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朝

    老、莊、孔、孟是國學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老子主張“道法自然”,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與現代社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是一致的。現代化發展的出路必須是可持續性發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殘忍報復。

    孔孟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思想主張,在現代社會程序中也必須提倡。如果為了發展,就喪失道德傳統,鮮廉寡恥,為了金錢無所不用其極,人類也會最終走向死衚衕。

    所以說要提倡國學,取其精華,用於指導現代化發展的實踐,我們才會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 2 # 鋼鐵快評

    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的發展最終會歸零,國學代表的是文化和信仰,對祖國的認知,對自己的認知,知道自己哪裡來,知道自己將代表什麼,去往何方,這是國學傳承會留下來的精華,沉澱的是文明的底蘊。加強國學教育,不是讓我們迴歸老八股 老科舉,而是根據現代化的的思想和理念,取之精華,去其糟粕,方能讓國家,讓現代化事業走的更好,走得更穩!

  • 3 # 蝸牛的長征

    我認為國學要在現代化程序中,發揮魅力的話,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個方面就是國學與現代的管理科學可以相結合,我相信目前有很多的企業管理學大師,或者在這方面在搞研究的大學教授們,應該有在著手這樣的或者類似的課題,如果國學與現代的管理科學相結合,以後可以促進管理的完善,讓某一型別或者多個型別的企業從中獲益,哦,其實除了西方的管理學以外,中國的國學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我覺得這方面應該可以有所推進,而且如果在這方面進行研究的話,應該是會有所成果

    第二,我認為國學可以從,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出發,因為國學可以說是來源於生活,我們可以讓它在服務與生活,目前現代的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其實是相對不那麼充裕的,是相對空虛的,大部分人已經被金錢背地位,被權利慢慢的侵蝕,國學在這方面應該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完善的精神世界的理論基礎,讓人們從中獲得更大的精神滿足,其實我認為現代人們應該也是有這個需求的,所以我覺得可以說讓他服務於我們的人的精神世界,國學的魅力自然也就會發揮出來了

    以上兩點是我不足的見解,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 4 # 愛國小小楊

    國學在當下是一個學術熱點,研究和探討國學問題,尤其是國學與現代化的關係對我們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沿襲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繼承和發揚寶貴的文化資源,使國學中蘊含的普世價值與豐富的精神資源得以發揚與彰顯,對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與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發展,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提高國民素質與綜合實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發揚國學精神,使國學作為中華的瑰寶能與現代化社會很好的融為一體,能夠使中國在全球化的熱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對中國文化的長遠發展和民族復興都有著歷史性的意義。

  • 5 # 雲清雲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國學,對於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學可提高華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提高國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學對於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國學對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6 # 四正嘉方

    國學一直在發揮作用,因為她是中國國學,她一直在發揮作用,而且是伐作用,如果我今天光說作用,也許我能說十年!作用,無用,什麼叫作用?作為有用,叫作用?不復言!!!

  • 7 # 學數理的老莊

    國學不是儒學,儒學只是國學的子集。傳說的黃帝到皋陶,伊尹不說,歷史記載的姜太公和周文王的思想就涵蓋了儒家元聖周公旦和聖人孔子的思想。關鍵是姜太公的思想還涵蓋了儒家所忽視的經濟和軍事。而且傳承太公齊國傳統文化後人,春秋戰國的諸子更包含了科學科技。

    文王問太公六守是什麼?

    太公回答:仁義忠信勇謀是六守。富裕而不犯法是仁愛,尊貴而不傲慢是道義,賦予重任而不推唐責任是盡忠,差使而不隱瞞是誠信,危險而不恐慌是勇敢,委託任務而不慌亂是有謀略。

    文王問如何治國?

    太公說:領導自律而無慾,以清淨無為治國,官吏中正就提升,廉潔愛民就加俸,敬重敬老呵幼的人,獎勵盡力農桑的,區別善惡良莠,表彰善良,提倡公平,端正品德,用法制來遏止邪惡詐偽……

    這思想是原始的黃老思想,其中這兩段文字就已經涵蓋孔孟,老莊和韓非的思想。即後三者個別只是黃老思想的子集。

    漢儒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皇權天定和獨尊儒術的觀點,被漢武帝照單全收後,獨尊儒術後,被儒者弘揚的是孔孟思想。加上被接受的老莊,韓非思想和象數易學,整個知識範疇還是十分狹隘的!一句話概括就是重道輕術的聖賢思想。

    全面的黃老思想和墨家被否定,黃老思想的代表作,計然的文子被認定為偽書,范蠡的黃老帛書滅跡!墨家也銷聲匿跡。

    在開放的前儒家獨尊時代或文景盛世和春秋戰國時代,社會主導思想基本上就是黃老思想,代表人物有范蠡,管仲,慎到,李悝,申不害……再往前的周文王,姜太公,伊尹,皋陶,堯舜,黃帝也是採用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以民為本,樸實自律,實事求是和開放的黃老思想。

    儒家獨尊造成重道輕術,封閉,狹隘,舍邏輯而取形而上的思維。造就舍平常心而取高深莫測的思想,自誇自大,固步自封的秀才。

    秀才們小腦發達,大腦抽筋,以兩個符號排列成八卦就是發明電腦!把24節氣對應坎離震兌四卦的24爻,再把12時辰對應乾坤二卦的12爻就是科學!

    秀才讀聖賢書不看字面意思而拼命往高深莫測方向註釋,以致註釋比原文還高深莫測!

    想個點子就是睿智,計謀是算計和陰謀,不是計算和謀劃!智慧等同於三十六計,亡國則甩鍋義和團或天時地利人和!

    秀才是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科學的白痴!

    國學要發揮魅力,只要迴歸獨尊儒術之前的開放,全面和實事求是的思想即可。

  • 8 # 雲端韋一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國學”?

    “國學”一詞,先秦之前就出現了。其意義與現在所說的國學有很大的不同。

    《周禮》雲:“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這裡第一次出現“國學”一詞。學者孫詒讓在《周禮正義》中說:“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國學就是學校。

    到了兩漢時代,國學改名叫“太學”。比如我們南充鄉友,《三國志》作者陳壽年輕就曾在蜀郡“遊學於太學”。魏晉南北朝時太學又稱“國文學”,隋唐改稱“國子監”。宋代又改為“書院”,如“嶽麓書院”等。從這些演變的過程來看,“國學”仍未能脫離學校的意義。

    那麼,國學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時候獨立出來的呢?

    清末民初時,西學和新學漸起。面對當時社會和學術文化空前轉型的嚴峻形勢,一些學者為了捍衛中國文化,也為了與新文化、外來文化相區別,提出瞭如“舊學”、“中學”、“國粹”、“國學”等多種國學概念。這些學者都對所提概念進行了詳盡的詮釋。其中以章太炎和鄧在實的解釋最為妥貼精當——“國學者,中國固有之學”。此義受到學術界普遍認可。後來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國學的釋義基本上沿用了章、鄧的定義,並作了適當的擴充套件和延伸——國學,稱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國學一詞已正式從學校的定義中分離出來,成為與西學相區別的一個專門概念。

    其實,從深層次理解還可以說,國學既是“中國固有之學”,也是一個國家以其個性化風格,民族性特色去表現時代精神,探索、追問、反思人類發展而形成的文化結晶。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學就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和載體。

    國學就其內容而言,分為廣義的外延和狹義的外延。

    廣義的外延。即華夏民族一切優秀的傳統文化皆可稱為國學,它包括了哲學、史學、宗教、倫理、語言、文學、藝術、考古、醫術、數術甚至星相學等等。

    狹義的外延。是指以儒家學說為主流,以先秦諸子思想為主導,以儒、釋、道三家為核心的學術體系。

    因此,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而形成的基本文化形態,這是當今我們所說的國學內容中的核心。

    那麼,這些基本形態中到底哪些是國學經典呢?

    對於國學經典,歷來說法不一。就我的理解來看,首推《四書五經》,這是國學的核心。其次是十三經,這是在《四書五經》基礎上的擴充套件和推演。再次是經、史、子、集。

    這個範疇就相當大了。當代人大多比較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要把這些經典學完委實不易。我認為,在泛讀的基礎上,熟讀少量經典,領會其精神實質,使之成為自己的人生座標,也不妨是一種國學入門吹糠見米的方法。

    其次,國學如何在現化程序中發揮魅力(作用)呢?

    1、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現代文明發展速度超乎人們預料,當市場經濟文化佔領主導地位時,傳統文化退居次要地位,尤其是現在流行的快餐文化,網路文化,娛樂文化等,使文化碎片化現象日益嚴重。當我們內心空落猛一回頭看時,才覺得華夏幾千年積澱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的文化之魂,不僅不能丟棄,還應該在現代化程序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

    2、提升華人的思想道德水準,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現代化程序中,很多沒落的腐朽的文化混雜其間,稍不留神就會迷失方向。尤其是物慾至上會讓人精神、心理不堪重負。學國學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充實內心,規範行為,律己化人,自覺排斥與傳統道德觀念相牴觸的東西,使我們骨子裡的那份美德得以永存。

    3、增強中國文化競爭力。當今有不少人崇尚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棄如敝履,一提起國學就認為是迂腐的,沒落的,完全失去文化自信。其實,中華五千年文明未能斷流,與國學強大生命力緊密相關,這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優秀文化。在此次疫情中,日本贈送醫療物資時不是寫了“山川異城,風月同天”,其實也是國學精髓傳之異邦的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接納包容的博大們胸懷,我們既要學習、包容外來文化,同時也不能丟掉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中國的文化競爭力。

    4、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樹立精神支柱。現在世界上各大國之間博弈異常劇烈,其中也己括文化層面的博弈。西方有普世價值,有民主自由,有好萊塢文化,有嘻哈文化,我們拿什麼文化去與之博弈?竊以為,國學中的精華是抗衡西方文化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我們實現偉大復興之夢的精神支柱之一。

    這是從國家、民族層次上所顯現出的重大意義(魅力作用)。

    就個人而言,有人認為,學國學的最終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而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理想。不可否認,這是很多仕者“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乃鴻鵠之志,不可謂不高遠宏大。但能達到這種終極目標的人定然是少數。作為絕大多數華人,一定要多在“修身、齊家”上下功夫,明白自己學國學的目的不是金榜題名狀元及第,不是發思古之幽情,更不是什麼復古表演媚俗做秀,而是與先賢對話,在聖賢的光芒下,感悟其精神實質,觸控華夏文化精髓,盪滌心靈中殘存的陰影,樹立精神的支柱,找到人生的座標,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質得到提升,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假如每一個人都這樣做了,整個民族的素質自然就提升了,民族復興之夢的實現也就不遠了。

    這樣的意義(魅力),在現代化文明程序中其實也是非常巨大的了。

  • 9 # 南山易人易學

    國學不會過時,只會生輝!

    國學範圍極廣,諸凡生活衣食住行學習社交營運經商等方面無不包含。從大的方面說是學術,是瑰寶;從小的方面說就是修身,就是修心。

    高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品味,更需要高尚的人格。當陪著愛人去產檢,遇到的醫生護士彬彬有禮,仁心仁術,是不是欣慰呢?

    當孩子去幼稚園了,老師是一個傳統文化研究者或愛好者,懂得古代啟蒙教育,並付諸行動中。即是福緣。

    當自己走向社會工作,老闆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公司理念一定會有忠孝。

    當相親交友,遇到一個知書達理的愛人,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當面談合作,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舉手投足皆有禮節,必然會加分的。

    閒暇時間,三五好友,品茶,書畫,音樂,談論文學,談論文化,又是一番盛宴。

    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國學提現。不必要專門的花費時間去擺臺表演,只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好,只要天地有大道,人生一太極。生居覆載中,善事心比心就好了。

    不管現代化如何先進,帶著孩子去朋友家,朋友帶著孩子到自己家,有禮節的大人小孩不會討人嫌。如此簡單。

    弟子規講的好: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先從孝道開始,就是最好的開始。因為“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10 # 小小歷史迷mi

    看看這次疫情捐贈時日本寫的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以及後來我們捐贈時的各種贈言

    國學是底蘊,也是力量

    最好不要只會說加油

  • 11 # 風停霧染在人間

    國學,是以先秦文化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哲學、玄學、道學等等諸多學科,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瑰寶,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並沒有主次之分。

    簡單地說,國學就是漢學,就是漢文化及中國學。可以說在我們現代化發展的程序中,可以被運用的各個方面,比如教育、管理、藝術、醫學等各個領域。

    任何一門科學,在運用的同時必須是加以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以教育為例,某段時期興起一種國學熱,穿漢服、行漢禮、學漢書。不是說不好,而是要紮紮實實地去做,而不是流於一種形式或過場。

    教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礎。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本民族素質以及人才的培養,教育是一種軟實力,也是一種競爭力。所以國學在教育事業大有可為。

    在管理學上,古人做事遵從做事先做人,以人為本。人的屬性決定了事物發展的走向。所以,在現代化管理學中,應著重強調人的重要性,只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事件才會有個好的結果。

    總而言之,國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如何運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要流於形式而譁眾取寵。

  • 12 # 義五子

    國學,是一個比較大的文化,一直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並且得以延續,很多地方都是沿用了國學。道,法,儒等等國學文化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不斷最佳化來適應我們今天的生活的,我們同樣的在運用這些文化,發展國家,修身養德。

    文化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不斷髮展的動力,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發展。

  • 13 # 張文彬

    從事國學教育的人分兩種:一種是講師,一種是術士。講師靠講課為生,叫好不叫座,生計困難;術士用國學的某個分支內容幫人解決問題,如易經大師看手相、面向等。在我看來,這兩種都不是很好的傳統國學,發揚國粹的最佳手段。

    我認為,從國家層面,我們要重新梳理國學文化中的精粹,將其歸類,重新出版;成立國學教育統一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對內夯實基礎,對外傳播文化。對此,孔子學院遠遠不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僅僅是國學一個板塊而已。從市場層面,國學文化要產品化、產品要品牌化、品牌還需要資本化,只有這樣才能將國學發揚光大。

  • 14 # 四病

    我們的國學具體來講,就是以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唐宋詩詞、元曲、漢賦、明清小說、歷史等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思想體系上來講,就是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導,相容諸子百家,這是我們國學的精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古人曾經講過“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三家互為補充,三足鼎立,是缺一不可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習主席多次提到佛教也有著深厚的現實背景。近代以來,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重衝擊。今天,儒家文化的制度性傳承仍然沒有建立,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其現狀與人們的期待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儒釋道三教當中,佛教的發展相對較好,逐漸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最重要載體。而新世紀以來的中國佛教,也日益建立起這一文化自覺,主動投身於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歷史洪流之中。

    習近平主席還在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他說:“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要成為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征程上,中國佛教可謂天降大任,任重道遠。

  • 15 # 萬悟三生

    國學如何在現代化程序中發揮魅力?這個問話應該是:國學如何在現代化程序中發揮作用?我想這才是提問者的本意,這才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

    可是,這個題目太大了,涉及到的面又太廣了,近百年都爭論不休,各種聲音各種褒貶形形色色,論述起來很難達成各方共識,一不留神就被拍磚,所以,只能先說一些觀點拋磚引玉。

    一,國學的定性與定位

    先把什麼是國學?國學包括什麼?弄清楚,因為種種原因,國學的地位不明確,重視程度不夠,老百姓經常把國學同封建落後等過時的思想評價來掛鉤,這個局面必須解決,也就是說把國學的意義和價值,作用與效果先明確了才能解決國學的地位。這個需要國家來定好調,民間才能全面的啟動並響應。

    二,國學必須正式納入全國教育體系,也就是說要從教育孩子開始重視國學,民族自信首先是文化自信,全民推廣。

    三,每個華人自動自發的行動起來,重新認識國學的意義和價值,特別是這次疫情給中國,給世界帶來的衝擊,讓我們再一次重新審視中西方的不同,殘酷的現實徹底揭開了西方的面紗,再次體現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智慧的偉大。

    所以,讓國學的精髓成為華人與時俱進的智慧源泉,讓國學的精神充實華人的精神世界,讓世界因東方的文明而形成命運共同體,這就是文化自信,國學興盛的最好時機。

  • 16 # 隨心行願

    發揮在個人身上的 還是公司 還是國家?個人一般來說,即使是大學畢業生也沒幾個真正理解國學,不過背背書而已,薰陶一下氣質。如果是公司,公司是資本主義萌發的標誌,核心是資本的聚集,最多是企業經營者自己學,自己用。用得好就很厲害了,比如孔子的十大弟子,在孔子死後基本都在當時的時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影響著時代的發展。對於國家而言,國學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越多人接受國學的薰陶,懂得仁義禮智信,社會自然更加穩定,和諧,人民的幸福度更高。

  • 17 # 解字講經

    現在提國學的人多,願意讀讀國學經典的人少。很多人剛看了一本書,還沒弄明白一些句子的意思,就開始到處講課,斷章取義,道聽途說,誤導大眾。本來大眾對國學的認識就不夠深,聽了一些江湖騙子的講解,就更加迷茫了。個人認為要想展現國學魅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大學裡的教師要多到社會上的一些講堂、知名書院、書店、文化場館、圖書館開設講座,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把佶屈聱牙的經典,明白曉暢的講解給大眾,跟大眾生活聯絡到一起。實事求是的講解,不能過分推重國學經典的價值,一些經典經過歷時的變遷,個別知識點已經時過境遷,要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順勢而為。

    2、國學經典浩瀚如海,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取捨?其實個人建議要先讀讀《論語》,作為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對生活中的人與人的關係講的特別透徹,每一個人都能用得上,這遠比哪些卡耐基系列更能解決問題。雞湯好喝,但轉瞬即逝,不見的實用;經典雖然難讀,但只要願意花點時間,每天讀一點,總能有所感悟,受益終身。

    3、深入研究中華經典,要遵循前輩們的治學方法和次第,紮紮實實,從文字學入手,只有掌握了文字的形音義,才能夠在這個領域中有所建樹。人生短暫,不能朝三暮四,今天看個科技類,明天弄個養殖類,後天看個天文學,這樣淺嘗輒止,不僅耗費光陰,更會讓自己陷入迷茫之中。

    4、蒙以養正,聖功也。在奮鬥的最佳年齡裡,大多人為了生活在奮鬥,很難靜心讀書,尤其是古典類。培養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最好的時期就是從小開始。我們應該在幼兒園就讓孩子讀讀經典,不懂也沒有關係,在小學階段裡讓孩子們懂一些文字學知識,從文字上帶孩子們走進文學、歷史、哲學,或許孩子們會更加熱愛學習。我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在這裡還是有一點點體會的。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8 # 柴郎2019

    《孫子兵法》之“始計第一”,開篇有講: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我是做商業品牌推廣的,判斷一個企業能不能商業競爭中取勝,可以從這五方面入手,當然這五方面也有新的內容,我的理解如下:

    一曰道:

    1、我的理解是企業的生存之道,這個世界貓有貓招、狗有狗道,企業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企業傳遞的價值、企業的價值是否被需要,被需要的價值如何變現

    2、企業透過一系列的戰術把被需要的價值變現,然後確定這種戰術能否複製,如果能夠複製,就將其上升為戰略,擴張壯大。上升戰略再反過來指導其他戰術,事半功倍。

    3、例如,京東廣告語,“同樣價格,選擇快的”,配送及時本是一個戰術,消費者認可就在京東購物,在競爭中取勝,上升為戰略全面完善配送體系,我網購選京東多一些。

    二曰天:

    1、我的理解是企業的品牌營銷,商場如戰場、營銷就是戰爭,企業無論大小都得在商業競爭中求生存,而品牌營銷是商戰中重要的一環,是企業生存的天時。

    2、品牌商戰有防禦戰、進攻戰、側翼戰、游擊戰四種類型,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投入戰爭取決於營銷品牌定位品牌資源品牌戰略等,擁有品牌營銷的企業才能發展壯大。

    3、例如,我服務的某瓷磚品牌在當地市場佔有率第一位,一場“倉庫直銷”的防禦戰別的品牌就無法操作,沒有如此規模如此整潔如此美觀的倉庫,品牌商戰無處不在。

    三曰地:

    1、我的理解是企業的渠道店面,現在是渠道為王的天下。5G時代到來,又增加了很多新興渠道,電商、微商、抖商層出不窮,商業格局不斷改變、新的機會不斷出現。

    2、進入新世紀的20年,企業渠道的線上線下之爭不絕於耳,一直沒有定論,實體企業插上網路的翅膀、電商企業佈局實體店面,未來一定是“線上集客、線下體驗”的天下。

    3、2020年一場疫情,全民都在直播帶貨,各大政府部門領導都加入其中,商業又開闢出了新的陣地,新的陣地帶來新的格局,品牌商戰搶佔新的陣地,但一定要適合自己。

    四曰將:

    1、我的理解是企業的團隊幹部,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幹部帶了頭團隊有勁頭,企業要發展壯大,沒有團隊幹部就是空中樓閣,商業洗牌沒有團隊的品牌先被洗掉。

    2、《孫子兵法》中為將五大特質,智、信、仁、勇、嚴也有現實的理解,可以指導企業選拔經理、店長等部門領導,我實戰培訓60多場,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3、店長五特分享,“智”是懂得品牌營銷之道,“信”是知行合一誠信為本,“仁”是容人之量用人所長,“勇”是有知無畏勇於擔當,“嚴”是執行力強遏人所短,慢慢培養。

    五曰法:

    1、我的理解是企業的銷售體系,企業沒有銷售就無法生存,銷售無法複製就無法壯大,銷售複製就是團隊複製,團隊複製就得有團隊規則團隊文化等,形成銷售體系。

    2、商業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團隊的競爭,企業的壯大還是團隊的壯大,現在打造團隊的機構很多,雖然有些良莠不齊,至少說明了打造團隊銷售體系的重要性。

    3、例如,商業最重業績,決定業績的兩大要素是匯入量成交率,銷售體系打造團隊首重這兩大要素,規則機制、績效考核都是圍繞這兩大要素,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國學在現代化程序中很有指導意義,應用得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你有什麼好的國學新悟,一起分享哦。

  • 19 # 亮見於微

    國學的復興就是文化復興,文化復興才是民族復興!所以,國學復興是現代化的目的也是方向。現代化不應該是單純的科技發展。

    所謂國學,應該是傳統文化。有人說,對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事實上,能傳承五千年(至少)而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文化,早已融為一體,怎麼去區分糟粕呢?

    今人用古意,往往喜歡斷章取義。便於為其所用的,能夠用所謂現代科學理解的,宣傳為精華。反之,歸入糟粕。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現代科學才產生幾百年,就已經反覆在推翻先前認為是真理的結論。國學傳承幾千年,其中的哲學思維、東方智慧和方法論,不是現代科學所能比擬的。

    現代化程序,是民族復興的程序。民族復興不是有錢了,而是文化復興了。有自己的文化,才是獨立的民族。

    所以說國學在現代化程序中如何發揮作用,本身這個命題就顛倒了主次!現代化程序應該圍繞國學為基礎的傳統文化的復興而展開,而不是單純的發展科技,賺錢。

    如果華人不懂國學,那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嗎?

  • 20 # 青年讀書說

    首先,小編作為從歷史的角度解釋一下什麼是“現代化”和“國學”?精明扼要來說“現代化”就是: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自由化。“國學”: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在這個博大精深的體系之中包含了人為主義、忠義孝悌,仁義禮智信等各種精神,都可以在我們現代化程序中發揮很大魅力,當然是需要借用載體,例如音樂,很多歌手現在將古詩詞改編成音樂,如《將進酒》、《知否知否》等一類。或者舉行這一類綜藝節目,例如《中華詩詞大會》、《向經典致敬》等。其實對於國學喜歡的人還是挺多,只是宣傳力度還不夠大,上下千年的國學魅力本身就很強大,但是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藉助新時代的載體或者工具推出內容,但是國學之中有的禮義仁智信,忠孝悌義,誠信守則等精神本身就用它強大的魅力,對一代一代華人發揮著重大且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國學的魅力是分顯形和隱形的,無論何時,國學魅力猶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部ct正常可以排除肺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