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哥教育講壇

    教育問題,父母的溺愛導致子女認為這愛是理所應當的,父母如果關照的少一些,子女就認為父母不愛自己,開始恨。

    還有一種可能,父母的言傳身教存在問題,子女有很大虛榮心,虛榮心得不到滿足就恨父母無能。

    恨的本質是教育出現了問題。教育一定要講科學的方法。可以多從論語等經典找到中國教育的真諦和方法。

  • 2 # 小健健的分享

    昨天看電視劇的時候,刷到一個片段。父母看著眼前戴著耳釘、頭髮五顏六色的兒子說道:在你小時候我就看出來你長大不是個正經人,看你現在的穿著打扮,妥妥的社會青年。兒子自顧自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無動於衷。小小的一個片段,就扎痛我的心。

    因為在我時候,我的父母也說過類似的話,那個時候我特別調皮,不愛去上課。父母就說:你看你就不是讀書的料,長大之後只能種地。關於父母,他們都特別喜歡根據小時候的一件事情,去判定孩子長大後的人生。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貼上標籤,試圖定義他以後的人生。

    體現在孩子身上的“標籤”

    但是這種標籤也往往是有用的,比如說一個孩子笨,不聰明,那漸漸的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的行為舉止,都透露著笨。其實,不是孩子笨,而是在父母的潛意識裡就早早的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在這個潛意識的影響下,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圍繞笨展開的。因為一旦觀念先入為主,就會形成固定化的思維。

    就像有的父母覺得自家孩子哪裡不好不好的,慢慢的就會發現,孩子這裡確實不好。其實,一旦父母形成這樣的想法,就會無意識的促使孩子向這個角色轉變。就算孩子不是如此,父母的大腦也會自動帶入。為啥娃最終會變化父母討厭的樣子?心理學家:源於父母隨意貼標籤。

    標籤式效應

    標籤式效應指的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如果被貼上標籤時,那麼他就會做出與標籤相一致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貼標籤之後引起的,所以也被大家稱為“標籤式效應”。心理學家貝科爾說:個體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197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漢恩進行了著名的“假病人實驗”。在實驗開始之前,教授招募了8個人假扮病人,他們的職業各不相同,有兒科醫生、心理學家、研究生、精神病學家、畫家、家庭主婦。這幾個假病人都告訴精神科的醫生說自己有嚴重的幻聽,但除了這個症狀,其餘一切良好。

    結果,他們中間有7個人被診斷為狂躁抑鬱症。在被送往精神病院之後,他們都不再假扮,連

    幻聽的

    情況也沒有了。但是,裡面的醫生和護士都不相信他們,認為他們只是病情加劇了而已。之後,假病人要求出院,但此時醫生也不相信,還說他們的病情更加嚴重了。

    總結:一旦醫生人員診斷這個人有精神病的行為,就會把這個人的一切行為都看作反常。就像一個孩子被父母貼上笨蛋、壞孩子的標籤,那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在他們看到都是差勁的。因為一旦被貼上標籤,人們的思想就很難改變。

    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會帶來什麼危害

    01、遇到問題就逃避,變成“鴕鳥性人格”

    鴕鳥在遇到天敵的時候,不是想著怎麼去逃脫,而是把頭埋在土裡,去逃避。其實鴕鳥的速度很快,如果全力逃的話,未必會被天敵捉到,但是它沒想逃,而是躲起來。覺得只要自己看不到對方,就是安全的。殊不知,只是掩耳盜鈴,自己的身子都裸露在外面。

    如果孩子被長期貼上負面標籤,他會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是無用的。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是想著去逃避,而不是正面面對。曾看到一個新聞,武漢某女大學生流浪12年。因為當時找工作不順利,再加上身份證丟了,無顏面對父母,所以就撿垃圾為生,一過就是12年。她的父母為了找她,賣了家裡的車和房子,找了數十個城市。

    遇到問題就逃避,而不是想著解決。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貿然的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2、出現自卑情緒,膽小敏感

    一旦孩子在心底認同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就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自卑。不要給孩子貼上聰明或者笨蛋的標籤。說孩子聰明的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天生就聰明,從而不去努力,就像仲永一樣,長大後泯然眾人。到最後,優勢也會變為孩子的劣勢,難免不會產生自卑情緒。

    如果給一個孩子貼上笨的標籤,那他的行為在別人看來都是蠢的,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敏感、自卑,就會從心底否定自己。

    孩子已經被貼上“負面標籤”,父母應該怎麼做?

    01、從心底認同孩子,用語言讚美孩子

    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如果之前已經給孩子貼上標籤,那現在就要努力的從心裡去除標籤。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想著孩子美好的一面,多鼓勵和讚美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從心底認同孩子,因為就算說的再好,有時候行為舉止也會暴露真實想法。所以一定要從心裡去除對孩子的標籤,真心的認同孩子,用語言讚美孩子。

    02、瞭解孩子犯錯的原因

    孩子是一邊試錯一邊成長,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了解孩子犯錯的深層次原因,瞭解孩子為什麼犯錯。在瞭解清楚後,教育孩子。千萬不可在沒有了解前因後果的情況下,就責罵孩子,要不然會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也會造成父母對孩子的誤會。

    03、教會孩子不要過多在意別人的看法

    適當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但是過多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會非常心累,而且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會因為自己的改變而改變。

    就像前段時間熱播的《哪吒》,裡面有一句經典臺詞:人們的成見就像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別想搬動。既然搬不動,那就索性不去在意。就像李靖對哪吒說的一樣:別去在意別人的想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給自家孩子貼“負面標籤”。再者,就是不讓孩子過多的在意別人的想法,只要做自己喜歡的自己,那便是最好的事情。

  • 3 # 睿狼特訓

    1、從不顧及孩子的自尊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和生活空間,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養育孩子的過程,父母若有從不肯顧及孩子自尊的特點,認為孩子就要無條件服從老子,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應該聽著和遵從。

    孩子雖然在父母的養育下長大了,但長久被踐踏的自尊卻成了心靈永久的傷害。孩子長大後,即便懂要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會只盡子女的責任去孝敬父母,心靈上難以和父母更親近。

    2、重男輕女

    父母有重男輕女這一特徵,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容易讓女孩自卑,不自信,缺少幸福感,容易慣壞男孩。孩子長大後,不論曾經是不是父母偏愛的那一個,更容易對父母心存怨恨。

    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平等的愛才有利於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不要讓重男輕女的思想毀了孩子,又害苦了自己。

    3、總嫌棄孩子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的心強,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就嫌棄孩子。可父母卻忽略了,生活中99%的都是還普通人,平平凡凡才是真實的生活。父母對孩子嫌棄的特徵越明顯,對孩子的傷害越大,孩子年幼時不敢反抗,不會表達,等孩子長大後,對父母的怨恨也深深的印在了心裡。或許孩子不會像父母曾經嫌棄他那樣嫌棄父母,但對父母的怨恨和心靈的距離也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4、總拿孩子當出氣筒

    成人的世界,瑣事比較多,比較複雜。父母若因各種原因心裡不快,總喜歡拿孩子當出氣筒,孩子在缺乏愛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容易怨恨父母。

    作為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將情緒遷怒於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無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健康的環境。不要讓自己不幸福,影響了孩子以後的人生幸福。

    5、性情暴躁,從不肯哄孩子

    有些父母性子急,又不懂表達,明明很愛孩子,卻從不肯哄孩子,認為哄孩子,在孩子面前低頭是沒面子。父母這一特徵若表現的明顯,將來也容易遭孩子埋怨。

  • 4 # 特特鮑

    看到這個問題,沒有猶豫直接來回答了,並不是自己現在有多恨父母,也並不是簡單的做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是這個問題背後所涉獵的一些人和事,是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記憶或是忘掉?

    人到中年,對所有事情已經看淡,不像年輕時,總是那麼計較,談起我的父母雙親,卻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從小跟媽媽親近,可能從小就懂得在這個家裡媽媽是最操勞的,一年四季媽媽總是在為這個家操勞,而很少看到爸爸在家的身影,偶爾回家呆上幾天,必也是會跟媽媽吵一架。

    爸媽吵架就像家常便飯,來的容易,去的也快,通常是以爸爸離開家為結束,當初也搞不懂為何而爭吵。

    逐漸的長大,後來我和姐姐都到縣城裡讀書,距家有60公里左右,吃住都在學校,當時竊喜的一件事情就是終於離開家,不用天天面對她們的爭吵了。

    其實後來,慢慢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也越來越恨爸爸,跟爸爸的交流最後都以爭吵而結束,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爸爸不顧家,只會跟媽媽吵架,二十幾歲時候,我一度發誓這一輩子都不管父親。

    後來,我工作了,工作的地方離家有25公里,受到當時條件的制約,很少回家,現在想來還是跟心理一直記恨父親有關係。

    再後來母親病到了,我一直覺得母親的病一大部分原來來自父親。父親如果多幹些家裡家外的活計,多承擔下家裡的擔子;多操心下柴米油鹽醬醋茶,錢財的借取來往;抽出更多時間來陪陪母親,母親也不會過早的勞累成疾,最後過早的離開我們……這個時候,我三十多歲了,按理說更懂得父母恩情,但我卻更恨我的父親了。把母親過早過世都歸結到了父親身上。

    ……

    ……

    父親今年69歲了,身體很好,而我對他的恨,也逐漸的在日子裡磨沒了。現在對他很孝順。(也在反思,作為兒女其實不該對父母親有恨,避免不了的怨氣應該有,但別上升到恨,我們沒有資格恨父母親,也沒資格說,我原諒了父母親)

    怨父母的根本原因:

    1.作為父親,母親因不能處理好夫妻感情生活而使孩子成長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裡,長期的不和諧的聲音對孩子的影響至深。

    2.家長過於疼愛,或者隔輩分的溺愛,沒能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觀,長大後會把自己的不順歸結於父母親身上。

    3. 作為兒女成年之後,經歷學習,工作社會的人生百態,該從中汲取教育,慢慢去了解曾經的父親母親生活的背景和當年的無奈,會從心底對他們的遭遇感到同情,甚至悲憫,就不會有“恨”之心,更多的應該從親情上關愛理解父親母親的不幸。

    怨可能有千萬種,但血緣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生命的誕生和延續,就該感謝感恩給予你生命的這兩個人,無論你的成長之路有多坎坷,畢竟你有幸來到人世生活一回。

  • 5 # 陪寶貝一起長大

    父母重男輕女

    重男輕女現在已經變成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不信你看,文藝作品近些年也在大力宣傳。例如樊勝美,房似錦,都是大家很熟悉的電視劇人物。看文藝作品都能把大家恨得牙根癢癢,別說現實生活當中了。

    我的父母是50後,重男輕女對他們來說天經地義。

    我作為一個有弟弟的姐姐,從小也是受盡冷遇和弟弟的欺辱,所以我和弟弟關係很不好,長大後父母又誘導我多次給弟弟錢,讓我心裡越來越怨恨。

    但是,後來等我足夠強大後,他們停止了對我的索取,我的心結也越來越重,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作為一個沒受過教育的父母,在那個年代那種大環境下,很難跳脫出來的。他們已經很可憐,我又何須去怨恨這麼弱勢的父母呢?

    被父母寵溺過度,不知感恩

    重男輕女下的女孩怨恨也就算了,你想不到,受盡優待的男孩也會怨恨。

    例如我堂弟,父母把所有的家底都給他了,直到最後年老體弱,沒有錢再給他了。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一個長期被溺愛的人,怎麼會知道感恩呢?怎麼會懂的別人都不欠他的呢?所以,溺愛過頭的孩子,也會變成索取型人格,怨恨年老體衰的父母。

    有些父母確實不配為人父母

    例如,我在農村看到有些父母酗酒,打牌。家裡窮的叮噹響,就讓孩子輟學養家,自己等著孩子的反哺。

    還有些父母,有暴力傾向,打老婆打孩子,卻從來不顧家,不往家拿一分錢,這樣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孩子長大後會怨恨父母也是正常的。

    但是,無論如何,怨恨是一種消耗自己的情緒,聰明的人都知道應該從裡面走出來,才能輕裝上身地活好自己的人生。

  • 6 # 無意義元素

    其實,這個“恨”的種類可以有很多種。由於父母的溺愛,而導致孩子一事無成或者做下錯事的恨;教育方法不得當(肢體暴力、冷暴力等),對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父母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有一天突然終止或者無法滿足時。

    接下來,我將具體分析這三種情況。

    1.沒有原則的縱容和溺愛。

    先講述一個小故事:以前有一個小孩子,有一次他趁同學不注意,偷了同學的一塊寫字板,回家高興地交給了媽媽,還把怎麼得到它的經過詳細地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媽媽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還表揚他。於是這個小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經常偷東西,從同學的一塊橡皮到老師的錢包;從學校偷到了鄰居的家裡。長大後,在一次搶劫中,他被警察抓捕。後來,在他被押上刑場的時候,他請求跟媽媽貼耳說幾句話。當媽媽低下頭時,沒想到他一口咬下母親的耳朵:“如果當初我偷了寫字板給你時,你打了我一頓,而不是縱容我,我就不會落到這種地步了!”

    我之前有一個同學家裡條件不錯,父母從來不管他的學習,再加上他本身也不是很愛學習,所以把很多時間荒廢掉了。現在的他,沒有考上大學,同學聚餐的時候,他遺憾而坦誠地告訴我們:“我多希望我爸媽當時管一管我啊。”

    2.教育方式錯誤。

    許多父母把“打是親,罵是愛”這一天奉為自古流傳下來的教育金律。其實暴力也遠不只有肢體暴力一種,還有言語暴力和冷暴力(其表現形式多為透過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家長往往意識不到暴力行為,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一個盛怒下不經意的耳光,可能會成為孩子半生的陰影,可能會使他形成自卑的性格,造成社交障礙和情感缺失,甚至患上抑鬱症等嚴重的負面影響。

    3.突然終止或無法滿足孩子一切的要求。

    在孩子小時候,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買什麼,這種沒有節制的做法,很容易導致孩子養成拜金、虛榮、不懂得珍惜的性格特點,就更不要說體諒父母了。等到他/她長大了,他所需要的東西就不再是一些小數額的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了。這時候父母無法承擔或者不願給予,自然容易造成矛盾深化。

    所以說,教育一直都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我們看到許多前車之鑑,不再重蹈覆轍。

  • 7 # 能貓學習

    很多人抱怨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擾;也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會溝通,總是和自己吵架;也有許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聽話……也許,這不能僅僅單方面的指責父母或者孩子,有可能是你的家庭結構出了問題。今天讓我們來梳理一下家庭結構都有哪些?

    結構一:健康的家庭結構

    在圖中可以看到,父母對孩子和這個家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支援,父母直接是一條實線,說明父母關係和諧,在養育孩子、家庭事務等問題上能夠達成一致。

    結構二:疏離的父母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父母依然處於上方,具備一定的控制和力量,但是父母之間關係比較差,用虛線表示,夫妻之間貌合神離,對於養育孩子、家庭事務的問題無法達成一致,這樣的夫妻關係會導致孩子不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也有可能導致孩子聯合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對付另外一方,比如孩子喜歡溺愛型的爸爸,那麼即使媽媽再嚴厲,也無法改掉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

    結構三:缺位的父親或者母親

    在圖中可以看到,父母之間有條豎線,說明這個家庭父親或者母親是常年缺位的狀態,可能是因為出軌、犯罪或者長期出差在外等,但是當一個家庭父親或者母親缺位時,孩子總是會自動地替代缺位的那一方,承擔起他/她的責任。因此就有了一些過於懂事、老練的孩子以及幼稚的父母。

    結構四:強勢的父母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的位置上只有一個人,也許是父親,也許是母親,橫線下面孩子的位置上不僅有孩子,還有一個巨嬰的家長。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強勢的一方家長管理著家庭的大小事務,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反抗和意見,孩子受了委屈強勢的家長是聽不到的,弱勢的那一方家長也是不會替孩子考慮的。所以,電視劇《都挺好》裡面蘇明玉一家,在強勢的母親去世以後,弱勢的父親是無法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以及協調家庭矛盾的。

    結構五:幼稚的父母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處於孩子的位置,而孩子在父母應該在的位置。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是無法妥善管理好一個家庭的,因此他可能採取一些比較情緒化的方式。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那些沒有做好準備迎接一個孩子到來的父母身上,或者是因為父母的身體疾病導致他們無法站在父母的位置。一般情況這種結構是家庭結構中最壞的一種,需要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使父母主動承擔家庭的責任,使孩子回到孩子的位置。

  • 8 # 漫天夭

    孩子恨你,因為你沒有教會他愛你。你或許足夠愛他,但你只是盲目的付出,從沒有關心他能不能接受。其實,孩子需要的愛,不是一味地灌輸,而是在適當的場合給予他合適的愛,讓他能夠感受到愛,並且學會去愛。

  • 9 # 盛世華章潤天下

    套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話:“幸福的孩子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孩子卻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對孩子的傷害也是終生的,甚至是毀滅性的。這也註定有不少父親會被成年後的子女所記恨。

    綜合分析身邊的案例,容易招成年後的子女記恨的父母有以下幾種型別:

    溺愛子女型。這型父母以愛子女的名義,對子女百依百順,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捨不得說一句。在物質上更是盡其所能,要星星不給月亮,希望把世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所有的事情包辦代替,有的孩子七八歲了,鞋帶也不會系,吃飯還得家長喂,真真讓人感嘆父母一片苦心。愛子之心,人之常情。為人父母者,無不期盼子女一生平安、健康、順利。可凡事要講究一個度,過分了就走向了反面。孩子畢竟要長大,終有一天需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當他們有一天獨立站在人生的風雨中手足無措時,可能會怨恨你們剝奪了他們鍛鍊自己的權利。

    不辨是非型。這類父母缺乏基本的是非觀念,對孩子一些根本性的錯誤也不加矯正,導致他們成年後誤入歧途。有一個家長,為人非常專橫。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將這種習氣帶進學校,揹著老師欺負同宿舍的學生,讓別人給其洗腳、洗衣服、買零食。被同學舉報後,老師叫來家長。這位家長很不以為然,極不配合老師的管理。最後,有幾名學生忍無可忍,聯合起來將這個孩子打了。這位父親知道後勃然大怒,竟然帶著片刀進學校,要跟那幾個學生拼命。後來派出所介入,將其拘留7天。他的兒子因為品行不好,在學校被孤立,不得不離開學校。像這種家長,其實有很多。他們不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甚至故意踐踏社會規則,讓孩子喪失明辨是非的能力。這裡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從前,有個年輕人被判斬刑。砍頭那天,監斬官正要批斬時,男子的母親哭喊著奔來。

    男子要求再見母親一面,監斬官動了惻隱之心,命令放他母親向前。死囚抬起頭來,悲慼地對母親說::“孩兒不肖,犯了不能饒恕的罪,在我未死之前,想再像小時候一樣躺在母親懷裡吃一次奶。”他的母親聽了心如刀絞,解開衣襟,將奶頭喂進兒子嘴裡。不成想,令人震驚的一幕發生了:死囚竟然將母親的乳頭一口咬下,並惡狠狠地喊到:“我恨你,如果當初你能及時糾正我的錯誤,我又怎麼會有今天的下場。”

    原來,這個死刑犯的父母非常溺愛他,將他視如掌上明珠, 著實嬌慣。長到五六歲時,他就經常拿別人家東西。 他的母親知道後不僅不責備他,還教他以後拿別人東西不能讓人看見。

    兒子七歲進了學堂, 經常和同學打架,還偷同學的筆墨、書本等,就連教書先生拿他也沒有辦法。有些家長找上門去,要求做孃的好好管教管教兒子。可她不但不聽,還當著兒子的面將人家咒個狗血淋頭,轟出大門。以後,她的兒子越發不得了,整天偷雞摸狗、不務正業, 書卻沒好好地讀過一天。

    後來,這死囚脾氣越來越壞,跟幾個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成天閒遊浪蕩、稱王稱霸,還染上了吃喝嫖賭的惡習,不到兩年就將家業敗光。後來實在混不下去了,就到處去搶去騙,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無賴。 兒子走到這個地步,做孃的就應該狠狠地教訓教訓他,叫他重洗手另做人, 可是她一句話都捨不得罵,一味地放縱。

    有一天,兒子不知從哪裡偷來一大包金銀細軟,他的母親不但不追究,還誇兒子有本事,終至發展到攔路搶劫、殺人害命的地步,被官府判了斬刑。

    3.不負責任型。這種型別的父母, 根本就沒有想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生了孩子,就扔給父母,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聽之任之。還有的父母,只負責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其他則全不放在心上。孩子因缺少父愛母愛而存在這樣那樣的性格缺陷,根本談不上人生的幸福。還有一種父母,不注意言傳身教,言行舉止不得體、不恰當,孩子自小就得不到正確的引導,無從知道是非的區別。

    4.情商低下型。這類父母不懂該怎樣教育孩子,該怎樣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有的不通事理,有的過分吝嗇,有的不懂尊重子女,對孩子非打即罵,使孩子終生生活在自卑的陰影裡。對子女,他們只有“養”的觀念,缺乏“教”的概念。

    以上這四種類型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缺乏健全的人格,無法正成對社會、對人生、對自身的正確認知,也就難言真正的幸福。種下什麼因,就結什麼果。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缺了什麼都不能缺了責任;缺了什麼,都不能缺了感情。

    很多行業都需要從業資格證書,比如會計、教師、醫生、律師等等,卻沒人想過要給父母做培訓,不合格的不得為父為母。據我看,學會怎樣做父母才是世間第一重要的學問,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有些人父母做的實在糟糕。這實在是世間最大的遺憾。

  • 10 # 傾佑篤鍾

    大家好,我是一名教師,同時我也是一位父親。從教十幾年的經歷,與成百上千的學生交流,我想我可以把這個問題回答清楚。一些孩子長大之後會恨自己的父母,主要有這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父母管教太多,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身為人父人母的我們,常常想讓自己的孩子的人生路走得更順暢,更完美。同時也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虧。在孩子面臨各種人生重要抉擇的時候,我們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而不顧孩子自己的意願。事實上是,我們的思想往往是跟不上孩子這一代的思想,而且我們很多的選擇對於他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往往也不是正確的選擇。比如:孩子在選擇文理科的時候,我們只站在好找工作的這方面讓孩子選擇理科而根本不顧孩子自己的興趣與天賦;再比如孩子大學畢業之後擇業的時候,我們也是以自己的意願讓孩子選擇什麼職業,這樣就會導致他從事不喜歡的職業。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在工作中發生不順心的事,往往就會怪罪父母。怪父母當初不顧他自己的意願,而選擇了他不喜歡做的事。隨著各種不如意事的發生,他們就會慢慢的恨起父母來。

    第二,父母從小太過寵愛孩子。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過於寵愛。只要孩子有所求,父母就有所應,衣食住行都是高標準滿足。等這些孩子長大之後,發現自己自身能力差,各方面不如別人,他們往往就會怪罪自己的父母,怪他們父母當初沒有給他們機會鍛鍊。過於溺愛的孩子,往往眼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性格上就是自私自利,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他們從不從自身方面找原因,把所有的不如意都認為是父母造成。從而恨起他們的父母來。

    第三,父母自身沒有做好,上樑不正下樑歪。有些孩子的父母從小就沒有做好榜樣,身上有許多不良行為習慣。這些小孩從小也染上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等他們長大之後,因為這些不良行為習慣而遭受嚴重後果的時候,他們就把原因怪罪父母,從而恨起父母來。比如,幾年前我的一個學生因參與賭博而被抓進看守所,他就把原因怪罪他的父母,因為從小他就看到父母也經常打牌、玩麻將,賭賭小錢。從小他就認為這是一種很快的賺錢方式,從而他就染上這個賭博的壞習慣。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為人父人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鬆緊有度。就像我們手中的細沙,握太緊沙子會在指縫中流走,握太鬆,沙子又拿不住。同時我們也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遵循孩子的意願。尤其是孩子在人生中重大抉擇的時候,我們也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那樣我們就可以避免孩子長大之後恨我們。

  • 11 # 雨田學記

    長大恨父母,可能有幾種原因:

    第一種可能,父母溺愛導致子女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一切理所應當的,父母如果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子女由愛生恨。

    第二種可能,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子女有虛榮心,盲目攀比,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怨恨父母無能。

    第三種可能,比較普遍,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孩子出現問題,一味的認為孩子不懂事,喜歡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大多數的孩子是有分辨是非能力的,而父母的一位的空洞說教,讓孩子接受不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厭恨父母,很多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為人父母了,教育孩子,卻又重蹈覆轍。歷史在不斷的重演。所以為人父母的要經常自我檢討,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成長經歷,父母要做好言傳身教,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力。

    無論是何種情況,都是教育出了問題,很多人只是一時的想法,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總有一天你也會為人父母,理解父母,包容父母,原諒父母。為人父母的,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好的一面,多表揚你的孩子。要從心底認同孩子,而不是口頭上面說幾句敷衍表揚的話,因為就算說的再好,有時候行為舉止也會暴露真實想法。所以一定要真心的認同孩子,欣賞孩子,培養孩子自信自立自強的品德。不要出了問題,犯了錯誤就一味的指責埋怨,導致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逆反心理越來越強,誤會越來越深,恨意越來越濃,雖然最終可能會煙消雲散,但是這個由愛生恨的過程,會讓親人之間倍加難受。

  • 12 # 紅吉俊

    我是紅老師,我來為您回答此問題。

    為什麼,一些孩子長大後會恨父母?

    那麼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一言一行,折射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2、父母即便是長輩,也要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親子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3、每個孩子一生中都會有四個叛逆期,三歲,六歲,九歲,十二歲,在孩子仰視你的時候,你就該用心的去教育他,如果當你仰視孩子的時候,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孩子一旦到了青春叛逆的時候,很難能聽進去父母的教誨。

    4、在他們看來父母的良苦用心就是無休止的“嘮叨”會讓他們覺得很厭煩,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要簡單明瞭。不要說過激的話和帶有諷刺挖苦的話。

    5、子不教,父之過。

    如果只是供養孩子吃穿,而不好好去教育,那就是父母的過錯。

    6、我們不能對孩子說有傷他們自尊心的話,孩子無論大小,自尊心都是很強的,父母的話很傷人,那麼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就會埋下“惡毒”的種子,那麼等到這個種子生根發芽,長大以後,也會是一顆“毒瘤”。

    7、因為孩子成長在原生家庭裡,環境是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親子之間,都是離不開一個“愛”字的。一個成長在愛的懷抱裡的孩子,情商一定會高。

    8、現在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情商的教育。人格健全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和諧的家庭氛圍。長大後,對自己父母產生怨恨的孩子,一定是在心靈深處,受到父母言語的攻擊或是親情給予得不足。

    所以,我們對孩子更多的是陪伴和無私的愛。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微笑]

  • 13 # 開心相依笑對人生

    把兒當寶貝,放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驕生慣養。錢來張手,飯來張口。就成了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由孩子任性放任自由。好吃賴做。家庭管教教育極差,成人後一事無成,沒有自立生存能力,還說老子沒能力。那個村都有一個,總是極少數。正常管教教育的孩子恨父母者極少。進入社會自有體驗。人生不容易,不要異想天開。

  • 14 # 優思理科王

    愛之深,責之切,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一向都不太尊重孩子的決定,一味的給孩子安排,當孩子難以接受,反而不好,如果當你的個人決定,影響孩子一身,一輩子的前程,事業,當然怨恨.都說將心比心.其實父母最應該做的是,不要讓孩子走上不正當的路就好.

    其中有很少一部分人群是因為父母冷血(拋棄,遺棄虐待子女等等)

    有很少一部分人群是因為子女冷血(只向父母索取,不願意付出,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父母對自己過分提供物質支援 做不到就怨恨父母

    大多數的普通人,出現這種問題,還在於溝通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不愉快

    有些是因為父母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因為自己是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想法,把成年人的想法強加與孩子身上,日久天長,孩子壓抑感爆發,想到父母,先想到父母如何對自己不好,自然容易產生怨恨。

    有些是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導致對孩子太過嚴厲,使孩子容易產生怨恨情緒。

    還有些是父母經歷過比較困難的歷史時期,而孩子們是在比較好點的社會環境下長大,父母在孩童時期得到的關愛比較少,等自己做父母時慣性的對孩子的關愛比較少或者拙於表達,而讓渴望得到關心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疼愛自己,導致產生怨恨,許多生於四五十年代的父母,如今很多都在生活中容易與子女產生分歧和爭吵。

    另外還有一些,是因為孩子對父母的要求比較高,而父母是屬於那種經濟壓力比較大的,無暇關心孩子或是孩子認為自己本應過的比目前更好,但父母能力限制,達不到他們的心理標準,所以會怨恨父母。

    最後,是那些父母或子女有精神或認知障礙的。

  • 15 # 胡哥聊讀書

    我還是以讀書來講這個問題。

    《巨嬰國》的核心思想是:很多人雖然身體是成年人,但他的心靈仍然處於嬰兒階段。

    嬰兒階段的核心觀點有個觀點:以自我為中心

    覺得全世界都是他的,這種思想會導致他長大後非常容易出現反叛情緒,最後產生恨

    關於這本書,我只提到這一點。

    接著,我在說一個我有段時間對父母產生恨的原因,雖然不明顯,但是可以代表我這一類人是如何產生的?

    從初中時代父母實行高壓政策,一切為了讀書。

    而自己本身不是很喜歡讀書。

    這裡強調一點,不是說“他是我的父母,那他什麼都是對的”。但父母就認為“你是他兒子,所以什麼都得聽他的”。這種矛盾衝突是長期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一直處於低潮期,就恨自己的父母,生了我,什麼都要按他們的來。

    (這個話題扯得有點遠,大家可以自行聯想)

    最後還有一種恨自己父母的,就是自己父母真的不行。

    比方,有的人父親不負責任,抽菸喝酒,很多不良嗜好。母親也沒有做母親的樣子,做了對兒女非常過分的事件等等……

    這種事情在現實中雖然很少,但也存在的。我有個同學就特別恨他父親,因為他父親出軌,拋棄了他媽媽,他恨他爸一直到現在,像仇人一樣……(他曾經說,如果有機會,她甚至想殺了他爸……書上說,兒子就是老爸上輩子的仇人,也許就是這麼來的)

    說白了,造成孩子和父母成仇的原因很多……話題也很多。

    但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希望這個世界上少一些這樣不幸福的事情,人來世上活一遭,多不容易啊。

    況且還是血濃於水的親人關係。

  • 16 # 彭如心老師

    思想永遠不成熟或沒有自己主見的人會恨自己的父母。

    思想永遠不成熟,想不明白父母在自己成長中的作用,怨天憂人,凡事愛甩鍋的人。

    沒有自己主見的人,什麼都聽另一半的。另一半總是去羅列他或她父母的缺點,他或她也就看不到自己父母的優點!

    有些父母確實有些缺點,特別是富二代做了父母之後,十全十美的很少。但如果孩子真的長大了,會調整好父母的情緒,讓父母變得更好!

    見過兩個女人,結婚後不斷的貶低對方的父母,挑起另一半與父母的矛盾關係,結果最後都離婚,自己的老年過的很慘!有時真是惡有惡報!老天來報!

  • 17 # 欣竹言

    當一個孩子長大以後會恨自己的父母,肯定和孩子在這個家庭中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係。一個家庭結構如何不是重點,家庭功能是否缺失才是影響一個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家庭功能也就是這個家是否包含了愛,理解,引導,溫暖等。以下幾個情況都可能會引起孩子長大後的不滿:

    1.家庭氛圍糟糕。比如父母相處惡劣,給孩子營造的是一個經常充滿了爭吵,家暴或是冷漠的家庭氛圍。孩子也學不會如何愛。再如,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惡劣,甚至家暴,使得孩子滋生懷恨的種子。

    2.教育方式欠妥。親子關係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和人格發展等。有些家長動不動就打罵,責備孩子,經常都是否定自己的孩子多於肯定,孩子的心理創傷積累得越來越多,使得童年有太多的不愉快。而有的父母過於保護和擔憂,限制孩子做這做那,使得孩子長期需要壓抑自己的需求。有的父母過於溺愛孩子,一味順從孩子,缺乏規則的建立。

    3.有條件的“愛”。真愛孩子應該是一種無條件養育。而如果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實則要求孩子滿足自己的各種期望,這其實是一種有條件的付出,是父母在不斷地滿足自己,而不是出於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

    人的個體差異大,每個孩子其實都不一樣,父母需要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開展教育。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是需要在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中培養起來的。作為父母,愛孩子的心也許是滿滿的,但愛的方式也許不對。做父母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提高,包括自身的改善,親子關係的改善,教育方式的改善等。

  • 18 # 教育擺渡者

    總體來說,孩子長大後恨父母,有兩個方面的主要因素。

    一是父母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有比較明顯的不足;二是子女的心理上存在對親情的冷漠或受到過傷害。

    無論是上述哪個方面佔據主導,都說明了家庭教育的失敗。

    父母一方存在的問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在傳統育兒觀念的影響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長秉承“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育兒理念,在這種理念下,家長往往存在著暴力傾向,這種暴力包括:行為暴力和語言上的暴力。

    無論是上述那種方式的暴力,都是“簡單快捷、現場見效”,在這種感受的反饋中,家長無法和孩子進行有效和深入的溝通,而孩子對家長在心理上存在著抗拒和“敵視”。

    久而久之,孩子會屈服於家長的淫威,而家長又會對這種“以暴制暴”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了“迷信”。

    於是,孩子和家長之間在心理上的距離會越來越遠,隨著雙方年齡的增長,孩子在心理和身體上有了比較優勢,就會有反抗。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孩子,通常對父母的親情比較疏遠;如果孩子心理上承受過的傷害較多,對父母的恨意也就較深。

    孩子一方存在的問題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人從孩童到成人所經歷的“三位一體”的完整教育。

    其中,家庭教育是根基,如果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那麼孩子在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過程中,就會揹負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問題兒童身上的“問題”,往往就是家庭教育導致的。

    在國內少子化的家庭中,孩子處於整個家庭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慾望會優先得到儘可能的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形成了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感恩心理且極端自私的性格。

    在這種性格的支配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要求和慾望也越來越高,對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孩子有些慾望是難以滿足的。

    由此,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了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如果沒有很好的予以疏導,就會投射到不能滿足其“要求”的父母身上,進而對父母產生過激的語言和行為,並生髮出對父母的恨來。

    無論是哪一種家庭,也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作為父母,首先要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是身心健康的根本,沒有健康的心理,身體上健康反而會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危害”。

    孩子的心理健康,只能有父母透過家庭教育來完成,因為學校教育重在知識的傳授,社會教育更多的是強調規則規範。

    而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教育,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同理心、平等,父母如果真正努力做到“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那麼,孩子的心不會離你太遠,也不可能出現親情變成仇恨的情況。

  • 19 # 風吹葉落秋漸涼

    父子仇,孩子恨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因為自己像極了父母,遺傳了父母的優缺點,想超越卻超越不了,所以特別的討厭父母

  • 20 # Dream洛希

    雖然不知道你為何恨父母,所以沒資格給你意見,但我曾經和父母關係也不好,我和爸爸吵架,跟媽媽鬥嘴甚至更嚴重,總覺得父母偏心妹妹。

    但隨著年齡增大,我回頭看,發覺妹妹的情商非常高,很替父母著想,我吧比較小心眼,記仇,而且講話傷人,我倔強,父母的心也是肉長的,我總去頂罪刺激她們,她們當然難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萬預算,買個普通的新車好,還是買個二手的好點的車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