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清雲
-
2 # 秀雲涵天
我們的生活原本承載著許多傳統文化,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一些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值得我們反思。
一 孝親文化
物質有餘,精神不足。孝順不到位,孝敬有缺失;顯親無所謂,聯親靠影片;棄親時發生,啃老正當行;天倫歡樂少,空巢老人多;年節回家看,打卡般短暫;老人盼話說,子女低頭客。任爾俏容顏,終將生華髮。孝親趁親健,後悔親不在。
二 祭祀文化
我們豫東地區每逢春節、清明、十一(農曆)都到逝去親人墳上燒紙錢,過去都是很鄭重的,祭神如神在,祭人如人在。現在是有的經商或打工在外,墳上光光無紙錢,過去是很忌諱的,只有這個家庭沒人了才會出現。即便有人燒紙,形式化非常嚴重:不知墳裡死者是誰的有,燒紙放炮嘻嘻哈哈的有,紙沒燒完就走的有……不一而足。這不是簡單的迷信,是祭祀文化的缺失,沒有先人的過去,就沒有今人的現在。
三 娛樂文化
過去農村在農閒時節,總有一些娛樂活動,有成年人參與的,有未成年人參與的,也有混合參與的。這些活動通通都體現出合作、責任、奉獻、快樂等精神,有些活動還要一代一代培養接班人,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行,甚至有時要耽誤自家的勞動。現在大多都搞不起來了,怕耽誤掙錢。偶爾相聚 ,交流的還是錢或者和錢相關的東西。
四 春節文化
也就是年文化,過去農村過年拜年是一項重用活動,大家按年齡、輩分集體到村裡有老人的人家去拜年,真是家有一老,勝有一寶。有些鄰里矛盾在拜年時透過老人的協調就能化解。沒事與可以聽聽老人講講村裡的掌故甚至某個人已忘的出生日期。現在只剩下打麻將、看電視、玩手機了。
-
3 # 觀察員小宸
來說說我的看法吧,就說最簡單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如今隨便找個孩子都能彈幾首鋼琴曲,可學民樂的真可謂鳳毛麟角。
古箏其實要說起來,個人覺得古箏並不比鋼琴差,在古代甚至現如今,能彈好古箏的都是超凡如仙人一般的。古箏也是文人墨客的抒情寫詩的必備選項,比如:
白居易 的《夜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絃聲凝絕柔指輕頓,那片刻的寧靜又訴說出千萬重的深情。又比如:
蕭綱的《彈箏》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張高弦易斷,心傷曲不道。寂靜的夜晚,一個人在窗下彈箏,古箏的聲音響徹長夜,更顯得寂寥愁悶,挑弦太長就容易折斷,心裡憂傷隨著自己的意願去彈奏曲調。讀著這些詩詞,是否感受到了古箏的魅力,流淌著五千年文明的結晶。
古琴古琴和古箏是不同的,很多人都弄混了,古琴與古箏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弦數不同,古琴又稱“七絃琴”,而古箏往往都有13根以上。
古琴的音量較小,能使人靜心放鬆,是高雅的象徵。在孔子推崇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古琴就是樂中的必修課。可以說古琴是古代的雅樂,古箏是古代的俗樂,古琴也是詩詞中的常客,比古箏出現的次數要更多。
王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獨自坐在這幽靜竹林中,彈著古琴唱著樂曲,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裡?只有一輪明月來與我相伴。
簫現在許多家長為了都送孩子去學習黑管、薩克斯,學習簫的真的是寥寥無幾。
李嶠的《簫》 虞舜調清管,王褒賦雅音。 參差橫鳳翼,搜尋動人心。詩中寫的好,搜尋動人心。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不同於笛子,不宜演奏花舌,而適於吹奏悠長抒情的曲調。此外,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
還有許多古典樂器,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十大樂器是指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琴、壎、笙和鼓這十種民族樂器,看看吧,咱們傳承了多少呢?
-
4 # can2020
比方說弟子規,是一種涵蓋為人處世的經典。可以教會孩子從小孝順父母,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可以兄弟友愛,尊老愛幼,尊師重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應該大力推動和發展傳統文化,使它有益於世界和國家。
-
5 # 傳統手工藝人阿凱
傳統文化很多被斷層,在中國有些地方儲存的很好的傳統文化。
例如潮汕地區 每年的“遊神” 活動,婚嫁禮儀,白事等等!
很多人說潮汕人迷信其實不是的。
這是潮汕文化歷史傳承。這是個人見解覺得我說錯的勿噴
-
6 # 嘉嘉采薇
1.尊師禮儀
很多同學看到老師就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不想問聲好。
這樣其實是很不對的,如果經常這樣的話就會忘記我們的中國傳統禮儀。
所以如果下次你看到了,老師一定要記得問好哦。
2.長輩先吃飯
其實飯桌上也是有很多禮儀的,但是現在小孩子特別嬌慣了,就直接上手吃了。
所以這是不對且不禮貌的,應該讓長輩先吃飯。
你是一個懂禮貌的人嗎?
3.歷史典故
如果不是專門學習歷史的話,很少人能夠知道中國的歷史典故,也很少人看過三十六計,所以呢,大家還是要好好的學的。
-
7 # 沉浮你奈我何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必須系統化學習。建議小學課程中加入國學知識課程。古時文人的必修課,從《三字經》、《百家姓》、到《四書五經》,這些對現時代的教育並不適合,但從中可以提煉出精華,教育子子孫孫。教育是治國和強國之本,只有透過基礎教育,才能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舉個小例子,吃飯時吧唧嘴,是很不好的習慣,在傳統文化的禮節中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還有飯上不能豎著插筷子,只有祭祀時才會被這樣使用。這些是行為規範,往往被人忽視。這只是生活方面的點點滴滴。但由小見大,才能逐漸培養立人做事之本,慢慢成就“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三思而行、一日三省”等大的方面。
社會上的國學講座越來越多,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重視傳統文化從兒童抓起,從教育帶動國家發展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
-
8 # 百味寫春秋
.
我很樂意就這個話題談點個人的認識和見解:
一、什麼是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都涵蓋哪些內容?1、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的範疇有廣意與狹義之分。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切的總和。換言之,凡是人類創造的都屬於文化。文化大致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形態。文化是指人類精神生活有關的方面,如:文學、史學、哲學、教育、藝術、宗教、娛樂等。
2、中國傳統文化。文化是各地民眾在各自的地理、歷史環境中創造的,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在歷史的程序中逐步形成、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就是我們廣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中大致包括: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戲劇、中華武術、中國詩歌、中醫草藥、宗教哲學、民間工藝、飲食廚藝、建築工藝、古玩器物、地域文化、地名文化、姓氏文化、衣冠服飾、音樂樂器、傳統神話、茶文化、酒文化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外。”“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事非。”
二、近百年來被人們逐步淡化、忽視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是因為近代以來由於清末的政治腐敗受西方列強侵略和連年戰亂不斷,國運垂危,民不聊生,使我中華民族喪失了原有的自信。加之,又受到來自西方國家經濟、科學和人文等多重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難免受到很大的衝擊,被逐步淡化。
二是多年的傳統道德教育淡化和缺失,使人們失去了精神追求,沒有了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靈魂放任自流。社會上必然出現貪腐、造假、不孝、無禮、失儀等諸多不良風氣。
三是崇尚西方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拜金主義盛行,導致文化庸俗化。出現了大量的娛樂、搞笑、媚俗、作秀、下流的文藝現象,與傳統文化格格不入。
四是隨著人類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也必然會影響個人的品味方向。為了跟上快速發展的步伐,現代人需要外出生活、工作、學習、打拼、掙錢,傳統的年味淡了,聯絡感情的方式變了,—切都更現實化了。這些都會對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被忽略。
仔細回味一下,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大多是需要—份心境和閒暇來實現的,如:書畫、詩詞、音樂乃至園林、建築。可閒情逸致對現代人來講實在是奢侈品。
三、在當下應如何去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我們國家“軟硬實力”快速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覺得,“天下興旺,匹夫有責。”我們當以中國一分子積極融入民族大家庭之中,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人人參預,從我做起:
其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其二、“百善孝為先,先我者父母也,勿忘大德,勿記小怨,知恩圖報,知恩必報,人不可忘恩負義”。
其三、“厚德載物,無聲無臭,神用無方,萬物自昌”。
結語:只要我們篤定生於中華、愛之中華,發揚傳承中國的
傳統文化,相信我們的國運一定昌盛,人民一定幸福安寧!
解題到此,水平有限不妥之處敬請各位予以指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價值。
與其說是忽視,不如說是否定。
例如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易學文化。
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節氣,都是易學文化息息相關。
包括婚喪。全部按照陰陽五行的生剋制化理論而來。只是時間長了,整體體系傳承的少了。只剩下一些延續的習俗。
不過現在所處的時代也是在大迴圈之中。有鼎盛期,必然有衰敗期。順其自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