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內ERP專題

    這種問題其實很明顯,因為網路上很多人為魏忠賢翻案,崇禎有自己的缺點不假,因此就否定了歷來對魏忠賢的評價,純屬惡搞,或者說是譁眾取寵而已。

    關於魏忠賢

    魏忠賢年輕時候就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無賴漢,因為賭博輸了錢,被債主所逼,主動閹割了自己,進宮到了太監,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被選入宮廷,管理皇長孫的母親王才的伙食。魏忠賢並不識字,只是個文盲,而客氏皇長孫朱由校的奶媽。

    當在光宗朱常洛死去後,這位皇長孫即位做了皇帝,就是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即位時,只有十六歲,朱由校天生做木匠的料,很喜歡幹木匠活和油漆匠活。一年到頭,呆在自己的木工房,對國事一點都不太關心。

    而魏忠賢則摸清了朱由校的脾氣,便專揀朱由校幹木工活時去向他奏事。朱由校則隨口敷衍說:“你們看著辦就行啦!”,等於把權力下放了,所以,魏忠賢慢慢地大權在握。而朱由校實際上完全處於他和客氏的掌握之中。

    明熹宗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給事中傅槐誣奏中書汪文言和左光斗、魏大中。

    魏忠賢立即將汪文言下鎮撫獄,並打算藉此撥出蘿蔔帶泥,以打擊其他人,因而引起御史李應升等其他官員上疏切諫,不但未受採納,反而被魏忠賢假借皇帝的名義,狠狠罵了一頓。副都御史楊漣氣憤不過,上疏朱由校,劾奏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於是揭開了一場文人與太監之間的較量。

    因為有客氏替魏忠賢說好話,朱由校不但沒有怪罪魏忠賢,反而狠狠處罰了楊漣,這就助長了魏忠賢的氣焰,魏忠賢腰板更直了,膽子更大了,下定決心要“盡殺與自己對著幹的人”。

    所以。工部郎中萬燝因上疏彈劾魏忠賢,被當場活活打死。被罷斥的就更多了,先後有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吏部侍郎陳於廷及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共達數十人。接著又斥逐了韓和兵部侍郎李邦華。

    自此以後,對朝臣的迫害有增無減。最後,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等六人,被弄死在獄中。名將熊廷弼也被害死。尚書李宗延、張問達等文武大臣等共五十餘人,統統被降職或趕出京城, 極大地動搖了大明的根基。

    魏忠賢一人得勢,其家屬個個都得到冊封,連襁褓之中的嬰兒魏良棟,魏鵬翼也分別被封為侯、伯,而後又分別被加封為太師等職。而這時, 魏忠賢一家雞犬升天。

    到崇禎即位時,大明朝已經千瘡百孔,官場風氣極為敗壞,崇禎只是倒黴鬼而已

    有能力將魏忠賢一干人馬一網打盡,但想讓大明中興,顯然是有心無力了。崇禎治國的能力有限這是客觀,但藉此,很多人為魏忠賢翻案著實不應該。

    所以說,魏忠賢的存在對大明百害而無一益。被崇禎除掉也是情理之中。

  • 2 # 邇冬TL

    大明朝被搞的千瘡百孔,魏忠賢只能說是其一。

    真正能把大明朝搞的千蒼百孔的是:

    一:土地兼併

    在明朝只要考上舉人就能土地免稅,這就有了“窮秀才,富舉人”之說。那些大地主紛紛把自己的土地掛靠在舉人的名目上,甚至到了後面,明朝的首輔名下竟能有幾萬畝的田地。土地被文人與權貴兼併,使得一個專門靠農業稅的王朝,無法能有足夠的錢,運轉整個王朝。

    二:對外戰爭

    大明朝對外戰爭不斷,沿海有倭寇,海外有葡萄牙艦隊、英國艦隊和荷蘭艦隊,北方還有一群遊牧民族,時不時來侵擾下。眾多的對外戰爭,不止消耗了龐大的軍餉,也消耗了王朝的命數。

    三:奇葩帝王

    可以說奇葩帝王朝朝有,就屬大明最最多啊。萬曆能長達三十年不上朝,天啟木匠堪比魯班在世,還有很多不想多說。這樣的一個王朝領導人不行,能不千蒼百孔不。

    還有小冰河期啊、大瘟疫之類的。

    當然還有其他眾多的原因,一個大王朝的千蒼百孔絕不是,只有一個小小的宦官能達成的。眾多原因構成它的殘破與隕滅。

    最後一個是魏忠賢把持朝政才被崇禎剷除的嗎?我想不是的。想想如果魏忠賢能繼續把持朝政的話,會有那麼容易被剷除嗎?崇禎剷除魏忠賢目的:

    一:是為了穩固皇權。

    二:得到文人的支援。

    三:扶持自己的勢力。

  • 3 # 汐於子

    崇禎皇帝,登基之後,為什麼一定不放過魏忠賢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治需要,剛登基的皇帝,總是需要樹立威信,給予百官恩德。這個時候,這個國家的權力結構是這樣的:閹黨權力巨大,文官集團受到打壓,皇權不振,在這個權力三角關係中,閹黨的權力太大了,需要制約,魏忠賢作為閹黨的首領,殺了他,就可以打壓閹黨,同時得到文官集團的擁護,樹立自己的威信。

    第二:崇禎個人對魏忠賢的印象不好,魏忠賢做九千歲的時候,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那時候的魏忠賢,並沒有對當時還是王爺的朱由檢,有過什麼友善的舉動啊。

    第三:崇禎的政治經驗的缺乏。崇禎作為一個王爺上位到皇帝,應該說,是有硬傷的。他登基的那會,站的政治高度是遠遠不夠的,他除掉魏忠賢,也是因為政治眼光高度不夠。作為一個皇帝,他又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他認為靠自己一個人,可以和整個文官集團幹架。在明朝歷史上,不需要幫手,可以和整個文官集團幹架的,恐怕只有朱元璋了。魏忠賢可以打壓,但不必殺掉,留下一個可以制衡文官集團的幫手,殺了魏忠賢,等於讓自己親自面對文官集團,最後,是累了自己,於國無益。

  • 4 # 世界全史羅銳

    明朝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朝代,僅僅是明末的敗亡和清朝的入關,就引起了多年的爭議,為此還出現了明粉和清粉之說。有的人認為明朝是漢族的王朝,如果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最後也不至於有清末的喪權辱國等事件。

    而在清粉看來,明朝的敗亡本身就說明了問題,就是最後一個王朝是明朝,中國最後的下場比清末還要慘。清朝就不同了,沒有清朝,也就沒有現在973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不管怎麼說,歷史就是歷史,它沒有如果,也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明朝不會取代清朝成為最後一個王朝。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明朝自嘉靖以及萬曆皇帝之後,還有沒有更加荒唐的皇帝。

    言歸正傳,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崛起有分不開的原因,如果沒有清朝在關外的虎視眈眈,就指望中原李自成以及張獻忠這些農民起義,根本就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與明朝滅亡更加分不開的,還有幾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其中就有著名的 奸 宦劉瑾以及魏忠賢。自劉瑾開始,明朝開始走上了下坡路,而自魏忠賢之後,明朝徹底滅亡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劉瑾和魏忠賢並沒有左右明朝的能力,真正造成明朝虛弱和滅亡的,是國家政權內部的不穩定和失去平衡。

    我們從劉瑾說起,正德皇帝繼位之前,明孝宗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聖明的皇帝,很少親近宦官,所以在他統治期間,雖然朝政清朗,但是也造成了某種不平衡,那就是文官士大夫的勢力過於龐大。所以正德皇帝上位之後,採取了劉瑾和江彬等廠衛來制衡,只因劉瑾的能力不足,所以朱厚照才大力放權,因此才造成後來宦官亂政的局面。

    自朱厚照處死劉瑾之後,明朝計程車大夫階層沒有制衡,膨脹的過於快速,這才是導致明朝最後衰弱的真正原因。

    魏忠賢同樣如此,天啟皇帝不理朝政,權力集中在了魏忠賢代表的宦官和文人士大夫手中,雙方雖然斗的厲害,但是在某方面,這也是一種平衡。

    崇禎皇帝朱由檢之所以痛恨魏忠賢,主要是因為宦官和他離得近,弊端也看的清楚,而那些滿嘴之乎者也,魏國為民計程車大夫,表面上看不出來弊端,所以他倒向文人士子階層,一腳踢開了魏忠賢。

    等他發現這些人的弊端之後,已經失去了制衡的手段,只能隨著受這些大臣的裹挾,慢慢的進行改 革,只是手段過於溫和和猶豫不決,最終在內憂外患中失敗。

    所以不論是魏忠賢還是袁崇煥,其實都是大明身體中的寄生蟲,兩者代表的都不是什麼好東西,而明朝之所以滅亡,是用了飲鴆止渴,以害除害的方法。

    另外澄清一下網上的一個錯誤觀點,關於“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這個觀點是片面的。誠然,魏忠賢在明朝歷史上的地位相當於唐朝的“李林甫”,在他的秉政時代,稅收大部分出自商業(農民的負擔相比於崇禎時代較清,所以李自成沒有理由在天啟時期造反),不僅如此,天啟六年,由魏忠賢提拔的袁崇煥重傷努爾哈赤,並讓其氣鬱而死(一個擁有四十四年帶兵經驗的老牌領導者,被一個四十二歲的年輕人打敗,難免不會被氣死)。可是各位也要看到,魏忠賢的政客思維,已經完全讓明朝的氣節(明朝人的骨氣和尊嚴)遭到了嚴重的踐踏,魏忠賢雖然阻止了唯利是圖的東林黨五年之久,然而他卻沒有培養和發現足以領導政治一元化的新力量。魏忠賢在或後繼者在,黨爭可以暫停;魏忠賢亡,若一元化體制後繼無人,黨爭必然再起!

  • 5 # 青燈小書童

    朱由檢時期的明朝千瘡百孔,並不是說魏忠賢把持因素造成的,應該說是一個現象。透過本質發現,其實並非這樣理解。縱觀歷史史識,我們發現明朝很多皇帝本質工作並非皇帝,應該說是兼職!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愛好而且專研很深,都取得了相應的成績。明朝設立的朝庭制度相對於前期來說比較開明,但是越往後就會發現機構臃腫,政令不通。導致官場黑暗,經濟發展緩慢。所以說朱由檢剷除魏忠賢為代表的官場制度,應該說是改革舉措!

  • 6 # 三吳妙品話天下

    天啟一朝,重用袁可立防海收復南衛,與孫承宗共犄角,積極推進遼戰防禦,達到了一種良好的戰略相持狀態。

    為了應付戰爭開支,開源節流,魏忠賢等主張加大工礦和商稅徵收,儘量減輕農民負擔,從而得罪了地方豪紳利益代表集團東林黨。

    崇禎掌權後,東林黨得勢一時,魏忠賢一黨被整肅,邊疆用非其人,遼疆連吃敗仗,軍政民政迅速惡化,農民揭竿四起,明國再無完局。

  • 7 # 漁樵觀世

    明朝末年,整個官僚系統早已腐爛透頂,人民已不能維持正常的生存,揭竿而起是正常的邏輯,政權岌岌可危,搖搖欲墜,而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更是加速了這一潰敗。思宗早已洞察這一危局,一上臺,立即清除魏閹集團,這是挽救滅亡的最後一搏。然而無論他多麼地勤政自勵,他多疑固執的性格使他不能承擔這一重任,事實證明,他不是一個力挽狂瀾的人物。隨著京師的淪亡,他的理想抱負化作景山頂上的一曲悽惋的悲歌,纏繞華夏百姓心中數百年,久久不散。

  • 8 # 內蒙小火

    魏忠賢雖然被人捧成了“九千九百歲爺爺”,但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他真正掌權,也不過是天啟四年到七年的事情;天啟七年時朱由校駕崩,魏忠賢也在三個月後迅速敗亡。

    朱由校去世後,皇帝的位子給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朱由檢一直極其厭惡魏忠賢,他上臺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清除魏忠賢這顆帝國的巨大毒瘤。但是胖子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73266得一口口吃出來,魏忠賢也得一步步清除。崇禎開始了他的權宦清除計劃。

    一名嘉興的貢生給御前遞了摺子,歷數魏忠賢十大罪:“一併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朘民,十通關節!”

    崇禎登基不久,兩名想從閹黨之中抽身而出的言官開始對魏忠賢的頭號臂膀崔呈秀進行彈劾,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崇禎沒有表態;三名中級幹部展開了對魏忠賢本人的彈劾,崇禎還是一言不發;

    崇禎把魏忠賢叫來,什麼話也沒說,只是讓人把奏摺遞給他聽。魏忠賢立刻慌了,情急之下,他請原來信王府的太監幫他說情。結果崇禎把那個太監狠狠申斥了一頓。

    十一月,魏忠賢主動提出告老還鄉。崇禎沒有同意,而是請他去一個更適合他的地方——中都鳳陽去養老。

    魏忠賢上路了,但是剛出京,就接到了皇帝要追查他的報告。當晚,魏忠賢和他的隨從太監一起,在客棧裡上了吊。比較有意思的是,十七年以後,崇禎自己也和魏忠賢用上了同樣的死法。

  • 9 # 煒哥的天空

    並不是的,其實魏忠賢不過是天啟皇帝的棋子罷了,自古以來皇帝要想位置坐的穩,國家治理的好,並不是單純的君明臣賢,最重要的掌握手下的權利平衡。

    魏忠賢的作用就是皇帝的工具和代理人,用來遏制文官集團勢力的武器,而東林鬥魏忠賢又可以讓天啟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魏忠賢被殺其實是東林集團利用初登大位不懂王權制衡的崇禎製造的政治打壓事件,後來崇禎回過神來,卻發現沒有一個可以替代魏忠賢的位置。

  • 10 # 晃天下

    許多連楊漣的“二十四罪疏”具體內容都沒看到過,就張嘴胡說!《明史》這麼樹立楊漣,都有“二十四罪”疏中靠“傳聞”捏造罪名(大罪八、九、十這三條)誣陷魏忠賢。這“二十四罪疏”已經是說爛的事,其中“傳聞”列罪嚴重到“誅九族”——謀害皇嗣、禍亂後宮!

    既然是代表“正義”的楊漣,怎麼就靠“傳聞”給魏忠賢定罪?傳統思維害人,一幫自詡“正義”的文人歧視“身殘”之人。楊漣的上書告罪一事不過是奪權黨爭而已,目標瞄準了司禮監(內廷),恨不得所有權力都在自己一幫人手上!當年高拱也是染指司禮監,所以得罪了馮保。

    二十四罪疏上去後,明熹宗也是極為憤怒:

    “朕自嗣位以來,日夕兢兢謹守祖宗成法,惟恐失墜。凡事申明舊典,未敢過行。各衙門玩愒成風,紀綱法度十未得一二。這本特從前奉旨,一切政事朕所親裁未從旁落。【至於宮中皇貴妃並裕妃事情,宮壺嚴密況無實實,外廷何以透知?內言毒害中宮、忌貴妃皇子等語憑臆結禍,是欲屏逐左右使朕孤立於上,豈是忠愛?】楊漣被論回籍,超擢今官自當盡職酬恩,【何乃尋端沽直】?【本欲逐款窮究,念時方多事,朝端不宜紛擾,姑置不問。以後大小各官務要修職,不得隨聲附和,有不遵的國法具在決不姑息”。

    明熹宗表示自己登基後兢兢業業,政事全親自操辦。斥責楊漣是“宮壺嚴密況無實”而“尋端沽直”。明熹宗雖然很生氣,但還是理智暫不追究“姑置不問”,要求此事不要起鬨鬧事“不得隨聲附和”,否則“國法具在決不姑息”。

    但是東林黨發揮了“no zuo no die”的精神,反而群起攻擊,就把事情鬧得下不了臺!

    “先是漣疏入,逆璫持之不下,佯辭廠乞罷而旋矯溫綸慰留乃下,下嚴旨切責漣,一時臣工無不義憤。於是科道則有魏大中、陳良訓、袁化中、周宗建、李應昇、黃尊素方大任、劉芳、劉廷宣、許譽卿、房可壯、喻思恂、胡永順、胡良機朱大典、陳奇瑜、惟學程、熊奮渭、劉之待、段國璋、霍守典、甄淑、孫紹統、周汝弼、吳弘業、劉其忠、陳熙昌、劉懋、王政新、李先春、潘士良、謝奇學、胡士奇、劉先春,南科道徐憲卿、趙應期等,兵部尚書趙彥,詹事翁正春,太常胡世賞,太僕朱欽相,撫寧侯朱國弼,南公疏兵部尚書陳道亨,先後申疏或專或合無不危悚激切。而總受抑於煬灶之奸一高下其手而得罪之輕重攸分矣。”

    “忠正”的楊漣靠“傳聞”給魏忠賢定罪染指於司禮監,這樣的人現在還被大肆吹捧,呵呵。

    明朝千瘡百孔,並非全是魏忠賢的錯。明朝的制度本身有缺陷,中後期貪汙腐敗成風,衛所制崩潰連戚繼光抗倭都要練新兵,邊鎮靠家丁私兵當主力又助推了腐敗。思想上儒家禮教發展到新層面,不務實而阻礙了社會發展。張居正的改革並未觸及到深層的體制和思想,而所謂的“明末資本主義萌芽”其實是“明末封建社會逐漸崩潰”而產生的,比如戶籍制度鬆動的“匠役銀”、“重農抑商”的崩潰、“仕農工商”中低等的商人尋求與官員合作獲取利益導致更加腐敗。

    雖然魏忠賢未必是好人,但當年的朝廷官員也並非全是什麼好鳥。封建王朝自漢朝武帝開始,就玩內廷決策與外廷執行,崇禎不過是太年輕而已。

  • 11 # 安定郡小書生

    一、朱由檢剷除魏忠賢的理由

    魏忠賢在熹宗朱由校時期就開始進入大明王朝的權利中心,成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同時監管東廠,權傾天下。他一邊排斥異己,廣結黨羽,收羅“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一批親信,被稱為“九千歲”;一邊深得熹宗朱由校信任,把持後宮,甚至左右了熹宗的皇后、貴人都遭到迫害。

    正是魏忠賢的胡作非為,讓熹宗朱由校的沒有子嗣。熹宗裕妃張氏為客氏所妒,以有孕之身被禁閉,最後絕飲食而死。熹宗病死後,由其弟信王朱由檢即位。面對改換皇帝,魏忠賢想著的是繼續控制新任皇帝,為此他就向崇禎皇帝朱由檢進獻了四個美女,帶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企圖讓剛登基的皇帝沉迷在女色之中。

    面對魏忠賢的不斷試探,崇禎皇帝選擇不動聲色,直到最後魏忠賢放下警惕心後,才抓住機會免去司禮監和東廠的職務,發配鳳陽守祖陵。跟著就是大力剷除魏忠賢在朝中的黨羽。

    二、大明王朝的衰落

    大明王朝的衰落是從明神宗朱翊鈞時期就開始的,從萬曆十四年開始,神宗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幾乎很少上朝。

    神宗朱翊鈞之後,到崇禎皇帝朱由檢,還經歷了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兩任皇帝。

    三、大明王朝宦官掌權的開始

    明朝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以往歷朝歷代宦官禍國的教訓,對宦官作了種種限制,譬如規定不許宦官識字,不許兼任外臣,任職不許超過四品,並在宮門外立一鐵牌,上書“內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明成祖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期間宦官就起了很大作用。因而從朱棣時期開始對宦官有所重用,出現了航海家鄭和。之後,明朝繼任皇帝隨著懈怠朝政,不得不對宦官進行倚重,讓宦官識字,參與朝政。

    明朝真正的宦官專權是在明英宗時期,出現宦官王振專權的局面。

  • 12 # 談古論今觀世界

    什麼是莊烈帝,本人喜歡歷史。明末感觸最深的是沒錢一個王朝也會覆滅。崇禎打李自成後金(清朝)籌錢沒籌到!錢不是萬能的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第二個啟示方向問題,切忌南轅北轍。崇禎皇帝很勤奮但是方向選錯了了,在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越勤奮離成功越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人生也如此!!!

  • 13 # 使用者逆耳

    大朋朝的衰亡固然有魏忠賢這樣的奸臣把持朝綱有關,但主要是整個朝廷從上至下大小官員貪汙腐敗造成民不聊生,這樣才動搖了大明王朝統治的根基,弄得整個朝廷千瘡百孔。

  • 14 # 金老叫子老

    中國社會的一大悲哀是:當一夥人以道德的名義作完人神共憤的壞事之後,無論當時還是後世,人們指責這夥人都居然不好意思,比如東林黨人!

  • 15 # 千秋百合

    大明朝被搞得千瘡百孔,原因有很多,閹黨橫行,黨林之爭、皇帝昏庸、財政枯竭、土地兼併、農名稅役苦不堪言等等。魏忠賢專權只是加速衰敗的一方面的原因而已。

    第一魏忠賢專權:

    在古代朝代中,宦官專政是常見的,所帶來的危害自然是不容小覷的。許多朝代便是因此而亡,諸如秦帝國就因宦官趙高霍亂朝廷而內鬥,最終導致了一個強大帝國的滅亡。單超等五名宦官專權進一步加速了東漢的滅亡。魏忠賢的專權,使明朝後期的官場官場浮誇風盛行,做實事的官人大都沒有好下場。那時候,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便足以看出魏忠賢在當時的朝廷上是怎樣一番權勢,就連皇帝都擋不了他的鋒芒。

    魏忠賢少時家境貧寒,喜好賭博,萬曆年間入宮為宦官,得皇帝賜名為魏忠賢。他的身世決定了,他只會追名逐利,如何實現權傾朝野,更不會內憂外患,想著國家興亡。他一生是努力討好主子,著力打擊東林黨,忙於讓人給他歌功頌德,修建祠堂,同時霍亂朝廷、殘殺忠賢。

    東林黨爭後,他又殺了熊廷弼,將朝中的大臣皆撤職逐出,朝中機構為之一空。而凡是與魏忠賢有關係卻都得以越級升遷,因此他的黨羽遍佈朝野。足以可見,魏忠賢的專權不僅沒有延緩明朝的滅亡,他還是導致其滅亡的重要推手。

    第二大明王朝衰敗歷史原因是:為了更好維護中央集權。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廢除了宰相制度,設定錦衣衛“詔獄”、大興文字獄與提倡八股取士,這極大地削弱了明王朝的政權支柱,併為後世宦官——特務政治的畸形發展提供了條件,使腐敗的封建政治更加腐敗。表面上看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是未有約束皇權的相關制度。遇上像朱元璋、朱棣之類的雄主固然是好,可以大力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遠大抱負。不幸的事萬一遇上了一大堆紈絝的皇帝,終日沉迷於自己的世界,不問世事。那麼明朝的江山出現岌岌可危是大勢必然。萬曆皇帝后期20多年都沒有上朝並以頗具荒誕色彩的瀆職和怠政在歷史中留下了一片噓聲和嘆息。

    第三是廢除一條變法,自毀江山基業。

    公元1581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將賦和稅合併在一起徵收,將一個地方的人頭稅轉變為這個地方的徭役,一石糧食摺合銀子若干、每人交銀子不交糧,最後將役銀與賦銀合併徵收。“一條鞭法”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較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為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隨著“一條鞭法”的實施,明王朝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皇親國戚、地主豪強都要交稅,百姓的負擔反而減輕了。大明王朝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對待北方的蒙古、女真等部,張居正調派戚繼光為薊遼總督,輔之以李成梁等。大明王朝的邊境一時間風平浪靜。明朝出現了真正的“中興”。

    1582年,張居正病死,長期以來生活在張居正陰影下的萬曆皇帝開始親政。半年以後,他對張居正展開了清算。褫奪了以往給張居正的一切榮譽和稱號,弄得張居正一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同時萬曆皇帝把張居正時期實行的一切改革全部推倒重來,張居正的一切心血付之東流。大明王朝的“中興”也就此無望,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萬曆皇帝在清算張居正後,實際上也是失去了最強大的支援盟友,朝廷再也彈壓不住強的的官僚集團,他們政治上結黨營私,經濟上更加瘋狂的剝削農民。張居正死後,土地的兼併和隱匿,更加變本加厲、報復性地施行。所以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接班時,大臣們只關心私利和黨爭,無人去關心社稷民生,民眾已經被壓剝到了崩潰的邊緣,王朝的崩盤只是時間的問題

    第四是薩爾滸大敗,明朝丟掉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由於明朝政府的軍餉不足,官場腐敗,所以在戚繼光死後,李成梁父子不堪重任,鎮守遼東的時候對女真等各部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政策。甚至經常採取“虛報軍隊人數”、“殺良冒功”等做法來充實軍餉。結果坐視女真一步步強大起來,終於到了養虎為患的地步。建州女真已經成為威脅明朝北方安全的一個重要隱患。

    1519年,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展開了一場決戰。

    大明出征不佔天時、地理。遼東大雪紛飛,寒風徹骨,天氣狀況根本不適合行軍作戰。不堪的財政狀況已經負擔不起拖延戰事帶來的沉重消耗。在內閣和兵部越來越嚴厲的催促下,驚惶失措的楊鎬不顧部下將領的反對堅持出師。明朝四路大軍在當天同時從遼陽校場分道出徵。88000名來自大明南北各省廣大地區的官兵們在積雪的黑土地上艱難跋涉,向著即將吞噬他們和大明國運的林海雪原迤邐而去。名將杜松、劉鋌都參加了這次戰役,明朝可謂是傾全國之力。

    努爾哈赤作戰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明軍。

    東路軍率先發動了攻擊,很快深陷重圍。劉鋌號稱“劉大刀”,一口大刀舞得飛轉。饒是如此,依然擋不住兇猛的八旗子弟,最後戰敗身死。

    杜松一路也戰敗。

    李如松畏敵如虎,一路上磨磨蹭蹭,走得很慢。當聽到劉鋌、杜松戰敗的訊息時,立刻掉頭就跑自相踐踏著不計其數。薩爾滸會站以明朝失敗而宣告結束。自此,明朝再也無力抵禦後金的進攻了。

    大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前行。

  • 16 # 千山禾秀

    歷史有歷史的邏輯,只要將王朝治理得亂象橫生的朝代,主政之人必有欠缺,不是擅權亂政,就是治理能力低,一般來說一個朝代到了未期,主政者兩種缺陷都會兼而有之。從歷史資料上看,魏忠賢雖然主政於明朝後期,擅權霸道,但行政能力還是有所體現,其服務的朱由校雖然喜好木工不愛政務,但天下還算穩定,這完全有賴於魏忠賢的理政能力,魏忠賢只因太過排除異己而擁權自重,加上太監特殊身份,受人攻擊那是自然之事,魏忠賢這種人主政,社會政治生態絕對糟糕,官場必然黑暗,但治國成效不定會太差,如果時間不長,絕不至於導致亡國。凡亡國者必是既無理政能力,又好擅權嗜殺,按現代講法是施策不準,又刻薄寡恩,崇楨就有這種亡國者性格特徵,其主政長達十八年,十八年完全可以振興一個王朝,也可以摧毀一個王朝,崇楨雖然治政勤謹,但是殘暴多疑,剛愎自用,濫施淫威,致使治下的明朝江河日下,動亂四起,亡國責任是無論如何也推託不掉的。崇楨後期在無人甘願為其賣命的情況下,想起了當年魏忠賢的好處,給予昭雪平反,這一方面說明魏忠賢的治國能力確有一招,更是說明崇楨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政權的弊症所在,尋找不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這種人治國越是勤奮,國家就越遭殃,比起只當甩手掌櫃的嘉靖皇帝更要命。

  • 17 # 荊州紅星

    [摳鼻][摳鼻][摳鼻]大明千瘡百孔的原因,,來自經濟基礎己破壞,,朝野上下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國家稅收受損,,朝庭為了財政收入,擴大稅源稅收,,這些負擔又逐步轉嫁給底層,,[呲牙][呲牙]所以之所以,,帝國經濟上的心梗碰上天災,,糧食大減產,,明軍又在朝鮮東北與日本和後金死磕,,,在加上朝延一大幫看熱鬧的噴子,天天互相抬槓,武將上前線不是死在戰場上,就是皇家刑場上,,以前明皇不是練丹就是旅遊狂人,木匠,等等[呲牙]這時皇朝又遇上個喜歡管事的皇帝,[呲牙][呲牙][呲牙]那就悲劇了

  • 18 # 鐵骨錚錚的熊

    我更傾向於,崇禎還未繼位就聽說了魏忠賢的惡名。

    那時候他可能設想自己有朝一日,繼承大統,就要整治他。

    畢竟崇禎還是一個比較有志向的皇帝,他想要當文人口中的“明君”,就必須打到文人的敵人。

    他不需要知道魏忠賢有什麼功,只需要知道他有什麼過就行了。

    況且國家被搞的稀爛,最高責任人是皇帝,不是其他人等。

    畢竟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 19 # 悠然過客

    明朝未亡於魏忠賢,卻亡於崇禎皇帝。大明朝固然在崇禎登基之前,已經在走下坡路,但是,卻是崇禎正式登基後,十七年才算是丟掉了江山,或者也可以說是丟掉了京城,開始走向滅亡而已。

    個人認為,魏忠賢之所以權傾朝野,更多是明朝特殊的制度造成的。明朝的中央政權有兩多,一是名臣多,張居正,于謙等等都是一時名相,一是大太監多,馮保,劉瑾,魏忠賢等等都是。

    但是對於皇權來說,這兩者是相互制衡的,只要皇帝不昏聵,基本上這套體系都可以自行運轉。所以明朝就出現了,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沒事,崇禎皇帝勤奮政務結果亡國的奇葩局面。

    所以,無論是明相如於謙者,還是大太監如魏忠賢劉瑾者都是一朝被清算,就很難翻身。無他特殊制度的配合而已。所以,魏忠賢是否權傾朝野對於崇禎來說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殺死其實就是真正掌握了皇權才是關鍵的。畢竟魏忠賢死後,崇禎皇帝安排了王崇恩替代魏忠賢的作用,其實權柄也並沒有少多少。

  • 20 # 深海的魚33

    不是,實際上明朝開始的時候是由勳貴和文官相互制約,文官還處於弱勢的地位,土木堡之變勳貴集團幾乎一掃空,雖然後面還有人嗣爵,但是影響力下降幾個數量級,無法再製約文官集團,居然鬧出文官光天化日之下在宮中打死錦衣衛指揮使的事件,這個可以用無法無天來形容了,要知道宮廷是皇帝的家,錦衣衛是皇帝親軍,相當於別人跑你家裡把你家護院頭子毆死還要你說護院頭子錯了,你說皇帝怕不怕。出於無奈,皇帝只能拉太監來制約文官,太監的實力就一直在膨脹,除了世宗皇帝天賦異稟,用文官集團的幾個不老實異類壓住了文官,其他皇帝無外乎就是要麼被文官忽悠死,要麼就是兩邊鬧得無法收場,世宗在位長,又壓制太監勢力,所以實際在世宗朝文官勢力是急劇膨脹的,等世宗一死,就沒人再壓得住,穆總被徐華亭捏著玩,沒事就被噴一臉,想自己提拔幾個新科進士,結果因為名次不如內閣的意,居然被內閣幾乎把前幾名都外放,要知道整個明代基本是非翰林不得入內閣,歷次科舉的前二十名幾乎都是前三名直接進翰林院後面名次庶吉士散館後進翰林院,只有穆宗朝出了這麼一次前幾名幾乎全外放,就是絕了他們後面進內閣的路了,這夠欺負人了吧,還沒完,那朝政不讓老子管老子自己在家多討幾個老婆生孩子總行吧,結果想多納幾個妃子的穆宗皇帝被文官差點用摺子淹死,過得那叫一個憋屈。神宗開始就像張太嶽兒子一樣,想罵就罵,搞得後來神宗皇帝把張太嶽當寇仇,好吧,本以為搞臭張太嶽自己一言九鼎,結果不是,文官不同意的,啥都幹不了,搞得神宗皇帝用自毀的方式和文官鬥,不上朝,啥都不管,文官要辭職,不批,文官受不了自己跑路了,要加文官,也不批,而且因為立皇嗣的問題和文官尖銳對立,也買下了後面黨爭的禍根,到神宗後期,基本明朝就是已經奄奄一息了,神宗的兒子每當多久就掛了,不提,他的孫子,有名的木匠皇帝,看的很清楚,必須要制約文官了,所以就開始讓魏忠賢咬人,這個無關對錯,就是權力一定要制約,不然皇帝總有一天要架空了,所以魏忠賢最後成了閹黨頭子,和東林對立,實際這個時候文官集團是分化的,應該算是神宗爭國本開始形式最好的時候,這時候只要哪邊弱幫哪邊,權力是平衡的,而且閹黨能幹事的人多的很,東林黨嘴炮也多的很,兩邊平衡是有助於國家的,結果皇帝不明不白死了,崇禎上位,這個人怎麼評價呢,套用評價宋仁宗的那句話,崇禎是:諸事皆能,就是不會做皇帝,他沒看到做皇帝的核心是什麼,是要平衡,帝王不能赤膊上陣,必須透過兩股或以上平衡的力量相互制約,才能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而且他哥死之前一再叮囑他,魏忠賢可以信任,可以謀大事,結果他上來就幹掉了魏忠賢,他又不能像世宗一樣找到幾個文官中的異類分化文官,所以,每個文官都在謀取本集團的私利,國事日漸敗壞,再加上天災頻發,最終亡國。崇禎皇帝只能做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或者六部尚書,入閣都沒資格,更不是當皇帝的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好的朋友,喜歡在公眾場合激怒你,讓你在眾人面前難堪,該怎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