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張論歷史
-
2 # 佰超
清朝南下定國後,對軍制有很大改變。地方官員手中兵權甚小,基本就是維持一地治安夠用,跨境那是絕無能力的。另外就是康熙時期對與漢人那是防備及其之重,漢人不能做一地主官不掌兵權,就算有人想投靠吳三桂也不敢輕舉妄動啊,否則直接被滿人就地處決了。
另外清朝南下滅明,屠刀舉起殺人無算,基本有骨氣有民族氣節的都被殺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都隱匿民間了!而舉起屠刀的其中一個就是吳三桂,並且還是帶路黨,猶為難以接受的是他殺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可謂正是他自絕與民族。又怎麼會有人投靠他呢?大家都恨不得親手殺了他!
最後也是一點,明末天災人禍再加國戰,百十年動盪,天下民眾深受其苦,早思安定!無民心無民意,又失去一部分支持者。
最後也得說,吳三桂造反後,明知自己多方短板,卻也沒有什麼改善。沒有明確政治綱領,沒能團結漢人百姓,也沒有再舉大明旗幟,說白了他的造反就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當皇帝,那別人又怎麼會跟隨他,以一隅之地妄圖全國。
-
3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吳三桂造反,除了三蕃以外,其他的漢族將領很少投降,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心態,其一,認為吳三桂不會成功,畢竟只有雲南,貴州,四川地區,以一隅而謀全國,並且當時清朝早已統一全國,並且康熙帝少年就智擒鰲拜,並不是庸主。其二這些將領也不喜歡打仗了,畢竟經歷了明末和清初的動盪,官民都渴望和平,吳三桂這時候造反,重啟戰火,很多將領並不認同,也導致很多人不會投降。其三,更多的人是在觀望,因為不知道哪一方會勝利,其中王輔臣就是典型的這種人,哪方佔據主動,就站在那一邊,如果對峙就明哲保身,也導致很多人不會投降。最後吳三桂也失敗了,也讓康熙徹底解決了三蕃問題。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
4 # 子由拍案驚奇
公元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的春天,19歲的康熙皇帝終於在即位12年之後,下定決心,決計撤藩,簡言之,就是要搬掉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這三人的王爺金交椅,訊息一出,舉國驚駭,捱至數月之後,平西王吳三桂首先發難,他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豎起“興明討虜”旗號,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正式與清朝廷開戰。
那麼,“為啥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很少有漢族將領投降?”
對於這個問題,子由且從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一,起事初起階段是有很大一部分漢人響應的
康熙十二年之初,吳三桂扯旗造反,這個時候,他所能直接掌握的軍兵也不過2萬餘人,其中平西王府的蕃兵8400人,這是吳三桂最核心的軍事力量。
另有吳三桂直轄的綠營兵“雲南援剿四鎮”,這4鎮當中,每鎮兵員為3000人,四鎮共有兵員12000人。
這也就是吳三桂雲南起事之初的老本兒。
讀者諸君可能要問了,任憑吳三桂一身是鐵,能錘打出幾根釘?他怎麼敢用兩萬人去撼動大清朝的鐵桶江山呢?
可是,事情一定會發展變化,這邊吳三桂臉色一變,決計造反,隨之本來隸屬清朝廷、駐防雲南的綠營兵就有2標8鎮2協5營共計29600人蟻附歸降。
我們知道,綠營兵都是漢人組成的清朝常備軍、正規軍,一下子就有將近成建制的3萬漢人軍隊投歸吳三桂,能說漢人不支援、少有漢族將領投降吳三桂嗎?
吳三桂的軍隊首先兵鋒直指貴州,驚人的一幕再次出現,貴州又有3萬綠營兵完整的投降吳三桂,接下來,吳軍用兵四川、湖南,這兩地的綠營兵蜂擁投降,使得吳三桂的軍隊人數迅速驟增,起事不到半年,軍兵達到了12萬人。
二,百姓承平日久,人心厭戰
清朝的統治到了康熙一朝,雖然漢人依舊受滿清統治者的壓迫,但是,民族矛盾已經不是那樣的尖銳,康熙皇帝多次去祭祀孔廟,更試圖在經濟上搞輕徭薄賦之道。
老百姓們漸漸習慣了太平生活,不願意再次捲入刀兵水火之中,過顛沛流離的日子。
所以這個時期的漢人,特別是中原地區的軍民,大多采取冷眼旁觀的姿態,既沒有對吳三桂的叛清義憤填膺,也沒有對三藩的起兵寄予什麼大的期望。
三,吳三桂的自取其咎
實際上,吳三桂起事之初,得到了廣東和福建的策應,在雲南、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的作戰更是所向披靡,可以說是節節勝利,而且,“興明討虜”這一口號的提出,對於漢人百姓、中原士子來說,也不是沒有感召力。
而且,即使當年吳三桂投降滿清,做清軍的馬前卒,很多人們還是把他說成苦心孤詣,借兵為君父報仇的孤臣孽子,甚至吳三桂指揮軍隊,攻擊城池的時候,人們就一廂情願的認為他網開一面,不搞屠城殺戮。
可是,自從一件事發生在吳三桂身上之後,四民百姓、漢人軍民就再不相信他了!為什麼呢?
因為,公元1662年,南明永曆16年,志得意滿的吳三桂率領滿漢聯軍,打的南明軍隊叫苦不迭,逼的南明永曆帝逃到了緬甸,貪功心切的吳三桂逼迫緬甸王將永曆帝交出,竟然用弓弦將南明永曆帝父子全部縊死。
這一事件,使得吳三桂在漢民族為主體的國度裡失去了民心,因為,趕盡殺絕本來就不是仁人所為,況且,弒君之罪,而且堂而皇之的進行,尚何言哉?
就在永曆皇帝父子死難不過10年之時,吳三桂以擁戴一個子虛烏有的朱三太子為名,再來號召天下,“興明討虜”,試問天下之人?誰還能信這一套?
這一點,才是吳三桂雲南起事之後,在漢人當中,或者說在漢人將領以及抗清勢力陣營內,沒有得到極大的響應的最根本原因。
-
5 # 6隨遇而安22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極具傳奇性和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有著劇組輕重的地位。由於吳三桂在清軍入關之前主動投降清朝,使得清朝入關基本沒有費什麼勁,而且在後來的殲滅南明軍隊和李自成的軍隊中立了功,因此吳三桂在造反之前被清朝封為雲南藩王,可以說吳三桂擁有著西南的半壁江山。
而且吳三桂很充分到了利用了清朝放手讓其打張獻忠的軍隊和南明的永曆政權,正是這樣吳三桂不僅放手大幹了一場,還透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不僅沒有削減實力,反而招募了很多投降的兵力和招募了不少新的軍隊。積攢了足夠實力的吳三桂甚至聯合了其他的兩個藩王同時造反,吳三桂可以說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也打上了反清的旗號,可是最終還是失敗了呢?
一、對明朝皇室趕盡殺絕,造反的時候打著恢復明朝的江山的旗號。
我們都知道吳三桂投降清朝之後,但是清朝對吳三桂仍然還是非常的不放心。當吳三桂提出幫清軍打南明政權的時候,清朝將吳三桂的兒子作為人質放在北京之後,吳三桂這才領兵打擊反清的各方勢力,特別是對南明政權的打擊力度最大,不斷的殘殺南明政權中所謂的皇室。南明的最後一任皇帝是南明的永曆皇帝,甚至被他追殺到了緬甸,最後將其絞死之後這才作罷。正是因此吳三桂才得到了清朝的信任,被封為雲南藩王。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吳三桂在反清的時候打著居然是打的是明朝的旗號,還擁立出來一個“朱三太子”想獲得百姓的支援。天下百姓又不是傻子,先前你殘殺南明皇室,絞殺永曆帝,現在又說幫明朝恢復江山,誰信你的鬼話?
二、主動放滿清入關,又說要把滿清趕出關外去,這不是出爾反爾嗎?吳三桂投降清朝,放清朝入關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汙點,我們不管是不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但是至少降清這件事情上是事實。但是不管怎麼說,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好得都是漢人,說來說起至少是內部矛盾,關鍵時刻沒有一致對外就算了。但是你把清軍放入關了之後,最後了你現在又要造反,這不是出爾反爾嗎?號召大家一起把清軍再趕出去,當初你幹嘛去了?把百姓當猴耍嗎?
三、鼓吹這回復漢人的江山,卻有自己稱帝。
在當時回覆漢人的江山還是有說法的,並不是說任何一個漢人當了皇帝都叫做回覆江山,那叫做謀朝篡位。要不然當時李自成攻佔北京的時候豈不是也是皇帝了,可是你吳三桂這不是還推翻了李自成,你想幹嘛?不就是自己相當皇帝嗎?所以就算你打了復明的旗號,最後又自己稱帝了,這是怎麼回事?
所以,吳三桂自然是得不到支援的,人倒眾人推就很現實了嘛
-
6 # 無當飛軍
吳三桂,一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年少時曾躍馬關外,憑戰功一步步晉升為山海關總兵,手握精銳的關寧鐵騎,曾被朝野寄予厚望。然後崇禎帝一系列的神操作讓早已風燭殘年的大明朝加速了滅亡的步伐,吳三桂就算再能打,手裡的兵力也只能應付遼東戰場,對於闖王李自成勢如破竹地進攻態勢,他也只能一聲長嘆,無能為力。
北京城破,崇禎殉國,吳三桂選擇了投靠清軍,從龍入關,成為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從東北一口氣打到緬甸,活捉並斬殺明朝末代皇帝,徹底掐斷了朱元璋的血脈,因其赫赫戰功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時光荏茬,一晃30年過去,步入晚年的吳三桂,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進行削藩,繼而聯絡尚之信和耿精忠發動叛亂,併發布檄文,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興明討清,蓄髮,易衣冠,傳檄遠近。
不知道吳三桂當時是不是也認為會有很多漢族將領向他投降,但縱觀整場戰爭,叛變的漢族將領多是他的舊部,在整個清軍體系裡佔比很小,為何結果卻讓人意想不到呢?
首先名不正而言不順。吳三桂的“大明朝第一叛將”人設早已深入人心,漢族士大夫對他嗤之以鼻,打心底瞧不起他,因此吳三桂在漢人裡就沒啥群眾基礎。
其次,滿清為了防止綠營兵造反,實行小編制的分兵駐紮,比如張三率領500人駐紮長沙,李四率領500人駐紮岳陽,王五率領500人駐紮郴州,各管一塊,互不統屬,更不允許隨便串門。一旦遇到戰事,再命令他們率領所部在某地集中,由朝廷空降一名將軍統一指揮他們。這些平時散落在各地的大大小小漢族軍官,對吳三桂不熟悉,認同度不高,吳三桂也不會專門派出公關團隊去逐個勸降這些人。
再者,無論是八旗軍還是綠營兵,此時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尤其是駐紮在內地的軍隊,很多恐怕都是“架子師”,這些漢族軍官手裡就沒幾個能打的兵,試問就算投降到吳三桂那邊又能怎樣?吳三桂肯定不會給他們加官進爵。
如果是萬人級以上的建制,主將肯定是滿人,漢人只能當副將,因此最大限度的防範了漢族將領拉著部隊投降吳三桂。
-
7 # 延慶卅四年
大部分人知道吳三桂的真面目,吳三桂先叛明,又反清,實在令人不齒,廣大漢族將領也羞與之為伍,除了馬寶、王輔臣等嫡系或舊部,無人響應,尤其是在撕毀了其興明討虜大將軍的偽善面目後。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包括漢族將領在內是嚮往安定的,他們不想打仗,當時的內部矛盾已經大於了民族矛盾。
當然也不能忽略了康熙的功勞,他善於分化瓦解,或者叫拉攏利誘。
-
8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吳三桂本身作為明朝的臣子投靠清王朝,引導清軍入關,就已經為很多明朝的知識分子所憎恨。投靠清王朝後,又引導清軍對明朝殘餘實力進行殘酷的絞殺。當時明朝永曆帝朱由榔已經逃到緬甸,吳三桂也不放過,親自追到緬甸絞死永曆帝,所以吳三桂所做所為完全喪失了明朝遺老遺少對他的支援!即使後來吳三桂又扯旗造反,反對清朝,由於他先前所做所為完全喪失民心,很多人也看不起他這個反覆小人,沒有人支援他!
-
9 # 雲居隨筆
簡而言之,吳三桂人品太次、格局太小,沒有信用和感召力,而且早早就弄臭了名聲。
吳三桂世受大明國恩,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朝廷飛檄要他進京勤王時,他卻拖延觀望,致使大明傾覆、思宗自縊煤山。
而後他又先降大順、再降後金,首鼠兩端、出爾反爾。最蠢的行為是,他入緬擒獲永曆帝,抓回來絞死在逼死坡!這不僅徹底絕了天下人的望、寒了天下人的心,也將他自己置入了不測之地。因為沒了後患,清廷不免會起鳥死弓藏之意。
他還抖了個機靈,上表要求撤藩、自己回遼東養老,試圖以此測試朝廷。孰料康熙帝來個順水推舟,准予撤藩。這下吳三桂急了,不得不扯下偽裝,再次扯起反旗。
這時,如果吳三桂能夠真正團結其餘二藩和起義軍餘部,大事尚有可為!可他曾經的所作所為和斑斑劣跡,使他根本沒有公信力可言!沒有人會相信他、沒有人會去真心幫他。致使各股反清力量各懷鬼胎、互相猜疑,最終被清兵各個擊破。
吳三桂最後不忘過一把登基的癮。由於時間倉促,沒有琉璃瓦,便用竹瓦刷上黃漆以代替。孰料剛剛草成,就來了一陣大雨,把瓦上的黃漆衝了個精光!
可見,不僅世人厭了他,連上天都厭了他!
-
10 # 琴劍書香
吳三桂晚年起兵時還是一呼百應,眾望所歸的。耿精忠,尚之信以及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臺灣鄭成功也蠢蠢欲動,這是當時漢族反抗滿清的最後一支力量,也是最有實力的一支力量。吳三桂臥薪嚐膽十餘年,網羅反清親信,勢力無數,終於在最後一刻爆發。可以說當時勢不可擋,摧枯拉朽一般擊潰清軍。康熙已經準備撤回關外。可惜當時吳三桂年事已高,重病在身。沒有繼續乘勝追擊,只能徐徐圖之,試圖劃江而治。待後世兒孫成功立業。而滿清入關後減輕賦稅,鼓勵農耕,恩威並濟,收買人心。也得到部分地主階級和漢族精英的支援。所以在觀望之後,王進寶,趙之棟,李光地等紛紛為滿清效力,攻城拔寨,收復失地。同時吳三桂死後,樹倒猢猻散,導致反清最後失敗。
-
11 # 草魚兒說史
吳三桂這人呢其實並不好評價他,他本應該是明朝的後人,當時他的鐵騎無人能敵。
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明國的滅亡與他有莫大的關係,他殺了明朝的最後一代皇帝。後來又在妻子被俘,家族無依的情況下投降。最後又奪得了大清王朝的信任。沒錯他當時又成為了一名清朝的官員。
在康熙年間,吳三桂進行削藩,1673年,吳三桂起義,殺巡撫朱國志,起兵雲南,到1681年,最終失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
當時吳三桂開始反清,一路過關斬將,但是並沒有一個漢人支援他。
因為當時的清軍怕明朝的後人起來反清,就派吳三桂在路上殺了最後一代的明朝永曆皇帝。
就是這一舉動讓所有反清的人都痛恨他,不幫他不支援他是恆支援的事情。吳三桂為了女人投靠清朝廷,應該是後人對此事加工以及文學創作上的需要,來進行諷刺。還有一個說法也不靠譜,吳三桂為父親報仇。
一個對自己國家不忠的人,怎麼能當大任。而且他殺了永曆帝,漢人也自然不會支援他,他的失敗早已註定。
-
12 # 風塵講歷史
清朝初年,由於滿人太少,只能控制北方,南方各省還無法直接控制,因此清朝統治者就將明朝投降的有功漢臣封到南方去管理各省,其中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去鎮守雲南、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去鎮守廣東、耿仲明被封為靖南王去鎮守福建,而這三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清初三藩。但隨著康熙年間全國的基本統一,滿清統治地位趨於穩定,已將有能力來管理南方了,但是此時的三藩已經是尾大不掉了,他們在封地擁有兵權、財權,勢力很大,儼然是一個土皇帝了,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僅二十歲的康熙帝下定決心要撤藩,訊息一出舉國震驚。
與其被清廷削兵奪權,還不如率先發難。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後正式起兵,打出“興明討虜”的口號,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然而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康熙帝為此擔憂不已,但是吳三桂並沒有得到多少漢人的支援,反而最後眾叛親離,落得一個遺臭萬年的罵名,這是為何呢?
吳三桂起兵之初並非沒有漢人支援,駐防雲南的綠營兵聽聞吳三桂起兵反清後就有2標8鎮2協5營共計29600人依附歸降,待吳三桂攻打貴州時又有三萬的綠營軍投降,對四川、湖南用兵時也是得到了很多綠營軍的支援,紛紛歸附他。於是吳三桂起兵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坐擁了十二萬大軍,似乎天下都要唾手可得了。
但是大多數漢人對吳三桂起兵還是抱著觀望態度的,畢竟康熙年間天下已經太平很久了,雖然漢人依舊受到滿人的壓迫,不過也遠比滿清剛剛入關時的情況好好。康熙帝為了籠絡漢人還多次去祭祀孔廟,又輕徭賦役,百姓樂得太平,誰還願意再次經歷天下大亂,過流離失所的日子。尤其是中原地區穩定的時間遠遠長於南方,中原百姓和軍隊就更對吳三桂沒什麼好感了,清朝只要能控制住中原,穩定北方,那麼吳三桂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吳三桂打出的口號與他自身行為嚴重不符。“興明討虜”,漢人看著確實十分地振奮人心,可是吳三桂是什麼人,親手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的人,還是親手勒死南明永曆帝的人,這兩個行為前者讓滿清有了爭奪天下的可能,後者讓明朝遺民徹底心寒。鞍前馬後為滿清賣命,最後落得被逼造反的下場,且不說明亡已久這個口號號召力已經不強的問題,就是他那些為拍滿清馬屁的行為都令漢人汗顏。倘若沒有吳三桂,滿清絕不會這麼快取得天下,諸多漢人對他只有恨,不會支援。
一個殺死南明永曆帝剛剛十年的人,刀架到脖子上了又開始以匡扶明朝的口號來號召天下,稍微有點民族氣概的漢人都不會相信,更不會為曾經的賣國賊賣命。
-
13 # 93四個金
吳三桂是一個極富爭議性的人物,前期坐鎮山海關抵禦滿清,後降清併為清朝的統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康熙時期造反成了他晚節不保的最終寫照。為什麼吳三桂造反時很少有漢族將領響應,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吳三桂剛開始起兵時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這得到了很多百姓和一些將領的支援,特別是三藩中的另外兩個,耿精忠,尚之信。但由於他在後期自己稱帝,改國號“周”,這就徹底暴露了他的個人野心,所以說很少有漢族將領向吳三桂投降。
二、清朝入關之後,特別是到了康熙時期人心思定,民族矛盾已經沒有清軍入關時那麼緊張,並且康熙親政後做了很多緩解民族矛盾的事,重要了大量的漢族官員,這也使得極少有漢將投降吳三桂。
三、吳三桂本來自身的名聲就不好,已經為了自己背叛明朝投降清朝一次了,而現在又為了自己而叛清自立,這在很多漢族將領看來是一個沒有政治底線的人,因此不會向他投降。
-
14 # 為了不該忘卻的記憶
吳三桂起兵造反,既沒有抓住有利的時機,也沒有實行好的戰略,反而在後期昏招頻出,給了滿清可乘之機。再加上吳三桂起兵造反之時年歲較大,儘管作戰勇猛,後期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卻無法扭轉乾坤,而後來的去世更使得聯盟被分裂,最終被康熙平定。
1673年,清朝皇帝康熙決定撤藩,狗急跳牆的吳三桂聯絡尚可喜、耿精忠等等漢族藩王反動叛亂,起兵討清,一路勢如破竹,飲馬長江,巔峰時期擁兵40萬,席捲江南半壁江山,但最終功敗垂成,被清軍平定。那麼為什麼吳三桂失敗了呢?
第一,年紀太大,野心不足,死得太早
吳三桂年老成精,身經百戰,手下又盡是悍將勇將,與清軍作戰勝多負少,聲勢浩大,波及十餘省,打的清軍不要不要的,但吳三桂年老體衰,雄心大減,一心想的卻是和清朝劃江而治,又猶豫不決,耽誤了大好形勢。等清軍緩過來,吳三桂還沒等收果子就一命嗚呼了。他掛了後繼位的吳世[鎮不住場面,反清勢力一盤散沙,清軍開始反撲,反清聯盟土崩瓦解,大好形勢付之東流,被清軍各個擊破。
第二、弒主求榮,謀朝篡位,盡失人心
假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有苦衷可以理解,但絞死永曆帝就大逆不道了,可以說自絕後路,人心盡是,名聲徹底臭了,吳三桂打著復明的旗號起兵,卻沒有多少漢人買賬。沒有老百姓支援贏個毛!
第三、錯估形勢,低估了康熙,低估了綠營
吳三桂認為康熙只是小娃娃,低估了康熙,認為自己攜屢勝之威能迫使康熙屈服,豈知康熙死扛到底,堅決不和,而且頗有手腕,對各路叛軍連拉帶打,分化瓦解,特別是招降了陝甘的王輔臣讓吳三桂栽了個跟頭。另外,吳三桂低估了綠營這些漢奸,雖然八旗已經墮落,但綠營戰鬥力還在,而且非常鐵桿,滿清靠著這些綠營幹掉了三藩。
第四、隊友互坑,各懷鬼胎,貌合神離
吳三桂找的幾個隊友,各懷鬼胎,沒幾個好貨色,王輔臣叛來叛去,鄭家見風使舵,耿精忠見勢不妙降了,尚之信坐等收漁利,幾方互坑,能贏就怪了。就是吳三桂集團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吳三桂雖然兵力有40萬,但嫡系就8萬多人,其他的不是抓壯丁抓來的就是依附過來的,很多已經形成利益小團體將領單飛慣了,有奶便是娘,和吳三桂貌合神離,聽調不聽宣。
-
15 # 當代曹植
非也,吳三桂起兵後,所到之處,綠營兵紛紛投降,使吳軍得以迅速壯大,橫掃西南,飲馬長江。
可惜吳三桂畏懼八騎鐵騎,不敢逐鹿中原,妄圖與清朝劃江而治,使清朝得到了喘息。康熙糾集力量,各個擊破,歷時八年,最終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之初,吳三桂造反,他所能掌握的兵力不過2萬餘人,其中平西王府的兵力8400人。
另有吳三桂直轄的綠營兵“雲南援剿四鎮”,這4鎮當中,每鎮兵員為3000人,四鎮共有兵員12000人。
吳三桂起兵造反時,大半個中國響應。
王輔臣在甘肅起兵。
耿精忠在福建起兵。
尚之信在廣州起兵。
孫延齡在廣西起兵。
吳之茂在四川起兵。
蔡祿在河北起兵。
鄭經在臺灣響應。
吳三桂造反後,本來隸屬朝廷、駐防雲南的綠營兵就有2標8鎮2協5營共計29600人蟻附歸降。
吳三桂的軍隊首先兵鋒直指貴州,貴州又有3萬綠營兵投降吳三桂,接下來,吳軍用兵四川、湖南,這兩地的綠營兵蜂擁投降,使得吳三桂的軍隊人數迅速驟增,起事不到半年,軍兵達到了12萬人。
-
16 # 九井散人
1:當時大多數漢人對吳三桂起兵反清都是抱著觀望態度的,畢竟康熙年間天下已經太平很久了,雖然漢人依舊受到滿人的壓迫,但是民族矛盾已不再是當時的主要矛盾。漢人百姓希望的是過太平日子,誰都不願意再次經歷天下大亂,吳三桂以反清造反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當時漢人的生活實際。
2:康熙帝應對吳三桂造反的策略很有針對性,削弱了其他漢人對吳三桂的支援。
康熙應對吳三桂叛亂的軍事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叛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康熙應對吳三桂叛亂的政治策略則是籠絡漢人百姓和明朝遺老遺少。康熙親自拜祭孔廟和明孝陵,實行輕徭薄賦又逐漸廢除了屠城、圈地等政策,因此深得廣大百姓和精英階層的人心。
3:吳三桂任人唯親,魚肉百姓,得不到漢族百姓認可。吳三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官員任免上任人唯親,雲貴地方的官場是昏暗一片。再加上他為了叛亂不斷充軍擴營,極大的增加了百姓負擔。不僅如此吳三桂還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這些都使得吳三桂造反不得人心。再加上吳三桂起兵之後,一路上也是燒殺擄掠,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吳三桂得不到百姓的認可,自然也就得不到漢族人的支援。
4:吳三桂的造反反清只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為了自己獨霸一方的狼子野心,因此得不到廣大漢族百姓的支援。明朝一直是以漢人為主的朝代,清朝入關時對漢人曾犯下滔天罪行,所以不屈服的漢人一直在反抗清朝的統治,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不斷鬥爭希望恢復漢族衣冠。但是吳三桂卻並不是這樣的人,他雖然也反清,但是他是沒有資格去和那些希望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去相提並論的。吳三桂的造反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而已。
5: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吳三桂打出的“興明討虜”的口號與他自己的所作所為嚴重不符。“興明討虜”的口號聽著十分地振奮人心,可是吳三桂是什麼人,親手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的人,還是親手勒死南明永曆帝的人,前者對明朝遺民來說是“賣國”的罪行,後者對明朝遺民來說是“弒君”的罪行。吳三桂鞍前馬後為滿清賣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可以說如果沒有吳三桂,滿清絕不會這麼快取得天下,因此稍微有點民族氣概的漢人都不會相信這個“弒君”之人,更不會為曾經的賣國賊賣命!
-
17 # 流星錘五哥
1673年以吳三桂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藉口朝廷撤藩之議起兵造反,吳三桂起兵初期兵勢甚猛,數月之間便攻佔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察哈爾親王布林尼、延平王鄭經等先後舉兵響應。看似聲勢滔天,不過也就到此為止了。
原因如何?
吳三桂起兵打的是恢復明朝的口號,著實是得到了部分漢族將領的響應。但是這個數量非常有限。很多人都明白,是吳三桂等人親手剿滅了南明政權的,如今又跳出來恢復明朝。著實是讓不少明朝遺老遺少摸不著頭腦,最後乾脆自己稱帝,那是啪啪的打臉。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清朝已經入關29年,如果說剛入關時明朝殘餘勢力的抵抗非常猛烈,老百姓對於改朝換代多少還是會有些牴觸。可是到了康熙朝,清朝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民心思定,大家都想過安穩日子,此時吳三桂造反無疑於砸人飯碗,自然不會有很多人跟從。
再加上康熙帝對於漢族的開明態度,為了保護現有的安定生活,剿滅吳三桂這個朝秦暮楚的二五仔,也是不少漢族將領的共識。
再說如果入關的時候起兵能不能成?答案呢是不成,明朝滅亡如果吳三桂直接投降李自成,其作用也不過是幫助大順守住山海關而已。
但是明朝的整個北部防禦體系已經崩潰,擋不住清軍入關的步伐。而且就衝李自成對於吳三桂的態度,吳三桂也很難忍辱投降李自成。如果不降請,吳三桂就會處在清軍和大順軍之間,也活不下來。
入關之後造反呢?也成不了,放清軍入關讓吳三桂在抗清勢力看來就是叛逆,甚至比不上前大西軍和大順軍的將領,如果想儲存自己只有死心塌地跟著清朝幹了。
說白了恢復明朝只是起兵的藉口,吳三桂等人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獨立王國地位的冒險行為。
-
18 # 娉娉伊人
吳三桂反清,並不是為了復明,儘管打著復明討清的旗號。
而是在康熙提出撤藩之後,平西王吳三桂首當其中。也就是說,吳三桂為了保全自己的勢力才硬著頭皮與康熙對抗。
那麼,這樣的情況下,漢族將領很少人投降他並不奇怪了。
吳三桂的出爾反爾,讓大明遺民鄙視。作為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是深受崇禎器重和倚仗的。
沒有想到,隨著崇禎煤山上吊,吳三桂就跟李自成的恩怨,直接把大清兵馬放進關內逐鹿中原,這一點讓天下百姓非常的鄙棄。
隨著吳三桂充當大清的馬前卒,與明朝軍隊作戰,讓大明遺民義憤填膺。
當吳三桂成為平西王,踞守雲南時,也有自知之明:已經是天下公敵。
自私的吳三桂掛羊頭賣狗肉。康熙決定撤藩,第一個就是吳三桂。
吳三桂猝不及防。
無奈之下,憑一已之力,幾乎無法抗衡康熙。
於是,吳三桂幹起掛羊頭賣狗肉的事:討清復明。
己經看清楚了吳三桂真面目了,漢族將領還會相信他嗎?
當然不會。
總結:自私,出爾反爾的吳三桂,當然沒有什麼人支援他。 -
19 # 葉飄刀
他得罪人太多了,誰投降他
他本來是明朝將領,後來背叛明朝作壁上觀,不回援京城,造成李自成破北京,後來更是親自勒死南明皇帝,忠於明朝的人恨不得他死。
他投降李自成之後,又背叛,開關放滿清入關,同情義軍一系的恨他入骨。
他投降滿清之後,又造反,忠於滿清的人,會如何看他。
天下各方勢力,他一個人得罪了一遍。沒有一個人喜歡他的,誰願意投降他。
看看小說鹿鼎記,能讓反清復明與清朝都欲殺之而後快的人,誰願意投降他。
回覆列表
吳三桂在反清之前,手握西南半壁江山。加上和他聯合的其他“二藩”,可以說,整個南方都在他和他盟軍的控制之下。同時,吳三桂的兵力相當雄厚。追剿李自成的時候,清軍還參與,後來追剿張獻忠,以及追剿南明永曆政權,清朝都是放開手腳讓吳三桂“便宜從事”,為此,他招募了非常多的軍隊和人才。再一點,吳三桂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恢復漢人江山,把滿人攆出關外。
可以說,吳三桂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為什麼,他最終卻失敗了呢?我認為,吳三桂之所以失敗,有一成是因為他遇上了另外“二藩”這兩個“豬隊友”,這兩個“豬隊友”猶豫不定又半路倒戈。但起碼有九成是他自掘墳墓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殺明朝皇室,又說幫明朝皇室恢復江山。
吳三桂在放滿清入關以後,雖然滿清派軍隊幫助他“復仇”,把李自成趕盡殺絕。但是,當時滿清對他其實是很不放心的。在剿滅李自成後,立刻就把他派到關外去。表面是鎮守一方,其實是放在自己可控範圍內,看住他。
吳三桂為了獲得滿清的信任,提出參與打擊南明政權。滿清在把他的兒子放在京城裡當人質後,同意了他的請求。此後,吳三桂就不遺餘力地打擊各地抗清義士,殘殺明朝皇室。
後來他甚至一直追到緬甸,抓到南明永曆帝,把他絞死。
也正因為這些做法,吳三桂獲得滿清的信任,讓他“便宜從事”,他也因此做大。
但是,後來吳三桂在造反的時候,卻又打著明朝的旗號,和滿清對抗。擁立一個並不存在的“朱三太子”,想以“朱三太子”為旗幟,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援。
天下百姓又不是傻子,先前你殘殺南明皇室,絞殺永曆帝,現在又說幫明朝恢復江山,誰信你的鬼話?二、放滿清入關,又說要把滿清攆出關去。
吳三桂放滿清進入中原,是有因為李自成的部下搶了他的小妾,是因為李自成殺了他的父親。但是,這個道理卻又是站不住腳的。
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個話,本身就有調侃的意思。就是說,其造反的理由很不正當。後來,李自成殺他的爹,也是因為他和滿清眉來眼去勾結,才讓李自成冒火了。否則,他那麼敏感的一個人物,李自成為什麼要自斷後路殺他的爹?
但不管怎麼說,你吳三桂作為一個明朝舊臣,作為一個漢人。李自成和你的矛盾,都是內部矛盾。怎麼著,你也不能勾結滿清對抗自己人。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是民族氣節,吳三桂肯定是不該這麼做的。
吳三桂把滿清放進關來,最後又造反。號召大家和他一起,把滿清攆出關去。要攆出關去,當初你放進來幹啥?三、復漢人江山,卻又自己稱帝。
吳三桂打的旗號是要恢復漢人江山的。
恢復漢人江山,並不是哪個漢人當了皇帝,都叫做恢復漢人江山。必須是明朝皇室的後人當皇帝,才叫做恢復漢人江山。否則的話,李自成當了皇帝,其實也就是恢復了漢人江山。你吳三桂為什麼又要推翻李自成呢?
既然李自成應該推翻,那就應該找明朝皇室恢復。結果是,吳三桂自己稱帝。古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現在是“吳三桂之心,路人皆知”。顯然,吳三桂是得不到支援的。
吳三桂既然得不到支援,他怎麼還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