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孤僻樂

    我也收到這樣的困擾,很多時候是自己其實很善良的舉動,去面對對方,還有就是因為可能顏值比較低吧,做人相對老實,一到一個地方總會有那麼幾個人嘲笑和故意排擠不搭理你。

    有時候甚至是面對面的露出嘲笑的的尾巴,都不加修飾的這樣做,可是有什麼辦法,經歷了幾個單位以後,我發現很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人性有時候就這麼醜陋,我當然不是指所有的人,是指有些人,但是這個世界不就是有善良的人醜陋的人組成的嗎,雖然在當時真的 很難受,有時候甚至憤怒,但真的 沒有辦法,只能去忍受,這就是現實,其實到哪裡都有這樣人,之前我是選擇逃避,現在想想真這樣也不是解決的辦法,我就告訴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去搭理他們,因為善意的舉動有那麼幾次,就夠了!

    做人做自己就好,萬事盡力了就好,不要為了所謂的好人緣,丟了自尊而換來鄙視。

  • 2 # 情感文案館i

    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有自信,不要因為別人說了什麼,你就不敢做,不要為了別人活,吧要活在別人的話語中。心胸要寬廣你,就是對排擠的人,也要見面打招呼。

  • 3 # 百泰人聲

    觀點不同,做事方式不一樣,人與人之間很複雜,要是想化解必須要先知道為什麼被排擠,是觀點不同,還是做事方式不能接受,

  • 4 # 亮霞美食記

    前不久,哈佛大學一項歷時75年的研究顯示,健康的人際關係是人類幸福的關鍵,而非金錢、權利或是名望。研究還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類長壽、快樂以及感受幸福的根本。然而,孤獨,又幾乎是每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被群體排斥,被朋友疏離,甚至被親人冷漠對待,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境況。那就讓我們來聊一聊社會孤立與排斥現象,看它究竟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樣的影響,它是怎麼產生的,以及面對孤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

    排斥,殺人於無形

    心理學對於社會排斥(ostracism)的系統研究始於2001年,Williams在《社會孤立,沉默的力量》(Ostracism, the power of silence)一書中系統闡述了社會孤立的效果,模型,以及研究方法(1)。隨後,大量的研究證實,社會排斥或孤立會極大地削弱人的四大基本心理需求:控制感、歸屬感、自尊、存在價值感。被孤立的人普遍感受到不被尊重,在集體中難以尋覓價值和對集體的認同,同時,由於難以和孤立自己的人直接對話,被孤立的一方往往在開始不太清楚自身被孤立的原因,從而導致控制感的喪失。

    社會科學研究經常使用拋球實驗來研究社會排斥現象。在實驗中,被試者被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人都在電腦模擬下參與拋球遊戲。如下圖所示,被試者和兩位電腦虛擬人物進行互相拋球的簡單遊戲,實驗時,我們讓被試者認為另外兩個人物是由真人控制的,而實際上,這只是兩個電腦控制的虛擬人物。實驗開始後一分鐘內,實驗組和對照組均會得到約三分之一的球權。一分鐘後,對照組持續獲得三分之一的球權,而實驗組則不獲得球權。整個過程持續五分鐘,隨後,實驗者比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心理和生理狀況。結果,在遊戲中被孤立僅僅五分鐘的實驗組,表現出糟糕的心情以及被削弱的基本心理需求。

    有趣的是,即便我們將普通的球換成炸彈,當被試者無法得到炸彈時,社會排斥仍會傷害被實驗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對於被排斥和孤立的恐懼不隨被排斥的原因而改變。人類的基因會在我們受到排斥的時候提醒我們:“不好,我可能會死掉。”

    現代醫學技術透過對人腦部的掃描告訴我們,社會孤立對人大腦的影響和身體上受到重擊時對大腦的影響沒有任何區別(2)。也就是說,當別人孤立你、不理你、排斥你的時候,他們正在用無形的重拳傷害你。同樣的,如果你是排斥他人的那一方,你也正在殺人於無形。

    也許你也曾見過這樣的景象,一名坐在教室角落的學生,ta不怎麼和其他同學說話,也不怎麼笑。身邊的同學並不怎麼主動和ta玩。沒事的時候,總能見到ta望著窗外,似乎遠方的天空有著ta的另一個家。有人說ta是不合群的少數人,有人說ta性格古怪不好接觸,也有人說ta是新轉來的,還不熟悉班裡的情況。“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不論怎樣,ta正經歷的一切,誰也不會願意去主動經歷。

    為什麼排斥ta?

    如果我們認同存在即合理的邏輯,那社會排斥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社會學家透過對進化論及其證據的研究,認為社會排斥的起因首先是為了避免大規模傳染病的傳播而產生的(3)。當原始人類族群中有人表現異常,或者身體表徵和他人不同時,有可能表示惡性傳染病的開端。漫長的進化讓人類發展出對惡性傳染病源的排斥反應。這些深植於人類內心的恐懼,則一直延續到了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

    於是,便有了那些對於“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的排斥現象。社會科學研究顯示,很多的社會排斥現象,都是因為被排斥的個體和群體中的大部分不一樣引起的,無論這種不一樣是宗教信仰、性別、能力水平、或是性取向(4)。

    不同人格的人使用社會排斥的行為也會不同。研究顯示,隨和型(Agreeableness)人格的人傾向於更少地使用社會排斥手段,而不隨和(disagreeable)的人則更傾向於使用排斥的手段處理問題。

    社會排斥,同時也是一個習得的習慣。研究顯示,父母經常冷戰處理問題的家庭中的孩子,在成年之後更傾向於使用冷暴力處理家庭問題(5)。

    有些社會排斥行為,是為了避免負面溝通而採取的行為。例如你的身邊一定有那麼幾個人,你就是不想和他們說話,他們找你搭話的時候,社會排斥就成為了你自我保護的手段。

    我被排斥了,該怎麼辦?

    如果你正在遭受社會排斥的痛苦,你一定不是一個人!研究顯示,平均每人每天都會經歷一次程度或大或小的社會排斥。有可能是同事沒有理會你的打招呼,有可能是領導沒有理睬你的報告,或者,是你知道朋友參加一次聚會但並沒有邀請你。這些事情都屬於社會排斥。

    如果,你覺得你正遭受的排斥程度遠遠比上述所說的嚴重。如果,你經常思考被排斥的原因也沒有結果。如果,你看完前面的文章覺得你確實是社會排斥的嚴重受害者。

    請你立刻、馬上停止對“為什麼他們不理我”這個問題的思考!

    因為,你即便猜對了答案,也不會有人給葛萊芬多加上十分。

    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索求,只會讓人陷入芻思(rumination)中不可自拔,不斷加重社會排斥對人造成的傷害。

    其次,請你盡力改變周遭的社會關係,現有的集體沒有你的朋友,那就從這個集體中脫身(social withdraw),尋找新的集體。換個學校,換個工作,甚至是搬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荒誕,但社會脫離(social withdraw)卻是從社會排斥中恢復的絕好良藥。從現有的負面的社會關係中脫離,會給社會排斥的受害者帶來難得的喘息之機,也讓他們有機會自我審視,重拾建立新人際關係的信心。

    接著,去尋找新朋友吧,或者可以試著和身邊的人更多地建立聯絡。所謂的朋友,其實並不用很多,和他人的關係,質量遠遠比數量要重要。對於學齡青少年的研究顯示,一些天資聰穎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到排擠,只是因為他們的學業表現異於常人,行為也經常被打上“奇怪”的標籤。然而這些人並沒有被社會排斥壓倒,一般他們會有數量不多的幾個非常要好的朋友陪伴他們左右。而社會排斥,在他們看來,反而給了他們更多成長的空間。看似被排斥的“天才”們,由於沒有過多的社交活動的牽絆,往往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自由發展(6)。

    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變得更強。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果你正遭受被排斥的痛苦,堅持下來,你一定會找到與你心意相通的夥伴,並且成為更好的自己。

  • 5 # 甘草檸檬

    被人排擠,任何人的心裡都不好受。如果可以改變環境的話,我想任何人都會改變的,既然改變不了就忍讓多點,總有一天會感化對方的

  • 6 # 暖寒心自知

    被人排擠非常難受,自己會問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我哪裡得罪他們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對待我?說這麼多的問號,其實你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有眼睛,但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欣賞角度不同。每個人都有心,但每個人的想法不同,用意不同。每個人都有感覺,但有時卻被別人的感覺所牽制,引導。

    職場上競爭非常厲害,往往有不懷好意的人排擠你,因為他的表現欲過強,他不希望你比他優秀,更不希望你的表現會超乎於他,就會在同事們之間周旋,挑撥離間。

    使大家一同排擠於你,這時你不要與其正面衝突,只需要做好你自己,並且暗地武裝好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使自己更加優秀。與周邊的同事,也不要顯得格格不入。要用你的真誠,用你的真心,與同事們交往。慢慢同事們會感受到你的真誠,你的優秀。別人說的那些是非就會化為烏有。同事們更尊重你的人格品質。從那以後失人心的並不是你,被排擠的也不會是你了。

    正應了一句話,“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提高自己的層次,加強自己的能力。你就是那塊金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eb前端找工作找了快兩個月了,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