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兄弟姐妹多,父母都去世了,我離的最遠,姊妹們中年齡也小,每次想他們了打電話第一句話就是被問怎麼了有事嗎?時間久了也有點傷心,難道親人之間沒事就不能問候一下?漸漸的我也打的少了,偶爾坐兩個小時的車去看看他們,發現他們離得近的比我親,我只是客人了,後來我也不主動打電話了,結果一年半載也沒人聯絡我,除非有人結婚告訴我一下,可能是我生活條件差,有句話說的窮在鬧市無人問,福在深山有遠親,我從來沒求過他們什麼,也沒問他們借過錢,條件好的時候給他們每個人都買禮物。現在條件不好了,這一切都變了,有的十幾年了也沒來看過我一次。難道真的是親情越來越淡了嗎?你們是怎樣的,其實我還是蠻羨慕那些血濃於水的親情。
回覆列表
-
1 # 雞飛狗跳的二胎生活
-
2 # 生活味道ABC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你正搭程在這列飛速前進的列車上,如果還用手推車的思維,肯定有很多理解不了的東西,與時俱進,才能順應社會。
親情,比如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還相對貧窮,落後,民風淳樸,對待親情比較看重,再加上人們的接觸面有限,交際圈的制約,所以,親情至上的理念在百姓中形成普遍的觀念,特別是在農村,農忙季節,親戚之間你幫我、我幫你是自然而然的了。親戚之間走動也比較密切,講究你來我往,其樂融融。大能坐在一起能成晌成宿的聊天,道不盡的家長理短,親情顯得比較濃郁。
那年代,親戚之間,特別是姑、舅、姨媽之間,孩子們熱哀於玩耍在一起,你住我家,我住你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更長時間,盡情的追逐遊戲,沒有擔心會弄髒破舊的衣服,沒人催促你去寫作業,去練琴、去上補習班,更沒有人淳淳教導你玩完回家必須得洗手。除了生活苦點,剩下的只有天真快樂了。
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大家的觀念也隨著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掙錢,才是王道,除了老人孩子,再沒人能靜下心來樂享貧窮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為了提高生活品質離開家鄉,東奔西走,四面八方的同事、朋友、客戶也象走馬燈似的一茬換一茬,所以對親情之間的交往的顯得比較抽象、蒼白了。
嗯,感覺到了。都現實了,有錢的看不起沒錢的,沒有什麼利益關係的也不會太聯絡。把自己做好,過好自己的日子。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