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爺30
-
2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應該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
3 # Nbs南山悠悠
一些教授批評家長教育有問題,為什麼家長總是看不到這些問題?
心裡學家將家長的教育方式分成
四種風格:專制性、權威性、寬容性和不參與性。
專制型父母為孩子制定了一套必須遵守的規則,其中沒有任何迴旋餘地,他們也不會對這些規則給予解釋。孩子違反規則往往會招致嚴厲的懲罰。專制型父母期望孩子百分之百服從自己的命令,不容置疑。
寬容型父母往往對孩子很寬容,像對待平輩,甚至是朋友一樣。他們很少為孩子制定規則,也對孩子期待不高。他們看重養育的過程而不太在意結果。
不參與型父母會盡可能地逃避養育孩子。他們會確保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很少參與孩子的養育和教導。
有些教授學者認為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許多家長有時很難認同。教授們站在理想的角度考慮教育方式,透過許多案例給家長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議,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實際中可能會存在許多家長難以操作的事情。面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採取教育的方式大多都是自己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許多家長都是初為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有些家長接受的教育理念不是很全面,導致教育效果出現偏差。
不同的專家學者對孩子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理念。有些教授認為教育孩子要讓孩子快樂,以快樂為中心,讓孩子個性得到充分展現,有些教授認為教育孩子要嚴厲,家長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許多家長無所適從,從而導致家長的教育方式有些教授不認同,相反教授的觀點家長難接受。
教育形式的多樣性產生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方式就會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寬容型父母培養的孩子學校的表現可能不如其他孩子。
專制型父母養育的孩子往往擅長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他們大多不快樂,有時存在與同學和老師交往的障礙。權威型父母培養的孩子往往是幸福感最高且最具社會性的,並極有可能在事業中獲得成功。不參與型父母培養的孩子存在自控力、自尊和幸福感方面的問題。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家長學會在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
4 # 紫雲育兒教育
家長總看不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客觀上不了解孩子的成長教育規律,不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和自己的成長經驗來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
二、忽視孩子的教育,不知道可以學,可是不管知不知道,就是不關心,不上心,就是一種可怕的忽視。這種家長通常是自己成長過程中受到傷害,說的嚴重點,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父母的義務不僅是把孩子餵飽穿暖,還有教育也是父母的責任。這種通常是冷漠型的家長,這種家長特別容易養育出反社會人格的孩子。
三、過於重視,觀念方法又不對,這些家長得了教育焦慮症,到處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是缺乏系統,也沒有辨別能力,所以學了一大堆道理,就按自己意願用在孩子身上,過於焦慮,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適得其反。
觀念不更新,方法不得當,認知不提升,主觀不清晰是大部分家長教育孩子方面出現的誤區。
-
5 # 樂享心悅
這樣的家長我認為一般分幾種:
第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沒有那麼重視,隨著自己的性子來養,按照經驗來養,即便孩子出現問題,這部分家長也不覺得什麼,認為孩子就這樣,不會去尋找根源去幫助孩子。
第二:家長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尤其是對孩子忍受不了的時候,該用的辦法,該想的招,都用上了,自己弄的也很疲憊,即便是聽了課,也固執地認為是孩子的問題。
第三:家長自我覺察能力有限,這部分家長從頭腦層面覺得是這樣是家長的問題,但是問題出在哪?卻又說不上來,當情緒上來的時候,這樣的認知早就拋在腦後了,所以覺察能力差,而自我覺察才是成長的開始。
第四:看到問題了,但是改不了,這部分家長開始覺察了,知道自己問題出了哪裡,但是改不了或者說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去改變。
-
6 # 主動人生程顥
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是人性共同的特點,根本原因是認知範圍狹隘,侷限於自己僅有的思維習慣!專家如果只是批評家長教育有問題,而沒有讓家長看到還有更好的選擇,問題基本也得不到解決。家長依然會按照自己的慣性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所以,想讓家長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就要給出更多的好的方式。
-
7 # 輕聽樹下家庭教育
通常有這麼幾種現象: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一種是明知有問題卻選擇忽略,總想著孩子能自己成才,還有一種是知道有問題並想尋求解決,但苦於沒有正確的引導方式,所以越走越偏。
回覆列表
這位教授批評得很對,現在一些家長不是本著愛護教育,尊重老師為出發點,有的是隻為自已的孩子在學校不受委屈,有的是對教育,對教師過高的要求,有的是過份地對教育挑毛病。
我想,任何職業,任何部門,包括家長自已,要挑毛病的話誰都可以挑出幾個來。為什麼專挑教育呢?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教師是文人,手中只有筆,沒有權力。教師講理,能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