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1954271798

    現代人都喜歡讚美之聲,沒有人喜歡聽逆耳之音。這樣的社會環境可能不適應有不同的聲音存在,所以人們說話都得特小心!

  • 2 # 碧海太史令王化

    魯迅出現於歷史關鍵時刻,承擔了特殊使命,是其個人才能和時勢高度相合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古代、當時、以後都不會多。他的偉大原因之一,也在於無可替代的稀缺。

    在他棄醫從文之時,中國已經走過了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辛亥革命等諸多歷史風雲,華人在種種屈辱中尋找出路,然而又一再迷路。

    甲午海戰宣告了技術革命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六君子被殺宣告了制度改良的戊戌變法的失敗,袁世凱稱帝又宣告了制度革命的辛亥革命的失敗。技術革命不行,制度革命也不行,那麼多人的鮮血都白流了麼?中國的病根到底出在哪裡?中華民族真要被世界所拋棄了麼?

    魯迅此時橫空出世:是舊有的觀念、落後的文化牢牢束縛了華人的頭腦,使他們麻木地活,糊塗地死,比如:阿Q,祥林嫂,孔已己,閏土,華小拴……文化上的病,才是當時中國真正的病根,只有完成文化的革新,中國才可能產生真正而徹底的革命,舍此再無它途。魯訊當仁不讓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以作家的身分,承擔了國民醫生的任務。

    今天的社會,仍然需要批判和喚醒,可時勢已變,華人已經擁有了獨立思考、獨立表達的能力和權利,我們不再過度依賴哪個人來為我們代言,為我們指路。可魯迅仍在,只是他已化整為零,人人皆是魯迅的一部分,夜深人靜的時候,都在奮指疾書,正如你我。

  • 3 # 老劉

    為什麼現在像魯迅一一樣的作者越來越少?分析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魯迅原所處的時代是民國亂象的年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威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年代,是新聞比較自由的年代。在這樣一個民族矛盾、民生矛盾十分尖銳激烈的社會環境下,為了喚醒千千萬萬國民的覺醒,像魯迅這樣憂國憂民的時代鬥士便應運而生。魯迅運用文學筆桿的威力,就如同匕首直搗舊世道的腐朽心藏;就象號角吹響了人民進軍新時代的歷史巨音。

    第二,現代社會,是人類歷史不斷進步發展的社會,是人們貪圖安逸,渴望和追求更加充實的物質文化生活的社會,由於受到政治、體制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和制約,所以人們就隨著時間的推移,頭上的稜角被歲月磨損的越來越沒有人的血性個性了,因為現代社會都希望聽到看到更多的讚美的聲音和歌舞昇平的景象,拒絕批評、反對的言行,所以,使其像魯迅那樣的作者難有生存的空間和土壤,故而現在像魯迅一樣的作者就越來越少了!

  • 4 # e_listen141814398

    監守自盜成為學術界許可的模式,這與強盜又有什麼區別?有時候很懷念過去的時代,比如,愛因斯坦所提出來的相對論,沒有被說成是其他人,甚至是希特勒的成果。學術腐敗沒有那麼猖獗的時候,才能誕生偉大的思想。當光天化日之下,一個眾所周知的沒有解決的關鍵問題,儘管事後看起來那麼簡單,但當時僅僅說問題很難處理,就公開發表,他們也沒有做實驗,事後成果被公開的任意踐踏,也不會有任何結果!相比之下,一篇假論文,可以在國際權威刊物上重複發表,眾人可以接收這種創新!證明科學已淪為權力的玩物。這是學術腐敗的象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借錢不還也不提起、裝無事人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