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不卑不亢40031728

    翻到2019年十月檔的一部電影——《催眠.裁決》,因導演和製片是未見經傳的幾名小生,上映時被擠出了“黃金十一檔”,後來在十月底上映之時,偏偏又和《少年的你》撞檔,故只風光了幾日。

    票房雖不高,但講真,實屬為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催眠,屬於心理學範疇,裁決,屬於法制範疇,這兩個完全不同領域裡,極其有代表性的詞,在本影片中巧妙地匯合在一起,傳達著一個亙古不變的兩難抉擇,法乎情,法乎理,天平的兩端,一端是我想維護的正義和理念,一端是我女兒的性命,於是,讓劇情進入一種焦灼而緊迫的狀態,揪著人心,起伏跌宕。

    影片簡介:轟動全港的林氏家族兇殺案踏入審訊最後一天,陪審團準備退庭商議時,成員之一許立生(張家輝飾)突然收到女兒茵茵(艾米飾)被綁架的訊息,神秘人要求身為國際催眠權威的許立生透過催眠術令陪審團裁定被告謀殺罪名成立,否則其女兒將被撕票,這也就意味著許立生必須在狹小的空間內、眾目睽睽之下,不用專業工具隱秘地催眠至少4個人。許立生偷偷將茵茵被綁架的訊息轉發給曾為國內特種部隊成員的小舅楊凱(張翰飾)後,進入了退庭商議室…

    接著展開一場微妙而精準的人心大戲。

    影片仍保留了港片的傳統特色,由“文武”雙線組成,一條是張家輝飾演的催眠師在逼迫中,如何在正義與保護自己女兒中抉擇,透過智慧的頭腦部署一場人性大戰,而另一條線,是張翰飾演的小舅子,一名特種部隊退役隊長,如何對被綁架的外甥女茵茵進行營救。

    影片的開頭是一個重案組的組長鄧兆強的回憶,十幾年前,一名窮途末路的兇殺犯挾持前來進行勸說的催眠師,而催眠師不知道進行了怎樣的操作,將自己完好無損地解救出來,同時讓兇犯一臉驚恐,束手就擒。

    鄧兆強很想知道,當時心理學家究竟用了什麼手法讓兇犯出現這樣的決定和表情,而影片的結尾,他“如願以償”,親自體會到了這種感受。因為他為了錢財,助紂為虐,脅迫心理學家使用催眠術,將案件達到不公平的裁決,卻被催眠師步步為營,實施反催眠,讓自己進入了無盡的黑暗深淵。

    案件改編於香港真實案件無屍案,由於找不到屍體,無法推導死亡原因及作案證據,香港法院進行了一場投票裁決被告有罪還是無罪。影片中林氏集團陷害被告,法庭同樣採取了投票裁決,而心理學家許立生是六名陪審團團員之一,財團用於操縱投票結果的棋子。

    許立生首當其衝面臨著多重艱難選擇,女兒的生與死,被告人林子瑩是否有罪,與綁匪團伙的博弈結果如何等,在虛虛實實地鬥智鬥勇中,他有他的恐懼(擔心女兒安危)和憤怒(被利用),也有他的信念“催眠不是操縱別人的生活,不能被自己的慾望催眠”,最終許立生憑藉冷靜和睿智,設計不同的局中局,同步雙線開展營救和反向催眠,最終取得完勝。

    他的武器,只有“催眠”。

    催眠不是催眠師控制了你,而是你的情緒和慾望控制了你

    在投審商議室這間密室內,許立生張弛有度,其他六位陪審團成員的選擇,亦是相當精彩,活脫脫一幅人生百態圖。與其說許立生運用催眠技巧,不如說是抓住對方的人性弱點來影響對方。

    第一位,方慧珊受到汽車衝撞而殘疾,許立生用關心讓其進入回憶,放鬆進入催眠狀態,利用其創傷記憶,被傷害卻沒有得到補償的憤怒心理及錯位心理,激發其對曾幫汽車駕駛員脫罪的律師深深恨意,改變投票決定。

    第二位,May臨時買了林氏集團400萬股票,利用其貪婪心理,先問“買了幾手”讓其進入慌亂中,抓住無法理性的瞬間,用項鍊的擺動使其進入催眠狀態,製造被告無罪成為最大股東後將會引起股票大跌的假象,MAY為了自己損失減少,改投被告有罪。

    第三位,陪審團組長梁sir,不易受暗示者,利用爬樓梯和大量運動使其進入大腦缺氧狀態,利用燈光對其進行催眠,利用其女兒被綁架的感同身受,改投被告為有罪。

    加上本就是綁匪臥底的周雄,和許立生自己,五票足以,綁匪認為自己的計謀正在有序進行,露出勝利的奸笑,當所有人認為邪惡將勝出時,法庭上的最後宣判,卻出現了大逆轉,被催眠者和催眠者一起投下被告無罪的票。正義得到伸張,法律得以捍衛。

    何以兩全?

    反派臥底周雄,是許立生這盤博弈,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許立生在催眠梁SIR時製造了一起小的爆炸案,使所有人換到沒有綁匪安置監控的房間,於是,商議結果只能靠臥底周雄來彙報投票有罪是否成功。

    而催眠師在最後的咖啡攪拌旋轉及三聲敲筆聲中,令臥底周雄進入了“反認知”狀態,錯誤地傳達了資訊。同時用三聲敲筆聲將其餘被催眠者喚醒,於是,最終結果仍然在正義的手裡。

    可見,從一開始,許立生將六位陪審人員介紹的紙條衝入馬桶時,已遵循了自己的信念,策劃好了這場無間道,在催眠前幾位時,設下了喚醒機制,也計劃好了最後一個催眠時,需要達到更換房間的條件——“我要你幫我做件事”來製造小爆炸。

    而如何確保女兒的安危,商議期間用催眠將第六位陪審人員(一名推理能力強大,也懷疑許操縱陪審團的學生),製造身體幻覺誘其癲癇發作,在眾人慌亂中將事情原委和拯救其女兒的計劃放入他的口袋。

    正義,並未缺席。

    而鄧兆強得知真正的判決結果後,瘋狂地過來找催眠師,沒想到,早在第一通電話後,許立生就設計了用“SOS”紙條引出臥底,同時傳出一條催眠資訊,讓壞人不停迴圈聽一首歌《徘徊在日暮街角》,進入催眠前狀態,當他追殺許立生至地下車庫時,催眠師利用這首歌讓鄧兆強進入了無窮的黑暗深淵,躺在冰冷的地下車庫奄奄一息。

    影片沒有冗長的打鬥,也沒有教科式的說白。90多分鐘,結構和邏輯緊湊,一分都不浪費。

    “我們都應該,拒絕被自己的慾望催眠。”——許立生

  • 2 # 渠中鯤說

    《催眠·裁決》中的催眠術改變了傳統搖椅和鐘擺的催眠,使用一首歌《徘徊在日暮街角》+歌詞的方式迴圈播放進行催眠,最終得到應有的結果。

    對嗎?

  • 3 # 小宇影視片段

    “心理學能催眠嗎?”

    這個問題在我剛學心理學的時候,就被問到過。一開始我很討厭回答這種問題,覺得這種問題簡直是對心理學的歧視。我也很憤懣,為啥大家一提到心理學就是催眠解夢算命,就不能對心理學有更多的科學期待嘛!

    但如今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變了。我不僅會說“能”,還會嘗試去解釋我所瞭解的心理諮詢使用的催眠。

    比如,催眠並不一定需要使人睡著;不會讓人盯著牛頓擺石英鐘什麼的,更不會操縱與控制人的思想......催眠一般是讓人注視著前方,使用舒緩的語言來讓來訪者專心與放鬆。

    根據經驗,大家聽到這些,99%都會大失所望。因為這毫不神奇,甚至還很無聊。

    事實上我也發現,對許多人來說,“催眠”到底是什麼其實無關緊要——人們對催眠感興趣,只是想知道“是否存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能讓人在無意識中改變態度?”

    是存在的。

    利用心理學,確實能做到悄悄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並且在生活中,這個過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這讓我很想聊聊最近的一部電影:《催眠:裁決》。

    一部相當典型的港片,背景是一起謀殺案。案件庭審當天,陪審團中有一位具備多年催眠經驗的心理學家許立生(張家輝扮演的角色),他需要透過催眠,使陪審團中的其他成員裁定被告謀殺罪成立。

    電影對催眠場景做了很強烈的渲染,包含了大部分大眾認知裡常見的催眠元素:微波爐的倒計時,詭異單調的光,搖擺的吊墜等等——當然,這些都是讓一部影片更具視聽效果的必要元素——但拋開這些元素,這部電影中許多催眠情節的核心,其實就是運用心理學讓人改變態度的過程。

    與其說是“催眠”,其實更像是“說服”——只不過是運用一些心理學技巧的“說服”。

    1.

    對於心不在焉的人,“說服”可能只需要一塊巧克力曲奇。

    先看第一個被說服的例子:方小姐。

    方小姐在中學時因交通事故失去了雙腿,當時肇事司機的律師,正是眼前謀殺案那位被告的律師。

    或許正是因為對被告的律師抱有敵視,在陪審團第一次的投票中,她並沒有立即做出判斷。

    許立生髮現這點,找機會和方小姐獨處,開始實施“催眠”:

    讓她努力感受微波爐裡巧克力曲奇散發的香味,漸漸放下防備;接著,誘導她去想象律師與被告私下密謀、成功脫罪的場景;最後,將方小姐對律師的仇恨投射到案件上,使其支援了被告有罪的判決。

    這是一種典型的外周路徑說服(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如果我們在接受資訊的時候心不在焉,就很容易關注那些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線索,而不會注意論據是否令人信服[1]。

    “被告律師狡猾陰險”,這是方小姐最先掌握的外部線索。

    再聯想到自身經歷過的創傷事件,她便無法對案件全神投入,因此她快速被引導達成了“被告律師狡猾”——“委託人有罪”這一推論過程。

    但稍微仔細想想就不難意識到,這名律師一貫狡猾,不代表他在這次辯護中也狡猾,更不能證明他的委託人有罪。

    這次“說服”的關鍵步驟,是去渲染、放大方小姐對律師的憎恨,讓方小姐的情緒佔領了智商高地,不假思索地判定有罪,忽視實質性的證據。

    2.

    如果你能喚起ta的恐懼,就能更好地“催眠”ta。

    利用恐懼心,是說服的另一個方式,影片中許立生用來改變梁 sir 判斷的正是“恐懼”。

    在得知梁 sir 很愛自己的女兒後,許立生便透過“催眠”,為梁 sir 構建了一個“女兒被綁架”的場景:如果不投被告死,女兒就會死。

    在不斷被強化“女兒死去”的恐懼後,梁 sir 也終於被說服了。

    這則是一種喚起恐懼效應(Effects of Fear-Arousing Communications):如果你給出的資訊,能引發說服物件的消極情緒反應,就會有說服效果。

    喚醒恐懼,讓人們害怕威脅的嚴重性與可能性。在恐懼達到一定程度後,再給他解決辦法,讓他發現自己有能力改變——此時,他就可能更容易被說服。

    就像現實生活中,“注意防火”的宣傳語常常與火災現場照片放在一起、線上課程廣告也會與“再不學 python 你就失業啦”放一起,都是在利用人們的恐懼去強化廣告效果。

    相關研究顯示,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恐懼程度越高,越脆弱,說服效果就越好 [2]。

    3.

    避免被“說服”的關鍵之一,是懂得保持情緒穩定。

    避免過多劇透,暫且只舉兩個例子。但必須承認,人是可以很容易地被言語操縱和利用的。

    原因很簡單:人都是情緒動物。

    上述的兩種說服技巧之所以奏效,關鍵就是調動了被說服者的情緒,促使Ta在情緒驅使下做判斷,這種判斷自然會有失偏頗。

    如何才能讓自己保持情緒穩定,避免自己被“說服”和“利用”,也是一個需要長期鍛鍊的過程。

    當情緒發生時,你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處在情緒中。你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現的生理、行為反應,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每一種具體的情緒。

    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嘗試去感知自己的身體。心理學家Alexander Lowen 曾經發明瞭一個生物能量療法,他們發現:當人壓抑情緒的時候,身體不同的肌肉群會有所響應,可能會出現緊繃收緊或者不舒服的現象。

    比如有些人生氣的時候,脖子還有肩膀的肌肉會不自然地收緊;恐懼的時候,胃部的肌肉會不舒適,有點想要拉肚子的感覺;難過的時候,胸口的肌肉會有所響應,可能會出現胸悶等現象。

    感知到情緒後,嘗試做下一個步驟:認知重評。

    在發現自己情緒不對時,閉上眼睛從1默數到30,給自己30秒鐘平靜下來,30秒不夠的話可以用1分鐘、3分鐘。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剛剛在想什麼?

    或者更明確的問自己:我剛剛處於怎樣的情緒中?我為什麼生氣?

    沿著這個問題去找答案,你就會帶著理智去重新思考剛剛發生了什麼,去檢驗自己剛剛的想法對不對。

    多數情況下你都會發現,自己剛剛的判斷是失準的。此時智商重新佔領高地,你可以繼續重新去做判斷。(順便可以鄙視一下剛剛試圖透過煽動情緒來說服你的人。)

    一個能保持情緒穩定,不會輕易失去理智的人,往往是難以催眠的。正如影片中的一位地理學博士,從始至終都在堅持尋找證據,全程基本都處於足夠理智和情緒穩定的狀態中。無論是兇器、屍體漂流的位置,他都覺得十分可疑,因此堅持被告無罪。

    所以,他從始至終也未被“催眠”。

    願你早日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本工作經歷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