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玄易學講堂
-
2 # 真情相擁
遊終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憶怕,巴獅刀壘湧。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韓愈在《薦士》詩裡說孟郊的詩“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硬語”的“硬”,指字句的堅挺有力。這首《遊終南山》,在體現這- 特點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潛評此詩"盤空出險語”,又說它與《出峽》詩"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險”,也是就這一特點而言的。
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遊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遊”字。
就實際情況說,終南儘管高大,但遠遠沒有塞滿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確是硬語盤空,險語驚人。這是作者寫他“遊”終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則山與天連;環顧,則視線為千巖萬壑所遮,壓根兒看不見山外還有什麼空間。用“南山塞天地”概括這種獨特的感受,雖“險”而不"怪",
雖“誇”而非“誕”,簡直可以說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當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時從“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
確"硬”得出奇,“險”得驚人。然而這也是作者寫他“遊”終南山的感受。日月並提,不是說日月並“生”;而是說作者來到終南,既見日升,又見月出,已經度過了幾個晝夜。終南之大,作者遊興之濃,也於此曲曲傳出。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後冉冉升起,這不就象從石上“生”出來-樣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與此同一機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誇過其理”(《文心雕龍。誇飾》),但和作者“遊”終南山的具體情景、具體感受聯絡起來,就覺得它雖“險”而不“怪”,雖“誇”而非“誕”。當
然,“險”、“硬”的風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樣的情韻。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兩句的風格仍然是“奇險”。在同-地方,“夜”與“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們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給人以“奇”的感覺?但細玩詩意,“高峰夜留景”,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被夜幕籠罩之後,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餘輝。極言其高,又沒有違背真實。從《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於天”以來,人們習慣於用“插遙天”、“出雲表”之類的說法來表現山峰之高聳。孟郊卻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徵性的景物加以誇張,就在“言峻則崧高極天”之外另闢蹊徑,顯得很新穎。在同一地方,“晝”與“未
明”(夜)無法並存,作者硬把二者統- -起來,自然給人以“險”的感覺。但玩其本
意,“深谷晝未明”,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灑滿Sunny之時,終南的深谷裡依然一-片幽暗。極言其深,很富有真實感。“險”的風格,還從上下兩句的誇張對比中表現出
來。同一終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晝未明”。一高一深,懸殊若此,似乎“誇過其理”。然而這不過是借一高一-深表現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於以見終南山高深廣遠,無所不包。究其實,略同於王維的“陰晴眾壑殊”,只是風格各異而已。
“長風驅松柏",“驅”字下得"險”。然而山高則風長,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向一邊傾斜,這隻有那個“驅”字才能表現得形神畢肖。“聲”既無形又無色,誰能看見它在“拂”?“聲拂萬壑清",“拂”字下得“險”。然而那“聲”來自“長風驅松柏”,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在飄拂,也都在發聲。說“聲拂萬壑清”,就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統一起來了,使讀者於看見萬項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
這六句詩以寫景為主,給人的感受是:終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這中間的兩句,以抒情為主。“山中人自正”裡的“中"是“正”的同義語。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發了讚頌之情。“路險心亦平”中的"險”是“平”的反義詞。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麼,山路再"險”,心還是“平”的。以“路險”作反襯,突出地歌頌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讚美終南的萬壑清風,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讚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得相當明顯了。
終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武功,東至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
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主峰位於周至縣境內,海拔2604米。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周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 -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於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自尹喜草創樓觀後,歷朝於終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樓觀之南筑廟祀老子,漢武帝則於說經臺北建老子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道雲集樓觀,增修殿宇, 開創了樓觀道派。
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當了皇帝后,對樓觀道特予青睞。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宗聖宮。當時主要建築有文始、三清、玄門等列祖殿,還有紫雲衍慶樓和景陽樓等,成為古樓觀的中心。以後歷代雖時有修葺,但屢遭兵燹,至清末,宗聖宮僅存殘垣斷壁,一片廢墟。此後,樓觀的中心便轉移到了說經臺。新中國成立後,對古樓觀進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說經臺為中心的建築群。
說經臺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鬥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聖殿。山門兩側有鍾、鼓二樓,對峙相望。山門前,有石階盤道,蜿蜒而至臺頂。山]西側不遠處有- -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有-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相傳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臺的監院張志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癒了。訊息傳出後,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三年後翰林學士趙孟訓來此遊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說經臺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煉丹爐,傳為老子當年煉丹所用。臺的東南方有一個“仰天池”,傳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臺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傳說老子西遊途中將- -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谷關後,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點化白骨為徐甲,並用柺杖怒觸地面,美女遂化成- -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飲用。臺的東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為橢圓形,冢方四米,佔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書”老子墓”碑石。
說經臺北二里處為宗聖宮遺址。臨觀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9株歷經千年仍然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當地群眾尊稱為“樓觀九老”。其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系牛所用,被稱為“系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西南隅有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隻昂首展翅、活靈活現的蒼鷹,人們被之為“三鷹柏"。
樓觀臺留存有不少珍貴的碑刻,如唐代歐陽詢撰書《大唐宗聖觀記碑》、載隸書《靈應頌》、蘇靈芝行書《唐老君顯見碑》、員半千隸書《唐宗聖觀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書《第一山》、蘇軾行書《遊樓觀臺題字》;元趙孟馴隸書“上善池”碑等。當然,最有名的還是高文舉所書《道德經》碑兩通。其字型介於石鼓文和大篆之間,書法勁力蒼古,風格絢麗,近看是字,遠看如花,字字珠璣,如梅花初放,被後人譽為“梅花篆字碑”。兩通碑側各有七個冷僻的字,為一般《字典》所不載,據稱為老君十四字養生訣,其意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氣丹”。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里茸翠,以樓觀為最佳。”終南山樓觀臺以其悠久的道教歷史、動人的神話傳說和眾多的文物遺蹟,吸引著古往今來的信士遊客。
。終南山峻拔秀麗,如錦繡畫屏、聳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華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峰異洞、清池古廟著稱。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曾於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稱大乙山。主要景點有太乙池、風洞、冰洞、翠華廟等。
太乙池為山間湖泊,傳為唐天寶年間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環列,池面碧波盪漾,山光水影,風景十分優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於峰巔之間,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情趣,其樂無窮。太乙池之西的風洞,高15米,深40米,由兩大花崗岩夾峙而成。洞內清風習習,涼氣颼颼,故稱風洞。風洞之北的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寒氣逼人。現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庫,瀉水時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氣勢磅礴,亦成一景。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翠華廟前皆有廟會。這時,遊人如潮,十分熱鬧。
南五臺青翠峭拔,富產藥材,古人稱它為終南神秀之最。山頂有觀音、文殊、清涼、捨身、靈應5峰,俗稱南五臺,以觀音臺最著名。寶泉位於山腰, 形如美玉,味似甜蔗,為品茗休憩之佳地。獨松閣亦位於山腰,因閣中有-株古松,故得此名。閣周鳥語花香,景色如畫,為覽勝之佳地。觀音臺又稱大臺, 位於獨松閣之上,有隋國光寺遺址。此臺視角開闊,北眺八百里秦川,令人胸襟為之一開,心曠神怡。
圭峰山俗稱尖山,包括紫閣、大頂、凌雲、羅漢諸峰,峭麗挺拔,形如圭玉,故稱圭峰山。主要景點為高冠瀑布。瀑布位於圭峰山北坡,落差超過20米,急流飛濺,直下深潭,響聲如雷。唐岑參有詩云:“岸口懸”飛瀑,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這是高冠瀑布真實而形象的寫照。瀑布上游巨石突兀,環繞而成-潭,稱車廂潭。潭清見底,細石如鱗,歷歷可數,為尋幽探奇之佳地。瀑布下游流勢平緩,形成一-湖。 水面波平如鏡,湖周青山似屏,為嬉戲野營之佳地。
-
3 # 暇客漫行
身在長安城,心繫終南山。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古城長安(西安)之南,“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的誕生地,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東起西安市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介於東經107°37′—109°49′、北緯33°41′—34°22′之間,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餘千米。終南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2009年8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透過秦嶺終南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終南山,有儒釋道,有修行人,有一位美國作家寫的終南山修行人的《空谷幽蘭》,終南山不僅僅有修行人,還有很多離開都市嘈雜而專心研習的專業大家。
終南山,景美人真,成仙修道,辟穀散心好去處。
-
4 # 紫意輕染的旅行記
終南山是道教全真派發祥聖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終南山。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於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對終南山的雄偉,張衡的《西京賦》有一段描寫:“終南山,脈起崑崙,尾銜嵩嶽,鍾靈毓秀,宏麗瑰奇,作都邑之南屏,為雍梁之巨障。其中盤行目遠,深嚴邃谷不可探究,關中有事,終南其必爭?
終南山有兩條古道: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漢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進貢楊貴妃的荔枝,取道西鄉驛,不三日即到長安,因此這條道也名荔子路。二是武關道,是西安經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關歸”,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韓愈去廣東潮州.途經藍關時寫下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
近人有做《終南山·三字經》 ,其匯合了金庸武俠等眾所周知的典故以及其他文化資源,朗朗上口,對於宣傳終南山歷史文化有一定意義。 正是因為終南山的這些特點,使得終南山歷代多有隱士,據統計現有隱士五千餘人。
回覆列表
我在樓觀臺道觀住了很長時間,我登上終南山的感覺就是讓人神清氣爽,一派氤氳之息,自然安詳,所以從古到今那麼多修行人在哪裡閉關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