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中的梅雲

    蜀漢前期的人才可謂是人才鼎盛。比如,河北派,代表人物張飛趙雲和關羽。也可稱他們為北派。荊州派。魏延黃忠霍俊等等等等。巴蜀派。這一派人就更多了。就不細說了。劉備的鼎盛時期,人才濟濟。連曹操都不敢招惹他。劉備的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漢中爭奪戰後。漢中一戰。曹操由最開始的勢在必得到後來的形同雞肋。到最後倉皇撤兵。把漢中完全讓給劉備。而劉備的好運也到此為止了。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蜀漢的人才凋零。蜀漢之所以人才凋零。是經過三次大的戰役導致的。第一次,關羽攻襄樊。吳國白衣渡江偷襲。第二次。劉備的復仇滅吳。這兩次的失敗。幾乎都是被對手團滅。比如,關羽的失敗,不僅導致他自己身首異處。同時還有關平周倉趙累馬良等等等等的精英人才幾乎全軍覆沒。唯獨一個廖化,還是派出來報信的。第二次團滅。除劉備以外,黃忠等人差不多都丟命了。這兩次失敗導致了蜀漢的將領謀臣近一半的折損。因為還有張飛的死,也是為關羽報仇的原因。後來,還有第三次巨大的損失。這一次是諸葛亮。因為劉備已經在白帝城駕崩了。第三次是由於諸葛亮的北伐。準確來說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第一次率軍北伐。這一次,由於諸葛亮錯用了馬謖鎮守街亭。導致蜀漢方面拜拜損失了十多員戰將。可謂是損失慘重。這三次大失敗。就是導致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了。再加上荊州丟失後,荊州方面的年輕一輩自然是不能再追隨蜀漢了。這就像劉備離開河北後,河北方面的後輩人才就再也沒有主動追隨過劉備一樣。如此一來,劉備的荊襄和河北方面就只有老一輩的人手。到後來,蜀漢丟失荊襄後,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偏安一隅了。由於地理位置偏僻的關係。再加上蜀道難行。中原江南甚至是河北河南等等地方的人才,就算是想去。也去不了。就這樣,老一輩的老去,新一輩還沒長成。到了最後,直落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謝謝。

  • 2 # 層林盡染幽山

    我認為蜀漢人才凋零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蜀漢建立以後,為了扭轉劣勢,找機會克復中原,所以不斷的進行北伐戰爭。北伐沒有取得成功同時還損失了大批的優秀人才,比如關興、張苞等等新一代年輕人才,就連諸葛亮也是類死在北伐上。連年北伐蜀國得不到修養生息,也沒有時間選拔培養出新一批優質接班人,因為挑出來一批可能一次北伐就損失乾淨了。

    第二、這和諸葛亮的風格有很大關係,諸葛亮才能出眾,是智慧的化身。但也因為這樣,諸葛亮事事躬親,唯恐別人做不好,導致新一代人才沒有得到足夠的歷練,基本上都是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來做事,難以開發自己的才能。諸葛亮死後他們很難快速成長起來。

    所以蜀漢後期缺人才。

  • 3 # 中行偃1

    公元257年,蜀漢中散大夫譙周針對姜維的窮兵黷武認為:

    身為小國在面對大國時該使用什麼戰略?以周文王與勾踐為例子,說明與民休養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勝利。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箭,不要輕易出擊。

    所以智者不會因為一時小利就轉移目標,而是等到時機許可才一次出動,所以商湯、周武王能不戰而勝,如果他們一味窮兵黷武,不能審時度勢,則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

    譙周的理論被視為益州本土人士對蜀漢外來統治集團的反抗。

    應該說,雖然劉備曾經廣泛的使用益州本土計程車人,但是,終究不能扭轉以諸葛為首的荊州勢力一家獨大的局面。這就造成了益州人民與劉備、諸葛政權勢不兩立的思想觀念!他們想做官,想出力,卻遭到無形的打壓、牴觸。例如,費禕主政時,就與姜維北伐的主張相左;蜀中老將張嶷風溼骨病已經嚴重到不能走動,必須依靠柺杖站立,衛將軍姜維仍然率領張嶷等揮師北伐。

    青黃不接了?不管怎麼說,益州也是大州,近百萬人,川中名將名人不計其數。總不至於讓一個年邁體弱的人上戰場吧?由於蜀漢政權不體恤蜀中民眾,一味的窮兵黷武。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那張嶷不去誰去?就得廖化去了……

    譙周說的話不是沒有道理,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所以商湯、周武王能不戰而勝,如果他們一味窮兵黷武,不能審時度勢,則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

    智者不相救,廖化不為先鋒,捨我其誰呢!雖然老將軍已經快90歲了……

  • 4 # 朵朵佬爺

    都說諸葛亮沒有培養人才,這不公平。拔尖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關羽、張飛、趙雲是誰培養出來的呀?是劉備或是曹操?都不是,是戰爭中拼出來的。諸葛亮也有意培養過人才,只是不太成功,馬謖是諸葛亮培養的,丟了街亭,也丟了性命。姜維也不及諸葛亮。

  • 5 # 五一居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五虎將損失殆盡後,整個蜀國人才斷層,不僅沒有像漢末時期的吸納人才也沒有更好的發現人才,同時,漢末時期天下大爭人人都有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心理以及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但是,三國相繼成立,給各地的民眾劃分了國籍,這樣便限制了民眾的發展之心,與此同時,蜀國所佔據的土地較少,人口較少,難以發掘更多的人才,加之連年戰爭,蜀國沒有精力再去發展人才發現人才,從而導致了蜀國的人才斷層!不僅如此,蜀國建立後致力於恢復漢室對人才的教育投訴較少,這也是蜀國人才斷層的一個原因。

  • 6 # 江北陸遜

    兩個原因:

    蜀漢高層都不是蜀地人,外來戶,缺少宗族的支援。

    關羽,河東解人,山西運城人士;

    張飛,涿郡人士,今天河北涿州人士;

    趙雲,常山真定人,今天河北正定人士;

    馬超,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人士;

    黃忠,河南南陽人。

    劉備自己作為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士,當曹孟德身邊曹氏夏侯氏如眾星捧月般拱衛曹操時,劉備身邊根本沒有劉氏宗親來陪著劉備玩。甚至更極端的,我翻《三國志》,除了劉備和他的親兒子,只有兩個姓劉的,一個是做過尚書令的劉巴,另一個其實也是劉備的兒子,義子劉封。

    現在的人可能對家族沒有什麼概念,但在本朝之前,家族都是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體。在一個龐大的家族中,出幾個優秀子弟,並不意外。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劉備搶了同宗的地盤,所以劉家人憎恨劉備;抑或是劉備比較近的近親屬都遠在涿郡過不來?不得而知。

    但不管什麼原因,根據機率來說,人才基數少,出人才的比率肯定也會小得多。也就是說,蜀漢二代不濟,劉備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是不是重視教育,都不是關鍵,雖然肯定有關係。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劉氏子孫太單薄!

    但蜀漢的麻煩還不止此。因為不僅劉備如此,跟隨劉備入蜀的,不管是諸葛龐統還是五虎將,抑或入蜀較早的許靖法正等人,都不是蜀地的,也都不是本地人。

    但如果想要稱王稱霸,都必須有自己龐大的家族做支撐。只有家族足夠龐大,族親足夠多,人才儲備才能支撐王朝的強盛不衰。

    可惜的是,蜀漢不具備這個條件,從皇帝到大臣,本家本族都在曹魏的地盤上呢。

    第二個重要原因還是當時的蜀地可不是今天的成都平原,整個成都平原加漢中盆地,人口不足百萬,不到曹魏的五分之一

    就這個人口數量,能出這麼多人才,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 7 # 瘋哥哥l

    生的太少,家族力量不夠

    曹操光兒子就生了26個,還有很多子侄輩。而且這些人都可以當大將。

    還有夏侯家,夏侯惇、夏侯淵,他們又沒人都生了不少。

    還有司馬家族裡也都能生,生了很多很多。

    反觀蜀漢裡的人呢?劉備帶頭生的少,生劉禪的時候都40多歲了。張飛、關羽也都生的少,趙雲、馬超等等也都沒能多生幾個兒子。不知道是不行還是不願意。

    而這些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家族力量都非常單薄,自己沒能多生兒子,家族裡面也沒有人能生產更多的人。

    導致的結果就是,外人進不來,自己人也沒有。

    從這方面看,又證明曹操更勝一籌。

    人才成長體系不足

    蜀漢建立初期,人才還是很多的。有五虎上將,還有魏延、馬岱等等一眾武將,文臣臥龍鳳雛都在,可謂人才濟濟。

    但劉關張一死,其子弟關興、關平、張苞也都沒能倖免。

    而諸葛亮多疑,對很多人並不能完全信任。致使蜀地的人才基本都沒有成長起來,即便有成長起來的,也沒有被重用,都用的之前從外面帶去的老人。

    等這些老人都沒有了,就出現了人才斷層。

    劉禪無能,不能吸引人才

    曹操和劉備在拉攏人才方面,可謂不遺餘力。

    只要詩他們覺得能用的,有用的人才,都會想方設法拉攏過來。

    而後主劉禪怯弱無能,不能識人,也就更不會用人,更沒有籠絡人才的能力。

    而諸葛亮死後,就更是後繼乏力了。

    後期的姜維雖然有一定能力,卻影響力也不太夠了

    蜀漢,地偏西南,當時的人口基數不大,出人才的比例也就更少了。

  • 8 # 國內ERP專題

    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把責任推給諸葛亮是不對的,劉備才是真要負這個責任

    大略來說,蜀漢統治集團(劉備去世前後)由三個較大的派系組成,

    一是劉備的原從親信,也就是陪劉備早期浪跡天涯的那撥老人,比如關羽、張飛、簡雍、糜竺(糜芳,叛降孫權)、孫乾、趙雲、劉琰、陳到等人。

    二是荊州人馬,主要人物有諸葛亮、龐統、劉封、馬良、馬謖、黃忠、魏延、蔣琬、費禕、廖立、伊籍、陳震、霍峻、楊儀、向朗、胡濟、廖化、輔匡、賴恭、黃柱、馮習、張南、傅彤(死於夷陵之戰)等人。

    三是益州本土人馬,主要人物有法正、董和(董允)、李嚴、黃權、劉巴、吳壹(又稱吳懿)、吳班、孟達、龐羲、嚴顏、費觀、鄧芝、秦宓、王連、張裔、張翼、楊洪、費詩、李恢、王謀、何宗、李邈、馬齊、姚伷、程畿(死於夷陵之戰)等人。

    還有一些無無派無系的人物,比如許靖、馬超、馬岱、王平等人

    在劉備伐吳之前,龐統戰死,法正病死,糜竺(糜芳,叛降孫權),關羽戰死,張飛被殺死,一場陵夷之戰:死掉一批:傅彤、程畿(死於夷陵之戰)等人。孟達、黃權降魏,劉封也沒了

    陵夷之戰之後,馬超等一干人也相繼沒了。

    所以,諸葛亮北伐時,只能用魏延、趙雲和黃忠等老將。這些老將也是北伐中去世了。其他的那那些將領水平本來也就不咋地。

    即使是諸葛亮去世之後,蔣琬、費禕和姜維都能接上班,至於武將的凋零,諸葛亮死後,還發生內訌,殺死了大將魏延,與諸葛亮有什麼關係呢?本身蜀漢國力最弱,對人才吸引力也不夠,何況當地所謂的名士,還是身在漢營,心在曹。以至於最後鄧艾過了陰平,逼進成都時,主降派佔大多數。

  • 9 # 安定郡小書生

    三國時期諸侯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漢代以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就是察舉制,到東漢後期,人才選拔已經被門閥士族牢牢控制在手中。東漢政府失去了新鮮血液的注入,以至於後期發生農民起義,不得不依靠門閥士族進行鎮壓,同時促使士族的進一步壯大,直到東漢政府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爭霸,歸根結底就是對人口資源和人才資源的爭奪。

    曹魏方面,曹操已經吸取了東漢時期依靠士族的弊病,開始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隨著曹操對北方的統一,擁有全國一半的土地以及大多數的人口資源,在人才方面相比劉備、孫權方面更佔據優勢。此外,曹操在名義上掌控者東漢政府,天下大多數士族都是歸心於北方政權。

    孫吳方面,隨著北方戰亂,中原許多士族南遷,其中遷往江東的就有以張昭給代表的許多大族。孫策平定江東後,就大力重用南遷士族,對當地土著士族是極力打壓,最終孫策死於江東士族許貢門客之手。孫權接替後,逐步向吳人治吳過渡,周瑜去世後,相繼由有吳人背景的魯肅、呂蒙、陸遜接替其職權。加之,孫權作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始終將吳地士族處在掌控之下,同時對外採用自保一方的策略,這就保證了孫吳方面人才基本夠用的局面。

    蜀漢方面,蜀地也有隨著戰亂遷入的中原士族,但是蜀地本地士族在歷史上始終存排外的特點。劉焉、劉璋時期,隨著劉焉入蜀的東州集團士族就遭到益州本地士族的排擠。劉備入蜀後,帶著荊州士族進入益州,以至於這麼偏居一隅的地方三股勢力進行爭奪。劉備活著的時候,尚能將三股勢力團結在一起,採取重用荊州士族、拉攏東州士族、打壓益州士族的策略,也基本保證了蜀漢政權人才的供給。諸葛亮時期,繼續沿用劉備的治蜀策略,但是益州的外來士族始終沒有真正在這塊土地上紮下根來。隨著諸葛亮的不斷北伐,這些外來士族不斷被消耗,尤其賴以倚重的荊州士族消耗的最為嚴重。劉禪時期,面臨消耗殆盡的荊州士族、尚有實力的東州士族、虎視眈眈的益州士族,也不得不採用孫權的本土化策略。

    但是益州士族始終存在的排他性,讓劉禪政府也缺乏人才可用。所謂廖化做先鋒,就形象的說明荊州勢力的急劇衰減的結果。

  • 10 # 千年骷髏

    我們知道有句老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現在一般被理解為由於缺乏傑出人才,所以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這樣理解真的對嗎?

    認為廖化能力平庸,屬於矮子裡面拔將軍,純屬是對歷史的重大誤解。不管是從《三國志》還是從《三國演義》來看,廖化都絕非平庸之輩。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高調精彩亮相,武藝無比高強,也曾千里走單騎,差點活捉司馬懿”,從這裡可以看出,廖化絕對是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廖化一輩子先後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與王平、句扶、張翼一起被譽為“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可以稱得上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是平庸之輩?

    所以說多數人在看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時,其實是理解錯了。那麼它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姜維北伐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沒什麼人可用了,所以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因此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其實是:團隊裡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

  • 11 # 50微塵

    主要是諸葛亮個人原因!什麼都親力親為,沒有注意發覺人才!其實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諸葛亮看中的兩個人:前有馬謖,後有姜維!前者紙上談兵,後者勇武有餘,智謀稍遜!從這個方面來說,諸葛亮識人有有問題!在識人方面還不如劉備!劉備用人一般都人盡其才!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而街亭之敗也應證了劉備的識人!更應證諸葛亮識人的不足!

  • 12 # 午夜影子

    姜維北伐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說明了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無人可用。

    蜀漢(221年-263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蜀國作為三國實力之中最弱的一個,領土只有22郡一個州,疆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10萬,遠不及曹魏和吳國。公元263年被曹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諸葛亮死後,在軍事上能夠領兵抵禦曹魏和東吳的,只有姜維一人。為什麼蜀漢後期人才如此匱乏,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關羽北伐和兩年後的劉備伐吳,導致蜀漢人才早逝,襄樊戰役的失敗致使關羽,關平等許多獨當一面的大將戰死疆場,這對蜀國來說極為致命。兩年後的夷陵之戰,使得馮習、張南、傅肜、程畿、馬良等一大批優秀人才都命喪東吳。蜀國的大部分將才就這樣被損耗光了,導致後繼無人。後期雖有一批年輕將領出現,如傅彤之子傅僉,黃權之子黃崇。但是畢竟熱血有餘,才智略乏,不能獨擋一面。

    2、蜀漢內部並不團結,劉備入蜀後,朝中主要分為四派,以關羽、張飛、糜竺、簡雍為首的創業派,以諸葛亮、蔣琬、費禕、魏延、黃忠為首的荊州派,以李儼、法正、孟達為首東州派,以及益州本土派,為了鞏固政權,劉備和諸葛亮主政時期都是重用本派及荊州派,拉攏東州派,打壓益州本土派,所以益州本土的豪強及士族勢力對蜀漢政權毫無認同感,當然也不會替蜀國賣命,甚至還出現了彭恙謀反等此類事件,使得蜀國後期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面。

    3、蜀漢立國的基礎條件是最差的,三國中,曹魏雄據北方中原大地,在當時是全國經濟發達地區,地廣人多,代表當時先進文化計程車家大族也多聚居中原,因此曹魏人才輩出。孫吳久據江東,經營多年,代表了當地政權,人心歸附。而蜀漢雖地處天府之國,可是仍位置偏遠,偏安一隅,佔據荊州之地也是很小很落後的那一部分,人口基數小,因此從人才產生的基礎條件講,蜀漢是三國之中最差的一個。

    4、劉備死後,諸葛亮治蜀,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沒有其他人成長的機會,成長的空間,使得蜀漢後期根本無才可用。

    由於蜀漢人才匱乏,最終被曹魏所滅。

  • 13 # 亂世小郎中

    亂世出豪傑

    三國鼎立的時代,是天下各路群雄已定的時代,起於漢末亂世之初的各路英雄豪傑,假如出現在後三國演義時代被將扼殺在襁褓之中。

    關羽坐牢

    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摘引三國演義

    在蜀漢時代,諸葛亮治蜀,法理嚴明近乎苛刻,先不說還會不會有本地豪強欺辱人的事件發生,就算有,關羽殺了人後也很難逃難江湖,將被抓上公堂,依法判決,要麼一命抵一命砍頭,要麼有情可原,在民間輿論下,判決坐牢若干年,等關二爺出了獄,阿斗也投降了,蜀漢滅亡,關二爺拿上一小筆遣散費接著種地賣棗。有前科在身,後半輩子除非開香堂走偏門,幹啥都難。

    張飛賣肉

    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摘引三國演義

    張飛的職業是殺豬賣肉,在那個年代是妥妥的本地豪強,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個同行叫何進,妹子嫁給了漢靈帝,官居大將軍。

    在三國演義老版電視劇中加了個橋段,關羽和張飛掐架,劉備勸和,隨後桃園三結義。這個橋段不是憑空而來,關羽就是被當地的豪強欺辱才殺人落難江湖,因此關羽對豪強天生自帶仇恨,和張飛打這一架也是合情合理,而劉備能勸解這一架更證明了他的個人魅力滿分,老版三國演義改編有靈魂。

    那麼在後三國時代,張飛這樣的人才還會接著從軍上陣殺敵,闖出萬人敵的稱號嗎?

    首先在義理上站不住腳,張飛放棄自己當地豪強的身份從軍,是為國家出力,想打的是黃巾軍。

    黃巾軍在那個年代就是金怪,誰打得多,殺得多,就能建功立業,實現個人抱負,達成夢想。而在後三國時代,蜀,魏,吳,是王之戰,是稱帝登基之戰,這時候張飛這樣的人才放棄自己的豪強地位,再去從一個大頭兵開始幹起,起步就是面對魏國集團軍?

    張飛除非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去,接著殺豬賣肉當我的豪強,誰統一天下不是統一。

    且張飛嗜酒,喜歡頂撞領導,動不動就急眼,在後三國時代這樣的人才進了部隊,不是三天兩頭被打軍棍,就是弔旗杆上殺一儆百。

    後三國時代,刺頭很難出頭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龔自珍

    在後三國時代,格局已定,無論是蜀國,吳國,還是魏國,都是奔著下一個目標,問鼎九州而去,在這種情況下,三方領導班子基本已定,不存在不拘一格用人才,帶誰玩不是玩,帶誰統一天下不是統一天下,重要得不是你有個人能力,重要的是我能有天下三分,分其中一分的實力!

    在後三國時代,大多出頭露臉將領都是功勳世家子弟,例如張飛的後代,張苞,張尊。關羽的後代,關興,關索,關彝。趙雲的後代,趙統,趙廣。諸葛亮的後代,諸葛瞻,諸葛尚。

    吳國和魏國也差不多,後三國時代,是功勳和世家二代之間的戰爭,民間人才肯定還是有的,民間從來不缺乏人才,但是有能力沒有舞臺。

    諸葛亮的傳承者姜維,父親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在魏國也是體制內的人物。

    三國之爭是坐位天下之爭,你用什麼樣階層的人爭奪天下,也表明了你定天下後準備用什麼樣階層的人物組建朝廷。

    另外典韋,許諸,這樣的人物在後三國時代也出不了頭,三國之間都是正規軍作戰,阿斗,孫權,曹睿,都是身居宮中,不存在像曹操那樣要置身險地。

    因此典韋也只能嘆到,不是惡來不給力,是主公你不犯險啊!

  • 14 # 土豆歷史探秘

    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人才凋零的原因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劉備和諸葛亮的錯。事情要從白帝城劉備託孤說起:劉備派人將劉禪、諸葛亮、趙雲、李嚴四人叫到了床前,首先指著劉禪說讓他拜諸葛亮為亞父,要時刻尊聽諸葛亮的教誨。而諸葛亮要輔佐好劉禪處理好蜀漢的政務。

    然後又對李嚴說,讓他掌管蜀漢的兵馬,配合好諸葛丞相的工作。另外,又給諸葛亮加了一條,征討天下,蜀漢一統。這一條其實就是擁有了調兵權。

    劉備看似英明,為了防諸葛亮一家獨大,又剋制了李嚴的擁兵自重,讓他們互相牽扯。但回到了實際中,這卻成立一個昏招。

    首先是諸葛亮發動了一場征討曹魏的計劃,諸葛亮得到了李嚴的配合,直接接過了調兵權,處理軍政事務,就連後方糧草他都要管。

    李嚴一看沒自己什麼事,就主動退出,閉門養老了,但官職還是兼任著,並沒有交出。在小說《三國演義》後期,李嚴基本上在沒有出現過。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軍權的混亂,諸葛亮調兵打仗可以,但決不能越過李嚴私自招兵買馬。如果私自徵召,會被打上擁兵自重,到那時,諸葛亮的一世英名可就毀於一旦了。

    正因為這樣,諸葛亮和李嚴的扯皮,使軍隊人才得不到很好的培養,才出現了三國後期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現象。

  • 15 # 氣筒

    蜀地本就是安樂之所,人又有幾個能做到居安思危的?換句話說,當我們這一代或者下一代過慣了和平年代,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戰爭的殘酷

  • 16 # 語時雜談

    這句話最早可見於清朝創作的《掃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揮毫繕寫間,突來一不知姓名、寬衣博袖、滿臉腐氣的老儒。那人跨進書室,並不向主人致禮,便坐在那靠東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一面說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舊又汙的布袋內摸出一京料鼻菸壺,且傾且嗅,旁若無人。

    至於蜀國後期人才有沒有凋零,其實蜀國在滅亡之時仍有一批名將。如姜維、廖化、張翼、董厥、柳隱、羅憲、霍弋等。這些人或許不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關張趙馬黃那麼出名,但其軍事能力也是較為出彩的。不存在蜀國後期出現人才凋零的狀況。

    不過,哪怕是像後期廖化,姜維這群人中,屬外人士依然佔據了絕大多數。姜維、廖化、董厥三人出身於魏地。閻宇、羅憲等人是荊州人士,只有張翼、柳隱是益州本地人。如果再拖上幾十年,等這批將領也全部老去,蜀中就真的可能出現人才凋零的狀況了。

  • 17 # 方圓論壇

    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話說起來就感覺非常之悲慘。但事實上,三國時期的蜀漢並沒有真的這麼悲慘。正史上也並沒有“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或者相關意思的記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一語是出自清朝末年一本反對封建迷信的作品《掃迷帚》中。正史上蜀漢雖然在後期確實出現了人才凋零的現象。但確實沒有悲慘到那種地步。

    廖化此人確實在蜀漢政權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歷史記載,廖化從東吳逃亡回到蜀漢後,劉備見到廖化非常的高興,並且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後來廖化也是一路官運亨通,成為了蜀漢後期國之柱石般的存在。確實蜀漢在損失了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魏延等人後,整個蜀漢就挑不出多少可獨當一面的人才。雖然在蜀漢後期還有鎮北大將軍,安漢侯王平、左將軍宕渠侯句扶、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張翼以及廖化四人硬撐著蜀漢,但其四人和之前的大將相比起來就相形見絀了。這也是為什麼說蜀漢人才凋零的緣故。畢竟前後差距實在是太明顯了。

    首先蜀漢的基礎條件確實是三國之中最差的一個。曹魏獨霸整個北方,人口密集,而且經濟發達,當時世家大族多居於北方。這就使得曹魏根本不擔心人才匱乏問題。東吳孫氏經營江東時代,其統治早已深入人心,所以東吳也不擔心人才斷層。唯獨蜀漢根據薄弱,而且臣子之間派系眾多。根本就團結不到一起。互相之間競爭太過於嚴重。而且蜀漢這個外來政權也不容易引的人心歸附。

    此外人才的選拔制度上,蜀漢也是落後了太多了。曹魏方面曹操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不論出身皆可獲重用。蜀漢政權還在延續漢朝的察舉制度,這就導致蜀漢選拔人才方式僵硬,真正的人才很可能因為限制條件而流失。即使蜀漢選拔出來的人才也都是一些之乎者也的窮酸腐儒,真正的有用之才是察舉制選拔不到的。

    最後一點我就是諸葛亮的把持蜀漢大權導致蜀漢人才出現斷層。諸葛亮掌控蜀漢時期,其權利慾空前高漲,諸葛亮自己把權利緊緊的握在手中,絲毫沒有培養接班人的意思。即使用人諸葛亮也是任人唯親,這種近親繁殖的選才方式自然沒什麼大用。而且諸葛亮對於不是自己一陣營的人也是刻意的打壓。使得有本事且和諸葛亮不是一陣營的人才遭到打壓。就比如說魏延吧。蜀漢僅剩的大將之才,先是被諸葛亮打壓,諸葛亮死後又被諸葛亮黨羽打壓,最終還含冤而死。如此這般做法,蜀漢能培養出人才就奇怪了。

  • 1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蜀漢後期確實人才凋零。但這個鍋,要甩給諸葛亮一個人,就有些過分了。

    劉備、諸葛亮、劉禪、蔣琬、姜維,都有責任。

    相比之下,諸葛亮的責任算是比較輕的。

    劉備:親手毀掉大半個中生代。

    蜀漢的第一代將才,可謂星光閃耀。

    夷陵之戰前後短短數年,關張馬黃相繼離世,理應由第二代接班了。

    當時,已經有一波中生代湧現出來:黃權、魏延、馬良、劉封、孟達、陳式、吳懿、吳班、馮習、傅彤、張南等。(黃忠也是入川之戰開始閃耀,但年齡偏大,故歸入第一代)

    除了魏延,黃權應當是其中最大的發現。

    漢中之戰,人人都知道法正的謀略,卻不知道“皆權本謀”。黃權本應是一個新一代帥才。

    可惜,在劉備生命的最後幾年,把整個中生代給端掉了一大半。

    首先,上庸之亂中,孟達反叛、劉封被殺。

    隨後,夷陵之戰中,劉備更是虧大發了:在江北領軍的黃權投魏;馬良、張南、傅彤、馮習更是悉數遇難!

    就這樣,劉備基本上親手葬送了自己大半中生代力量。

    諸葛亮:建設一部分,摧毀一部分。

    公平的說,諸葛亮算是對蜀漢提拔了不少優秀人才。

    姜維自魏國來;王平自中級軍官提拔(劉備時,王平只是牙門將);其他如張翼、張嶷、馬忠等人,也都成長為不錯的將領。

    此外,劉備時期留下來的中生代將領,在諸葛亮手下也表現得相當不錯。

    滷城之戰中,魏延、吳班、高翔,大敗司馬懿,展現出他們的實力。

    有朋友說:諸葛亮窮兵黷武,只顧打仗,不注重培養人才,這是不客觀的。

    且不說諸葛亮是不是窮兵黷武。軍事人才,難道是靠和平環境,讀書培養出來的?

    不過,諸葛亮卻在人才上,仍有幾次關鍵錯誤。

    馬謖,原本是優秀的參謀人員。

    諸葛亮要鍛鍊鍛鍊是好的。可卻一開局就拿去對張郃這種猛人。結果···

    魏延,原本是經驗最豐富,也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每次北伐,多以他為先鋒。

    可是,卻在諸葛亮死前稀裡糊塗害死了。(諸葛亮是否故意弄死魏延尚有爭議。但毫無疑問,魏延之死諸葛亮是要負責的。)

    另外,受到權力鬥爭的影響,李嚴等人也未能人盡其才,稍顯遺憾。

    不過,因政治鬥爭造成人才損失,是誰也避免不了的。魏的荀彧、夏侯霸;吳的陸遜、諸葛恪,都在政治鬥爭中折損。用美國那位甩鍋總統的話說:“這就是生活”···

    後諸葛亮時代:後繼無人

    把諸葛亮死後蜀漢缺乏人才完全歸結於諸葛亮是不合理的。

    諸葛亮於243年去世,此後,蜀國繼續存在了20年。

    這20多年,除了對面過來的成名將領夏侯霸,蜀軍再沒有湧現出名將。

    蔣琬、費禕、董允頗有相才,姜維將略有餘,但都基本沒有提拔出青年才俊。

    姜維數次北伐,所依賴的人才,多還是吃諸葛亮留下的老本。

    其中原因,或許一方面因伯約自己地位都不穩,許可權不足,另一方面與姜維用兵的特點有關,光是段谷一戰,即折損將領十餘人。

    最後,年近八十(也可能過了八十)的老將廖化為先鋒,就不足為奇了。

    總的來說,蜀漢後期的人才凋敝,劉備、諸葛亮、劉禪、姜維等人都有責任。

    當然,最應該為蜀漢後期人才匱乏負責的,還是劉禪、黃皓等人。連頂樑柱姜維都要遠去沓中避禍了,哪裡還有環境讓新的人才湧現出來呢?

    至於諸葛亮嘛。這個鍋,全部甩給他,就不客觀了。

  • 19 # 蝸牛看三國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夠嚴謹。

    三國演義裡,“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貶低蜀國的將才凋零,還是說廖化的能力太低?(為避免問題後續可能被修改而引起誤會,筆者先在這裡備註一下)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這句話,最早出自清末創作的《掃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揮毫繕寫間,突來一不知姓名、寬衣博袖、滿臉腐氣的老儒。那人跨進書室,並不向主人致禮,便坐在那靠東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一面說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舊又汙的布袋內摸出一京料鼻菸壺,且傾且嗅,旁若無人。

    創作者在貶低的人根本就不是以廖化為代表的老江湖;反之,很可能是在嗆以姜維為代表的年輕人。

    再談順口溜的後續延伸變化,也就是廖化的能力與蜀漢後期的人才問題。

    人才凋零斷檔,並不單是蜀漢在三國後期在面對的問題。若三家的將才,換手牌來打,也很難斷言勝負的變數。

    對廖化的評價素來存在爭議,他的能力到底是怎麼樣的?

    無論是演義還是三國志,廖化的出場時間都非常早。

    三國演義,廖化最早出沒於黃巾之亂時期,是最早的那一輩元老。

    在三國志裡面,廖化本身無傳,個人描述主要都附在宗預傳後。

    廖化,最早有描述的登場身份是關羽身邊的主簿。

    主簿其實是主管副手型的職務,三國時代的主簿會因為主管而在職責上有所不同、管理業務不統一,可能是倉儲、可能是統兵、可能是內政。

    在關羽被東吳背刺、荊州蜀軍戰敗後,廖化被擒裝死,連夜千里攜母歸蜀。

    這故事被傳為佳話,這種去到哪裡都要帶老母的行為,看著十分像是正統士人的行為。

    換言之,廖化本人,可能壓根就不是一個純粹的武將。

    可以理解,亡故二弟的老部下叛吳千里而歸,老劉要宣傳一下,助長伐吳氣勢,這是一個好兆頭。

    然而,夷陵之戰,劉備軍大敗,不提。

    廖化同學,再次上演了絕地求生。

    不僅在夷陵再次逃得一死,廖化還帶回了一支整整齊齊的兵馬,這讓諸葛亮大為讚賞。

    這麼看,廖化在亂戰中的自保能力很強大的。

    不然,廖化憑什麼在三國活到七老八十?作為士兵,跟著這樣的老大,也是幸事。

    劉備過世後,廖化就加入了諸葛丞相府。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看似是沒有什麼關於廖化的描述。

    但是,廖化有參與,只是不是帶兵搞事情,而是在丞相府內當參軍。

    在陳式攻下武都與陰平之後,丞相很放心地讓廖化當陰平太守。廖化,從參軍轉廣武都督。

    廖化的政務能力肯定是比較突出的,為人上想必也沒毛病。

  • 20 # 洛小伊呀

    夷陵之戰前後,高階人才黃權龐林被迫投魏,馬良張飛死。中級後備人才馮習,張南程畿、馬良、沙摩柯,傅肜戰死,後備人才杜路,劉寧投吳。再加上荊州那一波,最強蜀二代武將關平,周倉戰死,堪稱蜀國文臣謀士棟樑的趙累王甫戰死。直接蜀漢人才青黃不接。直到諸葛中期將二代及其他青少年人才成長才緩解。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嘲諷廖化不行,而是說蜀中沒有堪用的大將,還需要年近八十的廖化來當先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類受到三體人的攻擊,現在的人會像《三體》中的人一樣團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