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鳳胎奶爸海東
-
2 # 紫怡愛健康
我認為父母寵溺,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孩子的主動性,從而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常年如此,不僅孩子的快樂係數下降,而且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
比如,孩子看到超市裡面有一樣他非常喜歡的飛機模型,父母馬上給他買下,那麼他的快樂只是瞬間的,等玩膩了,則一點感覺都沒有了。而一旦等他長大,自己看中的物品不能輕而易舉地獲得,他可能心裡方面承受力差,會自閉,生出情緒問題。更嚴重的是,有些孩子會走歪門邪道。這,到後面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端正我們的態度和糾正我們的教養方式。然後,用潛移默化的愛,給孩子關心。因為愛有多種,除了物質,更關鍵的是精神。另外,如果已經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慢慢地做出改變。
孩子是個人,家庭,社會的綜合體,而不是獨為我們所有。教育是一門學問,讓我們共同努力!!!
-
3 # 東北南丁格爾
孩子可以寵,但不能溺愛,真正的愛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帶孩子認識世界,培養正確的三觀,告訴孩子什麼是對錯,建立自己的底線
-
4 # 多好的媽媽
個人認為被父母寵溺的孩子是快樂的,認為寵溺不好可能是大家對寵溺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如果我們把寵溺的物件換成是自己,你還會覺得不快樂嗎?
現在社會獨生子女還是佔大多數,受到的寵愛和關注自然會更多一下,但是不代表這就是不好,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
5 # 陪寶貝一起長大
慈母多敗兒,敗兒最可憐
我有個弟弟,由於父母重男輕女,家裡所有的好吃好用的都讓給他,我這做姐姐的宛如奴役。他幼年時候好不快活,驕橫無理。
長大後,我離家讀書,工作後開始積累工資,準備成家立業。
驕縱的弟弟大手大腳,父母開始無力應付,一屁股債。他來找我要錢,我給了兩萬多以後,開始拒絕。他很驚訝,明明小時候我什麼都必須讓給他啊。
於是,他非常痛苦,覺得我背叛了他,沒有人情味,周圍一切的人都不是好人,他不懂為什麼大家都不再以他為中心。
你說這樣的孩子可憐不?寵溺下的孩子快樂嗎?
有求必應,孩子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父母總會滿足不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孩子也一樣。孩子和你要玩具你給,和你要電子產品你給,和你要國外遊你給,那和你要星星月亮呢?汽車坦克呢?你給嗎?你給不了啊,挫折總會來臨,你所說的要什麼給什麼的寵溺只是相對的。
但是,把孩子的私慾喂的膨脹了,父母和孩子離痛苦的雞飛狗跳也不遠了。
好的教養能讓孩子獲得最大的快樂事實上,人的快樂最多來自於奉獻,而不是索取。利他令人愉悅平和,充滿價值感,索取令人內心越來越貧瘠,痛苦不安。
教育孩子積極主動把控時間,做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有意義事情,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獲得快樂。
-
6 # 思思小妹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並不快樂,這個屬於一個偽命題。我覺得孩子的快樂與否與自己心智成熟的快慢有關,有些孩子喜歡享受父母的寵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把這種當成在小朋友之間的優越感,當然有些小孩子被父母寵溺的並不快樂,因為他們覺得父母寵溺的讓他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殘廢,其他小朋友能做的事,他卻因為父母過多的寵溺導致什麼都不會,湖南衛視有一檔節目叫做《變形計》,我相信您應該也有所耳聞,都是一些被父母寵溺過多的孩子去農村體驗生活,你說他們快樂嗎?也快樂,也不快樂,他們在用錢的時候快樂,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人獨處也不快樂,這就是父母在金錢方面的寵溺,而忽略了父愛母愛之間的寵溺,寵溺是個褒義詞,你寵溺的好,大家都說你會帶孩子,你寵溺的不好,大家又會說你害孩子,我曾經看到過一篇短文,說有一個小朋友小時候偷了一根針回去,母親看到了,直誇他,等他大了的時候去偷金,最後被抓進牢房,母親去看,他悔恨的咬掉了母親的一隻耳朵,並說,當成如果你阻止我,我又怎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寵溺有度,適可而止。希望您能喜歡我的回答
-
7 # 滿滿地喜歡
《變形記》這個欄目很有意思,看過之後思考一個問題:每個城裡的孩子都是任性、叛逆的,為何到那交通不便,窮困潦倒的“家”,參與田間辛苦勞幾天時間便知道感恩父親,知道生活不易,遠比在城裡每日父母苦口婆心勸說要來得見效。
城裡的父母,往往只會用物質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父母出於本能怕孩子吃苦,極盡可能滿足孩子物質需求,而孩子也沒有參與社會勞動,沒有意識到金錢來之不易。所以,會造成孩子對任何物質有垂手可得觀念。即然是垂手可得,那為什麼還要努力呢,沒有努力的動力啊!
參與變形的城裡孩子,大部分是與養育父母關係不融洽的,可為什麼一週七天的變形,孩子會與農村“父母”產生深厚的感情呢?
我猜,可能是種參與感。農村條件有限,孩子們早早替父母分擔家務與農活,城裡的孩子參與其中,就會了解,對比生活。另外農村“父母”的愛,是沒有辦法滿足孩子們物質要求,他們的愛就是表現在每日努力活著。
-
8 # 幼兒園蝴蝶老師
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也有期盼,一旦他的期盼沒有被滿足,他才會不快樂。
滿足期盼才能獲得滿足和快樂。怎麼滿足期盼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許能解釋這個問題。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階到高階分成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1.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性、睡眠、生理平衡、分泌。
2.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3.歸屬需求:友情、愛情、性親密。
4.尊重需求:自尊、信心、成就、尊重他人、被他人尊重。
5.自我實現: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看過這些需求後,題主可能就會明白:父母即使再寵愛孩子,也不能憑自身力量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比如性需求、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友情、愛情、自尊、成就等。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也有不同的需求,父母也不能全部滿足。比如“我爸是李剛”事件中的李X,觸犯法律後,他爸爸即使再溺愛孩子、再想保護孩子,也無能為力,因為還有社會規則和法律法規約束。不能被爸爸保護的李X ,失去了人身自由,怎麼會快樂。
既然有需求不能滿足,那麼孩子就不會獲得滿足感或快樂。
怎麼去滿足這些需求呢?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關愛,也要其他外部力量,如學校教育、朋友交往、身體健康素質、社會穩定、運氣等。除了這些外部原因,孩子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
孩子如果積極努力、身心健康、父母關愛、社會協助,那麼很有可能滿足大多數需求,獲得真正的快樂。
可悲的是,很多寵溺孩子的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以為滿足孩子的要求就能讓孩子快樂。殊不知,這些快樂非常短暫。而人生有太多的需求需要,父母的力量是有限的,社會的要求和挑戰是殘酷的。
這樣寵愛養大的孩子,有很多需求不能被滿足,一般不會快樂。因為他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歸結於父母,而不是自己能改變、能努力實現的地方。
孩子的快樂就是為人父母的快樂。因為快樂與否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僅是孩子產生學習興趣的原動力,也是孩子今後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
怎麼讓孩子真正快樂起來?
1.家長明白溺愛教育的害處,並願意進行改變。
和家人一起溝通,講明溺愛孩子的危害,如孩子不能吃苦,不能忍受挫折,不能被批評,自我為中,不考慮別人。這樣的孩子12歲之前不容易顯現危害。一旦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力量。如果家長不能為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很容易採取極端手段。比如要學費不得的留學生汪某,就用刀刺傷母親發洩情緒。這樣溺愛養大的孩子,不吝於是個白眼狼。因此一定拒絕溺愛教育,全家人形成教育共識。一人教育孩子時,其他人不能阻止或干涉。否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建立家庭規則,全家人都要遵守。
以前我看過一個紀錄片《SUPPER NANNY》(超級保姆),多次提及這個方法。全家人和孩子坐在一起,首先討論自己想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氛圍中,然後大家共同制定出家庭規則,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接著執行這些規則,有功必賞,有錯必罰。獎勵牆上用數字、標識記錄,累積到一定數額可以兌換禮物或實現小願望。
懲罰用坐冷板凳方法,一旦孩子犯錯,如打架、罵人等惡性事件,家長要馬上把他送入冷板凳上。懲罰期間不允許家人和他說話,冷靜時間就是他的年齡分鐘數。一旦孩子自己逃離,架子一定堅決把他拉回板凳上,直到他完整的接受懲罰。然後家長去問孩子,感受怎麼樣?錯在哪裡?怎麼道歉?以後怎麼辦?一般孩子發現家長真的生氣了,不理會自己了,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的懲罰目的就達到了。長此以往,家庭氛圍一定大有好轉。
3.進行感恩教育,從孝敬長輩開始。
一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孩子,一般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情。因為他能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不願意浪費家庭的付出,自己也會更努力地學習去回報父母。怎麼讓孩子學會感恩?我覺得可以從孝敬長輩開始,逐漸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家長們要以身作則,自己要孝敬父母長輩,儘量照顧長輩的情緒和身體。孩子們看在眼裡,學在心理,慢慢會模仿起來。家長再進行一些愛心教育,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其實很不幸,他有父母關愛比別人幸福多了。關於感恩教育,我的文章裡也有介紹,需要的可以去關注夢中霞光
4.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孩子在商場地板上打滾,孩子爸爸全程在旁邊觀看。路人詢問原因,原來是孩子要買一個飛機模型,價錢比較貴,家長不願意購買。孩子就拿出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撒潑哭鬧,想引來眾人圍觀,讓爸爸屈服。不過事實卻是,這個孩子哭鬧近3個小時,爸爸安靜觀看或玩手機,並不理會他。最終,孩子和爸爸回家,沒有買飛機模型。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要堅定拒絕時,告訴孩子拒絕的原因。如果孩子威逼利誘,家長一定要冷漠處理,不要理會孩子。孩子看到一哭二鬧不管用了,就會收起這些手段,乖乖聽話。以後遇到類似事情,孩子就會減少無理取鬧的需求了。這方面一定要所有家庭成員態度一致,爸爸一回家,奶奶立即帶孩子去買飛機模型,那爸爸的付出全都白費了。以後孩子會察言觀色,不向爸爸提要求,找奶奶就行。
5.帶孩子參與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家長不喜歡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要麼覺得孩子會幫倒忙,要麼覺得孩子太小不會幹活。其實家務勞動是一個參與過程,家長不要重視勞動成果。我家大寶很喜歡參與家務勞動,今年春節打掃衛生,她就用撣子掃房頂,乾的很認真。之前也讓她擦一些鞋櫃、衣櫃們之類的。因為有玩水的成分,她很樂於參與。
我也曾見過一位媽媽,她本身沒什麼文化,但是讓兩個孩子堅持洗碗,一人一週。大女兒9歲刷碗非常利索,小兒子5歲踩凳子刷碗。媽媽事後會檢查,一旦有不乾淨的地方,自己悄悄刷乾淨,並不指責孩子們。當時就覺得她好有智慧!
孩子能自己動手乾的,一定要他自己去做。家長需要的就是等待、耐心和包容,對孩子提出肯定和表揚。時間長了,孩子自然體會到自己做事的辛苦,自己照顧自己都這麼辛苦,那麼爸爸媽媽照顧更多的人,豈不是更累?有了這樣的情景遷移,這樣的孩子怎能不懂事?怎會怕吃苦?一定不會的。
總之,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也有期盼,一旦他的期盼沒有被滿足,他才會不快樂。怎麼讓孩子快樂起來,跟著上面五點去做,一定會有收穫。
-
9 # yue媽愛讀書
實際上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並不快樂,因為TA無需期盼,你認為呢?我覺得的確是這樣的。其實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並不是他無需期盼什麼,而是他覺得自己的任何要求可以被滿足,或者他的一些問題會被父母無條件的駁回,從而不願意過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一點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愛時的心態和孩子的真實心態的衝突。
父母哪些錯誤的心態,阻礙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呢?
1.愛孩子就該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俗話說:“慈母多敗兒”,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一味的滿足他,對於孩子的錯誤和缺點視而不見,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好吃懶做,不求上進,養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很難融入社會大家庭。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未必會愛孩子。過分的溺愛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機會,當挫折和困難來臨時,很容易讓孩子一敗塗地,萎靡不振,甚至徹底喪失自信,做出傻事。
2.做為孩子就只需要認真學習,其他的事情可以讓媽媽幫忙做完許多的媽媽都會一手包辦孩子的大小事務,讓孩子缺乏應有的動手能力,不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最後導致孩子不願意去做任何事情,或者出現越告訴孩子不能做的事孩子越要去做的情況。
很多事情,其實孩子並不是不會做,不願意做,而是他們沒有機會,媽媽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大膽的嘗試,只需要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指導,鼓勵孩子去獨自完成任務,讓孩子的自豪感和好奇心得到滿足。
3.孩子還小,不應該讓他知道競爭的殘酷,應該為他營造輕鬆的成長環境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的源泉。
從小父母應該去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勇於和敢於迎接挑戰,不怕困難和挫折,告訴孩子良性競爭的意義,不論輸贏,只要認真對待了,最終就會“贏”。不然以後孩子很容易形成退縮、畏懼的心理,或者形成不正常的畸形心理,存在嫉妒、自滿和憤懣的心理。
4.選擇用獎勵的方式來讓孩子不去做某件事情合理的獎勵方式會讓孩子朝著你預期的目標前進,而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卻會不假思索的選擇任何時候都獎勵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你不在踩水坑我就會給你獎勵。”“你不哭,我就給你買玩具等等”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獎勵方式,孩子以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在他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他去做爸媽不願意讓他做的事情,爸媽就會滿足他的要求,給他獎勵。
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獎勵孩子呢?獎勵應該在孩子還沒有做下一步動作之前就提出來,比如孩子因為你要出門不帶他而哭鬧,在這之前你就需要鼓勵孩子,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要出去不帶他的原因,然後明確的表示回給孩子什麼獎勵來做為彌補。
獎勵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比如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擁抱,一本書等等,不要侷限於金錢上的獎勵。
5.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必要讓孩子吃苦很多的家庭會擔心孩子吃苦,不願意孩子吃苦受累,不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最後養成了孩子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心態,讓孩子缺乏剋制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愛其實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哪有不苦不累的時候,你在孩子小的時候替他掃清障礙,可是有沒有考慮孩子以後步入社會該怎麼辦呢?所以適當的讓孩子吃點苦,沒有什麼不應該和擔心的。
-
10 # 小蔓ABC
實際上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並不快樂,因為好無需期盼,你認為呢?
這個真是個好問題,問的太妙了。我從中提取出兩個關鍵詞語寵溺和快樂。我認為寵溺和快樂或者不快樂並不能構成因果關係。在這裡分析一下:
寵溺分為物質方面的滿足和精神方面的滿足。從問題上顯示您著重在講物質方面的滿足。物質方面的過渡撫慰確實可能會導致將來對物質的更大追求,如果有一天物質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會造成心靈上的空虛,進而不快樂。精神方面的寵溺例如:一個寵溺的眼神、一個寵溺的擁抱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美好,心情舒暢。將來對生活充滿信心,可以笑對人生。
然而,不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需要有一個原則,在合適的區間給予滿足。
先講物質。有些家長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要什麼馬上給什麼。這樣的做法就不明智,小時候要糖果可能家長馬上可以滿足,要個玩具可能也可以立刻滿足,再大一點要個名牌鞋子咬咬牙也可能滿足,漸漸長大以後攝取習慣了,沒有了付出與回報的概念,就可能會變的貪婪。向父母要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也覺得理所當然。這樣確實帶不給孩子快樂,反而怨天尤人過上陰鬱的生活。更加明智的做法是可以適當延時滿足。例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先陪你一起把家打掃一下,然後美美的享受Ta想著要的食物、玩具,孩子會很樂意一起幹活的,這樣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或者趁機教育孩子尊重老人,得到想要的食物後要先給長輩分享,既滿足了孩子也教給了Ta分享與尊重;教育不是單一的,也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些物質需求也是需要辛苦工作才可以購買的,家庭預算裡暫時沒有這項開支,可以等到下月發工資後給Ta買,既可以滿足孩子需求也教給孩子理財意識。
再講精神。其實越簡單越快樂,一個小玩具或者一個小零食帶來的快樂遠遠比不上和孩子一起學一項新技能(比如說騎腳踏車、玩滑板車)的快樂更持久。要想讓孩子有快樂的能力做到“三要”。要讓孩子有期待,付出後的獲得更加甜美;要讓孩子有擔當,擔當後的稱讚更加寧靜心安;要讓孩子有愛心,才能收穫純潔的歡笑與真誠。
-
11 # 每日親子游戲
當今的中國社會存在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還是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的時候,窮人卻走起了十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的寵女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他。寵溺孩子的十大典型形式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比如吃獨食,好的影片放在他的面前,只給他一個人吃。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這敢特殊習慣,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過分注意一家人時刻關照她,陪伴她過年過節,親戚來了往往嘻笑,對於沒玩,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人都要圍著他轉,而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兒的話。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被人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而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的精神,生活懶散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祈求央告,例如邊哄孩子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三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裡是你,岳陽求他他越。捏作態。
愛他就教他學會分享,愛他就讓他懂得感恩!
-
12 # 生活來點心理學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被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和空間,在看似愛的背後,是孩子缺乏成長、缺少鍛鍊,部分的喪失同齡人所必須經歷的挫折、磨難和失敗。勢必成為溫室裡的花朵,不能經風雨。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人格特點:
1、自我中心。父母事事順著孩子的意願,在孩子心裡就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按照他的需要來為他服務,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感受。在學校就會導致人際關係困擾,感到孤獨、孤單。
2、耐挫折能力弱。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在學校生活中,也會犯錯。有的老師溫柔些,有的老師嚴格些。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可能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讓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委屈、羞恥。有的孩子就會交生一些牴觸的情緒,有的孩子會因為抑鬱,還有一些孩子會做出過激的行為。
3、產生自尊。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相對弱些。在集體活動中,很容易突顯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思想上的不成熟。在與同年齡的小夥伴的對比下,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尊,我不如人的感受。
4、因為溺愛的環境,每個孩子還會形成不同的性格特點。
-
13 # 兒童心理諮詢師魯遙
可能是你太樂觀了吧!
被寵壞的孩子,會一直尋找父母寵愛的極限。
就像李天一,我要看看我爹我媽能給我平多大的事,一定要找到你平不了的事。
這其實是內心安全感低的表現。
你就想一個問題,就說一個國家,是有國界安全的,還是沒有國界安全的?
當然是有國界安全一些,所以在內心我們也需要一個邊界,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我們就不能幹什麼事了,這就是那個邊界。
如果一貫的寵溺孩子,這個邊界就沒有形成,孩子也會為了內心的不安全感而去一直尋找這個邊界。
父母在小時候沒有及時的給孩子組織邊界,孩子長大以後就會一直去尋找這個邊界,也就是說父母寵溺他的極限,這個過程當中就可能會做很多法律道德所不允許的事情。
回覆列表
你說的不錯!即使有些無法有求必應(比如上天摘月亮),但是寵溺的父母依然會討好和收買孩子!所以孩子能得到更多好處,於是開始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