南宋。蒙哥自率主力攻蜀,另一部兵力攻襄樊。兩路均遭頑強抗擊。宋將王堅堅守釣魚城,一舉傷斃蒙古大汗蒙哥,蒙軍全線撤退。宋蒙形成相持。蒙哥汗敗亡後,釣魚城又頂住了蒙軍無數次的進攻,直至1279年守將王堅之子王立開城投降,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四川自1235年遭受蒙古鐵騎蹂躪,尤其是在1241年失守蜀中中心城市成都後,中國四川軍民無日不在和蒙古軍的抗戰中度過,其抗戰時間居然超過了40年,其軍事能力,尤其是軍民的戰鬥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 12 # 葉飄刀

    第二吧

    南宋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呢?

    似乎很弱,被元朝壓得喘不過氣來。

    但南宋與元朝相持了三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還擊殺蒙古大汗一位。

    在蒙古當時橫掃世界的過程中,就沒有哪個國家對蒙古造成的阻礙有南宋大。

    南宋排第二,應該還是當之無愧的。

    不是南宋弱,而是蒙古太強。

  • 13 # 雨晴品史

    其實讀你的問題能大概瞭解你的出發點了,北宋的軍事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弱,你這裡單獨列出南宋,問南宋軍事力量能排到世界第幾?你應該在心裡就認定了南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是排在世界前列的。那大家認不認同呢?

    大家的答案無非兩個,一是南宋的軍事力量根本不上串,沒有排名;另一個答案是南宋的軍事力量能排世界前列。我和你一樣,傾向於後者。

    我來說說這兩個觀點的論據。

    弱的觀點,看史實。

    第一,北宋被遼金輪著虐,軍力爛成渣,估計沒人發對,南宋基本承襲了北宋的基本盤,軍力能好到哪裡去。

    第二,除了南宋初年,知恥而後勇,岳飛等人有幾年的功績,之後上百年哪有什麼拿的出手的勝績。

    第三,南宋的經濟還是那樣一如既往的發達,城市繁榮,稅收充裕,富而不強,沒有一絲絲改變。

    第四,上層社會貪圖享樂,樂不思蜀,一點血性都沒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以看出軍隊哪有戰鬥力可言。臨安真的是臨安麼?我想更多的人想的是永安吧。

    強的觀點 ,看對比

    第一,金朝怎麼虐遼和初期的蒙古部落,大家都清楚,遼和蒙古部落本來就很強了,但是在金朝這裡還是不夠看的,所以金朝當時的軍事力量是神一樣的存在。可是就是這麼強大的金朝,在南宋面前還是佔不到半點便宜。後來也只能接受南宋劃定的淮河到大散關的邊界。

    第二,看看後期,當時蒙古可謂是冷兵器史上最強的戰力了,相信沒人會反對這樣的觀點。所向披靡,摧枯拉朽,橫掃歐亞大陸,連一個能扛的都沒有,可是南宋呢,從1235年第一次蒙古攻宋到1279年南宋滅亡,南宋整整抵抗了超強蒙古近半個世紀,單單襄陽一個城就從1267年扛到1273年,整整六年。所以放眼當時的世界,沒有國家能做到如此能與蒙古抗衡。

    所以說從以上兩點的對比,能看出南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還是很強的,排在世界前列沒毛病。

    話又說回來,客觀嚴格的說,從史實對比的角度看,說南宋的防禦軍事力量是世界上最強的都不為過。但是進攻的軍事力量排名如何,因為史實沒有直接對比,我們無從得知。所以我們也只能綜合評定南宋的軍力還是蠻強的。

  • 14 # 快馬濁酒

    南宋的對手就是蒙古,除蒙古外沒有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有過大規模的戰爭。最終南宋亡於蒙古,但也抵抗了上百年的時間。

    蒙古在古代世界,是軍事強大到變態級的存在,鐵騎征服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在與南宋的常年戰爭中,蒙古軍不但繼續保持野戰無敵的優勢,而且還學習漢人和中亞人的軍事技術,擁有了熱兵器和回回炮等“終極冷兵器”,並發展出一支龐大的水軍,滅亡南宋後又用於進攻日本和爪哇。

    面對蒙古軍這樣兇悍的力量,南宋能抵抗這麼長時間才滅亡,所以南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能排世界第二是沒有疑問的。不過,這個排行也沒有什麼意義。歸根結底,南宋還是一個農業社會,其軍隊只能在自己國土上,以及周邊很小範圍內具備作戰能力。漢、唐那樣用騎兵部隊遠征漠北西域的壯舉,兩宋都是做不到的。因此,這個“世界第二”,沒有意義。

    所以,現在也有人爭論美國之後是哪國軍隊的實力排在世界第二,這也沒有什麼意義。現在能夠具備全球部署、作戰的只有美軍,它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如同當年的蒙古軍。其他所有軍隊,都只能在自己家裡或者家門口玩,那排名又有什麼意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享下,2021年你有回鄉創業的想法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