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js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 2 # 獨孤一狼

    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作品原文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話譯文

    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捨棄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所以寫了這首詞。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 3 # 紅嶺晨鐘

    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 4 # 寒妍君

    個人認為,這是蘇軾為官仕途不順其志其能招諂媚小人的迫害,本是國之棟樑朝宰級別類的人物落得過居無定所,屢招貶遷,為得一塊過年肉而皺眉的潦倒生活。他的正直憂國憂民的一腔抱負卻和朝中大多敷衍趨勢嫉賢妒能的奸佞小人格格不入。“一衰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蘇軾身心疲憊振國無望後向往平淡自由無風無浪生活內心的寫照,正合了山上一菜園碗裡東坡肉,此心安處便我鄉的心境

  • 5 # 為你束茶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中文名稱 一蓑煙雨任平生

    作者 蘇軾

    朝代 宋代

    詞牌名 定風波

    創作時間 元豐五年三月七日

    創作地點 沙湖

    收起

    作品原文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已而:不久,一會兒。

    吟嘯:吟詠長嘯。

    芒鞋:草鞋。

    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樣子。

    蕭瑟:風雨吹落的聲音。

    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天氣和晴朗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也無風雨也無【晴】:晴與情諧音,手法為雙關,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白話譯文

    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捨棄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所以寫了這首詞。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創作背景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作品鑑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1]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 6 # 瀋陽莆商

    【 定 風 波 ● 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 ●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徐徐前行。竹杖和草鞋的輕便快速勝過騎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平一生風雨。

    微寒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感到有點寒冷,山頭初晴的夕陽也照過來。回頭看一眼走過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的時候,無所謂有沒有風雨,也無所謂有沒有晴天。

    《定風波》這首詞是蘇東坡被貶謫黃州三年之後去沙湖看田產,準備在那裡置買田產,在歸來的途中遇到下雨所作。時間是在宋朝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作者與一起去的人在野外歸途中偶遇風雨,沒有帶雨具被雨澆淋的情景,透過對日常生活中一個瞬間發生的故事,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中的下雨、晴天都屬於平常,人生中所經歷過的風雲變幻、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的蘇東坡,已然看透了人生百態,內心才能坦然面對。人生在世,無非風霜雪雨,陰晴圓缺,即便大起大落,迭宕起伏,也沒有什麼可悲可泣的。這就是作者當時的心態寫照,無論面對怎麼樣的自然環境,還是怎麼樣的人生境遇,無所謂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才能悟透。詞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整首詩詞的點眼之句,作者以一種“ 一蓑煙雨任平生” 的超然豁達的胸懷,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和一種“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生活態度在《定風波》這闋詞中表達的淋漓盡致。

  • 7 # 中華統一促進會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這也跟我們現時代講的,風雨過後有彩虹一樣的道理。

    行路難·莫言行路難

    唐 聶夷中

    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

    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路在腳下,只有我們不懼艱險,勇敢前行,終將踏出一片新的天地。

  • 8 # 淺淺一笑有酒窩

    特別喜歡蘇軾這首《定風波》,猜度當時的東坡先生作這首詞的心情,很傾慕那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境界與過程。詩詞有時是要有生命經歷才能感同身受,蘇軾政治上屢屢遭貶,“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及我行我素的倔強性格,彰顯了豪放之氣。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加之其政治主張頗為保守,故而時常受到政敵誹謗、小人讒言的夾擊,時不時給蘇軾來個貶謫、發配什麼的待遇。

    《定風波》題材源於一次郊遊突遭雨襲擊的經歷,蘇軾以小見大、以近寫遠,娓娓道來,寫出了這首充滿哲理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上闋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說的是一種心境。雷雨突至,行人大呼小叫、驚慌失措,一遍遍說著“下雨了”而詞人不以為然。一個“何妨”道出了他的泰然自若,泰然自若的背後是一種平和心態。眾人雨中疲於奔走,而他徐徐前行,大智若愚躍然紙上,“莫道”、“何妨”、“徐行”看似用筆輕巧,實則飽含厚重、大氣的情懷。

    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著實是一個智者形象了。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個手拿竹杖穿草鞋的老者,披著蓑衣的矯健身影,一步步向前,煙雨一生也不怕。寫這首詞時蘇軾已經60歲,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在一個蘇軾身上體現出來,越發可敬可愛了。

    下闋“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所到之處,都有“煙雨”、“寒冷”、也有“斜陽相迎”,山窮水盡時柳暗花明的驚喜,盡現在短短几個字中。“也無風雨也無晴”把無畏無懼人生風雨,超然人生的情懷刻畫的淋漓盡致了。把一切洞穿,把一切看淡了,這句極似“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

  • 9 # 亦有所思

    定風波里心猶碎,只為河山煙雨來。

    怎麼解釋更貼切?

    假設一下,如果COSPLAY的話,有一天你突然變成了蘇東坡,在那一年的春天,萬般無聊之下,和一幫朋友到山上游玩,一路上說些不痛不癢的客氣話,連篇累牘的外交辭令的味道連屁都不如。偏偏還要賠著笑臉,至少不能哭喪著臉對吧?

    那一年的你在做什麼?被踢出了群,被老闆、老闆娘、上司和同事合夥出賣,並且強行安利給你一個天大的罪名。如果做一個橫向比較,好像父親以不孝為名要和你斷絕父子關係,愛人以你出軌為名和忠貞不渝的你提出離婚。

    高傲的你,倔強的你,不願解釋,不去解釋,下了若干天大獄之後好不容易維持住了關係,還是父親的兒子,只不過變成了私生子。還是她的愛人,只不過連個名份都沒有,連備胎都算不上。

    父親逼著你離開家庭去打工,愛人逼著你靜身出戶遠赴天涯,最為諷刺的是父親知道你是冤枉的,老婆也知道你是冤枉的,從法定代表人,到CEO,到上司,到同事,甚至連公司的看門的那條狗都知道你是冤枉的,但是沒有人替你分辯,沒有人為你開脫,每個人都以事不關己為開啟方式看著你狼狽不堪,豬狗不如。

    你被拋棄了!

    世界絕對不會有一個在經歷這些事之後還能保持笑容,所謂的灑脫豁達都是給別人的,你的眼淚不允許讓別人看到。

    所以喝酒,所以聊天,所以寫豪放詩詞,所以一到夜晚便“每遇秋風最怕聽”,別說你,換做孔子孟子莊子也做不到如此不縈於懷,不繫於心!

    別人眼裡的滿是笑容的你,是假的!

    所以,東坡的笑容和開心,也是假的!

    你心裡一定積攢著無數的鬱結和痛苦,偏偏無法釋放,無法解脫,無法拋卻,那些痛苦和折磨就像蟲子一樣天天噬咬著你的身體和靈魂。

    藉著酒意,你的沖天怨氣在天地之間終於找到了一個出口,你迫不急待地想把這股氣息全部演瀉出來。

    雨打在臉上,風吹在身上,還有寒徹入骨的冷意,反而是最好的詮釋方式,在那一刻,你無所畏懼地放開了一切。

    誰怕?

    怕個鳥?

    大不了脫去官服,著一襲蓑衣,放舟湖海便是。

    當你醒來,看到一抹晚陽。

    當你明白,不再糾葛憂傷。

    正所謂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10 # 曉飛畫文學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元豐五年三月七日,蘇軾在黃州沙湖道遇上大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已經先行離開。同行的人倍感狼狽,蘇軾卻不這麼認為。過了一會兒天氣放晴,他一揮而就,寫下一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要想弄明白“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原意,不光要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還需要讀懂全詞,以及瞭解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乃至作者的人生經歷。

    聯絡全詞,表現作者不懼風雨的曠達態度

    將這首詞全文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不要害怕風雨穿過樹林時落在葉子上面的聲音,不如放開喉嚨一邊賞雨一邊吟唱,從容而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便已經勝過騎馬前行,那又有什麼能讓“我”害怕的呢?披著一件蓑衣,“我”就能在風雨中度過此生。春風料峭,吹醒了“我”的酒意,身上感到有一點點冷,再看山頭,斜陽已經露出了笑臉。回過頭來再看先前風雨中走過的路程,回去之後,誰還管它是風雨還是晴天呢。

    將“一蓑煙雨任平生”單獨摘出來,字面的意思就是:“我”只需要披著一件蓑衣,就能在風雨瀟瀟中度過此生。

    縱觀全文,這句之前寫的是遇到大雨時,同行的人都害怕,唯獨作者勸大家不要害怕,不如在風雨中苦中作樂。這句之後則是天氣放晴後,回首看走過的路,既無風雨也無晴。這句顯然就是面對風雨時的態度:既然有了風雨,不如披上蓑衣繼續前行,表達了作者不懼風雨,坦然面對路途中困境的豁達態度。

    追溯寫作背景,表現作者寵辱不驚的人生智慧

    在寫這首詞之前,作者剛剛經歷過“烏臺詩案”。在這次事件中,蘇軾在監獄中度過了103天,險遭殺頭。最後經過要好的同僚以及有識之士的積極救援,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躲過一劫,保住了性命。

    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蘇軾出獄後被任命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官職的全名是“責受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而且是“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表明了他是由當地州郡看管的犯官,沒有參與公事的權利,因而他在黃州屬於近乎流放的性質。

    蘇軾剛來黃州時,既驚懼又消沉,常常是閉門不出,從早睡到晚,後來內心才慢慢平復下來。這樣度過兩年後,他依然看不到重新得到朝廷起用的希望,便做好長居黃州的準備,並決定在此買房置地。三月七日這天,他去沙湖看地,道上遇上了這場雨。

    此時,劫後餘生的蘇軾對人生已經有了新的感悟。因此,“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不僅僅是他面對風雨時的態度,更是他挺過人生困境後悟出的道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劫難,需要有一種平常心來度過難關。這種超脫、曠達的人生態度,表現出作者寵辱不驚的人生智慧。

    再看蘇軾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然而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都能用自己積極達觀的態度過。所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是他一生的寫照:每次困境是他人生中的風雨,而他的豁達樂觀則是他身上的“蓑衣”。正是有了這件“蓑衣”,他才走過了一場又一場“風雨”,揮灑出自己豐富、絢麗而又多彩的人生。

  • 11 # 絳珠草

    此首詞是蘇軾和友人喝酒歸家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放晴,故作此。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不僅寫沙湖道中的疾風驟雨,更是說自己的平生經歷,宦海沉浮,蘇東坡仕途一直不順暢,尤其是那場專門針對他的文字獄“烏臺案”,差點丟掉了悠悠牲命。出獄後又遭貶到黃州。“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想要超越世俗的煩擾,追尋一個能使自己敏感複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是一種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處之泰然,灑脫豁達,從容淡定的人生情懷。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皆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無晴”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迴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呈現在讀者面前。

  • 12 # 潁水蕭蕭

    “一蓑煙雨任平生”,沒有經歷過人生的大風浪,怎得如此人生的大境界?

    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第三個春天寫的,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由眼前的自然風雨推及到人生風雨,表達了詩人面對“天要下雨,隨它去吧”的泰然處之的超然情懷。

    蘇軾多才多藝,在詩、文、書、畫等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認為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有美的存在,為後人開闢了新的境界。我們讀蘇軾,不僅讀他的文學藝術,更要讀懂他的精神操守,學習他為人處事的風範。

    蘇軾因反對新法,先不見容於新黨,後舊黨執政盡廢新法,他再次諫議又遭舊黨誣告陷害(烏臺詩案是沈括挑頭第一個告發的。沈括?沒錯,你沒聽錯,就是寫下《夢溪筆談》的另一個大科技文化名人沈括)。至此,他又不見諒於舊黨,於是屢次遭貶、外調(需要說明的是,蘇軾先反對新黨後反對舊黨,不是因為個人得失,而是因為他認為他們執政時弊較大,不利國民,也可以用現在的話說叫“政見不同”吧)。但是,無論順境逆境,蘇軾都能做到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無往而不可。

    蘇軾因他的文藝才華聞名於世,更因他的處世風範深受世人喜愛。

  • 13 # 灤河小馬學文化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如何解釋詩人的原意更貼切?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一句。

    初春時節,詩人與朋友飲酒沙湖,談古論今,抒發感想,面對春景,甚是暢快。

    歸途中,忽然下起了細雨,由於沒有雨具,其他人紛紛奔跑躲避,唯恐溼了新衣,也怕因雨淋而狼狽了面貌,遭人恥笑,更怕悽風冷雨,摧殘了身體。

    只有蘇軾非但沒有慌張,而且從中悟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人生在世,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起起伏伏在所難免。人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面對逆境,既然不可避免,應該做到坦然面對。“一蓑煙雨任平生”,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不要前怕狼後怕虎,只要認準方向,努力向前,困難很快就會過去的。

    躲避不是辦法,敢於正視困難才是真的勇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認清現實,擺脫負擔,方向明,肯努力,不會怕暫時的困難與阻礙。不要被困擾,不要被迷惑,不要亂了陣腳,更不要迷失方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要從容面對,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認識人生,認清生活的本來面貌,不要被外物所累,不要被外境所困,更不要庸人自擾,自設困境。

    不要只看到風雨的淒冷,更不要過度地誇大,風雨微寒,卻催我酒醒。經過了磨難,對人、對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這點微寒算什麼,況且風雨過後,陽光依舊,“山頭斜陽卻相迎”。

    面對貧寒,要從容,要鎮定,要懂得一切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變得更好。事情過去後,回頭想一想,當時的慌張、緊張是那麼的可笑,也不必要。人生也是一樣,回首從前,你曾經認為重要的,現在看來也輕如鴻毛,不值得大費周章,曾經的行為也顯得可笑。

    想一想,得失、榮辱、富貴、貧賤,都是過眼雲煙,都只是一種經歷,不要太認真。要明白,更要做到“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總之,“一蓑煙雨任平生”,告訴我們:

    1、人生風雨不定;

    2、要敢於面對;

    3、面對困難、挫折、險阻,要鎮靜、要從容;

    4、面對人生,要懂得進退,敢於取捨。

  • 14 # 青玉案967

    我也不說什麼詞人生平寫詩的背景來湊字數了,這些都是太常識的東西,你百度一下就可。我給你用現代人的語言和心態來必擬一下吧。

    ”看看看,一點小風雨慌得你們抱頭鼠竄,你蘇哥我就不慌,同風聲雨聲一起狼嚎著慢慢走著,固然穿著草鞋拄著柺杖,也像當年那騎著白馬的少年輕盈自在,怕社麼啊,蘇哥一生遇到的大風大雨多了去了!

    “小風好涼好涼地,吹得心都很冷,卻又見山頭夕陽。回眸前塵冷風淒雨,也罷,不如歸去,轉身,別有洞天”

    若真的擺脫了過去,何必有“涼”之感,若真的要”歸去“何必再一次的”回首“

    這不是蘇軾的貪,也不是蘇軾的侷限,而是他作為一代文人的價值觀所致。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確立了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作為蘇學士,他真的能歸去嗎,”也無風雨無無晴“到底是一種自得還是一種酸楚?我想,不同經歷的人應該有不同的感受。

    回過頭來,給你解決”一蓑煙雨任平生“原意:這裡的煙雨,明指自然界的風雨,暗指人生中遇到的”風雨“也就是各種挫折打擊。本句是倒裝句,也就是平生任憑一蓑煙雨,這裡蘇軾用藝術的手法,高度概括了自己顛簸流離的一生,正如那句“”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一個任字,寫出了超脫,寫出了氣魄, 讀來讓人血脈噴張,所以,蘇學士的形象一直受後人崇拜學習,他的有些句子確實寫出了我們想噴卻噴不出來的感覺,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讀來大快朵頤。

  • 15 # 千年蟲1672

    此詞於詩人因烏臺詩案而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所作,屬於即景生情。.詩人借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寫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人以莫聽,何妨引出誰怕,表面上是寫遇雨途中,照常徐徐行步,實際上是對仕途中的風雨帶有一種俏皮的挑戰色彩。一蓑煙雨任平生,就是這種心理的自然發展。這裡的一蓑煙雨,詩人說的是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那還有蓑衣可披?詩人描寫自己以竹杖芒鞋行走於煙雨中,卻仍然從容自在,飄逸酒脫。暗喻在仕途風雨中,詩人依舊逍遙自得,絲豪不在乎途中的艱辛。即使披著蓑衣在煙雨中任性隨情地度過一生,也是心甘情願,也是無妨的。接下去的幾句裡,天已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詩人自有一番感觸。宦途中風雨難料,必定也會有雨過天青的遭際嗎?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歸去!顯露出詩人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

    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16 # 翻倍小螞蟻

    人生不外晴雨天,一蓑煙雨任平生。不再江海寄餘生,只因此處即江湖。

    這裡說一下,題目的“一衰煙雨任平生”寫錯了,應該是“ 一蓑煙雨任平生”,蓑衣,古代的用棕製成的雨披。

    一蓑煙雨任平生,出於蘇東坡的《定風波》,寫於蘇東坡被貶黃州,耕種於東坡,也寄情山水,一次出行買田遇雨的作品。詞的前面有個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一場春雨,留下千古名作,這也是文學史上最有名的一場雨了吧。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的解讀應是,何必去聽那嘩啦啦的穿林打葉下雨聲呢,就讓我們吟詠長嘯悠然前行吧。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快勝過騎馬。下點雨的這樣事情,誰怕呢!人的一生,不就是身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有點冷,而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時候的蘇東坡,已經更加成熟,也沒有《臨江仙》裡面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因為此處就是江海江湖,此刻就是餘生。

  • 17 # 朱大妞的娃子狗子

    這個是我最喜歡的詞人,也是我最喜歡的詞,沒有之一,是最喜歡。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 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其實就是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別人都覺得被雨淋了很倒黴,唯獨東坡先生對於大自然的萬事萬物抱有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東坡先生因為被貶開始研究道家和佛法,他和佛印禪師的“八風請不動,一屁過江來”的故事是很搞笑的。

  • 18 # 90101長刀在手

    我們現在欣賞古代經典詩詞或文章時,離不開作者當時的背景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否則,極有可能會曲解作者寫這篇文章或詩詞時的本意,或是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解讀上,而深入不了作者是內心世界。

    古時作者智商都是極高的,不然也寫不出傳世的詩詞或文章,受古時的社會環境和傳統的限制,作者根本不可能直抒胸臆,只能把自己的本意掩藏於自己作品之內。

    蘇軾寫這首詞時,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曾經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一次是被從湖州逮捕進京,在太湖上差點自殺;一次是在監獄中,與兒子蘇邁約定送飯暗號,如果送魚便是死刑訊號,結果蘇邁因銀錢用完出京籌措,託朋友為蘇軾送飯,不知暗號的朋友送了一盤燻魚,害得蘇軾給其弟留下兩首訣別詩。

    在整個“烏臺詩案”過程中,蘇軾所屬反對派政治大佬司馬光等人都鴉雀無聲。據史料記載,只有三人挺身而出救蘇軾,一位是其弟蘇轍,願把自己的官職捐出來為兄贖罪,另外兩位卻都是蘇軾的政敵: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

    王安石雖然退隱了,但宋神宗給了他特殊奏事權,王安石從來沒有使用過這一特權,包括他的親兄弟王安禮遭遇政治困厄,他也不曾向宋神宗言說半句。雖然李定和舒亶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改革派官員,但王安石非常反感這種“因言獲罪”的政治鬥爭手法。蘇軾雖然恃才自傲,但操守嚴明,光明磊落,是個君子。“豈有盛世殺才士乎?”據史料和宋人筆記記載,“烏臺詩案,上以公疏入方決”。

    於是,宋神宗按照政治形勢和慣例,把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黃州時期,是蘇軾最低谷的時候,蘇軾在此地完成了思想上的偉大轉變,號稱“東坡居士”就是這是時期。在黃州的歷練,造就的蘇軾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寫出了不少傳世名篇,1.《南鄉子》此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是作者在黃州臨皋亭所作。

    2.《浣溪沙》該詞是蘇軾1082年春任黃州團練副使時作的一首記遊詞。

    3.《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遊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

    4.《少年遊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於元豐五年(1082)重陽日在郡中涵輝樓宴席上為黃州知州徐君猷而作。

    5.《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6.《定風波》此詞作於元豐七年(1084)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

    7.《虞美人》此詞為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後,於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8.《臨江仙》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

    因此,蘇軾寫定風波時,心情已經從當初的困窘之中解脫出來,能夠遨遊于山水之間,不過懷才不遇的心情一直都在。

    作者於途中遇風雨,而雨具先去,風雨入林之聲甚響。作者肯定是想到了自己在政治上所遇到的風雨,比眼前的風雨更猛烈,作者甚至到了絕望的地步。一個經歷過生死之間的人,思想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一蓑煙雨任平生既說當前,有隱喻仕途和政治。其實,更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最後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作者經歷過烏臺詩案後,心中已無風雨,眼中更無風雨,依然能夠超然物外了。

  • 19 # 葛諸亮

    【原文與譯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一行人在當年的春天,一路行走遇雨,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寫作背景】

    蘇軾是宋代歷史人物評價較高的詞人,在朝中和地方都做過官,幾次被貶,但都能正確面對人生。他是仁宗嘉祜二年(1057)的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推行新法,離京赴杭州、密州(山東諸城縣)、徐州等地任地方官。神宗時,因寫詩而被指控諷刺新法,於湖州入獄,此即“烏臺詩案”,隨後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州市)。哲宗時,曾召回朝為翰林學士。紹聖初年,新黨再執政,又遠貶惠州、儋州(今海南島)。徽宗立,赦還。蘇軾多次被貶,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仍能正確面對人生,坦然面對現實。

    此詞是寫蘇軾在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黃州沙湖的一件小事。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不在乎,泰然自若,緩步前行。表現詞人在貶謫生活中胸懷開朗、心頭平靜的一面。

    【作意與作法】

    上片寫先程遇雨,下片寫後程放晴。

    上片起二句“穿林打葉”,已見風雨非小,然“莫聽”、“吟嘯”、“徐行”層層遞進,寫其心境閒適。結三句“竹杖”、 “芒鞋”、“蓑衣” 與“馬"對比,人雖在野,但一任平生,處之泰然。下片換頭三句“春 風”猶冷,“山頭斜照”寫“時令”之轉,“氣候”常變。結三句回首來 處,雨、晴兩不存在,境界無所差別,此寫心之平靜。

    全詞表明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不計得失、不怕挫折的精神。鄭文焯雲:”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讀詞啟示】

    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我們以什麼心情態度去應戰,作者給了我們很好的回答。蘇軾坎坷的人生經歷,也練就開朗豁達,積極向上的心態。

    蘇軾的人生正如這句詞說的一樣,“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避風雨、聽任自然,不記得失、不怕挫折,我自笑對人生(網路圖片)。

  • 20 # 空靈雪纖纖

    他寫完之後,讀者想怎麼理解,那是別人的事兒了,而蘇軾的本意,你只能去問他,但是又不能問,所以,你問的問題,恐怕永遠是一個謎了。

    有句話叫讀書就是和作者的思想交流,所以,你想怎麼理解都行,沒必要非要明白作者原意。只要能有所啟發或者有所思考,我覺得都不算辜負了這一句。

    在我看來,一蓑煙雨任憑生,瀟灑曠達狂放不羈,卻又何其淒涼無奈,就像笑的時候眼睛裡卻含著淚水,到底是喜是悲呢?蘇軾的詞好迷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值得N刷的名著或小說?有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