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葦渡江
-
2 # 人話簡史
一、社會浮躁。缺乏沉澱冷靜思考的定力。
二、急功近利。
三、一定程度上,社會普遍不閱讀。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
四、現實社會安穩,對所謂的作家沒有思想跌宕性衝擊力。
-
3 # 振邦飈哥
活著的時候鮮有人能成大師,是人都有缺點,現在資訊自媒體時代,是否定大師的時代,即使莫言,若非諾獎加持,也難成大師。
-
4 # 平民百姓之一姓
真正大師級人物,是不屑於在淺薄浮躁的潮流中表現自己的!深遂的思想、偉大的成就,也不是俗世俗人所能理解和感興趣的!
-
5 # 暮暮超人
不知道《白鹿原》算不算。
巴爾扎克曾說:“小說,是一個名族的秘史。“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哪怕自古有著“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後稱白)應該還是四九年以來至今最高水平的小說了。
陳老在做白之前也有或多或少的作品發表,也有得獎,但都是業內那些若有若無的獎項,直至他於91年完成那“墊棺當枕的東西“後,才完成了最後的夙願。餘華曾說過,真正的現實主義,都是宏篇鉅作,看完白的手稿之後,評論家李星曾給出三個預言:1.你不用找評論家,評論家自會去找你;2.十年之內沒人能超過你;3.白能獲得茅盾文學獎。隨著這三個預言的實現,我們在驚訝李星敏銳的眼光同時,也是對當時路遙那句”我不相信全世界都成了澳洲羊“的最大回應。
白從辛亥革命、大革命、北伐、軍閥混戰、國民形式上統一,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中間穿插著陝西大地鄉土風情和關中匪事,整個一部風雲激盪,讓人蕩氣迴腸的民主革命發展史,堪稱經典!尤其值得稱讚的是,白鹿原對人性的挖掘到達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語言平淡,但雖平亦奇,又出現大量的二元對立,在當時那個動盪的局勢下,一次又一次地反思自己的出路。文章在精不在多,曾有記者問陳老為什麼在作完白之後再無作品,遭到陳老的強烈抨擊“你懂個錘子“。
原上曾有白鹿過,人間再無陳忠實。
-
6 # 善者說
這個問題需要分開去看,首先你得有大師,其次能夠讓大師發聲的是什麼事件。
現代社會面對我們枝繁葉茂的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理解和運用大師也是多如牛毛,但是能夠發表震爍古今言論的大師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很難產生了。
-
7 # 趣方言
這個問題我經常思考。我經常在想:為什麼我生在了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
就近了來說,民國時期,名家輩出,比如:魯迅,胡適,沈從文,老舍等等,往後呢?莫言?似乎,如果沒有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東西,我甚至對這個人完全沒聽過的。
仔細想想,名師輩出的年代,正是知識匱乏的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剛剛睜眼看世界,廣大老百姓還掙扎在溫飽線上,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知道的是:吃飽生活就好,識字的就是大師。而部分年輕知識進步青年分子懷著救國濟民的淳樸思想學習,奮鬥,他們帶有舊時代的忠誠,質樸,也帶有新時代的進步,潮流,甚至還帶點激進,性格鮮明突出,他們所做的一切,在那個時代的中國都那麼顯眼,他們寫的文章,詩詞都是時代轉型的縮影,他們為中國社會的轉型架設橋樑,讓華人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從舊式教育到新式教育,中國的一切都在那個時代發生巨大變革。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必定有很多人站出來承擔歷史責任。而他們承擔了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
而現在是個相對扁平的時代了。資訊大爆炸,你能看到的我大部分也能看到,你能瞭解的我大部分也能瞭解,只是深淺而已,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很瞭解這個世界了!這些人都跟我差不太多。在這個奔放的年代,思想是分叉的,不像舊時代人有點“一根筋”。思維的多樣化會讓一個事物出現多面性。初中時期,我認為易中天,于丹就是國學大師。當然那也是那個時代的背景下營造出來的氣氛。後來等我上了大學,就感覺其實他們的出名發跡其實也是時代的印記而已,只是各有所長這個詞的體現而已,並不是說這個人神乎其神。當然呢,我非常喜歡易中天的,他挺有個性,他不喜歡別人神化某人,或者神化自己。
當然,並不是說,這個時代,每個人思想自由就一定是好的,帶些敬畏,傳播主流正能量的文化還是很必要,過渡的自由奔放就是一堆散沙,契不到一塊兒。等下一個時代轉換的契機來臨,你可能也會再一次看到大師。
-
8 # 頭頭是道上君
這種感覺值得肯定,因為發聲的視窗增多了,分流了之前文學發聲的主陣地,大眾更喜歡隨流娛樂和輿論。真正的大師當然有啊,比如說莫言先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諦造了非常多的文學盛宴,在國內、國際上的影響力都非同一般!
《紐約時報》評論說:“透過《紅高粱》這部小說,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在美國出版,美國《時代週刊》評論說:“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2006年,莫言獲得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為繼巴金之後,第二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
2008年,莫言憑藉《生死疲勞》獲得紅樓夢獎以及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2011年,莫言獲得南韓萬海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並且憑藉《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9年6月12日,英國牛津大學攝政公園學院授予中國作家莫言榮譽院士稱號,並宣佈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國際寫作中心。
2019年7月30日,莫言在秘魯首都利馬被秘魯天主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也有可能,下一位大師是你!為中國文學,為世界文學添上漂亮的一筆!✊
-
9 # 石鼓歌
民國時期為什麼出現魯迅、巴金、茅盾、沈從文、冰心等等一系列文學大師,我想最主要一條,雖然那個時期社會動盪,但是也是思想比較自由開放的時期。因為此時也是處於新舊交替,西風漸入,民智漸開,各種思潮湧動,一大批知識分子救國憂民心切,創作了許多快炙人口的文學,對改造社會啟迪民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流傳下來的作品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在中國文學史上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
10 # 劉家俊明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你看文學都是不同時代的傳承,表達越來越趨向於長篇,五言、七言、到詞,到小說,字數上不斷增加。
近代大師輩出的時代就是民國,正好處在清末傳承過來的,他們很多是有文化傳承的。
現代為什麼大師斷層了,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一、戰爭,很多大師犧牲了,自然徒弟就少了,“名師出高徒”,名師都沒多少了,自然後繼無人。
二、新中華成立以後,全國經濟蕭條,亟待革新,飯都吃不飽自然也就無心創造,新一代的年輕人又沒法安心讀書。
三、接下來的一段歷史,大家都懂的,知青下鄉,然後然後,對吧。老一輩知識分子沒有了,年輕人都沒書讀,哪來的大師。
四、改革開放已經,恢復高考,到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然後全國高校擴招,時間也就三四十年的時間,就算最早的一批有知識點文化青年,也畢竟只是少數,新一代的知識分子也更多的是透過學習改善生活而已,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還是少的。“書香門第”更是幾乎不存在了。沒有幾代的文化人的傳承談什麼“貴族”。
近現代教育,又偏向西化和應用的知識的學習,因為更多的文化人投身到了經濟建設的浪潮中去了。
但是,我們相信,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好,幾代人的傳承和努力,“書香門第”會越來越多,安心文學的人也會群體話出現,大師自然就會有。
其實,不僅僅是文學。
琴棋書畫劍,詩歌茶酒花,哪一樣都是一樣的問題。書法家,畫家,不也很少嘛。
70-80年代出身的人,多少人除了學習,還會多少藝術? 都不會,所以日常娛樂,除了打麻將就是KTV,愛好除了說讀書就是旅遊哈。
好像真的是什麼都不會的兩代人。
可喜的是90後,00後,這一批新生代青年,更加的多才多藝了。相信他們的後代各個都會文武全才,自然就更能打了。到時候自然“大師輩出”。
附:
1、記得我們初中時候,想學書法,初中老師盡然沒幾個會。美術老師也很少,琴棋書畫,舞蹈就更少了。
大學一把吉他,可以吸引無數女粉絲,對吧。換到現在的學生,誰還不會幾門才藝哈。
2、網路的發展,也可以讓更多的人解除藝術,因為各種教程都可以網上學習,經濟上也更有條件大家去拜師學藝。
3、以後老年大學,估計學習琴棋書畫、學習寫作的人會很多。
-
11 # 廣林子一
過去是用紙墨文章來抒發觀點,而現在是一個資訊網路時代,各路大師作品汗牛充棟,分不清好次。大師不出現不等於沒大師。
-
12 # 洮河天笏
有,寥寥,也是極少極少的偶爾。智慧資訊時代,各種渠道和人的審美、價值觀已不是從前;大師也是人,也會被權勢、生活、焦慮壓迫,時時得審時度勢,古語曰:明哲保身。李敖曾言,文革後已無真正有骨氣的文人,特別是大師,還是有道理的!說百家爭鳴,比和民國比,那是近現代文化、文藝的絕唱。
-
13 # 方園之聲
有的人以為他拿了諾貝爾獎,他就會跟魯迅先生一樣成為大師
有的人以為她的文字在外國發表,她就是魯迅先生一樣橫眉冷對千夫指
有的人以為她發表傷痕哭訴的文字,她就可以象魯迅先生一樣把筆當投槍
有的人以為她的作家地位就可以蔑視一切,自封為魯迅而看不起人民
有的人以為她的作品被洋人熱捧了,她就是中國的大師
有的文人抱團取暖互相洗地,拿魯迅先生自比,哪知道自己穿上了外國的皇帝新衣
給狼的老婆的豐乳和軟埋掉的肥臀的句話
-
14 # 一片獨雲10
中國作家千千萬,
精品佳作很少見,
都喜作家這個銜,
哪有埋頭正經幹?
-
15 # 吾道一以貫之1
自清末至49年解放華夏大地飽受戰火摧殘,在戰爭的年代人們首要的任務即是生存和解決溫飽問題,這些因素導致了當時文學界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其中一部分文學巨匠選擇去異國他鄉避難,但是避難的這些人同時又受到了外國文化的渲染,導致其很多作品並不為國內主流文化認可,說白了也就是變味了,而留存下來的文學又受到戰爭、文革、大躍進的影響也越來越政治化,再有就是教育體制向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諸多的因素放在一起導致了近幾十年文化界大師的稀缺。再有就是文化界是一個圈子,就和相聲界類似,就像之前有些人說的,你給魯迅先生倒過茶,給齊白石研過墨,等他們死了你跑出來說說你的事蹟只要不是太差勁自然也成大師了,可現在這個圈子沒了,就算你有點水平沒有人領路也很難被其他人認可。
-
16 # 董江波
有那麼一句話怎麼說的來,亂世文學,盛世黃金。
簡單來講,就是亂世,文學界往往會有大的成就,因為,亂世各樣的人生悲歡離合,都經歷了,再加上,亂世需要心靈的慰藉,因此,不管是產生條件,還是人們的重視,都會導致產生文學大師的土壤。
而盛世,為啥說黃金呢。很簡單,一是沒有經歷;二是,大家普通重視生活品質,而忽視了文學的追求。因為,要追求的太多了,文學只是其中一個罷了,而且還是最少人的選擇,退到了其次。土壤的缺乏,加上人們普遍的不重視,或者說口頭上重視,行動上不重視。這樣,就不具備產生文學大師的條件了;而只會產生一些流行文學。
過去的幾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最好最穩定,人們生活條件大幅度提升的幾十年,這樣的土壤,是黃金的土壤,不是文學的土壤。
作家也要生活,而不是一味為文學獻身,沒有一個優渥生活條件的作家,是不可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的。
-
17 # 詩酒新茶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很多人覺得為啥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文學界反而沒有大師了呢。原來我們熟知的魯迅、錢鍾書、錢穆、陳寅恪等等,現在反而聽不到大師級的專家發聲了呢?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現在文學界的大師真的沒有了麼。答案:不是。不論是科學技術領域還是人文社科,現在的大師都肯定遠遠比幾十年前多。其實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全世界都在進步,文學界怎麼可能卻退步了呢?
文學界屬於人文社科領域,中國人文社科是沒有院士的,只有科學技術領域有院士。相對的,人文社科叫“資深教授”,相當於院士。
比如北京大學的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5人,這個數量肯定是幾十年前比不了的。
這25人裡邊估計大家比較熟悉季羨林和厲以寧,咱們再隨便點開一個人的簡介,比如湯一介吧,這還不是文學界的大師麼?
為啥聽不到大師發聲了?
社會在發展,研究領域越來越細分,所以專家們精鑽自己的領域,不隨意發聲。他們發聲其實是越來越謹慎的,一不小心在別人的研究領域指手畫腳,這不得罪人麼?他們發聲你也未必聽,央視《百家講壇》也好,網易也有“大學公開課”,你想要聽到大師的講座其實很容易,但是你並不去聽。所以他們發了聲,你卻把耳朵捂住了。從大師發聲,到老百姓收到聲音,是需要時間的。咱們熟悉魯迅,不是教科書耳提面命的結果麼?如果教科書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全部撤掉,馬上華人對魯迅的熟悉就會下降。那在魯迅的時代,他還沒被寫進教科書的時候,老百姓對他的瞭解並不多。同理,你現在不瞭解文學界的大師,可能幾十年後他們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 -
18 # 松嫩隱士
我覺得現代的文學作品同古代文學作品比藝術性較差。古代的文學作品寓意深刻,不把意向說破,給人留下的懸念多,敘述的少,抒情的多。而現代的文學作品從頭至尾都是誇誇其談,平鋪直敘,從頭說到尾。而古代的小說就是少說,多藝術加工。每敘述一段,都用詩歌高度概括一下,給人留下遐想。一般都神化,高於人的生活,讓人去向往。神化不是迷信,是藝術加工。用山說話,令樹開口,天上龍在飛,地下鳳在鳴。透過這些藝術加工,加深了人們的印象,使人們的思想有一個飛躍,給人快感!現在的小說,電視劇我都不愛看。過去說小說來源於生活,要高於生活,而現代的小說就是來源於生活,和大家的生活一樣,很平淡,看不看都是那點事,還不如別浪費我的寶貴時間,乾點別的。為什麼把古典小說拍成電視劇,收視率那麼高,就是這個道理。
-
19 # 君自寒鄉來
此地無聲勝有聲!時代造就了文化的蕭條,人文的褪化。文學哪天不被重視,哪天文化界就沒有沉底海洋的大家出海騰躍。只有我等池魚出來冒泡了
-
20 # 奔波爸波奔
網路文學的興起,與嚴肅文學的沒落是大環境。大師輩出的時代環境裡。文學的消費者比較普遍,沒有網際網路,電視等其他形式干擾。所以本質上不是沒有大師,而是我們不再關注這個領域。有無大師根本沒有意義。
回覆列表
大師級別的人物,發生在自媒體不是很風行的時代,發生在網路並不是很發達的時代。因為那個時代雖然也有噴子,但是噴子並不氾濫,而且即使是噴子,也是很有水平的噴子。現在呢?鍵盤俠,水軍大把,大師級別的人物怎麼出來發聲?比如說張召重,有人覺得他是大師級別的人物,但是又有多少人在黑他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