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子子敬

    看完之後,感覺上覺得這部電影,設定清奇,故事闡述的內涵深刻,但是裡面牽涉的主題太多,但是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故事,他都要有一個主線,這個主線闡釋的就是他最想要說明的主題。

    而我在網上看到的,那些諸如“底層之光:人性的敞亮與深恐,《飢餓站臺》你看出了什麼?”我對此根本就嗤之以鼻,曾幾何時,影評人不管評什麼電影都要扯上“人性”的大旗,好像不批評兩句人性,就不會寫影評了一樣。

    什麼是人性?是人在社會中經過長時間的適應環境,形成的人格性格,這叫人性。《飢餓站臺》里人們都是在為了生存,為了食物而拼命,就跟兩隻獅子為了爭奪地盤和食物,一方將對方咬死一樣。這充其量算是叢林法則,能叫“本能”,還上升不到“人性”的層面。

    還有一種論調“網飛最新大作《飢餓站臺》,痛斥資本社會人和人的矛盾”這更是無稽之談,什麼是資本主義?是資本經歷了原始的社會積累,最後被少數人截留在手中,而相對應的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是無產階級。那《飢餓站臺》中的人又跟資本主義有毛的關係?哦,就因為上層的食物豐富一些,上層的就是資本主義了?還痛斥,痛斥什麼了?上層的人隨時都有可能隨機下墜到底層好嗎,這是隨機的機率事件,而且並不存在資本的血統繼承,也就沒有資本積累一說。哪裡來的資本主義?《飢餓站臺》裡的所有人都是無產階級好麼?

    以上兩種解讀,都是對《飢餓站臺》這部電影的過度解讀,歪曲解讀甚至是誤讀。

    那麼《飢餓站臺》究竟是一部什麼電影?我覺得它是一部“反烏托邦社會實驗題材電影”。

    我們來看這部電影的核心設定:簡單來說,就是有一個叫做中心管理局的機構為了達到其試驗目的:證明人類能夠戰勝野蠻的利己主義,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而選擇自發行團結,單獨開闢出一個脫離了社會的試驗田。

  • 2 # 解貓膩

    烏托邦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極樂。那麼什麼樣的存在可以把一個城市可以變成極樂淨土呢?那只有可能是所謂的神,而人類並不是神,就算能實現烏托邦城市,那一定也是不完整的烏托邦,這樣的烏托邦可以存在,只不過這樣的烏托邦不一定會有當初所想的那麼完美,或許會比現在的世界更加殘酷,這也是為什麼烏托邦至今只是曇花一現或者完全放棄的原因。

  • 3 # 花想雲想

    烏托邦之所以稱為烏托邦,就是其虛無主義的體現,這個電影就正好印證了這一點,一切以自律為基礎的美好幻想最終都會破滅。

    正如西部世界裡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場殘暴的歡愉,終將以殘暴終結。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And in their triumph die, like fire and powder, which, as they kiss, consume.

  • 4 # 自愚治樂放映室

    在自由文明的國度,我們會說:“人人生而平等”,但我們清楚的很,這只是一句“烏托邦”式的理想口號,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人是分三六九等的。

    三六九等,只是一個泛數,《飢餓站臺》把這個概念給具化了,它告訴我們,人是分為333等的。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未來世界,有這麼一座垂直型監獄,一共333層,每層住2人,沒有獄卒,也不用勞作,天天等著投食就可以了。

    但有這麼一個遊戲規則,每天定時定量發放一次事物,前面樓層可以大快朵頤,往下的樓層只能吃前面吃剩的,以此類推。

    可以想象,越往下飲食條件越差,到了連渣都不剩的程度,為了生存,到了人吃人的境地。

    沒有永久的幸福,也沒有永久的災難,每個月會進行一次隨機輪換,可能是高層,也可能是低層。

    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現實隱喻:不同的樓層代表了不同的階級,少部分金字塔尖的人掌握了絕大多數的資源,就好比全世界99%的財富,都佔據在少數人手裡。

    但現實比電影殘酷,電影中人角色的命運會每月更替,而現實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兩極分化越拉越遠。

    男主人公叫格倫,他第一次分配到了48層,這說明食物已經經過了47層的糟蹋。

    格倫初來乍到,高傲的他死也不吃,但只過了三天,終究難逃真香定律。

    格倫的室友是一個叫崔馬格斯的老頭,他說他剛從132層過來,那為什麼他原來的室友不見了呢,說明是被崔馬格斯吃了,這也是為什麼當格倫和崔馬格斯換到171層時,崔馬格斯早已把格倫五花大綁了,準備慢慢吃他的肉熬過一個月,可見崔馬格斯是老江湖了,深諳這裡的生存之道。

    幸運的是,格倫被金姐救下了,但是不幸的是,格倫需要靠崔馬格斯腐爛和長狙的屍體熬過這一個月的。

    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現實隱喻2:善惡是辯證存在的,哪怕是最黑暗的地獄,也還是有像格倫和金姐這類人,保留著人類的善良底線。

    格倫對金姐一次不經意的善,到頭來救了格倫一命,而崔馬格斯完全被監獄的黑惡習氣所同化,走向了互害互相折磨的道路,哪怕經驗再豐富,還是會有滅亡的一天。

    當格倫在低層的時候,無論他如何遊說上層的人不要糟蹋食物,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但是面對下層的時候,格倫威脅說,如果不聽他的話,就在上面拉屎撒尿,下層的人沒辦法只要聽從了。

    而當命運之神眷顧格倫,把他分配到6樓的時候,這時候他聯合黑人室友,開始要制定遊戲規則了。

    格倫和室友拆了床的鐵架做武器,跟隨食物浮臺往下,強制平均分配。

    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現實隱喻3:階級影響是自上而下的,不可能自下而上,而當你所處的階級足夠高,你甚至可以變成遊戲制定者,把你往下的階級層消除,片平化。

    這樣的社會,其實就是古代的封建社會,遇到明君,可以豐衣足食,遇到獨裁者,那就是人間煉獄。

    格倫想要改變監獄的風氣,透過暴力的方式改變以往這種野蠻分配方式,變成一種理想的平分社會主義。

    理想總是好的,格倫也是差點成功了,但是他沒想到的是,食物並不是充裕的,他並不是按照333層,666人的量配置的。

    這樣就導致了,格倫繼續往下走,還是存在沒有食物分的情況。

    沒有食物,格倫和黑人室友就成為了食物,演變成了一場廝殺,最後兩人都倒在了血泊中。

    電影的最後,最後一個隱喻其實很殘酷,但是非常現實,那就是:社會資源並不是充裕的,上帝也無法做到照顧每一個人,那麼最有效的辦法,人間事交由人去解決,優勝劣汰,適合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雖然血腥,至少保障了人類在地球上的生生不息。

    這就是人間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偏硬黑色褲子搭配什麼材質上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