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輕舟談史

    《燭之武退秦》

    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出處處為秦國利益著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係,說明儲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於說動秦國秦穆公決定退兵。

  • 2 # 空中流浪者

    燭之武可以說是古代早期說客或外交家。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聯合秦伐鄭。燭之武趁著夜色潛入秦營,見秦穆公說:“晉、秦圍鄭,鄭國知道要滅亡了。但是鄭國滅亡對於秦來說並無好處,它只會增強晉國的力量。而晉國力量的增強則是秦國力量的削弱。如果不滅鄭國,而留下它作為秦的盟友,供奉秦往來的使臣,這對於秦不是更好嗎?何況,貴君曾有恩於晉君,晉君答應割給秦焦、瑕之地,但晉君早晨渡河歸國,晚上就對秦設防。晉如果向東併吞了鄭,那麼向西不侵掠秦,土地從哪裡取得?所以滅鄭其實是損害秦國以利於晉國的下策,請貴君考慮吧!” 燭之武一席話使秦穆公如夢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晉滅鄭,反而與鄭單獨結了盟。

    說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辭辯才,善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外,往往善於抓住利害關係這個關鍵,在利害關係上尋找弱點和突破口,從而大獲成功。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軍,不費一兵一卒為鄭國解了圍,便是一樁經典的範例。

  • 3 # 江湖小曉生

    燭之武是燭地一個叫武的人,他用三寸不爛之舌,就退卻了秦國和晉國聯合起來的大軍,從而使得鄭國躲過一劫,所以在歷史上留下了這個人的名聲。

    其實燭之武所幫助的鄭伯是一個不仁不義的君主,他過去跟晉國之間交好,與此同時又跑去跟楚國交好。可是晉國和楚國之間是有矛盾的,雙方打架的時候,鄭伯帶兵幫助了楚國。

    結果楚國戰敗的時候,鄭伯立刻又調轉馬頭向晉國邀寵,實在是太可恥了。為此晉文公實在是不想再讓這種無恥之徒繼續留在世上,便聯合秦國發動了這場討伐鄭伯的戰爭。

    01燭之武在鄭國顯然是不受重用的。

    佚之狐告訴鄭伯,現在只有讓燭之武去勸說秦伯,他們鄭國才有機會。於是鄭伯就厚著臉皮,跑去找燭之武了。

    燭之武見是鄭伯來了,立刻表示,自己年輕的時候,尚且沒有得到過重用,現在歲數大了哪裡還有這麼大的本事呢?

    鄭伯立刻意識到了燭之武心裡有氣,連忙向燭之武道歉,說自己過去那是瞎了眼,沒發現燭之武這麼一位有才華的人在國內。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燭之武退秦師》

    可是鄭伯並沒有完全以一種謙卑的態度來對待燭之武,他緊接著告訴燭之武,如果鄭國滅了,對燭之武也沒有任何好處。

    其實這話就是威脅的話了,鄭國滅了,對燭之武來說的確沒有任何好處,可是也沒有任何壞處啊,難道燭之武就非要為這麼一個不仁不義的君主賣命嗎?

    其實我覺得這裡鄭伯所說的話,是帶有威脅性的,如果鄭國滅了,那麼燭之武乃至他全家都不會有好下場,記載在史料裡比較隱晦,政治家醜陋的嘴臉,怎麼可能寫得那麼明白呢?

    燭之武被這麼一威嚇,只好乖乖收拾東西,在夜裡從城牆上用一根繩子吊到城底下,跑去見了秦伯。

    02燭之武用四段言論,說服了秦伯。

    秦伯一直都是跟著晉文公後面混飯吃的,屬於晉國的小弟,不過對晉文公當年是有恩情的。秦國和晉國的關係,為此一直都很好。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當年晉文公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國也是出力的,所以這次秦伯前來討伐鄭國,那也是師出有名。並且晉文公答應過秦伯,等到打下來鄭國,就一起瓜分鄭國。

    燭之武這一趟遊說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不過燭之武既然敢來,就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他向秦伯提出了四條不可反駁的論據。

    第一,這場戰爭對秦國沒有任何好處。鄭國和秦國之間,被晉國的領土給隔斷了。鄭國滅亡以後,就算晉文公把鄭國全都送給秦伯,秦伯也鞭長莫及,最終還是便宜了晉國。第二,鄭國如果存在的話,可以成為秦國在東方的盟友。鄭國滅了,只會讓晉國更加強大,而相對來說秦國就更加弱小了。鄭國不滅,完全可以在東方款待秦國的使者,為他們提供路上的必需品,對秦國沒有任何壞處。第三,挑撥晉國和秦國之間的關係。當年秦伯對晉惠公是有恩情的,為此晉惠公曾經答應把焦、瑕這兩塊土地給秦國。可是晉惠公早上剛回到晉國,晚上就築好城牆防備秦國。這種背信棄義的國家,怎麼能夠信任呢?第四,進一步誇大秦國和晉國之間的矛盾。晉國已經把鄭國納為囊中之物了,這是他們東邊的疆界,可是他難道不想在西邊拓寬疆界嗎?到時候侵擾的必然就是秦國了。

    這一系列的四條理由,說得秦伯是連連點頭。秦伯覺得的確不能太給晉國面子,等到晉國做大了肯定是要來對付秦國的,為此他與鄭國便籤訂了盟約,甚至派遣手下人幫助鄭國防守晉國的進攻。

    03晉文公不虧是當世霸主,氣度仁義是不簡單的。

    燭之武就算再能說,他也沒有說動主角,因為這場戰役的主角並不是秦伯,而是晉文公。單靠晉文公一家之力,還是可以滅掉鄭國的。

    那麼豈不是說燭之武這一趟是白去了?當然不是這樣,燭之武之所以去找秦伯,其實就是摸準了晉文公的心態。

    晉文公是怎麼登基的呢?他是依靠秦穆公的相助,才有了實力回到晉國,殺掉自己那個不爭氣的侄兒晉懷公,奪取了王位。

    所以晉文公對秦國是非常尊重的,雖然秦國是小弟,但是是一個必須要正視的小弟。為此燭之武認為晉文公肯定是要給秦伯面子的。

    晉國這邊得知秦國與鄭國結盟以後,手下人立刻向晉文公申請,希望攻打秦國留在這裡的軍隊,晉文公卻表示了拒絕。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燭之武退秦師》

    晉文公的理由很充分,他認為秦國當年如果沒有支援他回到晉國奪取王位,那麼就沒有今天的晉文公。

    過去借助人家的力量,現在又要去攻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表現。攻打了秦國,等於就是斷絕了與秦國同盟國的關係,這是不明智的表現。以整齊劃一的軍隊去攻打軍容不整的軍隊,這是不勇武的表現。

    為此晉文公下令,金國也要撤退,放棄攻打鄭國。燭之武透過說服秦國,從而逼退了晉國大軍,可見他的才智。

    總結:燭之武看透人心的能力,實在是太強。

    所謂霸主,其實都有一種不實在好面子的心態,晉文公顯然就是一個非常好面子的人。他能夠成就霸業,一來是因為有賢臣輔佐,二來是因為晉國強大,三來是因為他本身其實非常好面子。

    好面子就只能成為霸主,不能成為天下之主,這是註定的。燭之武便是看透了這一點,所以認定了晉文公肯定會給秦國這個面子。

    其實晉文公的軍隊強大,完全可以擊敗秦國大軍,卻因為秦國軍容不整,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就不攻打對方,這世上還有這種道理嗎?

    後世項羽也有這麼一個毛病,他自認為自己是楚霸王,所以就把天下給分封了,自己回去做一方霸主,卻不願意成為帝王。最終楚霸王烏江自刎,丟了天下不說,連自己的楚國都被人家給滅了。

    參考資料:《燭之武退秦師》

  • 4 # 愛上文言文輕鬆寫作文

    《左傳》記載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斥退百萬雄師,你說厲害不厲害。

    當然了,文學作品嘛,難免渲染誇張,歷史是否真有其事,並沒有考證。

    我想語文老師應該講的更多厲害的應該是燭之武的語言吧!燭之武勸秦軍的語言,用我們現在話說就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打仗都是為了一個利字,燭之武就是抓住這點而已。

    就像為什麼我們和伊朗巴基斯坦關係很好,為什麼我們要抗美援朝,關係是一方面,但深層更是保護自己。

    而且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弱肉強食,彼此間也都相互不信任,因為利益而聚到一起,當然也會因利而散。秦軍和晉軍駐紮在不同的地點就可以看出彼此都是貌合神離而已,今天是兄弟,也許明天就是敵人。你看《東周列國志》發現春秋戰國時,各個國家君王的更替極其頻繁,有時就像過家家一樣,那個戰亂的年代風雲四起,但也成就了很多人,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老子、孔子、孫子、蘇秦、張儀,我們文化的根基都是那時奠定的。

    作為一個文學作品人物,我們不必追究真假,我們可以學習他的語言藝術呀,同樣的一番話,如何讓對方欣然接受,考驗我們說話的藝術。

    雖然說話人人都會,但有理,有據,有文采,有條理,有目的,有側重,娓娓道來,這才是說話的高境界!

  • 5 # 歷史神預言

    “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文心雕龍》

    燭之武退秦師是范雎“遠交近攻”的反面案例,燭之武洞察秦晉利益衝突,透過外交手段不費一兵一卒化解危機,可以稱得上是善謀。

    值得一提的是,鄭國處於四戰之地,秦國、晉國都想得到這塊戰略要地。

    “鄭近於晉,而遠於秦秦得鄭而晉收之,勢必至者。越國鄙遠,亡鄭陪鄰,闕秦利晉,俱為至理。”——《古文觀止》

    他一語道破要害,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領地。反之,相比於秦國,晉國更靠近鄭國,滅鄭只會便宜晉國,秦國非但沒好處,反而只會壯大晉國。

    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藉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於使鄭國免於滅亡,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傑出外交才能,為人讚歎。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國和楚國大戰於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完成。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於兩年後聯合秦國討伐鄭國。鄭伯聞訊後,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出處處為秦國利益著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係,說明儲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於說動秦國退兵。晉軍失去盟軍支援後,也被迫撤離了鄭國。此文即是記敘了這一歷史事件。

    全文形象鮮明,語言優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堪稱議論文典範,值得學習。

  • 6 # 熱愛田園的費老師

    燭之武真的厲害,他的厲害之處可以從正面和側面兩個大的方面來理解。

    正面就是從燭之武本人的角度來說說其厲害之處:

    1.深明大義、臨危受命的責任擔當

    秦晉聯軍包圍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伯求助於燭之武,燭之武不計前嫌,臨危受命,勇於擔當,厲害!

    2.不計生死、身入狼邦的英勇無畏

    兵臨城下,燭之武“夜縋而出”,入虎狼之國,見秦伯,英勇無畏,厲害!

    3.嫻於辭令、善於攻心的智慧謀略

    “越國以鄙遠”“鄰之厚,君之薄也”等等辭令巧妙,分析入微,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夫晉,何厭之有?”“闕秦以利晉”的攻心戰術,直擊秦穆公的要害。厲害!

    側面就是從他人的角度來說說其厲害之處:

    1.鄭國國君屈尊降貴

    國家危難,群臣束手無策,鄭國國君屈尊降貴,有求於他。燭之武肯定有非凡的才幹,可惜的是,鄭國國君有眼不識金鑲玉,白白浪費了燭之武的才華,直到燭之武垂垂老矣,才得此重任。

    2.敵國國君心悅誠服

    燭之武憑藉嫻熟的辭令和高明的攻心術,說服秦穆公。秦穆公心悅誠服,不僅退兵,還與鄭國結盟。

    如此種種,你說燭之武厲害不厲害?

    語文老師為什麼把他強調的如此重要?這當然就是因為燭之武像上文說的那樣厲害了。

    高中語文新課標反覆強調的就是語文“立德樹人”的作用。燭之武這樣厲害的人物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學習他的精神品質,學習他的勇氣智慧,學習他與國家命運相連。

    而如今,新冠肺炎病毒肆虐,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垂暮老人,勇挑重擔,迎著疫情衝鋒,向著風暴挺進,成為了人民群眾的定海神針,挺起了真正的國家脊樑。是當代的燭之武,是和燭之武一樣厲害的英雄人物,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仰。

  • 7 # 道道快談

    不是語文老師把他強調得那麼重要,是因為語文老師要講這篇文章,所以才是語文老師強調他重要。其他學科的老師不講這篇文章,自然不用強調了!

    而且,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夜縋而出,深入對方營帳,僅憑口舌之功就平息了一場戰爭,這種忠誠勇氣智慧,一般人能做到嗎?他的厲害不是哪個老師說出來的,是歷史給出的答案!

  • 8 # 欲雲談史論今

    燭之武,雖然對現代華人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可在歷史上,他的地位卻並不高。所謂“燭之武”,意思是“燭地(今河南新鄭西南)名叫武的人”,他的真實姓氏卻沒能流傳下來。身為鄭國大夫卻只留名而不知姓氏,燭之武在鄭國有多麼不受重視,可想而知。

    然而,長期默默無聞的燭之武,卻在鄭國遭遇危機時突然出名了。

    公元前630年,因為在城濮之戰中鄭國加入了楚國陣營,晉文公聯合秦國前往伐鄭。這次伐鄭,晉文公是老賬新賬一起算了——當年晉文公流亡經過鄭國,鄭文公沒有以禮相待,這次也是要對他進行報復。

    秦穆公時,秦國國力正處鼎盛;晉文公雖然剛回國數年,但晉國“作爰田”、“作州兵”改革已積累了十來年,再加上城濮晉國戰勝楚國成功稱霸,當前也是如日中天之時。兩大強國攜手前來圍攻,已墮落成東周二流的鄭國肯定無法與之相抗衡。對鄭國更加不利的是,因為鄭文公當年得罪晉文公太深,現在就是想主動求和,晉文公也不會輕易答應。

    生死存亡之時,究竟該怎麼辦?

    這時,鄭國大夫佚之狐向鄭文公推薦了一個人:“國家危險了,如果能讓燭之武去見秦國國君,秦師必定會退!”佚之狐,意思就是“佚地名叫狐的人”。與燭之武一樣,他也是位沒有留下姓氏的鄭國大夫。可從這句話得知,早在燭之武走上歷史舞臺之前,佚之狐就已規劃好了化解這次危機的思路了:先分化秦、晉同盟,勸退秦師,再單獨來應對晉國。一位同樣不受重視的大夫,在關鍵時刻能給出有效解決辦法,可見鄭國從來就不缺乏人才,只是缺乏任用人才的機制。

    可佚之狐要能得到完美實施,首先就得勸退秦師。誰才能勝任這一艱鉅任務呢?

    佚之狐所信任的人,正是燭之武。

    佚之狐、燭之武,都是鄭國大夫,卻長期都被邊緣化了。如今危機來臨之時,鄭國卻只能依靠兩個邊緣化人物來解決危機,這真是個絕妙的諷刺。

    面對大國圍城,鄭文公這時也不敢再託大,趕忙派人召來了燭之武。由於長期不受重用,燭之武也有些心灰意冷,拒絕道:“下臣壯年時,都不如他人,如今老了,恐怕就更難有作為了!”燭之武稱“老”,那麼他的年齡約在五、六十歲;這年是鄭文公執政四十三年,也就是說燭之武壯年時正是他在執政。聽了燭之武這番頗帶怨氣的話,鄭文公倒也沒有責怪,安撫道:“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時刻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可如果鄭國滅亡,對您也有不利啊!”亡國奴的下場,虞公與百里奚就是榜樣,燭之武當然不想落到這種地步。因此,燭之武很快就答應出山了。

    從兩人這番話可知,鄭文公並不是不知道燭之武。燭之武年輕時,肯定頗有賢名,卻很有些傲氣。可能正是因為燭之武的這股傲氣,鄭文公才從未重用過他。可當前局勢下,不用那些有真才實學之輩實在是無法化解危機了,鄭文公不得不做出了讓步。

    不過,雖然燭之武答應出山,但能否說服秦穆公還是個未知數。

    自從晉文公被秦穆公送回國以來,秦、晉兩國關係就進入了蜜月期:公元前635年,為報答秦穆公,晉人協助秦國征服了鄀國,幫秦國佔領了武關道在南陽盆地的出口;公元前632年,秦國加入晉國一方,在城濮之戰中幫晉人戰勝了楚國。在秦、晉兩國正處在聯合雙贏的蜜月期時,鄭人憑藉什麼來離間他們?

    不管如何,如今鄭國的命運就係於燭之武一人身上了。當晚,鄭人趁夜色偷偷將燭之武放下城牆,把他送到了秦國大營……。

    見到秦穆公後,燭之武顯得極為坦率,開口就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人知道遲早必將亡國。如果鄭國滅亡有益於秦國,那麼就有勞君王屬下將士了!然而,跨國去佔領邊鄙之地,君王您也知道有多困難,怎麼還會滅鄭國以伴鄰國?鄰國厚實了,君王您的國家可就單薄了!”

    從秦國到鄭國,其間不但隔有晉國,還隔著周王畿。即便秦、晉兩國商議好,在滅鄭之後共分其地,鄭國土地也無法與秦國相連。因此,秦人想佔有鄭國土地,原本就困難重重。反倒是晉國,因為擁有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大量土地,前幾年剛剛與鄭國成為鄰國。一旦滅亡了鄭國,晉人可以輕鬆地來往於鄭地。如此而言,滅亡鄭國對誰有利,不就顯而易見了嗎?燭之武提及這點,是提醒秦穆公認清這一現實。

    然而,要讓秦穆公放棄滅鄭,就得先給他許諾一些好處。

    因此,燭之武接著提出了有利於秦國的另一選項:“如能放過鄭國,作為秦國在東道接待的主人,那麼在秦國使者往來經過時,遇到資糧不濟時鄭人就可供給,對您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害!”如果鄭國不滅,鄭人就承諾向秦國進貢,對秦穆公來說這是一項無風險的收益。

    不過,此時秦、晉正處蜜月期,秦穆公或許還不相信晉文公會獨吞滅鄭之利。為徹底說服秦穆公,燭之武寄出了殺手鐧:“君王您曾經給晉國許多恩惠,晉人也許諾將焦(今河南三門峽西郊)、瑕(今河南靈寶西北)給您作為報答;可晉人早上剛渡河,晚上就在這兩地修築城牆來防範秦國了!晉人哪有滿足的時候?既然他們向東奪得了鄭地,將來必然會向西擴張;如此一來,不攻打秦國,將從何處取地?請君王您仔細地考慮一下吧!”

    這番話道出了秦、晉是一對天然戰略對手的現實——無論秦穆公對晉人再怎麼好,兩國都在戰略利益上存在必然的衝突:秦要想東擴,就必然要過晉;晉國當前的擴張空間,不是向西就是向北,秦國終將成為晉人未來的目標。況且晉人向來崇尚權變——晉惠公當年答應送秦焦、瑕之地,一回國就反悔——這就是前車之鑑。

    當戰略利益出現衝突之時,晉文公會不會是另一個晉惠公?

    在燭之武的循循誘導之下,秦穆公的心理防線終於被徹底突破,當場答應撤軍。不但如此,為防止晉軍繼續攻城,秦穆公還留下一支軍隊來協助鄭人防守!

    鄭國雖已墮落,但畢竟實力猶存。單憑晉國想攻破鄭國都城,實力仍顯遠遠不夠。因此,在秦穆公撤軍之後,晉文公也不得不主動撤軍了。趁著晉人洩氣之際,鄭人又趕緊主動向晉文公示好,迎回公子蘭來作太子,順便向他求和。公子蘭是鄭文公之子,早年間被鄭文公趕走而逃到了晉國,深得晉文公喜愛。現在鄭人將公子蘭迎回來做太子,也就意味著鄭人從此投向了晉國陣營——晉文公還能不順勢走下臺階?

    所以,秦軍撤退後,實力不濟的晉文公也被迫答應了鄭人求和。

    從整個過程可見,燭之武勸秦穆公退師是化解鄭國這次危機的關鍵一步;如果秦穆公不退師,鄭國即便想求和,勢必將付出極為巨大的代價,甚至還有可能滅國。

    燭之武的厲害之處在於,面對處在蜜月期的秦、晉二國,他能深入地分析利害得失,誘導秦穆公意識到滅亡鄭國對秦國不利,最終成功地分化了秦、晉同盟。要做到這點,不光需要勇氣,還需要足夠的智慧,以及深入地去了解秦、晉二國隱含的矛盾與利益衝突。

    可燭之武雖然厲害,規劃了危機整體解決方案的佚之狐就更加值得稱道。雖然不是卿士,佚之狐能提出解決危機的有效方案,還舉薦瞭解決危機的合適人選,這充分證明他有相國之才。

    遺憾的是,無論這次危機前還是危機解決後,都不見鄭人再重用這兩人。鄭國走向衰落豈非必然?有人才而不用,鄭國怎麼能在動盪不安的東周走得更遠?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作為課文選入了高一教材之中。這篇文章很短,文章中的燭之武,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很不出名的人。他甚至連姓都沒有,“燭之武”這個名字的意思,只是說他是“燭”這個地方的一個叫“武”的人。至於他姓氏是什麼,誰也不知道。而且,他當的官也不大,在年邁的時候,才當到了一個小小的養馬官。可是這樣一個人,卻被選入高中教材之中。那麼,為什麼這篇文章會選入教材之中,當我們在學燭之武的時候,究竟應該學他什麼呢?

    這是因為,燭之武雖然是一個年邁的小小的養馬官,但是他幹了一個大事。他乾的這件大事就是,當秦國和晉國這兩個當時的“超級大國”圍毆鄭國這樣一個小國的時候,燭之武一番話,就讓秦國和楚國退兵了。

    (網路配圖)

    那麼,燭之武究竟有什麼本事,會讓秦國和晉國退兵呢?

    先說秦國。秦國當時是秦穆公時期。那時候秦國實際上還並不是很強大,在爵位上,秦國國君還是伯爵。不過,秦穆公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也是渴望爭霸的。所以,當晉國聯合他,讓他加入攻打鄭國的戰爭的時候,儘管鄭國隔得很遠,在晉國的東南方。也就是說,秦國和晉國還隔了一個晉國,以及一個周天子,但是秦國依然欣然加入進去了。加入進去,就是要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為自己爭霸做準備。

    那麼燭之武是怎麼說服秦國的呢?

    燭之武從利益出發,幫助秦國考慮了問題。燭之武首先講到了,打下鄭國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只有壞處。理由是鄭國與秦國不接壤,只與晉國接壤。一旦滅亡了鄭國,那麼獲利的只可能是晉國。而且晉國如果因為獲得鄭國的土地變強,秦國就只可能變弱了。

    同時,燭之武又給秦國講了不打的好處。如果不打,那麼鄭國將和秦國修好關係。只要把關係修好了,這樣鄭國將作為盟友,處在晉國的東南方,從兩邊威脅晉國。

    這個話,對秦國當然是很大的利好。他們收穫的,就不僅僅是在國際上鬧出聲響,而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所以秦國當然要退兵了。

    (網路配圖)

    不過,奇怪的是,秦國退兵後,晉國也退兵了。晉國為什麼會退兵呢?難道是他們覺得獨自和鄭國,打不贏鄭國嗎?

    當然不是的。

    晉國當初之所以要打鄭國,按照一般的說法有兩點:一是當年晉文公重耳流亡鄭國的時候,鄭國對重耳很不友好,得罪了重耳;二是當年晉國和楚國發生爭霸大戰的時候,鄭國加入到了楚國的陣營。

    不過,這只是表面的目的,實際上並不是晉國的真實目的,尤其不是晉文公的真實目的。晉文公的真實目的,就是要爭霸。

    晉文公應該怎樣爭霸呢?當年齊桓公爭霸的時候,曾帶著中原聯軍前往攻打教訓楚國。晉國堅持和楚國作戰,當然就是一種爭霸的表現,也是一種“正義”的表現。但是迫於楚國的壓迫,當時楚國周邊的一些小國,都不得不加入楚國的行列,其中就包括鄭國。

    晉國打鄭國,當然不是要滅掉鄭國,就是要教訓他。讓國際社會看出,只要加入到楚國的陣營,就應該捱打,這就是一個態度。

    (網路配圖)

    現在秦國不打了,晉國也退兵。有人問晉文公為什麼要退兵?晉文公的回答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秦國就沒有我。秦國不打了我還打,就是不仁的表現。如果因為打仗,失去了秦國這個盟國,是不智的表現。鄭國已經亂成一團了,再去打他們,是不武的表現。

    大家看看,在這裡,晉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仁義的正義的感恩的寬厚的”人。可以說,晉文公確實很高明。在這場戰爭中,秦國佔了便宜。但是由於晉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了“仁義之師”的形象,因此他也並不吃虧。在國際上有了更好的形象,讓他稱霸更容易了。

    那麼,作為高中教材,燭之武教給了我們什麼呢?我認為這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要做好足夠準備,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燭之武如果平常沒有表現出會說話的才幹,也沒人把他推薦給鄭國國君。那麼,他也永遠不會有用武之地。這說明燭之武平常就是在做準備的,哪怕年邁了也不遲。

    二是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雖然燭之武只是個小官又年邁了,雖然由於鄭國被晉國圍困,燭之武是被人用繩子從城牆上放出城去的,非常危險。但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有很好的擔當精神。

    三是燭之武說話有相當的技巧,懂得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讓別人容易接受。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的學生學習的。

    (參考資料:《左傳》等)

  • 10 # 舊書齋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群體,叫做“說客”,這些說客介於官和民之間,非官非民,身份非常特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會養一些說客。同時,他國對待說客,也比較溫和,所以有了“兩國爭鬥,不斬來使”的規則。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記載了說客燭之武的功績。這也是燭之武這個人,在史料中唯一一次亮相。我們從燭之武身上,看一下一個厲害的說客,需要有哪些過人的素質:

    春秋初期各個諸侯國

    素質一:勇氣

    雖然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則,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使者都會受到優待。對於弱國使者而言,出使無疑進入了龍潭虎穴,雖然不會有性命危險,但會受到羞辱,會有精神上的巨大壓力。

    燭之武面臨的局面更加困難,自己國家幾乎淪陷,而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保住自己的國家。無疑是讓一隻飢餓的老虎,不要去吃肉,幾乎不可能完成。而結果卻是燭之武成功了。他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已經是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的源頭,就是燭之武的勇氣。

    素質二:眼光

    眼光又可以稱為判斷力,一個高明的說客,他的眼光必須毒辣,判斷力必須準確。我們套用李連杰在《中南海保鏢》中說的一句話:敵人可以失敗許多次,但說客一次都不能失敗。

    說客,只有一次機會,當這次機會失去了,就意味著失敗。而如何把握這唯一一次機會,燭之武找到了一個關鍵點,秦穆公。事實證明,他的選擇很高明,眼光很毒辣。

    素質三:策略

    有了勇氣和眼光,依然還不夠,一個好的說客,還需要策略,不卑不亢的態度,以及一針見血的言語都是策略的一種。燭之武是做好功課的。

    選擇秦穆公作為突破口,策略就落在了秦國的利益方面,燭之武開門見山的說明三個問題。

    第一,鄭國滅亡對秦國沒有好處,對晉國很有好處。第二,晉國的強大會威脅到秦國的安全,第三,鄭國存在可以作為秦國的一顆棋子。

    燭之武將事情說的很明白,沒有任何鋪墊和修飾,他說出了問題的所在,指出了問題的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並且在最後,表明了一個立場,那就是,如果鄭國能夠存在,必然成為秦國的附庸。可見,燭之武的策略非常高效。

    幕後大佬秦穆公

    結語:故事的幕後大佬秦穆公

    燭之武的確是一個很高明的說客,這也難怪語文老師會認為,燭之武在保護鄭國不被滅亡的過程中,功勞很大。

    但我們分析歷史條件就會發現,燭之武只是做了順水推舟的事情,鄭國滅亡,對於晉國有利,對於秦國無益這種事情,燭之武尚且可以看出來,秦穆公看不出來嗎?

    很顯然,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主角,那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想要問鼎中原,必須經過晉國,而晉國過於強大,秦國並無和晉國對抗的能力,因此秦國必須找到一個東方的代言人。以晉國的實力,一個國家就可以滅亡弱小的鄭國,為什麼秦國也要參與。這一點很容易理解,秦國也要分一杯羹。

    於是,這場協同作戰本身就缺乏默契,秦國只是藉助軍事壓力,想要鄭國的一個態度。投靠秦國,還是歸屬晉國,鄭國必須做出選擇。

    燭之武是聰明人,秦穆公也是聰明人,彼此都知道對方想要什麼,於是,雙方才會打成最後的協議。可見,這個故事裡,燭之武是主角而秦穆公則是幕後大佬。

    秦國軍隊

  • 11 # 酈善長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當中的一篇歷史散文,主要敘述了一個鄭國的老頭如何力挽狂瀾。

    晉文公重耳早年因為大哥申生之死,流亡列國。許多國家對重耳的態度非常糟糕,鄭國就是其一。晉國成為中原霸主以後,就像教訓一下鄭國。晉國聯合秦國包圍了鄭國的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

    鄭國派遣燭之武勸說秦穆公。燭之武並沒有裝可憐以乞求秦國的寬恕。而是從頭到尾站在秦國的角度替秦穆公分析。核心就是滅掉鄭國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因為當時的秦國與鄭國並不接壤,滅掉鄭國以後所有土地都是晉國的。秦穆公因此撤兵了。

    秦穆公顧慮得是自己得不到好處嗎?恐怕不見得,否則為什麼在晉文公去世以後。晉文公的屍體都沒有下葬。秦穆公就派遣大軍討伐鄭國,難道僅僅因為秦軍掌握著鄭國的一個城門的防衛。如果這樣,與晉國聯合滅掉鄭國豈不更加方便?

    當時的晉國與秦國是盟國,秦穆公是晉文公的岳父,兩家好的不要不要的。但是秦穆公最大的夢想就是能走出函谷關,而晉文公最大的夢想就是收復被他兄弟晉惠公割讓給秦國的河西之地。兩國的友好只能是暫時的。因此在晉文公去世以後,秦、晉兩國開始了互刪耳光的戰爭。

    燭之武利用了這細微的矛盾,見縫插針,使親、晉兩國的矛盾開始公開化,其外交手段可謂是及其厲害。

  • 12 # 尚宮女史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成為晉國國君之前,在列國間流浪了十九年。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小國似乎都不待見他,比如衛國、曹國、鄭國等,皆對到來的重耳無禮。

    而如齊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則對重耳很是禮遇,齊桓公和秦穆公還都給重耳送了媳婦,就連以蠻夷自居的楚成王也對重耳禮遇有加。

    不過做好事都是有目的的,重耳給了楚成王一個承諾,即倘若他能回到晉國繼位,晉楚之間有戰事,則晉軍退避三舍。

    沒想到後來真的成了真,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繼位之後,迅速穩定國內局勢,又對外效仿齊桓公“尊王攘夷”,圖的自然也是霸主之位。

    當時中原無霸主,齊桓公去世之後,沒有新的霸主出現,宋襄公和楚成王爭霸,宋襄公因為不合時宜的仁義輸了戰爭也輸了性命。

    但楚成王也沒能得到中原的認可,但是收了不少小弟,比如陳國、蔡國、鄭國、衛國、曹國等。

    晉文公繼位之後也想染指霸主的位子,勢必要對上楚成王,實際上他們之間的戰爭很快就開始了。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打響,晉國當時的盟友有齊國、秦國、宋國等,而楚國也有自己的小弟。戰爭開始後,晉文公信守承諾而退避三舍,將楚軍打的落花流水。

    城濮之戰奠定了晉文公的霸主之位,很快楚國的小弟分分改投晉國。就連助楚國攻打晉國的鄭國也早早投靠了晉國。

    但晉文公看鄭文公很不爽,這不爽裡有私仇也有公仇,當初晉文公流浪到鄭國的時候,鄭文公對他很無禮,這是私仇。

    而公仇也是因為鄭國是個牆頭草,這實際上也怪不得鄭國,鄭國在鄭莊公去世之後就淪落為二流小國,又因為其處於四戰之地,正好在晉楚中間,為了生存,它只能誰強跟誰。

    楚國強了,它就是楚國的小弟,晉國強了,它就是晉國的小弟。這不,城濮之戰剛結束,鄭文公就趕緊派使者到晉國,要求結盟。晉文公倒也沒有拒絕,很快就和鄭文公結了盟。

    不過,結盟歸結盟,鄭國在晉文公眼中就是該打,所以晉文公一直在找機會教訓這個小弟。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31年,晉國、魯國、宋國、齊國、秦國、陳國在翟泉結盟,商討攻打鄭國之事。

    戰爭約在第二年,理由就是“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公元前630年九月,晉文公和秦穆公紛紛出兵,一個陳兵函陵,一個陳兵汜南。

    對於鄭國這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來說,晉國、秦國這樣的任何一個大國,分分鐘就能打趴下它。鄭文公愁的不行,也是在這個時候,燭之武登場了。

    我們的高中課本中有一篇文言文文章名為《燭之武退秦師》,講的就是這件事。

    眼看著鄭國將迎來一場毀滅性大戰,有人就建議鄭文公讓燭之武到秦國去面見秦穆公,到時候秦國必然會退師,秦國退師,晉國還打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鄭文公一聽有人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很是欣喜,他趕緊將燭之武找來。不過最開始燭之武拒絕了,理由是年輕的時候沒有才能,老了就更沒有才能了。這頗有點埋怨鄭文公的意思。

    燭之武這個名字實際上不能稱之為名字,就是燭地一個叫武的人,他應該才能不錯,但一直不得重用,到老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

    面對燭之武的埋怨,鄭文公說:“從前沒有重用你,是寡人的錯,但鄭國亡了,對你來說也是不利的。”

    燭之武本就沒想著真的拒絕鄭文公,遂答應走這一趟,到了晚上,燭之武偷偷出了城,去見了秦穆公。

    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很容易打動對方。

    燭之武自然也不例外,他對秦穆公表示,秦晉攻打鄭國對秦國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秦國和鄭國隔得遠,就算得到點土地。那也是飛地,到最後很可能還是便宜了晉國。

    而晉國向來貪得無厭,得到了鄭國這塊土地,增加了自己的實力,還會向西圖謀,這樣對秦國根本沒有好處。

    秦穆公一聽確實如此,就撤軍了,看到秦軍撤走,晉國子犯請求攻打秦國,晉文公卻說:

    “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然後,晉文公也撤了軍。就這樣,燭之武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一場大戰消彌於無形,這是縱橫家的手筆。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非常活躍,《左傳》、《戰國策》等史書中記載了大量的縱橫捭闔的故事,那些著名的縱橫家,比如張儀、公孫衍、蘇秦、蘇代、甘茂、毛遂、淳于髡等等。

    他們的故事都相當精彩,與之相比,燭之武的故事其實並不出彩,然而為何《燭之武退秦師》能被選入高中課本呢?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首先這是個很精彩的故事,燭之武單槍匹馬會秦穆公,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穆公退師,本身就是這個好故事。

    其次,燭之武是為了鄭國而非自己,其實我們看當時的縱橫家有很多,他們登上歷史舞臺多數是為了建功立業,所以才遊走在列國之間。

    他們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自己,而非某個諸侯國,而燭之武不同,他明明有三寸不爛之舌,卻多年未受重用,說明他的功利心並不強,而且他已經年老,並非為了建功立業才有這一遭。

    再者,燭之武在當時其實只是一個小人物,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小人物,卻能在關鍵時刻願意為了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他還成功了。

    所以,燭之武即便在先秦時期並不出名,但他的故事還是選進了高中課本。

  • 13 # 讀書校長

    當“活雷鋒”遇到“焦慮推銷員”

    以弱勝強,有的依靠武力,敵人來了,等待它的有獵槍,廢話不說,就是硬碰硬地幹仗,如曹劌參與指揮的長勺之戰,有的依靠辯才,一張嘴勝過百萬大軍,如燭之武退秦師。

    鄭莊公死後,鄭國結束了“小霸”局面,國勢由盛轉衰,由強轉弱,由一方霸主轉為苟延殘喘,在魯僖公三十年,晉秦聯軍圍攻鄭國首都新鄭,此時,鄭國已無還手之力。如果不願坐以待斃,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遊說對方停戰罷兵。由此,鄭國大夫提出建議說,正當國勢危急關頭,假使派燭之武拜見秦穆公,必定能夠退兵,以解燃眉之急。鄭文公好不容易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二話不說,照辦。

    但是,燭之武不領情,連譏帶諷地推辭說,當我年輕力壯的時候,許多不如我的人早爬上去了,而我卻倍受冷落,懷才不遇。如今我年紀大了,無能為力嘍。這樣發牢騷大有為老不尊的味道,除非領導正在用人之際,能夠隱忍你的作派,否則,給你穿小鞋是小事,找個茬子直接掛起來拉倒。

    難能可貴的是,鄭文公有容人之量,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坦誠地說,寡人不能儘早地重用您,現在危急關頭才請您出馬,這是寡人的罪過。然而,如果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您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完蛋吧?!燭之武識大體顧大局,摒棄前嫌,以“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擔當,答應了鄭文公的請求,晚上趁著夜色,讓人用繩子綁著身體,偷偷地從城頭上吊下去,摸著黑趕往秦軍大營。

    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劈頭就說,秦晉聯軍圍攻鄭國,如同老鷹抓小雞,鄭國肯定玩完,這沒得跑。如果鄭國滅亡對於您有益,我斗膽煩請您繼續攻打鄭國。如果亡鄭對您有百害而無一利,則請您從鄭國罷兵。燭之武遊說秦穆公的思路詭異、奇崛,不按常理出牌,他最終的目的是“救鄭”,但是他卻以“亡鄭”立論,把預知的最壞結果說出來了,打到了秦伯思維的空白點上了,這是秦伯意想不到的,想必當時秦伯聽到“鄭既知亡矣”這句話,心頭凜然一驚,徹底蒙圈了。你燭之武是鄭國大夫,深更半夜跑到我秦軍大營,只有一個使命,那就是保鄭、救鄭,怎麼一開口就是“亡鄭”呢?!

    這句話的深意有三點:一是對秦晉聯軍勢力的肯定與認可,令秦穆公成就感爆棚;二是對當下的局勢認識明晰到位,有自知之明,鄭軍與秦晉聯軍對抗,猶如以卵擊石,絕無勝算的可能;三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鄭國坦然接受亡國的結果,這是極為可怕的一件事。猶如握緊拳頭猛地打出去,卻打到了一堆棉花上,淡然代替了恐怖,平和代替了威脅,寂靜代替了死亡,心中難免失落,空洞,無所憑依。

    燭之武一開口定下的感情基調極有震撼力,也讓對方悶在葫蘆裡,不知道燭之武接下來要說什麼,完全不在自己思維的射程之內,營造了期待與希冀的談話氛圍。由此,接下來,只有燭之武長篇大論,侃侃而談,秦伯只有聆聽的份兒,燭之武猶如給秦伯當起了參謀,做一做“亡鄭”之後的戰略規劃,給秦伯上了一堂國際政治形勢課,教秦伯分清圍鄭、亡鄭的利害得失。

    第一,關於亡鄭之後,對鄭國的管轄問題。既然秦國“越國以鄙遠”,不能直接管轄這塊“飛地”,但是晉國正好管得著啊。這相當於為他人做嫁衣,伐鄭亡鄭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真可謂大公無私,捨己為人。

    第二,關於秦晉疆域增減問題。順著上一條來說,晉國擴充了地盤,您的地盤卻沒有增加,這不相當於您的地盤減少了嗎?!您合著光出力不得利,到底是活雷鋒還是冤大頭啊?!這次伐鄭是晉國求您幫忙,是因為自身實力不濟,將來晉國得了鄭國這塊土地,實力強悍了,你們兩國不分伯仲,平起平坐,這對您不是威脅嗎?

    第三,關於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有離間必有拉攏,有分裂必有協同,有罅隙必有彌合,當挑撥離間,搞得秦晉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拉攏秦國就擺上了議程。於是鄭國甘當“東道主”,這裡有便利的驛站旅館供秦國使臣往來。從反面來說,亡鄭反而是秦國的一大損失。試想,之前,晉國這麼優待過您向東方出使的使臣嗎?這裡,燭之武有點“遠交近攻”的意味,鄭國隔著遠,您秦伯應該和平共處,善加利用,而您和晉國是鄰國,對您有威脅的不是鄭國而是晉國。

    第四,極言晉國背信棄義。一件真實的事例頂得上一打道理。秦國曾經把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夷吾護送回國,立為晉惠公。作為報恩,晉惠公許諾把焦、瑕兩個都邑送給您,但是夷吾早上剛渡過黃河即位,晚上就在邊境築起又長又厚的牆版來防禦秦國了。今天美加邊境、美墨邊境築起又長又高的隔離牆,以阻止非法移民,二千年之後美國的做法竟然與二千年之前的晉國做法相類似。

    第五,揭露晉國貪得無厭的本性。晉國已經向東方想要佔領鄭國開疆拓土,那他就會想要向西方拓展它的邊境。這樣看來,他如果不侵佔秦國的領土,又將向哪裡擴充疆土呢?!現在即將侵佔鄭國,下一步他又要侵佔秦國,可謂是貪得無厭,得寸進尺,吃相太難看了。雖然這是空穴來風,子虛烏有,但是本來的小弟借亡鄭強大起來,威脅到大哥的地位、威望與利益,卻是秦伯最為擔心的。

    燭之武的厲害之處在於,以一二件事實作掩護,向秦伯販賣焦慮和恐懼。如果沒有“越國以鄙遠”和焦瑕反悔之舉,任憑燭之武空口白牙說破天來,智慧如秦伯也不會輕易上鉤。猶如潑墨山水中氤氳的煙氣,瀰漫在整幅畫面中,正因為有這麼一二件板上釘釘的事實,恍忽之間,燭之武的猜想,假設,許願,都帶有了真實可信的色彩。

    從秦伯“與鄭人盟”,並留下杞子、逢孫和楊孫等三位大夫協守鄭國,可以看出,燭之武可以稱得上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焦慮推銷員”。而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趁勢派兵攻打秦國,可以看出,燭之武所說的晉國的種種貪慾、失信,也並不虛妄。

    雖然晉文公最終以“不仁、不知、不武”阻止了子犯的請求,但是也可以看出,秦晉兩國之間遠非往日那麼親密無間,鐵板一塊,而是有了裂痕,有了矛盾,有了牴牾。所以,燭之武遊說秦穆公退兵保鄭,既有他嫻於辭令、見識不凡的特點,也暗合了秦穆公的潛意識和心理狀態,擊中了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可以說,秦穆公在贊同燭之武,其實他在贊同他自己。換言之,燭之武是秦穆公另外一個自己。

    古文觀止演義系列文章,好玩有營養,品高有生趣,與你一起領略古典之美,人文之思,智慧之光。

  • 14 # 君山話史

    燭之武當然是個厲害的人物,他以個人之力,拯救了一個國家,堪稱國之英雄。

    下面我就來說說燭之武的故事。

    第一,燭之武救鄭的歷史背景

    城濮之戰後,晉國以無可爭議的實力成為中原諸侯的盟主,晉文公也成為新一代的霸主。在晉國的主持下,晉、魯、齊、宋等十個國家在溫地舉行諸侯會盟,並透過一項決議,對不順從的國家實施軍事打擊。

    晉文公首先打擊的物件,就是鄭國,有幾個原因:其一,晉文公在流亡期間,在鄭國曾遭到冷遇,鄭國大臣叔瞻還曾提議把他們這些晉國流亡者斬盡殺絕。其二,自從楚國崛起後,鄭國成為戰爭的重災區,無奈之下,鄭國多次向楚國投降,政治立場不堅定。其三,鄭國夾在晉國與楚國之間,處於兩大強國必爭之地,在戰略地理上相當重要。

    為了打擊鄭國,晉文公邀請秦穆公共同出兵,聯合伐鄭。鄭國如何抵擋得住晉、秦兩大軍事強國猛攻呢?無奈之下,鄭文公被迫砍下大臣叔瞻的人頭,向晉文公謝罪。然而,晉文公覺得叔瞻的腦袋不夠分量,揚言要得到鄭文公才肯罷休。和談陷入僵局,就沒有迴旋的餘地。眼看鄭國難逃此劫,這時,燭之武登場了。

    第二,燭之武夜訪秦穆公

    危急關頭,鄭國大夫佚之狐向鄭文公推薦一個人:離職老幹部燭之武。

    在此之前,燭之武從未得到過鄭文公的重用,默默無聞。佚之狐卻認為,燭之武胸懷韜略,有勇有謀,是拯救國家的不二人選。鄭文公彷彿抓了一根救命稻草,派人去燭之武,不想燭之武以“年輕時尚且未受重用,現年老更不頂用”為由,拒絕了鄭文公。鄭文公又是自我檢討,又擺出國家大義,總算打動了燭之武,決定出山。

    當時秦軍駐紮在城外汜水南岸。到了半夜,燭之武被放在大籃子裡,從城牆上吊下來,秘密地前往秦軍兵營,要求會晤秦穆公。

    燭之武為什麼不去晉營而去秦營呢?秦穆公與晉文公不同,與鄭國沒有什麼恩怨。秦穆公與晉文公是翁婿關係,表面上親上加親,但是秦國與晉國卻有各自的國家利益。只要能挑撥秦與晉的關係,讓秦國倒戈,那麼鄭國就有救了。

    第三,燭之武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國退兵

    我們來看看燭之武是怎麼勸退秦穆公的。

    燭之武見了秦穆公後,便說:“如果鄭國滅亡,只會使晉國坐大。秦在晉的西面,鄭在晉的東面,秦與晉倘若滅了鄭國,晉華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將獨吞鄭國土地,秦國只能坐視晉國的版圖擴大。出了力氣,卻只是使鄰國更加強大,得不到實際的好處。”

    秦穆公當時力助晉文公上臺,是衝著建立一個親秦的晉政權。但是晉文公的勢力擴張得太快了,遠遠出乎秦穆公的意料。短短几年時間,晉國無論在實力上還是在國際影響力上,都超過秦國。秦穆公心中有些鬱悶,燭之武的話,說到他的心坎上。

    燭之武估摸著秦穆公的心思,把更狠的話放出來:

    “晉華人多忘恩負義,想當年您幫助晉惠公奪得政權,晉惠公答應要送給秦國河東之地,但是結果怎麼樣了?貴為國君,居然食言,不僅沒有把地獻上,甚至秦國鬧饑荒時,拒絕施予援手。這些都是您經歷過的,晉華人是不守信用的。”

    這些話說到秦穆公的痛處了,晉文公的前任晉惠公和晉懷公,均受過秦國恩惠,但最後不都是忘恩負義之輩嗎?更何況如今晉國勢力如日中天,秦穆公固然是一匹西域之狼,可是晉文公是西北之虎,把鄭國這頭綿羊吃掉後,虎會給狼留下一點帶肉的骨頭嗎?

    第四,秦穆公倒戈,派軍隊幫助鄭國守城

    燭之武的分析讓秦穆公怦然心動。顯然,如果秦、晉聯軍滅掉鄭國,秦國是撈不到任何好處的,因為秦國與鄭國並不接壤,於是秦穆公便對燭之武說:“先生所言甚是,寡人已經決定退出戰爭,願意與鄭國結為盟友,並派駐一部分軍隊,幫助抵禦晉軍的進攻。”

    作為一代梟雄,秦穆公有自己的算盤,他真實的目的是獨吞鄭國。秦穆公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將軍率部協助鄭國守衛都城,並長期駐紮在鄭國。三年之後,秦穆公企圖透過這批秦軍,裡應外合,獨吞鄭國,但這個陰謀最後破產,這是後話。

    不管怎麼說,燭之武的這次外交談判大獲成功,離間了秦國與晉國的關係。由於秦國突然退兵,並派軍隊幫助鄭國協防,打亂了晉文公的戰略計劃。晉文公剛剛登上霸主寶座,又是秦穆公的女婿,不想與秦國撕破臉皮,於是最終也只好退兵。這樣,鄭國得以保全,燭之武遂成為拯救鄭國的英雄人物,同時,也成為後世縱橫家的先驅。

  • 15 # 未濟

    燭之武以風燭殘年,挽救了危難中的鄭國,年輕的時候不受重用,如今已經垂垂老矣,卻還要盡力保住鄭國,這既是他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也是比較諷刺的現實所在。燭之武有敏銳的洞察力,要想解圍,就要弄明白其間的利益關係。當時諸侯爭霸,沒有利益的事情,諸侯是不會做的。開篇便交代,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兩國的軍隊沒有駐紮在一起,這就給了燭之武逐個擊破的機會,至少說明秦晉的聯盟並不是堅不可摧。燭之武又選擇了秦國作為突破口,這是十分睿智的。攻打鄭國的由頭是他們對當年逃亡的晉文公不尊重,其實這和秦國沒啥關係。但是秦國想向東擴張,所以一起參加了這次行動。燭之武之所以能勸退秦軍,是因為秦國真的佔不到便宜,秦軍東出,晉國是最大的阻礙。晉國強大,對秦國沒有好處。秦晉雖聯姻,表面上關係很好,但實際上是最大的對手。鄭國的地理位置又是挨著晉國的,而秦國東出之路又被晉國擋著,滅了鄭,對秦國真的沒啥好處。燭之武的使命是勸退秦軍,燭之武的出發點也確實是在為秦國考慮,因為只有真正對秦國有利,秦軍才能退兵。秦晉聯盟本來就不是牢不可破的,這是燭之武能成功的大前提。秦軍不但不圍攻鄭國了,還派兵幫鄭國守衛,就是怕晉國打下鄭國,實力大增。而晉國退兵也是明智之舉,要想滅鄭,那就要和秦國撕破臉,而且是苦戰,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勝利的。晉文公最後的那幾句話也是相當經典,對仁,智,武提出了要求,這是晉文公的胸懷,這也是晉國能成就霸業的原因,要是晉軍就是鐵了心要滅鄭,那麼鄭國即使保全也會元氣大傷。燭之武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他看清了利益關係,秦晉之間本就有隔閡,秦穆公和晉文公又都是英明之主,對形勢有明智的判斷,所以最後成全了燭之武以一人保一國的名聲。然而燭之武人生的巔峰卻是在人生要謝幕的時候,要是鄭國早日發現賢臣,勵精圖治,自己成為大國,晉軍又怎敢找個藉口就打他呢?這是鄭國和燭之武的悲哀之處。

  • 16 # 理行之

    燭之武在歷史上很厲害麼?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他的事蹟也僅僅只有一件勸退秦穆公的事蹟而已,從這一點來看,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夠在鄭國的政壇上有所作為,即便他有著遠見卓識與才能,也頂多算一個懷才不遇的忠臣而已,他的成功,一方面是他有勇氣才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的影響。

    1、對於鄭國而言,國際的形勢變化太大,由於長期與周天子交惡導致鄭國失去了原本可以發展壯大的機會,到了鄭文公的時候,齊楚晉秦這些大國已經發展壯大,而鄭文公相比鄭莊公與鄭厲公,能力與魄力都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在他統治下的鄭國就只能夠大國夾縫中求生存,首鼠兩端,但是鄭國在地理上又處於中原核心地帶,是各個大國想要爭霸中原的必爭之地,這也是鄭國經常遭遇大國攻打的原因。

    鄭文公並不是一個有識人之明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晉攻打鄭國之時,他居然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不得已找到了三朝老臣的燭武,而在這之前,老臣燭之武只被安排作為圉正,就是一個小小的弼馬溫。

    2、從晉國方面看,鄭國是晉國爭霸中原的重要的一步

    春秋這個時期的主旋律是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晉文公繼位後不久,在幫助處理王子帶叛亂之亂的過程中,獲得了周襄王的大力支援,後來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在秦國、齊國等大國的支援下,與楚國發生了決戰,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城濮之戰晉國大敗楚國,晉國受到周天子的表彰,封為了諸侯首領。

    於是晉國打算乘勝追擊,攻打親近楚國的鄭國,試圖建立一個親晉國的鄭國政府,作為晉楚爭霸的橋頭堡。

    3、從秦國方面看,鄭國是秦穆公爭霸中原的最後一個機會。

    秦國與晉國有著多年的友好關係,這是多虧了秦穆公與晉文公的關係,晉文公的妻子正是秦穆公的女兒,因此秦國才在多次國際大事中都對晉國鼎力相助,但是,兩國友好關係也並非鐵板一塊,甚至已經暗藏危機。

    當年東周王子帶叛亂,秦國本來打算出兵勤王,但是被晉文公勸止,結果變成晉國單獨平定了叛亂,由此晉國獨享了周天子封賞的所有土地與褒獎,而秦穆公因此失去了稱霸中原的機會;後來城濮之戰之時,秦穆公可謂對晉文公相當寬厚,再次派兵協助晉文公,結果晉國稱霸中原,秦國依然是什麼都沒有得到,秦穆公是一個有稱霸野心的人,接二連三的吃虧,讓他的耐心漸漸被消磨。

    到了秦晉攻鄭的時候,秦穆公的東進之路上,晉、楚都是強國,而且晉國還是暫時的同盟國,如果晉國吞併了鄭國,秦國想要再向東爭霸,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可以看出,秦晉之間其實已經埋下了矛盾的隱患,這也是此次秦國退出攻打鄭國的聯盟以及後面秦晉交惡,紛爭不斷的最重要的原因,這給了鄭國機會,燭之武一方面確實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他具有審時度勢的眼光,可以就當前的國際形勢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於是發生了燭之武退秦師的事件。。

    至於為什麼強調這篇文章,那興許是因為這篇文章寫得精簡又相當精彩,所以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

  • 17 # 世界人文通史

    以區區口舌之利就能挽救一國的危亡,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燭之武當然值得大書特書一筆了。

    語文課本上的《燭之武退秦師》其實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秦國與晉國兩個大國一起圍攻弱小的鄭國的事情。

    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一個不起眼的馬伕燭之武卻用反間計離間了秦國、晉國,最終保住了自己的國家鄭國。

    歷史上,燭之武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他在鄭國只是一個養馬官,平時連朝廷都沒有資格上,卻能在國家危難關頭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秦國,化解了這場危機,這是古代外交家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

    燭之武的姓氏不詳,後人只知道他的名字叫“武”,來自於鄭國的“燭地”。他在這場危機之中扮演的是一個外交說客,靠著自己卓越的說辭居然說服了秦穆公退兵,進而使得晉文公也不得不罷兵回國。如果戰火波及鄭國,那麼死傷的就是千千萬萬的百姓。

    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救國於危難之中,充分發揮了外交家的作用,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可以得到君臣推崇的,因此語文課本對《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非常重視也是可以理解的。

    鄭國原本是春秋時期一箇中等強國,統治核心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鄭一帶。不過,鄭國的國力遠遠不如晉國、秦國這兩個邊陲大國,可是卻偏偏與這兩個大國之一的晉中國產生了矛盾。

    原因有兩點,第一是晉文公姬重耳流亡到鄭國的時候,曾遭受過鄭國君主鄭文公姬踕給的不公正的待遇;

    第二是晉國與楚國為了爭奪中原,處於對立陣營,而鄭國恰恰是楚國的盟友,得罪了晉國。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楚國,迫使楚成王放棄了北上中原的計劃。晉文公憑藉此戰,一度躋身進入春秋五霸的行列,同時召開“踐土會盟”,成為諸侯國所擁護的霸主。

    可是,晉文公並沒有忘記鄭國曾經羞辱他以及幫助楚國作戰的事情,很快就發兵包圍了鄭國。與此同時,秦國的國君秦穆公也出兵協助晉人作戰,因為秦國一直是晉國的盟友。

    值此危急時刻,鄭國的養馬官燭之武奉命去遊說秦穆公退兵。鄭國的國君鄭文公此前不瞭解燭之武的才能,一直沒有重用過這個人。這個時候的燭之武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但是為了國家的存亡還是不計前嫌出發,趁著夜晚的掩護獨自從城頭上逃出,前去遊說秦穆公。

    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後,以三寸不爛之舌對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說鄭國的土地距離秦國太遙遠,秦華人哪怕費心費力滅了鄭國最後也只會助長晉國的實力,反過來威脅秦國的實力。這番非常簡短的話直接說到了秦穆公的心坎裡面,所以秦穆公很快就撤離了秦國的軍隊,同時也撕毀了秦、晉同盟。

    看到秦軍莫名其妙的撤退,晉國軍隊正打算攻擊秦人。可是晉文公一方面計算了得失,另一方面顧念秦穆公的恩惠(晉文公當年流亡秦國時,曾得到過秦穆公的照顧,雙方結為秦晉之好),也下令撤走了晉國的軍隊。

    就這樣,鄭國在秦國、晉國的包圍中得以生存,全靠燭之武憑藉自己的出色口才,以特別的外交方式巧妙化解了這場危機。

    古人最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古今外交的最高成就,而燭之武退秦師又何嘗不是呢?

    一個不太起眼的鄭國馬伕,本來一輩子在鄭國得不到重用,卻能在國家危難時脫穎而出,化口舌為利劍,力挽狂瀾,可見鄭國的統治者鄭文公也沒有識人、用人的能力,才讓燭之武埋沒了一輩子。

    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鄭國的官員們屍素餐位,在國家危難時束手無策,只能靠一個年邁的老人去充當外交說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十歲的老人查出慢性病有必要住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