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論歷史

    沒有,兩者都是文學人物。

      展昭,字熊飛,常州府武進縣遇傑村人氏,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三俠” 裡的“南俠”,出場年紀二十多歲,耀武樓獻藝時年紀在三十以內,自幼習武,善輕功、會袖箭、劍法高超。展昭與包拯相識於包拯進京趕考的途中,在金龍寺兇僧手中救包拯,又在土龍崗退劫匪,天昌鎮捉刺客,太師府刺殺暗害包公的刑吉,功績累累。後經包拯舉薦,被皇上御封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封號“御貓”,在開封府供職。

      公孫策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文學人物,完全架空的虛構人物,開封府六品主簿,包拯的得力助手。開封府三口銅鍘的設計製造者,懂醫術,心思縝密,性格和善。

  • 2 # 塞內加爾小黑

    首先包公是正面人物,也是正義的象徵!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必須要有左膀右臂!從而達到歷史反響和特定效果!其次,包公在歷史上傷害了大多數大人物的利益和關係,也被打壓和孤立!所以後世流傳下來幫助包公的人不多,為了維護這個正義聯盟,最好的就是虛構輔佐包公的人物!最後也可以讓虛構人物凸顯主人公包拯的正義巔峰狀態!如同綠葉映襯紅花!

  • 3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包拯確有其人,北宋初一代名臣,他為官公正、執法廉明、不徇私情、執法如山、不畏強權、剛正不阿、忠君愛民、嫉惡如仇、嚴懲貪官,又是一位深受朝廷百官敬重、百姓愛戴的清官忠臣。公孫策和展昭是影視劇中塑造的兩個正直角色,歷史上並無他們,他們二人是虛構的。

  • 4 # 江南明月

    寫小說不就是這樣嗎?以歷史人物為原型進行創作,當然要安排幾個配角。唐僧西天取經,吳承恩安排了三徒弟一匹馬,宋江乃一流寇,施耐庵老先生還給他配了107名追隨者,無它,情節需要!包大人英明神武,日審陽間,夜審陰間,不安排兩配角怎麼行?所以公孫策展昭一文一武是必須要出現的,不然故事情節如何發展,人物形象怎樣豐滿?

  • 5 # 文文情感故事

    歷史上有包拯這個人,公孫策和展昭是杜撰的,歷史上並無此人。

    公孫策,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文學人物,北宋開封府主簿師爺,包拯的得力助手。開封府三口鍘刀的設計製造者,懂醫術,心思縝密,和藹善良,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人稱再世諸葛。

    展昭,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字熊飛,常州府武進縣遇傑村人氏。首次出場時給人印象是武生打扮,疊暴著英雄精神,面帶著俠氣,氣宇軒昂。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

    包拯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蹟,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糶米》。

    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評書界叫《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包拯

    歷史上的公孫策其實並不存在。他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文學人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古典名著《三俠五義》是清朝的石玉昆所寫,主要講述的是北宋宗人年間,包拯在定遠縣任職,執掌開封府,在眾多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包拯審奇案、平冤獄、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三俠五義》是古典長篇俠義小說的經典作品,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而公孫策就是《三俠五義》中,包拯執掌的開封府中的六品主簿。

    三俠五義

    作為“包青天”包拯的得力助手,公孫策在包拯辦案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更有效地審問犯人,製造了刑具杏花雨,還為開封府製造了龍虎狗三口銅鍘,成為開封府的經典。

    除此之外,公孫策醫術高超,為包拯判案提供了很大幫助。他學識淵博,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無一不曉,是個驚才豔豔的人物。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被包拯折服之後,心甘情願的成為了包拯的摯友,為包拯能夠成功判案提供了有力條件。

    歷史上的包拯,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歷史上的公孫策是不存在的,他是石玉昆在他的《三俠五義》中創造的純架空的虛構人物。

  • 6 # 謀略秘籍

    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包拯,生於999年5月28日,卒於1062年7月3日,或稱包文正,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

    關於展昭:

    歷史中並沒有關於展昭的記載,他是一個三俠五義裡的文學人物。或許是後世想借英雄美名,抑或只是想表達對這位傳說中俠義英雄的崇仰之情,展昭這個名字被後世武術界假託流傳了下來,那些套路招式或許讓後世之人生出或多或少的殷殷之心。

    關於公孫策:

    小說《三俠五義》中的公孫策沒有做過侍郎,只是包拯的主簿。歷史上沒有公孫策這個人,小說裡是虛構的。而電視劇是虛構中的虛構。

    著名的三口銅鍘: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就是公孫策發明的。小說中說,皇帝本是賜了包拯三道御札,包拯命公孫策回去參透皇帝的用意,誰料想公孫策會錯了意,將御札聽成御鍘,連夜設計出了三口銅鍘。結果卻歪打正著,包拯很中意這三口銅鍘,還將其打造成開封府的標配刑器。現在電視劇中我們還經常能看到“狗頭鍘伺候”的臺詞。“包拯怒鍘公孫”這一故事在電視劇《包公奇案》和《包青天》中有提到,有兩個版本。

    《包公奇案》中說:公孫策十幾年前在故鄉有個老情人叫韓翠英,當時韓翠英為了保守這個秘密,誤殺了大師兄,是公孫策出面為她頂罪。此事被包拯知道後,大發雷霆,要怒鍘公孫策,被王爺及時攔了下來。

    《包青天》中講道:公孫策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如憶幫助他人行兇殺人,公孫策·動了側影之心包庇私放女兒,包拯因他徇私枉法要處斬他,被皇帝一道聖旨攔了下來。

  • 7 # 螞蟻傳統文化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展昭

    展昭,字熊飛,常州武進人也.

    少年任俠,仗劍四方,好不平事,百里傳名.時人因其久居江南,尊為“南俠”.

    及長,遇包肅孝於危難,數活其命.希仁感其人,愛其才,乃引見天子.昭遂入仕,得“御貓”之號.

    彼雖在廟堂,心存江湖,曠達如初.數年間,收五鼠,定君山,平襄陽,殫精竭智,無往不勝.後世曰:“其人雍容,大將之風.”

    其卒年未知,娶妻丁氏.

    北宋年間是否真有過展昭其人,已無詳文正史可考,今人僅能從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中得到一些碎片.只知道傳說中,這是一位出身江湖,最後卻選擇了站在青天背後持劍衛道的俠士.

  • 8 # 漫言阿玥

    我讀了《三俠五義》,看到了包拯所遇到的案件裡,沒有一件不是棘手的。

    像龐太師那類位高權重之人,連皇帝都不敢輕易動他。

    而且包拯作為為民申冤,除奸除惡的包青天,不可能不觸犯這些權貴的利益。

    而且包拯長期鎮守開封府,幾乎天天有人喊冤,案子多如牛毛,包拯憑藉一己之力去斷那些又棘手又多的數不清的案子,幾乎不可能。

    畢竟小說中,有那般超神的人肯定不符合邏輯了。

    公孫策和展昭是文與武的象徵。每個傳奇人物背後,總得有一大堆人投奔輔助他。

    公孫策是個有智慧又正義的人,許多案子都是他暗中去訪查,算包拯身邊的智囊,或說代理人,平時代他處理一些事情。

    “原來這個夾片是為陳州放糧,不該信用椒房寵信之人,直說聖上用人不當,一味頂撞言語。公孫策焉有不耽驚之理呢?寫只管寫了,明日若遞上去,恐怕是辭官表一道。總是我公孫策時運不順,偏偏遇的都是這些事,只好明日聽信兒再為打算吧。”

    包拯不能直接質疑皇帝,彈劾龐太師這類椒房外戚,恐有不尊敬皇帝,嫉妒同僚之嫌。所以,由公孫策代筆,那麼這樣棘手的事,也就更好處理。

    而展昭是一個俠義之士,如果包拯身邊有小人暗害,他可以出手保護,如果碰到一些案子中,涉及武藝高強的人,像錦毛鼠白玉堂,北俠歐陽春這些人,他能出面收服這些人。

    還有采花賊花蝶,以及水寇案,碰到展昭這類有本領的俠士,是不是更容易破案了。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並沒那麼神,也沒破那麼多案,恐怕更加無法觸碰權貴利益,小說為了塑造一個嫉惡如仇,為民除害,為國除奸的青天大老爺形象,當然需要有所虛構。

  • 9 # 使用者1593643975983XX

    西遊記根據唐佗子的故事而來,小說不是正史,不需刨根問底,每個人物不需要對號入座,作家的偉大之處,把生活的素材,添枝加葉,加工而成,蒐集資料,西遊記根據一個小故事,被作家寫成一個名著,這就是作家的偉大之處,具體展昭和公孫策從何而來,這個真的不重要。

  • 10 # 七追風

    因為華人向來喜歡看“團隊故事”。

    農業社會是相對比較穩定的,“打配合”從來都很重要。比如男耕女織,就是配合。比如以前收莊稼,就那麼幾天好天氣,全村配合、互相幫忙,非常重要,誰家想單幹都不現實。

    所以,我們早已經習慣了合作。看故事自然也是如此,包拯是清官,但是老百姓會覺得,好多事情你也不能一個人幹完啊!你身邊要有文有武,那就是公孫策和展昭吧。

    比如玄奘大師,一個人西行五萬裡取真經,其實也很震撼人心的。但是我們看《西遊記》會覺得更爽快,因為玄奘是大師啊,他的任務應該只是取真經,遇到困難應該有人扛才行——於是,他有了取經小團隊。

    就連人家白素貞身邊還跟著個小青,一個負責談戀愛,一個負責調皮打架……

    真實的歷史人物,往往有些“枯燥”,身邊有人才更“豐滿”。

    真實的包拯身邊,肯定也有負責文書工作的人,也會有懂功夫的人保護。但是變成藝術作品之後,那就要適當加強一些,才更吸引人。

    比如在《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商鞅是牛人吧。不過為了這個人物更為豐滿、更為真實,不僅給他安排了車英這個左膀右臂,還安排了白雪和熒玉兩位美女。

    因為“英雄配美女”,大家能理解,並且願意看到這樣的劇情。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大家願意看到這樣的劇情,公孫策和展昭,讓包拯的傳奇故事更有可看性。

  • 11 # 前可見古人

    為什麼會有公孫策和展昭這兩個虛構人物呢?

    大家都知道,小說是要有配角的,那麼既然包拯是真實的,為什麼不用歷史中包拯身邊的人做原型呢?

    小說中劇情是以斷案為主的,著重突出包青天,所以公孫策的角色定位是師爺,展昭的角色定位是護衛兼捕頭。

    首先我們先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怎麼樣的。

    包拯,北宋名臣,傑出清官代表。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不阿,其出任公職時,務求忠誠厚道、廉潔公正、鐵面無私,“不愛烏紗只愛民”,深受百姓敬仰。

    我們來看看包拯都當過的官職就知道為什麼需要虛構出一個師爺,一個捕頭了。

    包拯初次當官是天長知縣,1041年(慶曆元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不久,拜監察御史裡行,改任監察御史,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京任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調任陝西,又調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又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郡職,知揚州,調任到廬州,遷升刑部郎中。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後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恢復官位,調任江寧府,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後升遷諫議大夫、權且代理御史中丞。

    從包拯擔任過的這些官職來看,除了一開始的知縣之外,就沒有買個官職有給百姓斷案的職責的。

    小說中神乎其神的開封府尹,都沒有斷案的職責。

    開封府尹,五代、宋朝一重要官職名,位在尚書下、侍郎上,一般是從一品或二品官銜。下設官吏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府尹總領府事,掌管京師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

    也就是說府尹是不會換具體事務的落實的,只是把控一下大方向。

    從包拯開始當官到他去世,身邊都沒有能夠在小說中給他當配角的合適的真實人物。所以就只能虛構出兩個人物來配合劇情的發展了。

  • 12 # 半葦渡江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樣的組合,才符合觀眾的或者說是百姓心中完美的定論。既有核心思想,又有文武之道,才有安邦定國之能。

  • 13 # 白雲山水居

    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好解釋,就是為了讓故事有可讀性,也是為了配合觀眾瞭解包拯的斷案思路和過程,讓他更容易理解和直觀。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虛構公孫策和展昭?

    第一,讓包拯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人見證。大家知道的是,每個名人都是在出名以後,才會引起其他人的重視,然後就會有研究歷史和人物的學者去挖掘這個人的成長過程。

    包拯,在他所處的年代就成就了“包青天”的千古美名,所以研究他的人還挺多。

    而包拯從小的家世背景的確很簡單,哥哥死得早,他父母在晚年才生了他,不久就都去世了,由他嫂子撫養長大,和他的侄子包勉一起長大。

    期間就是讀書讀書,沒有其他什麼波瀾壯闊的成長故事,所以後來的學者就虛擬了公孫策這個人來,讓包拯在成長過程中就體現出他的聰明才智,也是文人墨客普遍的手法。

    第二,但凡名人,都要體現出他的身份,這樣才讓人不覺得異類。並且,在當時的從政環境下,為官者是有危險性的,更何況是他這種清官,身邊沒有高手保護,能夠一路走來,成長為龍圖閣大學士,有點匪夷所思,展昭就是在這個原因的基礎上誕生的角色。

    現實是包拯的確有護衛,但是四個,就是人們熟知的張龍、趙虎、王朝、馬漢。

    第三,包拯是以斷案而聞名天下的,那就意味著,要面對朝廷方方面面的勢力,要和形形色色的官員和社會人士打交道。身邊沒有人來處理這些事情,讓他怎麼能靜下來思考和判斷?怎麼來處理他得罪人而面臨的諸多危險?

    以我們的思維,公孫策和展昭就非常合理的出現在了包拯身邊,並且一點沒有突兀性。這才是正常的,沒有反而不正常。

    不得不說,後來的小說家很好的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務處理方式,合理的安排了公孫策和展昭兩個人在包拯身邊,對讀者更具吸引力,也增加了它的可讀性。

  • 14 # 振邦飈哥

    包拯是被神化的人物,很少破案,有據可察只有牛舌案,其他都是虛構的,至於公孫策和展昭,都是民間小說家天馬行空的演義。

  • 15 # 王魯直

    但凡看過公案俠義小說《三俠五義》或聽過同名評書的人,無不對包公和一班俠客的精彩故事津津樂道。

    包公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北宋名臣,曾官至樞密副使、禮部侍郎、給事中等職。由於他秉公執法,剛直不阿,為民做主,在宋朝時就獲得官方和民間好評。

    所以,關於包公的傳說、野史、小說、戲曲和說唱多起來。到了清代道光年間,京城出現了一位說唱藝人石玉昆,表演“包公案”故事風靡北京。不管是貴族和販夫走卒,都被他吸引住了。後來有人把他的說唱內容整理成《龍圖公案》。光緒五年(1879年)秋,北京聚珍堂印刷出版了《三俠五義》,暢行北京,並一版再版。我小時看過這本書,簡直被迷倒了。當代又有單田芳大師錄製了評書《三俠五義》《小五義》等,故事流傳就更廣了。

    《三俠五義》這部書寫的是包公在眾位俠客幫助下,破奇案、審冤獄和除暴安良的故事。老百姓喜歡這部書,是因為他們希望清官當權、為民做主,希望有俠客打抱不平,幫助弱小群體。總之他們希望有一個政治清明、法律公正、社會公平的理想社會。

    一部好小說、好評書,首先要故事有趣、情節緊張、人物形象豐滿。包拯的執法如山,公孫策的足智多謀,展昭等俠客義薄雲天、武藝高強,賦予了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讓人慾罷不能。魯迅先生在談到這部小說時說:“獨於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趁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這也是作品受到不同層面人士喜愛的原因。更加上文筆細膩、酣暢淋漓,遂成為清朝公案俠義小說的代表。

    《三俠五義》出現後,掀起了一股公案俠義小說的狂潮。後來,還有《施公案》《彭公案》《劉公案》《李公案》《於公案》出現。可以說,沒有《三俠五義》,就沒有後來的武俠小說。

    在我心中,展昭、白玉堂、歐陽春、徐良等人永遠是最好的俠客!

  • 16 # 點線面體

    我們現在看到的包拯大多數是影視劇形式或者評書的藝術方式出現。演義文學需要符合大眾口味。如果僅僅用史料展示包拯就過於枯燥失去了傳播的動能。如果給即使人物或事件加上故事和藝術創作是慣用手法。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包拯故事中公孫策和展昭,一文一武更加生動有趣彌補了包拯單一的形象。縱觀所有包拯作品不難看出,公孫策劃展昭似乎做了包拯想做而不能的事。公孫策和儒雅足智多謀,在個個案件中都是智囊的存在。公孫策各種奇思妙想可以從各種思路清晰案件。正因為公孫策的出現維護了包拯正直傳統的形象。而展現是孫悟空般形象的存在。他武藝高強剛正不阿敢於和一切勢力鬥爭同時不受約束自由自在。在展昭開到開封府後就普通孫悟空保護唐僧般時刻保護包拯,並不停的斬妖除魔做了很多正常司法程式做不了的事。

    所以我認為無論公孫策或者展昭的出現無非是包拯人物形象的衍生品,或者為了完善人物形象而出現。

  • 17 # 一憶一

    關於包拯就不得不提小時候看的電視劇,記得小時候有個叫《少年包青天》也算是童年的一種陰影了吧!至於為什麼是陰影,我依稀記得裡邊有屍體的鏡頭確實很嚇人,不過現在在去看,反正挺享受那些電視劇帶來的違和感。

    歷史上,包拯是北宋的名臣,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而歷史上並沒有公孫策和展昭。在《宋史》上,沒有公孫策這個人,至於展昭這個人更是無重查證了。當然,史書上也並不一定都能記載到每一個人,有時候沒有記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換位思考下,歷史上包拯是名臣,那麼名臣的左膀右臂怎麼可能不會被記載呢!

    比較正統的一種說法是:公孫策和展昭都古典小說《三俠五義》中虛構出來的的文學人物,既然是虛構的,真實性就不用取考究了。那麼也許有人會問,王朝馬漢張龍趙虎是不是也是虛構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不存在,張龍趙虎王朝馬漢、開封府三口鍘刀也是虛構的。在民間流傳的故事裡,人們為什麼神話包拯的形象,增加包拯的神秘感,所以虛構出一些英雄人物,以此來襯托主角。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包拯就是一個光桿司令。身邊也有侍衛,也有師爺。只是不想電視裡或者小說裡,那般具有明顯的神話色彩。

    所以說,有關公孫策展昭的形象便以《三俠五義》這部小說為原型進行創作修改的,其目的就是為了迎合觀眾更加襯托包拯的鐵面無私吧!

  • 18 # 字字之名

    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也要綠葉襯。這兩個人物都是《三俠五義》裡面的文學演繹人物,是文學當然有所虛構,當然現實中肯定也是有原型的。《三俠五義》成書於清代嘉慶年間,其實這部小說離我們也並不遠。在這之前江湖上面有一個叫甘鳳池的武術名家。人稱江南大俠。他一套非常厲害的拳法叫“雙插子”。這套拳法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南俠展昭”。所以小說可能是就是藉此虛構了展昭,這樣的一個人物。當然對於公孫策的話,這個就完全是一種憑空想象的文學形象。從小說的寫作手法上面來看。也體現了人作者樸素唯物觀的思想。包拯雖然厲害,但是也是個人,不可能破案的所有事情都由他自己一個人來完成。這也側面的說明了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其實我覺得現在的年輕讀者,特別是新世紀的孩子們,讀書越來越有探索精神。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發現書本中隱藏的一些奧秘。不要讀死書死讀書。

  • 19 # 折劍聽雨落

    歷史需要真實,文學需要粉飾。

    既然《三俠五義》講述的是北宋仁宗年間的判案奇事,就離不開名望最高的包拯。

    既然寫的是包拯秉公執法、除暴安良的故事,那就必然需要一兩個能幫助他的摯友良將。

    就是基於這個因素,公孫策和展昭誕生了,他們就像是陪伴卷福的華生,又如幫助狄仁傑的元芳,是包拯的左膀右臂。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包拯才更加強大了,才可以屢斷奇案,屢懲權勢,一直為人民做主。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三角”,《三俠五義》才更加的豐滿,內中故事更加的深入人心,作者的思想也更好的得到了傳揚。

  • 20 # 付語愛手遊

    歷史上確實有包拯這麼一個人,他廉潔清正,不畏權貴,鐵面無私,能為百姓做主,深受當時的百姓愛戴,也就有了“包青天”的名頭。為後來的小說演義,影視劇提供了一個非常正面的典型形象。

    任何小說都有虛構的成分,就連著名的歷史名著《三國演義》都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說法,何況是神話包拯的小說。出現公孫策,展昭這兩個人物,主要有兩個

    原因:

    一、包裝需要

    包拯在影視劇,小說裡面都是以斷案高手的形象出現,這種正面人物,又是個大官,手底下沒幾個靠得住的使喚人怎麼行?紅花還要綠葉才能襯托得更美。

    包公也離不開包裝和襯托,歷史上的他不一定就額頭有個月牙,也不是那麼黑,小說和影視劇裡面把他弄成大黑臉,就是著力塑造他鐵面無私的形象,要把包公包裝成英明神武,正義的化身,那麼展昭的武功高強,公孫策的聰慧精明,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跑腿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都是圍繞著包拯在進行,綠葉如此優秀了,自然就更能襯托出包拯這朵紅花的鮮豔。

    二、劇情需要

    任何影視劇或者小說,要想大紅大紫想讓人記住,除了一身光環的主角之外,還需要個性鮮明的配角,也離不開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反派人物,在包拯身邊塑造幾個活靈活現的人物,讓故事劇情更有可讀和可看性,也更給人一種真實感!

    我們觀眾和讀者也是需要有這些配角出現的,精神上對我們也是一種寄託和撫慰,看到他們,能夠更增加代入感。

    提起包青天的時候,大家腦海中就能聯想到公孫策和展昭,說明這些影視劇小說是成功的!

    我們也喜歡這樣的作品,希望這種虛構出來的,卻又感覺有血有肉的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什麼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的Deep Learning效率神器?