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卿聽我說
-
2 # only百合心之語
姑姑和姨吵架,按理說,她們都是父母的至親,也是自己的長輩,所以應該儘量以勸和為主,而不是“該偏向誰”?
既然是勸和,首先自己就要明白事理,知曉是非,還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和技巧,能做到以理服人。要本著“對事不對人”,“向理不向親”的宗旨,弄清矛盾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公平協商。
對於有道理的一方,要勸她“得饒人處且繞人”,姑姑和姨都是親戚,要做到寬容大度,沒有原則上的事情,就要過去就得,不能計較;即使有原則上的事情,也要改正即可,切不可提起過去的陳年往事,累及無辜,擴大範圍,不依不饒。
對於沒有道理的一方,也要對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根據對方的脾氣秉性,量力而行。作為小輩,即使長輩再無理,也切不可上來就橫加指責,不給長輩留面子。規勸一定要委婉含蓄,用道理圈住對方的思維,比如問:“您說,是不是這樣呢”?:“咱是不是應該這樣”?:“換做您,您會怎麼想呢”?等等。最後,事情一旦出現轉機,還要不忘誇對方一句:“有錯就改,您做的太對了,您是我們小輩的榜樣”!:“您是明白人,我們會更加尊重您”!
這樣,事情和平解決,有理的人消了氣,沒理的人,也知道自己的對錯。更重要的是,雙方都給足了面子,願意通情達理,還是繼續好好做親戚吧!
-
3 # 三月的晨露
我的姑姑要是和我的姨娘吵架了,我就告訴她們倆:你們都是我的長輩,你們倆還吵架,等著我去買一個獎狀,誰贏了發獎狀!還有5元錢的勝利獎!看看她們還怎麼吵?
-
4 # 燕京夜話
先弄明白姑姑親還是姨親,個人覺得還是姑姑親,跟自己姓一個姓,每次回家奶奶都要囑咐爸爸,買魚買肉好好招待一番,而姑姑對我們這些內侄女們,也是非常的好,所以常常盼著姑姑來。
而姨是媽媽的姐妹,我們去或者是她來,都是走親戚,互相送點禮物,僅此而已,而父親跟姨夫的關係,北京話叫一擔挑,文學作品裡叫連襟,也就是個客情,當親戚走動吧。還不如舅媽親呢。
有姨夫,(注意不是姨父)這層關係,兩姐妹的關係,肯定不如兄妹或者是姐弟關係好,見姑姑的面,肯定比見姨的面耍多,那麼孩子們自然而然的覺得,姑姑比姨要親。
至於說姑姑和姨吵架,自己應該向著誰,看情況應該是在你家,兩人吵起來了,那麼你父母有責任,勸說自己的妹妹或者是姐姐,不要再繼續吵了,不管誰的責任,再吵就外邊吵去,別在我這吵。
如果,雙方聽勸不吵了,就心平氣和的把事說開了,很有可能是姨說你不好,或者是說你爸不好,姑姑不愛聽了,才吵的架,從心裡來說,我會偏向姑姑,不知你會偏向誰。
回覆列表
姑姑和姨吵架,該偏向誰?
要是不能一碗水端平,你偏向其中的任何一方,那另一方都可能會怨恨你。
1、你勸架所執的標準是什麼,情還是理?
姑姑和姨媽吵架了,你去勸架,勸架所執的一個標準是什麼?情,還是理?
如果你勸架所執的標準是情,你跟姑媽的親緣和關係更近一步,你就該向著姑媽。如果你勸架所執的標準是理,那就別問跟誰的親緣近、關係好,向著佔理的那個人說就是。
或者你可以在情、理中選擇一樣作為勸架所執的標準,決定向著誰說話,別管姑媽近還是不近,也別管誰佔理還是沒理。
2、無論你勸架憑藉的是情還是理,你如果拉偏架的話,總會得罪不偏向的那一方,對此你要有思想準備。
一般人容易感情用事,容易拉偏架,向著跟自己感情好、關係近的那一個,這就難免得罪另一方。
顯然,姑媽跟自己的關係比姨媽更近,一般人也就容易偏向自己的姑媽,而不可避免地得罪自己的姨媽。特別是當姨媽佔理而姑媽不佔理,卻佔理的比不佔理的反吃了虧,就會導致佔理並且吃虧的一方心理上更加不平衡甚至憤怒,進而影響大家的感情。
所以,要儘可能地一碗水端平,不偏向誰,偏向的話也儘量偏向於佔理的一方。
3、實際生活中,可能往往無論選擇偏向姑媽還是姨媽,都會引起你的父母的不滿。所以,建議你最好是一碗水端平。
姑媽是父親的姐妹,姨媽是母親的姐妹,你的父親和你的母親都是你的至親,他們的姐妹你說你能偏向於誰,得罪誰?
因此,無論你偏向姑媽還是姨媽,無論你所執的勸架標準是情還是理,你最終都會引父母的不滿,可能就導致父母他們夫妻感情受損。
基於如上考慮,我看對於姑媽和姨媽吵架,你要麼不參與(不勸架),要麼一碗水端平,實在免不得要勸架的話,那就向理,這樣就可以做個“講理”的人。
如上所述,遇到姑媽和姨媽吵架,勸架時最好是一碗水端平,或者向著佔理的那個,最後的選擇才是向著跟自己感情好的那個(做個徇私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