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妤瀾瑾

    古詩中,作者因看到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既心中生起對故鄉家人的懷念,有感而發,更是說明了,作者當時心中思念之情溢於言表,所以“生”更能體現說明作者的思鄉之愁!和心中生起對此情此景,之難以言表之表達!

  • 2 # 文化課代表布丁

    海上生明月,如果用升顯得一般化了,而且還將明月和大海分開了,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大海只是作為一個背景和地點,見證了明月的升起,詩的意境就顯得稀疏平常了。

    而用生這個詞就一下將詩的意境提升了很高,這個生字用的擬人化,將大海、明月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人一讀到這句就感受到一輪明月正從無垠的大海中騰湧而出,波光粼粼,把天地之間映照成一片銀色的世界。

    每到中秋佳節,很多人都喜歡引用這句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藉此來抒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 3 # 鹿鹿哥

    古詩:海上生明月中的“生”,作者為什麼不用“升”而用“生”呢?

    海上“升”明月,升起的明月是一個物件,和升其他物件是一樣的,這裡升的是明月,明月意境就大不相同了。

    萬頃碧波平如鏡,茫茫夜色正朦朧,一輪明月俏掛起,彷彿明月藏海里,溶溶海面躍出水,光芒一瀉照千里,神清氣爽天空明,大氣神秘妙又奇。

    “升”字一用機械化,“生”字一出活靈性,意境韻味詩意盎,明月美麗顯特別,磅礴大海胸懷寬,“生”個明月正相宜。

    海上“升”明月,這個“升”如果用只能用那“升”,只是一刻、一次“升”了一個月亮,而換成“生”,不僅僅“生”了一個月亮,還“生”了一首流傳千年的經典唐詩,一副令人神往的千年美景。

  • 4 # 永珍集

    此處用“生”字,更貼切的表達了此刻海天之間映照成一片銀色世界的動人畫面,寫景與抒情並舉,情景交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句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678-740)的五律詩歌《望月懷遠》。

    原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查漢語字典可知:

    生的本義是草木破土萌發,後引申為從無到有,為出現,為活著;升的含義是由低往高移動(與“降”相對)。

    詩句中的“生”字,堪稱全篇的詩眼,更是點出了在詩人心中,大海和明月之間的關係,看似寫景卻更添詩句的壯闊和靈動。這同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海上明月共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改成“升”字,所表達的意境,相對來說有了些機械感,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動作,說明月亮從海面上升了起來而已。

    總之,海上“升”明月更應是一句觀景的話語,而海上“生”明月卻是一副靈動的畫卷。

  • 5 # 覚岸

    一般詩歌所用詞彙都是有延續性,或是前人有所出處。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若虛,張九齡,年齡相仿,也不知是誰先讀了誰的詩。但可以肯定當時都認同寫明月生,

    或是他們讀了前人的詩句沿用下來的。

    就詩歌語言來說,用“升”明月太俗,“生”明月雅。

    這個“升”字一般煉字可能也會被注意到。

    “升”平水韻裡是十蒸韻,“生”是下平八庚韻。

    張若虛為入韻很容易確定生字八庚韻韻腳,個人憑此推斷春江花月夜應在前,張九齡看過後寫的《望月懷古》。拙見

  • 6 # Sunny0221

    海上“升”明月,升起的明月是一個物件,和升其他物件是一樣的,這裡升的是明月,明月意境就大不相同了。萬頃碧波平如鏡,茫茫夜色正朦朧,一輪明月俏掛起,彷彿明月藏海里,溶溶海面躍出水,光芒一瀉照千里,神清氣爽天空明,大氣神秘妙又奇。

    “升”字一用機械化,“生”字一出活靈性,意境韻味詩意盎,明月美麗顯特別,磅礴大海胸懷寬,“生”個明月正相宜。海上“升”明月,這個“升”如果用只能用那“升”,只是一刻、一次“升”了一個月亮,而換成“生”,不僅僅“生”了一個月亮,還“生”了一首流傳千年的經典唐詩,一副令人神往的千年美景。

  • 7 # 聞聲3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首先我們從這一聯詩句可以想象,碧空如洗,晧月當空,秋風習習,微涼爽人,大地一片銀輝。此時此刻天下人均在欣賞著仲月的美妙!

    在此詩句中,若用升,顯得平鋪直敘,有點俗氣。從人們直覺中會感到月亮剛剛升起,並不會有如此明媚之妙景。

    詩句中用生,是詩作的要求,就是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加強了人們想象的空間。顯得生動,形象,意境深遠。

    生是詩句中的煉字,在詩句中是畫龍點睛之筆!

  • 8 # 文杏君

    這就是古詩的妙趣所在。

    一首古詩用字是極其講究的,五言詩最短四句20個字,七言最短28個字,要在有限的範圍內營造廣闊的意境,真的要惜字如金,傳神為上。

    海生明月,日薄西山何其傳神生動。一個"生"字,點活了詩句,使明月更明亮更秀麗,有了感情色彩,彰顯了水是生物之源的本質;一個"生"字化平庸為神奇,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你看到語言的魅力,真不知比"海上升明月"這樣平庸之句好上百倍千倍?

    好的詩句是要有詩味兒的,何為真詩,此之謂也。

  • 9 # 何家老大27

    "海上生明月"是唐開元尚書丞相,張九齡(廣東籍)所寫《望月懷遠》五言古詩首句,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全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人在詩中寄託了對世間萬物感嘆,和對人生中所期盼而未能如意的幾許遺憾。

    為什麼首句連字用"生”而不用"升"

    ?其實我們看此為什麼時,應從整句結合來看才能理解"生"意和恰當。

    林則徐有一幅自應詩聯《出老》"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絕聯。其詩中展現出海天相連的廣闊無垠、與浩蕩氣勢,讓我們如臨其景。

    現回個頭來看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涯"在此處應視為海(水),屬水天相連,無地平線分劃,沒有上升空間出水即為天,用升顯然不貼。而生則是出的意思,無需冉升高度,且意貼而雅。

    本來還有一些用"升明月"的句子來佐襯區別於海月用句,但朋友相邀茗茶,得罪了。

  • 10 # 諸葛筱蝶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名作,在《唐詩三百首》的五言律詩中,這首詩排在第二.詩的開頭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向引用率甚高,在思鄉懷人的散文中時有所見,特別是到了中秋節,更是頻頻亮相於報刊,亮相於熒屏,甚至成了聯歡晚會的會標用語.然而,遺憾的是,“海上生明月”往往誤為“海上升明月”. “海上生明月”一句,歷代論家認為是“意境雄渾闊大”的千古佳句.人們吟誦著它,就彷彿看到了一輪明月正從無垠的大海中騰湧而出,粼粼的波光閃爍通明,把天地之間映照成一片銀色的世界.這裡,“生”字堪稱是全篇的詩眼,它點明瞭大海與明月的關係,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海上升明月”呢?雖然和“海上生明月”僅一字之差,而且“升”“生”二字讀音完全相同,但給人的感覺卻大不一樣.它只是就景寫景,大海成了一個地點,一個背景,和月亮的關係顯得模糊.原詩中的那種壯闊、雄奇、靈動的氣象因此大為減弱以至完全消失.這可以說是點金成鐵的一個例項. 詩無達詁.也許在你看來,“生”字未必佳,“升”字未必不佳,那我們至少應該遵循一條原則,那就是引用必須忠實於原文.查張九齡詩作的各種版本以及歷代詩歌的各種選本,從未見有作“海上升明月”的.

  • 11 # 香篝水沉銷

    《望月懷遠》是唐朝詩人張九齡的代表作之一。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雄渾、浩遠、開闊,堪稱千古佳句。前句寫景,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皎潔的月亮。不過這兒的大海並非實際的大海,而是指天上的雲海。"生"字形象寫出了月亮在雲海裡穿行,就像海孕育出月亮。海與月都有了生命和情感。它們依戀在一起,如同嬰兒和母親。同時進一步引起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升"只能表現月亮剛剛升起的動態,不能表現詩人的情感。用"升"就顯得太直板。而且作者望月時已是深夜,月亮早已升入天空,應該在空中穿行,而不是剛剛升起。

    總之,"生"字是全詩的詩眼,為寫景抒情作好了鋪墊。它也暗含了月亮像是從作者心中生出,去照耀遠方的親人。"明月千里寄相思"!

  • 12 # 田月桑時

    生,這個字,隱含的邏輯是海和明月是一體的,有包含的意味,就如孩子與母親是一體。生,是和天涯共此時的共相對應的。共,就是同樣,共同,也是一體的意思。這樣巧妙的完成了與後句的呼應,顯得工整又生動。如果用升,就是高升的意思,反應不出海月一體的結構,也無法跟後句的共相對賬呼應,而只是草草地描述了一下畫面,欠缺回味。

  • 13 # 特識時務者

    兩個方面來看這個“生”字的妙用。

    首先,表達萬物皆有靈的擬人手法,讓詩詞更加的生動。月亮也是人們很願意寄予感情的物件,也有很多詩句的描寫,在人們心裡它不只是一個普通天體,而是一種寄託。因此,“生”要比“升”更有靈性。

    其次,作為一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上句“生”的位置與下句“共”字對應,在古詩詞中這一聯是需要對仗工整的,作者使用“共”表達與遠方親人同時並一起的意思,從詩詞煉字的角度上句處使用“升”這個動詞,無論從意境還是詞性等方面都沒有“生”合適和巧妙。

    綜合以上兩點這個“生”字是最佳選擇。

  • 14 # 南山子曰

    我想從文化角度,咬文嚼字,說說!升”與“生”。

    任何運動的表現,都無法與生命的運動表現相比。

    看“升”字,如見物理運動。例如:氣球升上了天空。

    見“生”字,如遇生命運動。例如:媽媽生下一寶寶!

    古人的世界觀,天地人,三才也,皆有靈。和天地以敬畏,循規蹈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母儀天下,大地母親。都反映了古人天人意識。

    詩人張九齡在離鄉之時,望月吟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暗示自己離開生我養我的母親,就如這顆離開大海的月亮。也暗示,雖離家,但會葉落歸根,這是生命的道—有生就有死,入土方為安。但升起來的東西就不一定了,就會讓人無以動感。

    請汝再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請汝再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什麼感覺?但願:道是無情卻有情。

  • 15 # 文溪推文

    此處用“生”字更能體現海天一色的詩意美,意境美。

    此句詩出自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全詩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如下: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古代的詩歌十分注重字的推敲,打磨。

    例如“僧敲月下門”中為什麼用“敲”而不用“推”,“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什麼用“綠”而不用“吹”,都是一樣的道理。

  • 16 # 逢春186177958

    升是實寫,且應在海邊才講升(起)。既言海上,月不再是“升“了。這裡是海的上空有明月高照的意思。這裡是“有”、“高懸”、“正有"的意思。是仰望便見有月在海的上空,是一種自然已成的景象,不是正在出現的景象。故不用“升“而用”生“。

  • 17 # 金心463

    這個問題問得好,很有意思。

    個人認為,這個“生”字用得很有藝術性,既反映當時人們的天文知識侷限性的真實情況,也使詩句更具有靈動性。

    唐朝人也還是認為日月星辰都是從遙遠無邊的浩瀚大海中生出來的。在古代,科學的天文知識很少,只有神話傳說。人們在海岸上觀察,誤認為月亮是在海里誕生的。縱使有了如今的天文知識,明白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大衛星,詩句用“生”字,比用“升”字更生動。

    古人行文不僅惜字如金,還十分注重用詞的生動性,準確性,具體性,形象性和藝術性。

    比如宋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中“春風又綠江岸”,“綠”字用得很傳神。最初用“到”字,覺得不夠準確,就改為“過”字,後來又改為“吹”字,據說總共改了七個字,最後才確定為“綠”字。這也說明王安石嚴謹的治學精神。

    無獨有偶,據說蘇東坡的妹妹叫蘇小妹,幫助別人修改一首詩中的“春風吹細柳,淡月照梅花”一句,改為“春風扶細柳,淡月隱梅花”。她把“吹”字改為“扶”字,把“照”字改為“隱”字,擬人化了,更具有生動靈動的藝術性。

  • 18 # 風族詩社講詞堂

    “海上生明月”。這句詩出自於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生,滋生的意思。滋生什麼呢?滋生的是“懷遠”的情感。把這個情感寄託在明月上。所以起句寫道“海上生明月”。

    我們首先看一下整首詩,才能捋順“生”字的練字之妙。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題為《望月懷遠》,起句點出明月,對句天涯就是“遠”,首聯望月想到遠方的人,有人說生明月,正確的應該是升明月,但是,實際上透過望月生情了,明月是圓的,看到這句想笑吧?難道還是方的?嘿嘿……明月肯定是圓的啊,只有圓月才會明亮,月牙怎麼會明亮呢?古代圓月象徵著團圓嘛,滋生的是團圓的情懷,所以這句意思應該是海上升起了圓月,也滋生了團圓的感情。由此,很自然的想到了遠方也是同樣的時刻。由此及彼,相互的,這樣的人只能是最親的人。張九齡用十個字寫出了多少的內容啊,可見練字之精。

    頷聯承起句,寫滋生的情感,頸聯承“遙夜”,“竟夕”,寫具體事。“滅燭憐光滿”,這句還得多說點,和前段回答的問題“床前明月光”,一樣的道理,矛盾不?但是,有多少人發現毛病了?“光滿”,肯定是屋子被月光鋪滿了!現代人的傢俱怎麼可能?難道也像李白在井欄?但這沒寫床啊!又有人說是蠟燭的光滿了,想想,可能嗎?只可能是沒見過現實中的蠟燭吧?哈哈……古人的蠟燭絕對不可能像電視劇裡那樣燈火通明的。所以,我建議還是看看唐代的房屋是怎麼建造和佈置的,瞭解了自然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尾聯還是寫月,美好的的月光不能送給你,遠方的親人,還是再睡一覺夢裡約定見面的日期吧。竟夕是說整宿沒睡,還寑,讀huan,都什麼時候了?除了只是詩的手法外,我們再看頷聯竟夕起的相思,並不是說沒睡,夢裡也可以相思,所以收句,還寑夢佳期。

    這首詩第二句真的無話可說,就這一句,代入“我”對對方的猜測是和我一樣的,並且貫穿整首。沒有這樣感情的人是感覺不到的。

    總結,透過整首詩的解讀,生字也是升字,生明月,是滋生的團圓相見相思的情感。沒毛病!

  • 19 # 一梅君

    如果你看過“海上日出”,就應該理解,明月相對於海,只能用“生”,不可用“升”。

    我們先從“生”和“升”的原意上做一比較。“生”的意思有:出生、生長、從無到有、有活力的,發出等;“升”的意思有:上升、升起、從低到高。

    當你看過大海,就會領略海天一色的壯美。一望無際的蔚藍色的大海,與天際渾然一體,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彷彿天幕都是從海里生出去的,何況一輪太陽和一輪明月。我們常說的“海上看日出”和“海上生明月”意境幾乎相同。曹操也曾在《觀滄海》裡寫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海上生明月”的“生”字,不但使明月顯得生動,有活力,更使大海顯得深沉,厚重,博大,充滿母性的光輝。一個“生”字把人的視線拉遠,彷彿看到一輪明月從海底慢慢探頭,生髮,成長……,給人以無限遐想和美感。如果說“海上升明月”,就失去了明月從無到有的意境,距離感拉近,失去了海的壯闊美和月的嬌小美,“升”的意境就直白的顯示為月亮從低到高的變化,也失去了詩的含蓄美和悠遠美。

    正是一個“生”字,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使這首《望月懷遠》成為永恆的望月經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 20 # 林憶南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有種做高中語文詩歌鑑賞題的感覺。

    在高中語文試卷詩歌鑑賞的題目中,這種“換字題”也算是一個常考的了,這個問題用高中語文的問法就是:海上生明月一句中,將“生”字換成“升”字行不行?為什麼?

    按照我們長期的做題經驗,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該分析為什麼不行了,為什麼“生”比“升”好?好在那裡?

    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張九齡這首《望月懷遠》的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

    我們都知道,唐詩宋詞為什麼這麼美,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意境的塑造。

    如果我們用“升”的話,腦海中出現的僅僅就是月亮升起的畫面,完全沒有那種開闊的意境。

    而用“生”則不一樣,它會讓我們覺得意境十分開闊,一幅月色朦朧的海景圖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無獨有偶,用“生”字營造意境的詩句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還有很多: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望廬山瀑布》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邊聲搖白草,海氣生黃霧。——王昌齡《從軍行二首》

    以上就只列舉這幾首。

    透過看這幾句詩中的“生”字,我們腦海中就已經感受到了詩篇的意境美,這就是詩詞的魅力,這就是海上生明月中“生”字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或者家人的汽車保養是去哪裡做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