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還東國

    我們首先要知道河流為什麼暴雨成災?水往低處流,河流的形成本質上是一個區域的水匯入地,我們把一個水系的幹流和支流形成的整個集水區域稱為流域。也就說下雨時,我們在一條河流看到是水,流域內的降水彙總而成。流域內的降水越豐沛,河流的流量越大,超過正常值就形成了洪水。在氣象學上,暴雨定義為24小時內降水為50毫米以上,這點雨量平均在24小時內,人的感覺不是很明顯,但是如果流域的內的水都匯入了狹小的河道中並持續多日,那麼就有可能大洪水。

    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地位於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根據漢江的流域圖,丹江口上游流域包括了秦嶺南麓的陝西漢中、河南商縣、河南南陽、湖北鄖西、鄖縣等地。中線工程所謂的南水北調也有點北水水調的意思。

    那麼當降水達到50毫米以上時,丹江口以上是否能形成洪水呢?2019年9月12~15日,漢江上游出現華西秋雨天氣,丹江口水庫以上面雨量59毫米達到了暴雨標準,形成了超警洪水,入庫洪峰流量達16000立方米每秒,下洩流量7500立方米每秒。也就是說如果連續多日的暴雨,丹江口水庫也會滿。

    但是南水北調中線是人工引水乾渠工程,不屬於河流,並沒有流經地的水系匯入,它的水源唯一來自於丹江口水庫。如果沒有水源輸入,50毫米的降雨,落在這乾渠上,其集水深度就真的是50毫米,這影響是很小的。在2019年丹江口水庫發生洪水時,南水北調工程反而分擔了350立方米每秒洩洪能力,下圖為分擔洩洪的陶岔渠首。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南水北調的引水能力相對於汛期洪水還是比較小的,期望透過引水工程對抗洪水還不切實際,還是靠水庫的調蓄。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

  • 2 # 珞珈山的貓

    答案是並不會,而南水北調渠道為何不會因為普降暴雨而漲滿的原因,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向大家解釋說明。

    第一點原因,儘管我們聽到暴雨就會明白,這意味著短時間降雨量(降雨強度)很大,然後就會想當然的認為經過產流和匯流過程之後,一定會產生很大的徑流量。但實際上徑流量的計算並非只和降雨強度有關,而且還和降雨歷時和集雨面積都有關係。

    某一地區或者某一個雨量站的平均降雨強度和降雨歷時的乘積便是一次降雨過程的降雨量,降雨量在減去土壤下滲和(土壤最大蓄水量和土壤初始蓄水量之差)之後,產生的便是地面徑流量。而地面徑流乘以流域集雨面積得到的才是流域因降雨而形成的徑流量。

    而最終河流形成徑流量的大小除了和降雨量強弱相關以外,還和流域的區域面積有關。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們國家實施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渠道中的水基本上全部來自於調出地——長江流域(東線工程直接從長江取水,中線工程則從長江的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取水)。

    而南水北調工程沿線並沒有支流或者其他渠道匯入其中。因此南水北調工程儘管跨越數省、長達幾千公里。但是如果把南水北調工程看作是單獨的水系流域。那麼南水北調工程的流域面積十分有限,僅包含南水北調渠道兩岸堤防之間的渠道面積。

    通俗點講,也就是說只有那些降落在南水北調渠道兩岸堤防之間的降雨量,才會直接匯入到南水北調渠道內。除此以外,周邊的降雨和產生的徑流全部都不可能流入到南水北調的渠道內。而如此有限的流域面積和集雨面積很難對南水北調渠系中的徑流量產生過大的影響。

    第二點原因,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由人為控制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每個時間段的調水量會根據調入地區的用水需求進行人為控制。其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揚州江陰採用泵站機組取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則從丹江口水庫透過放水閘門放水。也就是說無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還是中線工程都可以透過開關和調節泵站或者閘門來控制調出水量。

    因此即使整個長江流域爆發強降雨而導致長江或者漢江之中的水位快速上升。那麼急劇增大的徑流量也不會直接溢流到南水北調工程的渠道之中。並不會對南水北調工程徑流量產生顯著影響。

    因此無論是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爆發強降雨,或者南水北調調出地長江流域爆發強降雨,由於南水北調工程取水地單一,又受到人工控制,因此都不會直接影響到南水北調工程的穩定執行。這也就確保了南水北調工程調水量會按照需求穩定有序進行,同時保障了調水保證率以及調水水質。

  • 3 # 鄭說豫見

    不會,南水北調是明渠,沒有支流匯入,且堤岸高於兩側土地,下暴雨時只能接住垂直於明渠的雨量,這些雨量有限,不會導致河水漲滿,甚至水量都不會有明顯改變。

    降水經常用毫米來衡量,就是在單位面積上降水的高度,南水北調的明渠由於不彙集河水,就是一個天然雨量器,降雨時承接的水量也就是測量的降水量。也就是承擔了南水北調的區域,一年降水量也就是800-1600毫米左右。比較大的暴雨基本山也不會超不過200毫米,也就是20釐米,所以一次降雨南水北調明渠最多也只會增加20釐米,這個高度相對於南水北調明渠來說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是渠首下暴雨,比如中線南水北調渠首丹江口水庫,水庫水位肯定會增加。但水庫與南水北調渠之間有水閘控制,控制著南水北調明渠的供水量,水庫水位的上升不會導致渠道水位的上升。

    退一步講,如果水閘放開供應水量,渠首水位上漲,但由於南水北調渠落差很小,比如南水北調中線全程1600多公里,水位落差才98米多,全完全靠自流,水流緩慢,從渠首到渠尾需15天時間,渠首提高水位,也不會很快的導致中間其他段落的水位上漲,只會緩慢的上漲。

    而南水北調東線,中間一段利用了現有水域,水位會隨著季節和雨水的因素增減,但東線南低北高,中間經過多個提灌站,也不會導致南水北調漲滿水。

  • 4 # 地理有意思

    就算暴雨下個十天十夜,南水北調河道也不會漲滿,因為南水北調的河道只能屬於“人工運河”行列,根本不屬於自然河流。古語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像長江、珠江、松花江等河流,之所以會在連續暴雨模式下發生漲水澇災,根本原因不是有多少雨滴直接落入河道,而是區域暴雨降落地面彙集成大大小小千萬條河流後,再一股腦地匯入河流主幹道,這才會發生漲水澇災。

    南水北調工程雖然南北延綿近1300公里,但作為人工水利工程的典範,中途並不與自然河流相交,在穿越自然河流時,要麼採用高架渠道的方式,要麼採用下穿河流的方式,這也就是說:區域暴雨在地面形成的匯流根本不可能匯入南水北調的渠道當中。其實我們換個思維方式來思考,南水北調之所以從丹江口水庫取水,很大原因是丹江口水庫的水質比較優良,而優質水源在往北調的過程中,如果沿途河流可以匯入,那還談什麼水質保障,除非區域暴雨已經大到能漫過南水北調堤壩的程度。

    此問題可能還有另一層疑問:南方暴雨之時,流入南水北調的水量會不會增加,會不會漲滿河道。答案還是不會,因為南水北調在取水過程中,並不是完全依靠地勢落差而自然徑流,而是依靠揚水泵站先將水資源“抽”進河道,然後才順著河道往北流。特別像東線,很大一部分線路是依託原先的京杭大運河,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壓揚水,渠道水流速度、河道水位高度等,主要取決於泵站的功率,而不是取決於取水地的水位。說直白點就是不管南方暴雨如何,與南水北調都沒有直接關係。

    南水北調在實際的調水過程中,其實水位高度一直保持在渠道高度的一半左右,這一點生活在南水北調沿線周邊的人應該都見過,這也就是說南水北調的水位還有很大的冗餘高度,輕易不可能漲滿。而且,南水北調河道的橫截面呈一個“倒梯形”,上寬下窄,想要再提高一倍高度,需要的水量是當前的三倍,這顯然不是暴雨雨滴就能實現的,甚至揚水泵站再成倍增加都實現不了。

  • 5 # 紅9九

    不叫漲滿,叫潰堤或潰壩,滿了自然潰。大江大河最怕這個。如果有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也可能會,只不過南水北調沒幾年,再一個南水北調是南北河,不是東西河,遇到黃河長江那樣全流域的暴雨機會少。南水北調較封閉,支流少,也是不易潰堤的原因。

    是河就有河的風險,不管是什麼河,只不過大小而已,都要有防汛工作才對。

  • 6 # 虛淵玄9

    南水北調,現在國家實施的主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和東線工程。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終點位於北京市團城湖,主要是自流到北京,工程與沿途地表水不相通,總乾渠兩側全部設定有雨水渠,將雨水引到總乾渠之外排放,因此地表水無法進入總乾渠內,所以就是下再大的暴雨也是不能進入總乾渠內。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調水,自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河道,透過13個梯級泵站逐級提水北上,調水到達黃河岸邊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穿黃河輸水到河北、天津和北京;另一路向東,透過膠東輸水乾線到達煙臺、威海,水質為三類,沿途地表水可進入東線工程,下暴雨也容易導致東線工程河道水量暴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在聊天前要問“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