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荒野獨行
-
2 # 閒雲也是雲
我認為現在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已經不恰當了。不信你去看,全國有多少田地荒蕪,無人耕種。你再去調查調查有年輕農民在經營田地呢?
僅僅依靠幾畝農田生產糧食,根夲無法養活全家,更談不上走上富裕之路。至於談到溫飽問題,這個不好說,什麼樣地飯菜也能飽腹,鹹菜、饅頭也是一頓飯,有錢吃的會更豐盛點,更營養。因此我敢說,溫飽一說,太籠統!
我不妨給大家說道說道:一畝良田,可以生產小麥800斤左右,需要複合肥50公斤,也就是100斤。從耕種到收穫,農戶需支付農機戶200元左右的,小麥澆水需要支付擁有機井者大約150元。自己平常投入地經營管理不必算,也無法算。如果硬要算,別種莊稼了,出外打工去!
現在我們當地收購小麥,僅僅1市斤1.10元。說到這裡,我其實也不知道,究竟有幾畝地,養活自己一家老小,走上小康之路!
-
3 # 巴山均哥
在農村,作為一個農民,如果你沒有土地,你根本就不算是農民,在以前可以說土地真正的是農民的命根子,可是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我個人覺得土地也不再是農民的心中之寶。
—: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很多的農民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或者是在就近的城市裡做事,家裡就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因此家裡的很多土地都沒有人種,導致拋荒。因為這些年輕人在外賺錢,也不會讓家裡的老人做很多的土地,讓他們安心的帶小孩,每個月或者是半年都會向家裡寄錢的,如果沒有糧食吃,直接拿錢買就行了。所以根本就不用考慮幾畝地才能讓人溫飽有餘的問題。
二:其實 ,在農村,每個人一畝田,一畝地完全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了(我指的是我們川東北這邊,不知道你們那裡是否可行)。不過現在農村的這些土地因為拋荒較多,基本上都是承包給私人種植水果,蔬菜,養殖家禽等。有些老人比較看重土地捨不得承包給人家,害怕自己沒有糧食吃,就自己做。
所以我覺得現在擔心的不是有幾畝地讓人溫飽有餘,而是怎麼樣讓更多的閒置土地利用起來而不被拋荒才是當前解決的問題。
-
4 # 玉華山眼鏡劉哥
從古至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作為農業大國確實有這種說法,而如今這幾畝地如何能讓人溫飽有餘??
我個人認為:
現在中國已經由農業大國轉向工業大國了,由於外面賺大錢的機會比較多,收入高於家裡的幾畝地的收入。所以大部分農村的年輕人都跑出去淘金了,掙大錢了。這原因也導致了農村沒有保障的農田<放不到水的農田>都荒掉了。
想要改變這現象,只有家家這幾畝田一起承包給一個人或團隊,讓人家去開發整改農田,田園規劃,這樣承包者把農田都合理的種植了農產品,其他人也得到了相應承包費用,年輕人照樣去外面打拼創天下。
這樣,勞動力得到了合理的利用,照樣去外面體現自己的價值,農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合理開發,家家都可溫飽有餘。
-
5 # 青島小崔
在農村農民種幾畝地才能達到溫飽有餘?
首先這個問題不能宏觀的回答,要切合實際深入分析。溫飽~這一詞給人的感覺就是以前國家貧困人均收入低,經濟條件差,那時候大多用溫飽來形容。
第1——什麼是溫飽?標準是什麼?
溫飽是指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缺吃穿,有提升生活品質的空間與能力。不用像以前那樣為了一日三餐發愁,一家人吃飯不用為了食物缺乏擔心,農民種地一家十幾畝地的收入是可以算是達到溫飽的。
第2——溫飽有餘是什麼?
溫飽有餘是指物質上有剩餘,有能力在精神上提高境界。富裕生活是在物質上極大地豐富。在溫飽基礎上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有富餘的經濟。要達到這樣的標準的話農民要種二十畝地吧,能到溫飽有餘的水平。
不過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要想靠種地跟上經濟形勢,在農村最起碼要種50畝地,除了費用的開銷,最後的產值淨剩的差不多和打工一樣高,這裡不說種植那高搞經濟作物,大棚之類的,只說種普通作物。
總結以上幾點,農民種地要達到溫飽有餘按照現在的經濟條件最起碼50畝地左右,再少了就沒什麼剩餘了。
-
6 # 大衛視角
土地是農民命根子,原是指農民吃不上、沒啥吃的時候,能有幾畝地,確實可以不再愁吃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農民有多少地大概都無關緊要了。許多人算過,種一畝地,需投入種子、農藥、化肥、抗旱等數百元,加上糧食作物價格一直走低,所以,很多農民只是把地一種,就選擇了外出打工或其他營生。
當然,也有部分農民“因地制宜”,拋棄傳統農業種植,搞大棚、種蔬菜、種藥材等,獲得了比傳統種植高得多的回報,這也是一些地方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產量大幅減產的原因。
當今幾畝地才能讓人溫飽有餘呢?看你種啥!
-
7 # 老雷在農村
土地肯定是農民的命根子啊,農民要是沒有土地的話,真的不是農民了。
至於種多少畝地,那要看種什麼,家裡有幾口人,家裡有多少畝地。現在隨著生活的條件都提高伙食都很不錯,打比方說一個人的話種一畝地一年都夠你吃了。如果你家分到有四五畝的話,那就是到餘下來的。
還有看你種什麼個人勤不勤快,一年四季都可以種。人懶的話,地在那裡你不去種,也不會有收入呀。
-
8 # 四妹土雞土不啦雞
1、時代背景。我們經歷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如今,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奴隸社會人民的自由及發展意識被限制,在這兩個時期乃至我們建國初期都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為主的我們,大部分國家稅收也是來自農業,國家重農輕商,古代我們很少有農民擁有自己的幾畝地的,都是長工短工僱傭形式給地主打工。只能到新中國成立農民當家做主了才給我們所有農民有了土地。
2、生產力及科技發展。現如今我們國家在各領域都在創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機械化已經很普遍,可能你一個人就能種上幾十畝或者百畝地,以前完全是靠人力,所以現在我們比古代可要進步太多了。
3、思想意識。因為古代時候奴性意識比較重,農民只想著明天有沒有活幹甚至想我的活會不會被其他人幹了,也就是說那時候大眾就業這個行業是最好的,而現在我們就業面寬了不在侷限,經過41年改革開放我們現在的想法是包幾百畝地使用科技來種地。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決了一畝地量產問題使得一人種幾畝地變為一人經營這個產業鏈的幾個環節。所以是思想意識上我們要去種和想去種兩種形態。
-
9 # 使用者名稱鄉村阿哥
俗話說:"天旱三年吃飽飯,水澇三年餓死人。"中國農業抗自然災害能力脆弱,遇到災年,農作物絕收,一百畝地都養不活一個人,遇到風調雨順,一畝地就可養活人。國家要加大糧食基地基礎設施投入,對耕地的利用要本著"水路不通走旱路"的原則,並且還要考慮合理輪作,對農業進行規劃,確保旱澇保收。
回覆列表
種地也要看你種什麼,如果種植糧食,四五畝地能解決溫飽就不錯了。
如果種植蔬菜,瓜果就好多了。以前我只有不到一畝地,種植陸地各種蔬菜,品種也多,蔬菜新鮮,自己去市場零售,比別人種大棚蔬菜賣錢還多呢,養一家三口也沒問題,種地勤快也要有智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