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尼和唐·雪利的旅行,一路往南,逐步深入到黑人最受歧視的地方,感受了人情冷暖。託尼心態上的轉變,是受了環境快速推動的影響。我很好奇,對一般人來說(白人或者黃種人),如果要轉變這個觀念,需要多久?
回覆列表
-
1 # 碧落靈犀
-
2 # 夢醒尋夢晶純1
謝邀,我沒看過綠皮書,沒辦法比較,和黑人相處並沒有障礙,平時也有接觸到黑人,當然正常生意往來,沒有黑人朋友,對黑人沒有偏見,但是有些黑人給我的感覺並不好,所以那部分就不去接觸,做生意也不會來往,也就是感覺沒素質的那部分。當然人分三六九等,黑人也一樣,有點素質,有禮貌,溝通起來沒障礙
-
3 # 必考知識點
《綠皮書》是一個明明平淡無奇但是讓你很舒服的電影,看到最後會很惋惜時間太短。裡面的託尼和唐雪麗從一開始的存在隔閡到最後親如兄弟,用了兩個月。我認為我要是跟一個對他有偏見的人相處到和平共處要看對方的具體行為,可能一件小事就完全轉變我對他的態度,因為如果一開始存在偏見肯定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像電影裡託尼從小就歧視黑人,現在看來這雖然不是正確的,但是那個年代,這就像白人世界裡渴了要喝水一樣的真理。託尼也是一個不拘泥的人,勇敢的和一個黑人共處兩個月,並且還屬於為黑人打工,他見到了黑人所遭受的不公平,他理解到了自己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是錯誤的,所以發生了改變。
《綠皮書》是一部拿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的電影,它講述了兩個跨越種族,跨越階級的人,在兩個月的旅途中,逐漸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完善內心,最終皆為終身摯友的故事。
題主提到的託尼,指的是影片中的主角之一——託尼·利普。他是一名義大利人,在當時,白面板的義大利人不被認可為白人,被叫做“半黑人”。因為這,託尼·利普平時討厭著黑人,卻又過著黑人的生活。
而片中與他同行的黑人,是一名音樂家,名叫唐·雪利。與託尼相反,唐·雪利有著黑人的膚色,卻有上流社會白人的行為舉止。兩個完全相反的人,在旅途中,出現了很多的摩擦。
這些摩擦說好也好——因為它們推動了劇情發展,讓兩人更快地消除隔閡,說壞也壞——因為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很少,大家對於黑人的偏見,依舊沒有完全消除。一對比,蠻讓人感覺到難過的。
這裡我持一個比較悲觀的態度,從對黑人有偏見到和平共處,我認為很多人究其一生都不會完成這樣的轉變。
原因有二:
1.沒有改變的慾望如果要打個比方,我們就是影片中,一直存在卻又熟視無睹的上流社會白人。
跟託尼·利普相比,他們更自在,更有選擇權——至少不用為了生計,接下為黑人當司機的工作平時在外面吃飯,有可以選擇去拒絕黑人進入的餐廳。
他們,或者說我們,有這個能力心安理得地待在舒適圈裡。
加之,思想上轉變,並不會為我們帶來多少實際的利益,人都是自私的,無緣無故,為什麼要去做這種對自己沒好處,反倒容易遭同類排擠的事呢?
2.網際網路社會,黑人的“劣跡斑斑”這一點,想必看到這篇回答的大家,都非常感同身受。
外國人永久居住條例修改方案一出,大家就紛紛在網上聲討“不能讓黑人變成中國人”“中國女孩由中國男孩守護”的場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隨便在網上搜索,我們都能輕易找到黑人很不堪的“證據”。
《綠皮書》描繪的上世紀60年代,黑人地位不高,其實現在,也沒好到哪裡去。
這些“證據”是真是假暫且不論,就這個輿情來看,黑人被敵視是必然的,能逆著社會大潮流去支援黑人,跟黑人做朋友的,都是勇士。
綜上,我認為我們以及白人,如果就做出對黑人思想上的轉變來談,可能究其一生都無法完成。一是因為很多人覺得沒必要,二是因為黑人在網上的風評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