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語汐

    這個要取決於你對自己是怎麼規劃的,有些考研是為了繼續進修,提高學歷和自己的競爭力,有些是還不想工作把考研當作過渡,如果你做好了踏入社會工作的準備,當然可以選擇不考研,先工作,積累工作經驗,工作後也是可以考研的,網際網路時代提升自己的方法很多,完全不需要跟風,只需做好自己。

  • 2 # 輔導員朱海勇

    感謝提問。

    跟風也就是從眾,那麼什麼是“從眾”?

    個體的行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以及群體的影響呢?

    社會心理學家很早就對這一問題充滿了興趣。題主提到的“跟風”就是屬於這一情況。

    跟風又稱為從眾(conformity),指的是改變個體的觀念或行為,使之與群體的標準相一致的一種傾向性。儘管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制定人生規劃,但周圍同學們營造的“考研氛圍”使得所處環境中的人有相近的選擇。這就導致了某些校園流行的“跟風”考研的現象。

    我們發現我們的生活中,從眾的傾向性是如此的強大。

    人們為什麼從眾?

    研究發現,人們從眾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做正確的事情,二是為了被喜歡。(Cialdini,1998)。人們更容易被那些知識淵博、值得信任和被人喜歡的人所影響而轉變態度。與此相似,當人們認為群體成員是正確的並且希望被群體所喜歡和接受時,人們就會更加傾向於從眾群體行為。

    在高校裡面,很多學生並不瞭解社會的真實情況,受到教育的影響,學歷高會獲得更多的機會,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這種觀念被認為是正確的。整個班級或院校內,大部分的同學都在考研,個體為了獲得群體的接受,也會默默加入這種認為是正確的行為中。

    什麼時候更容易從眾?

    研究發現,群體的大小、群體觀點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人們對於群體的認同等都會影響從眾行為。當然,人們之間對個體獨特性渴望的個體差異也會影響從眾行為。

    比如,當一個學校考研的群體不斷增大,發生從眾的可能性也就會增加。山東省內有幾所高校便是如此,校園處處可見考研人,圖書館、自習室滿滿都是備戰考研的同學,甚至被冠以“考研基地”稱號。

    當群體中的意見一致性程度高的時候,從眾的數量會明顯上升,這個和學校的就業難以、對學歷升高的熱衷等觀念有關係。

    積極的力量可以吸引個體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教師的引導、學校政策的鼓勵,都使得群體成員相信自己所處的群體正在完成一項重要的目標,感覺可以從這個群體得到回報,進而使得這個群體士氣增高,吸引更多個體加入。

    周圍人都在考研,要不要跟風?

    群體中有支持者必然也會有反對者,這些反對者就是“反從眾”者。他們有的時候是多數派,有的時候是少數派。少數派的“反從眾”者影響力較小。

    如果題主是一個自主性、獨立性非常強的人,而且領導力和號召力都很強,可能會成為群體中的有效“反從眾”者,進而影響一些人加入自己所持觀點中;

    如果題主是一個無主見、容易改變觀點的人,很可能自覺就加入到這個群體中。

    理性思考也很重要,也就是要考慮考研對你而言到底適合不適合?

    不適合考研的人,想跟風也跟不進去,很快就會被風尾巴甩出隊伍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玩adc的時候碰到對面有一個發育很好的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